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电影如何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收入 详细
中国电影的不足 中国观众往往喜欢港台电影和外国电影,不大喜欢国内 港台电影,尤其是香港电影,其制作、出品的运作模式 是属于商业化运作。港台电影是为观众的喜爱而制作的,电 影更具娱乐性。电影制作首先考虑的是电影作品能否卖得 出,能有多少观众喜爱,票房的收入有多少。外国电影,尤 其是好莱坞电影,更加注重观众的视觉感受。所以这些电影 具有娱乐性、视觉享受性,或轻松,或刺激,或享受。这些 电影深受世界各国观众的喜爱,电影拷贝的卖场,电影票房 的收入很可观,电影在世界上的影响也非常大,许多电影成 为佳作精品。比如好莱坞电影往往情节曲折惊险、场面恢宏 逼真、画面惨烈震撼、感情感人至深,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 与视觉享受。这就是他们电影成功的秘诀。 相对而言,中国电影比较严肃,侧重于作品的思想内涵、 人物塑造、故事的叙述等。国内电影是为表达导演的艺术追 求而制作的。电影的制作往往偏重于文化事业性质,商业化 程度较低,对观众视觉感受的考虑远不及香港电影和好莱坞 电影。因此电影的娱乐性不够强,电影带给观众的视觉享受 观众少,甚至寥寥无几、冷冷清清,有何谈世界影响和经典 佳作呢?现在的人们在空闲、休闲的时候,更注重轻松愉快、 中国电影的不足 改进与发展,电影人应当深深思考,电影制作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㈡ 中国电影行业应该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参考《中国电影行业细分市场投资前景与企业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显示,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北美电影市场分别实现累计票房40.4亿美元、102.27亿美元;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北美电影市场分别实现累计票房64.69亿美元、109.52亿美元。两大市场规模差距进一步减小。北美电影市场票房规模较为稳定,而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增长潜力巨大。
不过,今年以来,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增速明显放缓。业内人士认为,缺少内容、缺少人才等成为制约电影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根本上解决中国电影市场的内容、技术、人才瓶颈等问题,还得从国内市场找原因。中国市场发展快,但电影人浮躁、缺乏专业人才。好莱坞资源利用是一方面,但人才培养才是长久之计。
㈢ 如何在电影方面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对于观众,提升其艺术鉴赏能力,即积极引入国外价值观优秀正确,有一定社会意义的电影,或者获奖电影。
对于市场,提升电影文化消费,引入国外大制作、商业大片等,同时加大对本土电影人的扶持政策,完善电影审查制度。(我们的制度存在漏洞,不然也不会有手撕鬼子、蝙蝠车大战日军阵地这种不是太好的影视作品面世)
对于本土文化,电影人制作电影时可考虑让电影承担起除商业之外的责任,比如通过电影加大本土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的宣传。等等
㈣ 中国影视应如何发展
电影诞生已经有110年的历史了,中国电影也经历了百年的沧桑。在一百多年的中,中国电影经历了发展与壮大,辉煌与低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电影一直游离在世界主流电影文化之外,中国电影人也一直在追求世界的承认和肯定——即中国电影的国际化。
中国电影有着辉煌的过去,三四十年代中国产生了大量的优秀影片,像《一江春水向东硫》《渔光曲》《小城之春》等,有着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以致与后代的评论家自豪的是说“欧洲六十年代艺术电影中的一切都可以在《小城之春》找到。” 但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当时的中国电影却并没有赢得一种国际性的声誉,所以,在西方各国权威的世界电影史中,我们很难见到关于中国电影的评述。随后,由于东西方两大政治阵营的对立,中国大陆电影则走上了一条独特的自足的政治电影的道路,以一种叛逆的姿态傲立于世界电影舞台,拒绝着西方世界的承认。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又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历程。
(一)华语电影的概念
在当前的电影世界中,很多电影都是由几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完成,导演、制片人、演员,投资来源等的组合越来越复杂,要单纯的判断一部电影属于那个国家或地区已经是很困难的事了。早在90年代初大陆和香港就有关于《霸王别姬》的地区属性的争论。更好体现这个问题的是关于《卧虎藏龙》的争论。
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成功。有人曾统计过,不算在英国获得的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学院奖,《卧虎藏龙》共参加29个大大小小的电影节,18个项目84次获奖,更是中国电影首次夺得奥斯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影片在许多国家(包括美国)都打破了外语电影的票房记录。但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卧虎藏龙》的版权问题。中国电影集团北京对外合作制作公司总经理郑全刚在谈到《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的意义时说:“这是华语电影的胜利。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卧虎藏龙》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中国民族电影,它是由百分之百的中国影人制作的,百分之百的说中文,体现的是百分之百的中国民族文化。”而台湾媒体视《卧虎藏龙》为"台湾电影的典范",尽管国内人士声称,台湾方面并没有这部影片的版权,这部影片还是在台湾获得了金马奖的6项大奖。与此同时,香港电影界也有很多人士,因为影片的男女主角周润发、杨紫琼,摄影鲍德熹和美术指导叶锦添都是香港人,而认为《卧虎藏龙》是香港产影片,而且,这部影片还史无前例地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16项提名,8项大奖。还有一个网上报道说,《卧虎藏龙》的所有权应是由徐立功、李安在开曼群岛所成立的纸上控股公司所有…………
我个人认为,从"文化定位"的角度将这部电影定位与“华语电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正如导演李安所说:"我想这部片子是集合了两岸三地的资源。"在当前的电影环境中,华语电影作为一个文化上的整体,表达着中华文明中特有的文化、风俗、语言等意义的或某些对历史性事实的解释,整体上代表着两岸三地的电影成就。
两岸三地的电影有着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台湾和大陆的艺术电影,在三大电影节上屡有斩获,出现了像侯孝贤,蔡明亮,张艺谋,陈凯歌的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 他们在上世纪后期的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中国的痕迹,但令人尴尬的是,精英文化的立场和沉重的主题让他们原理大众的生活,而在西方他们也未溶入主流文化之中。倒是香港电影取得了繁荣,八九十年代香港年产影片200部左右,在东亚,东南亚的电影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但随着香港电影近年来整体上的低迷,香港电影的地位已经大不如从前。
李安的《卧虎藏龙》似乎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找到了令一条康庄大道。自《卧虎藏龙》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以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国内最负盛名的导演纷纷投入到所谓的“大片”的拍摄中,而且大片们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票房(甚至在西方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收入),但也得到大量的口水和争论。那么,在商业大片与艺术电影之间,中国电影的国际化之路究竟该如何抉择?
(二)艺术电影的丰收
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在上世纪后期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可谓风光无限,侯孝贤,蔡明亮,扬德畅,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的电影多次获奖,这是中国艺术电影的高峰。这是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
陈凯歌的《黄土地》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国际化开始的标志。影片描写了弄家少女翠巧在八路军文工干部顾青的启发下,大胆出走,抗拒世代相传的命运,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幸福。在影片中,在大远景中高天厚地与渺小如蝼蚁般的人的对比,勤劳俭朴却生活艰辛,命运悲惨的农人,那娶亲的热闹场面,那时而欢悦时而悲凉的陕北信天游,滔滔不息的黄河,腰鼓,祈雨,牧羊,耕地等意象构成了一组整体的象征,超越了一时一地的指向性,而上升到对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历史和命运的回溯和追问,透出一种历史的沉重与苍凉。
1989年的台湾电影《悲情城市》自1945年8月日本投降开始,至1949年12月国民党定都台北结束。在这两个极具意义的台湾历史纪事之间,有著名的二·二八事件、戒严、日侨撤离以及白色恐怖时期。影片通过一个失语者林文清的家族兴衰与情感历程串起全剧,形象地刻画了当时生活在国民党暴政之下,台湾人民无声的反抗以及无奈的沉默。它把二战刚刚结束的台湾混乱的历史破败,浓缩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当中,用一个家庭的悲情来映照整个社会整个时代。这部电影获得第4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张艺谋的《红高粱》通过讲述“我爷爷”“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展现最原始的生命的野性与粗犷,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表达对于自由的爱与鲜活奔放的生命的热烈追求。这部电影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这段时期获奖的电影还有《大红灯笼高高挂》获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秋菊打官司》获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香魂女》《喜宴》获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霸王别姬》获法国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活着》 获第4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春光乍泄》获第5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当时的艺术电影的繁荣是有原因的。大陆当时还处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过度时代,主要的电影制片厂也不反对拍艺术片(当时电影厂主要由国家出资养活,所以如果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即使拍的艺术片在票房上没什么收获也会得到支持)。而且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部阶段,人们的精神生活远没有现在丰富,艺术电影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在这中情况下拍出的电影很多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性。所以许多电影在当时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票房收入,像《红高粱》是400万(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悲情城市》在台湾也有很高的票房收入(侯孝贤靠这还清了欠债),而《霸王别姬》的全球票房更高达2100万美元(很可惜国内被禁)。总之,这时期是话语电影中的艺术电影的全面繁荣的时代。
这段时间是中国艺术电影的丰收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优秀的华语艺术影片,它们在屡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它们使西方开始关注和重视华语电影,华语电影已经成为世界影坛上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让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为20世纪后期的是世界影坛上写下中国(中华)电影的重重一笔。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一些电影创作上的累赘,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具体表现在创作资金的缺乏,票房的低下,在西方电影节上的收获也相对稀少。如顾长卫获得银熊奖的《孔雀》票房仅为600万,而《青红》的票房才300多万,而同期许多生业大片票房都有上亿。而许多电影人,像贾樟柯,张元等第六代导演都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来拍片,而它们的许多片子都难以在国内上映.华语电影的艺术电影进入了整体低潮的时代,只有少数电影人坚守着艺术电影的天空。
(三)商业大片的时代
在华语艺术电影逐渐低落的同时,商业大片开始在华语影坛展示风采,而且势头越演越烈。而且一些电影打入了西方主流院线,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票房收入。华语影坛进入商业大片的时代。
所谓的商业大片一般有着较大的资本投入,由知名导演执导,聚集众多大牌明星,主要是为了商业目的(票房或获奖),而且大多都是由多国或多个地区的影视资源,瞄准国际市场制作和发行,而且一般都获得了票房上的丰收。
最早的成功的华语商业大片应该是2000年的《少林足球》和《卧虎藏龙》。主要有香港出品的〈少林足球〉制作成本5000万港元,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票房成绩。其中香港票房6000多万港元,日本近1.5亿港元,韩国也有3000多万港元,它当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港片的票房记录。同年由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卧虎藏龙》制作成本高达1500万美元(这在的当时的华语片中是绝无仅有的),影片取得了很大的商业收益,它的全球票房更是高达2.13亿美元(这是华语片的最高票房记录),更唯一一次的为华语电影赢得了奥斯卡小金人。这两部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商业上的成功大大刺激了中国电影人,仅接着,《英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功夫》《神话》《无极》《霍元甲》《夜宴》等商业大片纷纷出现,它们在国内几乎都取得了过亿的票房,在世界影坛上也掀起一阵华语电影的热潮。虽然它们在国内饱受批评,但似乎为呼吁电影的国际化找到了另一条道路。
由李安导演,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等主演的《卧虎藏龙》是一部武侠片,影片以"盗剑、夺剑"为契机,带出人物关系,逐步展开两男两女(一对中年男女和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江湖恩怨。其中,一对代表传统,一对代表现代。李慕白克己而又执着于对爱情的追求,岳秀莲洞明人情,时时为他人着想,始终无法放下对死去情人道义上的忠诚,虽然深爱李慕白却一直无法接受李慕白的爱。玉娇龙可以说是集现代少女的另类与反叛于一身的人物,她以自己的好恶作为分辨是非的唯一标准,罗小虎个性狂放不羁,却又是个重情重义的血性汉子,不惜放下大漠中的一切千里迢迢来寻找旧日的恋人。整部影片饱含着浓厚的侠义精神和深沉的人生哲理。它飘逸优美的武打设计、精心构造的传统中国韵味、江南的灵秀与沙漠的雄浑、引人入胜的剧情悬念征服了西方世界。很多人认为它是华语电影国际化的标志,但抛开关于《卧虎藏龙》在艺术和武侠上的争论不谈,我觉得电影在商业运作上的表现都不能算华语电影国际化的典范。《卧虎藏龙》的制作资金为1500万美元,主要来源与哥伦比亚电影制作公司的运作(其中国内仅为100万美元,还是投资人千辛万苦拉来了的),他们以剧本和演员和公司品牌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再凭它得到银行的贷款,这种“空手道”的运作手法又使他们十分卖力的为影片做宣传,以提高票房。虽然《卧虎藏龙》在美国狂揽1.8亿美元票房,但由于国内运作的失败,国内的投资商并没有因此得到收益,所以《卧虎藏龙》仅是华语电影国际化中文化上的成功。
而另一部大制作的《英雄》在运作上成功得多。《英雄》成本3100万美元,多方共同投资(大陆为主,主要来源与银行贷款),在全球工取得1.88亿美元票房。从它开拍一直到上映关于电影的报道都不断出现在媒体上,它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电台上的广告宣传,它对盗版的预防,它对与《英雄》相关的各种产品的开发,在人民大会堂高调首映………可以说《英雄》的策划宣传和商业运作非常成功:在国内上映十天票房过亿,二十天票房过2亿,在北美两周票房近6000万美元(而且是连续两周票房榜首,这是绝无仅有的)它的DVD,VCD版权卖了1780万的天价(甚至据说用官方的压力才让《英雄》提早在美国上映)……它创造了很多华语电影的奇迹,当然,这与影片本身密不可分,包括有号召力的导演和大牌明星,唯美的影视画面,富有想象力的武打,等等,但我认为出色的商业运作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包括《卧虎藏龙》《英雄》等商业大片让华语电影进入西方主流文化圈,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已经有专家指出这不是长久之计。记得看过一篇文章中有个德国观众看完《十面埋伏》后不解的说“真搞不懂这些人整天在天上飞来飞去有什么意思”,可以预见,以武侠片为代表的华语商业大片在西方视觉厌倦后又将淡出西方主流,那么,华语电影的国际化之路究竟在何方呢?
(四)关于华语电影国际化的思考
在艺术电影和商业大片中该如何选择?华语电影究竟该如何走向世界?我觉得该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要寻求艺术与商业的双赢。这个方向是可行的,从早期的《红高粱》《霸王别姬》就可以看出。像近年的《2046》在国内票房有3000多万,香港也有近3000万,也是处于赢利的状态。陈可辛的《如果爱》也有相当不错的票房。在这方面有国家政策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国家对影视的政策太紧了,很多十分受欢迎的好片子都由于一些原因不能在国内上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业的损失和桎梏。像投资1200万的《世界》,光北美地区的发行权就卖了200万美元,可以说在商业上也是有利可途的,但进不了过内的电影院。在如《山峡好人》,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但上映遥遥无期。我希望文化和电影的创作能有一个更加开放的环境,这一定有利与华语电影的繁荣。
其次,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东西。中国目前的电影在制作方面远不能和好莱坞相比,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这在影视方面有着非常高的价值。一部取材于中国古代木兰从军的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成功就是典型的一例。这部动画片于1998年6月在洛杉矶首映,后在全美国取得了1.2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全球票房收入为3亿美元。既然西方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都能成功,为什么我们不能呢?
第三,更加深入的参与国际影视的制作与开发。可以说中国目前已经开始参与国际影视的制作中饿,而且是主流的,我们在很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人。但是目前中国参与的主要都在东亚国家和地区,离西方主流社会还很疏远,当我们的电影公司广泛的参与到西方主流电影的制作中时,我相信要让华语电影在西方主要院线上映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起码在技术上是),而且这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影视制作水平,对我们自己电影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
这只是我对与华语电影的一点看法,我希望华语电影能在世界上开出灿烂的花朵,我希望华语电影能有美好的明天。
㈤ 我们中国的电影事业应该怎样才能发展起来呢
如果中国的电影质量有外国那样就好了
㈥ 中国电影怎样由大做强
这十几年来,中国电影业迅猛发展,一是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植的结果;二是城市化进程和数字技术普及与应用的结果,电影生产、创作行为与审美运动与时俱进。但是,我们需看到,相较于游戏产业的2000亿元、电竞产业的900亿元规模,电影的经济体量不大,电影创作的质量也并不稳定。
重视电影艺术创作的质量,仍然是新语境下中国电影创作务实发展的根本。优化电影题材和艺术表现结构,改变电影创作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坚持内容为王,通过电影的人性价值与文化内涵的表达,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在探索追求中不断创造丰富的审美空间;推进资源整合,克服电影短板;既讲普通话,又讲地方话;转换视角,既保持,又放开;积极关注变化着的大众观赏趣味,提升电影艺术的活力和对外电影的“大循环”的全球化能力与水平,更有力地增进全社会的电影与文化获得感,持续提供值得重视的新鲜经验,同时,也为提高中国电影在全球电影发展空间的影响力、有效地建构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关系提供方向。
㈦ 如何提升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在资本的裹挟之下,其创作层面不断遭遇价值观和艺术性危机,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强。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语境下,中国电影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使命更为迫切,而坚守文化自信,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下,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如机构改革以及主管部门的诸多措施,都在这一方面进行着调整,从文化主张这个根本层面入手来解决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其次,国产影片在文化表达层面不能墨守成规、抱守残缺,应当注重中华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解读、国际级呈现与世界级制造。这方面成功的个案已有很多,如《红海行动》中的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主流价值观与高科技战争类型对接,以及对人物立体性和人性丰富性的书写,摒弃了对“高大全”和“伟光正”式的人物刻画,在保证影片社会效益的同时充分实现经济效益。这便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㈧ 中国喜剧电影该如何发展下去
将媚俗进行到底即可。
㈨ 如何提升中国电影产业核心竞争力
来源:知乎
以下是王健林私享会的演讲实录: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三点:
「 一、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
1、软实力才能征服人心。
西方经济学把国家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不必说了,经济基础、军事等等。软实力是什么?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真正在世界上影响人心、征服人心的不是硬实力,硬实力可以征战但不能征服。
我举两个例子,我们在初唐盛唐时,用兵最少,但八方来朝,当时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唐朝时候歌舞升平,皇家乐府工作人员差不多有四万人,比我们国家乐团多十倍都不止。为什么世界各国都愿意来呢?因为唐朝的文化发达,我们有很多发明,都愿意来交流。
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美军把伊拉克、阿富汗等国家,短短几天就收服了,但征战到现在,不管怎么折腾,不管扶持哪方面的人上台,这两个国家依然一团糟,生活水平远不如战前,老百姓怨声载道,什么原因呢?就是征战后,软的东西文化相冲突,特别严重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上的冲突没办法解决。所以说靠文化、靠软的东西,才能够真正的让人服气。
2、增加中国影响力。
最近三百年以来,中国没落,中国的转折就是从乾隆开始,有人说“康乾盛世”,实际上到乾隆就已经由盛转衰了。从那算起到现在差不多三百年,三百年来中国国力渐衰,西方大国崛起,西方强国的各种生活方式、文化对中国全面影响,几百年来在中国形成一股崇洋媚外的风气。具体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什么东西都是外国人好。不管什么事,哪一件中国人自己说好,那一定不行,外国人说好这事就行。所以我们不管拿什么奖,不管是什么电影奖、音乐奖,甚至是文学奖,不管什么东西都是外国人给的好。国人不管做什么,都缺乏自信。
现在中国人提出的口号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六百年来全球有九个大国先后崛起,中国如果实现复兴是十个大国,这六七百年来其它九个大国都叫“崛起”,唯独中国提的口号叫“民族复兴”。什么原因呢?中国曾经在世上厉害了两千多年,这三百年才没落下去。所以我们不是新的崛起,是复兴。那么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当然发展经济、发展军事,还有一条就是要在文化领域里,改变西方影响中国的现象,把影响中国变为“中国影响”。别看四个字,两个字一颠倒,内容完全不一样。
中国现在提了要民族复兴,建设小康社会,光靠经济走出去是不行的,文化也必须配合走出去,硬的软的一起走出去,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民族复兴。
3、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现在说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来?关着门自己说文化自信这不行。所谓的文化自信是自己民族文化,拿出去跟别的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增强自己,在比较中显得更高更好,这个自信才能有。怎么去比较?只有通过交流才能比较。所以说文化增强自信的必由之路,就是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世界上与其它民族文化相比较、鉴别,然后吸收精华,去除糟粕,提升自己,逐渐建立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所以说中国文化不走出去,建立文化自信也是一句空话。我记得毛泽东曾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提高”,就是这个道理。
「 二、文化怎样走出去 」
都说中国文化走出去,前两周政治局还开会,专门议了文化走出去。但是文化如何走出去呢?我谈几点看法。
1、要建立传播渠道。
建高铁,要先建高铁线路;要开车,要先把公路建起来。这就是基础设施,有铁轨,有高速公路,火车和汽车才有跑的可能。同理,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必须先有传播渠道。现在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无论电影、电视、网络、平面,诸多方面都严重缺乏渠道。我们说话的声音,海外绝大部分的地方听不到。你不要以为西方的媒体就是客观的,这是完全错误的。所谓的大媒体、主流媒体都一定有他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它会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服务。在海外,看到中国的报道,基本上都是负面消息,老百姓从哪获取知识呢?一般都是从媒体获取。真到中国旅游,改变印象的有没有?有,但很少。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
我举一个例子,电影怎么发出去的?全世界电影公司不知道多少家,美国的独立制片人公司超过三千家,但只有六家公司有全球发行渠道,这也是这六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号称“六大”。其它公司,单讲电影电视收入,已经超越六大中的两三家了,但是通通不能称为“大”,就因为他们没有全球发行渠道。
中国电影依靠这六家发行渠道,能发出去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国电影近三年翻了一倍都不止,但中国电影这几年来海外票房基本上没有增长,什么原因呢?海外收入跟国内的市场不匹配,这还是在2012年我们万达并购AMC以后,中国电影在北美地区还放一些,从此就看出渠道的重要性。现在中国有些电影拍出来后,在北京或上海搞一个首映,号称全球首映,那都是忽悠,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发行。
2、需要打造内容品牌。
除了要有传播渠道,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有内容品牌。美国文化影响全世界,美国不仅是经济强势,文化更强硬。美国出口的第一产品既不是飞机也不是其它事情,而是文化产业,美国文化产业占了GDP24%,排在第一,美国文化的GDP产值占了全球1/4,全面影响世界。美国文化不光是渠道强,还有很多著名品牌,比如奥斯卡、格莱美、迪斯尼,甚至包括肯德基、麦当劳,它创造了方方面面的东西,影响美国传统的思想价值观,教育全世界从小就形成唯“美”主义。
那么中国文化走出去,除了尽全力打造自己的传播渠道以外,还要打造我们自己的、在全球真正叫得硬的内容品牌,没有这个光有传播渠道也不行。如果不把内容品牌建设起来,我想不管是花多少钱、过多少年,最终还是回到原点。
3、依靠民企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靠谁走出去呢?政府当然是可以走出去的,政府本来就应该作为文化走出去的主导力量,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政府走出去靠的是财政投资。第一投资的财力有限;第二还有长期持续的问题。所以完全靠政府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深度、广度、持续性方面,是难以做得深,做得久的,政府可以做指导。
为什么国企难以走出去呢,国企代表着国家,走出去不是走到外省去,是走到外国去。走出外国去,中国国企首先过不了审批关,特别是在文化方面更敏感,所以我觉得国企是很难走出去。
只有民营企业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力军。依靠民企文化走出去,这个认识可能现在人们还不认同,但是我相信通过几年的实践,会慢慢统一认识的。第一,因为民营企业走出去一个是民企容易解决审批问题,比如说我们收购英国的欧典院线那要经过欧盟的十几、二十几个国家的审批,我们上周已经拿到正式的批文。要是个国企,这么多国家,指不定卡在哪了。而且它是欧洲的第一大院线,民企肯定是容易审批。
而且,传播中引起的反感较少,容易教化。你传播什么东西,寓教于乐,让别人乐呵呵的接受,主动的接受,花钱来接受,那才叫本事。不然的话硬生生的去宣传那可能不行。民营企业因为它是拿自己的钱来做的,它一定要想要我怎么把这个钱收回来,怎么样让别人接受、买我的产品,可能我们会在宣传真善美和市场方面会容易找到平衡点,做出既能表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又能表现我们中国自己传统价值观,又能让外国人接受的东西。
而且从民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来看,它能够做比如说现在三年五年内是亏损的,但是五年八年以后才能赢利的决策也可以做,国有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还是举一个电影院线的例子,2006年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盖了很多万达广场,我说投资电影院吧,我的手下人告诉我,全国才十亿票房,就算20%的利润全国才两亿,投资怎么收回来。可是我讲,我们就赌吧,它总要增长吧,就赌十年增长100亿,还没敢说增长太多,增长100亿的时候就是20亿。真的,这个公司是亏了三年以后才赢利,但是我们还是赶上一个比较巧的时期,就是从那以后进入中国电影黄金十年,如果没有黄金十年,可能熬的时间更长。像我们海外一些文化产业投资也是这样的,也是需要熬时间的。民营企业因为是老板终身制,他可以考虑更长远的战略。
「 三、走出去的政策建议 」
文化要走出去,知易行难。说的是很容易的,怎么走出去?到现在这么多年没走出去,肯定是很困难的。我有三点中肯的建议:
1、国家支持要给力。
现在中国文化企业有一个问题就是规模普遍偏小。上百亿美元的,除了万达,可能还没有。外国两百亿、三百亿的公司一堆。而且现在文化企业,外国叫娱乐企业,基本上都是全产业链,全媒体,很少有单独的电影公司,都是电影、电视台等等合并起来的。所以我们这些文化企业走出去和这些大的财团竞争。就本身实力,还有制度方面的抵触问题,所以对抗就很难,走得比较困难,就需要国家给予扶持。
支持要真支持。我举一个例子,我到法国电影协会做了一个调查,我说法国人也就是个中等国家吧,但是为什么法国电影可以在全球排第二,影响力那么大?法国的电影节可以说世界第一节,奥斯卡名声大,但是大家忘了奥斯卡是一个奖,就是两个小时完事了,戛纳一个节日,一办就办一周,是全球最大的电影节,而且法国电影节还有世界影响力。
法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如果不对法语电影支持,英语片就会占满全部市场,所以只要是投拍法语片,法国本土电影,国家一律先给50%的出资,比如说你投一个亿,先给五千万,放映如果产生亏损,再由国家补贴亏损的部分,一个亿亏了六千万,国家就由五千万变成补六千万,就是靠这个政策,还有一些税收等其它优惠政策。所以说在法国没有任何好莱坞限制的情况下,主要靠法语电影,其实这种现象很多的,德国、西班牙、日本韩国很多都是这种形式。所以必须国家政策给力,才有可能使文化走出去做得更好。
2、要放宽对文化走出去的审批。
支持文化走出去,说了很久了,两周前刚开了会议,谈到走出去。但是我又听说,最近外汇流失,又说对不管什么样企业的投资并购,不管是制造业、文化业通通审批要收紧,对外投资缩减。我觉得这个政策上就应该有所区别,对待投资也要区别对待,文化的并购谈判是特别复杂困难的事情。
我们这次并购的欧典,始于五年前的谈判,我跟欧典的董事长不知见了多少次,但就是谈来谈去也谈不下来,真正的机会是什么?英国一脱欧他就慌了,他担心走向趋势会改变,所以赶快想把它卖掉。这种文化资源类的并购,还有一些品牌文化的并购,我觉得国家应该在这些审批方面要放宽。如果一视同仁,或者是不管什么都从严过审,谈文化走出去就非常困难。
3、要打造文化龙头企业。
美国电影有超过三千家的企业,真正有全球竞争力的就只有六家,这六家不是每年自己拍片,自己拍的片子撑死1/3,一半或者是1/3,剩下的就是靠发别人的片子,收钱。有核心竞争力的就这么几家,美国旅游企业大型的超过一千家,还不算小的。真正影响力的品牌就是两个,迪斯尼和传奇。这说明什么呢,文化要影响本国进而再影响世界,而不是靠一堆人,几个大品牌就决定了,要靠龙头企业。
我们有句古话说的话,万只小舢板,也抵不了一只航空母舰。就战斗力来讲,一万只小船并在一起,也抵不过航空母舰。
就是说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不管是在国内走还是向外走,首先中国文化要有龙头企业,而且还不止一个龙头企业,要有一批龙头企业。中国如果能培养出十个八个年收入在百亿美金,两三个几百亿美金的综合性文化产业收入的文化企业,可能我们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当中我们就能够占领潮流。时间关系,我就单讲一个文化走出去,谢谢大家。
㈩ 中国如何运用电影手段提升文化软实力,大家给点意见!!!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问一下楼主你平时所接触的国产电影给你带来的是怎样的一份心情?
本人学术短浅,暂且发表一下个人观点。我认为有一个简单的例子,也许有点靠谱。近几年随着中国迅速的发展脚步,让我们越来越多的接触到所谓资本主义的事物甚至是连思想也越来越感到需要彻底地得到解放。拿美国电影做比较,动不动就是龙卷风般的像我们袭来,票房自然不用说。他们靠的是什么呢?所谓的(阿凡达,钢铁侠,变形金刚,)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暂且虚幻出来的,可是好莱坞却能把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全都实体化一样的活生生地摆在国人和世界眼前,敢问哪个国家不为这些东西所吸引震撼,且越来越多的加入到好莱坞所铺设的这个圈子中来。靠的是高比度的含金技术量。敢问,还有谁能与之匹敌?
个人认为,中国需要电影,尤其是一定要拍出好电影,并且一定要具有咱们国家自己风格的东西。中国的文化种类繁多,人口尤为稠密,各种艺术的相结合所碰撞出来的东西等等等等,都可以拿来当做很好的题材。可是呢?要么是含金量极低的,要么是纯粹的商业类型,要么是各种各样一味的模仿抄袭,这些虽然东西很烂,可是还有一个更烂的共同点,没内涵,或者说让人找不出所谓的内涵。这就让很大一部分群体无法接受,根本不买账,宁愿多花几十块钱去看外语片,因为什么,不能说明别人的东西有内涵有讲究,我认为关键除了一部分人崇洋媚外,更大限度的感受刺激和高科技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且追求时尚,还有就是爱国情操。
此刻我想听听楼主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