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林家铺子》体现了什么丰富的内涵
影片通过真实的艺术描写,以独特的方式,把林家铺子的兴衰与整个时代联系在一起,从平凡的事件中反映出了复杂的时代和社会。编导者把平易的叙述风格、优美的视觉形象和顺畅的蒙太奇相结合,使整部影片如行云流水,意蕴深远。《林家铺子》体现了中国电影地道的艺术传统。自中国有电影以来到20世纪60年代的所有优秀影片的基本经验,几乎都可以由它体现出来。
Ⅱ 《林家铺子》读后感
1.
《林家铺子》读后感
林家铺子终于在这穷苦的社会中倒闭了。
是谁用一双恶煞般的大手将林家铺子扳倒?是谁用鲸吞大口吞噬了农民的米粮?是谁熏黑了官员的清廉之心?
答案像空气那样弥漫在旧社会的空气中。
是的,农民们太穷了。“女人们想到家里的面盆早就用破,全家合用的一条面巾还是半年前的老家伙,肥皂又断绝了一个多月。”他们苦苦争得几分几两钱通过地主、债主、征税、杂捐,一层层地盘剥去了。
到了过年,是该买些新家伙了,但就是榨尽骨头也榨不出二两钱啊。于是。镇上的大小铺子倒闭了二十八家,林家铺子,这个挂在悬崖边峭楞上的一丝绸缎正摇摇欲坠,说不定,一阵风过,一场雨来,就轻飘飘地旋入谷底。
然而,日子不长,这股风就来了。
政府为了捞些钱花,又造谣林老板要逃,于是又将林老板扣住,最后这经营多年的铺子终于结束了它的使命,倒闭在这腐朽的社会中。
政府是腐朽的。当陈老七等人走到党部告状时,却被警察用棍子打倒,最触心的是最后,“她连滚带爬躲过了许多跳过和踏上来的脚,站起来跑了一段路,方才觉得她的孩子没有了。看衣襟时,有几滴鲜血。”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也许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事。
忽想起苏轼办案来了。苏轼办事,情在法前,为百姓着想。难道社会发展一千年来,社会却在倒退了吗?想想现在与发达国家的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差距,中国这段腐朽的年代永远记载于史册,永远给我们以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挨打便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
2.
《林家铺子》读后感
《林家铺子》写的是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动乱生活。“一二八”后茅盾曾经回到过他的故乡,在那里他亲眼看到帝国主义经济对中国的压迫,帝国主义军事上的侵略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崩溃。原先曾是相当富饶的家乡呈现出一片萧条的凄惨景象。
《林家铺子》中的林先生是一个小城镇的商人,他精心的经营他父亲留给他的店铺,然而农村经济的萧条,使他店铺的生意极为不景气。林大娘打嗝的病越来越厉害,女儿的学校抵制洋货,林小姐也因穿衣服的事愁眉苦脸。打折的商品已经是赔本卖出,可就是这样也很少有人买得起,林先生无奈而懊恼。但他依然能精神抖擞的坐在帐台上等着他意想中的下午的顾客。作者通过细致的语言、表情描写展现出当时已林先生为代表的那些小资产阶级为生活所迫而挣扎,如每当有客人来到林先生和他的店员便大忙特忙,“异常敏感地伺察着”,“瞧见他的眼光瞥在什么货物上,就赶快拿出来请他考校”。
混乱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都十分窘迫,林家的店铺还要受到同行的排挤倾轧,它们落井下石。林家铺子终于在这重重压迫下倒闭了,林先生从他父亲手里继承了这样一个小店铺,资本原本就不雄厚,也没有政治上的优惠扶持,虽然也有一小股商人惟利是图的剥削思想,但处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经济双重压迫等种种打击下,除了小心翼翼做些小生意谋生外,也很难有更多的奢望。他在来自四面八方的打击下百般挣扎,尽一切力量使自己的店铺免于倒闭,但这一切都是白费苦心,林先生是安分守己的人,林家铺子的命运就更加典型的表现了当时悲惨的经济状况。小说里有句话很经典:“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吗?可是现在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小说还写到了林家铺子的倒闭给朱三、阿太、张寡妇那样自己仅有的储蓄存在林家铺子里贫民的打击,说明这决不是个人的破产,林先生并不是最不幸的受害者,此外还牵连到许多人的生活。因为林先生在破产后可以一走了之,另做打算,而这一群人则是无路可走,失去了仅有的赖以生存的的最后的那一点依靠。小说就在这些不幸者惨叫声中结束。这篇小说展示出当时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社会现象,作者表现出既同情有批判的态度。
所以人民要幸福,就要拿起反抗的武器。
=============================================================
3.1959年是新中国影史上相当辉煌的一年,这一年诞生了《林则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等优秀的影片,而《林家铺子》则更成为其中的翘楚。该片改编自矛盾同名小说,它不仅以其沉郁的现实主义色彩作了对茅盾作品的形象注解,还呈现出它特别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的示范性。笔者看来,所谓现实主义并不仅仅在于作品内容或者时空架构的现实性,而是具备一整套能够穿透历史进行时代本质摹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本文将对该片各项电影元素(剧作、影像、声音、剪辑还有表演)进行考量,去发现它是如何成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的典范之作。
从剧作来看,该片讲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发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一个小镇上的一家普通店铺“林家铺子”倒闭的故事——“倒闭”本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倒闭。影片围绕着“林家铺子”如何倒闭这一问题,折射出当时的外族入侵、国内政治黑暗、民族工商业的凋敝和农村经济的破产等一系列连带问题。可以看出,“林家铺子”乃是当时广阔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典型性的形象呈现。现实主义讲究“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形象。细节的真实性在这部影片中也得到了切实呈现。现实主义作品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当小镇的各家店铺降价销售迎接年关之时,刻画了一系列农民购买力降低的细节。农民对于琳琅满目的商品是渴求的,然而他们仅仅是看看就匆忙离开。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林家铺子,而是广泛存在于所有商户。农村经济的破产显而易见。第三,作品也呈现出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编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是创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比如对于林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影片剧作对矛盾原著的一个显著修改点在于增加了林老板向一个更小的商户王老板索债的情节。说它显著,并不在于情节意义上,而是在于创作者的态度上。通过这一小小的改动,就使创作者对林老板的态度超越了原作中的“可怜”而变得中立。并且通过场面的细致呈现,让人觉得这种态度是真实的、可以信服的。影片的剧作充分遵循了文学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这是影片现实主义的基础保证。
从影像来看,影片的影调浓重而黯淡,有力地创造出影片的悲剧氛围,同时,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这是艺术的写实。影片一开始,小船慢慢摇进小镇,当小船进入一段狭窄的河道,水边的墙壁上呈现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字样,这时,一桶污水倒入平静的河水中,污水冲击河底沉渣泛起,水面浮现出“1931年”,寓意一个黑暗、灾难的年代,污泥浊水泛滥。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时代感是重要元素,准确的时代界定和呈现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方法却可以多种多样,该片这样一种表现无疑是成功的一种。接下来,摄影机进入林明秀所在的学校,学生们正掀起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穿着日制长袍的林明秀受到同学的指责。随后,摄影机跟随明秀运动,或远景或全景或明秀本人的神情近景,更加细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在这里,我们看到导演水华对于景别的运用是很讲究的。水华认为,“展现环境一般用全景,介绍人物一般用近景”。水华在这一段影像中的讲究之处在于并不仅仅从大环境角度去介绍时代,他还进入人物的内心,用人物的心理反应去折射时代。除了镜头元素的运用外,影片的布景、道具、服装等美工造型也以它们的精致准确甚至一丝不苟完成了对于时代的呈现,比如林明秀乱翻自己的衣箱那一场戏和难民生活场景的呈现等等。
现实主义不同于写实主义,它并不排除写意性元素的运用。影片在影像上可以看作是完全写实的,但在背景音乐的运用上则是完全写意的。这部影片不同于那一时期的其它影片比如《我这一辈子》的交响乐和《早春二月》的钢琴乐等等,而是完全使用民族音乐作为它的背景音乐,具体来说就是琵琶和二胡乐器的奏乐。这两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乐器,当它们运用到这部影片中时,形式的意义似乎更大于内容的意义。尽管音乐也含有一定的悲剧力量,但就与故事内容的对应而言,肯定还有更合适的旋律,甚至消除背景音乐也可能会成为更好的选择。在此情形之下,就不得不注意这两种乐器了。我想创作者的本意可能更在于在虚实的映照之间表达他深切的民族关怀。这是作者在他的现实主义中表露出来的政治倾向。
在对现实主义的表现上,该片的剪辑做到了这样两点:摹写现实主义场景,表达现实主义情绪。截取影片开始和结束时的两个场景为例。上文提到,在开始林明秀从学校回家一段中,从她跨出校门到回家的4个镜头时介绍当时社会图景的,这4个镜头在剪辑时用了叠印手法,在视觉上倾向于取消镜头之间的隔离,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是出于作者表现小镇“整体面貌”的考虑。在结尾林老板坐船离开小镇一场中,我们看到坐于船上愁眉紧锁的林老板,耳边却仍然传来上一场景中张寡妇的凄厉哭喊,这在观众心理层面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充分感受到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强烈情绪。应该注意到,这里声画分离的剪辑也是写意性的。而在这部影片的高潮段落中,也就是林老板逃走众人索债那一场中,剪辑则把两者归一,短短一场戏使用了56个镜头,频繁切换中既摹写了残酷的时代场景,又激烈地表达了作者愤慨的情绪。
作为影片性格元素的表演,谢添(饰林老板)的加盟让这部影片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又进一步。林老板是当时民族工商业者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的确有着剥削性的一面,但不可否认,那也是为时所迫,他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受压迫者。因此,简单的处于夹缝中的阶层定位不能成为对他形象理解的全部。谢添的把握是准确的,那就是一个人,一个为生存而劳碌的人。因此,谢添的林老板勤勤恳恳;因此,于会长向他表露卜局长的讨妾愿望时,他会下意识地说不;因此,朱三太像他讨要红利时,他没有概念化的去表现凶狠。谢添的表演是内敛的,是性格的,他塑造的林老板既在人物形象的真实层面上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意图,又在工商业者代表的层面上塑造了一个带有共性的典型形象。
综上所论可以看出,《林家铺子》之所以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影片,首先得益于现实主义题材的选取,而意旨明确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就等于说它是完美的,在表现手法方面,有许多地方是可以去更加完善。现实主义是电影世界中相当主要的一种样式,前人已有杰出贡献,对它的挖掘则需要千千万万影人的继续努力,我们拭目以待。
Ⅲ 林家铺子的读后感
人总是有很多种的:有人喜欢轰轰烈烈,有人喜欢平平凡凡,有人喜欢忙忙碌碌,有人喜欢简简单单;人生也总是有很多种的:有的人生绚烂无比,有的人生悲惨凄切,有的人生平淡如水,有的人生浓如咖啡。然而形成这一切的原因,除了个人本身,也包含时代的因素。
时代,可以成就一代人,也可以毁灭一代人,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随意。小说《林家铺子》通过对一个农村的小市镇杂货铺倒闭经过的描写,揭示了30年代初中国民族商业凋敝衰落,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的社会现实。
林老板不问世事,一心只知道做生意,谨小慎微,兢兢业业,手段也算得上精明。但是在这个混乱年代,他还是难以摆脱悲剧的命运。农民破产,购买力下降,他一再减价,销路仍不佳,欠账也难以追回。受上海战事影响,年关迫近,他不但经济上难以通融,而且债主登门坐索。更让他雪上加霜的是,党老爷借战乱之机讹头敲诈,捐款派饷,甚至要他的女儿作小老婆。同时资本较为雄厚的同业也趁机造谣中伤,并掠走了店里的全部余货。最后难以应付的林老板只有破产,一走了之。
通过林家铺子,我们可以看到都市上海的战火,江南农村的破产,市镇平民的厄运。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凶残腐败,直至尔虞我诈、动荡不安的整个黑暗社会。林家铺子,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本质,并深刻的反映出真正置劳苦大众于死地的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在那个战乱动荡的年代,社会矛盾尖锐复杂,人物关系更是混乱不堪。在那时,人们为了生存下去,拼命的挣扎在生死线上。然而就连活下去都是那么困难,那么不易。上层社会的官僚资本家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贪念,拼命的打击压迫下层的劳苦民众。在他们眼中,只有自己是高贵的,下层人是卑微的,他们必须要听命于自己;在他们眼中,人命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可以为了一件小事,不惜牺牲他人的性命。这样的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多么的可怕。
所以人民要幸福,就要拿起反抗的武器。
Ⅳ 《林家铺子》主要讲了什么
讲述的是当时江南杭嘉湖地区一个小店铺的主人林老板,在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虽再三苦苦挣扎,但在黑暗势力的盘剥下终于破产的故事。
“一二八”后,茅盾曾经回到故乡小住。在那里,他亲眼看到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魔爪,已经将农村经济推入破产的境地,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炮火更加速了它的崩溃。
原先曾经是相当富庶的江南农村及小市镇,呈现出一片萧条的凄惨景象。这些都给茅盾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由此创作小说了《林家铺子》。
人物介绍
1、林老板
林老板,他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很有个性的小商人,他熟谙生意经,刻苦耐劳,虽然身处困难,但仍苦苦挣扎把生意做下去,可以说是为了营生才不得不去巴结权贵。
他是林家货铺的主人是当时民族工商业者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林老板是一个生命顽强的人,他在三座大山压迫里找出裂缝,狭缝里重生。
2、林太太
林太太,是这个货铺的老板娘,她是一个非常疼爱女儿的慈母形象,他舍不得林小姐受半点委屈,而对朴局长的“求婚”,她将女儿许配给寿生,表现了旧社会妇女“宁愿粗食布衣为人妻,不愿锦衣玉食为人妾”的高贵的传统心理。
Ⅳ 《林家铺子》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得益于什么
《林家铺子》在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不仅得益于茅盾原著在现代文学史中的独特地位,更重要的在于影片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特色。影片把更多的抒情散文的色彩引入了电影,并且将这种审美情趣通过视觉形象传达出来。他有意避开了那些外在的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代之以真切而又深情的细节积累,从而娓娓地讲述出一个凄楚的故事,并从中升华出一种诱人的美。
Ⅵ 《林家铺子》讲述了什么故事
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由夏衍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水华执导。
30年代初,在江南的一个古镇上,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像全国各地一样,人们也掀起了抵制日货的风潮。
杂货店林老板的女儿明秀因穿戴日货而被学校抗日会禁止上学。于是女儿哭闹不停,不吃不喝;老板娘心疼不已,胃病发作。更为严重的是,国民党利用群众义愤对出售日货的林老板敲诈勒索。万般无奈,林老板只好用几百块银元去贿赂国民党党部成员,换取他们对出售日货的默许。在学徒寿生帮助下,林老板惨淡经营,靠“九折”等办法好不容易熬过了年关。这期间,镇上的铺子又倒闭了几十家。“一二·八”事变后,大批上海人逃难来到镇上。寿生建议老板将脸盆、牙刷、牙粉配套销售“廉价一元货”,生意果然兴隆,林老板赚了一笔钱。正当生意渐有起色时,也招来了同行的忌妒、钱庄的高利盘剥和国民党官宪的敲诈。更可怕的是,警察局浦局长通过商会余会长出面,要娶明秀做姨太太。林老板无力抗争下去。夫妇俩商议再三,将明秀许给寿生,连夜拜堂成亲。林老板挂出了“倒闭”的招牌,带着明秀逃之夭夭,同时也带走了张寡妇、朱三太等老弱孤寡存放在林家铺子里的款子。
天亮了,倒闭的林家铺子前面,张寡妇、朱三太等号啕不已;铺子里寿生陪着他犯胃病的岳母,传出一阵“呃、呃”的呻吟声。
Ⅶ 《林家铺子》观后感 1500字~2000字 急~~~
1959年是新中国影史上相当辉煌的一年,这一年诞生了《林则徐》《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等优秀的影片,而《林家铺子》则更成为其中的翘楚。该片改编自矛盾同名小说,它不仅以其沉郁的现实主义色彩作了对茅盾作品的形象注解,还呈现出它特别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的示范性。笔者看来,所谓现实主义并不仅仅在于作品内容或者时空架构的现实性,而是具备一整套能够穿透历史进行时代本质摹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本文将对该片各项电影元素(剧作、影像、声音、剪辑还有表演)进行考量,去发现它是如何成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的典范之作。 从剧作来看,该片讲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发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一个小镇上的一家普通店铺“林家铺子”倒闭的故事——“倒闭”本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倒闭。影片围绕着“林家铺子”如何倒闭这一问题,折射出当时的外族入侵、国内政治黑暗、民族工商业的凋敝和农村经济的破产等一系列连带问题。可以看出,“林家铺子”乃是当时广阔社会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典型性的形象呈现。现实主义讲究“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典型的环境形象。细节的真实性在这部影片中也得到了切实呈现。现实主义作品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在影片的开始部分,当小镇的各家店铺降价销售迎接年关之时,刻画了一系列农民购买力降低的细节。农民对于琳琅满目的商品是渴求的,然而他们仅仅是看看就匆忙离开。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林家铺子,而是广泛存在于所有商户。农村经济的破产显而易见。第三,作品也呈现出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编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是创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比如对于林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影片剧作对矛盾原著的一个显著修改点在于增加了林老板向一个更小的商户王老板索债的情节。说它显著,并不在于情节意义上,而是在于创作者的态度上。通过这一小小的改动,就使创作者对林老板的态度超越了原作中的“可怜”而变得中立。并且通过场面的细致呈现,让人觉得这种态度是真实的、可以信服的。影片的剧作充分遵循了文学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这是影片现实主义的基础保证。 从影像来看,影片的影调浓重而黯淡,有力地创造出影片的悲剧氛围,同时,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这是艺术的写实。影片一开始,小船慢慢摇进小镇,当小船进入一段狭窄的河道,水边的墙壁上呈现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字样,这时,一桶污水倒入平静的河水中,污水冲击河底沉渣泛起,水面浮现出“1931年”,寓意一个黑暗、灾难的年代,污泥浊水泛滥。在现实主义作品中,,时代感是重要元素,准确的时代界定和呈现是必不可少的,表现方法却可以多种多样,该片这样一种表现无疑是成功的一种。接下来,摄影机进入林明秀所在的学校,学生们正掀起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穿着日制长袍的林明秀受到同学的指责。随后,摄影机跟随明秀运动,或远景或全景或明秀本人的神情近景,更加细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在这里,我们看到导演水华对于景别的运用是很讲究的。水华认为,“展现环境一般用全景,介绍人物一般用近景”。水华在这一段影像中的讲究之处在于并不仅仅从大环境角度去介绍时代,他还进入人物的内心,用人物的心理反应去折射时代。除了镜头元素的运用外,影片的布景、道具、服装等美工造型也以它们的精致准确甚至一丝不苟完成了对于时代的呈现,比如林明秀乱翻自己的衣箱那一场戏和难民生活场景的呈现等等。 现实主义不同于写实主义,它并不排除写意性元素的运用。影片在影像上可以看作是完全写实的,但在背景音乐的运用上则是完全写意的。这部影片不同于那一时期的其它影片比如《我这一辈子》的交响乐和《早春二月》的钢琴乐等等,而是完全使用民族音乐作为它的背景音乐,具体来说就是琵琶和二胡乐器的奏乐。这两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乐器,当它们运用到这部影片中时,形式的意义似乎更大于内容的意义。尽管音乐也含有一定的悲剧力量,但就与故事内容的对应而言,肯定还有更合适的旋律,甚至消除背景音乐也可能会成为更好的选择。在此情形之下,就不得不注意这两种乐器了。我想创作者的本意可能更在于在虚实的映照之间表达他深切的民族关怀。这是作者在他的现实主义中表露出来的政治倾向。 在对现实主义的表现上,该片的剪辑做到了这样两点:摹写现实主义场景,表达现实主义情绪。截取影片开始和结束时的两个场景为例。上文提到,在开始林明秀从学校回家一段中,从她跨出校门到回家的4个镜头时介绍当时社会图景的,这4个镜头在剪辑时用了叠印手法,在视觉上倾向于取消镜头之间的隔离,给人一种整体感,这是出于作者表现小镇“整体面貌”的考虑。在结尾林老板坐船离开小镇一场中,我们看到坐于船上愁眉紧锁的林老板,耳边却仍然传来上一场景中张寡妇的凄厉哭喊,这在观众心理层面引起了强烈的震撼,充分感受到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强烈情绪。应该注意到,这里声画分离的剪辑也是写意性的。而在这部影片的高潮段落中,也就是林老板逃走众人索债那一场中,剪辑则把两者归一,短短一场戏使用了56个镜头,频繁切换中既摹写了残酷的时代场景,又激烈地表达了作者愤慨的情绪。 作为影片性格元素的表演,谢添(饰林老板)的加盟让这部影片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又进一步。林老板是当时民族工商业者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的确有着剥削性的一面,但不可否认,那也是为时所迫,他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受压迫者。因此,简单的处于夹缝中的阶层定位不能成为对他形象理解的全部。谢添的把握是准确的,那就是一个人,一个为生存而劳碌的人。因此,谢添的林老板勤勤恳恳;因此,于会长向他表露卜局长的讨妾愿望时,他会下意识地说不;因此,朱三太像他讨要红利时,他没有概念化的去表现凶狠。谢添的表演是内敛的,是性格的,他塑造的林老板既在人物形象的真实层面上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意图,又在工商业者代表的层面上塑造了一个带有共性的典型形象。 综上所论可以看出,《林家铺子》之所以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典范影片,首先得益于现实主义题材的选取,而意旨明确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就等于说它是完美的,在表现手法方面,有许多地方是可以去更加完善。现实主义是电影世界中相当主要的一种样式,前人已有杰出贡献,对它的挖掘则需要千千万万影人的继续努力,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