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何以为家》引发哪些深思
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生活经历,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从而引发了许多有关于生命的深思,具体如下:
1、仅仅是给孩子生命这件事情,并不伟大:
在剧中,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对节目主持人说:关于童年,我日后能记住的只有暴力、辱骂、殴打——链子、水管、皮带打在身上的感觉。在家庭中,父母常常会将负面情绪强加给孩子,而孩子照单全收。剧中的父母认为生下了孩子,孩子就应该感谢父母,但比起生下孩子之外,给孩子营造的环境和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2、生存不易,也能给孩子最大的爱:
《何以为家》中,收留赞恩的单亲妈妈没有合法身份,还是拼尽全力带着孩子争取生存的机会,上班时候把他藏在厕所,趁着休息的功夫偷偷去喂奶,没钱买,就捡来别人剩下的大块生日蛋糕给孩子庆生,也欢迎赞恩加入他们的生活,最走投无路的时候,孩子也是她的底线。
3、唯一能做的是,让悲剧从这里终止:
赞恩是悲剧家庭的受害者,可赞恩的父母,又何尝不是,他们饱受中东战乱,流离失所。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局里,不懂如何去爱。
在赞恩的视角里,父母是恶人,房东也是恶人。但其实他们都没想作恶,他们只是按照社会教给他们的方式生活。如果说,这个故事里全是受害者,那悲剧的始作俑者究竟是谁,追究这些已经毫无意义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悲剧在赞恩这里终止。
(1)何以为家这电影讲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黎巴嫩一个小城镇里的法庭,12岁的男孩扎因因为持刀伤人被判入狱,不过在律师的支持下,扎因起诉自己的父母,是因为父母不能为他提供保护和安全感。
扎因的父母很穷,负担不起抚养孩子们的费用,这意味着扎因不能获得身份证,所以扎因是一个没有资格获得护照的黑户,无法去学校上学,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也无法在医院获得救助。
扎因是家里的长子,为了养活自己和兄弟姐妹,被迫工作为当地的杂货商送货,杂货商老板对扎因的妹妹有一种邪恶的兴趣。当扎因的父母把妹妹卖给杂货商时,扎因无比伤心跑到了一个海滨小镇,在那里,扎因遇到了埃塞俄比亚移民的拉希尔;
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的生活比扎因稍稍好一点点,拉希尔隐瞒了她有个一岁的儿子约拿斯,为了逃避雇主和政府部门的监视,她在工作时一直把孩子放在购物车上,她住在一间用塑料和碎石搭成的小棚子里,正努力攒钱试图买一张伪造的身份证。
㈡ 何以为家电影剧情
《何以为家》电影剧情主要讲述了以下几个方面:
主角背景:故事围绕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展开。
悲惨生活:扎因经历了极其悲惨的生活,包括贫困、饥饿、缺乏教育和家庭关爱等。
控告父母:扎因最终选择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认为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给予他应有的抚养和教育。
自我寻找:在这一过程中,扎因也开始了对自我价值和身份的寻找,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他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力量。
整体而言,《何以为家》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的电影,通过扎因的故事,引发了观众对于家庭、责任、成长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㈢ 何以为家讲的什么
《何以为家》讲述的是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的悲惨生活经历及其引发的法律控诉。以下是该电影的主要内容:
扎因的悲惨生活:
电影详细描绘了扎因在黎巴嫩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他被迫在恶劣的环境中成长,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教育机会。
扎因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包括家庭贫困、父母忽视、社会不公等,这些经历对他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控告父母:
扎因最终选择了控告自己的父母,他认为父母虽然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抚养他,给他一个温暖的家庭和稳定的生活环境。
这一行为不仅是对他个人遭遇的控诉,也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揭示了父母责任和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性。
电影主题:
《何以为家》通过扎因的故事,探讨了儿童权益、家庭责任和社会支持等深刻主题。
电影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以及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综上所述,《何以为家》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引人深思的电影,它通过扎因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儿童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对家庭和社会的渴望与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