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电影《孔子》
确实,电影中有许多不合事实之处。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漆思弓这个人物貌似没有; 2.孔子在夹谷会盟中,过程不如电影里简单,先是破四方之乐,再是揭穿小丑把戏的阴谋,最后与齐国争辩,夺回齐国侵犯鲁国的土地,并没有电影中双方对垒之戏。鲁国国君也带了大司马,准备了军事力量。 3.颜回不是掉进水中为救书而死,而是在回到鲁国后死于营养不良。 4.子路死于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时孔子已经回到鲁国。 5.孔子并不是回到鲁国就退居家中修书,还是参加过政事,只是与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后才修书。 6.孔子死于病榻之上。 …… 其实影片中多处不合事实, 是因为这是电影的一种表达手法, 更改一定的剧情, 更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Ⅱ 电影《孔子》没看懂..请教!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所以说孔子是一代伟人。
Ⅲ 关于《孔子》电影的问题
1. 仁义礼智信
废除活人殉葬 仁者也 但这个情节是虚构的,当时已经废除活人殉葬了。
恢复周礼 这个比较明显 拜了又拜
恢复王权 最明显的就是堕三都嘛
2. 意识到了理想的不现实和实现的艰难性,开始寄希望于后人
3. 道不同,不相为谋(清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
4. 子曰:文事者,武事备之 战乱年代,仁也是要用武力来保护、支持的
中山:欲求文明之幸福,先经文明之痛苦
5.孔子:孔子主要是政治思想,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就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政治的部分,其他部分如仁爱、道德有时成了摆设。唯独孔子关于政治的观点被发扬光大。儒家思想比较积极,儒家的后来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就主张“人定胜天”。
老子:老子主要是哲学思想,以无为而有为,但不能说是消极,只能说更淡泊一些,主张顺势而动 顺应自然,其实这种思想反而是更有智慧的。
Ⅳ 为什么大家都在抵制电影 孔子
请看这条新闻: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01/695216.html
哎,各有各的理,吵来吵去的!
Ⅳ 《孔子》这部电影怎样
我觉得挺不错的,最开始听说周润发演孔子,我还很不屑,觉得他脸那么圆,肯定不像。后来看了电影,觉得很有那种气质。
Ⅵ 为什么豆瓣上孔子的评分那么低
其实从网评来看,孔子拍的可能还不错,错在玩弄手段,刻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宣传手段拙劣,导演和发哥表演有点过火。所以大家都喜欢那种干净的宣传,票房后劲足的片子。
据说广电为了让孔子有票房,强制下线了阿发达。
另一点,孔子这种深入国人骨髓的大家,很难有人去演绎他的,发哥也被认为并不能驾驭。
当然这是豆瓣的评分,各个网站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不好就有人说好,你根据自己的看法。
Ⅶ 孔子的影片评价
发哥的表演不是不好,应该说以一个香港演员演孔子,未引发频繁笑场已很不易。但是孔子的人物魅力究竟在哪,这是电影整体未能解决好的问题,演技再好也无计可施。国产片追求史诗化、有内涵,这是好的。不过史诗是要花钱的,不是孔子说了几句流传千年的话就“史诗”了,《孔子》的战争场面一律近景特写加特效,一看就很糊弄,倒不如把钱花在重现当时人生活的场景这方面。国产电影之长路漫漫,不可掉以轻心,《阿凡达》已经来了,好莱坞能拍出我们拍不出的画面,本土电影能提供给观众什么好莱坞拍不出的东西呢?(《南方都市报》评)
《孔子》的失败,不是编剧导演的失败:不管谁拍圣人,都只能拍成这样,十全十美,就意味着毫无趣味,所以,讨论这部电影的创作没有什么意义:这部电影根本就不该拍。《孔子》的悲剧告诉我们:靠官方宣传和行政命令,是无法让老百姓喜欢上一部电影的。(《信息时报》评)
说到电影本身,虽然《孔子》在单个画面上非常夸张和奢华,但实际上这还是一部缺乏视觉感的电影,以至于这部电影整体感觉比较沉闷。说白了,就是看起来不像是一部电影。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因为镜头语言和故事结构都有问题,有佳句无佳章,虽然单独的场景都很好看,但凑到一起以后,电影的故事结构角度就只能用“散乱”来形容。(《新京报》评)
对于华语电影来说,《孔子》的意义其实不逊于《七武士》于日本,《太极旗飘扬》于韩国,甚至是《指环王》于好莱坞,从某种程度来说,《孔子》为华语影坛真正开启了人物传记和战争史诗的大门。和众多古装大片不同,《孔子》的整体美术风格是给人做“新”而不是做“旧”的感觉。蓝绿两种主色调,将这种清新自然的格调发挥到了极致。而影片美术部门在道具处理方面的精细程度也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腾讯娱乐评)
电影《孔子》的事件相对独立,人物面貌相对概念化,节奏相对拖沓,视听语言相对混乱。不过作为导演,胡玫显然比她的那些步入更年期的男同学们来得清醒。这部宏大叙事的电影,至少完整地表达了中心思想,还拥有许多教育意义。影片前半部分充满着“戏剧性”,从文到武,孔子被塑造成面面俱到的英雄,这样包含艺术夸张的设计倒是不难接受。但是在影片后半部分,故事情节平缓,人物光彩尽失,观众提不起精神。(《京华时报》评)
Ⅷ 电影《孔子》在争议什么问题
1-------- 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
2------- 传说南子早年在宋国即有人私通,为了她,卫国发生过争斗,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她的名声很大。看电影中的子见南子样子她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不过我就不解,上一次孔子在卫国住了将近一年,南子为何不见他?
《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
3-------·由林潮祥、毛怀清领衔的造型设计团队,前后共打造了3500种古朴华丽的道具,创造了中国影史道具制作的纪录。小到兵器上的纹饰、盔甲上的字符,大到馆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全套编钟进行完整的复制。
http://..com/question/146471337.html
Ⅸ 孔子这部影片怎么样
没看过,不过在韩寒博客里看过评价,貌似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