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日本人的姓或电影的片名中总有几个汉字
是没有日语拼音 但是有假名啊
有假名旧知道怎么读了
还有你不要误解了
の不是汉字
之 才是汉字 虽然之是读の
Ⅱ 为什么日本动画片里面会有那么多中国字
因为古代日本没有文字,他们最开始直接用汉字作记载,但是因为日语跟汉语完全不同,表达起来不方便,所以后来根据汉字发明了假名,就用假名跟汉字夹杂在一起表达日本民族的语言,这就是日文。因为日语对事物的称呼跟汉语不同,所以,许多汉字要采取“训读”,比如“山”,我们写作“山”,也读做“山”,全国多一样,只有北方卷舌,南方不卷舌的差别,再加上江苏上海读做se,但是都是符合读音规则的,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但是日本人在训读时就读做“yama”,像“山下”,就是“yamaha”,“yama”是“山”的训读,“ha”是“下”的音读。
所以我们看日文,好多字都认得,可是日本人一读,发音根本就不一样。
自从汉语和日语发生关系以来,就在日语中引起了这个问题;这是个十分古老的问题。在汉字进入日本以前,日本没有文字。汉字和汉语进入日本以后,日本人不但汉字注日语音,而且大量吸收汉语词。由此而产生音读、训读、音训混读以及有关诸多问题,日语词的复杂状况即由此而生。因此,弄清音和训是记住日语词的关键。下面简单谈谈什么是音读和训读以及有关问题,由此而探讨解决记词的难题。
训读:训读是用日语读汉字(汉语词)。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该汉字的原意而用日语读出。例如汉字“川”的意思就是“河”,日语词称“河”为“カワ”,于是就将汉字“川”读为“カワ”。这就是训读。总之,依汉字愿意而以相应的日语词读出,就是训读。训读是写汉字,读日语的音。例如“人”读“ヒト”,“山”读“ヤマ”,等等。这也可以说是类似翻译,但有些是确切的翻译,有些则不一定完全相符。
音读:汉字进入日本后,日本人按照汉字的原音读汉字,就是音读。因汉字传入日本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等等之别。总之,日语汉字的读音来源于古汉语读音,故虽与现代汉语音常不一致,但仍有关系。例如汉字“山”,日语音读为“サン”,“爱”读为“アイ”,等等。可见日语汉字的音读皆源自古汉语音,由于汉语音与现代汉语音虽不尽相同,但仍密切相关,所以日语汉字音读与现代汉语音也有联系。
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自己的文字。他们曾一度完全借助汉字来表达自己的语言。在长期的中日友好往来过程中,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本民族文字。对于日语文字来源于中国的汉字,人们是一直公认的,但是,汉字何时传入日本?日本人又何时学会使用文字?长期以来,众说不一,始终未成定论。
关于上述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世纪中叶说,一些学者认为日本人使用文字在一世纪中叶至迟不晚于一世纪下半叶。他们主要根据公元一世纪末的中国古籍《汉书·地理志》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岁时以献来见。”根据这段记载,可知在公元一世纪末之前,日本人已到过中国,有可能接触到中国的汉字,《后汉书·倭传》中也有“建武中元一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这表明,日本人不仅已使用汉语,对中国的群臣礼节也很明晓。这种说法并未得到所有人的承认。因此,又有人提出公元三世纪左右说。据中国晋朝陈寿的《魏志·韩传》记载,公元三世纪时,朝鲜半岛上临近日本列岛的辰朝已使用文字,因此有可能通过辰朝将文字传入日本。第三种说法认为,日本使用文字应在公元四世纪下半叶。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日本文字最初是由百济传入的,而大和朝廷在公元四世纪初才征服邪马台国,统治北九州,所以,同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往来,最早也在四世纪下半叶,日本使有文字也应在这之后。第四种说法认为,汉字是在五世纪初传入日本国。主要史料是《古事记·应神记》中的记载。书中记载有个叫和迩吉师的人携《论语》和《千字文》渡来日本。这种说法,多数人表示怀疑。
上面的说法,各有依据,但也各有弱点,一时无法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综合几家答案
Ⅲ 为什么在日本的很多电影,动漫里面都能看见汉字呢 他们不是有自己的书法嘛
日本原来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没有自己的字,他们最开始用的字是我们中国的汉字。到了后来虽然有了自己的日文,可是受中国汉字影响太深,于是日本动漫出现汉字也是正常的
Ⅳ 日本文字中为什么有那么多汉字
因为日本文字是汉字传入于日本的。
历史:
汉字传入于日本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弥生时代中期后半)。考古学家在当时的墓葬中发掘出西汉时制造的直径为7.4厘米的连弧文镜,上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同时还发现了王莽新政时传入的“货泉”、“货布”等刻有汉字的货币。
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隋书》中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确认了这一观点。汉字是随佛教经朝鲜半岛正式传入日本的。虽然具体传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是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籍最早在五世纪初流入日本。
汉字并非由中国本土直接进入日本的,而是通过日本所谓渡来人或称归化人(即朝鲜与中国来到日本的侨民)带入的。应神十五年(404年)百济国(朝鲜半岛一国家)派阿直岐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汉文,次年王仁来日本,成为太子师傅。这说明当时社会上层已注重汉字、汉文的学习。
(4)为什么日本老电影汉字非常多扩展阅读
日本文字的演变:
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成为公家用以记录史实,且为一般学者用以著作写书,而成为当时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不过汉字在日本的读法有训读及音读两种。前者即日本原来的语言,而后者则系外来传入之音。然音读又因传入的时地之异而复分为汉音、唐音、吴音。汉字传入日本后,不仅促进了日本古代文化的进步,同时亦因而促成了所谓片、平假名的日本文字的出现。
日本自海禁开放与欧美交通往来后,日本语言中复混有许多外来语(日人称为「舶来语」),早在公元1866年则有前岛密(日本邮政制度创始人),其人发表所谓「废止汉字意见书」,倡导全部用假名而不用汉字,其后彼自由民权论大师福泽谕吉亦在1873年发表「文字之教」一文,主张不用生僻的汉字把常用汉字限制为两三千字,为政府当局所采用。
迨及昭和五年(1930年)前后时,富有急进的教育家高唱「禁用汉文,废止汉字」,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有主张「废止汉字,改用罗马字」,如盟军总司令部(CHQ )所聘请的教育使节团亦曾建议日本政府限制汉字之使用,俾能使有更多时间以学习其它分野的事物,以提升教育效果。日本政府接受此建议,规定在国民义务教育期间的教育汉字为八百五十字。
现有状况:
自前岛密逾1866年提倡废止汉字到今年将近130 年,百余年来汉字仍未在日文中废掉,后来鉴于 850字的教育汉字无法用以表达日常的文章,日本政府遂发表「常用汉字表」,规定常用汉字1850字,但日本的国语审议会后来又建议改为常用汉字1945字,由此可见汉字目前在日本还有其根深蒂固的力量。
Ⅳ 为什么日本电影或者日本连续剧里有那么多中国字
你懂日语吗? 看样不同吧
日语里称汉字
和中国写法一样 不过读音不一样 意思有时候也有不一样的
Ⅵ 为什么日本的书籍全都是汉字
除非是古书,现在书籍出现假名的情况很普遍的。
全部是汉字的只能是古书。因为古代日本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所有的书籍都是靠中国字记载的
Ⅶ 为什么早期日本还是有汉字的。在一些老电影老故事里还是用汉字的。比如说蘇门答喇,马达加斯加,欧罗巴,
原先用汉字是因为中华文明先进。放弃使用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周边各国,比如越南韩国朝鲜等等,希望摆脱中国的影响力,也就是去中国化,所以汉字首当其冲。
Ⅷ 日本一些电影上,尤其是老电影 为什么出现的都是中文 是纯中文 没有片假名 这是为什么
日语复杂的书写系统是其一大特征,其书写系统包括了日语汉字(大多数的汉字又有音读及训读两种念法)、平假名、片假名三种文字系统。
你看到的就是日语汉字,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汉字。这是由于毕竟以前都是古中国来着~不过基本上读音都不同。
Ⅸ 为什么日本很多地方或者电影、动画片等都会出现类似中文的字样
日文的文字体系里就含有汉字的,上面小行的是这些汉字的日文念法。
Ⅹ 为什么在日本的电影里很多地方的标记都有中国汉字出现
日文汉字(日文:汉字,假名:かんじ,罗马字:Kanji)是书写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有一部分日文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不过在战后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数千个。(古典日文中则与繁体中文无异。)
究竟汉字甚麼时候从中国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当时日文并没有书写系统。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裏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於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辞汇。平假名也用於标记日文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