1. 《红楼梦》这本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现代影视作品,对此书本身有什么意义
87版的电视剧让红楼梦红遍了大江南北,让整个大中华文化圈的男女老幼都再一次的感受到了红楼梦的魅力。用“再”这个字的原因是除去文化程度足够阅读理解红楼梦小说的人外,其实很多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人们也早就通过戏曲或长辈之间的口耳相传知道些红楼梦的故事。但通过电视剧,他们终于可以完全的通过看电视了解红楼梦,并去享受它,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是把小说红楼梦翻拍成电视剧的其中一个意义所在。
红楼梦翻拍成影视剧对原著的影响利大于弊。影视剧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当于程高,当初如果没有这俩人,红楼梦估计流传不下来。如果没有影视剧的改编,红楼梦也不会有现在的影响力。同样的,如果没有现在这些影视剧对红楼梦的再塑造,红楼梦的受众会萎缩到非常非常小,那就太可悲了。
2. 如何评价四大名著系列影视作品
四大名著的电视剧我都看过,新版看得少一些,旧版看得多一些。这些影视剧即使增添了一些导演编剧的个人理解,没有完全还原原著而是做了一些艺术性改编,但是总体而言他们无论是故事讲述还是演员表演其实都算是我国电视剧界中十分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肯定。
我们当然也不能忽略这些影视作品对广大青少年了解我国传统文学起到的决定性的影响。没有这些影视剧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冲击,我们可能压根没有途径和兴趣去了解背后的原著,也自然不会接收到古人对社会的反思和理解。
3. 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翻拍成影视剧作
文学著作影视化是有其必然性的。
其一,文字是沉寂的,影视是鲜活的,沉寂的文字藉由鲜活的影视展现在大众面前,很受大众青睐。
其二,如今千金难买好剧本,对于影视生产商来说,“炒陈饭”便成了一个捷径。文学著作本来就是一本极好的影视脚本,既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又有社会影响力,很早就得到了读者的推崇。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很容易有好的市场效益,可谓得名又得利。因此,文学著作影视化,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4. 对于小说改编成电影这一现象的评论
对于越来越多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这一现象,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民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来说,都是有益的,我个人也表示非常支持。。这样的方式给人们带来无数场视觉上的盛宴,而且通过影片这种新颖的视角,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快捷的了解小说的背景,内容和情感。在进行改编的时候,大部分导演都会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一些用现代影视技术无法做到的情节进行删减和增加。
1994年张艺谋导演的《活着》,改编自余华的《活着》。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他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而命如蝼蚁般的个人命运,只能是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本部影片真挚而有深度的表现了小说想要表达的主题: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是不幸的,生命只能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丝孤零零的意味。
1995年由李安导演的《理智与情感》,改编自1811年简.奥斯汀的小说《理智与情感》。李安执导的这部电影节奏把握得当,细节疏密妥贴,每场戏的取舍和长度都非常电影化。同《铁皮鼓》,《卧虎藏龙》,《日瓦戈医生》,《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一系列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一样都是非常成功的。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从来不少见,但近年似乎特别多,不但有畅销小说也有经典名著。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但是没有让人想到的是,最先翻拍的竟然是韩国人。还有《我想念我自己》,《莫特德柴三部曲》,《布鲁克林》,《性本恶》等多部作品也被改编成了电影。中国在这方面也从来都是不堪落后的。像饶雪漫的《左耳》,郭敬明的《小时代》,还有《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琅琊榜》,《那一曲军校恋歌》,《他来了,请闭眼》等一系列小说也被搬上了银屏。
但是在小说如此高频率的被搬上荧屏时,也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出现。反对理由有三:其一,有些导演在改编过程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商业利益和收视率,迎合大众口味,在影视中加入了很多低俗趣味的东西,像婚外情,婆媳矛盾,使改编后的电影与原著小说相差甚远。二是由于小说太长,短短100多分钟的电影无法展示全部剧情,就只能对其进行删减,但是有些影片对剧情把握不当,造成影片混乱。列如最近改编的《左耳》这部电影,剧情混乱俗套,进展太快,莫名其妙。有网友呼吁应该把心思放在情感的传达上,而不是一味地推情节。三是影片表达不了人们对小说的期许。在小说中无论是英俊帅气或高贵冷峻的男主角还是高贵优雅或可爱浪漫的女主角,影片对人物的特性表现不可能有小说那么彻底,对于表现人物的神韵方面也有很多不足。这些影片满足不了观众在小说中得到的满足。
中国现多改编比较经典,好看的言情小说,但是由于影片达不到人们的预期,主角和小说里面的形象相差甚远,甚至有些拍的很烂。所以有网友不断喊停,甚至有些网友呼吁不要再糟蹋好看的小说了,不要再让明珠蒙尘。而且改编的大部分都是言情小说,有深刻内涵,丰富历史印记的经典名著却涉及得很少,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和丰富精神世界方面还有些许欠缺。像《大话西游》,《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等一系列以《西游记》为原型改编的电影,影片很少表现《西游记》想要表达的内涵和主题,大都是以搞笑为目的,失去了原著的精髓和思想。
小说改编成电影或是电视剧,使小说以一种新颖的视角走进人们的视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对于一些不喜欢看书的人来说,影片满足了接受文化的快捷性和直观性。但是受到商业利益的驱使,使这一形式在某些方面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认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积极性和正面性。希望在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过程中,守住商业和文化良心,继续以这新颖的形式打造出国民的精神食粮。拍出更多的既喜闻乐见又有知识涵养的好作品。
5. 如何看待名著改编的电影
名著历来都是电影的一个重要的故事来源,绝大多数的电影都是来源于文学作品,尽管很多文学作品谈不上名著的程度。可以说,通过文学作品来改编电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电影方面,如果抛开了原著,电影终究是一个再创作,事实上并没有法律规定电影一定要忠实于原著怎样怎样,而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艺术,或多或少在拍成电影的时候都会对原著进行一些删改,毕竟很多大部头的原著故事情节非常丰富,要想真的浓缩到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当中,也是不现实的。还有很多故事情节真要落实在大银幕上面,也难以实现。我们看到的,仅仅需要一个合格的电影作品,而已。
还有不可以忽视的一个现象就是,现在电影比名著要火爆。很多名著改编的电影上映之后,带动了原著的销量,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对于名著改编的电影来说,仅从推广名著的方面来看,也是个不错的方式。
6. 对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看法是否支持大华
支持创作。
事物都有两面性。
一、利
1、有利于经典文学通俗化。对于《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样的传统文学经典,普通老百姓也许并不能理解其中深层奥妙,所以会出现《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帮助人们剖析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也有这样的作用,旨在普及经典,增加人们的文化素质。
2、有利于娱乐产业发展。文学作品的改编大大增加了影视作品创作素材。
3、有利于更多文学作品的涌现。文学作品的改编将文化价值转变为了商业价值,这样不仅为文学创作带来大量利润,还吸引了更多的人进行文学创作。
二、弊
1、不利于维持经典的原汁原味。既然是改编,由于改编者的文学历史水平等原因,很难保持经典的原汁原味。所以很多时候人们更愿意阅读文学而非看影视作品。
2、可能会让文学作品商业化、快餐化、烂俗化。由于改编地不成功或刻意迎合观众以追求商业价值等原因,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会显得商业化、低俗化,不利于文化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