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影评:拍摄于贵州凯里的电影《路边野餐》
很久之前我就看过《路边野餐》这部电影,还有《百鸟朝凤》《驴得水》《十八洞村》等小众电影,为什么说它们小众呢?因为这些电影的上映都比较坎坷,题材也另类。《百鸟朝凤》讲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尴尬传承;《驴得水》把教育的喜剧演成了悲剧;《十八洞村》讲的是湖南湘西的扶贫之事。
回到《路边野餐》,这部电影初期的宣传是农民(医生)诗人、贵州凯里等元素。对比《十八洞村》的如歌田园,《路边野餐》比较冷调,老旧的舞厅漏雨的老房、天台的小诊所、贵州弯曲的小路、以及诗人老陈旁白的诗句、绿皮火车的呼啸等等。
《路边野餐》讲的是一个生活在贵州凯里的乡村医生老陈,为了寻找侄子小卫卫,带着老医生交给的卡带、衣服、旧照片从凯里来到陌生的小镇(镇远某地),在这个亦真亦幻的小镇中,他与逝去的爱人在一个神秘时空获得重逢的故事。该片于2015年8月11日在瑞士洛迦诺首映,2016年7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看了这部电影,我想到冗长、阴沉、慵懒。主角陈升(老陈)是凯里诊所的一个医生,《路边野餐》也是他诗集的名字。
生于1989年的年轻导演毕赣创作剧本《路边野餐》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影片中借用画面构图的生态诗意与老陈旁白的诗句来记录贵州的破碎诗意。
无论是滴答的雨滴、噗嗤的水壶、居住在水泥洞里的水果商、铁轨和绿皮火车、还有贵州当地的民歌和方言等等,在特写或冗长的镜头中,给观众一种压抑、错愕的诗意之美。
电影中老陈的诗:
人物出场定位
这些诗句是电影开始不久,主角的旁白,主角的很多诗句,都是和贵州凯里生活有关的,比如亚热带气候、用手电筒照亮衣柜等等。
电影开头《金刚经》就表明了未来、现在和过去的不可知,碎片化的镜头开始泛滥在电影的前半段。
民间流传的野人。电影中有几次提到野人,电影开始小卫卫说到电视中报道的野人,他感到害怕;后来老陈开着哥们的车行驶在浓雾弥漫的公路上,也穿插了野人报道;后来还有大卫卫教老陈赶跑野人的土方法。这里的野人,或许是民间对未知的、不可抗的事的一种寄托吧。
梦。老医生关于“爱人”的梦,老陈关于“妈妈”的梦,都是对爱的追忆和呼唤,在镇远,老陈哽咽着和漂亮的妇人谈起他的梦,关于大海、关于海豚。还有钟表匠的职业,也和梦有关,活在阴间的人托梦,是民间经常听到的话题之一,轮回、信仰这些神秘的东西,在《路边野餐》似乎很缥缈,包括小镇的那些开流行音乐演唱会的小伙、在农村打台球的小伙、拥有一个导游梦的洋洋等。
老医生因梦,回想过去美好的爱情。
老陈因梦,而上山再次祭拜母亲,而去镇远寻找梦中的东西。
洋洋因梦,送给大卫卫一根红绳,这样大卫卫开车就不会熄火,她要去远方,除非时间能倒流。
先简单介绍一下电影中的两个地标词“凯里”和“镇远”: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接台江、雷山两县,南抵麻江、丹寨两县,西部福泉县,北界黄平县。地势西南高,北东低,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等荣誉称。闻名世界的西江千户苗寨就来自贵州凯里雷山县。
镇远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距离州府凯里市190公里,位于贵州省东部,东靠湖南新晃,是贵州省的东大门,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
这里提到的是贵州凯里和镇远的风光。电影的英文名是Kaili Blues,中式翻译过来就是忧郁凯里或蓝调凯里。导演毕赣出生于贵州,这部电影中穿插的是活生生的百姓生活镜头,没有刻意去美化,看那些漏顶的瓦房、锈迹斑斑的铁轨、改建中的新农村、长满青苔的农村小路、弯曲的乡村道路、河边的旅馆、木板与铁链搭建的吊桥、拆迁即将到来的福利等等。
这部电影,除了让观众看到电影中的人生百态,也看到了电影之外导演的出发点,用诗意去解读人间的悲苦,用镜头去记录和宣传凯里。这样的勇气,很少有人能做到。
这里的诗并不美,太抽象。
这里的风景并不美,太压抑。
这里的画面并不美,零碎,冗长。
但是,我喜欢这样接地气的作品
一年多以前,我看路边野餐以后,就随手涂鸦了一段文字:
路边野餐
穿行在黄昏的山间小路
回到多年以前的土地
疯长的野草、放养的黄牛
寂静的山谷把我们围住
没有路灯、没有爱情、没有4G网络
只有煤炭、烧烤、烟酒、朋友
.
搬着石头,垒起
生火引炭,搭架,拌料
开启燕京啤酒,在夜色中迷失
扇风、沫油、翻串,样样得亲自搞
谁在歇斯底里的骂娘
谁又在旷野中唱起了情歌
.
女人,酒,烟,性,梦想,友谊
在放浪的谈笑中,我们已经慢慢变老
屁股下的土地,十年之前
种的是花生?玉米?还是黄豆?
黑夜把我们围住
我们是荒野中的小丑
.
路边野餐,不是一部电影
没有诗歌,没有收音机,没有女孩
路边野餐,欢笑和哭泣交织
昔日的草帽,丢失在哪里
篱笆已经被荒草吞噬
我们被城市和乡村遗忘
阿亮的月亮于2017年4月
《路边野餐》我看了两遍,第一遍带着好奇,第二遍是因江左融姐要看我写的影评,才再次看的,当初也是我推荐姐姐她看了这部电影,在我的心中,这不是最好的电影,但喜欢小众类电影、喜欢贵州的观众,应该抽个空看看。
作者|阿亮的月亮
原标题:《创作剧本花费3年时间,在贵州凯里拍摄的这部电影,成本不过20万,却获国内国际10多个奖项》
更多好文可点击关注专题:
驮娘江
㈡ 《路边野餐》究竟讲了个什么故事
在贵州黔东南神秘潮湿的亚热带乡土,大雾弥漫的凯里县城诊所里,两个医生心事重重活得像幽灵。陈升为了母亲的遗愿,踏上火车寻找弟弟抛弃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独的老女人托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盒磁带给病重的旧情人。
去镇远县城的路上,陈升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那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 ,人们的生活相互补充和消解。他似乎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思索了自己的生活。最终陈升到了镇远,只是用望远镜远远地看了孩子。
把老女人的信物给了她旧情人的儿子,一个人再次踏上火车。他分不清这个世界是他的记忆,或者是他对这世界的一个浮想。
(2)路边野餐电影的名字来自哪里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陈升
陈升入狱前是浪子、混混,也就是老歪的模样。他嗜酒、打台球,混黑社会,在舞厅里认识了后来的妻子。有一天老婆生病了,陈升找黑道儿大哥花和尚借钱给老婆看病,花和尚便借钱给他了。后来花和尚的儿子因为赌债被道儿上的债主剁手并活埋,陈升为了报答花和尚的恩情,就去找那帮人讨说法,因此入狱。
老歪
陈升同母异父的弟弟,是个游手好闲的单身爸爸,有个儿子卫卫也不好好照顾,经常把他锁在家里自己出去玩。因为是他给母亲养老送终,还有母亲的房产分配等问题,跟陈升矛盾很深。他始终视陈升为仇敌,动不动就要揭陈升的疮疤。
洋洋
裁缝店里的女孩叫洋洋,是卫卫的心上人。洋洋就要去凯里做导游了,一直在很努力的背诵导游词。隔壁理发店的女孩来找洋洋,一起去看乐队演出。洋洋一遍闲逛着一遍背诵导游词,沿着台阶走到河边,坐上船去了对岸,还买了个小风车。摩的小伙卫卫追上来,洋洋对他爱搭不理的,两人又沿着吊桥走回了对岸。
卫卫(青年)
在手上画着表的摩的司机,喜欢洋洋,他认为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的心上人洋洋就不会去凯里了,因此要把去凯里相反方向的货运车厢上都画上时钟。半路上被其他的摩的司机欺负的时候遇到了陈升,他顺手把望远镜递给了陈升。陈升帮卫卫修好了不断熄火的摩托车,顺便让他送自己去码头。
卫卫(小)
弟弟老歪的儿子,习惯在手臂上或者墙上画钟表。被花和尚接到镇远生活。
㈢ 没有了心脏却多活了九年,毕赣成名作《路边野餐》你觉得怎么样
《路边野餐》在国内的第一次正式点映的时候,感觉惊艳不已,很难想象这是一部由出生于89年的导演拍出的电影,之后又在影院看了数次,沉醉其中。《路边野餐》是中国导演毕赣的第一部长片,已经在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得到国内外电影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在制作上还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但是这样的电影意象,几乎是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时代。
于是,中国电影自毕赣开始,个人化体验的作者电影翻开了新的一页,为国产电影世界涂抹了新的色彩,开创了新的可能。在商业化和现实主义中间又走出了一条艺术性极强但超越现实的电影类型。毕赣的广受关注,与他个人化纯粹化的创作理念,都将为他之后取得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更加成熟的做好充分的自我表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我们只需耐心的等着这坛新酒,熟化陈香。
㈣ 如何评价毕赣电影《路边野餐》
《路边野餐》:晦涩之梦
文/梦里诗书
电影是大众的艺术,它并不如同一幅画,可以只是沉浸在自我艺术的精神世界,诚然《路边野餐》在形式上达到了一定艺术的高度,但情感和剧情的空洞却很难引发大众的共鸣,这样的电影只是将艺术作为了标榜,而却并没有考虑大众才是电影的基石。
《路边野餐》不同于浮夸只知套路的庸作,来自贵州的苗族导演毕赣,在他的影像世界中能真切感受到一种源于人文的沉淀,在电影美学的造诣上有着较为出色的表达能力,但在这部电影中,这种能力并没有成为真挚的情感共鸣,反而只是给人一种故弄玄虚之感,这就如同那长达四十二分钟的长镜头,他有着导演费心设计的艺术之处,但即没能去很好的带动观众情绪,也难有多么震撼的思想表达,不过只是为人所见导演自已的恃才放旷。
这近乎是一个没有完整剧情的电影,而你不可能要求大众像看维纳斯雕像一样,皆能在电影中欣赏这样一种艺术境界,透过主人公陈升,我们看到了电影所赋加的多条线索,坐牢出狱后的悲情冷暖,但人与人间的关联是如此的虚无缥缈,诸多夹杂其中的线索却难以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渲染,太过空灵碎片化的演绎,既能说电影做到了其期望的如梦似幻,也可以说是一种假以文艺的虚无。
那么这部作品究竟想表达什么呢?透过陈升寻找自已的小侄子,受人所托将旧物带给旧请人,在亲情与爱情,现实与梦幻的交织里,电影实则做出的是如何面对“过去与未来”的生活禅悟,但这种表达在影像与情感的断层中是如此的平乏,甚至让本厚重的人文气息亦变的难以感怀,这样的作品或许为乌烟瘴气的中国电影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柔风,却无从给人以情感的动容。
电影技艺的所擅,使《路边野餐》看到了毕赣别具一格的执导功底,但没有真正历经岁月沧桑的磨合,毕赣的电影仍旧是不成熟的,他还未有如娄烨、侯孝贤那种饱满的情感表达,终只是场晦涩之梦。
㈤ 大众对《路边野餐》的评价是什么
《路边野餐》发生在导演的故乡、潮湿神秘的贵州黔东南,按照人物的时间线和电影的故事线其实我能给出两个版本的情节,不过这里糅在一块说,抱歉要严重剧透了。主人公陈升是个曾经混过黑社会的乡镇医生。大哥“花和尚”的儿子因为赌债被人砍手并活埋,于是他前去讨公道,并且因此坐了几年牢。出狱前他的妻子也过世了。而花和尚的儿子不断托梦给父亲,让花和尚烧手表给他,后来花和尚在镇远改做了钟表匠。陈升小时候被寄养在附近的城市,因此母亲觉得对陈升有所亏欠,帮他找了乡镇医生的位置,并在过世前将房子留给了陈升,但陈升还是没出现在母亲的葬礼。房子和送终的摩擦也令他和母亲一手养大的弟弟心生龃龉。陈升的弟弟是个单身父亲,但对儿子卫卫不怎么负责,常把他锁在家中自己出去玩。因为对母亲的复杂情绪,陈升常常来看望卫卫。收音机里说,9年前出没的野人最近又有所活动,卫卫很害怕。误以为卫卫被卖掉后(实际是花和尚听说陈升弟弟要卖儿子,就将卫卫接去镇远),陈升计划去镇远找他。诊所的同事是个老太太,她托陈升将自己的信物带给住在镇远的旧情人,于是陈升带著一张照片、一盒磁带(李泰祥和唐晓诗的《告别》)和一件衣服来到了荡麦。
在荡麦,导演开始了那段最为人称道的四十多分钟的长镜头。陈升坐上一个也叫卫卫的青年的摩托车,前去找老医生的情人——一个会唱歌的苗人。没找到人又想赶在天黑前到镇远的陈升,搭上了一只乐队的顺风车,乐队正要去另一个寨子表演,陈升说自己不会唱歌只听过儿歌,于是在车上乐队播了童谣《小茉莉》。在一个路口陈升看到刚刚搭载自己的卫卫站在塑料桶里,头上倒扣着塑料桶,于是下车帮他取下,原来是其他开摩的的年轻人想抢卫卫手里的望远镜故而捉弄他,卫卫顺手将望远镜递给了陈升。陈升帮卫卫修好了不停熄火的摩托车,让卫卫将自己送到去镇远的码头,并先跟着卫卫来到临近的一个寨子。导演对长镜头的准确设计和长镜头呈现复杂空间结构的优势在这一段展露无疑,黔西南的村寨不少依山傍水,木质房屋也沿斜坡而建,中间穿插着逶迤盘杂的小道。镜头快速从一段长台阶下移,刚才紧贴着的摩托车声也由近而远由远而近。等镜头来到台阶下的另一片空间,卫卫的摩托车刚好开到。镜头继续紧贴着二人,先去吃了碗粉,再去缝补陈升掉了纽扣的衣服。在这一段,毕赣本人还穿着汗衫打了个酱油。
给陈升补衣服的裁缝洋洋是卫卫的心上人,她很快要去凯里做导游,正在勤背导游词,“凯里位于贵州东南,最高气温xxx,最低气温xxx”。隔壁理发店的女孩来找洋洋看演出——刚才陈升搭便车的乐队晚上要在这里演出,陈升换上了老医生的花衬衫,去找理发店女孩洗头发。另一边洋洋一个人沿着台阶走到河边,边背导游词边坐着摆渡船到对岸,买了个花里胡哨的手风车后,卫卫追赶上洋洋但她爱理不理,河对岸隐约传来乐队开始演出的声音,两人又沿着吊桥走回了对岸。这里理发店的女孩正在帮陈升洗头,陈升以第三人称讲起了自己和妻子的故事。而观众会发现,理发店女孩和前半部分曾经一闪而过的陈升妻子长得一模一样。陈升、理发店女孩、卫卫和洋洋一起来看演出,乐队疑似唱了《公路之歌》后(记不清是排练还是演出时唱的),陈升走上前说自己想唱一首歌献给理发店女孩,于是磕磕绊绊地唱了刚才听来的《小茉莉》。唱完歌,卫卫告诉陈升得要走了,将刚才做的手风车送给洋洋,而陈升掏出本来要带给老医生情人的磁带,送给理发店女孩。两人坐着摩托车离开,卫卫告诉陈升,自己在与前去凯里的火车方向相反的货运列车上用粉笔画了很多时钟,两辆车相遇时,看上去时钟就在倒转。卫卫还告诉陈升,最近野人出没,让他在手肘上绑两个木棍,这样野人扑来时不会猝不及防。直到这时长镜头才结束。陈升在镇远路边的钟表车找到花和尚,花和尚说起卫卫学校的手工课要买纽扣,又让陈升不用担心,开学了就把卫卫送回凯里。陈升将一把纽扣扔进花和尚的车里,拿起望远镜远远看了卫卫一眼,然后离开了。老医生的情人已经过世,陈升将花衬衣和照片交给苗人的儿子,说磁带在路上遗失,接着回到了凯里。两列火车相遇时,陈升看到了倒流的时间。影片最后一幕是一列消失在隧道的火车。影片进行了四五十分钟,才出现了片头《路边野餐》。上述这些情节,大多并未直接出现在片中,而是透过人物对话和回忆拼凑,伏笔非常细密,不少内容我第二次看时才留意。因为画面中现实与回忆交错、加上诗歌的运用,所以真实的情节颇有些梦幻感;而发生在荡麦的颇有些魔幻感的情节(遇到叫卫卫的青年、与妻子长相一模一样的女人、与9年前野人的对应),因为一镜到底的完整脉络和叙事,反而给人更真实的感觉。
片中陈升的另一重身份设定是“蹩脚诗人”,操着当地方言念出的诗歌旁白,在不少情节和画面起到间离效果和并带来超现实感,也与影像内容有些似是而非的对应。印象较深的一处诗歌旁白是,陈升怀疑弟弟把卫卫卖了,去打牌的地方找他,两人一语不合打起来,这时镜头扫过地上的一滩水,影片出现陈升念的诗歌和字幕;镜头这摊水扫过,陈升在同一处地方与人起争执,但从对话中我们知道,这是9年前陈升找砍掉花和尚儿子手臂的人算账。前半部分的时间切换全在不经意间,但导演依然通过诗歌、对话、甚至影片色调留下一些提示。又比如陈升昔日兄弟将他从看守所接出来的画面,印象中色调比之前偏暗黄。如果想要捕捉全部的情节,第一遍看《路边野餐》会非常吃力,因为观影前半段对情节没什么头绪,渐渐意识到故事梗概时又会错过一些伏笔。比如上文提到的,陈升搭乐队顺风车遇到青年卫卫,卫卫顺手递给他一副望远镜,后文陈升看小卫卫时用的正是望远镜;又如陈升扔给花和尚的纽扣,正是在洋洋处缝补后剩下的;又如陈升洗头时,习惯性背着的手(监狱待太久留下的习惯);又如青年卫卫提到自己在货车上画时钟,火车开过时不留意看很容易错过,而时间倒流的画面电影前半部分还出现过一次,那是小卫卫在自家墙壁上画的时钟,时钟中心有一颗钉子,投射在墙壁上的指针实际是钉子的倒影,所以它的移动方向也是反的;又比如理解陈升对理发店女孩的一见钟情,需要记得电影前半部分一闪而过的画面中的他的妻子的相貌。但对情节的一知半解某程度上并不影响观影。《路边野餐》兼有聪明与笨拙的气质,这种聪明指的是精巧的结构设计,包括种种伏笔、对应、信息量丰富又运用从容的长镜头(喜欢长镜头对几个空间的同时收纳,比如跟着洋洋渡河的时候我能隐约知道乐队在调音、陈升在洗头、寨子里的一切都照着自己的方式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而这种笨拙则是人的情感本能。洋洋渡河时背导演词卡壳,卫卫在河的另一边故意大声念出,洋洋带着窃窃的欢喜勉强自己不去听,上岸买手风车又赌气走开这类小儿女情态是很迷人微妙的;陈升对侄儿卫卫、对妻子(体现在理发店女孩)、包括对母亲的情感,是尤其属于一个中年男性的无所适从与笨拙热烈。野人传说的时态变化(9年前,最近)所指向的时间穿越,和梦境般的体验(亲人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出现),进一步化解了直接面对情感的尴尬,也更符合写诗的乡下医生这样看似粗糙实则内心细腻的人设。正如导演说过的一句话,“电影是假的,情感是真的。”
㈥ 求国产电影路边野餐资源
正好我这里有《路边野餐》资源1080P我刚看完非常精彩真实分享给大家望采纳提取码:6s5g
㈦ 《路边野餐》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和很多高口碑小众电影一样,《路边野餐》档期也一改再改。具体如上面3张海报。原本定档6月3日,因好莱坞大片入侵,不得不发出“你大你先上,我七月再来”的无奈之声。终于,7月15号,要“一定上映了”。
这是一部观影群体极其分化的电影。喜欢的会喜欢得不得了,甚至觉得好看到哭,诗意到炸;不喜欢的估计看不下去或直接睡觉,大骂无聊、困顿、乏味等等等等。
讲真,第一遍看《路边野餐》,我有一些地方并没看明白,所以准备二刷。不是为了装逼,只是因为在我心里,它很值得二刷甚至三刷。
同类型电影口碑好票房却遭遇滑铁卢,这几年在国内并不鲜见。个例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正因为如此,一些电影人在知乎上发起了观看《路边野餐》的行动,并策划了《路边野餐》票房过千万的营销方案。(在国产电影动辄上亿甚至数亿十数亿数十亿的当下,这部诚意之作仅要求千万票房即可圆满。顿有一种心酸的感觉。)
虽然我知道这部电影可能会像《万箭穿心》《钢的琴》《心迷宫》《一个勺子》《念念》《闯入者》等一样扑街,但还是要安利。因为,他值得被安利!
《路边野餐》:寻找是为了更好的告别
好看的电影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太大的明星,太炫的技巧。比如去年的年度良心之作《心迷宫》,成本才200万左右,却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票房也破了千万。再比如好评如潮,拿奖拿到手软的《一个勺子》,其拍摄成本也低到可怜。
这部即将与观众见面的《路边野餐》,同样很省钱(据说成本不到百万甚至只有几十万),很质朴,很草根,却很用情,很现实,也很诗意。和《心迷宫》《一个勺子》一样,它也是一部走心之作,或将成为2016年中国电影的口碑担当。
《路边野餐》的故事发生地,是位于贵州凯里、镇远两个地区之间的一个叫荡麦的地方。影片主人公叫陈升,是一个边区医生,也是一个爱吟诗的歌者。为完成母亲生前的遗愿,陈升踏上了寻找路:寻找被弟弟“弄丢”的侄儿——卫卫。此行路上,他还肩负着一项神圣使命——帮为情而孤寡一生的医生老太太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衣、一盒磁带给久未谋面的旧情人。
路上,陈升遇到了各种人,也看到了各种事。而他曾经经历、正在经历,以及即将经历的事情,也被渐次展开,交错相织,形成了一幅幅由过去、现在、未来组合而生的时空画卷。
陈升是执着的,甚至有些偏执。为找到弟弟的儿子卫卫,他甘愿倾尽一切,以完成母亲的临终遗愿。为实现医生老人的嘱托,他不惜跋山涉水,无畏辛劳。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往事被浮现出来。曾经的记忆,交合着他现实中的步履,甚至穿插着他对未来的感知,架构成了这部《路边野餐》。
这诗歌的朗诵声中,在歌曲《小贝壳》《小茉莉》以及片尾曲《告别》被反复吟唱的过程里,在诗意的镜头语言的笼罩下,在一个个长镜头的捕捉与抒写中,陈升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将他的过去、现在、未来,娓娓道来。观众的思绪也渐渐融入其中,感悟着陈升的痛和乐,体验着陈升的生与死。这是对伤痕的一次修复,对现实的一次审视,对未来的一次暌违,对人生的一次感验和体悟。而这一切,都生发于“寻找”之中。
《路边野餐》全程拍摄于贵州荡麦地区,影片从头至尾长镜头的运用,被多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台湾金马奖评委赞誉为“了不起的长镜头”。其中那个长达42分钟之久的长镜头,还实现了水路无缝自由切换。
关于长镜头的使用,坊间有很多说法。比如,长镜头一共拍了三次,但最后使用的还是第一次的原拍;由于长镜头所使用的机器一次性只能完成30分钟的拍摄。所以,在第30分钟时,所有演员、道具、置景什么的都静止、原封不动。等机器准备好后,继续长镜头。为什么要使用长镜头?显然不是为了炫技,炫逼格。个人觉得这只是导演创作时想要表达的一种方式而已。通过长镜头的展示,以陈升为聚焦点的周边处处也都一并被呈现出来,远远近近、虚虚实实,与剧情所织造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时空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长镜头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表现陈升“寻找”的每一个细节。随着陈升步频不一的一次次颠簸,一个个的迂回、翻转,观众也瞬间身临其境于荡麦的山山水水中,从而营造出了强烈的代入感与存在感。
在这一组组的长镜头里,贵州的青山、绿草、碧水、雾霭、氤氲、湿气、风土、人文,乃至生活细琐,也都以诗意般的语言,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与陈升的回想、寻找、探求、告别呈呼应之势,进而形成了影片的独特风格,导演个性也呼之欲出。
影片在拍摄时,使不同时空的故事线索平行交织于现实生活中,令陈升的生活景态,精神状态,更加真实,也愈加丰盈。比如,在回忆与亡妻共度的美好时光时,画面上切换的则是他与荡麦地区一家理发馆女子(该女子与其前妻长得一模一样)的偶遇与邂逅。那赋予发店老板娘身上的素朴的语言,真情的流露,甚至有些不算得体的肢体语言,其实是陈升对亡妻的一次思念。而当他遥望正在读书路上的卫卫时,又情不自禁将其臆想为其寻找路上帮助过他的那个小伙,也叫卫卫。而且,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对亡妻的厚重思念,对卫卫的未来造想,一路的“寻找”中,陈升已然彻底的告别了过往(混黑社会、进监狱、打理过赌场、普通工人......)他的未来是什么,是依承朋友建议,将那间医疗诊所盘下来,好好经营?!
《路边野餐》有一首符号化非常强烈的歌曲,即片中不断被反复、多次吟唱,且时而影影绰绰,时而清清晰晰的片尾主题曲《告别》。我无法参透导演毕赣的所思所想,但根据主人公陈升的人生经历,以及我多剧情的大致理解,个人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心声,一个向往。在寻找的路旅上,与过去告别,与自己告别,与现实告别:你的归你的,我的归我的;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路边野餐》亦是一部在国内外拿奖拿到手软的高口碑影片。这些奖项既是对《路边野餐》的认可,也是对青年导演毕赣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文艺片的一种鼓励。笔者特此安利该片,也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观众能看到这部走心之作,口碑佳片。
㈧ 如何评价毕赣电影《路边野餐》
《路边野餐》发生在导演的故乡、潮湿神秘的贵州黔东南,按照人物的时间线和电影的故事线其实我能给出两个版本的情节,不过这里糅在一块说,抱歉要严重剧透了。
主人公陈升是个曾经混过黑社会的乡镇医生。大哥“花和尚”的儿子因为赌债被人砍手并活埋,于是他前去讨公道,并且因此坐了几年牢。出狱前他的妻子也过世了。而花和尚的儿子不断托梦给父亲,让花和尚烧手表给他,后来花和尚在镇远改做了钟表匠。陈升小时候被寄养在附近的城市,因此母亲觉得对陈升有所亏欠,帮他找了乡镇医生的位置,并在过世前将房子留给了陈升,但陈升还是没出现在母亲的葬礼。房子和送终的摩擦也令他和母亲一手养大的弟弟心生龃龉。陈升的弟弟是个单身父亲,但对儿子卫卫不怎么负责,常把他锁在家中自己出去玩。因为对母亲的复杂情绪,陈升常常来看望卫卫。收音机里说,9年前出没的野人最近又有所活动,卫卫很害怕。误以为卫卫被卖掉后(实际是花和尚听说陈升弟弟要卖儿子,就将卫卫接去镇远),陈升计划去镇远找他。诊所的同事是个老太太,她托陈升将自己的信物带给住在镇远的旧情人,于是陈升带著一张照片、一盒磁带(李泰祥和唐晓诗的《告别》)和一件衣服来到了荡麦。
㈨ 《路边野餐》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众多赞誉之后,我们冷静地来谈谈《路边野餐》吧!
在众多媒体的赞誉和追捧之后,《路边野餐》被冠上了一种“天启”式的王冠,尽管这顶王冠上缺少了“票房”这一颗钻石,但是令人艳羡的数项国际电影节奖项,已经让这部电影在中国文艺片中特立独行,不管是影像技术还是主题表达,这部电影已经带来了超越它自身的启示,以至于国内会不会继续这条先锋路线的发展,都可能成为未来几年电影人所关注的命题。
二维意识流、拼贴和后现代性?
其实如果稍微留心下这部电影的影像风格,我们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包括两段不同风格的影像,前半段的意识流拼贴和后半段的长镜头纪录片风格。
令本片吊诡的是,这种意识流并不是某一个个体的意识,而是作者(导演)和主角(陈升)两人意识的叠化,从电影一开头的那段《金刚经》就表明了未来、现在和过去的不可知,于是哲学化的内容开始泛滥在前半段的所有镜头画面中,导演用定位环拍、无意义画面插入等各种后现代影像风格,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序列,这种割裂式影像最容易把导演的散乱思绪,用恰当的影像有力地表达出来。
电影这项艺术,从诞生之初就企图创造人们所能理解的影像剪辑,不管是梅里埃充满奇幻视觉的《月球旅行记》,还是波特首创的具有生涩西部片风味的《火车大劫案》,都企图用顺时性剪辑来营造画面的可知和易解。但是《路边野餐》却背道而驰,它是在用零星的记忆和情绪来组建消逝的梦境,这种在梦境上的琢磨,尽管让我们想起大卫-林奇在《穆赫兰道》中所做的惊人尝试,但是毕赣的成功之处在于,他避免了林奇过于逼近的影像风格,他的画面总是用一种间离效果来表达情绪,这种后现代影像的表达方式,恰恰是目前国内所欠缺的。
时间、诗意和寻找······
尽管这部电影的前半段都在抛弃“时间”这一维度,就连“空间”也成为若有若无的存在,但是诗性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总能体会到“时间”的伤逝效应。
破落的西南小镇,潮湿的泥土气息,一眼看不到头的绿色,以及洋溢着中国九十年代气息的乡村符号,都共同容纳于这部电影中。幼年卫卫在墙上画下了稚嫩的“时钟”,昏黄的白炽灯投下的灯光像是给这个“时钟”镀上一层回忆,这种奇妙的感觉和那个致幻性的镜头——画面从屋内慢慢左移到窗外的绿皮火车,一起让前半段的观影处于一种时间的停滞中,仿佛所有的镜头、所有的人物都压缩在一刻。
同样,老陈用方言念着自己写的诗:“没有了音乐就退化耳朵/没有了戒律就灭掉烛火/像回到 误解照相术的年代/你摄取我的灵魂/没有了剃刀就封锁语言/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这种存在主义和后现代诗风气质配合着西南方言,把电影中的诗性释放的一丝不漏。
而后半段长达四十多分钟的长镜头画面,把“寻找”这个母题也同样镌刻在电影的铭牌上。不管是老陈自己寻找卫卫,还是年老的女医生寄托情思给文革前的情人,或者是长大的卫卫寻找洋洋,让她留下,电影在空间内用不断运动的场面调度来实现“寻找”主题的阐释,手法不得不说相当高明。而超现实主义线索——野人的出现和寻找,也在把这种主体寻找牵引到另外一种吊诡的境地,那就是将现实的“寻找”引入幻境,让观众陷入一种未知的“焦虑”,这同样属于后现代主义的个人困境,不能摆脱过往既定的道德和牵绊,但是却向往未来的生存法则。
边缘地域或边缘人物?
《路边野餐》中的“边缘”,如果说只能在电影所反映的地域中显示,那则是对于“人物边缘”的忽视。主角老陈的边缘性,或者说这部电影中的角色所携带的边缘因子,都让凯里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的“边城”。
而老陈的边缘性往往还要加上人物道德上的世俗化,从他顺手“拿”走成年卫卫的望眼镜,将本来应该带给老医生情人的磁带送给理发店的姑娘,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生活在世俗世界中的人,他遵守承诺,但同时有着各种“坏习惯”。如他这种世俗世界中的“老男人”,因为曾经蹲过监狱,错过妻子,还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不在身边,各种人生累积的痛苦和不堪,都让他借用“拯救”被贩卖的侄子这一理由来彻底救赎。
而电影在营造这一“边缘”氛围的时候,除了打光上的低调处理,更是通过把人物经常置于画面边缘这一手法来营造,老陈在电影中出现的时候,经常是以侧脸或者背面在银幕前出现,在观众作为一种窥探视角的设定下,老陈成为了一个边缘社会中的“零余者”。
用混乱的思绪来构造这部电影的叙事,导演毕赣像是刻意用影像风格来构造这一“边缘”性质,在后半段长镜头的一幕中,老陈第二次乘坐卫卫的摩托车,此处上车时候的镜头摇晃固然是因为手持摄影抖动和大广角视野导致了画面的偏振,但是我们从这种粗制的影像中像是感受到那种乡野田间的质朴,不管是凯里还是荡麦,它们像是我们现在完全不了解的一块土地,但是我们以前经历过这些,并且深埋在记忆深处,即使经年岁月,依然灵魂颤动。
本片结尾的一个镜头应该最能打动人心了,那就是老陈坐在火车上,低头沉思,但是火车窗外如同连环画一样,逆转的时钟表,把我们的思绪彻底拖入超现实主义的维度,一种弥漫着未知感伤的时间流逝,混合着西南潮湿诗意的古景,观影者彻底丧失了分辨现实的能力。
㈩ 《路边野餐 (2015)》在线免费观看百度云资源,求下载
《路边野餐 (2015)》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n2mcxaz-5l5sYywGFROJ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