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影评 > 电影定焦镜头怎么用

电影定焦镜头怎么用

发布时间:2022-11-14 08:25:14

A. 尼康D750相机,如何在电影院里拍摄人像用什么镜头不开闪光灯参数怎么设置

首先感光度要调制3200,M档,最大光圈,去匹配速度即可(35D可拍环境人像,85D可拍大半身人像,135D可拍全身人像。)

B. 电影拍摄为什么多使用定焦镜头

因为一般定焦镜头光圈大,可以适应更多的拍摄环境;在电影里,即便用变焦镜头,大多也是固定好焦距来工作;逐渐变焦放大或者缩小的效果,现在电影已经很少用了。

定焦镜头是指只有一个固定焦距的镜头,只有一个焦段,或者说只有一个视野。定焦镜头没有变焦功能。定焦镜头的设计相对简单,对焦速度快,成像质量稳定。不少拥有定焦镜头的数码相机所拍摄的运动物体图像清晰而稳定,对焦非常准确,画面细腻,颗粒感非常轻微,测光也比较准确。

电影中使用,因为一般定焦镜头光圈大,可以适应更多的拍摄环境,在电影里,即便用变焦镜头,大多也是固定好焦距来工作,逐渐变焦放大或者缩小的效果,现在电影已经很少用了。

含义:

定焦画质一般比同价位的变焦镜头好两个档次。其次,定焦镜头画面掌控比较好,变焦镜头直接放大缩小主题,使用方便,但是很容易忽视物体的透视效果和背景比例。最后,定焦镜头光圈能开很大,能兼顾更多场景。

C. 拍电影用什么镜头,是定焦还是变焦

拍电影基本上用变焦镜头。
因为定焦镜头画质好。
至于跟焦员的工作是转动聚焦环,让运动主体始终能聚实。
关于跟焦方面的资料,我的新浪博客有这个方面的资料,你可以参考下。

D. 拍电影是从头到尾用一只定焦镜头吗

定焦镜头用的多 变焦镜头不太用的 镜头推拉是靠机位的移动

E. 电影定焦镜头场记怎么打板

首先场记要事先安排好自己入画和出画位置,不要扰乱其他工作部门的人员。然后要事先看好镜头的大小,镜头一般标准配备是10、12、16、24、32、50、85、10倍或者会有12倍镜头。在这些镜头使用的时候会有一个最适合的距离摆放场记板。建议在机器停拍的时候多训练,记住大概距离,到实拍的时候可以一次到位。至于像135或者更长焦的镜头可以选择小点的场记板。另外注意观察机器抬头的角度,以便更准确的把场记板递上去。对于大部分对话戏来讲,场记板可以放在人物中心位置,一般以摆放在演员脸部为准。出于礼貌以及场记板发出的声音不是那么悦耳所以可以放的稍微偏一点,或者前一点。最后,如果遇到大场景,机器吊威亚或者是上炮够不着机器时可以用灯腿夹住场记板在伸过去要不就补录。打板一定要放好板面,不得有光线反射。在拍板之前不要乱动要保持一秒静止时间,板面不要随着打板结束然后向下滑走。

F. 什么是空镜头,定镜头他们都有什么用途

一、空镜头

指没有人物的镜头,人们习惯称之为景物镜头。苏联评论家法马林说过“戏剧不能容忍自然景物。电影则必须要自然景物。戏剧是表演。电影则是生活。”(《世界电影》,1982年第1期)这里所说的“自然景物”就是电影里的空镜头,它常被用来比喻、象征、抒情、烘托气氛、借物写人等。

空镜头能介绍整个故事发生的环境,一般较多地用在影片的开始。空镜头往往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物传递着浓烈的感情。

隐喻性的空镜头常常直接把抽象的概念用视觉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空镜头常常让观众产生想象,使观众暂时离开影片剧情的叙述,让视觉的感受力集中去领略事件的情绪色彩,“按照自己的信仰、情感和思想在艺术品里重新发现它自己,而且能和所表现的对象起共鸣”。

二、定镜头

固定镜头是一种静态造型方式,它的核心就是画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动,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美术作品和摄影照片。画面中人物可以任意移动、入画出画,同一画面的光影也可以发生变化。

固定镜头由于其稳定的视点和静止的框架,便于通过静态造型引发趋向于“静”的心理反应,给观众以深沉、庄重、宁静、肃穆等感受。

因此,我们在编辑镜头时,可以利用固定镜头在心理感受上与运动镜头偏向于“动”的心态的不同之处,来为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服务。

比如编辑一条关于学校图书馆的新闻,为了表现其特有的宁静,就可以用多个固定画面加以记录和反映,如众多学生伏案读书的大景、多名学生凝神静思的脸部特写等等。这种形式上的处理是与内容和现场气氛相统一的。

(6)电影定焦镜头怎么用扩展阅读

主观镜头:

是电影所特有的语汇,它是基于影片中某个人物的视线和心理感受拍摄的电影画面,他使“我们的眼睛与剧中人的眼睛合而为一,于是双方的感情也就合而为一了。”(巴拉兹《电影美学》)

剧中人的眼睛 把镜头作为剧中人的眼睛,这是影片中常用的手法。它让观众从剧中人的视角,来体味其经历、感情和行为。使观众与剧中人合而为一。

人物的精神状态或情绪 比如用天旋地转,摇晃不定的画面,表现人物的头晕目眩或伤势严重;用光怪陆离、混沌不清的形象,反映人物的醉眼朦胧。

人物心理 借助主观镜头展现人物的幻觉、幻听、想象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镜头的主客观地位是经常变化的,主观镜头只能是穿插,运用的好,锦上添花。如果一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是主观镜头,那将事倍功半,适得其反了。

G. 数字电影的摄影创作的的技巧有哪些

数字电影的摄影创作技巧有哪些呢?为了帮助大家全面了解这个问题,我为大家整理了数字电影的摄影创作技巧及相关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数字时代的摄影师

随着数字电影的发展,今后甚至会出现后期导演。现在声音的前后期制作已经开始分开,前期只管收录同期声,后期由另一个录音师做环绕声混录。在画面方面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摄影师只负责前期的画面采集,后期则由后期导演负责?但不管怎么样,摄影师的首要任务是进行现场无缺陷采集。为此必须使焦点不出问题,既不能浪费CCD的动态范围,又不能损失景物的阶调层次,要使景物的亮度间距最佳地落在CCD的动态范围内,同时使每个镜头的色彩基调符合影片的创作风格,为后期制作提供最好的原始图像。这是摄影师的天职。

一条伽玛曲线的误区

器材供应商想找出一条标准的曲线,以满足初学者的使用要求。通过创作实践,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不切实际,起码不符合故事片的创作需要。因为故事片的画面影调、气氛、场景、照明条件变化幅度很大,而且影像更倾向于主观化、风格化、形式感。既不同于电视剧或电视节目,其拍摄主要是在演播室里进行,照明条件比较好,照度大而均匀;也不同于新闻纪录片,它的拍摄是以纪实还原为主。为适应数字电影的拍摄要求,在现场伽玛曲线和相关参数值必须随时更改。

什么是磁转胶

对磁转胶的工艺特点,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现在磁转胶的技术和工艺已经很完善,而当地洗印厂的冲洗质量和操作经验与最终拷贝的质量密切相关。对于前期拍摄与转胶片的关系问题,大家一直很关注。到底前期拍成什么样,后期才能转出好胶片来?以监视器显示为准是笔者和国外加工厂达成的一个共识。去年笔者与德国阿莱的一位系统工程师有过交流,她说开发ARRI LASER的磁转胶校正软件的目的,就是要转出的胶片跟监视器上看到的一模一样。因此在这次拍摄中,完全是以监视器看到的效果为准,而不是过多地去考虑拍成以后转成胶片会是什么样子。因为胶片的宽容度远远大于CCD,CCD能够采集到的动态范围,胶片上一定可以记录下来。如果前期拍摄时把画面拍得特别灰,动态范围调得特别小,就无法使CCD有限的动态资源得以充分运用,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依笔者的经验,前期拍摄应该把画面拍得稍微亮一点,影调稍微硬一点,轮廓校正稍微强一点。这样,磁转胶之后,经过胶片的柔化、弱化并加上灰度等因素,放映的效果就刚好。

因为磁转胶记录在翻拍底片上,相对于记录在负片上的画面影调柔和一点,色彩淡点,基础灰雾也小一点。我们看高清转胶片的数字电影,觉得暗部很干净,层次很丰富,还适当减小了噪波的影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母板的象素数量和分辨率,甚至光学镜头的成像质量,就特别重要。建议采用电影定焦镜头象素比较高的CCD。

数字影像与胶片影像

这里说的数字电影是指用数字高清摄影机拍摄,在院线大银幕上放映的数字拷贝或胶片拷贝,而不是在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电影。关于数字电影的画面质量,笔者认为,1920×1080的分辨率已经完全满足了大银幕放映的要求。目前数字摄影机CCD的动态范围和调整特性完全可以满足一般故事片的创作要求。所以,对于一般成本的普通电影,用高清拍摄应该不成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数字电影的技术质量和艺术创作水平能够好于35mm胶片电影。

数字电影今后的发展是不是一定要以胶片为参照?笔者认为并不一定。一开始是以实现胶片感的画面风格为目标,使数字电影能够被电影界接受,从而使它能够生存下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观念的改变,今后用高清完全可以拍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影片。高清就是高清,胶片就是胶片,二者可以并行发展,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这次我们从转的胶片拷贝中发现了高清拍摄的很多优点,例如暗部非常好,可能是因为记录在中间片(反转片)上,灰雾比负片小,低密度层次比直接拍在负片上显得更透、更丰富。特别暗的镜头,以前用胶片拍,肯定要用500T、800T拍,颗粒会很大,而且反差也会很大。现在用高清拍,层次看上去很柔和,密度也有。所以,如何发挥高清拍摄的优势,须要好好思考。

电影运动

影片受风格限制,没有过多、明显的运动。拍摄中虽然使用了升降车,也只是为了取得高机位,并且在摇移的时候尽量减小速度,目的是使逐行扫描的画幅连续、清晰,大银幕的视觉效果流畅。在拍摄中机器没有出现严重的拖尾现象。由于高清摄影机比较轻,可以由摄影师本人携带斯坦尼康减震器进行拍摄,比以前方便多了。

通过这部影片的拍摄,笔者认为,在数字电影时代除了要掌握好数字摄影机的特性及其调整,还要加强对传统电影摄影造型手段的运用。仅仅依靠器材供应商提供一组参数或一条伽玛曲线就能拍好数字电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布光与照明的控制

由于整个影片的色调是以消色为主,机器参数调整上则以消色为目的,光线以散射光为主,尽量缩小光比。为了配合大光光孔摄影,基本是用弱光照明。为了减小夜景的色温反差,我们全部都用的是高色温灯。在现场还用了曝光表,将感光度调到320,速度是24格,曝光点的读数为F1.4~2.0,光比约为1:3、1:4。调整光圈和参数调整要看监视器,通过参数调整进行最后修饰。在照明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参数调整也能发挥作用,这是以前用胶片拍摄时不可想象的事情。使用高清拍摄,如果觉得暗部稍差,铺底子光又来不及或者傍晚散射光不够,就可以调整黑电平及黑伽玛的范围和幅度,这样能有一定的改善。同时,还要对灰片、滤光器、负增益进行调整,取得最好的光圈值、景深范围,从而实现最合适的影调。

光学镜头的运用

要在聚实焦点的'情况下取得浅景深的画面效果,是一个难题。高清数字摄影机的CCD对角线是2/3",景深要比同样光孔下的胶片摄影机大两档半,而我们用的实景很小,经常要用广角镜,于是景深的控制就成了一个难题。整部戏是用最大光圈拍的,光圈始终开到头——T1.9、2.0。有时候也动后焦距,把焦距环调到无限远,再动后焦,找前景,使后景虚化。这里跟焦点是一个难题。以前用胶片摄影时,只要焦点刻度在景深范围之内,就认为是实的;现在用高清拍摄,在景深范围之内也有可能虚焦。这个问题据说是由于CCD轮廓校正而引起的。为此,我们在现场经常检查镜头后焦,并用皮尺来量刻度。我们这次没有用定焦镜,而是用5.3×11.5倍的变焦镜头,但却是用定焦镜头的方法来拍。我们在遮光斗上贴上胶布,把所有定焦镜的换算值记在上面,并且规定只用几个固定焦距,最后在大银幕放映时画面看上去透视关系比较好,衔接比较流畅。

色温与色调的调整

与电视摄像的习惯做法不太一样,我们没有用白纸对着镜头和AWB按钮来调白平衡,而只用了D5600开关,对摄像机的预置色温进行3200K和5600K的切换,这大体上相当于胶片的灯光片和日光片的转换;用A、B档分别记忆所用白电平、主伽玛和黑电平参数进行的场景主色调调整。原因是:

(1)用白纸调白平衡不适合电影故事片拍摄,而更适合电视节目拍摄。因为白纸放置的位置、方向很难确定,也很难重复;而且电影的布光经常是不同色温的混合光,经常须要加色纸以改变光源颜色;还有,电影故事片的画面色调倾向于带有浓厚的主观化、情绪化意味,并不需要把不同场景都拍成色温平衡一致的“白平衡”。

(2)HDW-F900没有手动色温连续调整的功能,不能定义一个基本色温。当然,如果能定义一个色温值,颜色也不尽相同。比如色温取4300K,可以偏绿一点,也可以偏蓝一点。但要注意,白电平、黑电平、主伽玛三者之间的比例平衡,不能失调。就像胶片的三条曲线一样,不能交叉,这样亮部到暗部的颜色基本保持一致,不至于偏差太大。高清摄像机可以任意改变色温平衡值,还可以改变RGB的白电平、黑电平和伽玛值,使画面偏某种色调。这就给摄影创作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使场景色调在现场调整成为可能,而且是可以重复、控制的。

利用矩阵来改变影片基调也非常重要。在开拍前导演要求《冬至》这部影片拍成冷灰调子,不要出现太多的色彩。于是要求主场景墙壁的颜色做成中灰色,但是拍出来以后都偏绿。与著名摄影师池小宁先生研究后,使用矩阵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HDW-F900还没有升级,色彩矩阵还没有自动采样功能。)

电影画面的造型处理

数字电影可以实现胶片感的影像。为此,摄影师一定要有电影造型意识,并掌握电影感的画面及其影调、色调等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好CCD的调整特性。

开拍前导演一再强调,这部影片虽然是用高清拍,但一定要按照大银幕的放映效果处理画面,而不能像拍电视剧那样处理。为此,笔者在开拍前观摩了一些参考影片,并思考画面造型等问题。最终确立影片以冷灰色为基调,尽量采用消色并选择阴天拍摄,曝光可以略欠一点;采用浅景深,利用镜面反射增强场景的空间透视感;多用中景镜头,少用特写;增加场面调度和长镜头,少用对切镜头。以下作具体介绍。

轮廓和细节调整

在此之前,我们拍摄试片和样片的时候,把DETAIL都关了,结果发现上了大银幕以后所有镜头的焦点都偏软。因而在大银幕放映条件下,如果影像的信息量不够充足,则有必要令细节反差增强,关键是如何把握尺度。这次拍摄中,我们把DETAIL的值控制在30~75之间。如果是拍全景或日景,则调高一些;如果拍近景或夜景,就要调低一些。特别是在低照度的情况下,我们发现DETAIL提高的同时噪波也提高了,这一点要特别注意。DETAIL还可以控制爬格现象,例如我们拍竹帘子时遇到过爬格现象,用DETAIL的HV和LEVEL DEPEND数值进行调整基本得以控制。

影调与反差的调整

其做法是:通过伽玛类型、黑电平、黑伽玛、主伽玛、拐点及其白切割电平等参数调整,为每个镜头的场景亮度关系定制一条最匹配的伽玛曲线,使场景的亮度间距以恰当的比例压缩或扩展到CCD全部可用的动态范围之内。这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合理分配CCD有限的动态范围资源的问题。我们基本上每个镜头都进行这项调整。因为每个镜头画面的构图、景别、照明条件、亮度间距、影调关系都不一样,如果想既不损失景物的亮度阶调层次、也不浪费CCD的动态资源,就必须改变CCD的光电转换特性来重新分配动态资源。更何况CCD的有效动态范围与胶片的宽容度尚有不小的差距,这项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H. 摄影必懂镜头各个焦段的用途

镜头各个焦段的用途(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2011-11-02 16:20:34

8mm : 极度夸张的画面,用途不限。

18-16mm: 同上

22mm-24mm: 不严谨的建筑全景,或某个自然景观(严谨的需要大画幅和移轴镜头来矫正相差),城市建筑群,大量的人群。

28mm: 广阔的风景,人多的场景,有群体感的人像

35mm: 一般风景,建筑或者建筑内部,纪实人像

50mm: 局部风景,全身人像,事实上可以用于任何场景和题材。

60-65mm:小微距,适合拍一些比如杯子大小物体或者电饭煲之类的商品,这个焦段适合购买微距镜头。

80mm: 半身人像,一些特写,或者在场景中突出某人。

100mm: 微距的黄金焦距,特别适合拍摄微距题材。

135mm: 人像焦距,适合人像特写,网上那些特别漂亮的mm,背景虚化的,都是这个焦距拍出来的(一般用85mm镜头放到普通APS单反上,由于转换系数,正好可以获得135的焦距)

200mm: 人像特写,大头像,远景拍摄。

300mm: 远处人想特写,距离较近的鸟,体育,远景拍摄。

400MM--600mm: 野生动物,足球比赛等。

1200mm: 天文摄影,危险的野生动物,大型体育场馆里的比赛

--------------------------------------------

50毫米的焦距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和人眼看到的效果接近所以没有广角的冲击力,也没有长焦的震撼,但是历史上由50毫米镜头拍摄出来的顶级作品,比其他所有焦距拍出来的总合还多。

50mm无法具有画面本身的冲击力,所以50mm必须要以内容取胜,构图,色彩,内涵,故事,都无比的重要,所以通常能拍出伟大的作品。

-----------------------------

35mm 是新闻摄影的最爱,准广角,既可以容纳比人眼所看到内容多的东西,又不会像28或更短焦距的超广角一样,把很多无关的东西包括进来。

-----------------------------

135mm 定焦,一般这种镜头都被称为“美人头”,知道什么意思了吧。

【】50mm的镜头是标准镜头,普通的定焦镜头一般都是50mm的镜头,是最常用的,出门旅游,拍摄一般场景,都可用。

你说的的那两个都是变焦镜头,50mm以下的是广角镜头,越往下广角越大,50mm以上的是长焦镜头,越往上拍摄距离越远,可以达到超焦距或微距拍摄。

你这两个镜头都可以普通拍摄,也可以艺术拍摄。如果要拍广角的,比如拍摄建筑、道路的广角可以用18-70mm的镜头,就是平常看到的底部向下弯曲变形的照片,最小可以达到18mm,说明已经可以达到鱼眼镜头的效果了,拍摄出来的物体极度夸张,就像鱼眼一样,拍出来的东西是圆的,中间的东西又向外突出的感觉。如果要艺术拍摄,用这个镜头可以侧重于广角拍摄。

那么70-300mm的就可以侧重于长焦拍摄了。比如拍山顶的人、高楼顶的花,站在高出拍摄地面的人或物等远处的东西,就可以把焦距调得长一些,把远处的物体拉得很近,看得很清楚,拍特写很有用。但是拉近后,景深就小了,比如拍一个人的脸部特写,如果把他的脸放满整个空间,其他的东西,周围的其他的东西就没有、或模糊了,这就是说拍远处的东西,会把环境虚化,因此主要用来强调某一点的东西,拍出来的东西会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另外,你这个镜头已经达到了超焦距和微距拍摄的水平,你还可以用这个镜头进行微距拍摄,比如拍摄花朵、花的一瓣花朵或叶子上的露珠,都可以用这个镜头拍摄得很清楚。

你的这两个镜头的变焦范围都很大,所以你发挥的空间是很大的,至于怎么拍、拍什么就要看你的了,可以这样说,有这两个镜头你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拍摄了,鄙人的一点小小的看法,希望对你有用。

【】一、短焦距摄影镜头的表现功能

(1)由于短焦距摄影镜头的造型特点是视角大,所以,它适合于拍摄具有多层景物的远景和全景画面,不需要把摄影机机位拉得很远就可拍到剧情所需的全景或中景。现代影视拍摄中为了节省开资,一般在比较小的实景中或摄影棚里的布景前拍摄,短焦距摄影镜头可弥补布景或实景不够宽阔之不足,若再配以仰俯角度,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短焦距摄影镜头有利于表现宏伟的群众场面、辽阔的田野、壮观的建筑以及复杂的纵深调度等多层景物的场景。但由于它的影像放大率较小,一般不用作拍摄近景、特写。

(2)利用短焦距摄影镜头透视效果强的造型特点进行是摄影师进行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当用外反拍角度拍摄两个人物的对话镜头时,在景别不变的情况下,用短焦镜头可比标准摄影镜头拉开两个人物的空间距离,进而表现两个人物心理上的隔阂。美国影片 《毕业生》中男主人公和他父母、亲友在一起的镜头用的是长焦距摄影镜头,拉近人物之间的距离,以表现长辈们对他的关心,相反,他和罗太太在一块儿“鬼混”的镜头用的是广角镜头,暗示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只是“鬼混”而已。(图2-1) (图2-2)

(3)用短焦距摄影镜头近距离拍摄人物肖像时,能产生特殊的透视变形效果,近而表现人物 不正常的心态、情绪。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有话好好说》中的人物形象,绝大部分是用短焦距摄影镜头近距离拍摄的,使人物的鼻子变大,颧骨变大,耳朵变小,拍人物半侧面时,又使靠近镜头的一只眼睛变得过大,另一只眼睛变小,充分表达了影片中人物扭曲的、反常的心理状态。又如,德国影片《马门教授》中也有不少场面和镜头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比如马门被捕、马门的女儿遭同学们无端地围攻等场面,歪歪斜斜的主观镜头,都是变形的,暗示希特靳上台后,似乎一切都失去了常态。前苏联影片《雁南飞》号称诗电影,其摄影风格是有名的情绪摄影。情绪摄影不以真实再现为目的,摄影机带着强烈的主观情绪参与剧作。比如,女主人公微洛尼卡因爱情上的挫折受到单位领导批评后欲寻短见,在铁路线上狂奔,用广角镜头拍摄她的特写(演员自己抱着摄影机自己拍),有意用失形的肖像夸张地揭示她此时此刻的悔恨、悲痛的心情。

(4)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相比较,拍摄同一景别的画面,既能突出主体人物,又能显示环境特点,因此用广角镜头拍摄人物近景,既能看清人物面部表情,又能交代人物所处的环境,从而达到以环境烘托人物、说明事件内容的目的,同时说明人物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增加事件的真实性。比如,记者在澳门回归仪式上的现场报道,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既看清了记者的面部表情,又看清记者背后环境,这是新闻报道中常用的手法。故事片《公民凯恩》中的近景,几乎全部用广角镜头拍摄的,其用意是以环境—豪华的住宅来烘托主人公凯恩的内心空虚。

(5)广角镜头近距离可完成偷拍、抢拍、抓拍的任务。由于广角镜头视角广,景深大,不看寻像器、不对焦点也可以得到清晰的图象,这对偷拍十分有利。新闻和专题摄像中,拍摄现场很乱、人物众多的场合,记者可以用双手举起摄像机,采用估计对焦和取景的方法拍摄,这样被摄对象不易觉察,就很容易进行偷拍。偷拍不仅可用于阻止拍摄的场合,而且在故事片中也经常使用。偷拍的镜头画面真实自然。但不是什么都可以偷拍,要注意把握分寸。另外,在运动摄影中,用广角镜头拍摄可得到十分稳定的画面。如果摄像机的抖动量相等,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晃动会十分显著,而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的画面晃动会减弱。因此,在新闻摄影中用肩扛或手持拍摄时,尽量用广角镜头拍摄,才能保持画面稳定(尤其是固定画面),这也是摄像师的基本功。

(6)利用广角摄影镜头景深大、透视效果强的特点,用于表现纵深空间效果。画面中的影像一部分清晰(比如主体清晰晰),而另一部分模糊(比如背景模糊)形成虚实对比效果,造成虚实美,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而景深镜头(整个画面全是清晰的实像)也是一种表现方法。例如影片《公民凯恩》中,为了强调纵深空间效果,用广角镜头拍摄,使主体、前景和背景均在景深内,并形成较大的影像透视效果,在强调纵深空间的同时,也突出了主体,同时交代了主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画面内容更具有真实的效果。

(7)广角摄影镜头 可用于影视作品中的特技摄影。由于广角镜头的景深大、透视比大,在拍摄特技模型时(动态或静态)具有特殊用途。在影视作品中有些特技场面是在拍摄现场完成的,比如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大量的模型镜头全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拍模型取得逼真效果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低角度(仰角)、慢动作(高速)和广角摄影镜头。

另外,在表现运动方面,由于广角镜头对纵向运动的被摄对象的速度有夸张作用,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特性强化纵深运动的速度感,比如,用于拍摄汽车和人的前后追逐等场面时,用来加强速度感并渲染惊险气氛。

二、长焦距摄影镜头的表现功能

(1)用于远距离调拍和偷拍。如果要表现小件物体的特写,如眼睛、校徽、戒指等,或表现远距离被摄物体的特写时,短焦距摄影镜头便无能为力了,这些任务只能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来完成。由于长焦距摄影镜头具有视角窄、影像放大率大的特点,它可以把远距离的景物拉近,如要拍摄人物眼睛的特写,或某一细节,刻画人物内心情绪时,长焦距摄影镜头具有了特殊的功能。在拍摄 实践中,有些被摄对象距离较远,不易于接近或者根本无法接近,只能用长焦距摄影镜头调拍,如体育比赛、飞禽走兽、太阳的特写、河流中航行的小船、森林中的猛兽和某些爆炸场合、战争场面或新闻事件等。另外,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摄影中,为了 追求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尤其是一些纪实风格的影视作品,让演员到现实生活中去,通过长焦镜头远距离调拍演员在群众中的表演,使演员不注意摄影机的存在以获得十分逼真的表演效果。比如影片《秋菊打官司》中很多镜头都是这样拍摄的。在纪实节目中,偷拍、调拍已成为有力的创作手段。

(2)因为长焦距摄影镜头的景深小,除主体以外,前后景都处于模糊状态,可以把不可回避的杂乱背景处理成虚像(处于景深之外)或者选择背景中比较“干净”的部分进行拍摄,以减少杂乱背景的干扰,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如影片《原野》中,白桦林里男女青年相见一场,除了主体人物以外,背景和前景都极度虚化,特别是前景中的树叶,虚化成色彩缤纷的色块,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妙的韵味,有力地表现出了男女之间的情意。另外,用长焦距摄影镜头远距离摇摄快速运动的物体,造成跟拍效果,不仅突出了主体,同时也增强了被摄体的动感。

(3)利用长焦距摄影镜头透视感弱,压缩处于纵深空间的被摄对像之间的空间距离的造型特点,可以把多层景物和人物压缩在一起,加强画面拥挤、堵塞和紧张的感觉。如影片《大阅兵》中,摄影师用长焦距摄影镜头稍俯的角度拍摄官兵军训的场面,使整个画面丰满而富有紧张的情绪,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用长焦距摄影镜头在外反拍角度拍摄两个人物对话的场面,在景别不变的情况下,可比标准摄影镜头更拉近两个人物之间的空间距离,用来表现两个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还可以把太阳和人的特写拍摄在一个画面之中。长焦距摄影镜头对空间压缩的造型功能可使狭窄的空间得到正常再现或强化其狭窄的气氛。电视连续剧《一地鸡毛》中,男主人公小林费尽百般周折分到两间公房,表面上是楼上楼下,实际上是楼梯过道改装的,显得十分狭窄,创作人员为了真实再现小林过于狭窄的住房,用长焦镜头拍摄,加以逆光处理,强调了拥挤、狭窄的住房条件,从而深化了主题。

电影《黄土地》中的主要内容是窑洞,窑洞比较狭窄,若用广角镜头拍摄,势必把窑洞拍的过于宽敞,这样就会失真。而用长焦镜头和标准镜头只能拍到一个角落,拍不成全景,很难拉开机位。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摄影师想了一个办法,在放机器的一边挖了一个洞中洞,将机器放在小洞里,这样就可以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全景和中景,真实地再现窑洞的真实环境。有的摄影师不了解镜头的造型特点,在狭窄的环境中用广角镜头拍摄,结果环境表现的过于失真。比如在小卧车里用广角镜头拍摄,不仅环境失形,人物也失真。

(4)利用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还可以把握画面的视觉节奏。我们知道,运动是影视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是影视艺术的生命。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横向运动的物体时,前后景在画面中变化快且虚,横向跟摇运动对象,可以获得横向跟移的效果,增强画面的视觉节奏感,表现紧张、不安和欢快等情绪。如张艺谋执导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招弟给先生送蒸饺一场戏,用长焦距摄影镜头跟拍,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节奏感,表现了主人公当时紧张、不安的复杂情绪,也使画面失去 明确的空间方位感。而用短焦距摄影镜头拍摄被摄体的纵向运动才能增强画面的视觉节奏感。如拍摄战场上的厮杀或互相追逐的场面多用这种方法,表现出紧张 的节奏和气氛。相反,用长焦距摄影镜头处理纵深调度,用广角镜头处理横向运动,则可减弱主体的运动速度感,好象停步不前一样,从而减缓视觉节奏。如影片《毕业生》中最后一场有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场面,用长焦距摄影镜头纵向拍摄主人公跑向教堂的一段,人物好像原地跑步一样,虽然视觉节奏好似减缓了,但却给观众造成了更加紧张 的情绪。

(5)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可完成焦点转换技巧。焦点转换又称动态焦点,就是在同一个镜头里面根据表现内容,前后变动焦点,以达到调度、转移观众视觉重点的目的。比如拍摄甲乙二人的对话,甲离镜头较近,而乙较远,当甲说话时,把焦点调在甲上,此时甲是清晰的,而乙是模糊的,相反当乙说话时,把焦点调在乙上,此时,乙清晰而甲是模糊的。焦点转换有两个条件:一是景深小,二是被摄体之间的纵向距离要大。如果没有纵向距离的差别,尽管用了长焦距摄影镜头也不会获得较明显的焦点转移效果。

美国影片《毕业生》中表现母女二人(罗太太和莲)只用了一个镜头,而且用了这种技巧:镜头开始 母女均在画面之中,利用焦点移动,先让观众看清年轻的女儿,然后将焦点移到站在门口的母亲身上,这时女儿的影像模糊,观众只能看清她母亲了。这种技巧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创作者的用意,即前后的因果关系:女儿突然明白了,原来她的男朋友(宾)的情妇不是别人,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6)画面中的景物焦点有虚有实是正常的,虚焦画面是指整个画面没有焦点,没有一处是清晰的,从技术上讲是废品。但从艺术上讲,焦点不只是成像的技术手段,而且已经成为营造画面形象的造型手段。图片摄影称为“模糊语言”,比较早的运用它进行创作。影视摄影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种“模糊语言”进行表情达意。如病人刚去掉眼睛上的绷带,视觉还不能正常观看的效果,画面全部虚化。全部虚化的影像也是一种抽象的表现,它可以形成梦幻般的感觉。晚间拍摄某些较亮的光源时,有意把焦点偏移,使每个光源都变成晃动的光斑,这种抽象的影像能形成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当然这种虚化的效果只有长焦距摄影镜头最为明显,焦距越长,效果越明显。无焦点画面是一种造型手段但不能过多使用,精确恰当地使用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电视剧《一地鸡毛》中最后一集的结尾用了虚焦画面,表现主人公小林的一种幻觉用的比较成功。画面内容是现实时空中的小林,与幻觉中的小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用视觉形象深刻揭示了小林此时此刻复杂的内心活动。

(7)长焦距摄影镜头常常用于拍摄人物肖像,故又称作“人像镜头”。大多数电视节目,尤其是纪实性节目,应该是以再现人的视觉感知为基础的,任何变形效果都会影响纪实效果。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的画面不变形,能正确还原人物的本来面貌,除此之外,它还有柔化影像(图像)的作用,可以把人的面部皮肤表现得柔嫩。美国好莱坞的明星时代有一条不可愈越的规定,拍明星近景和特写时必须用时75mm以上的长焦距摄影镜头。现代影视对人物的造型虽然不以美人照为目的,但在一般情况下,拍人物应以不变形为主。

(8)由于长焦距摄影镜头的景深小,特别是在物距较近、光孔较大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此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时应力求焦点准确,防止出现虚焦画面。而长焦距摄影镜头视角窄的特点使得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过程中摄像机上下左右方向稍微一颤动都将会引起画面的抖动,因此用长焦距摄影镜头拍摄时尽量运用三角架支持摄像机,在没有或无法用三角架的情况下,肩扛摄像机拍摄时尽量利用依托物,稳定住身体或手臂,在拍摄过程中尽量屏住呼吸、使左右臂和右肩肌肉放松以保持摄像机的稳定。

总之,不同焦距的摄影镜头,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功能。摄影师要充分掌握这些功能,根据内容的需要,创作出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艺术作品来。

I. 使用摄像机工具的时候用鼠标右键可以控制镜头的什么

鼠标右键长按旋转控制镜头旋转
中键滑轮控制镜头拉进拉远。
(1)旋转镜头:按住鼠标右键(< 与 >)并拖曳来旋转摄影机
(2)缩放焦距:滚动鼠标滚轮(+ 与 -)来缩放镜头。
(3)移动镜头:按住鼠标滚轮(箭头键)并拖曳来移动摄影机。
alt、shift、control三键同时按下,快速创建摄像机,然后单击“C”键切换到摄像机操控模式,图标会变成“摄像机”模样。
单击鼠标左键是旋转视角,鼠标中键是摄像机平移(pan),鼠标右键是摄像机推拉(是机位和被拍摄物体的距离发生变化,不是变焦,也就是拍摄电影使用定焦镜头的推拉动作)。
如果想让摄像机变焦,点击摄像机图层,连续按两次键盘A键打开摄像机参数,第一项"zoom"就是焦段变化控制。你说的拉伸镜头指的应该是镜头推拉不是变焦。

J. 如何用35/50mm定焦镜头拍出精彩人像

导语:俗话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摄影之前要先知道自己想拍摄的主题是什么;预期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要呈现出这样的效果,需要用什么样的镜头与相机。这些都是摄影人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识。

如何用35/50mm定焦镜头拍出精彩人像

定焦镜头最大的特色是光圈大,在光圈全开时,可以获得比变焦镜更高的快门,提高拍摄的成功率。除了光圈大外,定焦镜头通常比变焦镜头轻巧,这种优势在持久拍摄与携带上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体积小容易携带,带出门也不会太累。

35mm F1.4镜头,它具有同类35mm镜头里令人惊叹的速度和低光表现。使用50mm定焦镜头拍摄,几乎不需要考虑变形或透视问题,摄影者唯一要做的,是如何在有限框架中,尽可能用画面中的元素与景物,直觉去表现影像创作的主轴与质感。

我的主力器材 :Canon EOS 5D Mark II,佳能35/1.4,适马50/1.4。

Canon EOS 5D Mark II

我不是一个特别看重器材的人,对于我来说,无敌兔的画质佳,像素合适,照片层次感很好,细节保留好也更加利于后期,性能已经足够好。

Canon EF35/1.4L

我经常拿这个镜头来进行拍摄创作。尤其在室内,人物主体配合环境特点,用这个焦段出来的片子会出乎意料,且够空间感和影像感更加强。F1.4的大光圈也更能保证快门速度。

和其他我使用过的35mm镜头相比(佳能35/2、徕卡R35/2、适马S35/1.4、蔡司Distagon 35/1.4ZE、三阳35/1.4、福伦达VM35/2.5II等),佳能原厂的镜头,综合素质还是最强的——既能保证高画质,也能兼顾机械性能。大光圈相对于一些F2的镜头而言,在人像拍摄时,焦外虚化也足够。USM对焦也让佳能的35L拥有一些手动镜头和其他品牌镜头所不可比拟的自动对焦速度优势。

而在5D2这样的全画幅相机上, 35mm的小广角更加利于我拍摄人像全景时的构图,但是拍摄特写的时候要注意视角的转变,避免人像的畸变。但只要熟练的运用,就会有特别的视角感,让人记忆深刻。

就我个人而言,许多日系的片子要保留环境的特点,也就是一些大场景的构图。我的技巧就是底机位拍摄全景,把空间感和环境都能体现出来,这也是35mm焦段所擅长的。

Sigma 50/1.4

相对于35mm来说,50mm的焦段适中,焦外虚化会更加明显。这个焦段的视角比较平凡,但也更能体现功力。不管是拍摄特写还是全身,都可以用到,只要避免大光圈时边角部分的画质下降和对焦不准,还是可以出彩的。

这枚镜头,在我拍摄一些柔美私房主题的时候会经常使用。我经常会用它拍摄人物的特写、小景、姿态的柔美等。50mm的焦段在较小的室内环境下,虽然有些拘束,但在表现细节和局部方面,更加有优势,也能更好的使用视角和虚化,来避开环境中的一些瑕疵。

35mm镜头实战演练:

这组复古主题的片子是35mm镜头拍摄的。我当时设定好的主题就是江南古韵,同时也想结合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来更好的体现主题感。在选定的环境下,使用35mm的镜头更加利于环境人像的拍摄以及构图。

创作流程:

摄影师李小月作品《东风残,春江尽》

1.主题的敲定:我一直喜欢阅读的中国古诗词,脑海里便总能浮现花容月貌的女子在许愿树下等待。那一词一句的诉说,将细腻的思念埋藏于心底,于是根据这些氛围,构思了这一期主题,来突显女子心底的思念和等待的情怀。

2.服装化妆的准备:在服装上我会选择有古典花纹的设计,配上旗袍的连衣裙版型,更加能体现江南女子的情怀。化妆造型上为了更好的突显人物面部的情绪,我特地把头发全盘起来,显得干净温婉,配上一抹红唇,像是女孩是为那思念的男子所精心打扮的俏妆。

3.模特沟通:拍摄前,我跟模特说起我脑海里的画面,我会特地去找一些古典诗词以及古筝乐给模特,这样更加能把她带入拍摄的氛围里。

4.拍摄及后期:由于每个人的拍摄和后期习惯不同,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大家按照自己的风格做就好。

摄影师李小月作品《梦•镜》

《梦境》的拍摄,使用的是35mm镜头。尽管虚化效果不如50mm,但更能表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在较小的室内空间内也能施展。在拍摄上,我利用桌子、花朵、纱等元素来搭景,让画面感和内容更加丰富饱满。利用中高机位的拍摄手法,来突显环境和人物情绪相结合。

光位上,我在室内补了环境光,以营造复古的暖色调。创作的思路和之前的两组思路一致,无非就是设定主题、挑选场景和服装风格、跟模特沟通之类的。

这组片子是在上海的小巷拍摄的,为了突显那旧上海的街道和那些乱乱的但是精致的小院。

摄影师李小月作品《静•时光》

由于涉及环境,我选择了35mm镜头拍摄。再次提一下,35mm镜头的特征就是F1.4大光圈可以在弱光环境保证安全的快门速度,小景深可以营造较好的虚化效果,避免室内杂乱的背景。

摄影师李小月作品《静•时光》

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35mm镜头离人太近的话,会产生变形,所以我在拍摄特写的时候会把人物脸部构到中心,避免太大的变形。但在环境的描述上,比如选择拍摄蜿蜒的小路时,透视效果会让场景更加有空间感。

50mm镜头实战演练:

这组《初夏》是用50mm的镜头拍摄的。我事先想好的主题就是初夏,森系女孩在北京的小巷胡同散步欢乐的感觉。为了体现更加柔和的画面层次感,我选择了50mm的焦段。

摄影师李小月作品《初夏》

创作流程:

1、主题的敲定:夏天给我的感觉,是那在阳光下透着光的皮肤,跳动的发丝,以及欢乐的笑声和那棉麻的衣服。为了体现着一期活泼自然的主题,我选择在下午4点拍摄,待到最近5点的光线能在发丝透出逆光的柔美,抓拍记录下那笑声和逆光的一瞬间。

摄影师李小月作品《初夏》

2、服装化妆的准备:服装上我选择宽松休闲的森系服装,这样能更加柔和那种轻松的氛围、化妆我只给模特涂了睫毛膏,因为清新的照片不需要太过浓艳的妆容。发型给模特梳了活泼可爱的丸子头。

3、模特沟通:因为这个模特是第一次拍照,我们也是第一次见面。我拍摄前期就会跟她说,你别把我们当正式拍摄,我们只是一起在逛北京的'胡同而已。遇到拍摄过程中我会跟她不停的聊天,有时会说些冷不丁的笑话,我们一起喝着北京老酸奶。然后我去抓拍模特被我逗笑的那一瞬间。

这组的拍摄选择用50mm,是因为它的虚化效果好,而且近距离拍摄时,对人产生的透视畸变小。

摄影师李小月作品《红豆生南国》

如果是在室内拍摄,我会拍摄一下特写,在构图上把握好对角线构图和九宫格构图。光位上,一般我都选择自然光。这组片子,是在弱光下拍摄的。我利用了窗口的光源,并在正面用反光板补光。这样的搭配,可以在保持原片细节情况下,又有逆光柔美的效果。

日系人像结语:

摄影师李小月作品《少女心》

摄影对于我来说,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我更加觉得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的灵感都来源与生活,比如看书的词句,电影的桥段,还有那午后阳光撒进来的温暖瞬间。去热爱生活,它会回馈给你更多更多的灵感。

在选片上,为了让主题故事更加明细化,我会在拍摄时多积累一些素材,比如空景物、搭配用的构图、以及细节和小物品,以便于后期拼图时,能让主题更加丰富。

猫爷曾经说过:简单就是力量。这句话很受用。在后期方面,我会在调整好整体曝光和色调之后,做蒙版擦去不必要的元素,让整体画面更加干净和整洁。

摄影师李小月作品《少女心》

尽管我不是一个特别看重器材的人,但摄影器材对于我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不同的镜头会有不同的特点,我对于不同主题的拍摄也会选择不同的镜头来完成创作。但是,我的最终目的是让画面更加符合我心中的完美,而不是考虑哪枚镜头用来拍报纸并放大到100%看更锐。

我一直只用我的相机,感觉它是具有灵感的。有些脑海里的画面,总能通过相机去表达,这是很幸福的事儿,比脑补猜测哪枚镜头更有所谓的“德味”要幸福得多。

阅读全文

与电影定焦镜头怎么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他明天不看电影的英文怎么说 浏览:795
电影1917不好看 浏览:203
举起手来电影免费完整播放 浏览:535
熔炉韩国电影免费完整版百度云 浏览:802
电影800免费版 浏览:820
psvr如何u盘电影 浏览:845
阿瑞斯黛安娜什么电影 浏览:733
怎么吧电影片段剪下来 浏览:301
喜欢有什么用啊词电影 浏览:412
李晨改图的是什么电影 浏览:801
开心超人大电影免费完整观看 浏览:478
电影盲井怎么看 浏览:992
有那些韩国复仇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806
广告车显示屏如何放电影 浏览:229
怎么使电影声音延迟05秒 浏览:397
免费看红海行动电影完整版 浏览:219
以前电影贱客有什么电影 浏览:438
r级吻戏电影有哪些 浏览:413
印度有哪些有名的儿童电影 浏览:353
私影都是看些什么电影 浏览: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