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现在香港几乎没什么电影了,也不出明星了,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兴起于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在当时,他们在世界电影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只要世界电影看两极,一个代表西方的好莱坞,另一个代表东方的香港。然而,90年代末,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从之前年产几百部到后来不到50部,突然从天堂回到石器时代,原因很复杂。有人说香港电影的没落是中国回归造成的。我个人认为,香港电影的没落和香港回归中国没有关系。
香港电影本身的局限性。国产电视剧和电影的潮流几乎都是由港片引领的。比如香港电影,曾经以制作周期短、产量高、成本低为核心竞争力。现在看来,有点以次充好。比如当年《无间道》一炮而红,于是大家开始拍卧底和侦探的故事。对于观众来说,有点太局限了。毕竟都是讲香港一亩三分地的故事,没有太大的题材空间。看港剧历史题材剧,服道等。都是捉襟见肘,除了演员的演技和剧情,其他都不可取。总而言之,港片最大的局限在于成本投入低,输出质量低。
B. 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巅峰是1990年前后五年,时间划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龙在70年代相当于给香港电影打基础,2001年的《无间道》宣告香港电影最后辉煌。在1997年后香港回归,香港电影便逐渐衰落。
虽然这个时间点卡得很巧妙,但香港电影的衰落,主要是因为美国对于电影技术上的工业革命。当美国电影技术工业革命成功过后,一如近代工业革命的国家相同,立刻站在行业制高点。
美国在90年代后期,已经拍出这些作品:《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星河战队》等等。2000年左右,美国电影已经全面进入电脑数字特效电影,《黑客帝国系列》《指环王系列》《蜘蛛侠》等等。
但同时代的香港电影还在拍功夫动作片,拍警匪黑帮片,拍武侠奇幻片,拍喜剧爱情片。而整个香港除了徐克导演和周星驰导演(蜀山传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电影都没有意识到电影技术革命落后的致命性。
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还有几个。
一是香港本土市场的狭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万人口,外加台湾2300多万人口,差不多三千万人口,再算上东南亚和日韩的隐形市场,电影市场的消费基础勉强足够了。
美国90年代后期的商业大片,动辄上亿美元的投资,香港本土市场太过狭小,根本撑不起这么巨大的投资。
二是香港电影已经做到巅峰,人才却也外流了。
香港市场太小,当时大陆电影市场又没有发展起来。像吴宇森,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后进入好莱坞。而且不只是他们进入好莱坞,还带着背后香港电影根本的精英团队。
虽然等成龙等巨星回归华语电影都老了,已经过了巅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龙一座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还有将中国功夫片传播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一张名片和丰碑。
三是大陆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人才集体北上
1997年过后,大陆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二十年,经济迅速发展,而大陆是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当时市场没有现在这么好,但张艺谋的《英雄》打造的两亿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够对比。
所以,同时代的香港电影人,除了成龙,李连杰这类功夫巨星。其它香港电影人,集体选择北上发展。
四是香港电影人才集体北上后,香港本土人才青黄不接
香港功夫动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纪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导演和精英人才的集体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了。
C. 为什么有人说九七之后香港电影就衰落了
第一个就是时代不一样了啊。97年之前,香港是在英国的统治之下,97年以后,香港回归了,成为了中华大家庭的一员了。这个时候的香港电影也开始跟我们的国家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了,很多人觉得香港电影已经没落了,主要是因为香港的动作电影、搞笑电影、英雄电影的市场已经饱和了,加上了新的时代,香港人感觉跟之前不一样了,所以才会有没落的感觉。
实际上,香港的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优秀,只是大家的审美观点发生了变化,让人觉得香港电影不好了而已,这个是假象。你喜欢现在的香港电影吗?
D. 为什么香港电影越来越差了
1985-1996年。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票房冠军成绩上涨到5700万元,达到了阶段历史的顶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业片制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电影在台湾、新马泰等海外华人社会同样获得认同。同样,出色的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大量的资源。使得香港电影更加繁荣,但为什么从97年开始,香港电影就开始没落,鲜有优秀的电影出现呢。
内因:1.邵氏对香港电影业的垄断,提及香港电影,必定跳不过邵氏。当时的邵氏电影可以说是独大,有演员有片场有影院,全产业联动。而且当时的演员全靠工资生活,任你的电影再火也不会有太多的额外收入。这些大量减少了电影拍摄的投入,所以纵然电影票房不好也不会有太多的回本压力。但这也让邵氏并没有继续加大电影的投资,尽管香港电影那时一片繁荣,但是成本的限制却让其没有足够的进步。虽然邵氏对香港电影做出了贡献,但是以其体量,是否做的足够多呢?
2.资金问题:粗制滥造的电影导致资金回本困难,无法尽快投入新电影的拍摄。本土经济不景气,外商开始撤资寻找新的市场。当时的年代,虽然大陆已经定下对西开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贸易,法律上仍有很多问题出现,这时候,被英国统治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就成为大陆同西方及台湾的经贸中转地。但是随着大陆开发政策的逐渐实行和落实,香港的经济也收到冲击。3.演职人员:提起香港电影的衰落,估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好演员好导演青黄不急,但为什么我放在后边说,因为这其中有这因果关系,正是因为香港市场受到冲击,周润发,成龙等投身好莱坞,但当时的香港环境却没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来。
香港电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国外电影业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号》获得21亿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军只有4500万。从97年开始,香港的海外市场败退,本土市场也受到挤压。而在国外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香港电影却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军仍然在三四千万左右徘徊。2.观众喜好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加上美国大片的冲击,观众开始追求更高制作,更新颖的电影。而香港电影仍是那几样,并没有出现真正的创新。3.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97后,国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电影的发展,韩国,美国都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电影,而原先投资香港电影的台湾金主也开始撤资,香港电影的市场和资金供应都受到影响。
这些原因也形成了恶性循环,让香港电影的崛起变得更难,也很难重现当初的繁荣景象,再涌现出往日的经典电影了
E. 香港电影为什么97之后就开始没落了
看那些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港片里,一提到97快到了,香港人总是害怕。
那些年大牌明星都在干嘛,成龙拍《红番区》《我是谁》打进美国,周润发拍《和平饭店》
打进美国,李连杰拍《黄飞鸿之西域雄狮》打进美国,吴宇森到美国拍《断箭》《变脸》去了。
留下来的港星也是青黄不接,周星驰97过来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烂。到是97以后新人中陈小春
郑伊健,古天乐,谢霆锋,冯德伦,吴彦祖等都上了位,他们的电影作品比较受欢迎。
可是后来回归后几年,港星在国外转了一圈又回国发展,而且都辗转内地市场。
但是港片已经变了一个味了。
F. 67当今香港电影的没落,是什么造成的
回顾曾经港片的成功,当时的香港还未回归中国,有相对自由宽松的氛围,还有浓浓的本土文化,在周围一带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市场。到了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下滑,为此,有人把港片的没落全部归根于97年的香港回归。这么说未免太极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资金不足,产片量变少
辉煌时期的香港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港片年产量有几百部,片产量高,好电影自然也多。比如70年代的《精武门》、《醉拳》;80年代的《英雄本色》、《警察故事》、《僵尸先生》、《倩女幽魂》、《赌神》;90年代的《黄飞鸿》、《古惑仔》、《红番区》、《东邪西毒》、《阿飞正传》、《赌圣》等等,经典电影数不胜数。而看看现在,一年只拍几十部电影,这让好片出现的几率大大减少。
为什么拍的片子少了?主要还是资金跟不上,投资少了。香港是以商业电影立足的,不赚钱的自然不会去拍。在回归之前,台湾曾是香港电影最大的市场,由台湾买下来的电影会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发行,而香港回归以后,台湾片商撤出香港市场,这对香港电影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地域小,人才流失,周边发展迅猛
香港面积小,发展本来就有一定局限性,外来的力量必不可少。在鼎盛时期,香港电影的繁荣少不了海外市场丰富资源的支持,甚至有些导演、演员还是外来的华人。比如来自泰国的陈可辛;来自越南的徐克;来自马来西亚的杨紫琼;还有来自台湾的林青霞等等。
到了9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席卷开来,最著名的就是那部《泰坦尼克号》,曾掀起巨大轰动,而这时香港电影又缺乏资金,一些优秀的演员选择投奔好莱坞发展,比如李连杰、成龙、周润发,这些人走后带来人才的损失,造成空缺。
周边国家、地区的电影产业开始飞速发展,韩国、日本、泰国各有各的风格领域,台湾放开手脚,大陆也逐渐崭露头角,香港迟早被赶上或超越是必然的。
不注重电影质量,跟风滥拍
现在的香港电影导演很少有独特的风格,大多数导演都喜欢追随潮流,随心所欲地拍,要不就是照搬之前的套路不断重复,不去创新,也不注重质量。比如一些贺岁片,没有什么新鲜感,观众看多了,自然会腻,期待值大大下降。
再加上现在内地市场如此庞大,香港导演们看到无限商机都来凑热闹,导致合拍片越来越多。可他们把心思都用在赚钱上了,根本不在意电影的质量,只要满足了大陆观众的需求,随便拍些内容都会大卖,目的达到就滥加制作,这样下去香港电影怎能不堕落?
老戏骨没有培养出接班人
香港演技好的老一辈演员们都老了,有的已经淡出影坛,观众看不到什么喜欢的演员了,而新晋的演员里又似乎找不到什么优质的接班人,让人提不起兴趣。
这和香港专门的演艺、电影学院少有很大关系,很多演员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一般都是通过参加海选再在学习班培训一下就出道了,演技基本都靠在剧组实践中磨练出来。而那些打拼多年攒下经验的老戏骨,没有人肯去好好栽培下一代,不过,老师也不是谁都能当的。
网络时代盗版横行
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也为盗版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过去看不到的电影,现在网上一搜就可以看到,新上映的电影不久网上就会更新,有了这个渠道,电影的票房也会受到一定的削弱。
最重要的是,网络的传播快,吸引力也大,盗版的免费资源,对消费者来讲可能是好事,但对于业内人员来讲,可想而知。
审查制度加重行业不景气
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时,正是香港回归前后,于是大陆背了黑锅。客观上来看,回归后确实有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题材上的受限制。以前的创作可以标新立异,脑洞大开,激发出好的作品,而如今在内地上映的电影都会砍掉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作团队的发挥。
虽然这种制约使香港电影的“港味”变形,但自身的原因不加以正视才会直接导致行业的不景气。
或许,香港电影发展到一个高度以后,已经趋于稳定,难翻巅峰,只是大陆的步伐快了,才会显出香港的没落,一切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如把它归于时代的富饶吧!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G. 香港电影业比大陆早差不多二十年,经验基础应该要比内地丰富,现在的香港电影为何如此拍的很烂,内地的电
答:我们都知道香港电影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都已经进入其黄金时期了,已经有了很完善的电影产业机制和高度商业化电影市场。就是因为九十年代中后期好莱坞大片冲击香港本土电影,并且在97后,香港回归大陆,而且当时恰处于亚洲金融风暴中心的香港倍受打击,经济萧条市场不景气,所以各方面都过于依赖大陆,导致香港导演北上捞金。
既然北上大陆捞金了,当然就要抓住市场需求,合拍片就出来了,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粗制滥造的电影,如王晶的一系列烂片等只追求票房,电影内容都是超冷饭,恶搞,无新意。当然也不是所有香港导演都是走王晶路线的,典型的就有王家卫了,走的就是文艺片,还有杜琪峰也是,导演功底不错,就是因为大陆的审查非常严格,所以拍出来的电影也有些不尽人意。
内地电影基本上都是照抄香港电影运作模式,也变得十足商业化,导演请人气较高的明星大腕来参演电影,因为这样就有了一定的观影群体了。而且现在大陆导演行业很“吃香”。谁都可以当导演拍片儿,歌手、网络主持人、人气作家、演员等等,大量外行涌入导演圈,只求票房不看质量,拍出的电影能不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