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诺兰电影《信条》里,到底是如何实现穿越时空的
纠正一下,这部电影中讲述的不是穿越时空而是逆转时空!而且导演在采访中已经说了,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本质上和穿越没有任何关联,从实际来看就是物质的反转,对于剧中的主角和观看电影的人来说,这就是简单的时光倒流和穿越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值不值得这事儿真没法形容,每个人对于喜欢的影片的评价都是不同的,就比如前些年的《小时代》,有人喜欢的不得了,有人看完能吐槽好几年,如果说喜欢动作片的人那就可以去看,诺兰导演的电影一般情况下没有翻车的,如果不喜欢看的那就可以等到网络上有资源的时候再在正规网站进行观看,要是自己拿不准主意就等到网络上的观后感出来后再做决定,毕竟电影票也不便宜别花冤枉钱。
最后:主角和导演都不是我喜欢的,所以我就不去电影院支持了!
Ⅱ 诺兰科幻大片《信条》里的时间逆转在理论上可能吗是否符合科学
诺兰的科幻大片《信条》全国公映了,这位以折磨观众脑细胞而闻名海内外的烧脑大片导演这次也不例外,用一个时空逆转的科学设定狠狠地折磨了我们的脑细胞一把。
作为典型的“一遍看懂了算我输”系列,我昨天刚看了一遍,不打算再去电影院看第二遍了,所以别问我看懂了没有,我是个正常人……
这就是两种时间交错的结果,这两种时间的方向是相反的,也就是在正常时间的人看来,你在逆熵的人的子弹出膛前中枪了子弹弹头是逆着方向从你的背后被击中的物体中飞出,穿过你原本完好的身体飞回逆时人的枪膛里。可能这就是逆熵子弹威力比普通子弹大的原因吧。我发现这在逻辑上好像没毛病,虽然逆熵子弹飞回了枪膛,但你同样会受伤,而且会受更重的伤……
最后我只能赞叹一句:诺兰NB!
Ⅲ 电影《信条》如何深度解析
从大的概念上来讲,诺兰在《信条》中讲的就是非常滥俗的改变时空→回到过去→影响未来→拯救世界的故事,和至尊宝拿出月光宝盒或者复联超英们回到过去是一样的。
但诺兰并不是简单地“我们来拍一个时间穿越”,而是仔仔细细为穿越这件事设计了具体的每一个步骤和深度逻辑,第一次给了回到过去这件事一个“解释”。
影片中实现“穿越”的关键道具正是旋转闸门,根据片中的解释,这种黑科技是未来人教给反派的,通过这个装置,可以将人或者物体“逆向化”。
首先,在普通人的正常世界中,时间线是从“现在”指向“未来”,人也是从“现在”指向“未来”。经过旋转闸门,人变成从“现在”指向“过去”,在时间流中变成逆流而上的动作(所以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倒放)。
逆流而上回到“上游”(过去)之后,再次经过闸门的逆向化,人回到指向未来的状态,完成整个“穿越”的动作。
在诺兰的设计中,“回到过去”这个概念被拆解成了三个具体的动作:转向,逆时间前进,再次转向。
而整部影片在最后高潮戏之前的大部分剧情,都是基于这三个步骤在进行展示和说明。
花絮
影片开拍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已经在脑海里用20年的时间思考了电影中的一些画面和情节。为电影的细节和剧本也筹划了大约6年。
《信条》中视觉特效镜头有280个。对于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影片来说,这个数字最低。《黑暗骑士》有650个视觉特效镜头,《黑暗骑士崛起》有450个,《盗梦空间》大约有500个,《敦刻尔克》有429个 。
该片剧组有500人,其中250人需要随影片飞往全球多国拍摄,在每个国家都有大场面戏份 。
影片中一架波音747飞机横穿一栋大楼,最终炸毁。那场戏是用一架真的波音747 X1实拍的。原本导演打算用缩微模型加布景,辅以视觉特效来拍摄,不过剧组在美国加州勘景时,发现了一大批波音旧飞机,导演和工作人员在一番权衡之下决定用真飞机实拍。
Ⅳ 诺兰新片惨遭滑铁卢,耗资15亿,苦等6年《信条》到底输在哪
大家认为诺兰这次在故弄玄虚,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连时间逆转而产生的逻辑问题都没有触及到,只是一味地将“时间逆转”当成一种工具。与其说‘烧脑’,其实是‘绕脑’,把概念、情节线索强行复杂化却又一直只在表层兜圈子,最终出来的效果就是异常割裂式、景观运动表象式的呈现,这部新作甚至连画面都不如以往吸引了。总体而言,《信条》的视觉效果仍比较平实,缺少《星际穿越》的“时间实体”、《盗梦空间》的折叠都市等炫目的视觉奇观。且诺兰为了炫技牺牲了故事和人物,观影体验非常差。老套的拯救世界的故事,但没有一个角色有足够的驱动力,都只是在模板化地跑剧情。
与《信条》并称“时空三部曲”的《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分别位居豆瓣TOP250的第九和第十二位。
2010年首映的《盗梦空间》收获了4.62亿元票房,是2010年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的第五位,豆瓣评分9.3分。该片同样以新奇的电影结构让观众高呼“烧脑”,但其程度远不及今日《信条》的全民“看不懂”。
《星际穿越》豆瓣评分同为9.3分。这是诺兰在国内票房表现最优秀的影片,2014年首映时收获7.55亿元票房,上映之初与《信条》表现不相上下,但在后续上映中越战越勇。此外,该片在今年国内重映中也获得1.21亿元票房的好成绩。
诺兰上一部在中国内地上映的作品是《敦刻尔克》。虽并非诺兰一贯擅长的科幻类型电影,但也获得了3.39亿元票房,在引进公映的战争片中名列前茅。在三年前公映时获得多数好评,豆瓣评分稳居8分以上。
Ⅳ 求电影名,只记得一个片段,在一个红屋子里,演员说话动作都是反着做的,拍完倒放,有点像倒放挑战那种。
是不是《信条》啊 看到最后才懂一些 看第二遍才能知道顺序 讲可以逆转时间的 你说的那段有可能是开头机场保险柜那场打斗吧 现在的和未来的自己大家 现在的是正常的 未来回来的动作都是倒放的 红色和蓝色机器是去未来和过去的(忘了一些了)
Ⅵ 《信条》的超前观看指南是什么
《信条》最核心的概念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举个例来说,如果把冰块放进可乐里,只可能变成冰可乐。如果不做其他变化,是不可能出现冰块越来越冷,可乐越来越热的。这个定律跟我们之前学过的,包括牛顿定律、电磁方程、相对论等等定理和基本方程都不一样。因为在其它的定理中,物体的状态都是可逆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观看一个球在光滑平面滚动的视频的话,其实我们分辨不出是正放还是倒放。但是如果有热量参与进来,它就一定是有方向的,过程不可逆的,所谓“时间之矢”就会出现,我们就可以分辨出时间前后的差别。
后来克劳修斯引入了一个参量,来度量热量的单向不可逆的过程,这个参量就是熵。熵在孤立系统中只会保持不变或者增加,永远不会减少。在物理上熵也用来描述混乱的程度,也就是说事情总会朝着越来越混乱的方向发展,把你或者哈士奇关在房间里,房间只会越来越乱,只不过乱的速度不同。
宇宙作为整体来看,也是符合熵增加规律的。那会不会出现熵减少的反常现象呢,事出反常必有“妖”,物理学四大神兽之一“麦克斯韦妖”就出现了。
而在电影《信条》里诺兰加入的一条规则,就是类似“麦克斯韦妖”的技术在未来实现了。任何物体甚至是人,都可以进行熵减和熵增两种状态的切换。电影《信条》里,根据熵减呈现出的视觉奇观和情节,是闻所未闻的。
此外,《信条》里还有三把关键钥匙。第一个就是预告片多次出现的红色和蓝色,其实可以简单理解成红色代表正常时空,蓝色代表逆向时空。只要看准颜色,就不会被电影的奇观,还有视角的转换搞晕。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就是防毒面罩和氧气面罩的区别。防毒面罩类似猪鼻子,氧气面罩类似象鼻。分清楚两只区别,就不会被电影里貌似出现的Bug困扰了。第三个重要的细节,就是电影里会多次出现的小挂件,它是理解电影情节和角色之间情感非常关键的道具。
最后,看《信条》之前,最适合回顾诺兰早期成名作《记忆碎片》。看的时候可以重点练习一下,对故事情节和影像细节的记忆能力,只要有足够的记忆力,即便片中的物理概念一窍不通,也不会看得云里雾里。
(6)信条电影倒放怎么做到扩展阅读
诺兰谈《信条》:
在介绍电影故事时,诺兰说:《信条》是一部间谍惊悚片,其主人公是故事的核心,他就职于一个名叫“信条”的高度机密组织。通常,此类角色都非常冷酷、愤世嫉俗。
然而,他们的行为及肩负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是无私和自我牺牲的,代表了不同的行为准则及对同胞的责任感。我和约翰·大卫·华盛顿(影片主演)都觉得在这里有机会更多地利用这些属性,以此激励人们牺牲小我,去做更宏大的大事。”
诺兰总结道:我希望通过《信条》为观众提供重新感受、重新体验动作片,尤其是特工间谍片的理由。我想为我的观众呈现一套全新的观影方式,让他们也可以体会到我小时候观看特工电影的那种兴奋感。
我们也努力为观众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即你观看电影中的动作场面时,无法预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们真切希望带给观众们前所未有的时空逆转之旅。
Ⅶ 熵,祖母悖论,《信条》如何逆转时空
电影《信条》是诺兰导演又一烧脑力作,该片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了时空穿越。同样是穿越时空,在以往的电影中,故事的主角是在不同时间节点上进行跳跃,这部电影却没有采用这个套路,而是使正反时空交叠在一起,创造了新的视觉观感。
如果你驾驶着一艘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或者环绕一颗黑洞高速运动,当你离开所处的时空环境,由于时间的相对性,你会发现自己穿越到了未来。
未来是不确定的,穿越行为不会破坏因果律。而当你到达未来那个时间点,你就成为了未来历史的一部分,显然这是一趟单程旅行。
至于回到过去,目前还属于幻想。
不过,电影《信条》中这种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方式,确实新奇,不得不佩服诺兰的脑洞。影片前半部分在一些细节处埋了伏笔,而这要等到后半部分才逐渐显露。看不懂,可能是因为人物反复逆转,把大家绕晕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科学探索菌!
Ⅷ 电脑上放电影,屏幕倒放是怎么回事怎么办
桌面属性——设置——高级——在显卡管理中的把他调整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