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钢的琴》为什么评分如此高
《钢的琴》之所以评分高,是因为它骨子里流露出的浪漫主义。
影片故事的发生地是破败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主人公是下岗的钢厂工人,按说这样的背景和人物是与浪漫无缘的。可是,影片偏偏就利用一架货真价实的「钢」琴让老工厂与浪漫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
首先,导演利用了舞台表现手法体现这种浪漫情调。
例如,像这样:
人们围观烟囱的倒掉,也是在围观一个时代的结束。伟大的时代结束得有些草率,烟尘散去,人们各自回家,继续在无望的生活中挣扎。
影片的最后,主人公还是失败了,就像浪漫主义的失败早已注定。心存浪漫的人们为本片打高分,就是想祭奠一下虽然败局已定,但是至少曾经为之努力过的浪漫吧。
㈡ 如何评价钢的琴值得一看吗
是一部很好看的小成本电影,看到这部电影有种儿时的回忆和父辈时代的逝去,也是一种工业时代逝去的挽歌,令人嗟叹不已,值得一看。在看完这部后,才发现黑暗中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有一种深深的代入感,场景的布置,有种舞台剧的艺术美感,很真,色彩对比、拍摄角度恰到好处,充满了怀旧的情绪。
再回来说这部电影,这里追逐梦想的角色是一位父亲,这样的角色设定让我想起威尔史密斯的《当幸福来敲门》,如果一定要比较一下两部电影,那么我觉得《钢的琴》是火锅,热辣辣的刺激,或许辣得你涕泗横流,然而回味却是挺爽;《当幸福来敲门》更像一盘苦瓜,入喉不适,苦,吃着吃着习惯之后,便喜欢那种回味悠长。
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激情的父亲,为了女儿一个——对于不富有的他来说——昂贵的梦想而召集工厂的兄弟朋友,做了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如此几近狂热的执着,很是感人,这种草根力量所带来的心灵撼动是让人很受用的。
㈢ 《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琴》观后感]晚上花时间看完了《钢的琴》,《钢的琴》观后感。老早就听说这部电影口碑很好,但当自己亲自看过的时候又有另一种震撼。我不能说我完全看懂了,我总感觉里面应该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而我大概没看出来吧。爱情,友情,亲情不着痕迹的在影片中充斥着,并没有多么刻意的用多么生动优美的语言去描写这些情感,但这些情感所展现出来时,却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温暖。电影中淑贤不离不弃的跟着桂林,也许算不得是爱情。但那种平淡却更耐人寻味。她跟在他身边,在那么落魄的一个男人身边,在桂林买琴的时候借钱给他,偷琴的时候帮他放风,造琴的时候在他身边帮他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尽管中间有一小段的背叛,但一直到最后经过很多事还可以在一起。那种感情不需要多说,只需要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就可以了。算不得是轰轰烈烈,但却是那样真实,像是无形的手根本就没有造成任何的声势,却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的将你俘虏。我想这部影片的美丽也正是在这里吧。我喜欢这电影中的淑贤。我想她真的很爱音乐,她唱歌时的那种感情是装不出来的。她同样很乐观,很善良。很潇洒。在街上唱歌,不在乎别人的议论。我佩服她。而那帮男人的友谊则更有意思一点,按照影片介绍上所说的就是一个猪肉大王,一个江湖大哥,一个专职混混,一个退役小偷,观后感《《钢的琴》观后感》。一帮子的落魄兄弟齐心协力创造了奇迹。用自己的手造出了一架钢琴。他们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有着某种信仰。很自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成一件事情。而且他们都会善始善终,只要做,就必须做好。季哥在被警察带走之前说的话是\"我还有点活,干完就跟你们走。\"那样的从容淡定,一定是有过很多经历的人才可以表现出来的。他们经历过的沧桑使得他们多很多事情都看得很开。我们都共同有着一种激情,敢于去挑战的激情。他们活得很潇洒,对很多事情都不会很在乎。这种洒脱的心性,我们现代人可以演出来,却未必一定可以做出来。这种洒脱,是真的看得开了。他们懂得取舍,要什么不要什么。即使在钢琴快要完工的时候,桂林都可以很潇洒的说出了一句\"不做钢琴了。\"而这种心性,非常值得现在的人所借鉴。这部电影中所表现出得亲情是最明显的。从始至终,桂林买琴,偷琴,造琴。都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可以留在自己身边。而当最后桂林父亲去世的时候,桂林没有哭,也没闹。但那种沉默却让人十分震撼。以前听说,伤心到了极点会不会流泪的。所以我同样相信这,爱到了深处就会成为习惯,越容易忽视。就像很多人一样都只是苦于不会表达。不过没关系,当两个人的心真正在一起时,哪怕是一个眼神,都可以知道对方可以做什么。情感是这部电影的展现内容。但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不仅仅是这些,还有那种贯穿从始至终的苍凉。尤其是几首歌曲我最喜欢。干杯朋友,让一切成流水,把往事当作一场宿醉。我喜欢这种沧桑,苍凉的感觉。我喜欢这部电影。〔《钢的琴》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㈣ 钢的琴的影片评价
王千源饰演的下岗工人陈桂林,用工厂废弃的钢铁为女儿铸造了一架饱含父爱的“钢的琴”的故事,视角独特,诙谐幽默中有着对现实的人文关照。王千源在戏中贴近20世纪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迹的表演风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特别的父亲形象,他带有超越常规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让整个影片拥有温暖的质感。虽然故事讲诉的年代环境艰辛,物质缺乏,但片中王千源饰演的陈桂林下岗后自谋生计组建乐队为婚丧嫁娶吹拉弹唱,他充满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将平凡无奇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快乐与激情。当看到陈桂林与女儿在一起,与众工友在工厂里热火朝天的铸造钢琴的时候,可以让人看到生活艰辛以外的温暖质感,同时又清新、生机盎然。(新华网评)
这部喜剧电影凭借各大国际电影节的巡映及内地的两场小型试映,口碑流出后呈现出一边倒的好评,无一差评的情况是并不多见的。(凤凰网评)
导演吴宇森、韩国导演郭在容、电影人方平与鲍起静夫妇、张小北、程育海以及主持人崔永元都给予高度评价。张猛的《钢的琴》,不光是对生活无奈的戏谑和自嘲,更是对一个逝去的时代,一批旧人缅怀和追忆。对于现实也许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但只要努力过,制造不了风景线,也能留下一段自豪的回忆。(凤凰网评)
电影《钢的琴》虽然是没有大牌导演和大牌明星的小成本电影,但却仍然得到观众叫好,“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油画,每个桥段都像一部电影。“最无奈的年代,最深情的告白。”在大片当道的电影市场里,这类描写小人物生活,接地气的优质口碑喜剧将成为一朵奇葩,观众对于商业类型片的观影选择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凤凰网评)
㈤ 《钢的琴》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什么道理
私以为这部电影不像是在讲什么道理,正如张猛导演电影的一贯风格,通过电影并不是传达什么道理,而是通过电影展现一个故事。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于电影的理解,对于“钢的琴”也会有不同的解构。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没落的东北老工业区,男主角离家许久妻子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要离婚,并且带走女儿。男主因为舍不得女儿,于是问女儿如何才能留下,女儿道“如果爸爸能让我拥有一架钢琴,我就愿意留下”。
如果强行要说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个人认为大概就是勇敢尝试、大胆放手。即便明知造钢琴千难万难,男主仍要尝试,再想通问题以后大胆放手,让女儿和母亲一起,也让放开自己内心,接受一段新的感情。
㈥ 求《钢的琴》影评,800字,最好稍微专业一点
乡愁这东西,原先只有一种,就是某人身处乙地,因思念故乡甲而泛愁。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就是。现在又多了一种,就是某人站在甲地因思念若干年前此地的事情而生发出来的怅然感。《钢的琴》就是。前一种是地域范畴内的乡愁,后一种是时间范畴内的乡愁。地域性乡愁的表现手法,一般是将隔着时空的甲地和乙地的生活交叉叠现,就会收到煽情的对比效果。而时间性乡愁只要把同一地方不同时代的生活,蒙太奇般穿插在一起,就会让悲情达到高潮。
但张猛的《钢的琴》,根本没有把镜头闪回从前阳光烂灿的日子,就能把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表现出来。这份功力,属大师级的。而张猛显然不属大师。在这之前,这个出生于七十年代中期的东北汉子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同样没听过他的名字。这不奇怪,因为他总共才导演两部片子,除了这部,还有一部叫《耳朵大有福》。《耳朵大有福》的艺术水准怎么样,我不知道。但这部《钢的琴》俨然可以与国际一流电影一竞雌雄。凭我的记忆,它应该是近五年国内最好的一部电影。有它在,中国电影似乎还有得救。
它叙事简洁,却不像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简洁到肤浅。它思想厚实,却不像顾长卫的《最爱》厚实到沉重。它台词幽默,却不像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幽默到轻浮。它寓意繁复,却不像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繁复到晦涩。它情绪饱满,却不像陈凯歌的《赵氏孤儿》饱满到滥情。总而言之,它恰到好处。而电影艺术的关键词,其实就是恰到好处。把镜头、光影、音乐、人物、情节、台词、剪辑在主题的统笼下都做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电影就有大师的范儿了。能把电影做成这样,其实是可以雅俗共赏的,但现实是,刚刚上映的《钢的琴》票房黯淡,这或许只能归罪于电影的宣传力度不够?
从绿颜色的警察服装看,我们得知《钢的琴》之事,应该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个什么年代?简言之,是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时代,也就是根正苗红的工人阶级集体下岗的年代。从时代娇子溃退到社会边缘人,成为走卒贩夫,导演张猛并没有花一个哪怕是五秒钟的镜头去表现,而只用一段段浓烈的音乐在反衬这个时代下岗工人无限没落的同时,也在为那个时代的“辉煌”招魂。陶醉于过去以俄罗斯风格为主打的音乐,其实就是沉浸在过去时光中无法自拔。从某种意义上讲,陈桂林那班哥们,已成了这个时代行尸走肉般的“活死人”。时代已完全把他们当作了累赘,如果他们从这个时代消失,不但没有人怜悯,某些政客反而会为之称快。
相对这些工人兄弟来说,剧变是惨淡的,生活是平淡的,未来是黯淡的,但生命却不能让它寡淡无味,活着,总得要有一点滋味,要有一点希翼。如果说最开始,他们的确是在帮哥们陈桂林去争取他女儿的抚养权,而去铸造那台钢琴的话,那么到最后,当钢琴能否造成,陈桂林女儿的抚养权都将势必失去时,这帮兄弟就完全是为了证明自己在造琴了。证明自己什么?证明自己的梦想在困窘的现实中依然肥硕灿烂,证明工人阶级的情谊并未烟消云散,证明下岗后的人们并非一无是处的废物。最初造琴,他们是迫于现实的压力;最后造琴,他们却为自己从枯燥的日常生活成功逃逸找到一个借口,从而超越现实困境,进入梦想新天地。
那座钢做的琴,其象征意味就非常浓厚。丑陋的、粗糙的、冷冰冰的铁架钢皮,既象征着国营集体试验失败后工厂里的种种世相,也象征蚁族般生活的失业工人的面相,在这样粗砺黯淡的外壳之下,工人阶级依然藏着大集体蕴育的剑胆琴心式的浪漫和豪迈,依靠造琴,他们重温了大集体时分工合作的团结和严谨,分享了大集体时火热的豪情与荣耀。日渐黯淡的现实虽然骨感得如一座钢琴架,但内心发出来的声音仍然是那么的柔情万种。
这样处理,《钢的琴》其思想高度不但丝毫不亚于《最爱》,而且还避免了因愤世嫉俗引起的外相狭隘。与《最爱》实打实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是,《钢的琴》采取的是四两拔千斤的艺术手段,它只备了腹内热肠一副,心中热泪两行,就把全部寓意都包裹在看似拉家常式的怀旧之中,而它偶尔黑色幽默式的荒诞叙述,也避免了主题因图穷匕见后“流血伏尸”的惨状。所以电影虽然深刻,却并不尖酸;虽然忧伤,却并不绝望;电影中的人物虽然身处茫茫“夜色”之中,却仍不忘追逐梦想那一点飞舞的萤光。它像一枚令人无法释怀的沉思之果,外壳却包着乡愁的淡淡意绪。
幸福诚然要有坚实的物质作后盾,如果拼死力争,也无法获得可支撑幸福的物质,那还不如遁入空灵的精神世界去扪求幸福。陈桂林这班哥们的造琴过程,其实就是返身进入精神的过程。你可以说他们是驼鸟哲学,也可以说他们已达到了佛的境界。就看怎么理解了。
地域性乡愁,是我们与思念之地隔着一段无法逾越的距离造成的。而时间性乡愁,则是我们被迫突然斩断与过去光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的。具体地到这部电影,就是由国家政策的断裂性和分割性导致的。过去我们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有了私有制的大集体,就迫不及待地抛弃公有制的大集体;我们拔乱反正了文化大革命的狂热,又投身于一切向钱看的狂热之中。我们刚刚摆脱大跃进的魅影,现在又陷入惟GDP是论的陷阱之中。正是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政策,才会生生割断人们与过往生活的优美衔接,个人的命运就像洪流中上下翻腾的一枚树叶,是根本由不得自己作主,时间性乡愁由此产生。
㈦ 如何评价电影 钢的琴
个人认为,电影《钢的琴》是近年来比较优秀的电影之一。 首先这部电影的内容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讲的是九十年的东北国企改制的背景下,一名下岗工人为了争夺离婚后对女儿的抚养权而制作一架钢琴的故事。我们讲一部电影剧本优秀就优秀在他能把一段历史还原给荧幕前的观众,而钢的琴的导演张猛本身就是一个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工人子女,亲眼见过国企改制后的整个当时的社会环境,整部电影就是九十年代东北的时代缩影,而且整部电影里面的角色立体丰满,将东北人的性格反映的淋尽致,自我,好面儿,爱吹牛,同时又重感情,小团体意识非常强,所以我跟身边的朋友讲,如果你想了解东北人,就去看电影这部电影。
㈧ 如何评价电影 钢的琴
《钢的琴》在当下的中国电影中算得上是非常别致的一部:从豆瓣ers汹涌的追捧来看,它似乎应该算是一部艺术片,但是它又少有华语“艺术片”惯有的晦涩与“文艺范儿”;如果从它其中大量包袱来看,它似乎又容易被归类到院线上常见的小成本喜剧中,但此类影片中常用的MTV式剪辑和情绪上的躁动,它又不沾;它被评论为“有库斯图里卡式的魔幻感”,但你所见到的都是寻常生活中场景,只是它从你未曾想到的角度去观察。它的瑕疵很多,而且明目张胆地显露在你面前,明显到缺憾都成了风格——例如被无数人包括我诟病的浓得化不开的配乐,但同样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两分钟转三场戏时能换三次BGM的它,残都残得个性十足。
《钢的琴》最大的问题有三处。第一是剧本上的。它的包袱与单场戏写得非常好,用流行的说法,叫“接地气”。但串在一起,就会让人感觉到衔接有问题。除了忽明忽隐的主线剧情,它更像是把好几场独立可成的戏用“钢琴”这根绳子绑在了一起,其实彼此的黏合并不牢靠。这种割裂感在后2/3部分更加强烈,尤其是一场靠音乐与写意表现的硬转,让人不禁为它惋惜。这里除了之前导演张猛提到的资金问题外,在整体的构思上对全盘打算恐怕有些欠考虑了。这也影响了导演意图的传达,从小“钢琴”到大“烟囱”,更多只是以人物身份作为纽带,引起一点观众的联想,但表现上仍然是割裂的。第二是影像上的,仁直和桃桃林林都提到过,说好听点叫镜头语言统一,说难听点就叫单一了。缓慢的平移、拉出、上下摇拍出的中景、全景是很漂亮,正九十度的切换是很工整,但不是每个场景这样做最好。即便要表达出一种有些悲天悯人的观察,也不必总是这样。第三就是被提过最多的音乐了。用得满大家都听出来了,这样做比较麻烦的一点是,前后配乐会靠得比较近,为了不打架,必须及时掐掉。所以,第二次看的时候,好几场音乐起来时,由于情绪被带动了,我没觉得太不适,但音乐仿佛电台节目中那样戛然而止时,我反而觉得有点失落。但正如第一段讲的,这些缺憾就像男人身上的伤疤,你可以觉得难看,也可以读出沧桑。这种沧桑让我深深惋惜:现在的样子或许不赖,但本来可以更美。
它的风格非常杂糅,统一在怀旧的情绪下。大量中俄老歌先以强烈的冲击把氛围铺垫上了。以对称(片头夫妻对话)、夸张的弧线(追逐胖头)和黄金分割形成的构图风格,使它几乎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美感,不像是说故事,倒成了直接从往事中抠取的老照片。叙事则在长镜带着诗性的写实(陈桂林的纸板钢琴),和小品式的夸张贫嘴(借钱)间怪异而和睦地推进着,时而在自嘲中显得卑微,时而又被强行插入的舞台性很强的场景搞得崇高到突兀。如果说《建党伟业》里angelababy脸上突如其来的光象征资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势介入,那么雪花中射向陈桂林的白光,以及后面一场分别打到陈桂林和淑贤头上的红光和蓝光(?记不清了),就是导演发出的幕间提示:既象征着“钢琴”计划的两个节点,也在舞台上拎出了两个现实中卑微失败者的可贵灵魂。直到几声闷响,烟雾把所有角色吞没,大幕其实已经拉下了。
《钢的琴》骨子里有一点契诃夫喜剧的味道。虽然契诃夫的人物不可能会具有如此强的行动力,但在他们荒唐得让人忍不住发笑的同时,你根本不忍心去嘲讽他们。弥漫在戏中的是淡淡的忧伤。正因此,它在时代精神表达上的缺憾才让人倍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