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是电影公司的职员电视台要采访我 我该怎么说, 请大家帮我一下, 不胜感激。在此谢过。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如果说错了什么话,都会被剪掉,怕什么呀!
⑵ 采访的影片评价
在美国,这个故事设定本身就搞笑至极,因为金正恩对于美国大众而言,相比作为一个真正的政治人物,他更像是一个互联网狂欢中的笑料。(美国《娱乐周刊》评论)
虽然《刺杀金正恩》不太可能成为一个时代最为突出的政治讽刺类型的影片,但它无疑是一个讨巧的,不受拘束的并且令人捧腹大笑的电影改编,并得到了沉闷多时的媒体与世界上最危险的独裁者之一的密切关注。罗根(Rogen)和戈德堡(Goldberg)即便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也没有收敛他们傲慢无理的幽默。当所有该说的与不该说的统统展现出来时,这部喜剧完成了它唯一的使命----娱乐观众。(IGN公司评)
《刺杀金正恩》尾声在佛朗歌(Franco)与罗根(Rogen)最后一记全垒打中展现的极强的幽默细胞和无畏精神,伴着低俗的笑点和尖刻的讽刺,达到了制高点。这是典型的美式幽默。然而罗根(Rogan)与戈德堡(Goldberg)能够仅仅通过把金正恩的名字替换为一个虚构的致力于破坏人权的独裁者的名字来拯救所有受惊的人吗?有可能。但我们依然要为有能力应对突发状况和抗衡独裁的恶人而奋斗。如果金正恩开不起玩笑,那么就将其打倒。(滚石杂志(Rolling Stone)评) 这个反讽的故事反映了美国政府与美国社会的绝望。一部讲述刺杀外国领导人的电影,映射的是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共和国和乌克兰的所作所为。(金正恩的非官方发言人金明哲(Kim Myong-chol)评论)
扮演金正恩的演员长相和举动与金正恩截然不同,这一点好笑。这只不过是三流电影,而因为朝鲜过度反应,却成了热门话题。(金成民评)
凭借吊人胃口的内容和对黑客事件的“炒作”,《采访》受到不少美国观众的追捧。但不少影评人把《采访》评价为一部“低俗喜剧”。大多数观众认为它算不上一部佳作,是黑客事件让影片吸引了更多关注和观众。(新华网评论)
在一系列粗俗的言论,对于人体的偏见,激进的斩首行为,以及水气球风格之中,《刺杀金正恩》体现了好莱坞电影一贯对专制政权盲目过度地谴责。(《时代周刊》评)
“北朝鲜不可能侵入索尼公司系统窃取《刺杀金正恩》这部电影,否则平壤将会呼吁那些对邮件处理不当和对影片续集融资的索尼高管作出反应,而并非朝鲜人民。我看过这部电影,其实影片本身并没有过多值得谈论的,它就是一部还不错的喜剧而已。电影放映中我笑了几次,但也发现了制片中不太完善的铺垫。如果我是在电影院观看这部影片的话,我虽并不致中途离场,但很可能要打几个小盹。”(连线杂志(Wired)评)
《刺杀金正恩》得到了公司的一大笔专项拨款,但此番投资却被认为是极大的失败。虽然电视主持人摇身一变成为了自由战士这一桥段看上去比较新颖,但是牵强的笑料,俗套的情节和单一的爆炸效果所制造的场景变化造成观众眩晕还是给影片大打折扣。(美国好莱坞新闻前线(DeadLine)评)
《刺杀金正恩》既不十分有趣又不主题鲜明。当然即便你在过去的十年中曾看过使你深有感触的喜剧,其实它本身也并没有那么令人震撼。这使我忍不住要问,“罗根(Rogen)与戈德堡(Goldberg)所做的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可以称这部影片为一个象征着人身自由与言论自由的标志。但在其造成的种种争议后,就电影本身而言,如果你不是罗根(Rogan)和佛朗歌(Franco)的超级粉丝或影片真心的簇拥者,你一定会对本片失望至极。每个人都有选择影片的权利,但你真的没必要来观看这部偶尔搞笑,大部分为少年友谊的喜剧,这实在与影片先前承诺的富有煽动性的情节完全相悖。”(玛丽苏(The Mary Sue)评)
北朝鲜可以高枕无忧,至少片中美国的表现与朝鲜一样不尽如人意,讽刺的是共产粮食短缺问题。这出关于底层阶级新闻记者刺杀朝鲜独裁领导人金正恩未果的滑稽戏,以及包括袭击索尼公司的黑客与“和平卫士”(Guardians of Peace)在内造成的电影发布前的骚动,不会使得全球化的外交陷入瘫痪,而是通过恶俗的笑料给观众带来难以容忍的感受。虽然佛朗歌(Franco)与罗根(Rogen)的狂热粉丝为该片于圣诞夜上映提供了绿色通道,但对于其他大部分人而言,这是一个静候电影水刑的夜晚。(Variety评)
兰达尔帕克(Randall Park)在影片中所展现的自我怀疑与油腔滑调徒增了年轻独裁者这一角色的喜剧性。“我就是我,做最好的我”金正恩(Kim)在给了佛朗歌(Franco)一条狗作为礼物后说道。事实上,是佛朗歌(Franco)厚着脸皮扮的鬼脸误使我们承认他富有幽默感,并且整部电影的脚本基调从以讽刺或滑稽为前提变为了插科打诨。现实生活中,一个关于哪些能够导致遭受折磨而哪些不能的论题大热;而在电影世界里,不存在这一辩论,因为这部影片从头到尾就是对观影人的一种折磨。(华尔街日报评)
这场闹剧中确有不少笑料,其中不乏装模作样的采访人佛朗歌(Franco)和他的制作人罗根(Rogen)被CIA(中央情报局)所聘以刺杀金正恩。影片与约翰斯图尔特(John Stewart)的某一不太知名的“重要人士访谈”略有相似,原因是制片人相信多年前这一档节目还没有迎合大众的幽默,因而不会阻碍本片故事的讲述。佛朗歌(Franco)饰演的头脑简单并自称新闻记者的角色遭到了众多指责,因为这一人物完全夸大了真实世界中的讽刺效果。影片的目的不在于体现“卡通人物如何存在于现世”,而是展现佛朗歌(Franco)以现有情景为代价所做的尽可能宽广的选择。问题是,何时金正恩(由Randall Park扮演)这一角色才能成为喜剧之中不是最为古怪的那一个呢?(福布斯杂志评)
⑶ 如何做好人物纪录片的现场采访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⑷ 电影是怎么对观众进行意识强加的
我在北京电影学院旁听过一节影视编导专业的课,当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老师告诉他们,电影就是要抓住观众的眼球。
主要是通过一些细节和片段对观众进行意识加强,是一些精彩的剧情,人物绘画的非常饱满,又非常气势,还有决策的心理状态,这些都非常重要,这些都可以对观众进行意识的加强。
⑸ 怎样采访看完电影后的观众
你好,麻烦打扰您两分钟时间,我这边在做的是对于您刚才所观看电影观后感的调查;
您觉得刚才这部电影整体上怎么样?
哪部分是您印象最深的?
您觉得它好的地方在哪里?
您觉得不好,或者欠缺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样才好呢?
⑹ 采访市民最近看过的电影如何提问
(采访前)您好,打扰一下,我是XXX的XXX,想问您几个问题,不会耽误您太多时间,可以吗?
(得到同意后)请问您喜不喜欢看电影?最近看了那些电影?都有些什么感受?
(结束后)谢谢您,再见!
⑺ 采访一名演员该问什么,急用!
问她,如何可以快速尽到角色中去,如何退出角色,哭戏怎么演?等等
⑻ 观众永远看不到的镜头 看看采访时群众都是怎么发言的
我是一个老演员了,我来告诉你事实的真相好了,不过我回答了你要给我加分啊。
过路的人全是群众演员,一天给20元钱在北京电影制片场门口有很多人做这一行的。由现场按照一定的走位顺序放人走,你看起来就像是在大街上发生的真事儿了。现场要求群众演员不可以看镜头,如果有人看了镜头叫做穿帮,要重拍的。剧组可以找的群众演员人数是你无法想象的,为了一个场景可以找到上百名群众演员,在北影我见过找1000人的场景的和500人场景的群戏。你看繁华的街道其实已经被挡住拍戏了,这很正常,我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场景的。
⑼ 怎样采访
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新闻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不能像写小说一样虚构。因此,事先要作好大量的准备。 一、查找相关资料 1、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找到有关被采访对象的所有文章,并判别哪有文章有价值。教你简单的判别依据:看媒体的好坏,记者的信誉程度。 2、找到此人的简历。简历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故事是简历的扩大。要背人物简历。关心出生日期、社会背景(如是否经历文革)等。研究一个人,从研究此人的简历开始。 3、拟订采访提纲 根据已经被写到的内容,挑选 10 个有意思的故事,针对它们制作采访提纲,成为这10 个故事的加强版。 针对已有故事制作采访提纲,目的是补充和丰富这些故事的细节。按照新闻的 5WH 要素,针对矛盾和冲突、针对故事的细节(谁先走进会场,谁先伸出手,穿什么衣服)来拟订采访提纲。要避免被采访对象所左右。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是合作关系,他想宣传他的产品、他这个人、他的公司,记者想写个精彩的故事,获得大家的好评,你的目的与他是不一样的。他谈未来、谈现在、打算、理念等,对于故事是没有价值的,是宣传,读者需要他的过去、困难、矛盾及矛盾的解决,这些是他不愿意谈的。因此,采访提纲如果不够好,会被他带着走,抽不出来。 4、约请采访对象 想约的采访对象一定不要放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坚持不懈,不停骚扰。你只要努力,就可以采访到任何人。办法总是有的。 采用骚扰战术,死嗑。要有巨大的通讯录库。发短信、写邮件、打电话、托朋友、托更多的朋友说明采访意图,一次不行第二次,二次不行三次,总有一天他会给你半小时,只要你有半小时你就成功了。只要你坐到他的办公室,约到10分钟,提前半小时到,也许就是40分钟,问题问得好也许就变成1 小时。做为记者,要理直气壮,只要是这个行业的人都可以采访。采访他是对他好,是关注他,是因为他有名,他没有道理不接受。不在于你在哪个媒体,而在于你给他带来帮助。 实在约不到,可以跟别的记者旁听。如果你不去采访重要人物,只参加新闻发布会,你永远做不出来的。记者的成功就在于你采访重要人物的次数,没有采访重要人物的经验,你永远不知道如何采访。 5、采访之初 首先要给采访对象留下好印象。因此要提前到达,事先养足精神,且衣着得体。用半小时左右问时间表,即问他的简历。人在被问及过去时往往比较放松,可以任意去讲。可能会涉及细节,要了解哪些跟故事有关、哪些无关,只追问有关的细节。得到20%对你的故事有帮助。采访时让他回顾童年,他会很高兴,后面他就可能讲出他原本不愿意讲的。 其次问细节。在问矛盾之前可以问一些细节。充满文章的细节是最打动人的,故事会非常丰满。细节看来与冲突无关,但读者会感觉被带入现场,使故事具备非常强的现场感。如果你不问,被采访对象不会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细节问得越来越详细越好,尺度掌握在不让对方厌烦为佳,有点烦都没关系。主要的细节问题到最后20%时间再问。要不厌其烦地细问,如果你前面80%的时间表现好,出于彼此的尊重他会配合。但你是在消费他的忍耐度,如果他厌烦了站起来离开,你采访已经大功告成。 然后问矛盾。针对事先准备好的故事来问矛盾。冲突代表矛盾,他往往不愿意去讲。问矛盾的技巧非常高。一定不要让被采访人了解你知道多少,所以记者一定要少说话。最好让他感觉到你知道一切,只是来求证一下。用老的事实得出新的事实。对方脸一红、语速一加快、情绪一激动,新的事实就出来了。如果对方很放松、谈笑风生,那采访就会失败。他的智商比我们高,他的经验比我们丰富,他可以不说假话,却让我们为他摇旗纳喊。采访他的对立面得到更多的矛盾,用对方的观点来刺激他,双方观点交锋是读者愿意看的。 掌握提问技巧。问题一定要非常直接简单明了,非常具有封闭性,就像法官问罪犯的是非问题。开放性的问题问不清事实。要让他知道你的逻辑是清晰的,而不是天上地下地胡乱问。他不知道你的逻辑时、他不知道你在做什么,他就会厌烦。 最后确定主题。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就没有必要写。但80%记者不明白文章一定要有主题。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而不能有多个主题(采访提纲里可以预定几个主题)。半小时采访结束后,就应确定主题,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就应知道哪些故事需要加强、哪些故事不必再问。长篇故事有7 个故事就足矣,但究竟写几个,由主题决定,而主题须在采访时就确定。 采访要全程使用录音。不用录音机的记者是傻记者。采访过程中不能记笔记。语言只能传递有限的信息,所以一直看着对方的神情,而不能记笔记。记笔记会把耽误获取最重要的信息。采访时间只能1.5小时左右,超过则疲惫。采访的经验是锻炼出来的。 采访结束后整理录音。整理录音会帮助你熟悉采访过程,能帮助你熟悉材料和细节,使你的脑子里充满材料。语言只能给受众40%信息,所以录音多听几遍,就会听出很多弦外之音。直到今天,重要的文章我都一定要亲自整理录音。如果录音没录上,那就像世界末日。采访之后,要花一天的时间把所有录音整理成文字,每句话都整理出来。 围绕思考主题。如果整理录音得到的材料指向不明确,说明采访失败;如果70%指向一个方向,就指向一个模糊的主题。可以用50个字、10个字写实标题,再慢慢压缩,得到一个短标题。如果出现多个主题怎么办?这正是考验记者的概括能力的时候。需要把几个好主题的共性找出来,在上面再提练一个主题。 6、写作 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90%记者作不到。作到有主题,把对话体变成故事体,都是不容易的。但是对话体可阅读性很差,一点都不精彩,必须改写成故事体。罗列是不行的,一篇消息不能几件事。要把每个故事写成特写,特写首先需要场景,场景则需要很多细节。特写无非是一个场景,加上人物的动作,动作产生结果。场景的累加就是故事,就像拍电影一样。作为记者,要制造场景,然后把场景迭加。写好故事的前提是写特写。不会写大故事,先写小故事。 只有一个技巧:开头是一个切入点,找一个高潮、矛盾的中心、激化的转折,把场景推出,让人物打斗一番,后面就可按时间顺序推出故事,其实就是简历的扩大版。完成这些工作,故事就写成了。故事不太丰满时,可以场景之间加上事实。场景要清晰,像照片、像电影镜头。场景+事实可将读者带到现场,让读者感受主人公的人生。 细节是关键。细节是对话体变成故事体的关键。没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很假,有细节的故事就显得真实,这非常重要。为细节花精力是头疼的,但必须为了得到细节到处寻找。可以用别人的材料来丰富你的细节。这不是抄袭,只是用补充不足的细节、事实。对于名人来说,采访者很多,得到的细节和事实很多。你丰富到你的句子成分中,丰富你的故事。最不重要的是观点,观点没有价值。 几个不要。作者千万不要跳出来,不要发任何议论,实在忍不住就让人物来说。引语不要太多。只有强烈表达其个性时才用引语。引语要变成细节或事实。不要把采访经过写到故事里,采访如果精彩可写采访手记,如果有评论可另写一篇文章,三篇文章不可混同。 修改文字。只有当大局已定时,才开始遣词造句。一定要用短句子,首先要把长句子变成短句子,长句子很累,像论文。句子不要头重脚轻,要匀称。短句子天生就是匀称的。不要用被动句,只要有主语的就用主动句。消灭形容词,形容词是没用的,会让人觉得作者很轻浮,要用细节将形容词替换掉。要把句子作到精减。每个字都是成本,成本很重要。字越多读者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他索取的就越多。可删可不删的一定要删掉。这是很痛苦的,不舍得是不行的,实在下不了手请编辑帮助。 标题和第一段。标题很重要,第一段很重要,必须花 30% 的时间去好好考虑。标题和第一段(前300字)都是文章的广告,不会写标题和第一段的人是不会写广告的人。如果读者读到 20 字还觉得没有意思,他不会继续读下去。要花很多时间,约 20%的时间去想标题。例如丁磊的标题“谁是谁的江湖梦”,很精彩。例如《百年孤独》的第一句,把时间推到未来,又把时间推回过去,让人觉得历史的沧桑和兴趣性。不知道如何把故事弄精彩时,把时间拉来拉去、用进行时是一种技巧和办法。 态度。只有专注,排除一切干扰,才可以24小时写作。文章不是一口气写出来的,所以不开夜车,而是掌握一套方法,把写文章变成步骤,每次只作一点点,使每个步骤都是可操作的,使每个环节上都是简单的。只有对话体变成故事体这个阶段,才是需要高度注意力的。99%的人都不是天才,所以要用慢功夫去熬出来,用工匠的方法来写作。要用一种工匠的心态对待工作。 每篇文章都改4遍,每篇文章都写到75分以上。勤奋很重要。直到今天除了睡觉就是工作,喜欢打游戏但是很克制,为了把记者作好确实下过苦功。向很多人学习。看电影也是学习。 二、专门话题怎样写评论 基本观点:一篇好的评论必须做到,不管是赞成你观点还是不赞成你观点的人,都会从中受益。没有针对性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感情的宣泄。如果替换主语还成立的话,就是糟糕的评论,是PR文章,而不是评论。事实和细节仍然是重要的,观点只是为了传达事实。在评论中有细节非常重要。评论不要感情用事,别人读你的评论是为了收获你的信息。你的职责就是记录事实,不是为了表达感情。写评论一定要冷静,要传达很多细节,细节是金子。新闻发布会也可以看到很多细节,而不是他发布的产品,可惜大家往往没有带着眼睛去。如果简单认为评论只是作是非判断,是非常粗暴的。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决不只有是与非,因此观点也是丰富的观点,而支撑丰富的观点就需要丰富的事实。证明一个公理或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浪费大家时间。所以如果标题是一个公理,那就是垃圾。看鲁迅的杂文,他的观点很多并不正确,却传递很多知识,每篇文章都不可替代,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很有趣味性,很好看。 三、怎样读书 书是好东西,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你的一切。可惜大家都不读,不仔细读。新闻教科书美国有几本,其中美联社的《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非常好。新闻上的所有定义和知识都有。 文学 文字好不好还是很重要的,文字需要具有音乐的美感。文言文具有音韵之美,白话文不具有这种美感。闻一多、徐志摩等把白话诗发展到一个高度。白话文要写得美其实是不容易的。 建议读《北岛诗选》,北岛用很少的字造成很多的意境。李杜的诗。读《史记》等古文,学习美的文笔。读毛泽东的诗词,《毛选》。毛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评论、调查报告都写得很好。毛的文章的声势,不容置疑的气势,有助于改掉文章不小器,粘点伟人的仙气。
⑽ 门口采访看完电影的观众的采访词
这位先生(女士)好,我是**电视台的, 我们现在在做一个对**这部电影做一个后续的一个访问,你有时间吗,[答应了之后】就说请问您对这部电影********(大体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