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主席为什么批判《武训传》
毛主席批评《武训传》的原因: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象武训这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是一种丑恶的行为,不值得我们歌颂。
毛主席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
他说“一些号称学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并由引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的严重结论。
毛主席还说:“《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武训传》的歌颂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种的地步。”
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应该向前发展了,我们的党中央和广大人民群众早就在呼唤社会主义的艺术春天了。
因此,我们对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文化产品,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什么属于真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什么属于反动的封建主义文化?什么属于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化?我们应该提倡和支持什么文化?反对和制止什么文化?
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把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只有把这些最根本的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及时的、彻底的铲除那些属于反动的、毒害和麻木人们的心灵的东西。
我们真正属于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事业才可能会真正的繁荣起来,才能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顺利的进行。
2. <<武训传>>讲的是什么为什么被禁止
************************************************************************
《武训传》就是告诉被榨干的穷人:穷人们不要抱怨,都去低三下四地要饭吧,要饭可以扬名立万!
毛泽东说:“武训自己一个人想得不对,是极小的事,没有什么影响。后人替他宣传就不同了,这是借武训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而且要拍成电影,写成著作或论文,向中国人民大肆宣传,这就引起了根本问题了。”
2012年3月23日中国的富翁,花费7000万元,为女儿举办婚礼,规模更加奢靡盛大。诸多当红明星现身表演,堪比春节晚会。
面对这种现实,《武训传》谆谆教诲我们:不要仇富,不要怨声载道,你看武训先生被榨得一干二净,到处要饭,兴办教育,最终名垂千古;你们不要民怨沸腾,不要起来抗争,你们喝着地沟油,吃着转基因,背着高利贷款,照样可以兴办教育大有作为的,要饭就是一条不错通往小康的光明大道,奴颜媚骨低三下四向富人乞讨吧,要30饭年你们将名垂青史。
*****************************************************************
武训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武训不思变革,而去维护封建统治,此其罪一也。
面对社会残酷的等级压迫,武训不是积极地去反对等级压迫,而是承认甚至拥护等级压迫,在他看来,等级压迫没什么不好,只要我们拼命往上爬,就可以不受压迫,而成为压迫者,此其罪二也。
其实武训生错了时代,他有点像张勋,张勋复辟的行为如果在几百年前,一定是个青史留名的忠臣,但是处于封建社会消亡的大背景下,他这么做就是历史的反动。
总体而言,毛主席批判这部电影是用心良苦的。
一、他希望改变中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希望人们能够做一个清醒的战士而不是像武训这样糊涂的好人。作为一个革命者,当他想要唤醒群众反抗压迫的时候,遇到的最头痛的问题就是人民群众变得麻木,他们不是想要消灭压迫,而是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成为压迫者。武训就是这样的人,他认同压迫,他要让学生改变命运去参加科举成为压迫者以解放自己,但这样却无法解放社会。
二、中国当时刚推翻了一个等级社会,那么接下来应该建立另一个等级社会还是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就成了一个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毛主席的战友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49年就是革命的结束,而毛泽东认为49年只是革命的开始,所以毛泽东想以此教育他的战友们,不要总想着裂土封侯,要为人民立新功。
毛泽东去世以后,压迫和剥削越来越明显,终于武训传也解禁了
3. 武训传的内容是什么
《武训传》的原剧创作于1944年,最初的主题是歌颂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学”的义举,影片于1948年7月在中国电影制片厂投入拍摄,但在完成三分之一的摄制工作后因经济困难而停拍,最终由昆仑影业公司买下了拍摄权和已完成的胶片,于1950年10月摄制完成;该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1838—1896)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
武训传主要内容如下:
1949年12月5日,是武训诞辰一百一十一周年纪念日。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训的祠堂前和坟墓前,一位女老师正在向孩子们讲述武训的故事。
清道光二十五年,七岁的小武训,父亲已经去世,跟着母亲要饭,虽受尽折磨,却渴望能够念书。他拿着辛苦卖艺挣来的200文钱,跑进一家私塾,跪在地上求老师收下他,结果在众人的笑骂中被赶了出来。不久母亲也死去了,他被一位善良的伯母收养。为了不拖累别人,他到处流浪,外出打工谋生。17岁时,他到馆陶县大地主张举人家做长工,和豪爽粗壮的车夫周大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张家,他亲眼见到张举人剥削农妇张二嫂和四奶奶毒打女佣小桃,听周大讲述女佣小桃因不识字被张举人骗写卖身契的经过,更加感到穷人不识字的痛苦。当他想用三年的工钱,为患病的伯母治病时,张举人拿出假账,说工钱已经支付完了。武训与他争辩,结果被吊起来毒打一顿。最后周大出现,打倒保镖,救出武训。
张举人当晚勾结县官,将周大关进死牢。小桃因张举人一家逼她嫁给曹屠夫,自己又无力逃跑几次想自杀,被钱妈劝阻。她准备找武训商量,逃出苦海。武训在破庙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沉思苦想,终于感悟到穷人不识字就要永远受欺负,于是决定要办一个让穷孩子上学不要钱的义学。
小桃来到破庙里找到武训,此刻,武训正沉浸在办义学的计划中。他将一个泥塑不倒翁送给了随小桃前来的小茂,以表明自己办学的决心。这时,张举人的狗腿子赶来打倒了武训,强拉走了小桃。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死牢里的周大、泥地上的武训发出了“我们要报仇”的呐喊。
无路可走的小桃当天夜里悬梁自尽。武训怀着深仇大恨,强装笑脸,以小丑的身份开始了新的生活。顽皮的孩子们叫他“二豆沫”。他沿街卖艺,跪在地上喊着“来踢吧!来打吧!”“为了穷孩子,为了办义学。”夕阳西下,他坐在小桃坟前沉思,将桃核埋进土里。
在李四的帮助下,周大和死牢里的太平军囚犯越狱出逃。周大找到武训、李四,要他们一起造反,武训因一心办义学,拒绝同去。周大说:“你来文的,我来武的,咱俩一文一武,让那些狗官知道咱老百姓不是好欺负的。”
十年过去了,武训千辛万苦积攒下了一百二十吊钱,存在地保高春山那里。高春山派人偷走字据,翻脸不认账,武训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在沉重的打击面前,他想起了自己的不倒翁,坚定了为穷孩子办学的决心。又是一个二十年过去了,武训积足了办学的经费,在德高望重的杨进士门前跪求了三天,终于建起了义学。光绪十四年,崇贤义塾开学了,当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到五十岁的武训耳边时,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在母亲的坟前长跪,口中喃喃自语:“娘,穷孩子也能念书了。”
实现了办学愿望的武训此后仍然一囊一钵,到处奔走募化。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周大,周大告戒他要当心受骗,武训开始怀疑了。郭知县为他呈报请奖,张抚台要为他向皇上请封号、造牌坊,更使他感到不安和疑惑。清王朝因农民暴动处于危机之中,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向北京。清王朝的鹰犬们献技,对周大这样的“响马”要剿,对武训这样的人要抚。光绪封武训为“义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当“乐善好施”的牌坊建好时,武训却好像发了疯,不肯跪谢皇恩。满腔悲惘的武训拖着黄马褂走进学堂,他对孩子们说:“你们记牢了,将来长大,千万别忘了咱庄稼人!”
黄马褂被遗弃在尘埃中,武训向远方走去。周大带领着义军风驰电掣地经过武训身旁,卷起了滚滚黄尘……
老师给孩子们讲完了故事。大家好像看到了年老的武训肩背布褡,手拿着铜瓢,在北方的原野上坚定而缓慢地走着。
4. 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名词解释
关于《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于1951年2月电影《武训传》的上映,毛泽东观看后认为其具有“重大政治问题”,于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将其定性为“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向资产阶级的发动思想投降”,随后,一场大规模地批判运动展开。对《武训传》的批判运动,开创了以讨论为名,实际以政治批判的方式取代了正常的文艺批判,学术批判,形成了此后一系列思想与政治批判的模式。同时继续强化了毛泽东的权威地位,损害了党内民主,加深了毛泽东对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偏见,为随后开展的对陶行知的重新评价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