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院小厅坐哪里好
电影院小厅坐三四排比较好。
电影院(cinema)是为观众放映电影的场所。电影在产生初期,是在咖啡厅、茶馆等场所放映的。随着电影的进步与发展,出现了专门为放映电影而建造的电影院。
质量标准
电影院的质量标准分特、甲、乙、丙四个等级(与特大、大、中、小型交叉组合)。特等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甲、乙、丙等的相应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体结构耐久年限:甲等100年以上,乙等50~100年,丙等25~50年。
二、耐火等级:甲、乙等不应低于二级;丙等不应低于三级,且不应有特大型。
② 连云港新浦哪有电影院
一个是黄海影剧院现在在装修!一个是市政府对面的电影院!还有一个是乐天马特三店4楼有个金典影院建议你去乐天马特!交通方便!而且有超市有肯德基!而且环境很好!我刚看了加勒比海盗4!现在还有雷神!速度与激情5!还有功夫熊猫!票价在30到50之间!不过有折扣的!具体的你要自己去问!我记得是星期1到星期4都有折扣!
③ 电影票在哪里订
打开美团软件,在电影选项下打开购票选项。选择并打开电影院,选择位置,确定支付即可完成订购。
工具/原料:OPPOReno5、ColorOS11.1、美团11.13.207
1、点击电影演出
在美团首页,点击电影演出。
④ 襄樊电影院有几个分别在哪
襄樊的电影院只有两个
一个是长虹路武商百货楼上的天河影院
一个是广场象仔旁边的樊城电影院
⑤ 商丘电影院有几家都在什么位置
目前只有二家了,一个在向阳路上,也就是步行街一直向北延伸的那条路上,叫宋城电影院。另一个在凯旋路上,向北走过了地下道,二百米路东,叫豫东电影院。 这两家环境都不怎么样,如果硬要比的话,宋城环境好点。
听说在中环要开一家新的电影院,很期待。
⑥ 徐州有哪几家电影院
1星美,在淮海西陆苏果附近,环境最好,价格最贵,吃东西必须在里面买,感觉这个比电影票还贵
2中山堂,淮海东路离金鹰也就56分钟的路,环境一般,价格一般,但吃的随便带,我一般都去这家,老电影院了,星期2电影票还半价
3淮海堂,文化宫附近
4会堂,徐州2院对面
2.3.4票价差不多
⑦ 漯河哪一家电影院好
大地影院09年开业,漯河市影院界的老大哥,但设施陈旧,幸好16年5月影院有自知之明的进行了装修,但影院屏幕是否更换未知。
在14年之后,奥斯卡、大商影城、东外滩、中影开源相继开业,从未踏入大地影院一次,除去大地影院,我来说说。
第一个,我先来说【奥斯卡辽河路店】,用【中规中矩】来形容十分恰当,【观感一般】,如果在15年我可能会选择奥斯卡看电影,唯一值得称赞的就是【爆米花好吃】。票价不便宜,网购也比漯河其他家贵(奥斯卡一直限制网络价格以凸显自家会员卡存在价值)。眼镜收押金20?早期是收押金的,现在收不收我也不知道。
第二个说【大商影城千盛店】,标榜4K影城,但别闹了,没有4K片源4K屏幕有个卵用?【3D效果暗】的不是一般,影票上标的原声时不时给你突击来个国语,心累。好处就是在市中心。
第三个说【东外滩影城】,全市最好的一家影城,没有之一。票价有良心,屏幕有良心,虽然没良心的把最大的厅标榜DMAX巨幕厅(其实就是他们卖票时的【1厅】)什么的,但票价不涨。虽然不是巨幕,但也算是大厅,【视效清晰】,【音响给力】,【网络购票价格适中】。
第四个说说【中影开源】,一家让我无爱的影城,有金子被他们捂发霉。引进片排大量国语,巨幕厅周一至周五只放晚上的,白天放一些垃圾国产。每次看排片,很搞不懂他们排片的人是怎么想的,就是不按照群众路线走。 【声音开的大】不代表音响效果好OK?有巨幕不代表【不校准】放出来的片子就是好片子。刚开业的时候,全影院不【重影】的厅基本没有,不知道是几何校准还是时间同步的问题,前两天去看巨幕厅还是重影,可能是眼镜问题,一开始就眩晕,真是醉了(每次都一群人吐槽)。哦,对了,眼镜是收押金10元的。
漯河的影院还有,比如火车站那里的【奥斯卡联合一百】,全沙发影院,没去过。还有县级影院,比如临颍的金逸影城,豫都影城。舞阳今年上半年新开的奥斯卡影城和奥斯卡众乐影城。县级影院不在这里做分析。
漯河的影院。服务态度基本都不错,没有突出的也没恶劣的。小食,就奥斯卡爆米花值得称赞。屏幕,中影开源的巨幕厅(1厅),东外滩的1厅。音响,没有什么好的,中影开源的声音调小点儿我也许会推荐。座椅,东外滩1厅后面好像有沙发椅,中影开源的VIP我已经忽略了过去。
综上所述。如果你问我去哪里看电影好。2D全市影院一个样,3D就去东外滩影城(1厅)或中影开源巨幕厅。
⑧ 从计划生育“偷”着生,到开放二胎还不行,中国娃为什么生不动了
关于放开三胎的讨论,也热了起来。
我们国家的人不够了?
为了刺激生育,国家做了很多努力。
而现在我们能想到的,当时的学者们也能想到。新的人口决策呼声越来越大,终于,在1980年开始了计划生育。
不过,刹车只是权宜之计。
粗略计算,当时农村竟有3到4成的劳动力是剩余的,而这个人口绝对数,达到了恐怖的1.5亿。
如何解决过剩的农业人口的就业,才是真正的问题。
第一产业触及天花板,就需要迈进第二产业——工业。
而一旦迈入工业时代,出生率的变化,天翻地覆。
02
20世纪50年代,与农业合作化并行,另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改造也席卷着神州大地。
举国上下,都希望早日把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从"一五"到"四五"计划,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迅速形成了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而这个工业化的进程究竟有多快呢?
1952年,我国的工业还只占GDP的30%,农业占64%;到了1975年,这个比率已经被完全颠倒过来了。
产业结构的变动,背后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动。
劳动力从农业人口转向工业人口,大致分了两条,一条是宏观调控,一条是市场引导。
而农村招工,就构成了城市工业劳动力最初的主源。"收割农村、反哺城市",大批人口向非农业转移。
1952-1979年,工业部门平均每年向农村招工90万 —— 换言之,在这27年中,工业总共吸收了2520万农业劳动力,而这个数字,占到了当时工业劳动力总和的61%。
时间来到1978年,宏观的体制调控之外,又出现了一只"看不见的手"—— 改革开放继续推动着"农转非"的浮浮沉沉。
而如今看来,这是关乎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990年代,借着小平南巡讲话的东风,赶上市场经济改革的南方,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尤其是东南部沿海城市,出现了大量劳动力缺口。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打工潮,当年就有4000多万农民工流入沿海城市去。
1994年,随着外商和我国港澳台直接投资的增加,农民工数量以迅猛之势跃到了6000万;而仅2年后,这个数字达到了8000万。
当时,一些人为了进厂甚至要交一两千块钱。但即使这样,人们依然挤破头想进去。民间有一首打油诗:"马路是银行 , 工厂是钱庄。两手空空来 , 回去盖楼房。"
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驻豫全国人大代表、被称为"农民工司令"的张全收,对上个世纪90年代汹涌的打工潮至今记忆犹新:年后,河南省上蔡县,十几辆发往广东的卧铺客车整装待发。
张全收清楚地记得,核定40人的车厢内,生生挤满了160多人。
北上广深这些先占据发展机会、财富资源的大城市,像抽水机一样,虹吸着外来人口。
根据2000年的第5次人口普查,当时中国有14439万迁移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1.6%,其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人口达到了49.7%。
工业,消化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的主要劳动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开始进一步优化升级。
而如此规模化的"农转非",正标志着中国开始从农业大国向制造业大国转变。
1978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28:48:24,2000年这一比例变成了14.7:45.5:39.8,由"二一三"型结构变为"二三一"型。
10年之后,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比,在2010年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终于落定。
也正是在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以51.27%对比解放初期的10.64%,这样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举世罕见 ——
这一进程,英国大约用了100年,美国用了80年,中国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
第一产业不再需要人口,第二产业释放出人口红利。这意味着,城镇工业从业者,开始成为生育的主力军。
但是,时代早已经天翻地覆。
随着19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正式实施,以及义务教育普及,人口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少生、优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所以,回顾2010年,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也正是在这一年,我国首次进入了少子化、老龄化阶段。
中国人口的净增曲线,正在验证人口学家的睿智预言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口增长不用控制也一定会放缓"。
然而,这个进程并没有停止,产业升级带来了进一步的生育率下降。
03
1994年4月20日,是被载入史册的一天,那天,中国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一条64K的国际网络专线,成为全球第77个有网络的国家。
当时,谁也不会想到,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将会沿着这条宽带出发,一路高歌猛进。
次年5月,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布道者"张树新创立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时空,普通的百姓通上了网,中国的第一波互联网科技浪潮,开始滚滚而来。但直到1997年,这代网民还只有区区62万人。
而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1.2%。
也就是说,短短22年间,中国网民数量飙升了1376倍。
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宣告着中国信息服务产业的崛起。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势,互联网经济成为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进而变革了整个市场竞争的格局。
2000年时,三大上市门户网站新浪、网易和搜狐成为互联网领域的"三座大山",但是很快,后来者就从别的赛道反超——网络、阿里和腾讯三家互联网公司分别从搜索、电商和社交出发,在各个领域的C端市场展开竞争,到2010年前后,BAT三巨头格局形成。
到2012年,手机网民已经超越了PC网民数量,O2O模式开始风靡全国,一轮又一轮的补贴大战你方唱罢我登场,团购服务、打车软件、共享租赁...各种互联网企业好不热闹。
广义上的第三产业,还包括了餐饮、娱乐、房地产、金融、保险、旅游、运输仓储等方面,而互联网几乎对上述所有产业带来一轮重塑。
新世纪以来,产业的变化再次提升了劳动力水平,产生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网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到程序员、网络媒体人、时尚买手等,岗位愈加多元、复杂化。
比如电竞产业,我们从2000年几乎为0的状态,发展到2019年实现超1000亿的市场规模,提供相关就业数百万计。
2010年O2O概念提出之后,发展到今天,仅外卖员和快递员数量就超过1000万……
中国的互联网产业,用25年时间展现了"中国速度"。
从中国互联网元年至今,25年时间,中国GDP从7345.48亿(占世界2.3782%,1995) 指数级增长到了14.34万亿美元(占世界16.3550%,2019)。
—— 其中,2019年的数字经济总量达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36.2%。
而其实而早在2013年,第三产业的GDP占比就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改革开放之初,两者差距一倍的格局被彻底扭转。
但在各项经济发展指标飞跃上升的同时,中国的人口增加率,却呈现“跌跌不休”之势。
201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3.34%,全国出生人口创下近40年来的最低点,只有1465万人,比较1980年代高峰时期2500万人的出生人口,整整少了1000万。
而如果现在总和生育率已经跌破"高度敏感警戒线"的1.5来看,中国已经"低生育率陷阱"附近徘徊,未来还很有可能出现人口的负增长。
那么,如果经济已经发展得那么好,为什么年轻人不想生孩子了?
本质上,这还是一个供求问题。
而这也和产业升级有关系 —— 发展高新技术业,需要的是高端的技术人才,与之相应的是,大量的基础性岗位会被机器人取代。
与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同时的是,第一、第二产业的自动化水平也在继续提升,低价值的劳动力正在被进一步淘洗。
2018年,利用北斗导航技术,无人收割机、无人插秧机等开进农田,启动了我国无人农场的建设,一个人一天就能收割一百亩地。
也正是在这一年,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大刀阔斧改革,为提升生产车间自动化,当年即裁员34万人。此举无疑放出了一个信号:即使是像富士康这样以廉价劳动力为标签的集团,也正在从制造业转型智能产业。
的确,低端轻工业的人口需求量,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多的人被《摩登时代》式的机械流水线作业释放,仅以2017年的深圳为例,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来料加工贸易仅占出口额0.4%,与1993年相比,下降了多达47.7个百分点。
而中国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到2019年达到60.6%,几乎完成了翻倍式增长。
在产业都在升级的情况下,市场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大家都坐在影院里看电影,本来大家都在坐着,突然前排的人站起来,后排的人为了看到电影也只能跟着站,大家的座位票都白买了。
—— 这种竞争压力大,但又暂时无法升级到另外一高级模式的状态,就是"内卷"。
如今,应届生不仅面临毕业之后可能找不到对口工作的窘境,"毕业即失业"的学生也俯仰皆是。
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提升学历,从小镇做题家到"清华卷王",焦虑正在学校中蔓延。
而校园之外,社会是一场更大的内卷戏台。岗位名额不够多,蛋糕不够大,不够所有人分,就必然导致内卷。
但是,这并不是说,产业升级不好。
这只能表示,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还无法创造出等量的工作岗位,去容纳相应的人才。
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把影院的设备提升,比如要不要把银幕升级下巨幕?比如再怎么把影厅扩充下空间? —— 只有这样,才能让电影院的人都坐下来,所有的参与者才会舒服安定。
换句话说,产业升级,还升的不够。
中国需要更更多高端的产业,来容纳更多的人口。只有让更多人口衣食无忧,生育率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