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是谁的诗
不是谁的诗,这句话是战争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抵抗组织的接头暗号。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剧情简介:
1944年,德国法西斯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苏军和盟军越战越勇,战火正在向德国纵深蔓延。为迟滞同盟国的攻势,德军总参谋部决定撤回驻扎在巴尔干的“A军团”,集中兵力迎战。但是贝尔格莱德的丢失及苏联红军从北方压过来,而南斯拉夫的全国各地到处是游击队。
致使德军在战略上处于游击队的重重包围之中,处境很危急,且只有多瑙河以南的公路还在他们的控制之下,如果这条通道被切断,那整个“A军团”共20个师近百万大军就会被围歼。用德军的话说,保卫德国,就指望这20个师。
柏林命令“A兵团”从希腊和南斯拉夫火速撤退,可问题的关键是燃料只能让庞大的装甲部队维持到维谢格拉特,现在只有从萨拉热窝的燃料基地把油运送到维谢格拉特。
为此,德军拟定了一个秘密的“劳费尔行动”计划,萨拉热窝位于南斯拉夫中部,是一座英雄城市;人民抵抗运动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强盗。领导这个运动的是久经考验、机智老练的游击队长瓦尔特。他的名字使敌人胆颤心惊。
为早蚂逮捕瓦尔特,阴险的比肖夫上尉花了一年的时间,审讯了一百多名“犯人”,仍一无所获,而且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瓦尔特的样子和身份。
为了扫清这一障碍,确保“劳费尔行动”能够顺利实施,党卫军的冯·迪特里施上校被从挪威派遣到萨拉热窝,负责燃料秘密运输的“劳费尔行动”。
德国人派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在游击队里的叛徒肖特的帮助下,以瓦尔特的身份打入抵抗运动组织内部,多次造成游击队和抵抗运动的重大损失,并几乎抓捕到了瓦尔特。
游击队的皮劳特和战友们在获得德国间谍假瓦尔特打入组织内部的情报后,施计铲除了叛徒和假瓦尔特,并且擒获了试图混入解放区的德国特工团伙,通芦睁宽过窃听德军的电话终于搞清了——德军用火车把伤员运到油库外卸车。
同时派卡车接伤员,再把火车开到油库装运油料,最后把油运送到维谢格拉特去支援撤退中已经油料耗尽的“A兵团”的装甲部队就是所谓的“劳费尔行动”。
皮劳特陪亮和战友吉斯、苏里带队化妆截住一辆去油库运伤员的卡车,之后混进德军,解决了火车司机后控制了机车。等火车装完油料开出油库,被打晕的德国火车司机苏醒过来打开了水阀,惊动了守军。
德军知道上当了,立即在沿途布置军队拦截火车,押车的德军也发现了异常,向皮劳特等人进攻,均被击退。当火车爬坡时,皮劳特摘掉了列车的通风管,提开车钩,没有机车牵引的列车快速倒退,德军立即拧紧手闸刹车。
但是皮劳特等人等到了安全区域,立即将机车换向倒车并跳下机车,无人驾驶的机车如脱缰野马快速的下滑向军列撞去。猛烈的碰撞引燃了油料,炸掉了运送燃料的火车;最后皮劳特的助手告诉一直想见到瓦尔特的抵抗运动成员吉斯,皮劳特就是瓦尔特。
冯·迪特里施因为“劳费尔行动”失败被调回柏林,临走时他自嘲的说自己一来就在寻找瓦尔特,但找不到。即将离开总算知道了他。他身边的盖世太保不明所以问他谁是瓦尔特,他不屑的看了这个盖世太保一眼、有气无力的说: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尔特。
(1)德军在半岛上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主要人物:
1、彼劳特
人称“瓦尔特”,是萨拉热窝游击队的领袖。他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一起成功地挫败了德国纳粹敌人的阴谋,并破坏了“劳费尔行动计划”。
2、冯·迪特里施
出身于日耳曼贵族的德国上校,是位才华出众的指挥官,他对游击队的镇压毫不手软,甚至为了行动计划而置自己军队伤兵的生命不顾,拿他们做危险的筹码以换取计划的顺利实施。但他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头脑灵活,制定作战计划周密,行事果断。
3、谢德
他是一位老游击队员,在城里开一家钟表店,这钟表店也同时是游击队的情报站。当女儿参加游击队对敌行动惨遭枪杀后,他为了不暴露瓦尔特的身份,而慨然牺牲在纳粹的枪口下。
4、比肖夫
德国党卫军上尉,萨拉热窝党卫军和盖世太保指挥,喜欢把军帽稍稍向上歪戴一点。他是一个称职的军人。他命令德军全部撤出了广场,没有向市民和混在市民队伍中的游击队员们开枪。
火车头将要撞击装燃料的车厢时,他没有在撞车前跳车,在几乎没有任何希望时,仍然在做着挽救列车的工作,最终被炸死。
『贰』 十部顶级战争片
十部顶级战争片包括:北纬三十八度,莫斯科保卫战,解放,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伦敦上空的鹰,兵临城下,血战钢锯岭,黑鹰坠落,斯大林格勒战役。
1《北纬三十八度》;一部真实惨烈的战争巨制,松骨峰阻击,血战三所里,这才叫中国军人。
2《莫斯科保卫战》;快六个小时的史诗大作,讲述了那段七八个月的艰难岁月。五月份的欧洲,空气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人们的目光都汇聚到德国与苏联的国境线,德国的飞机时不时掠过边境挑衅,摩拳擦掌的意思不言而明。一份名为巴巴罗萨行动的计划诞生了。
3《解放》;纪录片的形式,从前苏联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二战苏军反攻起整个战况过程。
8《血战钢锯岭》;让人惊讶的是这是根据真实事情改编。战争片段拍得非常真实。是一部好电影,打动人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所在。
9《黑鹰坠落》;战斗场面占绝大部分,十分激烈。现代巷战经典,细节很真实。
10《斯大林格勒战役》;电影整个第一幕都保持着一种轻松的气氛:爱情美好,士兵对未来充满幻想,甚至士兵和中尉以死亡为赌注开玩笑。
『叁』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电影剧情
由俄乌合拍、乌克兰导演莫克里茨基执导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取材于帕夫利琴科的部分生平:1941年6月,希特勒将战火烧到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俄罗斯族姑娘、基辅大学历史系四年级学生帕夫利琴科中断学业,参军奔赴前线,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书写了二战史上一段不朽的传奇。1941年11月至1942年7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是二战史上最惨烈的城市保卫战之一,7万苏军为国捐躯。因在校期间受过专业射击训练,帕夫利琴科在狙击战斗中屡立战功。参战短短一年,她独自狙杀德军官兵309名,其中包括36名狙击手,创史上女狙击手杀敌数量之最。
与真实的女狙击手一样,由30岁的俄罗斯著名女演员佩列西尔德扮演的帕夫利琴科有着一双温柔、明亮的大眼睛。在血腥的战场,这双大眼睛流露过对死亡的恐惧、对失去战友的悲伤和对爱的渴望,但在举枪瞄准敌人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则是一个目光炯炯、坚毅果敢的“钢铁战士”。
帕夫利琴科本人后来回忆道:“踏上战场,我心中充满对德寇的仇恨,因为他们毁了我们和平的生活。我把仇恨化作子弹,射向法西斯的心脏。”
塞瓦斯托波尔去年3月加入俄罗斯联邦。为避免引起歧义,影片在乌克兰上映时更名为《坚不可摧的女人》。导演莫克里茨基希望以此片向参加卫国战争的80万苏联女兵致敬。他说:“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是城市保卫战,也是命运保卫战、爱情保卫战。”影片虚构了帕夫利琴科与三个男人炮火下的情感故事,悲壮的爱情主线贯穿始终。
初恋马卡罗夫中尉对帕夫利琴科关怀备至,但为了自己的一个承诺,痛苦地拒绝了她的爱,最后战死沙场;搭档基岑科少尉对她一见钟情,两人在并肩作战中相爱。一次执行任务途中,基岑科为保护心爱的女人,牺牲在她的怀里。1942年7月,在塞瓦斯托波尔沦陷前几天,伤痕累累的帕夫利琴科拿着好友乔帕克搞到的救命通行证,搭乘潜艇离开火线。而那个一直深爱着她、曾被她讥讽为“胆小鬼”的医生乔帕克,送别爱人后义无反顾地回到死亡前线。
饱受伤病折磨的帕夫利琴科再也没能重返战场。她不久便随苏联军事代表团出访美国和加拿大。影片真实地还原了这段历史。访美初期,美国媒体将她称作“死亡夫人”。在芝加哥的一次巡回演讲中,帕夫利琴科面对数千听众,用流利的英语发表了一番轰动美国,也让美国人汗颜的讲话。
她说:“我25岁,我在前线已经消灭了309个德国侵略者。先生们,你们不觉得躲在我背后的时间太长了吗?”听众沉默片刻,旋即回以经久不息的掌声。有历史学家认为,帕夫利琴科此行对美国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的夫人埃莉诺·罗斯福与她结为好友,称赞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战士,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一位杰出的女性”。1943年10月,帕夫利琴科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成为卫国战争期间唯一获此殊荣的女性,也是唯一生前获此殊荣的女性。1974年10月27日,58岁的女狙击手走完短暂而英勇的一生,病逝于莫斯科。
演职员表
佩列西尔德--帕夫利琴科
马卡罗夫--基岑科
Sebastian Anton--American Journalist
Joan Blackham--Eleanor Roosevelt
Nikita Tarasov
影片评价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上映第一周,就吸引了近百万俄罗斯观众。影迷纳斯佳在网评中留言道:“影片对人的心灵产生强烈震撼。我为帕夫利琴科痛失爱人而流泪,也对她的英勇顽强表示由衷的敬佩。”
获奖记录
北京国际电影节(2015;第5届) 提名:1 提名 ·天坛奖
『肆』 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电影是什么故事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曾经是一部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片,1977年在中国上映时曾引起巨大轰动。上点年纪的人几乎都看过或者听说过,央视的电影频道也放过好多次。
历史上瓦尔特真有人物原型,瓦尔特·佩里奇(1919-1945年),塞尔维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拉热窝的抵抗运动领导人。40年开始接触共产党,并开始从事地下工作,1943年奉命潜回萨拉热窝领导游击队。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牺牲,从此成了萨拉热窝的英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