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了不起的盖茨比》女人主人公黛西的形象分析
当黛茜刚刚在作品中出场时,就像征服了年轻人尼克一样,征服了所有的读者。她像仙女一样,白衣飘飘,声音无比婉转,充满了激情。对此,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她的脸庞哀怨可人,却又靓丽照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张鲜艳热情的嘴,但是在她的声音里有一种特殊的激情,使一切爱慕过的男人都难以忘怀。”当然,这不仅是尼克本人的印象,黛茜在随后的聚会交谈中,同样表现得很迷人。
而且黛茜接下来的表情证实了尼克的感受,“过了一会儿她瞧了瞧我,她那张俊俏的脸上露出了一抹千真万确的傻笑,好像她肯定地告诉人们,她属于一个著名的秘密社团,她和汤姆都是该社团的成员”。尼克此时才真正认识到了黛茜的本质,不真诚,欺骗,对地位和金钱的执著。至此,读者逐渐意识到,黛茜迷人的外表、声音等等都是应付世人的招数而已,其意图全不在此
(1)电影女性形象分析怎么写扩展阅读
“美国梦”从一开始落地生根,一直是美利坚民族的理想与追求,它本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却何以会走向了幻灭,盖茨比的故事告诉读者,如果一种梦想,有的只是对物质的追求以及对成为“大人物”的渴望,却缺乏对为什么要拥有财富和拥有了财富后究竟应该怎样生存这样一些具有人类终极意义的问题的思考,这样的梦想终究是海市蜃楼,也必定是短视和没有延续力的梦想。
当金钱代表一切的时候,美国梦中原来包含的理想成分早已经不在。物质的美国梦虽然并不尽然是一个全部表达了美国精神的梦想,但美国梦的物质的一面给予人们这样的思考:在美国梦的物质梦想实现以后,究竟应该如想的精神梦想,其内涵究竟应该包含一些什么样的原则。
没有一个社会能够仅仅依靠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去长期维持人们的生活意义和兴趣,人究竟要过的是精神生活,只有精神生活才是具有无限丰富发展的空间。这恐怕是一个有关人类生存意义的根本性的问题,包含对物质追逐的梦想就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梦想,是终将会幻灭的梦。
『贰』 分析电影<沉默的羔羊>女主角的人物性格
主人公稳健,但给我们更多的是她心目中的那份倔强。她不太会用很华丽的辞藻修饰自己,所以总是被人所遗忘。
『叁』 需要《时尚女魔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同一部《时尚女魔头》,流行美们看到了时尚是一袭华美的袍,心理美们则看到了袍上的虱子;小白领们的酸葡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原来天下的女老板都是一样变态,天下就没有不爬着虱子的袍;女强人们却委屈的说那些袍上本没有虱子,嫉妒的人多了,就仿佛真有了虱子。
都说梅大姐的角色是一个女魔头,可是当女魔头需要资本的。若你平凡无奇,有谁会理你。都说魔爪恐怖,却有无数人愿意在魔爪下生活,这是为什么?那些女孩每天MS饱受虐待,却一个个极怕失宠,极怕被炒鱿鱼,这又是为什么?魔鬼和人类的交易,从来就没有强迫,有的只是诱惑。喜欢名利,给你无尽的闪光灯长镜头,喜欢名牌,给你chanel,prada,喜欢虚荣,给你许人们的尖叫羡慕。人类抵挡不住眼花缭乱的诱惑,抵挡不住心里的贪欲,接受了交易,得到了名利华服虚荣,回头却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我是被迫的,我是没有选择,她是魔鬼。人类在辩解的时候,似乎忘记了一切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人们在鄙视着魔鬼的同时,却忘了自己在享受交易的战利品。
这个交易,随时可以退出,可是多少人又愿意退出?当然女主角公主MM退出了,只是她退出的方式极为不负责任,虽然看电影觉得很解气,但从职场道德来说,却是极为失败的离开。她离开,并不能说她有多么高尚,只能说runway不是她那杯茶,她需要的不是华服,虽然她被短暂的迷惑过,但这不是她的终极目标。但如果有人用名记者来跟她做魔鬼交易,她是否有勇气离开?对于当一名名记者的向往并不比对华服的充满热爱高尚多少,只不过每个人的爱好兴趣不一样而已。做人喝好自己那杯茶就好,喝绿茶的用不着羡慕喝乌龙茶的,也犯不着鄙视喝普洱茶的,都是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热爱绿茶和热爱乌龙茶都可以让热爱它们的人感到人生充满了意义。
步入社会七八年,心里早已懂得这个社会人情冷淡,凡事都需靠自己努力。想要收获就要付出,做个小白领就要忍气吞声拼命工作,想要轻松多金又要有特权受羡慕,除非自己含着金钥匙出生。有人肯拉你一把,无论是否成功,都需感激涕淋,能成功是自己造化,不成功是缘分未到。但若指望有人牺牲自己来拉你一把,不如去恳求上帝天下掉黄金。电影中的公主MM因为气愤梅姐姐牺牲同事保全自己,所以鄙视她,离开她。说实在,我不认为梅姐姐做的有什么不对。那个男同事之所以有可能成为合伙人,是因为梅大姐的帮忙,现在梅大姐自身难保,你却要求她宁可牺牲自己也要继续成全别人,这未免太苛刻了。如果我们要指责一个人,我们就要先问问自己,如果自己处于她的处境,自己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我可以坦白的说,我没有那么高尚,牺牲自己来让别人功成名就。想鄙视我的尽管来鄙视我。帮助别人当然是美德,但为了帮助别人却牺牲自己,那谁来帮助我呢?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却微乎其微。这世界冷暖自知,做人必须先对自己负责,然后才能有能力对别人负责。
扯了半天,最后来说说电影本身。公主MM表演本身中规中矩,但在梅姐姐的光芒下却跟丑小鸭般毫无光彩。梅姐姐的演技实在没话说了,不用开口,就凭眼神和嘴角轻轻牵动,却能让人丝毫不差的捕捉到她想向别人传达的信息。失望,鄙夷,傲慢,满意,感激,原谅,每个情绪都在她的细微表情中,这辈女演员中找不到比她更优秀的了。
梅姐姐在片中的优雅和时尚品味也是无敌的,虽然她为人极为傲慢极为苛刻,但受不了的人可以不做,既然追求那份名利,就不要喊着她难伺候,天下没有白掉的金子。不扯这些无聊的东西,还是回来说服装吧,我经常在时尚杂志上看到vogue和elle的美国法国版总编的照片,那些老女人一个个丑的无与伦比,衣服也穿的稀奇古怪,在我等土包子眼里,真是毫无品味可言。不过也许是我等小土豆道行太浅,修行不够。既然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一个哈姆雷特,我们就应该允许每个心中都有一个美的标准。
再来说说感情,女主角为什么没有跟那风度翩翩的男作家在一起,她已经和男友分手了,也明显对那男人有好感。那个男人做错了什么?以至于她非常愤怒的离开了他。我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明白过来。不过女人本来就是难以理喻的动物。当然,女人除了是难以理喻的动物以外,还有可能是一头喜欢时尚的女魔头。
前言:做女魔头还是做回自己,对职业女性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好莱坞电影往往会作出“正确”的选择,你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麻痹,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心理安慰。问题是你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吗?
影片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影片中的魔鬼女上司米兰达·普莱斯利就是以著名杂志《时尚》主编安娜·温特为原型的。其实是否真有其人并不重要,在竞争激烈的美国,甫出校园或者刚从小城镇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在大公司特别是一些国际级的著名公司实习时大多会遇到类似非人的“折磨”。只不过如果有了人物原型的话,更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可以制造更加的话题,等于给小说做了免费的宣传,可以让它创造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持续十五周高居不下的佳绩,影片也就乐得坐享其成。还有选择在时尚杂志社,给普通观众一窥纽约顶尖时尚人士光鲜亮丽生活的机会,光是那些华丽的服装、名贵的首饰还有限量级的包包就可以让爱美人士特别是女性观众大呼过瘾,值回票价了。
影片并不打算严肃的口吻来探讨职业场上的残酷拼杀而产生的尔虞我诈、人情冷漠,以致于身陷其中的职业女性在直奔“大好前程”的金光大道中迷失方向,逐渐失去自我。相反,影片是一部让观众喜闻乐见的轻喜剧,以稍显卡画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个不近人情、将下属当牲口一样随便使唤的女魔头形象。除了米兰达,影片还有两大配角:第一助理艾米莉,时尚专家尼戈尔,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从安蒂到米兰达过渡的中间地带,如果说安蒂的内心还有矛盾与挣扎的话,他们则已经完全被异化了,完全认同米兰达的所作所为,并以她为自己的学习榜样与生活楷模。然而,这种美丽到令人目眩的异化或许正是许多人士所梦寐以求、心驰神往的。比如安蒂刚进公司,她的打扮被公认是粗俗不堪的,尼戈尔说她“臭不可闻”,而米兰达则直言不讳地告诫她:不要侮辱你的行业。一个邋里邋遢的小镇姑娘在时尚专家的调教下,短短一个月就蜕变成一位走在潮流最前列的时尚人士,风姿绰约地摇曳于纽约街头。这样的诱惑,试问天下哪一个爱美的小女生能够抵挡的?
显然,影片并不是以炫耀时尚人士的精彩生活为主要目的,片中其实是以安蒂进入《潮流》杂志实习为契机引出时尚界光彩照人的生活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安蒂在荣升为第一助手后面对卸妆后的米兰达,在遭遇婚姻失败之后的疲倦,或许这时才稍稍显露出她作为一个人(不光是女性)尚有力不从心的一面。但这样的场景不过只是某个瞬间,才一眨眼,她又马上精神充沛自信满满地出现在镁光灯闪烁的公众场合了。安蒂在面临男友离开,目睹艾米莉被迫与自己互换角色后的惨状,尼戈尔欲取而代之失败后的失落,还有其他竞争者的算计与觊觎,她在时尚之都的巴黎对自己的生活作出了最终的选择。好莱坞相似类型的影片大都采取这个叙事策略:先展现光彩奢华让人目眩神迷的一面,然后揭露其背后的黑暗与冷酷,片尾以人物的最后取向给观众以道德方面的教育。他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到驾轻就熟,以至于观众以为完全是自己主动认同了影片的观念。片中最后,安蒂离开被记者们簇拥的米兰达,一路向前走,来到喷水池旁,手机响了,魔鬼上司又要向她下达命令,她轻轻一笑,这时候,全世界的观众都认同她将手机丢进了水池中,果然她就是这样做了。真的不得不赞叹好莱坞的娴熟技艺能将一个这样陈旧的故事讲得这般引人入胜,能让观众产生如此强烈的认同感。
片中最大亮点是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表演,她一丝不苟的银发,身着名牌服饰的冷漠与淡定,颐指气使的风度,说话时低沉的声音,即使训斥下属的刻薄语言也是轻声轻气的,在听者却是五雷轰顶,傲慢的眼神,轻轻一瞥,足以令人堕入万丈深渊。安妮·海瑟薇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即使片中人物转变形式类同于她的前作《公主日记》,也努力做出崭新的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此外,两位配角也有出色表现,终于使得这部低成本的女性电影成为大片林立的电影市场中的一匹黑马。
『肆』 《嘉年华》中的女性形象应该如何解读
被各个平台宣传得沸沸扬扬的《嘉年华》赶在了某个关口上映,也是幸也是不幸。几天来看了很多剧照和剧透,连那个最具“电影性”的巨大梦露雕像也见于各种转发中,因此对这部号称超越《素媛》的电影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期待。
小米
电影结尾,海边那座巨大的雕像被拆除,而此时我们才看到雕像的全貌——玛丽莲·梦露经典的按裙子动作。而现实中真的有这么一座雕像,它在广西贵港某商业街伫立了六个月。
导演文晏说,她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得知贵港的“梦露”因为裙子飘得太高要被拆掉。当地居民打起横幅希望“梦露”不要走。这引起了文晏的兴趣,她询问她的女性朋友“梦露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除了“美丽”“性感”这些词汇之外,文晏被一个不同的答案打动:“梦露代表除了爱之外的一切。”后来文晏就决定把“梦露”写进《嘉年华》的剧本中,文晏说,“梦露”是这个故事中的第七个女性。小文可以变成小米,小米可以成为莉莉,莉莉可以成为小文妈妈。
『伍』 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分析
结合影片中的情节分析其如何反映女性特色。
『陆』 电影钢琴教师女主人公形象分析
女主缺父,阉割弑母
相对于比较直接表现出来的“恋母情结”,女主角钢琴教师的“恋父”情结则表现的更加隐晦。表面上,电影中并没有出现一个在年龄上可以作为女主角父亲的角色的男性主体的出现,其主要男性角色只有一个——就是作为学生的男主角。对老师存在“恋母”情结的男性学生同时也是女钢琴教师“恋父”情结的对象。
这一观点看似离奇,但是也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范围之内的。“恋父”情结的划分与“恋母”情结的划分是相似的,也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恋父”情结是指女儿对父亲的爱恋;而广义的划分则可以包括多层含义,包括对自己的长辈、男性老师、上级等,然而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其不一定是以年龄来划分的,如果其在某一方面对女性起到了启蒙、引导,或弥补了其心灵上的创伤,对可以成为女性“恋父”的对象,其行为就像小时候父亲引导自己走路、成为第一个关注、关怀自己的男性对象所产生的影响。
男主角作为走近在男性缺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教师的第一位男性主体,并且他对自己的情愫、关心与其男性特质逐渐唤醒了其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压抑了许久的对父亲与性的渴望,于是从心理上产生了对其认同,“恋父”情结就是在这样的机制下逐渐形成。
关于阉割焦虑,弗洛伊德如此解释:女性认为自己是被阉割了的男性,其生来就具有一种对男性生殖器不可抗拒的迷恋的感情。他的心理分析中指出,少年时期父爱的缺失是成人后精神分裂产生的原因,恋父情结的扭曲是对人性的阉割。
在艾丽卡的字典里,父爱是一个稀有而珍贵的东西,她从未触及也从未品尝过。父亲死于精神病院也暗示了艾丽卡在人格上不仅缺失父爱,而且扭曲、误解了父爱。的确,人性的残缺也造成艾丽卡性格的诸多病态,如若无其事地观看自助色情录像,阴冷的用刮胡刀割身体的下处,偷窥别人在车里交欢。在这样潜在的侵犯性行为中,艾丽卡达到自我畸形性意识的满足与陶醉,这些都是在肉体的自虐与偷窥的刺激下玩味痛楚的快感。
女主角的生活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在一个父爱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女教师长期压抑了自己对父爱或者男性的渴望或者欲望,或者说压抑了被阉割了的自己对男性性器官的迷恋的情感;并且由于母性的权威使其很少有与男性接触的机会,最终导致其对男性的态度表现为双重性:渴望(或者说对性的追求)与憎恨(或者说对其对性的渴望的心里状态的罪恶感)。
又或许如阿德勒所言,女人生来就是自卑的动物,她们防备男人、又依赖男人,那是源自人类心灵深处的双重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