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港电影怎么越来越落寞~好怀念80、90年代的电影啊
我不同意所谓的江郎才尽之说,回首看看,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那时候,香港电影,是年产三千部,现在呢,年产最多三十部,百倍之差,最主要的原因,我觉得还是钱的问题,从香港金融风暴之后,电影的产量就越来越少了。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真的是空前绝后啊,好电影真的多的数不完,好演员更不用说了,现在香港电影圈最红的明星,特别是男星,不都还是八十年代产生的这一批吗?
但是,细看之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好电影多,坏电影也不少,我所说的坏,并不是说哪儿都不好,只是在情节设计上,拍摄细节上都不够精细,都是多少一设计就是一部新电影,有些电影的情节和故事都大差不差,有些电影的内容甚至简单的都有些可笑呢。归其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香港电影的投资商,只需要知道要投资的电影是什么类型,比如是爱情片还是喜剧片,第二,知道是哪个大导演拍的,第三就是请了哪些明星,第四就是要花多少钱,问清楚这四点之后,马上就愿意出钱了。正是因为那时候电影市场很景气,所以不管拍的多好多不好,总之拍出来就一定有钱挣,可是现在呢,自从金融风暴过后,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商家感觉到投资电影不挣钱了,所以投资的时候就会更加小心,一定要剧本非常的好,一定要明星非常的多,一定要这个那个,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挣钱,有这么多的条件约束着,电影自然越拍越小。这个道理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越怕越错,越错越怕。
⑵ 香港电影已经死了吗
香港电影已经过了那个黄金时代了
剧本,能拍的过去都拍过了,现在出的新的都能看见以前的影子,甚至不如以前的。在有演员老的老,还是80.90年代的那些在挑大梁,新的没上来。
我也喜欢香港电影,喜欢那个黄金年代的电影,但是现在的都看不下去了,我也很可惜啊。
⑶ 你是否赞同“港乐已死”的说法
其实我不太认同“港乐已死”这个说法,我觉得是因为70、80年代的港乐到达了一个无法再次触碰的顶峰所以在对比之下现在的港乐就黯然失色了很多。但是还是有不少香港的歌手是非常值得大家追捧的。
现在是一个新时代,我们自然也要适应这个新乐坛,很多歌手都是非常有才华的。香港乐坛是永不死的,很多年轻一代的香港歌手还在努力向大众表达自我,只是这个世界的认可往往都是迟到的。而且现在很多人都是比较有自己的看法了,所以他们喜欢的歌手各不同。所以一首经典的歌很难再像以前一样传遍大街小巷。现在的人听歌已经变得无比挑剔,他们也很少去真正地了解歌手,了解他们的乐曲。作为一个迷恋过港乐的人,我始终坚信港乐还是在的。
⑷ 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巅峰是1990年前后五年,时间划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龙在70年代相当于给香港电影打基础,2001年的《无间道》宣告香港电影最后辉煌。在1997年后香港回归,香港电影便逐渐衰落。
虽然这个时间点卡得很巧妙,但香港电影的衰落,主要是因为美国对于电影技术上的工业革命。当美国电影技术工业革命成功过后,一如近代工业革命的国家相同,立刻站在行业制高点。
美国在90年代后期,已经拍出这些作品:《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星河战队》等等。2000年左右,美国电影已经全面进入电脑数字特效电影,《黑客帝国系列》《指环王系列》《蜘蛛侠》等等。
但同时代的香港电影还在拍功夫动作片,拍警匪黑帮片,拍武侠奇幻片,拍喜剧爱情片。而整个香港除了徐克导演和周星驰导演(蜀山传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电影都没有意识到电影技术革命落后的致命性。
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还有几个。
一是香港本土市场的狭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万人口,外加台湾2300多万人口,差不多三千万人口,再算上东南亚和日韩的隐形市场,电影市场的消费基础勉强足够了。
美国90年代后期的商业大片,动辄上亿美元的投资,香港本土市场太过狭小,根本撑不起这么巨大的投资。
二是香港电影已经做到巅峰,人才却也外流了。
香港市场太小,当时大陆电影市场又没有发展起来。像吴宇森,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后进入好莱坞。而且不只是他们进入好莱坞,还带着背后香港电影根本的精英团队。
虽然等成龙等巨星回归华语电影都老了,已经过了巅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龙一座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还有将中国功夫片传播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一张名片和丰碑。
三是大陆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人才集体北上
1997年过后,大陆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二十年,经济迅速发展,而大陆是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当时市场没有现在这么好,但张艺谋的《英雄》打造的两亿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够对比。
所以,同时代的香港电影人,除了成龙,李连杰这类功夫巨星。其它香港电影人,集体选择北上发展。
四是香港电影人才集体北上后,香港本土人才青黄不接
香港功夫动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纪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导演和精英人才的集体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了。
⑸ 从金像奖到港产片,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刚落幕的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一代宗师》破纪录地横扫12个奖项,一片独大结果惹来了不少议论,其中不乏港产片消失及金像奖失守等旧话重提。一般人有所不知的,是在大量业界人士投票的电影奖中,一片独大根本是常态,不值得大惊小怪。去年的大赢家《寒战》也独揽九个奖项,同时也是合拍片,却被视为港产片的胜利,大家都被它港产警匪片的类型包装说服了。
《一代宗师》压倒性胜出,主要因为它各技术部门的确实力超群,而全片布满王家卫的作者签名,后段各宗师纷纷南下香港,又可释除合拍片迎合内地,放弃本土的疑虑。所谓选无可选绝对是天大的误会,去年在港同样叫好叫座的还有《激战》、《扫毒》和《救火英雄》(前二片分获11项及8项提名),且全属港产片出色当行的警匪或动作类型,若非遇上《一代宗师》这样的超强对手,绝对有多些斩获的本钱。
此外,尚有两部新晋导演叫好叫座的话题作:《狂舞派》和《僵尸》,在高手如云下仍能合共夺取五个奖项,则证明了纯种港产片只要拍出成绩(不论本土励志或唤起港人集体回忆),在金像奖这样的角逐场合可看高一线。须知金像奖对合拍片并不排斥,对合乎香港电影资格与否的标准有清晰界定,因此从不存在何时失守的问题。另一方面,金像奖选民亦大多心中有数,投票时倾向支持港味较浓的合拍片或纯港片,而冷待转型为大中华导演那些迎合内地市场之作,亦属自然不过。《中国合伙人》、《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在内地大卖而在港票房惨淡,《西游降魔篇》更创下周星驰成名后的最低香港票房纪录,皆是同一道理。
其实合拍片成为金像奖的大赢家,早于六年前的《投名状》已经开始。它和两年后同由陈可辛主导的《十月围城》,皆横扫最佳电影、导演等八奖项。其他年度的最佳电影《叶问》、《打擂台》、《桃姐》和《寒战》,也无一不是合拍片,但因题材或类型的关系,它们的港味不言而喻。《投名状》和《十月围城》则善用合拍片的资源,拓阔了类型的空间,尽现香港电影人的魄力和创意。
同样的成就,也适用于《一代宗师》身上,不过规模更大而已。像其最佳摄影、音乐和音响奖得主皆非来自内地或香港,可见其摄制团队的国际化。而抱开放态度与外国影人合作,不介意纯种或混血,不也正是香港电影的优良传统吗?王家卫上台领奖后借用了一句《一代宗师》论南拳的对白:香港电影真是行的话,又岂止北传?说明了大家的眼界,不应再拘泥于港产片/合拍片的身份上。
近年内地舆论对此议题的敏感,显然跟香港本土思潮和自主意识的兴起有关。港产片已死的说法早已流传了多年,大家其实没有太大的异议若果港产片的定义是八、九十年代黄金时期的香港电影的话。须知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国、粤语片,某程度上是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以上海为中心)的延伸,其时尚未有港产片的说法,却是不折不扣的香港电影。其后由六、七十年代功夫武侠片至CEPA未签订、合拍片未大行其道之前,全部配上中英文字幕的港产片,只是内地及国际影坛对香港电影狭义的理解。广义的香港电影却泛指所有香港电影人参与主创或投资的电影,由上世纪初至今经历多番大变,却从没有失传或中断的问题。
合拍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像欧洲片多国合拍本是常态。市场收缩成本上涨,通过合拍扩大市场是必由之路。昔日香港电影靠卖埠东南亚来克服本土市场太小的先天限制,其实是殊途同归。但九十年代外埠市场逐渐流失,本土文化转呈弱势,风光了三十年的港产片自然难以为继。随着中国市场迅速发展,本地观众却渐行渐远,主流由港产片转为合拍片的趋势遂不可逆转,1949年后中港两地分流之势再次转为合流的局面。
这种发展本来与香港九七回归中国的方向一致,但政治、经济及社会层面的中港融合从来充满暗涌,而于今为烈。因合拍片意味接受内地不透明的一套审批制度,题材禁区处处,加上不熟悉内地市场和观众,初期自然不伦不类。经过多年摸索后,港人主导的合拍片已渐入佳境,出现更多两地讨好,叫好叫座之作。反讽的是香港同时出现一股抗拒合拍、回归本土的潮流,尽管起初的成功例子是走色情(《3D玉蒲团之极乐宝鉴》)或低俗(《低俗喜剧》)的路线。两片皆疯狂卖座,前者据说不少捧场客来自内地的自由行,后者开宗明义说要重新发扬港片不溶于合拍潮的低俗重口味,本土观众果然热烈捧场。
放弃内地市场,回归港产片的做法,尽管无损合拍片的主流,却肯定方兴未艾。去年的《狂舞派》和《僵尸》分别跑进青春励志歌舞及怀旧新派恐怖的类型,同时获得观众(票房)和评论(金像奖)的肯定。今年则有来势更盛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踩进了惊栗加科幻的Cult片境界。看来在合拍片以外,香港电影仍有不少待开发的创作空间。退一步说,即使是色情或低俗,只要有市场便可有供应,这也是香港影坛向来服膺的市场规律,尽现电影人的灵活变通。
但这类新港产片的回归,看来不是内地评论人所喜见乐闻,因为它们拒绝北上赚钱,不受内地市场吸纳,打破了港产片穷途末路,合拍片唯一出路的主流说法。只要有它们存在的一日,香港电影金像奖便不容易变成一个华语电影金像奖了,因为支持鼓励香港电影,师出有名。那为何有转型为华语电影金像奖的提法?即使不计一统天下的阴谋论,还不是因为内地评奖活动尽受官方把持,而希望借助香港电影金像奖三十多年来民间主办、业界投票建立的公信力?
⑹ 你怎么看待古天乐主演的电影《犯罪现场》
《犯罪现场》是一部中上之作,观众很大可能看过就忘,而汪新元也成为古天乐“电影宇宙”里又一个面目模糊的“匪”。影片的卖点不在演员颜值,也不在演员飙戏,能看的就是剧情。
林法梁
演员张继聪
一名警察。在凶杀案发生后,一贯吊儿郎当的林法梁却认为案件另有玄机,并在与汪新元以及珠宝案受害者及其家属的接触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对于案情的判断,直到最终查出案情真相。
⑺ 4个影帝拍出一部烂片,“吃老本”的港片要被淘汰了,你怎么看
史上最牛挤五一档。这一五一档电影票房早已提升9亿。3部破亿:《你的婚礼》以潜力股姿势,一路领先。《悬崖之上》高用户评价扶持,劲头十足。《秘密访客》做为悬疑推理味比较丰富的电影,也略逊一筹。剩余的,大概率变成快穿炮灰。在其中,有一部称为“全体人员金马影帝”的影片夹在中间。
⑻ 香港金像奖为什么近几年来总是对一大堆烂片颁发各种奖,难道香港电影真的已死吗
香港电影曾经我的最爱,已在已经沦落为抄袭,桥段老土。原创人员严重不足的困境中。
加上大量出品投资人,已北上投资,制片人找到投资也是不是很大的。但本土金马奖作为香港电影的品牌。怎么样烂的片。也是要挑选几部的。
于是就发生了靠关系,友情如此之类的金马奖。
所以烂与不烂也要把奖项派出去。香港电影可以说从九十年代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