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电影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电影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16 19:28:36

❶ 中国电影艺术的思想

中国电影理论
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是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但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形态,还要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因此,电影理论无论就其研究对象还是就其本身作为一种观念形态,都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关联,这就使得中国电影理论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和历史。这一传统和历史有以下3个特点:
①中国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民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带上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实用理性精神的影响使中国的电影理论不是发展成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学,而是形成一种和批评实践与技巧总结理论相结合的实用美学。
②中国人伦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学艺术中形成了“文以载道” 的思想传统。这使中国电影理论相对注重电影功能的研究,并且不是停留于抽象的载道功能,而是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以社会功能为核心的电影本体论。并具体演化为对电影和时代、电影和社会、电影和人民、电影和政治等一系列关系的研究。
③中国传统的理论思维方式侧重于直观整体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国电影理论在对电影基本结构的研究上侧重于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镜头水平的研究。剧作是中国电影理论本体论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在这一水平上,中国传统的电影理论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戏” 。这一概念强调电影的戏剧本性,而把“影” 看作是完成“戏” 的手段。
早期中国电影理论早期中国电影理论的产生可以1920年第一家电影刊物《影戏杂志》创刊为标志:当时许多有影响的电影创作人员都曾在上面阐述过自己对电影的看法。徐卓呆的《影戏学》(1924)和侯曜的《影戏剧本作法》(1926)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有一定理论色彩的专著。由于早期电影创作和文明戏的密切关系,人们在理论上也强调电影和戏剧的联系。周剑云说:“影戏是不开口的戏,是有色无声的戏,是用摄影机照下来的戏。” 侯曜说:“影戏是戏剧的一种,凡戏剧所有的价值它都具备。” 有的人即使承认电影艺术在形式上有独特性,但仍认为就其本性来说它是戏剧。徐卓呆说:“影戏虽是一种独立的兴行物,然而从表现的艺术看来,无论如何总是戏剧。”
中国早期的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纪录和复制功能,而强调通过影片故事对作者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郑正秋的“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师” 的主张,洪深的要求影戏“以普及教育表示国风为主旨” 的声明,在当时是最有代表性的。其次,影戏理论注重对电影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的剧本是电影的灵魂” 。人们在这一前提下,对电影剧作的选材、结构、冲突、高潮、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要求剧情曲折有趣、耐人寻味,要求保证叙事的“调和” 、“流畅” 。和情节因素相比,造型因素主要被看作一种“扶助” 的成分。
在20年代的电影理论探讨中,除了占据主导地位的“影戏” 理论,还有一些其他主张。例如史东山等人注重电影与美术的联系,强调电影的“视觉美” 和“形式美” ;田汉则认为电影应“以纯真之态度,借胶片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 。但这些理论的影响都不及“影戏” 理论深远。
1933年,由夏衍等人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他们在参加编剧创作的同时,亦着手建立新的电影理论批评工作。他们从革命的功利目的出发,要求电影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舆论工具。他们阐述了电影与时代的关系、电影的阶段性等问题,亦涉及了主题与题材、形式与内容、真实性与倾向性等广泛的文艺理论问题。这些主张超越了抽象的“为人生” 和“教化社会” ,而把电影放到更广阔、更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奠定了中国电影理论进步的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的基础。另外,对苏联电影理论的介绍也给中国电影理论带来了新鲜血液。这种介绍是从1928年洪深翻译С.□.爱森斯坦等人关于有声电影未来的宣言开始的。1930年,刘呐鸥撰文介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和电影眼睛派、欧洲的先锋派等理论观点。在这些理论中,最为中国影人所熟悉和乐于接受的是В.И.普多夫金的叙事蒙太奇理论。他的《电影脚本论》、《电影导演论》、《电影表演论》等先后被夏衍、郑伯奇、陈鲤庭等人译出,影响广泛。洪深此时则撰写了《电影术语辞典》、《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电影戏剧表演术》等专著和论文,其他人亦有《电影导演论》、《电影摄影论》等相继问世。
抗战爆发后,理论上的活跃局面渐趋沉寂。40年代电影理论的最主要收获,是陈鲤庭编著的《电影轨范》(1941)。它是在30年代理论译介和探索基础上出现的一部比较系统的电影艺术形式和技巧理论专著。它第一次自下而上地从影像和镜头的具体因素出发逐渐过渡到对电影的综合把握,为中国电影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他指出,电影“在技术上有逼肖自然的特征” ,而在艺术上又努力超越自然“写真” 的状态,“正是在这种超越自然的‘真‘的地方,才存在着电影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和艺术” 。他从自然对象与银幕映像之间的差异入手,分析了电影表现的性能及运用方法。
中国电影理论的演变1949年后,研究电影如何贯彻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总方针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理论界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中间,曾产生过不重视艺术规律、过分强调电影直接为当时政治运动服务的偏向。对此不少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见。
尽管如此,中国的电影理论仍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在电影特性和技巧理论的研究上,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成果是史东山的《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1954)和张骏祥的《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1959)两本专著。史东山从分析小说、戏剧和电影的异同入手,一方面强调“注意电影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整场整景的结构形态,以及场与场、景与景之间的结构形态,而不被分镜头的形式所迷” ,一方面把电影视像的具像性和小说描写的相对抽象性作对比,强调电影“直感直觉” 的视觉艺术性质。把电影的故事叙述和影像表达两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张骏祥针对当时电影创作中存在的不重视和不熟悉电影特性的问题,着重从艺术技巧角度对电影艺术特性进行了相当深入的归纳和论述。他阐述了电影具有的具像形像和时空可跳跃的优点与它“一次过” 及画面视野局限等缺点,指出正是这些优缺点相反相成,互相制约,构成了其艺术形式的特性,即“鲜明的动作性” 、“结构上的简捷鲜明” 、“依赖视觉形像,依赖造型表现力” 、“要求在生活逻辑之外对蒙太奇逻辑的遵循” 等一系列原则。另外解放初期出版的阮潜的《电影编导简论》(1949)和顾仲□的《电影艺术概论》(1950)也是这一方面的专著。
电影剧作理论的研究是中国电影理论中一个很受重视而且富有成就的领域。这首推夏衍在1959年发表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夏衍根据自己丰富的电影创作经验,详细阐述了自己对电影剧作规律的认识。他特别强调电影创作的通俗化和形像化。要求电影“准确、鲜明、生动” 地“诉之于观众的直觉和联想” 。他很重视电影创作的革命功利目的,提出“目的性决定了体裁、结构” ,认为“电影和戏剧一样需要戏剧性和人物性格的鲜明性” 。因此他特别强调戏剧或情节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电影剧作结构和技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传统文艺中“剪头绪” 、“密针线” 等许多经验丰富自己的剧作理论。另外,陈荒煤的《关于电影文学剧本的特征》(1956)、柯灵的《关于电影剧本的创作问题——视觉形像的创造》
(1955)和《电影文学三讲》(1958)、袁文殊的《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于敏的《本末——文学创作的共同性和电影文学的特殊性》等论文和专著也都对这一领域内的艺术规律进行了积极和富有价值的归纳和总结。
60年代初,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道路这一新的课题在理论上引起了重视。袁文殊、罗艺军在《主题、真实性、传统》(1962)一文中把“向传统学习” 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提出。他们阐述了电影艺术“具有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认为这是电影艺术“进一步提高质量的关键之一” 。他们主张“电影艺术向民族传统学习,主要是向传统的姐妹艺术学习” ,认为这种学习包括创作方法和具体的艺术技巧等不同的层次。徐昌霖的《向传统艺术探胜求宝——电影民族形式问题学习笔记》以及韩尚义的《环境.情景.情境》、姜今的《论形式美》等文章,分别从叙事和造型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影创作中如何对传统的叙事艺术(特别是说唱艺术)、传统美术和画论的经验进行借鉴的问题。
1963年,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出版,这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开拓性工作,它也从一个侧面为电影理论研究提供了帮助。
总之,新中国的电影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影响,也存在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出现了创作道路的狭隘、构思公式化概念化的现象。周恩来同志在1959年和1961年两次就电影工作讲了话,强调解放思想和尊重艺术规律。1962年,瞿白音发表《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提出了“去陈言” 、“创一代之新” 的主张。这篇文章不仅要求在思想内容方面冲破禁区的宣言,而且提出了在艺术思想上革新的主张。他把“陈言” 归结为主题、结构、冲突“三神” ,认为它们都在应破除之例,主张创思想、形像、艺术构思之“三新” 。
但随着左倾错误逐渐向全面发展,电影理论研究出现了停顿和倒退。“文化大革命” 中,林彪、“四人帮” 全盘否定了中国电影的历史传统,把“三突出” 的样板戏经验强行推行到电影中来。这些理论无视电影艺术的特性,扼杀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使得中国电影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出现了极大的倒退。
新时期中国电影理论“文化大革命” 以后,中国重新开始了电影理论的建设。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电影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标志这一时期电影理论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的是对电影本性的探讨。
从20年代“影戏” 观念确立以来,戏剧式电影观念和剧作理论的研究一直在中国电影理论中占着统治地位。1979年,白景晟首先发表文章《丢掉戏剧拐杖》,向传统的戏剧电影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认为:“不可否认,电影艺术在形成过程中,确实从戏剧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电影依靠戏剧迈出了第一步。然而当电影成长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之后,它是否还要永远依靠戏剧这条拐杖走路呢?” 作者对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他强调,“电影和戏剧最明显的区别,表现在时间、空间的形式方面” ,并在文章中对此作了具体的论述。接着,张暖忻和李陀、钟惦□也先后发表文章,提出了“电影语言现代化” 和“电影和戏剧离婚” 等口号。这些文章发表以后,关于“戏剧性” 在电影艺术中的地位问题,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邵牧君等人对以上观点表示了不同意见。邵牧君在阐述了戏剧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后提出:“戏剧化并不等于典型化,但典型化必须要戏剧化。” 针对以上两种意见,张骏祥提出了“一夫多妻” 的主张,他说:“电影文学对叙事文学、戏剧文学、抒情文学要兼收并蓄,就叫做‘一夫多妻‘吧。”
在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的论争稍后,又爆发了另一场关于电影文学性问题的论争。电影文学性命题的提出,既是在戏剧电影观念面临挑战时,探索电影本体论的一种新的努力,也是对那一时期创作实践中过于追求新形式、新技巧偏向的批评。在1980年初召开的一次导演总结会上,张骏祥提出了“文学价值” 说。张骏祥说:“针对某些片面强调形式的偏向,我们要大声疾呼:不要忽视了电影的文学价值” 。“文学价值” 首先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其次是“关于典型形像的塑造” ;第三是“关于文学的表现手段” ;第四是“节奏、气氛、风格和样式” 。这些都是应由剧本所“提供” 和“决定” 、而由导演用电影手段来“体现” 和“完成” 的“文学价值” 。张骏祥的发言在电影界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反响,许多刊物围绕“文学性” 和“文学价值” 以及和电影的关系展开了讨论。陈荒煤撰文提出“不要忘了文学” ,许多文章从不同角度强调了电影的文学性。和以上意见相对,郑雪莱发表了《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的文章,对“文学价值” 说提出质疑。他说:“我很怀疑,‘电影文学价值‘如果作为一个严格的文艺概念,它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可以这样来界说。” “如果一定要用‘价值‘这字眼的话,那么各种艺术所要体现的可说是‘美学价值‘,而未必是‘文学价值‘。” “我认为,不可以脱离电影美学特性和电影特殊表现手段来谈论电影的本质。” 钟惦□也在《电影文学要改弦更张》一文中提出“诸种艺术均须发展其自身” 的观点。
在另一方面,一种并非以论争面目出现的更为深入具体的电影理论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那就是对于影像(包括声音)结构特性的研究。它们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从影像结构的本身,即电影的具体手段出发的。倪震在《电影造型》一文中提出:“一个被拍摄下来的戏,和一个有着戏的因素的‘电影‘,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所以,一部电影在它最初构思的时候,就应该是由视觉的(或视听的)元素构成其骨肉之躯。” 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作者在文章中结合电影创作中剧作、导演、表演、摄影、美工各个环节详细阐述了造型元素的重要性及其运作方式。周传基在《电影时间结构中的声音》一文中强调了电影的声音对于电影的重要意义。首先,“声音给电影带来了更丰富的内在运动,电影增加了内在的理性思维运动——言语,和内在的感情运动——音乐。因此电影可以形成更复杂的时空结构” 。其次,“出现了一个声音空间” ;并且“声音和视觉画框之间出现了张力” 。另外,周传基还对电影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历史以及电影声音的各种构成因素、运作方式进行了研究。对于影像结构特性的另一个层次的研究是从有关的经典理论,即蒙太奇和长镜头之争出发的。1980年,周传基、李陀发表《一个值得重视的电影美学学派》一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A.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历来“对蒙太奇是很重视的,这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今天是否可以兼采众长,不一定再保持一边倒?例如蒙太奇理论比起长镜头理论,对镜头的内部结构,对单个镜头的表现力,注意得就不够。” 郑雪莱、俞虹则撰文对蒙太奇和长镜头之争表示了另一种观点,他们在强调“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蒙太奇理论并没有过时” 的同时,对纪录派理论表现出更多的批评意向。之后,又有许多文章对影像理论的这两个层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关于电影民族化问题的研究在60年代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这一方面表现在对这一主张的具体和深入的阐述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这一口号本身的反思上。其中,坚持电影民族化口号并对其内涵作了较为系统阐述的有罗艺军。他在1981年发表《电影的民族风格初探》及其以后有关文章中提出:电影的民族风格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既表现在对社会生活的民族特色(人物的民族气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民族风貌)把握上,也显现在民族审美经验、审美习惯的追求中。这不是对古典文学、戏曲、国画的某些技法、程式的生吞活剥,而是按照电影艺术的特性吸收传统美学的精神。不赞成提电影民族化口号并对自己观点作出有力表述的有邵牧君。他在《“异中有同” 辩》及一些文章中认为:“民族化” 是一个针对外来文化的口号,它要求把外来文化的影响置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管辖之下。在文化问题上鼓吹走“民族化” 的道路,必然意味着今随古制,崇尚国粹,与现代化步伐是不合拍的。
新时期电影理论的发展,一个共同的倾向是对传统命题全面反思,开创了中国电影理论史上一个空前活跃的时代。

❷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因为阿甘死板无论多尴尬的事情他都会去面对生活不在一颗树上吊死,不会因为今天的什么事说这伤透心我的心活活闷死,他把每一天都当做新的开始。

❸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上映,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反响如何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上映后,很多观众对这部电影也反响非常热烈。这部电影在2022年2月1号正式上映当天,票房就已经突破5亿元,可以看出很多人对于这部电影非常喜欢。根据数据显示这部电影,在大年初二的排片率已经超过了30%,有很多人到电影院就是为了看这部电影的。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这部电影后劲十足,很有可能会成为2022年虎年春节电影档的票房冠军。

第3点:电影的宣传到位。

这部电影在没有上映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网络宣传圆慎槐,并且电影票房预售就高达上千万,这足以看出很多观众对这部电影还非常期待,在没有上映之前就早早买了电影票,准备上演观看,如果没有很好的宣传,根本就达不到这种效果。从电影票房来看,这部电影在接下来的几天橘友票房还会继续突飞猛进,甚至成为票房冠军。

❹ 如何分析一部电影中心思想

‍‍‍‍

影视文学课上曾经有过相关的讨论,在这里和你分享。总的来说, 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思想,主要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形式结构表达出来。在分析电影主题时,首先要先判断这部影片的剧作结构特征。简单是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典的戏剧式结构,大多数好莱坞影片都是这类结构。有些学者干脆将这类电影的主题称为“行动主题”或“情节主题”。对于这类电影来说主人公的中心动作即是该影片的主题。当然,一部叙事性作品可能有两条或多条情节线索,那么相应的主题可能就不止一个。另一类是非戏剧式结构的影片,比如西方现代、后现代电影,往往缺少戏剧冲突和清晰的情节线,因此难以按照传统的戏剧式结构影片那样提炼主题。这可能就是大家认为难以理解和归纳主题的地方。美国学者李·R·波布克认为艺术电影仍然有一个思想或哲学上的主题。一部影片的主题不必非是某种“教义”,非常可能仅仅提示某种情调,这种情调变成主题。比如《红白蓝》三部曲,颜色就成为了主题,并且颜色还暗含着更深层的隐喻意义。我认为对于理解这类艺术电影主题,首先,要抛开传统的观影的习惯,把关注点从戏剧冲突转向体会电影中人物和故事的情节发展。这类电影是主题并非是直接灌输给观众的,而是需要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主动思考和理解的。此外,理解这类电影主题还需要大量的哲学和艺术方面的积累。另外再说句题外话,这类后现代电影主题的模糊实际上还有更深一层的电影艺术情节在发挥作用,他们希望电影可以获得与文学同等的地位并脱离通俗娱乐领域。

‍‍‍‍

❺ 电影 中心思想

【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和冲突】

当确定了由扎克·埃夫隆来饰演影片中的主角迈克之后,两位制片人又找到伯尔·斯蒂尔,说服他给《重回十七岁》做导演。在此之前,斯蒂尔凭借他的大银幕处女作《伊比的堕落》(Igby Goes Down)而获得了极大的赞誉,亚当·山克曼回忆道:“我还清楚地记得斯蒂尔制作的那部独立影片,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探索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过程。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轻易就能够驾驭各类演员的导演类型,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天分。当我们见到斯蒂尔的时候,他对这个剧本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对此我们感到高兴极了。”詹妮弗·吉伯特则补充道:“当斯蒂尔对我们罗列出他喜欢这个故事的原因时,我发现很多地方都与我的不谋而合。我和山克曼都希望能够为这部影片寻找到一位拥有着一种乖僻、诡辩的气质的导演,我们相信斯蒂尔就是我们需要的那个人。”斯蒂尔继续说:“剧本最开始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里面结合了温暖和幽默的故事概念,山克曼和吉伯特都是那种非常风趣、很有创造力的电影人,而且我一直都是山克曼的导演作品的仰慕者,他在《发胶》中完成的是一次令人惊诧的飞跃。至于吉伯特,则是一个拥有着独到的眼光、令人印象深刻的制片人,她似乎永远都在坚持着同一个信念--将影片制作得更好。然后,我又见到了埃夫隆,发现我们俩个人非常地合拍,于是一切就这么定了下来,很顺利。”埃夫隆也对斯蒂尔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说:“我从斯蒂尔那里学会了很多,而他教给我最多的,就是如何在摄像机面前保持住真实的触感,即使是在这样一个违背了常理的电影故事当中,并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喜剧内容,我非常喜欢且珍惜这次与他合作的机会。”
在《重回十七岁》中,我们第一次看到扎克·埃夫隆,他是作为一个17岁的高三学生迈克出现的,那是1989年,迈克过的是无忧无虑的优质生活,帅气又受欢迎,而且还是学校篮球队的英雄,迈克看似已经准备好了,不管结果最终会成就他、还是毁掉他。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女友怀孕了,所以他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决定:放弃了大学的奖学金,与女友结婚……20年之后,迈克早就没有了当年的风光,在一份死气沉沉的工作中消磨着时间,同时还经历了一场注定要失败的婚姻,抚养着两个他根本就不了解的孩子,所以他才会禁不住回想当年,埃夫隆说:“从一开始,迈克面前就有无数条能够选择的未来之路,但是他却放弃了一切机会。所以当有一天,他没落下来的时候,就开始想如果他能回到过去,如果他抓住那些可能性,也许就不会落到今天这般田地。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做出一个选择,结果导致了后半生单调无奇、沉闷乏味的生活,你当然会想着回到过去改变这一切。”
马修·派瑞(Matthew Perry)在影片中饰演的是成年的迈克,他表示:“每个人都会做一些让自己懊悔的决定,但是如果你只会不断地向后看,思考着,‘我希望自己当时这样或那样做。’那么你将永远地生活在痛苦当中。迈克对于自己的状况感到非常地不满意,而且显然有点走入死胡同的感觉,他最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对自己所拥有的心存感激--称职的妻子和很棒的孩子,然后意识到也许他自己才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所在。当我读剧本的时候,我非常喜欢这个角色,即使他是如此地沮丧、让人感到挫败,但我就是没办法不同情他。”詹妮弗·吉伯特则表示:“派瑞将成年的迈克演绎得如此可爱,脸上总是一副被占了便宜的郁闷表情,这是他为这部影片所带来的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派瑞赋予我们的都是一些我们迫切期待的:一个被痛苦和失望填满了的中年男人,同时还不会显得太过笨手笨脚,从头到脚透露出一种能引起你的共鸣的真实感,派瑞要比任何人都能更好地平衡出现在这个角色身上的强烈的反差。”伯尔·斯蒂尔继续说:“派瑞是那种瞬间就让你产生喜欢之情的特色演员,是我们将故事和观众联系到一起的关键所在,因为最初的时候,迈克只是太过沉迷于自怨自艾了,其实他的内心,仍然是善良而柔软的。”

❻ 罪恶之家英国电影的核心主题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罪恶之家》是本·维特利导演的喜剧电影,朱丽亚·迪金、罗伯特·希尔等参加演出。该片于2009年在英国上映。该片讲述的是因为一起神秘的犯罪事件和内奸出卖,比尔(罗伯特·希尔 饰)和卡尔(罗宾·希尔 饰)度过了一段监狱时光。在出狱后,两人怀着复仇之心,试图找出当年是谁把他们暴露给了警察?谁是那个叛徒

阅读全文

与电影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叫什么克的电影模式 浏览:230
看我恐怖电影害怕怎么办 浏览:415
柳岩吃辣椒电影是什么 浏览:59
火山口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234
煽情电影如何把握好度 浏览:772
好看的泰国电影电视剧霸道总裁 浏览:230
新加坡关于股票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442
韩国军舰飘到空中是什么电影 浏览:365
2021已上映动画大电影有哪些 浏览:611
免费电影视网 浏览:186
好看到小特工电影 浏览:532
团圆电影免费 浏览:412
印度电影勇闯毒窟好看吗 浏览:894
好看的电影12岁儿童 浏览:595
从哪些方面体现电影的审美 浏览:852
马戏团那个电影叫什么 浏览:511
关于易经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77
摄影师如何进入电影公司 浏览:772
神探飞机头免费观看大电影 浏览:735
类似女性瘾者的电影名字是什么房间 浏览: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