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叫悲剧片
就是最后的结局是以悲情或令人伤心。悲痛欲绝的场景收场的就可以称之为悲剧片
2. 什么叫作真正的悲剧电影拜托了各位 谢谢
你的领悟境界太高了,对于我们来说悲剧就是非常相爱的男女主角不能在一起,只剩下一个人孤独的生活。
3. 怎样区分喜剧和悲剧
我认为当然是按照情节决定
试问,如果一个电影的结局是完美的 ,比如,没人死去,该在一起的人也在一起了 但是,他们的心并没有在一起,他们一直在为别人活着。虽说日子平淡又看似很幸福,谁能说他们的心里不孤单呢
4. 周星驰的电影是悲剧,为什么大家都这么说
他的喜剧里的人物其实都充满着悲剧色彩,他们本身都是一个身处悲剧之中的小人物,一个个努力生活,用自己的心酸成就别人的欢乐。他们容易满足,一点点的温暖就会让他们暖三冬,而越是这样,越是辛酸他们的悲剧背景。
在后来的电影中,周星驰用喜剧的手段,用自揭伤疤的方式,一遍遍讲述小人物不得志的故事,讲述着小人物与大明星之间的反差,也许影迷们看得最开心的时候,他反而在暗暗伤感,因为那是一个很真实的往事,他会在影迷的笑声中体会自己当年在别人眼里的确是那么可怜、那么好笑。这或许就该是周星驰整天郁郁不乐,很少与媒介交流的真正原因吧!
喜剧大师周星驰让很多人捧腹大笑也让很多人泪流满面
5. 《万箭穿心》这部悲剧的电影怎么样
一个女人发现自己的丈夫在外与人通奸。她念及孩子没有抓奸在床,而是打电话报警说有人嫖娼。考虑到嫖娼在那个年代摆在明面上性质比较严重。我们可以说这个女人有点不明事理。这个“事理”是我们所默认的家庭伦理和社会规则,所谓“家丑不可外扬”。观众见过太多受限于此规则而隐忍着委曲求全的女性形象。偶尔看到不按此套路来的,难免有点不适应。《万箭穿心》的重要意义,正在于它塑造了李宝莉这样一个少见的“违规者”。我们要探讨的首要问题是,李宝莉在常人眼里的人生悲剧是否是由她的性格所造成的。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这个决定是非具有绝对性?李宝莉的出场方式像极了一个悍妻,然而不同于“刀子嘴豆腐心”的一般悍妻形象,宝莉从内到外都是强硬的,她最柔弱的时候只会出现在梦里。这个女人没什么文化,准确的说是没什么知识。还带有封建思想,觉得自己生来就是还债的。她很要强,不懂得女人要示弱,要给男人面子。这些特征都极具社会学意义。 让我们来看几句宝莉的台词,感受一下。“癫也癫不了几分钟了,麻烦你再稍微忍一忍”;“我老公正在搞别的女人,你说我有没有事”;“他凭什么不好好对我,还要我好好对他”。在方方的原小说中,一些在电影中隐而未露的台词表现的更为直白。比如旁人忍不住劝宝莉“别把自己搞的那么可怜。”宝莉的回答是“男人不晓得讲责任,我们女人要讲!” 这个回答很有意思,违反社会常理。在一般家庭的男女关系中,男人是负责任的,而女人是被负责和被宠爱的。换句话说,男人是供养者,女人是被供养者。作为被供养的一方,妄谈自尊,有点自己抽自己嘴巴的意思。影片开头搬家那场戏,搬家工人对宝莉的丈夫马学武感慨:自己虽然是卖力气干粗活,但家里老婆还挺贤惠的。注意这里的用词“贤惠”,其实就是“听话”。对比天生爱“癫”的宝莉,后者不让你唯命是从就算不错了。 李宝莉这个家庭的复杂性在于,在最开始的时候宝莉并不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比如新房就是学武厂里分配的。“性格决定命运”不绝对,“谁提供经济来源谁有话语权”也不绝对。在现实生活中,二者往往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和宝莉相比,不是她太强了,而是丈夫太弱了。马学武的无能体现在诸多方面:他性格懦弱、太书生气、不了解女人、遇事不敢力争。妻子的举报确实间接导致了他的下岗。但他逃避责任,一死了之的结局并不能,至少不能完全归咎于李宝莉。 对比马学武,建建这个人物正好相反:他出生草莽,性格刚烈,因为打架蹲过牢。身上散发着浓厚的男性荷尔蒙,入狱前就是个头脑简单的大老粗。如果李宝莉作为一个强势的女人,结果只是需要被一个更强势(这种强势主要体现在男性性别特征上)的男人驾驭。那么这个人物就没什么值得我欣赏的了。建建叫宝莉“别装的很有感情一样”,但同时自己眼眶里却又有泪说明何尝没有感情?在影片的最后,建建承认自己就是“嘴欠”。在他们之间,我才好像看到一点真正的男女平等。 李宝莉(女人)的重要缺陷和马学武(男人)的唯一优势,在于前者没有而后者拥有知识。马学武及其母亲因此而受到儿子和孙子的尊敬。尽管知识并不能帮助马学武更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人生。宝莉因为缺乏知识,只能挑扁担挣苦力钱。她的生活艰难并非由于她的性格,而是由于她没有更好的生活技能来承担家庭重任。在这一点上,编导安排建建入牢受教育,出狱后以他的见识帮助宝莉,是有其寓意的。 不比从前,当下社会的女性已经基本上能够和男性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了(局部地区局部方面还不平衡)。但令人遗憾的是,落伍而顽固的社会观念仍然阻碍着女性的自我发展。西方女权主义所以兴盛的原因之一,是战后大量在战时服役的男性回归社会,要求女性空出在战时填补上去的工作岗位重新回归家庭而引起女性的抗议。有论者喜欢从生理学角度剖析女性所以为“第二性”的必然性,我不否认其中存在的合理成分。但社会观念的影响显然被刻意忽视了。 《万箭穿心》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非常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小说。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改编,是在电影结尾处。李宝莉不像小说里那样,要建建来好好待她。她在电影中更加坚强,似乎要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女人要追寻幸福并不是从倚靠一个男人变为倚靠另一个更值得倚靠的男人。老公靠不住,儿子也靠不住,她跟建建走,并非是想倚靠建建。“还有半辈子要过,先搬出来再说呗!”片尾两人离开,建建的车熄了火。宝莉下车推车,嘴里骂着“婊子养的”,意味深长,实在绝妙。 所谓“万箭穿心”是封建迷信还是社会偏见?李宝莉(女人)说自己命不好,让我想起了那句话“身为一个女人多么可悲啊,最可悲的是,她们不知道自己可悲”。又“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一半是受害者,一半是同谋”。李宝莉作为一个女人,她以其强硬的性格反抗命运,她拒绝被塑造。她也是受害者,但不像她的朋友万晓景,她绝不做同谋。你说这叫万箭穿心?我说这叫万丈光芒!只是很多人,不仅仅是男人,都不敢正视这种光芒。她们/他们生怕这道光会刺伤自己的眼,于是情愿选择把眼睛闭上。这样眼睛是不会受伤了,而是直接等同于瞎了。一双盲目,自然无缘光亮。
6. 《雷雨》的悲剧性表现哪些方面
说到雷雨,我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先生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戏剧相比于电影,最大的特点便在于其戏剧性。一个舞台上要展示出绝大部分电影中多个场景的内容,并且不能让人觉得无聊,对于编剧及导演的要求在某些方面上比电影更高。而曹禺先生的雷雨,被人奉为经典,在这方面自然是差不了的。那么雷雨的戏剧性——作为一场典型的悲剧,也便是它的悲剧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呢。窃以为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剧中人物结局的悲剧。相信很多人在第一次读到雷雨的剧本的时候,跟我一样,悲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给搞得十分混乱。剧中的侍萍,与曾经的少爷相爱生子却被逼自杀。而我们可以想象,按照正常的情节安排,四凤眼看着要步她的后尘。然而这个时候一系列的悲剧发生,四凤与周冲触电身死,周萍自杀,其余的人痴呆的痴呆,疯了的疯了。这种情节的安排正是戏剧区别于电影的所在,而这也正是这出戏剧中悲剧性的最集中的表面体现。既然说到了悲剧性的集中体现,那么除了集中体现之外,还有哪里的悲剧性不是直接体现的,而是让我们细思恐极的呢。就像上面严宇说的,时代的悲剧。悲剧性在于身处于时代之中,每个人都需要按照自己的身份、地位等等一系列生来就注定的东西做事,稍稍逾越则被整个时代所反对。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无法被自己所左右,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第三点是人性的悲剧。我们说在那个年代,每个人的个性都被年代所压制,必须遵从于时代的脚步。然而是不是真的没有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呢,其实并不完全是的。周朴园在年轻时已经经历过这样一次悲剧,爱的人被迫自杀,而等他成为一代家主,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不再承受这样的悲剧,让自己当年的爱人不再继续悲剧,然而为了自己的脸面,为了一种所谓的地位、规矩,他依然让悲剧在下一代身上发生着。鲁迅说得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便是对此最好的评价,这也是让我感觉最深刻的悲剧所在。当人性已经被社会所磨灭,人也便被同化成了机器,压制弱者的机器。
7. 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周星驰的电影演的是悲剧
食神,嚣张跋扈的史蒂芬周,从巅峰跌入谷底,身边的朋友全部都是落井下石之徒,真正关心他的只有一个粉丝,而且是一个很丑的粉丝,最后这个粉丝为了救他挨了一枪,如果不是莫文蔚最后一分钟的亮相,这电影就是彻头彻尾的大悲剧了。
8. 悲情电影的魅力,观众为什么愿意为悲情买单
悲情电影屡屡冲上热搜,本以为观众们都喜欢快乐大结局,但是没有想到富含有悲情色彩的影片在播放之后,它的票房成绩非常可观,甚至高于同档期的作品,似乎观众们更接受于悲情故事。而之所以愿意为悲情买单,在我看来是因为悲情电影的魅力是能够让观众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共鸣。人生是美好的,但是我们也会面临着失去,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跟随着悲情的剧情去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电影落幕之后,我们走出影院,似乎已经将那个悲痛的自己留在了黑暗之中。
在电影播放的过程中,观众们看的不仅仅是播放的故事,而是想到自己的未尽之事,自己的遗憾。体验到失去的痛苦,才能在未来的人生当中更加珍惜当下。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刻,痛心疾首的情绪也逐渐消失。似乎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当下的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不会如电影那般失去。这种感悟才是最难得的,相信这也正是悲情电影的魅力。
9. 悲剧电影的基本特征
这太难了。----------------------------
悲剧:
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即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1) [tragedy;tragic]
(2) 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
(3) 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个人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后世,很多美学家、戏剧理论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确立悲剧的本质。在悲剧中 ,人的欲望、情感 、意志 、能力都是历史的产物,体现着人类的本质力量 ,但都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磨难,甚至是厄运,而且不可能在现实中实现。这就构成了“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在这种悲剧冲突中,主人公不仅要同为其造成挫折、磨难的强大外在力量搏斗,往往还要同主体的内在本质力量进行搏斗。尽管突然降临的悲剧性情境似乎是偶然的,但是,这种情境只是为主体行动安排的必要契机,而行动都是源于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主体为了极限发挥自身的潜能而做出的。因而 ,由行动构成的命运的曲线,连同最终的结局无论是失败或是丧失生命,便是他(或她)完整生活的凝聚,亦即完整的人格在行动中自满自足。悲剧的力量正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
在戏剧史上,根据悲剧所涉及生活范围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其一为英雄悲剧。它往往表现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中的重大题材。直接表现各派政治力量、不同阶级之间的正面冲突。其二为家庭悲剧。表现家庭之间、家庭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烈的矛盾冲突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其三为表现“小人物”平凡命运的悲剧。与“小人物”相对立的是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形与无形的巨网。最后一种其表现的矛盾冲突贯串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展现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艰难历程。
悲剧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区分。在戏剧史上,悲剧题材的演变要比其他体裁更为明显。人们把古希腊悲剧区分为命运悲剧和英雄悲剧,两者的主人公都是超凡的神祗和王公贵族,在悲剧冲突中表现激烈的情感、超人的意志和不朽的精神。莎士比亚的悲剧主人公多是王公贵族。19世纪以后,悲剧的题材转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现实主义悲剧作品中,通过小人物永不满足的、不能实现的追求表现现代人的生态与心态,从而获得一种崇高感。荒诞派剧作家则善于从人类尴尬的生存状态中寻找悲剧题材,着力表现当代人对失去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渴求。
中国古典戏曲也不乏悲剧作品。与西方悲剧相比较,中国戏曲往往由忠与奸、善与恶、压迫与被压迫的鲜明对立构成悲剧冲突,其中有《赵氏孤儿》、《精忠谱》这样的英雄悲剧,有《窦娥冤》这样表现被压迫者反抗精神的悲剧,也有《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不少作品中,大团圆的结局往往削弱了原有的悲剧力量。
著名的悲剧有许多,如《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等等。
著名的悲剧作家无计其数,如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斯特林堡等等。
总之,悲剧最能表现矛盾斗争的内在生命运动,从有限的个人窥见那无限的光辉的宇宙苍穹,以个人渺小之力体现出人类的无坚不摧的伟大。
戏剧的一种。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这是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简单来说,悲剧主人公经历的一系列偶然发生的事件,却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必然的联系导致的结果是毁灭,主人公无力改变,这是命运的强制力量。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悲剧给人以震撼的力量。《窦娥冤》、《赵氏孤儿》不过是“冤”剧,通常是主人公有原因(并非命运使然)的遭遇不幸,经历一番起落,含冤,上诉等等,取得一个圆满的结局,那《梁祝》是不是例外呢?否,它结尾是以化蝶的形式,仍然是一种幻想的完整。这只是让我们产生了道德上的满足,而没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关于悲剧的详细研究,参见“悲”从何来?——就悲剧之“悲”对中、西文学人文趣向的一个比较--
《钢琴师》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
从战前离开Virginian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Max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Max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Max这个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节,几个精彩的桥段更是令人吟咏不已,包括Max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Jelly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如何展现出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曾与1900用手风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儿。),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
【海上钢琴师】:感伤的海上传奇
生于船,
长于船,
死于船,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
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
孤独,自从他被抛弃在维珍尼亚号开始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乐者,自从在丹尼的海葬听到音乐时就注定与音乐的一生纠缠,
传奇,自从他无师自通流出的第一首曲就注定了他一生的传奇,
他有个好长的名字叫【丹尼·伯特曼·T·D·林蒙·1900】。
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无根的,终生都在飘泊的维珍尼亚号上,至死也没有踏足陆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与音符所组成。与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乐,他用率性而为的灵感,谱出最有情的音乐去解读人生。
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是一种超敏锐的洞察力,与灵歌之王雷·查尔斯不同,雷·查尔斯是用音乐来完成对生命的依托,而他却是用音乐去解读生活,感悟人生,虽然他们对音乐都有异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却有着不一样的执着,雷·查尔斯将一生都放在了音乐这个精神生活上,而对于1900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他用心灵演绎融入了世间百态的乐曲。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小心,时而大胆,时而激情,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己的音乐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来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孤独的寂寞与他的海上宿命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轮就是他的家,他的执着就是对海的依恋,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复始的人来人往、悲欢离合、人间万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尽了人间的繁华、冷漠、凄凉与虚伪,也看尽了人生。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幺多的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己,囚禁自己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是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后醒悟,性格岂非宿命,决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对于1900,他宿命的一生岂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纯粹的天才,他的个性是天才与幻想交融,他没有下船,他选择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议,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码,他选择了自己的路,为自己而活,而我们是不是还在为了一些遥不可及的所谓理想而奋斗,是不是还在为了压力、为了别人而活,对一些唾手可得的却没有珍惜,对这些身边的美好都没有触摸过。这岂非也同样不正常。
友情是世间赐予他的唯一的温暖
自从出现了光影的留念后,影片里就从来就不缺爱情,但偏偏这个海上钢琴师却没有这样的好运,对海的依恋,对选择的恐惧,使他错过唯一一次去爱的机会,他掰碎了那张记录了初恋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没有结果的回忆。
还好,宿命在剥夺了他爱情的权力后,又给了他一段难得的友情。
这也是一个没有女主角的电影,影片就是随着胖子麦克斯的旁白开始,麦克斯也成了他主动与社会相关联的唯一钮带,而与胖子麦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与音乐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托,也正是由于这个老友的存在,我们才会觉得他这孤独的一生有了些许的温暖。
当胖子抱着唱机,播放着柔情似水的无名乐曲在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上寻找他时,随着影片的剪辑,胖子与柔情的音乐出现在了船上的一些旧地,这时与其说他的行为是寻找,倒不如说是缅怀,缅怀与1900一起走过的日子,缅怀对过去光影的留念。
你为什么晕船浪?这是两人多年后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话,这也是他们友情最开始的记忆。
胖子最终没有劝阻1900的最后决定,理解的面对他不归之路的选择,这是一种什幺深度的感情,换了是你,你会怎幺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还是放手让他达到灵魂的升化。当麦克斯默默地含泪离开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时,1900叫住了他,给他讲了一个不好笑、但动人的笑话,我也发觉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倾诉竟也感性、如此动人,也如此伤感,这时我有了一种莫名的悲伤,是一种孤独的伤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灵魂
整部影片的气氛都是由这个男人来营造的,从来没有看过蒂姆·罗思这样的儒雅,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的朴实,他的表演是那幺的不着痕迹,洗尽铅华、浑若天成,骄而不躁。
他赋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并不年轻帅气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将与红尘疏远的海上钢琴师的无世俗、轻松、自然、雍容的性格进行了最有力的诠释。他的眼神,亲密而疏远,清辙且忧伤。他将人物进行细节的刻画,用点托起了人物,“隐”而不发的霸气,悠然自得的优雅气质,却又略带童稚纯真。
在他的演绎下,这个海之子,就像是一个惹人怜爱、顽皮反叛、随性而为的孩童,却又有着叫人伤感的孤独宿命。这会是一个不朽的角色,这会是一个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影片透露出沉静的欧州风格,非现在一些狂轰烂炸的好莱坞影片可比,虽然有几段因要带出剧情的而设置的回忆也稍嫌突兀与冗长,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它虽有看似稍有荒诞的剧情,但演员出色的表演赋予了影片太多,将你带入了故事,让人完全忘了这是一出戏,只是一个关于奇迹的传说。 当他平静的抬头望向天空,那清辙直透入人心灵的眼神至今叫我难忘,看着他随着爆炸的像涅盘一样的维珍尼亚号号沉入了海底,留下的唯有心酸与感叹。
从来没有一部片子能带给我这样的感伤,我想把文字写的伤感,细腻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笔无法达到。这部影片的原声音乐应该是最有价值,因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乐都记录着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却不矫情,平淡却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这部片子的直译名《1900的传奇》一样,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海上传奇,伤感的。
此曲只应天上有——观《海上钢琴师》
1900是一个被人遗弃在维吉尼亚号蒸气船上的孤儿,一位善良的黑人烧炉工收养了他。那天,正好是1900年元旦,于是烧炉工给孩子取名为1900。然而烧炉工在一次海上意外事件中丧生,只有8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了孤儿。
1900无意间鬼使神差地来到一等舱舞厅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见到了与他一生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乐器——钢琴。从此,维吉尼亚号载着他用心灵演绎出的乐曲在欧美大陆间往返航行。
从未上过陆地的1900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说,陆地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他看不到陆地的尽头。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仍然不能迈下舷梯。直到最后,唯一的好友迈克斯告诉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最后,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船于海底。
看过《海上钢琴师》后,我有一种想要理解1900的冲动,那怕只是一点点。虽然隔着电视屏幕,隔着遥远的年代,隔着汪洋大海,所幸的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清晰的看到1900纯净得如同婴儿般的蓝眼睛。演员蒂姆·罗斯的精湛演绎使我确信,真的有那样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户籍和国籍的天才钢琴师曾在海上飘泊过。人世间的诱惑,功名利碌,他都视若无睹。即使是爱情,或可曾让他魂牵梦萦,但就算那样,他也只让毕生之爱凝聚在瞬息:舷窗外移动的少女的倩影,破碎的唱片上梦幻般轻柔舒缓的乐曲,三等舱里胆怯忐忑的一个轻吻。此外,便是钢琴、游船和大海,还有浪涛中的平稳与宁静。八十八个琴键上创造的无限的、美妙的、自由自在的音乐,充实了他有限而单纯的生命。
1900是优雅的男人。丝纹不乱的深金头发,纤尘不染的衣帽领结,风度翩翩的举手投足,才华出众的自信风采,纯净脱俗的天使面容。他的钢琴前曾有多少美女为他倾情?他一定是沉浸于自己的音乐而无暇为琴音外的事物分心。
1900的生活单纯但不乏人性之美。与养父间短暂的亲情,与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爱情,以及陪伴他最长时间的迈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润过1900孤寂落寞的心。1900是感情细致而深邃的男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倾注在钢琴的八十八个琴键上。谁能理解他的心声,谁能读懂他忧郁而温柔的眼神,谁是他不离不弃的爱人?惟有流淌于他指间的动人乐符。
若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教育,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后,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达到共鸣。
最后,当天上的一缕光线投射下来。1900仰起平静的脸,似乎在问上帝,天堂里有钢琴吗?
1900举起双手在空中虔诚的弹奏,轻盈悠扬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静的空气里回旋。顷刻间,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1900带着他尚未凑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