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春节票房创影史纪录,为何人们现在越来越愿意花钱看电影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看电影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也是一种社交手段,你说你约个女孩子出来玩,两人才认识不久也不知道对方的喜好,看电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走,去我家看电影,我电脑里面电影可多了,你让人家女生怎么想你,你的意图也太明显了吧!
个人认为大家越来越愿意花钱看电影的原因有:
一、电影院的气氛
最重要的是剧场容纳更多观众和话题的气氛。到目前为止,最愉快的一次电影观看经验是和部门的10名左右一起看非诚勿扰。电影本身不是多么好,但是当大家一起笑的时候融入集体观看的气氛,一起走出剧场,和朋友一起离开剧场的时候的话题是更大的乐趣。尤其是喜剧片,由于观众的笑点不一样,可能平时觉得不好笑的一个梗,别人笑了你也会跟着笑,这就是笑容传染,但是电脑上看电影,除了大学寝室,多数时候你都是一个人看,看完觉得剧情很棒,想吹一波,打电话给朋友,他说我几个月前就看了,这无疑是泼了一盆冷水。
以上这些就是我觉得大家越来越愿意花钱看电影的原因!
2. 没看过电影,也听说过这些“电影梗”
从
“我反对这门亲事”
“这项目我王多鱼投了”
“怎么可以吃兔兔”
到
“老许,你要老婆不要”
“今晚全场消费,由赵公子买单”
“先生,这里衣冠不整恕不招待”
衍生自各大电影中的“电影梗”已经遍布了我们的社交平台,无论是抖机灵的工具,还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他都深刻地烙印在了我们的生活之中。
“一起爬山吗”
“我还有机会吗”
“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
在《隐秘的角落》热播下,大家乐此不疲地从剧里获取灵感,加以创造运用,引发一阵阵玩梗浪潮。
梗,是当下社交圈的通行证。知梗、懂梗,无疑会给生活增添很多乐趣。
而且,相比于惯从时下热门作品演化而来的剧集、综艺梗,不少电影梗则流传自“老电影”,令人意外。经典作品历经时间仍被网友翻来“把玩”,也从侧面印证着内容本身穿越时间仍存的传播力。“电影造梗”不问时代。
没看过电影,也听说过这些“电影梗”……
实际上,“梗”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古代流传下来的典故、成语都是“梗”的一种。转化到电影梗,在网络时代尚未兴起时,观众便经常传播一些 搞笑 幽默的电影段子,像周星驰电影,还有冯小刚早期的喜剧电影都是大家偏爱的对象,这都算是“梗”文化的一种。借由日渐发达的社交网络,电影梗在今天也有了进一步的创造运用。
首先,在文字领域,常见于各社交平台的评论、弹幕、贴文等等,便存在着不少电影梗。这其中,周星驰或者说香港电影就占有不小比重。
▲《大话西游》剧照
比如《大话西游》里妖怪口中的“我反对这门亲事”,《精武门》里李小龙的那句“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破坏之王》中大师兄的经典台词“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功夫》里小男孩的“放开那个女孩”,客串的冯小刚喊出的那句“还有谁”也成为 游戏 解说里的热门梗,还有《逃学威龙》中周星驰的“我靠,躺着都中枪”,其实也是如今“躺枪”这一热词的来源。
《九品芝麻官》里徐锦江饰演的豹子头在跟包龙星逛妓院时说的那句“我全都要”,坊间流传是被虎扑网友所发掘,后来经过网友的层层改造,只要是出现红白蓝配黑黄灰的类似配色,都被定义理解为是同等意思。
国产电影同样有案例存在。《西虹市首富》里的王多鱼为了完成一个月花光十亿的目标,尽情挥霍钱财,投资各种赔钱项目,善于发掘的网友们就用“我王多鱼投了”评价嘲讽各种荒诞不赚钱的项目;《夏洛特烦恼》里,“马冬什么,什么冬梅啊,马什么梅啊”-“行,大爷你先凉快吧”的 搞笑 对话中,由于“大爷”谐音“打野”,马冬梅便被网友延伸为“打野、菜鸟”的意思,成功在 游戏 圈火了一把;还有《撒娇女人最好命》中的“怎么可以吃兔兔”也成为一时的网络热梗。
▲抓到一个巧用“电影梗”的影视骗子
DC超级英雄“海王”,由于能够和海洋生物交流的角色属性,在引进片《海王》热映时,被网友延伸定义为暧昧众多的“中央空调”,即渣男。常见的非主流式文案如“本以为进了哥哥的鱼塘,没想到哥哥是个海王”等等。
看向短视频,前几年大火的“今晚全场消费都由赵公子买单”就是出自五百导演的《“大”人物》,赵公子便是包贝尔在影片中饰演的富二代赵泰一角;“老许,你要老婆不要”是出自1982年谢晋导演拍摄的《牧马人》;“阿伟已经死了”、“你知道我这五年是怎么过的吗”是《扫毒》里张家辉的台词;“我养你啊”则是周星驰《喜剧之王》中的台词。
今年短视频领域同样掀起了几波电影梗热潮。比如《城南旧事》里林英子的那句“你是来拉*的吧”;《赌侠》里刘德华和赌场服务生的一场对话:“先生,这里衣冠不整恕不招待。”-“怎样才算整齐呢”-“起码要打领带”;“不是吧,阿sir ”也是香港电影中常见的话术;而最近颇有领衔新一代模仿热潮势力的“大威天龙”则是徐克执导的《青蛇》里的场景。
从电影中获取相关台词、情节灵感,进行重新演绎,再灵活运用于社交网络,成为广泛流传的幽默段子, 娱乐 为王时代,网友们前赴后继地参与到创作、使用、分享过程中,达成独属于自我群体的默契感,造就一场场社交狂欢。这也是网友们冲浪的一大快乐源泉。
什么样的电影容易造“梗”?
或者是电影本身带有的喜剧特色,或者是原本严肃认真的电影戏份,在网友的加工下,成功走红的电影梗都增添了一份别有的“社交趣味”。当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有“梗”。那么,什么样的电影会产“梗”呢?
“梗”,其实是“哏”字的误用,延伸为笑点之意。所以从类型上看,一个个走红的电影梗背后也多是从喜剧电影中找到的灵感。而香港电影之所以成为网友们发掘梗料的沃土,喜剧作品的力量同样功不可没。因而,电影梗走红的本质还是幽默 搞笑 的段子属性。
而《赌侠》《九品芝麻官》等经典作品的意外翻红,除了自带的喜剧基因,更重要的还契合了当下的网络环境,虽然内容些许“久远”,但内核还是新的。
▲《牧马人》剧照
《牧马人》《海王》等非喜剧电影的走红,则映衬着当下种种 社会 现象,以及年轻群体的 情感 诉求。拿《牧马人》来说,影片在社交平台备受关注的一大情节是,牧民郭子推开许灵均(朱时茂饰)的门大声喊道“老许,你要老婆不要,你要老婆,只要你开金口,我等会给你送来”。后来,郭子还真就给老许送来一个媳妇,两人也因此结缘,过上了幸福生活。
想当下,多少年轻人苦于单身、相亲、催婚,甚至离婚,在 情感 中遭遇种种挫折,为得不到一份完美爱情而苦恼,但影片中的男主不费吹灰之力就遇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而且两个人也没有因物质条件的匮乏产生矛盾,相反一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这样单纯且美好的爱情就这么戳中了当代年轻人最柔软的内心,引发模仿热潮。
另外,还有一些影片的走红看似毫无逻辑,却契合着媒介平台的某些特性。其中尤以短视频平台最为典型。像耍酷、换装、卡点、土味等屡见不鲜的招式风格,便在短视频平台拥有极大流量。因而很多电影情节会成为视频博主的创作素材。《扫毒》中原本略带辛酸色彩的台词“你知道我这五年是怎么过的吗”,便被网友发展为卡点视频的标配前置文案。
▲《扫毒》剧照
因媒介载体的不同,在视频领域活跃的电影梗往往还要具备可供演绎及视觉呈现的特性。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为赶热点、追流量产生的盲目跟风现象。一个博主率先发掘出来后,很多人蜂拥而上、模仿成风,将电影意外推红,从而诞生了很多“莫名其妙”的电影梗。
尽管出场方式各一,情节原貌也有不同,但流行起来的电影梗都承担起了一定的 娱乐 功能,被网友运用在各种特定语境下,成为当下一大流行文化。
永远会被时代玩腻的“梗”
取材于影视内容,或者是公众人物,亦或是 社会 事件,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新梗,造梗、玩梗成了网友的一大冲浪乐趣,“梗”文化深入人心。从银幕到真实生活的运用落地,电影梗的出现和流传,也让电影本身仿佛离观众更近了一步。
与此同时,这也何尝不是电影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电影梗也是网络流行语的一种,因而具有很大的时效性。但《牧马人》《赌侠》等影片在上映几十年后,又在当今时代重新得到普罗大众的关注,成为一时热点,更焕发着经典电影本身的生命力,同时彰显着内容本身穿越时间仍存的强大传播力。很多网友在看到这些电影梗之后,还习惯翻出原电影欣赏一番,这更是对优秀作品的一种传承。
▲《赌侠》剧照
如今,每当电影上映,为吸引观众目光,争取更大量的潜在观众群,很多电影营销公司会提前根据影片内容,或者观众前期的评价反馈,做一些指向性引导,造梗便是其中之一。有时,观众也会从上映电影中自发挖掘出相关热点,进行网络传播。
《“大”人物》《西虹市首富》《海王》等影片出现的各个“电影梗”,便都是在上映期间逐渐在社交平台被网友熟知的。虽然很难界定这些梗到底能给影片带来多少票房转化率,但在电影上映期间,电影梗的出现和火爆无疑会给影片带来基础的热度加持。这也对未来的电影营销带来些许启发。
▲《海王》剧照
但反过来看,电影梗走红背后不乏为追逐流量的跟风恶搞推动。就像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什么费玉清的《一剪梅》和大张伟的《阳光彩虹小白马》突然在大洋彼岸的视频平台爆红,后者还意外引发一场“种族主义”乌龙战一般。不管国内外,很多内容的爆红其实并没有逻辑可言,ck不必过度解读。
面对电影梗,一些网友其实并不知道梗的来源出处,以及背后的真正涵义,只是觉得好玩有趣,大家都在玩,便加入了进来。这也容易让大家忽略电影本身的内容及想要传达的主题意义,停留在单纯的 娱乐 阶段,甚至对电影产生误解,将原本严肃认真的作品理解为热闹喜剧。
电影造“梗”时代,从电影中诞生出来的各种梗料,在社交平台的“病毒式传播”,对经典电影的传承以及新上映电影的市场推动,无疑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个时代,没有什么会永远新鲜,这些电影“梗”也一定会被大家玩腻,最后“好玩的”永远是“下一个”。
3. 为什么去电影院看了很多国产电影都感觉被骗钱了
中国电影市场真是一个热中有冷,烂中开花的神奇存在。高票房电影已经被翻来覆去地研究了个透,炮灰电影看似“沉默的大多数”,但仔细打量这些奇葩,同样是观察中国电影的一个维度2013年就要过去了,票房赢家们很怀念它。截至今年12月8日24时,中国内地的电影票房突破了200亿元大关。在2005年,全年总票房才刚刚过20亿元,2010年则刚过100亿元。就算再外行的人也看得出来,中国电影市场正热得满脸通红,眼瞅着就要发烧。另一组数字是,2013年全国电影院平均上座率仅15%,投入市场的影片有700多部,其中能盈利的不足10%。
国产惊悚:“你神经病啊”
以前人们还可以说,国产惊悚片就是中国足球,但现在恒大得了冠军进了世惧杯,只留下国产惊悚片孤独地扮演着扶不上墙的阿斗。在2013年票房炮灰电影里,国产惊悚片是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映的国产惊悚片有将近20部,票房在几百万到一千多万不等,七成以上都是赔钱的。这些电影的网站评分几乎都在5分以下,评论中最常见的一句话是:“早就知道国产惊悚片全是烂片,我就是犯贱/脑子抽了/闲得蛋疼才会来看。”国产惊悚片=烂片已经是公认准则,但每部烂片都各有各的神逻辑。霍思燕主演的《午夜火车》里,女主收到一张不知道哪里来的火车票,莫名其妙地上了车,车上有个男的,限制级镜头时有出现。最后发现自己失忆了,原来她小时候玩烟花爆竹烧死了包括自己小玩伴在内的一车厢人,而这趟火车就是当年那个列车长承包的,聚集起死难者家属,一起去上坟。当女主角意识到我国铁道部还没有提供包火车业务时故事就结束了。最让观众疑惑不解是,车上的男人是她自己分裂出来的另一个人格,但这段跟最后揭开谜团完全没有关系。吐槽无力的观众只能认为这是为了展示影片的宣传口号:“不只有恐怖,还有感情和爱。”关于这部电影最生动的影评标题为:《朋友是影城的经理,我想看,她告诉我说这电影没人看除非你包场》。
中国国情是,不允许电影里真的有鬼或其他超自然力量,因此国产惊悚片只能不断制造灵异事件,把恐怖因素指向一个又一个神经病。日子久了观众也对这种模式有所准备,有点蛛丝马迹他们就立刻明白了,这就是赵又廷的台词:“你神经病啊!”《搏击俱乐部》式的精神分裂桥段也被导演们重复到泛滥,在《咒·丝》、《女蛹》等片中都有这种剧终才揭秘某个角色只是精分人格的故事模式,非常地“走进科学”。在神经病们中还经常跳跃着莫名其妙的激情戏,纯是为了放在预告片里增加噱头,多半和情节没有关系。当“神经病梗”被用滥之后,更奇葩的桥段出现了,那就是做梦。
《校花诡异事件》专门讨好学生中爱惊悚的人群,打出“女高怪谈中国版”的宣传语,安排校花女主角在一个诡异的旅店里不断遇到恐怖事件。恐怖桥段变笑点,观众已经见怪不怪了,电影的惊人创意在于,旅店里的人都变成了鬼,校花以紫薇自杀的姿势坠崖,这时忽然逆转,校花在做噩梦。下一个镜头一秒钟变小清新,男女主角演了一点校园纯爱MV,电影结束了。创作上固然有限制,但创作者的思路匮乏,对“惊悚”的低层次理解也显而易见。参加过国产惊悚片宣发的小鱼说,国产惊悚片常见的宣传手段就是渲染恐怖,但最近几年受众见多识广,刺激点不断提高,再加上这个类型的国产片几乎是“臭名在外”,创作者几乎已经才尽。大批量粗制滥造的国产惊悚片不断涌进影院,和前几年部分电影的成功有关。2009年的《午夜出租车》成本200万,票房1200万,2010年同等规模的《午夜心跳》收获了3200万的票房,2011年《孤岛惊魂》撞了杨幂走红的大运,票房收获9000万元人民币。这几年是国产惊悚片的开荒年,没有知名演员、导演,甚至没有好剧本,只要宣传吓唬人就有票房,因为惊悚片爱好者是一个固定人群,很容易被忽悠进电影院。开荒时代的惊悚烂片赚得盆满钵满,热钱涌进了这个行业,国产惊悚片的好日子也到了头。大部分惊悚片不需要大投资,急功近利的资方拼命压缩成本,让这个类型的电影成了不知名导演和演员的集中展示区。这时惊悚片粉丝们也渐渐明白了这些电影的含金量,不再因为恐怖的海报和通稿而进影院,国产惊悚片们沦落到院线不想排,观众不看也直接打一星的境地。
大家一起“囧”
国产电影宣传有一套固定的庸俗语汇:超强阵容、贺岁巨献、老戏骨、万众期待、网络热议……这几年他们最爱用的一个词,非“接地气”莫属。学院派对此的评语是:“戏剧是反现实叙事,接地气什么时候成了好电影的标准了?”接地气可以是某一种电影风格,却被跟风跑的中国电影人用成了一个褒义词。但凡都市题材的电影,动辄就标榜自己“接地气”,你们考虑过“地气”的感受吗?
绝大多数这类电影只是对高票房电影的机械模仿。《人再囧途之泰囧》走红之后,囧字成了低成本国产喜剧最喜欢的字眼。《临终囧事》明明是讲殡仪馆的故事,硬要往“囧”上攀,最后搞成了四不像。男主角小时候被雷劈过不会笑,观众以为导演要搞雷喜剧了,话锋一转说他家祖传开棺材铺,从大山走进城找的工作还在殡仪馆。你以为导演要来中国版《入殓师》了,男主角却在殡仪馆里各种见鬼,观众刚准备迎接一部国产惊悚片,温情戏紧接着又来了。如此天马行空,宣传方却说这是
“接地气”、“展现小人物悲欢”。另一部囧字头的《囧人之越挠越囧》,铁了心要复制泰囧式的繁复挫折,设计了一对七年之痒的夫妻,丈夫靠妻子发家却在外面包小三,妻子找侦探拍证据想要丈夫净身出户。两夫妻相互算计,小偷骗子全用上了,故事却单薄到只靠相互追着跑来解决。喜欢看轻松喜剧的人冲着“囧”进了电影院,看得一头雾水只记住了一个“跑”字。难道一直在地上跑就是“地气”的精髓?直接用网络热词的电影更是烂出了新水平。先请体会一组片名:《光的棍》、《午夜微博》、《负二代》、《不要迷恋姐》、《别跟我谈高富帅》……不祥的气息扑面而来。创作者们一个人在家里憋创意,网络上亿万人一起攒创意,电影从网络里得灵感也无可厚非,但通常简单粗暴地移植热词意味着拙劣地追逐“潮流”,最终形成极其土鳖的文化产品。鉴于电影有生产周期,他们
呈现的是半年到一年前的热门段子。演员们面瘫地来一句“太给力了”,基本上就把电影送进了亏钱的绝路。《别跟我谈高富帅》里,白富美和男朋友吵架,进山度假遇到了男屌丝,先吵架再相互了解再陷入爱河的俗套剧情再次上演,她的闺蜜一直忠心耿耿,忽然一变脸就成了勾搭前男友的坏女人。白富美住的旅馆是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农家乐,整个画质看上去像中学生DV作品,碰上了忧愁,白富美就脱光了跑到河里去边洗澡边思考,导演借此顺利展示了肉体。整部戏看上去
像胡闹,一位观众看完的感想是:“拍这戏大概几百万吧?大家站在黄河边上把300万人民币换成硬币往河里扔,扔一个小时也比拍这电影有意思。”据“中国电影票房吧”数据,这部电影的票房是2万。有了这些电影的衬托,《富春山居图》还是挺好看的。“跟风、模仿,是国内每个行业的通病,不只是电影。”麦特文化传媒总裁陈砺志说。他发现在《致青春》之后,同类型题材电影项目明显增多乃至泛滥,而因为80后都市情感题材的热门,明年“闺蜜题材”必将大热,跟风者众。但他对大多数赶时髦的电影都不看好:“今年上半年的几部片子都有其特殊属性,例如《致青春》能引发全民怀旧。但跟风者做不到这些,只有市场才能去教训他们——必然血本无归。”另一方面,陈砺志也认为市场环境在变化,以小博大的电影胜算在降低:“平均每周有七八部电影上映,其中一定有大片,这样的市场容量留给小片的机会越来越小。”想成为黑马显然不能只靠跟风乱贴标签。
电影中的三聚氰胺?
喜羊羊走上大银幕,每年春节都能轻松顺利过亿,儿童片再度成为投资热点。喜羊羊给了资方无穷的想象:成本低、受众广、制作不麻烦,甚至情节也不费脑子,不就是狼抓不到羊嘛。儿童片,不管是动画的还是真人的,就此成为低质量电影的重灾区。和皮克斯那些全家观看的高分动画电影不同,国产动画电影几乎都是孩子爱看,家长陪睡玩手机的状态,电影网站上关于此类电影的低分评价都是被迫进电影院的成年人留下的。今年8月上映的《高铁英雄》票房78万,由常州电视台和东京电视台合作出品,购买了1998年著名日本动画片《铁胆火车侠》的版权,但CG效果惨不忍睹,表情僵硬动作缓慢,高铁侠形象简单得像儿童画,剧情则是幼稚的“拯救世界”。带孩子看片的家长认为“直接把98年电影放上银幕也比这个好”。动画片太幼稚,真人儿童片却太不像孩子。主打今年暑期档的儿童电影《小神来了》,山寨《小鬼当家》,讲述三个孩子在家碰到蠢贼的故事,小童星们装腔作势地在家商量捉贼大计,过分地卖弄可爱,完全是“大人臆想的可爱的小孩”,而没有孩子该有的稚气、纯真以及说话的磕磕绊绊。再加上柳岩和邱启明在片中扮演一对情
侣,让电影气氛更加奇怪。暑期档里这部电影仅有65万票房。一部名为《西柏坡2:王二小》的动画片,用动画做了个儿童版的抗日神剧。王二小的故事被重新演绎,他和小女孩枣花一起出抗日奇招,最终牺牲,票房40万。纵然有炮灰,但也有运作得好的儿童片成了票房黑马。《我爱灰太狼2》有喜羊羊系列的噱头,动画当引子,主要是真人演,剧情在大人看来没有逻辑,上线18天收
获票房7251万;《洛克王国2圣龙的心愿》累计票房6556万元;《巴啦啦小魔仙》4702万元,靠的都是已有游戏、电视剧的品牌效应。成年人频频以“弱智”、“低级”来形容国产儿童片,最严重的说辞是“电影中的三聚氰胺”。指导最新一部“小魔仙”系列的导演于人觉得这些意见情有可原:“确实存
在太多剧情简单的作品。”于人很早就从事儿童影片工作,早年国内的工作习惯是“一定要寓教于乐”,以说教姿态拍电影,自然比不上迪士尼的吸引力,但这几年有电视动画的示范,影片又渐渐趋于低幼处理。尤其是用已经形成产业链的品牌做电影,对创作者的限制更多,于人就听说某儿童品牌要拍电影,对导演最多的要求就是展示玩具环节不能少,重复动作以带动儿童消费习惯。
瑞格奇迹副总裁邢芳正从事儿童动画工作,她直言国产儿童片从创作到技术还都很不成熟,“产业整体水准落后”。“从《大闹天宫》到现在创作者的断档,折射出来的是过去二三十年教育的失败:原创力量枯竭,学外国又学不到根基和精髓。”
作者:王英俊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4. 沈腾买电影票砍价是什么电影电视剧
沈腾买电影票砍价是电视剧《人见人爱》。《人见人爱》是由北京小马奔腾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电影制片厂、乐视网联合出品的现代迷你喜剧。
沈腾买电影票砍价的片段出现在电视剧的第五集,故事中沈腾扮演的“郝建”与朋友前往电影院购买电影票,郝建利用“3D电影不要眼镜”“学生证半价”“残疾证半价”想尽办法购买便宜的电影票。这个片段以风趣幽默的形式突出了《人见人爱》中郝建的屌丝形象。
《人见人爱》故事围绕着沈腾饰演的屌丝青年郝建的“追梦之旅”展开,讲述了屌丝成功逆袭,勇追“中国梦”的励志故事 。
(4)四块钱看电影是个什么梗扩展阅读
人见人爱剧情简介
洗浴城老板的女儿黑妞爱上了郝建,无奈郝建却只爱杂货店的收银员小兰。为了得到郝建,黑妞设下计谋,令郝建欠下巨款。郝建想尽快赚到大钱为自己赎身,于是他和老乡闫究森一起踏上追求成功的道路。
这期间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成功人士,闹出了不少笑话。郝建惊讶发现小兰其实是一名舞蹈演员,小兰优越的条件让他望而却步。
最终,郝建认清自我,脚踏实地的干出一番事业,也鼓起勇气向女神小兰表达爱意。几番起起伏伏,郝建认识到了,脚踏实地的劳动才是最靠谱的生存之道,也只有勇敢的付出才能收获美好的爱情。
5. 300一张的复联4电影票,你们会买单吗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铁杆漫威粉丝,小资还是会去看的吧,不过我是不会去的,因为我是穷人,^_^。
先来说下这个梗,起因是近日上海万达影城官方微博开启了4.24上映的复联4预售,而且是首映场的皇帝座,票价是300元一张,每家影院只有50个座位,听起来有些咂舌,不过实际人家是200的电影票和100的食物周边,不过之后该微博就被删除了,说他们从未开过预售,这就迷了。
来说说电影,复仇者联盟4是漫威自08年钢铁侠上映以来第21片电影,也是前代复仇者出现的最后一部电影(钢铁侠、雷神、美国队长),讲的是大家齐心合力打灭霸的故事,是漫威宇宙第三阶段的总结,对于从钢铁侠一就开始入坑的漫威迷来说,这份情怀300块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为情怀买单向来都是值得的,而且复联4三小时的电影时长、一众复仇者如何对抗灭霸以及最后到底谁牺牲了,无疑对漫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北美在4月2号开启了预售后,竟然出现了售票平台卡顿崩溃的现象,而且预售8小时后,复联4的预售额竟然达到了复联3一周预售金额的2倍,可见复联4的火热程度。
谢谢您的邀请: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上海万达影城首映(皇帝座) 300元/位
包括200元影票+100零食大礼包(含周边海报)
但后来上海万达影城官方否认这一购票方式。
其次:
并非上海万达影城所有《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电影票都是300元/位的高票价,不能以偏概全,推论电影票会越来越贵,导致看不起电影。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步步发展,电影票只会趋近平民大众化。当然不排除,会出现类似的高价VIP观影票价模式的推行。
既然有市场出现,那一定有需求出现。
有如此高的票价,就有特定的观影人群来买单。
引用:
当你月薪1万后,你会觉得那些用苹果手机的人很正常,当你月薪5万后,你会觉得那些拿LV的人也很正常,,当你年薪200万后,你会觉得那些开奔驰宝马的人也很正常。
最后:题主问我会不会买单?
不会,我有爱奇艺VIP,不去影院也可以观看《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哟,虽然上映会迟一些,嘻嘻。
市场经济讲究的是价格靠供需关系调节。
《复联4》作为今年全球最值得期待的一部影片,观众的购票需求自然很高,但是零点场和首映日的电影票数量远超有观影需求的影迷数量,特别是观影位置极佳的“皇帝位”,这就出现了影院高价售卖“皇帝位”和影城阶梯式定价的奇特现象。
这是个偶然现象,不会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常态,毕竟没有几部电影能有《复联4》这样的观众缘。
在曝光的上海万达影城首映皇帝座票价300元的海报里,这300元中除了200元票价之外还包含100元的电影周边+小食。
200元的IMAX电影票,确实比平常的票价翻倍了。但这也是愿打愿挨的事,对于忠实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迷来说,能在第一时间观看《复联4》,避免遭受被剧透的煎熬,加价到200元买一张IMAX电影票也是值当的,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影城也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主体,所以遇到《复联4》这样一部人人抢着捐票房的热门电影,自然不会放过赚钱的机会,坐地起价还是因为狼多肉少,何况万达具备imax、杜比影厅这样能提供观众优质观影体验的实力,所以才敢冒大不韪的风险率先涨价,而且开启的还是预售的预售。
作为普通观众之所以对这种现象如此愤怒,不是因为万达做的过分,而是有点吃相难看而已。
我们知道黄牛会涨价倒票,而这一次万达涨价卖《复联4》的票就是官方黄牛。
作为普通观众,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以后看电影都会遭遇这样变相涨价的事情。
首先, 此次高价卖皇帝座只是针对《复联4》的首映场。如果不是漫威铁粉,应该也不会熬到24号零点守着《复联4》上映。
第二, 只有《复联4》这样具有超高人气的大片才会引发这样高价售票的现象,绝大多数的大片是没法引发观众如此高涨的观影兴趣的。观众购票欲望不高,影院太高票价等于自我毁灭。
第三, 只有万达这样具有优质放映设备的影城才敢提高票价售票。《复联4》这样超高水准的科幻大片,只有imax、杜比影厅这样优质的放映设备才能给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视听享受。所以观看一般的影片或者其他设备一般的影城,是不会出现加价售票的事情的,打折卖票招揽顾客还来不及呢。
300元一张的《复联4》电影票,周瑜打黄盖,如果你不是黄盖,万达也做不成那个周瑜的。
所以不必瞎操心了。
《复联4》一张电影票300元?还真不贵!
作为《复仇者联盟》的收官之战,《复联4》可以说是寄予了漫威公司最大的期望,也同样是全球漫威迷的期待,本次大战过后,美国队长和钢铁侠都即将退役,这更为《复联4》带来一抹悲凉的色彩。平心而论,漫威公司虽然在电影宣传上一直失误不断,但这家公司在电影制作上一定保持着很平稳的水平,相信这次的《复联4》在质量上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复联4》绝对是年度票房冠军的候选人。
万众瞩目的电影自然也受到了影院的欢迎,但是这次影院的欢迎方式却有些不合时宜。《复联4》主打的就是剧情,很多漫威迷都不想亲自到影院观看得到结果而不是看着网上铺天盖地的剧透,很多漫威迷也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去看首映,正是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有的影院提高票价来“迎合市场”。物以稀为贵,这是市场规律,因此影院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可是有的影院却是狮子大开口,最近某家影院推出了“皇帝座”服务,将《复联4》首映电影票以300元一张的价格出售。《复联4》一张电影票居然高达300元,这无疑是漫天要价!
相信很多人都不明白“皇帝座”的意思。每一个影厅的布局都不相同,坐在不同的位置上享受的视听效果也不同,一般而言,影厅最中间的区域是观看电影做好的地方,这个位置上可是有最佳的视听享受,所以一直以来这块区域也被称之为“皇帝座”。因此一张300元的电影票并没有什么特殊待遇,你仅仅只是得到一个好位置。
但是长期以来,影院对于影厅上的位置价格都是统一,根本就没有不同位置不同价格的先例,这并不是影院不懂得赚钱,而是另有原因。国内的观众并不喜欢遵守规则,很多人进入影院都没有对号入座的习惯,即使高铁都有占位,何况区区一个影院,所以实行不同区域不同票价的行为实际上对影院弊大于利——很多观众可能购买低票价区域的门票却坐在了高票价的区域!所以这次影院将《复联4》电影票提高到300元并不是一种盈利的长远之计,而这种行为背后也投射着影院的无奈。
近几年不断有华语电影打破30亿的门槛。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拿跨过30亿,今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一路高歌猛进打破40亿,而吴京主演的《战狼2》更是创下了56.8亿的惊人记录,这部电影甚至成为第一部挤进全球电影票房前100名的国内大片。无数人似乎感觉到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崛起,甚至已经有观众开始喊出了“100亿票房的电影不远矣”的口号,但事实可能没有大家想象中的乐观。
取消票补是在电影市场的头上浇冷水。自从取消票补之后,电影票价格一直高涨,以前的9,9元的电影票以后再难见到。取消票补看上去好像是一个毫不起眼的举措,但背后的意义却极其重大。其实大部分的观众都属于“边缘观众”,电影对于这些人而言只是一个 娱乐 的方式,而当票价上涨,这些人自然就会选择其他的 娱乐 方式。
今年的春节档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取消票补后的电影票价居高不下,很多地方的影院将《流浪地球》的票价一提再提,《流浪地球》的票房破了40亿让这个春节档看似红火,但真相却是春节档观影人数同比下降13.7%,影院从以前薄利多销的方式开始转变为一本万利的模式。
欣欣向荣的电影市场背后早已暗流涌动。根据目前数据显示,今年国内第一季度的票房为186亿,较去年跌幅为8%,而平均上座率从去年的16.65%直接跌倒了11.99%。国内主流的20家影视公司中有16家净利润下跌,华谊的财报更是一言难尽。就是那4家净利润增长的公司,他们的盈利并非全部来自电影。
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暖阳还未升起的春天,电影市场已经迎来了近十年最大的寒潮,如果这300元一张的《复联4》电影票能够挽救市场,那么这张门票真不贵!
三百元一张的电影票,至少以现在国内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来说,我是不会买的。
首先,复联4影片时间长,涨价是可以的,但也要在一个合情合理的范围内。
其次,场内50个皇帝位单独涨价,如果成功了,是不是意味着以后买电影票都要实行阶梯式票价了?
第三,现在 娱乐 行业这么发达,选择这么多,我为什么一定要花大价钱去看万达的IMAX?
不过话又说回来,人家卖多少钱,如果相关部门没有管理依据的话,我们也没什么好说的。别说是场内50个皇帝位了,他就是全场三百元一张票又能怎么样?有钱人愿意买,愿意花钱去寻找那种“高人一等”的感受,这都是他们的自由。
当然,我也有不买的自由,如此而已。
不会,这个只有市场对一部电影极其期待的时候,而且是首映。再加上这是漫威系列的大结局啊,斯坦李老爷子去世后,漫威宇宙将来可能要开启一个全新的系列吧,这部复联4意义重大,在美国票价也炒的,有2500美元两张的呢!
对于中国观众,应该也有一小部分人能接受这价格吧,但不会大面积漫延的,我个人不是特别纠结首映的,上映一天后,此时的口碑一般都比较真实,我们不会盲目走进电影院,但如果真的值得,同时票价相对合理,我们会去看的。
今年开始票补大面积取消了,选片子慎重了许多,可看可不看的基本上都等网上资源,你知道,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听歌看电影潜意识中它就该是免费的。不知道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多久能够全面普及,反正现在很多收费的我看不看都无所谓的
6. 在爱奇艺想看某部电影,花5元钱,这种模式是
按需付费模式。
1、在爱奇艺里看到想看的某一部电影,花5块钱,只看这一部,这是按需付费。如果买了爱奇艺的VIP用户,在一段时间内所有会员免费的电影都可以看,这就是定期付费模式。
2、按需付费是后付费方式,可以随时开通和删除弹性云服务器,支持秒级计费,系统会根据云服务器的实际使用情况每小时出账单,并从账户余额里扣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