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微电影观后感怎么写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会看”电影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老师在此提醒各位同学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还要并用眼、耳、脑各种感官,留意细节。
所谓细节,就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视听享受的过程,既是视觉美感逐渐积累的过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断深化的过程。只有聚“睛”会神,我们在观看时获得的感受才能愈丰富、强烈,对影片内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彻,写观后感就更有基础。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写观后感,要从自己观赏影片的感受出发。可是,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应强调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五六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观后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观后感属于评析性的议论文一类。电影观后感,即对影片发表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它又有别于影评:影评--重在“评”,在挖掘了主题之后,应当对主题的成功与否、主题的表现所依赖的环境是否真实,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现实生活以及电影语言的运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开评价与论述;观后感--重在“感”,表达方式以抒情、叙述为主,内容多为电影对观众的启发,观众看了影片后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从主题、人物、细节、场面、语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来说,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表现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个场面、某个事件。“感点”的选择,各具特色,可资借鉴。
写电影观后感,要选择好角度。一篇几百字的观后感,容量很小,而一部电影所牵涉的内容却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须选好角度,把重点放在一个侧面上,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选择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地方。角度选得好,对立意、选材、构思、谋篇都直接产生连锁反应,有利于把观后感写好。
厚积薄发,调“兵”遣“将”
写电影观后感,要充分而又妥贴地运用学过的语言。民间有一个给“语言”下定义的谜语:“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尔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电影是一种艺术,电影观后感自然要牵涉到方方面面,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无法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影片没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写不好观后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语言贫乏,同样也写不好电影观后感。
针对这样一篇观后感,作者尽管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和语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语言平淡无味,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
正确把握文章内容。
常见的观后感一般包括三大块内容:
1、内容简介。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就像我们平时读了一篇课文归纳主要内容一样,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2、发表评论。写这部分时,同学们可向自己提这样几个问题:你对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哪个人物你最喜欢,为什么?哪个场面最使你感动,为什么?只要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3、抒写感受。这是观后感的主体部分,学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号。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较:或将片中人物与自己比较,寻差距,找不足;或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比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找准写作的切入口。
一部电影人物众多,内容纷繁,情节纵横交错。写作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找到一个切入口展开全篇,好像一条红线将“简介-评论-感受”三块内容串连起来。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方法:
1、选择一个人物。一部电影看完,有的同学对主角赞不绝口,有的对某一配角记忆深刻。不管怎样,只要挑选一个人物,透过其言行举止走入他的内心,由此而发表评论,抒写感受。2、截取一个片断。即选择影片中的一个小故事或一个独立的情节展开。如电影《任长霞》中,表现任长霞一心为民的事例很多。同学们就可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作为切入口,联系实际谈感受。
3、描写一个镜头。即采用特写或素描的方法,生动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个镜头,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进而谈体会说感受。
Ⅱ 微电影《特殊交易》影评
《特殊交易》是导演姚婷婷的一部温馨感人,接地气的作品。
《特殊交易》讲述了一个年仅八岁失去妈妈的小男孩,用五百块压岁钱请一位陪酒女冒充他妈妈去开家长会,让陪酒女做出回家陪孩子的故事。小男孩和奶奶共同守护着一个秘密,就是妈妈已经不在了。
其中两个主要人物各具特色,通过几个道具和对话导演塑造了一个坚强,有自尊心懂事的小波和一个外表冷硬内心柔软的外地打工陪酒女的形象。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真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导演将故事放在荧幕上一是为了想让社会中像小男孩和陪酒女的人们得到关注。二是想唤醒观众心中那片柔软的部分,珍惜拥有的亲情。
首先电影运用了一种顺序的叙事方式,一开始的充满疑问直到最后谜底揭晓。影片的开头设置悬念,为什么一只稚嫩的小手要给一个陪酒女五百块钱。小波在学校主动拉陪酒女的手陪酒女上课不顾他人接电话大声喊叫,小男孩的主动和陪酒女的漫不经心形成鲜明对比。
但当两个小时时间过去后,陪酒女被小波的老师叫住,事情开始出现了转折。同时在学校小波与同学起冲突陪酒女上前拉开小男孩时,观众仿佛看到了一个母性爆发的野兽,以一种暴力的方式展示出母爱。
推动了整片故事的情节发展,也为后面两人关系更进一步做铺垫,其中打完架后在老师办公室的时候也能体现出陪酒女内心的转变,导演运用对称构图,将打架双方分在屏幕两侧,一侧是花钱雇来请开家长会但是孩子学习成绩很好的陪酒女,一侧是晚上出去找乐子但是熊孩子的父亲,两方实力差距形成对比。夜晚走在路上两人的谈话使情节渐渐达到最高点。
故事的高潮部分陪酒女在酒店读信采用一小段插叙,伴随着小波的信,交代了事情最初的起因,补充说明了人物背景,并通过作文抛出一个个小细节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小波对母亲的渴望,对接下来陪酒女回老家重庆陪孩子做铺垫的同时,也让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Ⅲ 你如何评价《桥》这部微电影
桥对于人们是有特殊的意义,是一座有情感象征的建筑,所以他们拍摄该剧时是希望把桥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去讲述一段桥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这部剧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真挚的情感。
Ⅳ 微电影求欣赏和点评
恩、、、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不过就说下我看了之后的感觉。首先是音乐的选择,我是狠狠地被雷到了,当柯南的经典背景音乐出现的时候。。。后来的海贼王的路飞猛攻也是这样,总之,如果是很认真的一部微电影的话,应该尽量避免用这样大家很熟悉的音乐,会有很强烈的带出感的。。。然后是一开始的地方,我觉得除了说声你女儿在我们手上之外再发个女儿的照片或者女儿的录音比较好吧,没有人会这么轻易相信吧,就因为一个电话的话,还有那个貌似是特工们的资料的东西,就是那张纸,就那样放在抽屉里,下面还有很多瓶瓶罐罐,那张纸应该没有什么归属感的。。中间特工们讨论方案地图的时候我觉得还是很有感觉的,之后的穿行。。怎么说呢,可能你们穿着高跟鞋不方便的关系,跑的是肉眼可见的没有速度。。
都是一些细节的问题,不过就算是电视剧也有很多穿帮的,你们的作品已经很不错了。
我属于吐槽星人,所以,额,不要介意
Ⅳ 微电影《桃子》影评怎么写
1,来由。那年巧遇邱琦,知道了这个年轻人在做着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叫做‘九分钟电影锦标赛’。我给他的比赛当了两届评审。今年他对我说应该更进一步支持这个事业——亲自拍一部微电影。我觉得好,就答应了。我的感觉是:邱琦为这个公益事业鞠躬尽瘁,我如果还能起到帮助的作用,就应该责无旁贷。
2,选材。邱琦给了我40多个题材,我都认真看了,没有太合适的。不是他的题材不好,是我这个人拍电影一定要有感而发。有感觉都不一定能拍好,没有感觉就一定拍不好。后来电视上有一个节目让我了解了一个名叫廖智的女孩(正好和我女儿同岁),她的故事吸引了我,让我找到了感觉,起了个很普通的片名《桃子》。
3,新的尝试。我只拍过长故事片和电视连续剧,这次拍微电影是第一次尝试。就像一直写中篇和长篇小说,突然要写一部短篇,《桃子》还真的要花我一番心思。
4,电影的灵魂。《桃子》是一部微电影,任何电影不论长短最重要的是灵魂。灵魂又是什么?大概是指生命的意义,人的品格属性,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感情等等。因此我们经常听到观众在不喜欢一部电影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几个字就是‘没灵魂’!可是一部电影怎么才能‘有灵魂’呢?这个就是每一部电影从创作剧本的第一个字开始直到公映不可更改为止,我们这些拍电影的人拷问自己的问题;也是我们穷毕生精力都不可能达到的那个完美的境界。
5,演员与角色。《桃子》因为有了她而拍,她作为主演必须胜任。我选她凭的是直觉,因为她不是职业演员。我必须百分之百地信任她,她也必须百分之百地信任我。导演和演员如果建立了这种信任,再加上双方的努力,完全有可能赋予人物‘灵魂’。她到底是谁呢?她其实是我心目中的一种美好,她不停歇地与命运抗争,她一直在心无杂念地舞动人生…
Ⅵ 如何评价陈凯歌微电影《淑贞》
9月28日,腾讯视频上线了一部微电影《淑贞》,影片用第三视角讲述了一位老人淑贞晚年与家人与回忆有关的故事。这部微电影无疑将观众从生活的迷雾中唤醒,传递给观众有关“爱与快乐”的有机生活,而这部作品也被誉为“陈凯歌导演最有情感微电影”。
【什么是有机生活?】
故事开篇在曾祖母淑贞出场就展示了这位老人最爱喝冰牛奶,当她听到自己的孙子追问:“牛奶怎么又少了一盒”时,她难掩暗喜的神色。随后镜头一转被曾孙子齐马发现,神态又发生了转变并“命令”孙子假装没看见。电影通过对淑贞偷喝凉牛奶展现出一位老人的童心未泯。
实际上,电影中的老人一直追寻的是一种有机生活。什么是有机生活?在电影的结尾给出了答案“爱与快乐就是有机生活”。观众可以在影片中看到,淑贞开场时的节奏就是欢快的,她不只像年轻人一样爱喝“凉牛奶”还爱品茶,就连续起茶来也是心不慌手不抖;她提倡自己的衣服自己个儿洗;告诉孙子买牛奶时别开车,“腿”着去……这些内容细节都是有机生活的体现,这与金典牛奶的理念不谋而合。
【尝试新鲜事物,过有机生活】
始终对新鲜事物保持好奇,是一位老人最难得的生活态度,影片《淑贞》通过一系列具有强反差的行为来佐证。比如:高龄老人和孙子学打字,对着电脑单指敲字;想要尝试吃汉堡,学孙子大口大口的吞食;看到孙子蹦出来碰树枝,自己也蹦起来效仿。
虽然人到耄耋之年,却保持着孩童的心理年龄,主动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不难看出“有机生活”贯穿整个故事中主角的行为。而金典“有机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不断处于运动,不断地处在人与外界的新陈代谢,影片人物对此做出了完整的诠释。
【生活气的小细节诠释有机生活】
整部影片是置于一个有生活气息的场景之中,无论是开场可爱闹腾的小猫,还是对风雨雪云的着重刻画……这些生活元素让大众更直观的进入到一个带有疗愈功能的人物世界,为这场温情治愈的故事再增加一些美学色彩。
剧中的人物淑贞面对生活无外乎是积极向上的,并通过细节展现。片中有对“淑贞剪的纸人”悬挂在外的有镜头特写,并借男主人公口说出“剪的纸人把天上的云和雨都扫走了”。陈凯歌导演曾在采访中解释这部微电影的理念“爱和快乐就是有机生活”,因为整部片子蕴含着很多温暖的人性,包括一些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这也是所谓的经典,同时这也是金典牛奶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理念。
【快乐与爱就是有机生活】
在影片结束之时,为观众揭秘了“
Ⅶ 如何评价微电影
感觉微电影还是无法做到大的影响力,目前也越来越少了,现在有很多的微电影确实是拍的很不错,我觉得微电影的存在很有意义。
Ⅷ 如何评价微电影《初见》
微电影《初见》评价:注定是一部属于80后的电影,著名演员赵阳拍摄的这部都市情感大戏中,他在演活这个在爱情游戏里游刃有余的浪子时,眼睛里还时而流露出一只“候鸟”对温暖归宿的渴求。
都说人生若只如初见,而爱情最美好的阶段就是最开始两情相悦的时候,那时候大多数我们看到的都是对方最好的一面。所以当女主角把赵阳送给她的指环带在胸前,刷白过去,重新出发的时候,男生也带着全新的自我回到了她的身边。
电影简介:
生活在如今城市里的每一个少年,把自己的经历讲一遍,大约都要路过这样一个故事。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欧阳回到成都,很快发现工作,和梦想不仅不是一个有逻辑的联系,很多时候,更像是势不两立的选择。
坚守梦想阵营的企图在现实的逼迫下节节败退,就连相依为命的母亲也无法承受他不切实际的执拗。于是他开始投奔现实,放弃梦想,却依然无法在自我束缚中获得解放。
Ⅸ 如何评价微电影《重逢》
《重逢》引人落泪不止,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讨论,尤其是关于年轻人的血性问题。作品中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阐述,这里说一下自己的见解,尤其是现在中国的年轻主力,90后,00后。
在这次抗疫过程当中,可以看见的表现出色,令人欣慰。也在历史的进程当中逐渐接受上一辈的叮咛和嘱咐。扛起来国家建设的大旗,成为下一代人们崇拜的偶像和传说。
剧情简介:
外婆已经去世10年,外公在这10年中对外婆牵肠挂肚。10年后的今天,外公去世。小主人公在一种幻觉中看到了外婆外公的重逢。泪水中充满了不舍,内心中释放着喜悦。影片以这10年变迁中的中国为大背景,述说了一位老人对自己老伴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