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项目如何分账
电影项目分账模式解析
电影票房收入经过层层分割,涉及多方面资金流向。总票房数据由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提供,为电影票房分账的依据。
按照规定,电影放映单位需将每月票房总额的5%上缴给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增值税和税金及附加税的计算,电影放映服务的增值税一般为3%或6%,附加税费为3%或6.6%,具体取决于是否按简易征收计税。
扣除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税费后,形成净票房,净票房占比为91.7%。
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通常能获得净票房的40-42%,即42%为制片方分账,约为净票房的39.4%。
中影数字等发行代理费通常占净票房的1%,约为0.917%。
影院(含院线)的分账一般为净票房的57%-59%,即约52.2%。
版权收入通常占总票房的10%-15%,约为总票房的10%。
影片发行方收取15%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其中院线发行费约为5.91%,电视剧和网络发行费约为1.5%。
电影项目宣传发行费用通常占总成本的20%,发行方在此基础上收取12-20%代理发行费。
电影的制作成本,包括演员报酬、场地租赁费、杂项费等,约占总成本的80%。
最终,制片方能回收的票房回款为39.4%+10%-5.91%-1.5%=41.99%。
② 电影票房如何分账
1.就是投资方,和制片方,运作方的票方分成,比例4:4 :2大概这样分成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睁誉首专项资金。剩余的91.7%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
3.可分账票房中虚闷,电影院悉数及院线提留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剩余的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大部分情况为40%)。
4.影片的发行方会收取归属制片发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为发行代理费用。即为可分账票房的2-6%作为发行代理费。
5.很多情况下,发行方预付影片的宣传发行费用,这时发行方会收取12-20%的代理发行费。如果发行方承诺发行保底、买断发行、预付制作费用等方式,将收取更高的发行代理费用。
6.部分影片同档期处于竞争劣势,出于增加影片排映场次的目的,给影院及院线承诺票房返点。返点一般占到可分账票房的3-5%。制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为:1*(1-0.033-0.05)*40%*(1-0.1)=0.33为一般情况下的制片方分账。
8.以上情况为例,一部最终票房1亿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为3300万左右。成本6000万人民币,目标票房2亿以上,在中国做电影宣发合理的宣发成本是目标票房的10%上下。也就是再拿出2000万左右作为宣发费用。总成本是8000万人民币,不考虑其它回收渠道的话,按上面的算法,确实要2.4亿才能回本。
顾名思义就是一部大片在别的国家放映票房收入按分成分配。
比如美国大片在中国放映,(版权不卖给中国,以增加他的收入)他会以分账的形式向中国引进,这样票房成绩所取得的利润他会拿较多的比例!
③ 电影收入的票房是怎么分配的,演员多少,投资方多少,导演制片人分多少。
1. 随着2017年3月《电影产业促进法》的正式实施,我国电影市场迎来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票房收入连年攀升。从2013年至2017年,票房分别达到了218亿、296亿、441亿、455亿和559亿,2018年更是突破了600亿大关。
2. 电影投资的高回报潜力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成为投资决策的重要选项。电影投资的盈利主要依赖于电影票房的收入水平。
3. 电影票房的分配机制涉及多个环节。首先,从总票房中需扣除5%作为电影事业发展基金,再扣除3.3%的税费,这部分为国家收入。
4. 扣除上述费用后,剩余的票房约为91.7%。其中,院线分得的比例约为50%至55%,宣发费用占5%至8%,剩余的约40%为片方可分账的票房。
5. 具体到出品方(投资人)的分账比例,往期统计显示大约为35%,即片方可分账票房比例。个人票房分红的计算公式为:个人票房分红 = 总票房 * 35% * 投资比例。
6. 电影版权的收益也是电影投资的重要回报来源,包括电视台版权收益、网络版权收益、海外版权收益以及广告收益。
7. 票房分红的到账时间通常为电影下映后三个月内。结算由中影集团联合第三方会计事务所进行,之后将分账至出品方的对公账户,最后再由出品方结算至个人账户。
8. 票房外的版权收益通常在合同中有明确列出,结算时间一般为六个月一次。
9. 演员、导演和制片人的固定片酬属于前期投资的一部分,利润则归投资方所有。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这些人员也参与投资,他们将会按照投资比例参与分成。
④ 电影院放映的影片和电影制作方、电影发行方有什么联系
现在中国电影市场采用的是票房分账制度,简单的解释:
影片《##》在北京##影城上映周期内(从上映到下片)的票房收入是100万,
那么电影院留50万,电影制作方、发行方拿另外50万。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现在采用的是55分账制。
这部影片的版权是属于片方(制作方和发行方统称)的,他们把影片拍摄好、拷贝制作好、市场宣传做好(媒体、活动等宣传)、跟全国各院线搞好关系以便让他们多上几个影院、跟全国各主要影院搞好关系以便让他们多排些场次、把拷贝和宣传品(海报立牌等)寄送到电影院。电影院就可以排他们的影片、放他们的电影了。最后票房出来了,大家分钱。
以前是制作方单独把所有的费用承担了,然后影院出钱一次性买下来,再放映,票房好坏自己承担。对所有参与方都有风险,就不搞了。
差不多就这意思吧,以上仅为个人理解,让专业人士见笑了。
⑤ 电影票房怎么分账
电影票房分账规则涉及国产片、合拍片与进口片的不同操作流程。国产片和合拍片票房需计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指定系统,并扣除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和3.3%的特别营业税,剩余为可分账票房。发行代理费由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收取,根据影片净票房大小,征收1%至3%的费用,以补偿其在电影数字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及市场占有率。电影发行市场活跃后,华影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第二家拥有进口影片全国发行权的机构,提供不同选择。拷贝费用由中影数字收取,总额约为300元/部。发行代理费用则根据影片净票房大小,征收3%、2%或1%的费用。在剩下的票房中,电影院分享50%,院线分享7%,制片方和发行方合计分享43%。投资方之间分账则取决于在总投资额中的地位、份额,由主投方和跟投方决定。除了票房收入,国产片和合拍片还有电视版权、网络版权、海外销售、商务合作和政府补贴等非票房收入途径。进口片分为分账片和批片,前者根据票房分成,而后者则以固定价格购买放映权。北美电影票房分账规则考虑时间因素,实行在按时间段分账与保底约定中取较大者的方式。总体而言,无论中外,电影院对大片、明星或名导影片有更高的兴趣,因为观众流量多、放映周期长,获益多。票房分账与会计学、税务学、统计学最相关,需要电影主创补上数学这一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