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攀登者》拍摄幕后有哪些好玩的花絮
1、胡歌化身“大忽悠”,花式“碰瓷”,为《攀登者》宣传太卖力
日前,一段胡歌拍摄电影《攀登者》时的花絮曝光,视频中胡歌的缓缓一摔不出意外的又上了热搜,而且倒地姿势极为优雅,被网友调侃是“碰瓷式摔倒”。在胡歌“碰瓷式摔倒”这个话题登上热搜榜后,公务人员也是蹭着热度向网友科普怎样谨防碰瓷。
不过没想到这次胡歌竟然化身成胡大忽悠,不但转发了公务人员的内容,而且还一本正经的告诉公务人员买票去看《攀登者》就能抓到碰瓷的坏人了。
而且在1953年就已经有尼泊尔的人登上珠峰了,所以尼泊尔反驳中国,不愿意这个分法,当时中国的处境非常尴尬,外媒也是嘲讽中国,认为中国在完成一向不可完成的任务。
面对着种种阻力,中国也不得不把登山计划推迟为1960年进行,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无论是装备、科技、经济都非常落后,也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登顶珠峰,但是中国为了争这口气,我们自己登!打压了很多外媒的气焰。
⑵ 攀登者电影简介 攀登者电影的内容是什么
1、《攀登者》是由李仁港执导,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成龙友情出演的剧情冒险电影。影片以1960年与1975年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事迹为背景,讲述方五洲、曲松林等中国攀登者怀揣着最纯粹的梦想集结于珠峰,肩负时代使命于世界之巅的故事。该片于2019年9月30日在中国上映。
2、剧情简介: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冲刺珠峰,临时担任队长的方五洲(吴京饰)在救助同伴曲松林(张译饰)还是保住曲松林手中的摄像机之间,选择了前者,这让中国登山队虽然成功从北坡登顶,完成了世界登山界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但因为缺少环绕山顶拍摄的360度影像资料,这一壮举并不为国际所认可。1975年,为了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登山队再度集结。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章子怡饰)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⑶ 吴京都现场飙泪,电影《攀登者》到底有多难拍
因为他们拍摄的环境比较恶劣,然后天气也不太好,所以拍摄过程比较困难。
⑷ 关于攀登者观后感影评(三篇)
有关《攀登者》观后感作文1
最近由吴京、成龙等实力派演员共同主演的《攀登者》就要上映了,大家对这部电影都非常的期待,因为这部电影是和攀登珠穆朗玛峰有关的。一直以来攀登珠穆朗玛峰都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题材,但因为拍摄的时候如果用特效会显的很假而且演员的演技也会受到影响,真的实地拍摄的话那么危险系数就会很高,所以很多电影公司都不敢轻易尝试,但还是有为了好作品不顾危险的敬业演员愿意出演的。
电影刚开机的时候就备受关注,不少网友都很好奇电影该怎么拍摄,这部电影也是经过真实事件改编的,在六十年代的时候,珠峰的归属在中尼双方之间有着不小的争议,当时的尼泊尔一直觉得珠穆朗玛峰和中国没有什么关系,应该是在尼泊尔境内的,而且之前尼泊尔和新西兰都曾有登山者成功的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成为了尼泊尔谈判时候的重要筹码,在这种情况之下中国想要占取优势,就也要派人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而登顶珠穆朗玛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途中困难重重,登山者要面临很多严峻的挑战,一不小心可能会把生命搭在珠峰上。除了自然环境影响登峰以外,当地还有很多叛匪出没,在登山者登峰之前,就有一批解放军的医务人员遭到了叛匪的袭击牺牲了,所以登山队登山时由一对军队保卫并且随身携带,在两个多月的奋斗之后,中国登山队终于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这部电影在拍摄的时候选择了在岗什卡雪峰实地拍摄,攀登的场面也都是真实的并没有用到特效,影片中吴京、成龙等都是为了优秀的作品愿意付出一切的敬业演员,在影片中他们的表现十分优秀,大家一定要去电影院观看。
有关《攀登者》观后感作文2
该片子演员阵容真是很强大。有吴京,张译,章子怡,还有胡歌,井柏然,成龙等,票房肯定不会差,支持京哥胡歌,期待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和正能量的传递。
该片是关于攀登珠穆朗玛峰,咋一看像是纯粹的登山片,但是了解背后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珠穆朗玛峰涉及中国与尼泊尔之间的主权问题,在当时的背景下,登上去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此,一切困难在满怀爱国精神的勇士面前都能被战胜的。
有关《攀登者》观后感作文3
马丁路德金有句名言,我有一个梦想。
在梦想中,我愿付出一切。
哪怕是生命。
同样是60年代,中国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
9月30号必看好片。
《攀登者》
又是一句名言,为国登顶,寸土不让。
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
60年代为彰显中国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
中国政府以国家命令组织人员登珠穆朗玛峰。
估计谁都知道,海拔8800多米的高峰。
这是挑战人类极限。
弄不好峰登不上,死一大半。
中国优秀的登上员们,毅然扛起大旗。
挺近珠峰…
要让五星红星,屹立在地球之巅。
为让这部电影力求真实。
吴京去年特地去青海5200多米海港什体验生活。
据吴京讲述,白天零下20多度,晚上零下30多度。
尿出来,瞬间能变成冰嘎达…
面对这种极寒天气,旧伤复发,依然咬牙坚持。
他说既然来了,就要像个爷们,眼里不揉沙子。
干就干到底…
可在当时,攀登珠峰这事,并不是咬牙能挺过来的。
珠峰环境非常恶劣。
很多登山装备非常匮乏,中国都生产不了。
高强度钢铁,攀登设备中国就造不出。
更别说登山珠峰…
此刻政府下定决心,跑到国外买装备。
我们一定要登,而且还要从北坡登上。
当时外国媒体舆论哗然,简直痴心妄想。
其实人家质疑你也不是没有道理。
珠峰可以从两面登顶。
尼泊尔这侧南面坡比较缓,容易登顶。
北面简直是地狱。
首先天气变化无常,非常容易发生事故,常年伴有10级大风。
北面岩石坡度从70度到90度延伸,相当于死亡攀爬。
更恶劣的是,高山反应和脑水肿,会让你精神崩溃。
英国登山队,几次想从北面登顶都以失败告终。
在组建国家登山队后,有几次攀登经历。
这点困难还是没有吓住中国人。
英雄气盖山河,敢笑珠峰不高。
这种豪迈谁能比…
我们都说做某种事情不能一蹴而就。
登珠峰也要有计划。
完成目标不一定要直接成功。
要循序渐进,一点点克服困难。
经过商量,每到达一定高度,就要建立营地。
为后续登上,提供基础保障。
登上不是说说,而且要行动。
这行动,必须要承担负重。
当时氧气瓶特别笨重。
每人负重大概50斤左右
氧气瓶就要占10斤,每人只能携带两瓶。
高海拔,缺氧,而且要行军8小时以上。
难度可想而知…
山上天气风云突变。
山脚晴空万里,山上可能会遇到暴风雨。
即便在天气情况掌握良好,也会遇到麻烦。
登山者在北面面临第一道关口——北拗
这是珠峰和北峰的冰雪墙。
100多米厚的冰雪墙,及其容易发生雪崩和冰崩。
弄不好,全都死在这。
人生如果没有困难,还有什么意义。
经过艰难行军,终于突破北拗,到达3号营地。
可刚到达营地麻烦又来临,电台出现故障。
对于该不该,再次向5号营地发起冲锋。
身为队长的史占春,心里没底。
按照基本规则,5500米氧气少一半。
7000米氧气少三分之一。
8000少四分之一。
科学界普遍认为8000死是死亡地带。
不仅要观察团队情况,也要考虑天气。
这时大本营得知这两天天气晴好。
必须要把消息传给他们。
大本营两位队员挺身而出。
他们轻装上阵…
大本营离队员距离长达17公里。
这种短路程,正常人员也要走3天。
前面还会遇到风险万分的冰山带,冰裂缝。
他们两个人只用了24小时,就把消息传到队员手中。
中国人用无法语言的魅力,抗争理想。
即便前途特别艰难,也要迎难而上。
到达7420米的时候,队员们要面临第二道难关。
大风口,这里因为风的狭管效应,常年伴有大风。
甚至可以高达12级风力…
空气的氧气非常稀薄,往往人要吸几口氧气才能走。
队员们的呼吸都会变成白霜,鼻孔都能堵住。
他们艰难的越过大风口,队员王富州突然晕倒。
这位年仅24岁的小伙子,身体一直很棒。
队友非常惊讶…
当人们打开背包一看才发现。
他一口气背了三个氧气瓶。
对于这种条件来说,有氧气就是有生命。
自己能多背一个,就能救人,成功就多一些。
所有人都说,我也希望你能成功。
当到达8600米的地方,队员再也继续向前。
大部分一线队员,50%以上都不同程度冻伤。
有冻掉耳朵的,有冻掉鼻子。
就是为了轻装上阵走的快一些。
他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这种情况下,队员只能下撤。
英雄不是勇往无前,生命是第一。
有命你才能继续攀登高峰。
怎么办?就这样放弃?
这次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
每年的4月到5月是攀登的最佳季节。
错过日子,珠峰地区不确定天气会更多。
经过讨论,二线候补人员跟上,进行再次登峰。
其中就包括,王富州,许竟、刘连满、屈银华、贡布。
1960年5月17日举行庄严的誓师大会。
他们高举五星红旗和毛主席半身像。
誓要把两件东西放在地球之巅…
由于之前登山经验,攀登比较顺利。
很快就到达海报7600营地,就在这时报话机坏了。
无法联系到大本营,也无法得知气象条件。
这时候王富州站出来,激动的向大家表示。
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必须向前。
后来他女儿回忆,当时父亲使命感很强。
这就很像烈士,舍生忘死。
他们必须为国家付出一切。
除了克服心理恐惧,还要克服现实条件。
氧气已经没有多少…
由于大风的关系,食物已经刮跑。
晚上他们五个人轮流一瓶氧气。
贡布回忆,一晚上都没有睡好。
第二天向顶峰发起冲锋。
然而他们还要面对最后一道难关——第二台阶。
8680-8700多米有条坡度80度左右的斜坡。
四周岩石陡峭光滑,没有着力点没人能爬上去。
刘连满尝试多次,没有成功。
商量后刘连满决定用自己肩膀扛起屈银华。
可当时他们穿着8斤重的雪地靴。
根本无法站立,屈银华脱掉鞋子,只穿线袜。
身踩战友血肉之躯,一锤子一锤子,在岩石上打入冰锥。
这才艰难走出这一关。
屈银华后来回忆,我这双脚没啥,只要登上珠峰锯掉都值得。
爬过第二台阶后,刘连满也体力不支倒下。
放弃意味死亡,把刘连满丢在这无异于等死。
王富州和屈银华、贡布、决定,把氧气留给他。
我们继续向前…
刘连满望向他们三个人的背影,意识逐渐模糊。
他想自己可能活不长…
与其把这瓶珍贵的氧气浪费掉,还不如留给战友。
他拿起笔写道,很遗憾没有和你们一起登上珠峰。
我这次没有完成任务,任务由你们三个完成。
我氧气瓶有点氧气,你们回来用吧,可能会给你们下山有帮助。
凌晨4点多,刘连满看到远处雪山上的脚印。
他觉得他们三个成功啦。
这时候不知道,什么勇气让他站起来。
鼓舞自己迎接英雄凯旋归来。
时间永远定格在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
王富州,屈银华、贡布,成功站到珠峰上。
这是首次人类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
为这次成功,中国人付出巨大的代价。
有人冻伤成为终身残疾,有人像屈银华要截肢。
⑸ 《攀登者》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主要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三人完成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的故事。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三人成功从北坡登顶,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顶珠峰,也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纪录;而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再次成功登顶,并测量出珠峰的精确高度为8848.13米。
(5)攀登者电影怎么拍摄扩展阅读
历史背景
1923年,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被《纽约时报》问到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他回答说:“因为山在那里。”留下这句传世名言的马洛里,最终没能征服世界第一峰,1924年,他在珠峰的冰天雪地中彻底失联。
上世纪50年代,英国和瑞士登山队先后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成功登顶珠峰。但在中国境内的北坡,始终无人自此登上世界之巅,包括马洛里在内的英国人数次在北坡折戟,以至于他们得出结论,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几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成立时间不足5年、队员平均年龄24岁的中国登山队,艰难地将五星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话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打破。惊叹于今人登顶速度越来越快的人们很少知道,
借助当年登山队员们在岩壁上艰难打下的钢锥而架起的金属梯,直到2008年仍是登山者们不可或缺的助力,更少人知道,年轻的中国登山队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命运和极限挑战……
⑹ 《攀登者》影评 《攀登者》观后感
由李仁港执导,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井柏然等领衔主演的电影《攀登者》相信大家已经期待了很久了。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在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穆朗玛峰发起冲刺,完成了首次通过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5年之后,方五洲与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协助下带领着李国梁、杨光等一些年轻队员对世界之巅再次发起了挑战。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
《攀登者》观看影评
这个国庆,硬汉吴京又带着他的《攀登者》来啦!小扒可是非常期待呢,因为这个电影可是少有的以攀登为主题的电影,而且还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吴京继《战狼》系列和《流浪地球》后,已经成为小扒心中的票房保证了,这种主旋律正能量的电影,吴京从没让观众失望过。
《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和《中国机长》三部电影在国庆档中备受瞩目,尤其是《攀登者》和《我和我的祖国》,汇集了大量明星,可谓是看点多多。为了这次的国庆献礼,三大剧组都非常用心地筹备。
《攀登者》作为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之一,为了展现真实的景致和环境,真实还原英雄们在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难关,这部电影所有的场景都是在珠穆朗玛峰上实地取景,摄影棚也在山上搭建,演员们也都是在茫茫大雪和高原上拍戏。
这部电影的主角们都是小扒耳熟能详的敬业演员,有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和井柏然,他们都是业内拼命三郎的代表,即便是这次在珠穆朗玛峰上,他们也毫不例外地展现了自己的敬业态度,让小扒十分敬佩。
尤其是吴京,本来就有腿伤,而腿伤最惧怕的就是寒冷,不等腿伤痊愈,吴京又说这么多危险的动作他也不好意思用替身,便全都亲自上阵了。
他在大雪中摔摔打打,奔跑跪下跳跃,结果腿伤又加重了。看到最新的片场照片的流露,吴京带着夹板拄着拐杖在片场走路。
即使腿伤还没有痊愈,他也坚持拍戏,在山峰上拄着登山棍缓慢前行,小扒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剧组中的人都称赞吴京敬业,是他们的中流砥柱。
《攀登者》的拍摄环境由于是高原实地采景,所有演员都要背着氧气瓶和行囊等登山装备拍戏,大概都有17公斤重,大概有60,70度的陡峭山峰,他们都要亲自攀登,小扒为他们的敬业精神点赞。
看到《攀登者》最新的杀青照片,这些敬业的演员们一个个都胡子拉碴,晒出了高原红,真的是饱经沧桑啊。
张译在这部戏中饰演吴京的生死兄弟,零下二十度仍要饰演赤脚爬雪山的场景,在张译的个人预告中,他赤着双脚踩在大雪里,从吴京的背上向上攀登,双脚冻得通红,可他还是笑着说我再演得更好一点就不用拍那么多遍了。哎,小扒看着都觉得肯定脚都冻痛了。
在井柏然版预告中他接受训练练习攀爬,一遍一遍快速攀爬木梯,不小心从木梯上滑落,手被划破了好几个伤口,仍微笑着抱住工作人员说自己没事。为了呈现最真实完美的镜头,在大雪里摸爬滚打,嘴唇都冻裂了。
在官微晒出的片场小花絮里,吴京特别调皮地说别人台词错了,还笑称自己是在《流浪地球》中和老戏骨吴孟达学的。
吴京说吴孟达来片场演戏都不需要剧本,台词记得清清楚楚,连对戏演员的台词都记得,吴京笑称老戏骨现场教他演戏。小扒觉得好笑的同时又觉得欣慰,看来美好的品质一直在敬业的演员中传承着。
胡歌是《攀登者》剧组中的开心果,拍戏过程中他为了使一个摔倒镜头无可挑剔,反反复复演了好几遍,背着17公斤重的登山行囊在雪山上翻滚,整个人十分狼狈,但还是笑着对导演说不能算了,再来一条,力求完美。
他们都是非常敬业拼命的演员,为了给祖国献上最美的礼物,为了给那批勇敢无畏的登山队致敬,他们也亲自上阵在雪地里摸爬滚打,那一刻演员们也许是狼狈的,却也是令人敬佩的。
《攀登者》观看心得
电影届的传奇人物不得不提吴京,谁也没有想到,身为演员的他,首次自导自演的电影《战狼》就大获成功。不仅创下军事题材电影的票房纪录,吴京还凭借此电影获得多项奖项提名。拍电影本就不是易事,拍电影的续集就难上加难。不仅要延续观众的口碑,还要突破自我。然而吴京并不怕亏本,决定再次执导《战狼2》。他在片中饰演英勇果敢的铁血硬汉冷锋,还带火了张翰、卢靖姗。这部电影的成就再破新高,吴京彻底声名大噪。最新电影《攀登者》同样备受瞩目,攀登者为国登顶,历经艰辛。
只要是吴京在的电影,就成为质量的担保,他成为观众心目中最受期待的导演、男演员。吴京在电影届的贡献不可谓不大,然而他并没有被名利所迷失,仍然投入在电影事业中。全新准备的《攀登者》更是大牌云集,题材之新颖和惊险也是前所未有。《攀登者》中章子怡、张译、甚至还有成龙的出演。这也是胡歌首次挑战大银幕的作品,一众演技派加盟,实力不容小觑。这部电影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在放出的吴京版人物预告中,吴京在冰天雪地中带伤上阵,却被质疑炒敬业人设。
吴京的地位和成就,并不需要炒作为自己营销。换个角度来说,就算是炒作,也要敬业了才能炒。他在电影中赋予的意义深远,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登上珠峰。表达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及宣布国界线和领土的归属权。最让人敬佩的是,原本就有腿伤的他,为了还原真实度,戴着夹板、拄着拐杖拍戏,大量的激烈运动加剧了他的旧伤。吴京拍戏的拼命再一次证实了,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认可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流量当道的世代,吴京用自己的硬汉风生生地"杀"出一条道路,这种敬业的态度根本不是流量艺人擦破皮的伤口可以媲美的。
《攀登者》观后感
拍戏用替身,这是一件正常的事,也是一件普遍的事,这因为任何一个主角都不是万能的,他们肯定有演不好戏或者有特殊情况的原因。因此合理运用替身,这是对电影有好处的。
在拍摄《攀登者》时,吴京晒出过一张与替身合影的照片,结果照片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网友都开始质疑吴京,说他也开始耍大牌、不敬业,把辛苦戏都让替身做了。但吴京用替身就真的像大家想的这样吗?近段时间在一次采访上,对于这个质疑,吴京作出了回应。
吴京回应表示"虽然因为腿伤也许不能发挥到完美,但欣慰的是动作都是自己做的",由此可见,他在拍摄《攀登者》遇到有难度的动作戏时并没有用替身,看来真相和大家想象的有些不一样啊!
当时吴京大意说了自己由于腿伤行动不便,因此只能找替身拍,那样才能给观众展示更好的视觉体验。不过对于一些危险戏份,像雪崩这就只能自己去完全,如果让替身拍自己就感觉过意不去……
吴京为了演好《攀登者》方五洲这个角色曾在最冷的时节前往海拔5200多米的冈什卡雪山进行攀登训练,那时他刚做完手术腿伤还没恢复好,仅仅为了体验角色便不顾伤痛一个人背着包就去了;正式拍摄任务量大导致吴京腿伤复发,前一天刚在国外紧急治疗完,回国后他马不停蹄又直接去剧组了。这样的吴京,大家真的好意思黑他吗?
《攀登者》观看体会
《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是今年"国庆档"最让人期待的三部大片。这三部电影都是在9月30日上映,而且都是由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主题宏大、剧情引人入胜,幕后制作班底以及演员阵容也都很强大,可以说实力不相上下,共同造就了今年这个"史上最强国庆档"。
眼看离上映时间越来越近了,各种期待和猜测也越来越多了。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这三部吊足观众胃口的大片究竟好不好看。
虽然《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都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点映",但还是有小型点映的,据了解,《中国机长》24号开始点映,《我和我的祖国》28号开始点映。而在"点映"之前,三部电影已经做过几场试映了。这意味着,有一些观众已经看过这三部电影了,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评价的。
首先来看被认为最"稳"的《我和我的祖国》。为什么说是最"稳"的?总导演陈凯歌带领国内7位一线导演共同执导了这部长达2小时38分钟的电影,这黄金阵容可以说让人对影片的质量非常放心了。此外,数十位知名演员加盟也为这部电影增添了很多看点,有葛优、黄渤、佟丽娅、张嘉译、张译、王千源、杜江、宋佳、吴京等等,个个都是演技实力派。而且之前《我和我的祖国》光是放出几段预告片就让很多网友泪流满面了。
早前,《我和我的祖国》在北大举行了路演,做了其中一段正片"北京你好"的试映,把在场的同学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哭着、笑着、感动着、自豪着,最后一起鼓掌,站起来合唱千人版的《我和我的祖国》。
一位有幸在现场看过试映的大V评价道:"这段正片丢到11年前当奥运专题片一点违和感都没有,能让观众有切身感受很难得,老实说超乎我的预期"。同时他表示对这部电影最大的担忧是如何将7段正片完美衔接,毕竟每段正片的独立性太强了。
接着看《中国机长》的试映口碑。《中国机长》是整部电影做了试映,而且试映好像还举办了挺多场的,微博上已经有不少"看后"的评论了。其中一位网友给出4星的打分,并且写道:"真男人,拯救世界,按时回家。机长真牛"。
另一位认证为"知名影评人"的大V说影片的代入感极强,让观众仿佛经历了一次九死一生的洗礼。影片的剧情、节奏也都很不错,步步惊心、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还有一位看过的网友给电影打出了4.5星,表示电影节奏与情绪调动俱佳,紧张刺激,值得鼓掌。
最后来看预售票房暂时排在第一的《攀登者》试映评价如何。《攀登者》举办的试映会很少,可能只有少数的业内人士看过了,所以目前没有太多评价流出。
不过,近日网上还是曝出了一条《攀登者》的简短影评。该评价表示电影还是很不错的,井柏然那条感情线挺感人,胡歌很帅气,但整部电影不如吴京前一部电影那么燃。
当然了,这条评价中所谓的"燃"其实是相对的,因人而异,《攀登者》本身的故事应该来说是热血、勇气与悲壮并重。
以上就是三部大片试映的一些口碑了,可以看出,总体评价都不错。话说回来,试映规模较小,一些评价也只是代表少数观众的看法,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具体好不好看,还是自己去电影院一探究竟吧。
⑺ 电影《攀登者》定档9月30日,梦幻阵容诠释攀登精神
4月22日,电影《攀登者》在珠峰大本营举办了最高海拔的关机仪式。作为上影献礼建国70周年的重头戏,《攀登者》阵容堪称梦幻。徐克监制、李仁港执导、阿来编剧,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陈龙、曲尼次仁、拉旺罗布、刘小锋、多布杰主演,成龙友情出演。
杀青当天,剧组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完成了全片最后一镜的拍摄后,监制徐克携主演吴京、张译、何琳、曲尼次仁、拉旺罗布组成“攀登者联盟”亮相关机仪式现场,分享电影幕后的创作与拍摄历程,并宣布电影将于9月30日国庆档全国公映。
电影《攀登者》“冰爪”版定档海报
展现首次北坡登顶壮烈 历史
电影《攀登者》改编自真实 历史 事件,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15年后,当年的登山队成员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气象学家徐缨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杨光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迎接他们的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也是生与死的挑战。两代登山人,面对不同的时代和挑战,展现的是共同坚韧不屈的精神。
作为中国首部大制作登山题材电影《攀登者》,徐克正是因为对这一题材十分感兴趣才“临危受命”出任影片监制。他在现场表示:“1960年中国登山队作为第一批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峰的人类,向世界说明珠峰是我们的高峰,既然是我们的山就要自己攀登上去,这就是攀登者的精神。”徐克还坦言:“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电影领域都曾拍摄过相关题材的商业大片,电影《攀登者》作为国内首部大制作的登山题材从故事到视效都是极具中国特色。”而作为一部“大片”,视觉上的可看性也至关重要,徐克透露:“会借助业内顶尖的视效手段表现出世界第一高峰神圣、壮观与艰险的雪域奇观,希望观众可以通过影片感受到中国登山队的前辈们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的中国精神。”
电影《攀登者》监制徐克(右)与主演吴京
《攀登者》的编剧是曾凭借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著名藏族编剧阿来,据影片出品人、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介绍,阿来曾经采访过1960年和1975年这两批登山队员的原型人物,写过相关纪实文学,因此在影片创作之初原本一筹莫展的时刻,阿来的加入为影片注入了灵魂。
电影《攀登者》关机仪式现场,1975年胜利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队队员桑珠也专程来到活动现场,讲述了中国登山队勇攀珠峰的艰险过程与真实史实。早在关机的前两天,桑珠还与吴京、张译共同参观了拉萨的雪山博物馆。面对博物馆中一件件昔日珍贵的物件,桑珠说起老队友牺牲的往事,硬汉吴京都没忍住眼泪。
吴京现场透露:“拍摄过程中我们也还原了当年攀登者们的装备,当我拿着这些装备去请教现在的专业登山队员,他们都不敢相信当年的先辈们是凭借着这样的工具攀上的珠峰。这也印证了老一辈登山英雄们的那种勇气!”
此次上珠峰,吴京和张译也在大本营为自己在影片中饰演的原型人物新立了墓碑,“让两位先驱在珠峰也能有一个家。”张译表示:“这些前辈是我们中国登珠峰的先驱,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影片的人物,感谢他们为祖国攀登事业做出的贡献,也缅怀为攀登珠峰逝去的先烈。”
主创珠峰大本营合影
吴京张译体验登山队生活
电影《攀登者》为了真实再现中国登山英雄们勇登珠峰的英雄事迹,剧组来到西藏进行实地取景拍摄。主演吴京、张译还冒着严寒在珠峰大本营过夜,体验登山队员生活。关机仪式当天,张译“爆料”吴京因为是运动员出身,耗氧量巨大,前一晚连喝水带起夜30多次,自己则在一旁“静静看着这一切”。
玩笑归玩笑,拍摄一部登山电影的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张译说:“作为影片中一名攀登者,不仅要面对的是零下几十度的严寒、狂风、雪崩等极端的自然环境与天险,更要面对心理与生理双重的严峻挑战,以超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一切险阻和困难,这也是我与片中角色共同完成的一次对自我的全新挑战,向攀登英雄们致敬。”主演何琳表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珠穆朗玛峰,都有自己的梦想,能够在冲顶的路上坚定心中的信念,为之挣扎煎熬并努力拼搏,人生足矣。”藏族演员曲尼次仁坦言:“很感恩能够与这样优秀的主创团队和演员们一起合作,虽然拍摄艰苦,但获益良多。”另一位藏族演员拉旺罗布也表示:“能够回到自己家乡参与这样一部讲述中国攀登英雄的电影非常荣幸。”
有过登山经验的吴京后来因为膝盖受伤没有再从事这项运动,此次“重返”珠峰,吴京坦言,最宝贵的感受是重新感受到了电影和电影人的“纯粹”,“拍摄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海拔、风雪、艰苦和友情,感谢《攀登者》让我们全身心的感受到了电影的单纯、纯粹和快乐,真正地去感受电影才能拍出好的电影作品。”
除了到场主创,主演名单中的章子怡、胡歌、井柏然、陈龙等演员也在片中奉献了十分精彩的表演。任仲伦透露,“每个演员对角色的要求都很严格。”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任仲伦表示,这将是一部不同于以往主旋律刻板印象的作品,“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节,还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东方式的登山电影。“
关机仪式现场,电影《攀登者》正式宣布定档9月30日国庆档全国公映,并揭晓了影片的定档海报。
监制徐克现场执导最后一镜
⑻ 《攀登者》是真的在珠穆朗玛峰拍的吗
不是。
攀登者的拍摄地是天津,不是在珠穆朗玛峰上拍摄的。影片中还有一些场面是在岗什卡雪峰上取景的。
《攀登者》这部影片虽然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中国第一支登山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故事。但并不是在真正的珠穆朗玛峰上拍摄的。
介绍
珠穆朗玛峰上的地形条件非常不利于拍摄,在珠峰上,人们的正常生存、站立、攀登都是很困难的,如果在这种严峻的自然条件下,还让演员演戏,让剧组的工作人员架设各种器材和机位拍摄,真的是不现实的。
所以,《攀登者》的剧组人员进行了商议和整改,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人员们经过很长时间的筹划,终于在天津郊区的某一废弃的矿山上,以实景加上绿幕的方式,做为了《攀登者》的拍摄基地。
虽然剧组拍戏是在天津郊区的矿山上完成的,但是,在拍摄之前,吴京找了专业的登山团队,一起到青海的岗什卡雪峰登山,亲身体验登山者的感觉。在这次登山中,吴京的腿伤复发,情况非常紧急。
⑼ 拍摄《攀登者》这部剧的过程中,剧组都经历了哪些真实的困难
在拍摄这部片中,他们遇到了十分恶劣的天气,冻得人受不了。再加上各种高难度的实地取景,我为他们艰辛的努力而感到骄傲自豪。
《攀登者》的拍摄过程也十分艰辛。在片场,不仅吴京坚持亲力亲为完成众多高难度系数的攀爬动作,章子怡、胡歌等也亲身上阵,挑战架梯横渡冰裂缝等一系列惊险戏份。井柏然更透露,有场他从雪山上翻滚跌落的动作戏,为了呈现更具真实感的镜头,上上下下拍了二十几遍。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观众能更加真实的去了解和体会到攀登者在登山途中的不易与艰辛。他们失去了自身的舒适与安逸。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们应该为他们这种敬业精神鼓掌,同时也要认真去感受他们所带来的作品,这样才能不辜负他们的付出。
⑽ 《攀登者》是根据什么真实事件改编的
《攀登者》是根据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真实历史改编。
电影攀登者剧情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成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三人完成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的故事。
电影由吴京、成龙、章子怡等人共同主演,还原中国登山队无尽荣耀背后的艰辛和那股无所畏惧的勇气。令人敬佩的是,中国登山队的这四位队员,其实都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人,有伐木工人,有消防战士,但是他们为了祖国的利益和荣誉,承受了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和考验,最终完成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成为了大家心中的英雄。
(10)攀登者电影怎么拍摄扩展阅读:
中国登山队的骄傲
在中国登山队登顶北坡之前,在登山界曾有传言,没有人类能从北坡征服珠穆朗玛峰,这是连飞鸟都无法穿越的高山,8600米的珠峰北坡上有一个90度的绝壁,那是登顶珠峰的必经之路,1975年第二代登山队首次将这个登山梯成功安装在悬崖峭壁上,但也就是这短短30米的距离,却历经了两代登山人。
时代意义
塑造攀登者的形象无疑是具有时代象征的意义,但是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部有担当有情怀的视效大作,是最大的难题。
拍摄过程
影片从2019年1月5日正式开机,定档9月30日上映,题材是对外景要求极高的登山故事,拍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春季之后,天气不适合雪山实景拍摄,大量的绿幕合成场景意味着巨大的特效制作量。监制徐克认为,这部电影可以拍,但至少需要三年。
高强的难度让许多导演望而却步,最终导演李仁港接下了重任,李仁港在拍摄中一直强调:“我们不想拍一个硬邦邦的所谓英雄奉献的故事,而是希望让观众感受到最大的真诚。”因此片中将大量的戏份都落在了登山队员之间的兄弟情、爱情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