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现在电视剧电影多由小说改编,你对这种转变有什么看法
我觉得电影电视改编自小说,是对文化人的一种肯定,这样的现象,我觉得是应该支持的。像前十年,很多电视电影的拍摄只来自一个剧本,剧本的编剧并不出名,只有在圈子里面的人才会知道作者,而现在的改编自小说,让小说的作者的知名度提升,这对码字的人群有一种积极作用。像花千骨,就带火了作者的作品。
并且,影视作品的表演,能贴合原著,这是对演员及剧组的水平的一种考验及制作认定,一个好的剧组,它所能拍出来的原著中的各式场景,神还原就是对这个影视作品的评价。如果不是改编自小说,能看的也只能算是热闹,改编自文字作品的影视剧,才感觉到它是有灵魂的。
有文学作品的影视剧,在演员表演的时候,脑海里面会代入原著描述的画面,如果画面有重合感,那么演员的表演是贴合的,TA的演技才能得到肯定。如果只是生造出来的剧本,拍的东西,观众观看的时候,总是会把第一眼看到的那个角色当经典,这样对影视剧的发展是不利的,没有对比,就不会有进步。
最近几年,从小说改编的电视电影都很多,比较成功的一部是不怎么出名的小言《微微一笑很倾城》,而比较失败的则是比较出名的《盗墓笔记》。这两部对比来看,是还原原著才是读者以及观众想要的,在影视剧火的同时,也能引火作者的作品,使本来就很苦逼的码字文字工作者,得到与他们所付出精力相同的回馈。
⑵ 为什么这么多好的电影都改编自小说/真实故事
改编小说的好处
第一个受欢迎的小说读者是电影潜在的观众,“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经足够了,在类似的暮光之年,饥饿游戏没有桌子,加上周围的内容的发展,选择的图片可以说是最基本的。
一个好故事,拍成电影情节的人看到,让观众(比如你)感觉很好赚钱,董事的责任不是写剧本作家,但拍电影,如果我们能有一个现成的好的情节直接拿过来的最好方法吗?而小说家是专门写戏剧的人物,通过专业的写作来写这些专业的作品,对真实的故事很有道理,我或多或少,只有真实的故事才能被人们重视。同样地,如果有好的素材,甚至是真实的故事,为什么不呢?
⑶ 你觉得能被成功改编成科幻电影的科幻小说通常具有什么特质
天马行空。这种科幻小说通常都是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所以特别吸引人。
⑷ 编剧干货(五)|浅析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三变”
小说和影视剧都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从电影电视产生以后,便与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小说名著几乎都被改编拍过电影,有的还多次被编拍。那么,小说与影视到底有怎样的联系与变化,它们互动结缘的规律在哪里?
一、主题的变化小说的原主题是“闪闪的红星”如何照耀潘冬子在群众斗争中成长。而剧本到电影则进行了所谓的“创作”,突出了“路线斗争”,影片的主题成为“一曲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赞歌,一曲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茁壮成长的‘儿童团’的赞歌”。
为此剧本对小说作了几个方面的修改,突出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来设置英雄人物潘冬子活动的典型环境。在电影中,潘冬子的其他自然属性都不存在,他在一个既定的“政治秩序”中长大:潘冬子生长在一个世世代代受地主压迫、剥削的贫苦农民家庭里。地主胡汉三逼死他的爷爷,他与地主老财有世代冤仇。残酷的阶级压迫,决定了潘冬子从小就有反抗阶级压迫的可贵本质。
同时,潘冬子又是生长在一个革命的家庭里,从小就受到父母革命英雄主义的熏陶,有一颗强烈向往革命的心。激烈曲折的斗争道路,磨炼了潘冬子的勇敢、灵活、不怕苦、不怕死的顽强革命意志。正反两条路线所带来的不同结果,使潘冬子无比地热爱毛主席。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辛勤的培育,指引着潘冬子在革命的不平坦的道路上勇敢战斗,从来没有后退一步这样,潘冬子就成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物,他的行为活动带上了鲜明的时代政治特征。
二、故事情节的变化情节是文学和影视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情节特别强调因果联系,即动作的推进性和目的性。故事本身已经李凯定型化了,对于同一故事,小说具有容量大、时空跨越的优越性,而影视剧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故事的叙述,这就决定了导演和编剧要从小说故事中提取题材,重新加工,使之成为新的情节。
《闪闪的红星》剧本对小说中的情节作了重新设计。譬如关于打土豪分田地,在小说中是发生在潘冬子5岁时,剧本则将其挪后两年,让潘亲眼见到,亲身参加,亲手牵着胡游街。胡汉三逃走的细节也改为潘冬子在做“打土豪”游戏时发现的,并设计了投枪刺敌、拳打逃敌、口咬敌人等面对面的斗争。
小说中一些体现民间日常生活的情节也被重新设计,如潘冬子在茂源米号的斗争,小说描写的是潘冬子学徒受欺凌和揭露米号老板囤积居奇、牟取暴利。这样的描写在改编中被认为游离于潘与胡斗争这条主线之外,影响了潘冬子英雄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挖掘。修改后的茂源米号既囤积居奇、牟取暴利,而且还是一个专为胡汉三搜山筹办军粮的罪恶地方。
处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的潘冬子当然不会自发地成长,因此剧本比小说更突出、强化了一个“他者”,即红军吴大叔。潘冬子父亲受伤取子弹的情节,在小说里是由父亲对潘冬子讲述,要潘冬子记住这子弹和子弹上的血,剧本改为由吴大叔对潘冬子讲述,对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潘摆脱狭隘的个人复仇观念。
三、内容娱乐通俗的变化影视毕竟是一种大众文化,而文学有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之分,在改编的过程中这两者都在向娱乐化、通俗化方向发展。前苏联影片《白痴》仅仅改编了原著的第一部分,被舍弃的内容达三分之二。
女主角娜斯塔霞·菲利波夫娜在25岁的生日那天将宣布自己嫁给谁,所有相关的人都邀到场了。商人罗果仁突然闯进来,拿出十万卢布要买走她。她把十万卢布丢进壁炉,客厅里一片哗然。罗果仁得胜似的呼啸着带走了她。梅诗金公爵在“白痴!白痴!”的阵阵叫骂声中冲出门外失望地看着马车消失在夜雪茫茫之中。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留给闹孝观众一个很大的悬念——娜斯塔霞最后命液扰稿运究竟如何?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里是写明白的,她最终被罗果仁杀了。
刘震云的小说《手机》用反讽式的白描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认为这部小说“是对当代社会中信息异化情感生活的洞穿”。
作为同名电影的导演,冯小刚的看法吸引了媒体最多的关注,也颇令人意外:“其实刘震云对‘手机’本身根本没兴趣,他最感兴趣的是小说的第三部分,而这一部分在电影中没有一点儿影儿,因此,电影和小说是两回事。”冯小刚的话也透露出导演有意使作品娱乐化。
总之,小说向影视剧发展是一个良好的方向,但如何把好这个舵,就得靠导演和编剧的把握,对艺术的领悟。
来源:《电影文学》
⑸ 电视剧 电影都是小说改成剧本的吗
当然不是了。
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大体来说有三个来源:
第一:改编自文学作品,比如《红高粱》、《过把瘾》这些
第二:编剧自己创作的剧本;编剧创作的剧本是不需要提前写成小说的。比如《潜伏》,它是由姜伟编剧查阅资料,首先写成故事梗概,然后做成故事大纲,接着分集、分场,最后写成正式的剧本,然后拍摄;在这部电视剧放映完后,编剧有可能会把剧本整理成小说。《大明宫词》也是这样的
第三:来自网络写手的东西;跟第一处差不多。是编剧根据现有的故事,进行大刀阔斧地改,改成适合电影、电视剧表现形式的剧本。
还有一个来源是翻拍
差不多就这几个来源。剧本跟小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小说可以改成剧本,剧本可以改成小说;但并不是所有的剧本都来源于小说、从小说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