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些什么我们从电影中领悟到了什么
刘耀军、王丽云与同事沈英明、李海燕夫妇有着很好的交情,且两家的孩子刘星与沈浩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的关系更加深厚。由于当时计划生育而再次怀孕的丽云,被身为工厂干部海燕教唆去医院做人流,导致丽云从此再也不能怀孕。生活总是带着各种无声的嘲讽与巧合,几年后,刘星因为沈浩的推搡不幸溺水身亡,在失去孩子和不能再拥有自己孩子的巨大伤痛中,耀军丽云夫妇偷偷南下逃亡,并收养了长相酷似刘星的孤儿,将这个孤儿当成了刘星的替代品。将他抚养成人,而叛逆的孩子在成年后离家出走,从此失去联系。
就在这个由于时代背景,诸事巧合的境遇里,过去的事情一点点的发酵,沈浩对与当年的意外一直具备负罪感,而这负罪感就像种子一样随着时间慢慢的生长,而这个慢慢积淀的枷锁,终究压塌最后一根稻草,沈浩也将当年的事情说了出来。而李海燕也对当年教唆丽云做人流深感歉意。
在这部王小说的电影中,可以看到时代大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即使其中一点点的变化都可以压塌一个小人物的生活。而在这环境中,总会纠缠着各种人与事,影响着几代人的生活。
以往笼罩在王小帅片子上空的时代阴云这次依然没有雨过天晴,只是在程度上,相比旧作轻了很多。计划生育和下岗潮蜻蜓点水地冒了一下头,没怎么强调过。以至于这种隔靴搔痒的时代速写弱化了人物前后行为上的逻辑关系。比如,海燕从始至终的愧疚都显得不明不白,临终时的那句“我们有钱了,可以生了”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明明是政策的问题,和钱多少有个毛关系?而两家人从热情到隔膜,从亲近到疏远,似乎只给出了最后的那个结果,这中间本当 情感 纠结心理起伏的过程都被省掉了。时代因素轻描淡写,具体到每个人物身上背负的牵绊就重了不少——把“病”和“过错”都推给了个人。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电影中的 情感 成分是多么浓厚,每个人物身上好像都背负着一种外在的、不属于自己的、无法摆脱的 情感 枷锁。这是一种取巧的方式。因为它避重就轻,媚俗时代和观众,打感情牌,而故意缺失了故事内在的硬核逻辑和价值反省,把命根子丢了。漫长抒情必须克服一个致命的考验——能否经受得住在长时间 情感 抒发中保持氛围不乱、节奏不变,也就是度,也就是协调性。短暂激烈的感动很容易做到,没完没了的眼泪却惹人心烦。一旦情绪过了,观众审美疲劳了,或者影片除了被抒情牵着鼻子走而无以为继后,究竟拿什么来掌控那恼人的基调和一致性呢?这最考验一个导演的艺术功力,和他对人情世故的深度洞察。但是,王小帅显然没有把“火”包住。在男女主坐飞机遭遇气流而故作坦然地说出“我们怎么还怕死呢”这一句后,前半部分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人物情绪和电影氛围,全散黄了。
电影讲述了刘耀军和沈英明一家曾是挚友,因刘耀军的儿子意外死亡,从此伤心的刘耀军夫妇远下南方,尝试开启新的生活,岁月变迁,有的人忍受着煎熬,有的人得到救赎,影片用三个小时描绘了主人公三十年的人生,导演王小帅用回忆、闪回的手法叙述他们经历的种种,从知情返程、计划生育,下岗,南迁。
本篇的一条非常关键的线索是刘星溺死,两家的关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挚友到见面找不到话题聊天,无不透露出当时主人公内心的煎熬。 本片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那就是沈英明的儿子沈浩,他最后的忏悔可谓是点睛之笔,从不能说到说出来就好了,这种转变用了30年!
这部影片给我们的启示也很简单,他告诉我们要凝望过去,正视曾经的苦难,生命滚滚向前,日子依然要继续,不能活在过去的困难里。
电影《地久天长》讲述了,本来非常的要好的两个家庭,因为一次重大的意外发生,逼迫其中一家远走他乡。
相隔几十年后,随这个时代的生活发展,他们再次相聚。在这几十年里,每家都发生了很多事情。经过岁月的流失,生活的洗礼,让他们再次不期而遇,又发生在后代身上的感情纠葛。
影片中,这些角色的命运都是悲哀的。想要忘记过去,有的时候都很难做到。让他一生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但有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去面对,过去给我们留下的一切伤害。
对姚军李云来说,失去他们心爱的儿子是残忍的。他们一直想知道,儿子去世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从亲生儿子的去世,到收养另外一个儿子,他们所经历的痛苦,也许只有他们知道。他们需要用自己的一生,来向自己心爱儿子告别。
此电影长达三个小时,但观众并没有感到漫长,都沉静在了故事的情节当中,情节环环相扣,演绎着每个人的不同人生。
在生命中对父母好,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绝对正确的事。
所谓好,不是一通电话能解决的事,而是能感受到温度的陪伴
讲的是下岗潮,计划生育。对于我们来说,时代造就了一批人,我们的生活环境再多的无奈、坎坷,最后都会有奇迹发生,活在当下,感受现在的幸福,不要沉寂在过去,活在当下。
常回家看看,最好的孝顺就是陪伴。
这是王小帅离金熊最近的一次,期待他下一部电影能成功。
至于如何评价《地久天长》这个问题,我想题主问早了。
能不能在国内上映还是个事呢,上映了被阉割多少也还是个事呢……
我觉得我现在就去得看看了
影片讲述两个家庭因为一次意外而生缝隙,甚至其中一家由北方远走遥远的南方,相隔三十年后再度聚首的故事,就像两个很要好的朋友,因为一点小小的误会彼此远方,多年后重逢的喜悦
Ⅱ 《地久天长》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女主的儿子为什么叛逆
电影简介
导演王小帅
《地久天长》由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执导,不仅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斩获影帝影后双银熊奖,在内地上映之后也收获好评无数。讲述了在历史洪流下,中国两个普通家庭之间所经历的关系变化,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力量是那么渺小,历史给他们的家庭留下了伤痕,他们用了20年的时间才抚平了心灵创伤,最终完成了对自我的和解,对彼此关系重建的故事。
王小帅的这部《地久天长》通过对两个家庭关系的破裂和重建的描写,反映出再大的历史背景下,小人物在历史洪流面前的渺小,虽然渺小,却依然能然人看到坚强的力量。《地久天长》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手法,让观众体验了一次那个时代的生活,体验了那些人物的离合悲欢。
Ⅲ 有容小帅是什么电影
电影地久天长。
影片讲述两个家庭因为一次意外而生缝隙,甚至其中一家由北方远走遥远的南方,相隔三十年后再度聚首的故事。容小帅在该影片中只是一个客串角色,没有很大量的戏份。
《地久天长》让观众对社会结构性的变化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将这种变化细化到了个体的层面。
Ⅳ 李仲久演的火蚁帮是什么电影
是《新世界》,是由朴勋政编导,崔岷植、黄政民、李政宰领衔主演的一部韩国犯罪黑帮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警察、黑帮卧底和黑帮老大之间的关于阴谋与背叛的故事。该片于2013年2月21日在韩国上映
Ⅳ 如何评价电影《地久天长》
已经记不清楚自己看过多少个电影了,《地久天长》这个电影上映之后,场次其实是比较少的,时间分布的也不是很集中,然后去看了,电影院临时换了播放厅,我找了一个角落坐下开始看。影片其实很平缓的,但是正是这样让人很压抑,讲述着那一代人的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下,不知道有多少个这样的家庭,时代的背景是无法去评判的。三个小时的影片,中间也有走神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所以才会觉得看不懂。
看之前在网上先看了一下简介,下面很多的评论,父辈,爷爷奶奶辈的人很能够看懂的。无论是下乡知青,还是不允许生二胎,都是他们经历过的时代。不过让我想到很多的是,以前生二胎还要面临着失业,现在却在鼓励开放二胎,沸沸扬扬,不知道时代到底是什么样的。但是,每一个年代都不一样,每一个年代背景下的人也不一样。无论是思想还是大时代下的潮流,我还是比较喜欢以前的年代,如果要去知青的话,我想我也会选择去的,但是我们不了解的是,当时的知青返潮的时候,也有很多的故事。
年轻的人们是不会理解的,但是那个时代却在 历史 长河中不会抹去。片中最惨的一幕就是爸爸妈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接到浩浩生了儿子的消息吧。旁边的姐妹都哭了,其中一个哭的不行,抽泣到压不住声音,停不下来的那种。然后想说星星走了以后是怎么生活的,他回来取身份证明显是在等爸爸妈妈挽留,为什么爸爸妈妈一句挽留的话都没有,上了摩托还回头看的宝贝哪里舍得离开,舍不得爸爸妈妈所以最后带着女朋友回来了。看了两遍,每次到老爸我是星星,眼泪就自己跑出来了。
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足够清晰,三个小时,无时无刻不在描绘那个年代给两家人带来的持久的剧痛。观众总是自私的想将抗争精神寄托于主角,却从不关心对于角色本身刘耀军夫妇两个来说,怎样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善意,扶持,坚强隐忍,亦是人性的光辉。电影很好看,也真的很值得去看,可以说通过几个家庭反应出了当时整个 社会 的现象,电影拍的很细致,细节处理的也很好,虽然我不是特别懂,从观众角度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当然我是冲着王源去的,王源在电影中饰演叛逆期刘星,看的真想去打他一巴掌,不过王源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加油。
11月23日第32届金鸡奖颁奖典礼落下帷幕,获奖作品中吸引人们目光的就包括电影《地久天长》。 这部电影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三项大奖。 《地久天长》今年2月14日在柏林电影节首映,男主角扮演者王景春和女主角扮演者咏梅分别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电影把人们拽回那个年代,引起两代人的反思,也一定会引起第三代人00后的思考。 一部好电影会把人带到一个宏观的视角,引发人们对命运的思考,对生命的 探索 。 从这个角度来说《地久天长》这部电影做到了,是一部好电影。
反差中看到人物的善良和勇敢
男主角刘耀军一家一直生活在北方,原本他们可能有两个孩子,但是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没有要成。而苍天弄人,第一个孩子又因为溺水而死。夫妻两人倍受打击,加上妻子丽云下岗,两个人到了南方沿海地区,过上了半海上的渔民生活。借茉莉的口,影片提到两人的生活就像是到了国外,听着听不懂的话,过着没有亲朋朋友的生活。
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人家喝茶,他们啃馒头。后来领养了一个儿子,青春期儿子在学校被人欺负、被误解,还不只换过一次学校,甚至老师也懒得再调查。可见儿子也并不容易融入当地的文化与生活。
原本乐乐呵呵的三对年轻人,随着时代的变迁,拥有了不一样的生活。沈英明成了房地产的大佬,儿子浩浩上了大学,当了医生。而刘耀军夫妻依然辛苦地在海边经营着繁星修配厂,被领养的当作已逝儿子替代者的刘星又离家出走。过年的时候,英明和新建一家都带着孩子聚在一起,屋子外边各家的孩子都在感受新年的快乐,而没有孩子的耀军一家却冷冷清清。
正如老人们说的:过日子就是过孩子,有孩子热闹和没孩子的孤单冷静有了鲜明的对比。
八十年代新建因为跳舞而被劳动改造,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有了孙子的英明还流连在KTV;当年下岗是先进带头做牺牲,后面却是谁下海早谁得利多;还有没说出来的变化,当年是杜绝生二胎,现在是鼓励生二胎。
电影中,每个角色的塑造都很用心,无论是性格特点还是演员的表达上,都是无可替代的。咏梅饰演的丽云美丽贤惠,吃苦耐劳,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散发着母爱的心。如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那深沉地爱着领养的孩子,甚至爱着给自己带来丧子之痛的朋友的孩子就真的很难了。
儿子不想上学,妈妈一直不放弃,一定要去学校找老师让孩子继续上学,哪怕这样的情况,在老师面前窘迫的场面发生过多少次,她也不会放弃让孩子。当孩子办好了身份证,作为妈妈她还是不忍心告诉孩子领养的事实,这里更多的是担心孩子伤心,甚至一直拖着没有给孩子办身份证。
直到想用这个方法让孩子回家,才去做。最后,孩子带着女朋友回家,当妈的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我们可想你了” ! 妈妈就是永远给孩子留一扇回家的大门的人。
从自己的儿子溺水身亡后,丽云只是自己默默的承受着,借丈夫耀军的话说: 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就是等着慢慢变老了。 但是她在那以后还是让英明夫妻不要在浩浩面前提起这件事,不希望这件事给浩浩带来任何影响。甚至不想让浩浩看到星星小时候的照片,怕他心里放不下那份伤痛。 母爱就是无论自己有多伤心,也永远不想让孩子伤心的那份 情感 !
当孩子离家出走后,丽云每天晚上都会锁上大门,其实是象征性的,一直没有真的锁上。还会往远处望望,她是真的希望孩子有一天晚上会回来。
丽云有一次说,不知道自己死了以后应该在哪儿,是这儿还是老家?这个细节一方面铺垫了之后丽云实施了一次自杀,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提出了丽云心理的困惑:到底哪里是她的家?但结尾给出了答案,孩子回家了,丽云说“我们在老家看朋友,过几天就回去。我想这就是她给自己的答案,她愿意把家和心安在那里,安在有孩子的地方。
虽然融入那里不容易,但她已经下了决心。还是那句话: 此心安处是吾乡!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电影了,生活化的场景、无痕迹的表演、长达三十年的时间跨度,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演绎得感人至深,让我久久无法平静。
影片的年代感很强,以前厂区的环境,我也再熟悉不过了。那时的人们,工作在一起、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既是同事、又是朋友;筒子楼里谁家炒了个回锅肉,谁家开了瓶好酒,能香整幢楼;随时窜个门,一家有事大家帮忙;小孩们胸前挂个钥匙就放敞地到处玩;露天电影、篮球比赛和交谊舞会,那可是最热闹的地方……
我父母那一代人,在正长身体的时候遇到自然灾害,在正学知识的时候遇到知青下乡,返城进厂后遇上计划生育,人到中年又遭遇工厂破产,时代的阵痛全赶上了。然而,我从没见到他们怨天尤人,而是隐忍的、坚韧的,努力把日子过下去,直到越来越好。
刘耀军和王丽云也是这样,自己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但既使伤痛欲绝,却还保持着对他人最大的善意,他们没责怪“推了星星一把”的浩浩,甚至告诫沈英明“永远不要提这个事,一个字都不能说”,只为保护孩子。
他们悄然离开伤心之地,收养周永福当作星星,自我放逐到了天涯。他们希望福建渔村的宁静、陌生和封闭,能凝固住时间、凝固住伤痛,互相依靠着、互相慰藉着,一起慢慢变老。
刘耀军曾认为儿子星星的离去带走了一切希望,但和茉莉一时激情将孕育的新生命却让他猛然意识到“我和丽云那么想要孩子,是因为那是我们的孩子”。两次紧急送医的情景让人心碎,没能救回溺水的星星是一生之痛,及时发现自杀的妻子是一生之幸,刘耀军再次坚定了自己的心意,要珍惜身边的家人,“我跟丽云现在都是为了对方活着”。
家是什么?家就是那个,有时你被亲情捆绑得有些气喘时会想着逃离,但内心深处却时时想着回归的地方。周永福曾经非常想摆脱星星的身份,摆脱这个家,然而最后接通刘耀军的手机,张口自然的就是一句“老爸,我是星星”,让人泪奔。
李海燕一生都未能解脱负罪感,浩浩终于勇敢地进行了忏悔,刘耀军和王丽云在多年后释然了失子之痛,当年的好友也重拾了珍贵的友谊。当茉莉的混血儿子出现在视频中时,我想,虽然情绪有些复杂,但刘耀军、王丽云和茉莉必定会为如今仍能坦然面对彼此,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世事无常,但经受住考验的亲情和友谊,地久天长。
《地久天长》长达175分钟,将近3个小时,但对比电影中刘耀军和王丽云横跨30多年的人生,这短短3个小时,又显得微不足道。
刘耀军和王丽云一家的苦难是李海燕一家造成的。两家人曾相约友谊地久天长,曾经一起下乡,一起返城,一起当工人,一起生孩子,孩子像兄弟一样一起长大。
刘耀军和王丽云的第一个悲剧,是当了主任的李海燕强行带走怀了二胎的王丽云做引产;第二个悲剧,是李海燕的儿子拖王丽云的儿子星星去水库直接造成星星的溺水身亡。
公平的说,这两次伤害,是无法追究加害人的。第一次是国家政策,第二次是无心之过。
一份故交情,一句友谊地久天长,固然曾经构成了悲剧发酵的温床,可也足以承载你晚年想要放下时的疗伤。你无法原谅命运,或者说,你没资格原谅命运。但是你完全可以原谅一个旧友。
他们为什么不质疑政策、不追问 社会 、不反思制度呢?因为仅仅是应对现实,就已经让他们不堪重负。
在《地久天长》首映式后的访谈里,王小帅说:“只有把时间给够了以后,生活中才会出现许多无常的东西。”同样是小人物负笈而行的起起落落,同样是失语之后的无从言说,确实,它在许多的面向和维度里,能让人不由自主地将之比附于二十五年前张艺谋的那部经典之作。就连它们的标题,都使用了相似的反讽话术:一个明明在持续不断地描写死亡,却名为“活着”,一个明明在持续不断地言说“无常”,却名为“地久天长”。
时代在不停的改变,事情在不停的发生。我们经常会陷入自己的回忆,回忆到当时的无知,回忆到暴风雨前的美景,不知不觉的那么多年都过去了。
这部影片的精髓也在片名里体现了。不管发生什么,主动还是被动,喜还是悲,地久天长,路还是得慢慢走的。「So Long, My Son」,不仅仅是说“再见了,我的儿子”,而告诉了我们,生活会不停的改变,你要勇敢,你要坚持住。
一部很朴素很漫长的电影《地久天长》,说实话如果不是朋友推荐,我不会去看这部电影,计划生育,文革,下岗,知青等等,中国过去的那几十年,实在不是我能理解和我想理解的年代。而这部电影就用三个小时,讲述了这几十年的故事,怎么说呢,开场一个小时后我甚至没理清故事线看的迷迷糊糊,二胎的手术流产,独苗的溺水死亡,似乎是这场悲剧的注定,但这场悲剧能怪谁,怪让丽云流产的主任,怪让星星下水的浩浩,怪当时国家的政策,呵,算了吧。
这种无可奈何最是悲戚,所以当听到他们说可笑,我们竟然还怕死,心里那根弦突然就断了。多年过后,他们一切说开,海燕对丽云说的那句我们有钱了,你可以生了,很好哭,但落泪之后是一股无厘头的生气,破镜终归不可重圆,失去的终究还是失去了,所幸他们还有养子星星,最后星星的归来,也许是这一场悲剧最后的安慰吧,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作为一个旁观者很好哭,那是一种悲怜,这部电影太现实,没有经历过没有深入了解,我无话可说。
第一次看这类型的电影,也是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的长达三小时的电影,负疚与悔恨,压抑与不安,不好说到底是时代和制度的荒诞与谬误,还是人物本身的命运的悲哀,但是最悲伤的是时代洪流中可能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整个基调给人感觉很闷的慌,难受,悲伤被压抑在胸口,很难爆发出来,即使到了几个剧情发展点默默流出眼泪也觉得不够发泄情绪,只能憋闷着,幸好最后的结局是我喜欢的,虽然遗憾可以成就经典,但是我更喜欢圆满啊,谁不希望生活最终都是美好的呢。
看到网上大部分都是在夸,我不否认是部好看的电影,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近三小时的片长,朋友既没见周公也未喊无聊,而我基本没意识到有三小时这么久。台词少的部分也不会觉得沉闷,你感觉得到人物的心思在流转,情节仍然在推进。让你落泪的段落也不明显煽情,总体基调就是大部分影评所说的:克制隐忍。影片的叙事是我喜欢的,当下和过往交错。看当下产生疑问,看过往得到部分解答,最后交织到一起。
以上就是所有人夸赞的部分,而我却感到不满足,因为结尾,太意料之中了,你就知道星星的死和浩浩一定有关的,你就知道周家福一定会回来认爸妈的,你就知道是摆脱不了大团圆的。我也喜欢大团圆,但克制了30年,我实在不能喜欢这样的结束方式。我指的是作为电影,生活中,当然还是大团圆比较好。但是有句话总会不期然地浮现:生活远比戏剧荒诞,因为剧本是有逻辑的,而生活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大团圆的结局,总觉得让一众演员克制隐忍的表演,显得有些荒诞了。
虽然确实是好片,好几处看得我泪眼汪汪,可惜最后的结局却让我意难平,或许这样一个宽容、原谅、解脱的结局会让人觉得相对完美,可对于我而言,听到浩浩在两位老人面前坦陈我就推了他一把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心如刀割,这一推让一位少年溺水而亡,而之前,也正是这位少年号称我会保护你,这一推不但让一位少年失去生命,更是让一个家庭差点分崩离析,而不得不远走他乡,都说故土难离,又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才会被迫离开家乡去往语言不通的他乡过着隐居般的生活,更让人意难平的是,失去至亲的这对夫妻在早已得知真相的情况下,仍然保护着那个害死自己儿子的孩子,这样的善良让人泪流不止,可却始终有一口气堵在胸口让人难受。
我第一次流泪的时候是收养的儿子刘星执意离开家的时候,母亲躲在门边不言不语,那刻突然想起电影前段的一句台词:时间已经停止了,对她而言,剩下的就是慢慢等着变老,那种心如死灭的心酸,在那瞬间让人鼻酸,电影的结局似乎在向人说着原谅这个主题,我很难想象,那个从小叫着干爸干妈的浩浩是怎么心安理得的忏悔从而寻求到心灵上的解脱,也很难理解在《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中,那些要做一辈子好兄弟好姐妹的人们,是怎样的伤害着一个无辜而善良的家庭的,即使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因工作的岗位特殊性!感谢王景春和咏梅出色的演技弥补了结局的几分遗憾,个人不喜欢这样的结局。
影片通过过去现在镜头交换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两个家庭在那个年代的生活往事,慢慢将观众带入故事中。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在平常生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特别的跌宕起伏的剧情,像是沙漏里沙粒落下的声音,不紧不慢,却能震动人的心灵。世事变故,说不尽,道不明,电影越是进行到最后,越体现出一种无言之美。作为零零后的我特别去了解了那个年代的 历史 背景,八十年代开始,计划生育作为国家的第一国策,改革开放的浪潮袭卷中国大地,经济体制改革伴随着大量企业员工下岗。
电影中每个人物都没有错。怎么说呢,人生之秋,世态炎凉,千帆竟过,有谁能说的清楚?
还有一些我想说的,在这就不说了不太方便。
《地久天长》电影由中外合作制作,视觉效果还是不错的,实力派演员咏梅,王景春领衔主演,还有王源的演技也很在线,是近几年不可多得的电影佳作。
另外要祝贺《地久天长》在第32界金鸡奖摘得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编剧奖。
作为一部文艺片,《地久天长》在刚上映之际就把许多观众看懵了,三个小时的时长,毕竟不是爆米花电影,没有随处看见的笑点和充斥满屏的段子,只有平凡无奇的叙事与温情。但是看完以后却发现,三个小时的时间内没有过于迂长和多余的镜头,每个片段都有它存在的道理,三个小时全程无尿点,而影片主题也在这个时间段内被完美表达出了。
所以“地久天长”与其说是岁月不变、友谊长存,更适合被理解为岁月流逝下中国人特有的逆来顺受和骨子里的隐晦。“地久天长”是建立于人与人的关于感情的包容性而形成的,我们需要时间去疗伤,但时间也不一定能治愈一切。三十年的时间瞬息而过,影片的最后也没有真正的和解。
1、细节中透露出的“地久天长”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影片中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刚播放时,两个家庭和朋友们还是在一个小房间里随着音乐起舞,场景看上去是那样和谐,而由于事变,这首歌却成了所有人的一个痛点,在与影片标题形成对应的同时,也暗示了“地久天长”下的友谊的无奈性。
2、 情感 是建立包容性的一大根本
中国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明白忍让、礼让、谦虚的重要性,甚至有些时候忽略了自身的感受,而正是这样的包容性是我们成为了这样一个强大的民族。无论是关于友情而包容,或是因为对儿子的爱产生的包容,影片《地久天长》所表达的感情,就围绕着这种中国式爱所展开。
3、以两个家庭为主角的戏剧冲突与岁月相抗衡。
看似普通的故事线中有因有果,一对老友由于孩子的无知造成了两个家庭永远的悲痛,虽然表面上和解了,但这个伤痛永远无法被抹去,甚至随着时间愈演愈烈,这份伤痛是沉重的,是枷锁,让两个家庭永远活在忏悔和悲伤中。所以每当音乐《友谊地久天长》响起,只有无尽的悲哀和岁月的的无奈。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时间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影片在讲述了两个家庭之间略显悲伤的故事的同时,也表明了鲁迅的一个观点:“人类的悲观并不相同。”完全不同的发展,一个家庭和睦生活的越来越红火,一个孩子叛逆,老公也开始对别的女人起了歪心思。当初的失事虽然不是必要,但也透露出了小人物无可奈何的悲哀。而当初犯下的错也在导演刻意的留白中恍惚而过,三十年一眨而过,时空的留白中隐藏的是耀军和丽云悲痛的情绪和无奈之情。
说实话以前没听说过该片,因为该片获金鸡多项大奖,而且咏梅也是我比较看好的实力派演员,第二天就去看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出乎的长,但整篇看下来一点都不觉得冗长,不知不觉中还有点意犹未尽。演员的表演自然真实,虽然没有大段的对白台词,但男女主演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对主人公的内心刻画恰到好处。可能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原因,影片的代入感很强,仿佛就是邻里间家常旧事的追忆。同时那个时代的政策、运动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与伤害,也能引起我们的同情与反思。总体来说,该片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好片。
Ⅵ 电影《地久天长》的名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电影《地久天长》,讲述两个原本非常友好的家庭,因一家孩子的过失,而让另一家的孩子意外丧命。失去孩子的一家从北方远走南方,从此两家疏远了。而相隔30年后,两家人再度聚首的故事。
而养子周勇福叛逆,离家多年,也终于回来了。电影的英文名字:So Long, My Son。其中也有对养子的牵挂与和解。
电影的英文名字:So Long, My Son,是电影的点睛之笔,暗示两家的友谊在和解中延续,但是失子之痛却绵绵无尽。
Ⅶ 你觉得王源在电影《地久天长》中的演技怎么样
我觉得王源在电影《地久天长》中的演技还算可以。
说起王源,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在娱乐圈中,王源作为这种顶级流量明星,TFBOYS中的一员,其实很多人还是为王源担心了。
我觉得王源真的很努力。听说王源为了和刘星的形象更贴切而狂吃海鲜催痘,也是很拼了。在电影中有一处细节,因为被耀军误会偷了同学东西,和父亲对视,王源做出了愤怒,委屈的表情,但过于脸谱化,略显呆滞。从这里看,王源的演技还是有很多不足的。
在《地久天长》中,王源仅仅是一个配角,他并不是科班出身。虽然他在影片中的演技并不成熟,可是我们不能忽略王源在演技上的进步,王源已经是表现得很好了。
文章结束了,大家都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大家留言点赞转发啊!
Ⅷ 电影《地久天长》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个人感觉电影《地久天长》讲述了两个家庭因为一次意外而生嫌隙,甚至其中一家由北方远走遥远的南方,相隔三十年后再度聚首。时代洪流下,每个人都历经沧桑,秘密也终因年轻一代的坦荡而揭开。岁月流逝,生活向前。沈英明和刘东两家人原本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80年代时同时结婚生子,后来几十年,随着家庭,亲情,爱情的变故及社会的变迁,两家人经历了沉沉浮浮,恩怨难清的人生经历。
这部剧之前在柏林电影节上的点映让它收到了来自很多观众的赞誉和好评,并称《地久天长》是中国近年来最好的家庭电影,不仅有温馨的场面,很多台词都十分有深意,配合演员们炸裂的演技,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影响。
Ⅸ 封禁十年之久电影,《盲山》究竟讲了些什么
被封禁十年的电影,只因为对于人性的描述太过于黑暗和真实,所有的人都是恶魔的存在,没有同情,没有亲情,有的只是人性道德与尊严更是重男轻女的讽刺。
封建思想及其严重的山区,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这里随处可见,盲山真是山吗?不是,盲瞎的是眼睛吗?不是,它是所有人面对受害者时的视而不见,盲的是人心的冷漠。
将女性当做商品进行着交易,被彻底的沦为生孩的工具,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尊严与自由,在地狱一般的环境中,生不如死的活着,似乎只有活着才会有逃走的勇气。
这是一部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雪梅,刚刚毕业,就被人贩子卖给了山里的老男人,仅仅7千元,女孩失去了贞操,沦为了生孩子的工具,为了重获自由与尊严,雪梅开始的一次又一次的逃亡,但每一次的结果只有无尽的绝望。究竟能否离开这样的人间炼狱呢?
与其判死刑不如加重买方的刑罚,从根源上杜绝泯灭人性的拐卖再次发生。
Ⅹ 电影《地久天长》,到底讲了些什么我们从电影中领悟到了什么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地久天长》这部电视剧讲的是两个家庭的恩怨纠葛,两家人的两个儿子因为到水库游泳,一个家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埋怨对方家庭的孩子没有及时救自己儿子而心生怨恨,导致本来关系最好的两个家庭也变成了仇人,而另外一个家庭也一直活在了内疚之中,两个家庭之间的恩怨纠缠了三十多年,后来在时间的冲淡下,都冰释前嫌,慢慢的和好如初。,整部剧情笼罩着一股黑暗低沉的气息,压抑着让人喘不过气,也透露了人性的黑暗的一面。
《地久天长》整部电影充满压抑和无奈,直到最后才有了转机,故事也算是有个圆满的结局。其实这部电影有很多条故事线,今天先来看其中的一条。一个孩子的去世,牵动了两个家庭,面对 社会 政策,人无情又无奈。细细分解这条故事线,教会我们许多道理。
首先,两个家庭,两个孩子,是幸福的开始也是不幸的开始。刘星和沈浩是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个孩子,因为这份特殊的缘分,让两个家庭像一家人,两个孩子也一直像兄弟般相处。也就是这份胜似亲情的邻居情,让故事发展的错综复杂。
.男主和女主教会了我们很多人生道理,人活着的价值在哪里?包括茉莉的人物设定都很真实,所以电影会打动人心。人生活成那个真实的样子,拍成电影,或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值得人们深思和学习,应该比赚很多很多钱更有意义吧!现在的 社会 含杂着太多的功利和利益,人与人直接的友情已经不同于那个时代了。环境一定程度造就着人生也影响着人生。三个小时的电影值得再看一次。
一部很朴素很漫长的电影《地久天长》,说实话如果不是朋友推荐,我不会去看这部电影,计划生育,文革,下岗,知青等等,中国过去的那几十年,实在不是我能理解和我想理解的年代。而这部电影就用三个小时,讲述了这几十年的故事,怎么说呢,开场一个小时后我甚至没理清故事线看的迷迷糊糊,二胎的手术流产,独苗的溺水死亡,似乎是这场悲剧的注定,但这场悲剧能怪谁,怪让丽云流产的主任,怪让星星下水的浩浩,怪当时国家的政策,呵,算了吧。
感觉《地久天长》这部片子有点灰暗,整个的就是刘家人陷入了地久天长的痛苦愁闷之中了。这对一个人、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很不幸的事,谁不想天天快乐的过幸福日子呢,就算平凡平淡,但只要有快乐,那生活也还是好的。可刘家人没有,接二连三的打击,他们太苦了。唯一的孩子没了,好不容易又怀孕了,听沈家女人的怂恿,孩子又打掉了,且从此没有生育能力了。抱养的孩子走了,男人也出轨了。
绝后对男人来说是痛苦的,但对于女人来说,男人的不忠难道不照样的让人痛彻心扉吗,尤其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痛苦中苟活的人来说,身心的双重打击,再加上下岗失业,简直行尸走肉的存在了。这个刘家女人的命运太惨了。最后,刘家人不得不告别伤心地,隐姓埋名到另一处过活,后来沈家女人得绝症了,终于良心发现,祈求刘家人的宽恕,最终见面后,两家人的疙瘩就此解开了,可是刘家人几十年内心里的痛苦岂能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虽然没有什么大仇大很,但从曾经的两家交好,到最后的老死不相往来,可以说沈家人没有对刘家人一点点的起到作为人的关怀的意识。刘家女人太善良、太宽容,若是换做别人不见得会在沈家女人弥留之际去见她的吧。这或许也正是此部电影宣扬的那种精神所在的,即便普通人,他们一样有颗善良宽厚的心,即便生活处处磨难,但他们内心的良善始终是不会泯灭的。
年轻时的耀军,工作服遮不住他盎然的生机。过硬的技术, 时尚 的舞步,悠扬的口琴,仰慕他的徒弟,插队的经历,多年的老友,曾经他的人生也是彩色的。按照既定的生活轨迹,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 他们可能会下岗,会下海,会搬家,会有别样的人生,然而,一切可能都在星星出事的那天灰飞烟灭,耀军与丽云失去的不是星星,而是太阳,给他们带来光与热的太阳,从此他们的人生底色只剩黑白,半生颠沛流离,背井离乡,苟延残喘,因为“活着没有意义,只是为了等待老去”。
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且再无机会拥有亲生的孩子传承血脉。如果当时那个二胎保住了,他们的人生虽然会有遗憾,大概率的走向还是成为俗世定义的幸福一家人吧?然而没有那个如果...
所以他们领养了一个孩子,即便如此,也要选一个长得像的,然而就算再像,终究不是他们自己的星星,所以他们宠爱却不亲近,毕竟隔着血缘,亲疏有别,毕竟他只是星星的替代品。
当把自己的人生寄托给孩子,一旦失去了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就像信徒失去了自己的信仰。
何其可悲!何其可怕!
你知道你将会与他们互相羁绊,互相制约,终其一生无法和解。
你任命地接受了这个设定,因为每个人不都是这么生活的么?直到你看到了《四个春天》,你发现原来你的身边, 真的会有这样可爱的父母,他们隐于市井,有着生动的灵魂和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教养孩子,放手任其飞走,微笑看他们追求更好的人生,不挽留,不干涉,然后过好自己眼下的日子,坦然面对衰老和寂寞,像两个结伴的顽童,共同奔赴人生这场漫长的探险;
你还是会很惜命,因为你知道世界很大,你想带他们去看看; 你变得更懂事,因为你的心智与阅历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他们最爱你;你越来越努力,因为你背负的是你无法推卸的,你得到的是别人无法剥夺的; 你终于强大起来,因为你希望做好父母的靠山,当自己老去,也可以从容一些,体面一些,笑着目送自己的孩子快乐远行,海阔天空。
你终于,求仁得仁!
看完了《地久天长》这部电影,耀军是虚荣的。被年轻漂亮的茉莉爱慕。从前一天晚上在镜子面前修整胡须开始,到向电话里的妻子隐瞒自己的行踪。他心中无鬼,怎会撒谎?茉莉也是极其自私的。她用任性来掩盖自己的卑微,用留下孩子做偿还,试图让龌龊变得高尚。从头到尾,她没有考虑过丽云的感受。没有考虑过耀军的处境。更没有考虑过哥哥和嫂子的尴尬。
她曾经是个孩子,到现在也是。爱情里,女人可以盲目,但是不能无耻。一夜情之后有了孩子。耀军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把烟头熄灭。回想当年丽云怀孕时的抽烟喝酒,唏嘘不已。还好耀军残留了一丝清明,拒绝了茉莉的无理要求,但同时,又一次,亲手扼杀了自己的骨肉。所以,才会有了在送走茉莉之后,耀军在车里的痛不欲生。都说女人的第六感很强。
影片也调侃了一把。从耀军前一晚的表现来看,又是修整胡子,又是主动问老婆要不要带点东西。后来,耀军很晚回来,一开门就怔在原地,因为丽云就坐在餐桌前等着他,冲他微笑,朴实无华,但就是家的感觉。那一幕,再次感慨咏梅老师的演技。再后来,耀军的魂不守舍,渡轮上陌生又熟悉的女人,串联在一起,丽云应该是痛的吧。
只不过经历了那么多,早已麻木。但还有那么一丝的奢求,于是她到了寺庙,在佛经的吟诵中,试图找回希望,找到活着的意义。在酒店房间里,耀军曾经对茉莉转述过丽云的一句话,说:时间已经停止了,剩下的事情就是等着慢慢变老。虽然个人认为转述过于生硬,似乎是个败笔。但道理就是这样。也许从某个时刻起,人们只剩下绝望中麻木平静的活着了。暗流涌动,浪潮不甘心地一次次拍击岩石。
故事讲述了年轻的刘耀军和沈英明两家人本是挚友,常在一起跳舞打牌,两家孩子刘星和沈浩一块出生一块长大,然而在郊外嬉戏中,耀军的儿子刘星意外身亡,此事彻底改变了两家人的命运。刘家夫妇离开家乡躲到福建的渔村,领养的小孩无法融入家庭。沈家夫妻仕途通达,却因当年的意外另有隐情,生活一直未得安宁。多年后,容颜已老的他们再次相聚,隐藏的真相终于坦白。
这个电影首先我以为讲的是人自我救赎的故事。刘耀军夫妻俩经过二十多年终于对儿子溺水而死的事释怀,浩浩勇敢地承认了自己当年所犯的错误,李海燕夫妇在李海燕死之前终于去面对刘耀军夫妇。他们最终都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
其次,电影对友谊的诠释很是打动人心。浩浩和星星的友谊,丽云夫妻和李海燕夫妻的友谊,纵然时间流逝而友谊长存,正如电影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正如电影的名字。二十年后他们在医院的重逢、拥抱、问候,真真打动了我。人的一生有这样的挚友,夫复何求?
最后,让我深深感慨的是:人,最终都败给了时间。与其说是他们在自我救赎,不如说是时间帮他们完成了这个任务。经过三十年的漫长岁月,所有的过往都变得微不足道,再深的伤口都会渐渐痊愈。正如电影中刘耀军的所说的:“只要活着就好!”是啊,在生与死的面前,一切都是小事。
关于演员们的出色演技,服化道的考究用心,镜头语言的含蓄饱满,很多专业影评人都谈到了,业余如我,不再赘述。只是那令人窒息的压抑感,经久不散,很是致郁。
年轻时的耀军,工作服遮不住他盎然的生机。过硬的技术, 时尚 的舞步,悠扬的口琴,仰慕他的徒弟,插队的经历,多年的老友,曾经他的人生也是彩色的。按照既定的生活轨迹,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他们可能会下岗,会下海,会搬家,会有别样的人生,然而,一切可能都在星星出事的那天灰飞烟灭,耀军与丽云失去的不是星星,而是太阳,给他们带来光与热的太阳,从此他们的人生底色只剩黑白,半生颠沛流离,背井离乡,苟延残喘,因为“活着没有意义,只是为了等待老去”。
因为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且再无机会拥有亲生的孩子传承血脉。如果当时那个二胎保住了,他们的人生虽然会有遗憾,大概率的走向还是成为俗世定义的幸福一家人吧?然而没有那个如果...
所以他们领养了一个孩子,即便如此,也要选一个长得像的,然而就算再像,终究不是他们自己的星星,所以他们宠爱却不亲近,毕竟隔着血缘,亲疏有别,毕竟他只是星星的替代品。
当把自己的人生寄托给孩子,一旦失去了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人生,就像信徒失去了自己的信仰。
何其可悲!何其可怕!
你知道你将会与他们互相羁绊,互相制约,终其一生无法和解。
你任命地接受了这个设定,因为每个人不都是这么生活的么?直到你看到了《四个春天》,你发现原来你的身边,真的会有这样可爱的父母,他们隐于市井,有着生动的灵魂和旺盛的生命力,他们教养孩子,放手任其飞走,微笑看他们追求更好的人生,不挽留,不干涉,然后过好自己眼下的日子,坦然面对衰老和寂寞,像两个结伴的顽童,共同奔赴人生这场漫长的探险;
你还是会很惜命,因为你知道世界很大,你想带他们去看看;你变得更懂事,因为你的心智与阅历让你知道这个世界上,他们最爱你;你越来越努力,因为你背负的是你无法推卸的,你得到的是别人无法剥夺的;你终于强大起来,因为你希望做好父母的靠山,当自己老去,也可以从容一些,体面一些,笑着目送自己的孩子快乐远行,海阔天空。
你终于,求仁得仁!
《地久天长》与《山河故人》的叙事节奏,都是我喜欢的。更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河,虽然中间会有小涟漪,但是依然会流向远方。
《地久天长》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故事,因为出现变故几十年疏远,后来又走到了一起。面对生活的意外,曾经关系很好的两个家庭,陷入了生活的深渊:一个为失去儿子而痛不欲生,一个因为与对方儿子的死有直接关系,而走入自责的一生。
没有大打出手,没有相互埋怨,甚至没有交流,两个家庭从此天隔一方,各有各的路。可是,时间可以让人淡忘彼时的人和事,活着人的总要有交集,纠结的人生总要在临死前放下心债。当病床上的李海燕与王丽云相见时,一切似乎都已归零。
学会原谅,学会宽容,也许这一生,我们会过得更好。如果不能做到,就只好让时间来冲淡一切,彼此都承担着痛苦和压抑过一生。
导演似乎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每一种成长都是艰辛值得歌颂的,且行且珍惜。电影里的世界有多么温馨、隐忍、谦让,现实世界里就有多么的狗血、斗狠、暴戾。电影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拉倒吧,真实性上,它连现实生活的百分之一都表达不出来;浪漫性上,它连现实生活的万分之一也表达不出来。
继风吹动她米白色的衣领,春天沉浸在香气里之后,我又看了一遍《地久天长》。第二遍观影,心里的那份激动和快感消失全无,思想不自觉的开始去思考这部电影的 社会 意义,想导演王小帅通过这部电影讨论了什么问题?对 社会 有哪些影响?是积极正面的还是消极负面的。
这是王小帅离金熊最近的一次,期待他下一部电影能成功。
至于如何评价《地久天长》这个问题,我想题主问早了。
能不能在国内上映还是个事呢,上映了被阉割多少也还是个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