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梅兰芳的蕴意
全片以梅兰芳的人生轨迹为时间线,采取三段式的叙事方式铺陈展开,为我们展现了其一生中“死别”、“生离”、“聚散”三个重要片段,分别以亲情、爱欲和爱国之情为情感内核,阶段分明、层层递进。然而匪夷所思的是,随着情节的阶段式推进,我的观影情绪也跟着三步走,从心潮澎湃到开心一刻再到昏昏欲睡,这三段由于叙事手法和演员表现的迥异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水准。
而无可争辩的是,讲述梅兰芳的大伯和师父“十三燕”之死的“死别”篇是最像《霸王别姬》,也是最趋向陈凯歌的艺术追求的一章,出演的青年梅兰芳的新人余少群表现不俗,而饰演“十三燕”的老戏骨王学圻更是全片的一个亮点,两人的对手戏更堪称是全片的最高潮。叙述梅兰芳与孟小冬感情纠葛的“生离”本应该是影片最出彩的“动情”段落,而黎明和章子怡的对手戏也一直是本片宣传的看点,而令人颇为失望的是,虽然章子怡的出演让人眼前一亮,但黎明拖沓拘谨的演技和时而失控的情绪化处理让这一段落的感染力大打折扣,笑场点和雷人指数在此节迅速攀升,观众们的笑声此起彼伏。经过中段的喜剧气氛,在讲述抗战时期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聚散”篇中,观众期待的高潮却迟迟没有到来,取而代之的是对中日文化冲突冗长的表述和毫无新意的爱国主义说理,加之黎明持续沉闷的表现和孙红雷过分的夸张演绎,使得整部影片很遗憾地在一种延迟高潮的不畅快感和怪异感中戛然而止。
毫无疑问的,“死别”这一章节绝对是整部影片的精华所在,若没有此节,我大概可以肯定地给予《梅》片一个毫不客气的“贬”评,可以说,这精彩的开篇儿撑起了整部影片,而撑起这开篇儿第一章的,绝对是十三燕的扮演者王学圻。他扮演的十三燕是当时被誉为“伶界大王”的京剧名角,与梅家有着三代情谊,梅兰芳叫他“爷爷”,在梅兰芳的大伯去世之后,在实际上担负起了培养梅兰芳的责任,对梅兰芳来说,十三燕既是师父是前辈更是亲人。而由于少年梅兰芳接收了新思想意欲改革京剧,这与十三燕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抵触,一场轰烈的擂台赛在两人之间展开。虽然结局是以十三燕之死而告终,但正是十三燕教会了梅兰芳“输不可怕,怕才可怕”的道理,而梅兰芳也一直以其死前托付与他的“提高伶人的地位”为一生的目标,可以说,十三燕这个人物影响了梅兰芳的一生。
这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和性格张力的角色,他血性爷们但不严肃死板,他看似不着边际的自嘲调侃字字都在点上,他看似谦卑却敢于权贵叫板,他明里反对梅兰芳革新实际却是其登上事业顶峰的最后助力;处在新旧更替风口浪尖的上的他,是个极其矛盾的人物,与看不起伶人的权贵矛盾,与时代矛盾,与梅兰芳矛盾,与他自己矛盾。这是陈凯歌在整部影片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而王学圻不愧是老一派的实力演员,无论是作为“伶界大王”该有的扮相身段手势,还是略带黑色幽默让人笑中带泪的演绎,着实把这么个血肉丰满而复杂的十三燕给演活了。
与梅兰芳打擂的最后一场,他知道自己必输,而输也意味着自己生命的终结,但他还是选择了登台,因为对他而言怕比输更可怕。面对被人蓄意破坏后一片狼藉空无一人的“座儿”,他气定神闲地唱完最后一句《定军山》,在他认为“最神圣”的戏台上给自己的艺术生涯和生命划上了完美而悲壮的休止符。这是全片唯一使我落下泪的场景,也是能让我找到一些《霸王别姬》的影子的一个段落,虽然陈凯歌一再声明不拿此片与《霸》相比,但作为一位普通的观影者又怎么能不期许能再一次体会如《霸》带给我们的那种酣畅呢?
《梅兰芳》是一部复杂而矛盾的影片,既有陈凯歌的艺术坚持也有对票房的妥协,于是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些失衡的成品,你既无法叫好,也不能不为其中的部分所动容,我只能怀揣着这样复杂的心情选择一遍一遍回放精彩的第一章。
❷ 电影梅兰芳观后感
重重叠叠的四合院,青砖灰瓦,光影氤氲。犹如泛黄的旧照片,与故事的色调如此协调。
镜头下的戏台富丽堂皇,很有质感。想一想,委实纳闷,何以我在长安大戏院前排亲眼所见的舞台那样虚假呢?或许是当时不入戏吧。
纽约的剧院门前,绅士仕女鱼贯入场的镜头,冬夜,飘雪,霓虹。先由高空俯瞰,既而慢慢摇下,成水平,非常精致的感觉,不禁想起了《纯真年代》那种调调。
情感戏很干净,赞一下,在近来的中外银幕上太少见了。
三分之二的篇幅,让人眼中噙泪。尤其前半部,王学圻演的十三燕以及余少群演的青年梅兰芳,其对手戏张力十足,将旧日梨园优伶的辛酸、尊严、无奈,刻画得入骨三分。王学圻的台词功力太好了,使用的语调类似黄宗洛,既脆又哏的京片子,带着股儿飘忽劲儿。余少群,气质扮相都挺符合我期望的,呵呵。一定得找找他的越剧去。
相比之下,黎明所扮的中年梅兰芳,的确很正派很有尊严很有分寸,及格。可是,单纯一个好男人就能定义梅兰芳吗?他更应该是一个好男旦吧?于是,又不能免俗地怀念哥哥张国荣,那眼角眉梢的风情,美人如云,绝色难寻啊。
章子怡扮的孟小冬,不错。不过,角色在表白情感态度时的那种执著感和章子怡以前演过的角色类似,故无惊喜处。忽然想到一个细节,在孟小冬的居所,画外时时响起细细的、清脆的风铃声,声音很小,很随意,几乎让人忽略掉,画面的诗意感、层次感却为之丰富了。除了这细脆的风铃声,我也想不到究竟还有什么更适合点缀在这雅致的闺房里与梅郎相对。倘若真是风铃声,我要赞为神来之笔啊。
陈红,每次出现她的镜头,我都紧张,生怕她一开口我就出戏,结果呢,果然果然。抱歉,是我有成见。
孙红雷,又一好演员,看完整部电影,确信唯一的戏痴就是这个“邱如白”。他爱梅兰芳,他爱的是梅身上的戏魂,嗯,这是我的确信。舞台上杜丽娘风流婉转(青年梅兰芳余少群扮),台下邱如白如痴如醉,喉结滚动。由此推断,惹动他的是艺术化了的女性美,而不是看到男人扮。
英达演的六爷,很有喜感,没什么可说的,及格。如真要比较,还是不及“费二爷”。扮演费二爷的那位我不熟悉,但是丝毫不影响他那种旧京味儿带给我的感动。
还有一大担心:童年梅兰芳的扮演者叫什么彤,也是现在筹拍中的李少红版《红楼梦》中少年宝玉的扮演者。电影中仅几个镜头,这孩子咋就这么寒酸这么丑呢,瞧那眯眯三角眼儿。那里是我们“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的宝玉呢?我期待《红楼梦》,可是我不喜欢现在这个小宝玉,但愿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