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驴得水》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电影《驴得水》讲述了民国时期一所偏远学校中,教师们将一头驴虚报成老师冒领薪水而引发的故事。
《驴得水》是周申、刘露编剧导演的喜剧电影,由任素汐、大力、刘帅良等主演,于2016年10月2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改编自周申、刘露的同名话剧作品。
(1)驴得水这部电影反应了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张一曼
三民小学会计兼数学老师。一个遵从内心、追寻自己自由的人。外表虽风情万种,内心却单纯可爱,也是唯一保持内心清白的教师。有一次在被所有人指责、辱骂中,她为表示自己的抗争,啪啪啪扇了自己六七个耳光。
2、周铁男
三民小学自然科学老师。性格耿直、脾气火爆,穿着一身板正的蓝布中山装,讲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在乡村学校里显得鹤立鸡群。
3、铜匠
当地铜匠,会打铜锁,一口当地方言。原本是个虎头虎脑的单纯小伙,但被教师们“带坏”后他性格大变,成了一个追名逐利且为报复不择手段的人。
㈡ 驴得水影评深度解析
《驴得水》讲述的其实就是一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故事。
《驴得水》由舞台剧改编而成,其中很多成分还是摆脱不了戏剧的影子,但正因为其脱胎于一部成熟的戏剧作品,其戏剧冲突以及人物设计都十分巧妙。
在电影的一开始用空镜介绍环境是电影的惯用手法,第一场的戏的开始就抛出了已经困扰这个小学很多年的问题,钱永远是人类社会争执的焦点,生活进行下去离不开的就是钱,学校继续开下去离不开的也只有钱,因为谎报他们不得不用另一个谎言来填补这个谎言,无休止的填补漏洞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而无论那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引起一连串的爆炸。
关于人物的设置,编剧用各种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来造成各种发自人物的内心冲突,一曼不羁吸引了裴魁山,裴魁山爱钱一直没选择离开,校长只想守住学校不管他人生死,周铁男看到死神选择了放弃抵抗。高贵的人一旦低下头颅,那么他会比卑贱的人更加卑贱。
周铁男性格中的大男子主义和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像极了刚刚踏入社会的我们,他维护所有人,特别是校长和一曼,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孙佳更是关怀备至,他像是替所有人挡枪子的盾牌。
但是,他的摧毁只有一瞬间——子弹擦着耳朵过去的那一下,再醒过来的周铁男兴奋而又可笑的成为了特派员的一只忠犬,他对生命的渴望在那一刻超越了在场的所有人,所有的东西都在失去的那一刻才能体会,所以他选择了珍惜生命,在一曼差点被强奸的时候继续啃着黄瓜,劝说佳佳和铜匠假结婚。
周铁男在剧中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转变,在冲突的爆发中适时的增加了重量,而人物的转变是外界所给的力量刺激而成,由在人物内心进行合理的转化。如果周铁男不是一个那么逞强的人那么也不会在最后那么落魄。校长最可悲与可笑的一点是,是他把所有人都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农村教育实验,他纵容着一曼与铜匠,纵容着裴魁山和周铁男,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和事佬。
一曼作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一个人踏上生命的归途,她不羁而又放纵,像最绚烂的花开放着,年轻的女人生命中总归是有一份躁动,她只是说了出来,做了出来。对铜匠,她喜欢,对裴魁山她也喜欢,没有三从四德的山村让人最开心的不过是过着知足的生活,缝补衣服,教教学生,她不考虑未来,也不考虑其他人。
铜匠更好像是一个得到点化的潘多拉盒子,他从一个无知的人无害的生灵而变成最恐怖的噩梦,他的出现拯救学校于水火又毁灭了所有人的前途,但他是一个单纯的人,追求幸福,知识,也追求爱情,他洗干净比剧中所有人都干净,因为他只是脏,而不是恶,只是他也完成了转变,从追求变成了欲望的人。
剧中的人物设计十分出彩,人物不能简单的用好与坏来区分,在剧中每一个人都是活着的,在《驴得水》中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好的归宿,因为,谎言把这个世界变得奇幻,不管是剧中人,还是观众,生活中都不可能没有谎言,但是谎言的弥补最后很可能会超出掌控,就像孙佳所说的: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更糟。
㈢ 如何理解电影《驴得水》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最大的特色是讽刺。
多数人看《驴得水》,看到的是张一曼的天性解放和与时代的格格不入。也有人看到裴魁山的现实嘴脸,和为了钱可以反目成仇的无情自私。以及铜匠的一朝得志,小人气甚。
人最怕的是看电影仿佛看到了自己,铁男、魁山、校长与伊曼总有一点似曾相识,甚至那个铜匠也仿佛又远又近的像极了你我他。电影结尾处,孙佳去了一个阳光明媚的地方,那里叫做延安,校长和魁山、铁男为了聚气又搭在一起的手,美得不像话,似乎一切的丑恶都被阳光冲洗干净。
砰,一声枪响,一曼离去,而究竟是谁害死了伊曼。
㈣ 《驴得水》这本电影想表达什么
《驴得水》的剧情讲述的就是一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的故事。
自然,《驴得水》是有它的讽刺意义,黑色幽默,所谓知识分子那副道貌岸然的尊容下丑陋贪婪的嘴脸,上层阶级表里不一、以权谋私的强权主义,底层人物的愚昧无知、贪小便宜···不一而足,《驴得水》无疑是在借古讽今;
这个“古”,是《驴得水》将事件背景搬到了的1942年,至于它的“讽今”,某种角度上,其实是与当下社会的主旋律是一致的,它并没有太过跳跃的左倾姿态,充其量也只是一种隐射,或者说是一种生活常态,只不过多戴了一副面具而已;
所以说《驴得水》有它的保守性,当然这种保守性并不等同于全盘妥协,从某个层面来看,也多少表露出了艺术基于现实的一种无力感。
㈤ 驴得水讲的是什么寓意
黑色幽默,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文学流派,把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并列在一起的喜剧,而电影《驴得水》就是这样一般在笑着流泪的电影。
一.驴得水的最初含义,只是驴得水
电影的开头就是村里的驴舍着火了,需要用水浇灭,但是老师们都拒绝了,因为全校老师的生活用水都要通过这条驴子来获得。所以最普通的含义就是通货驴子来获取水。
但这个结局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卸磨杀驴。明明这只驴子是帮你们拉水的唯一工具,但是你们却连安身之处都不管不顾,侧面便看出来这些人的冷漠与自私。
二.《驴得水》中的驴是“铜匠”,水暗喻“美元”
因为校长虚报了老师,但是因为上级要来考察这位老师以此获得美国人对他的资助,所以让铜匠冒充驴得水老师,所以深层含义是学校乃至领导,想通过驴得水来获得金钱,以此满足自己的私欲和学校的发展
为了获得这次资助,有很多人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东西,最终却落得一场空的悲惨结局。
三.驴得水是对教育乱像的批评
在美国著名的驴象之争中,纳斯特画了一头驴登在《哈泼斯周刊》上,以讽刺当时北部反对内战的民主党人。这幅漫画加深了人们头脑中“民主党即驴子”的印象。驴子虽然笨头笨脑,却被民主党人视为既聪明又勇敢的动物,这已经是比较夸张的一种说法了,但是在电影《驴得水》中更加讽刺的是是把这个当做一个人名,还是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人名。可以称只为“”驴老师”。通过一个驴,来讽刺教育乱像。
为了获取利益,这群老师们失去了最初的理想与道德,在黑暗的官僚之下,他们选择顺从并且助纣为虐,哪怕是出卖自己平时要好的同事也再所不惜。教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道德早已被他们抛之脑后。
四.对于铜匠而言,驴得水三个字是改变他命运的机会。
铜匠本就身份卑微,而且家庭地位底下,被自己的妻子辱骂,好不容易通过冒充驴得水而获取了金钱、地位、荣誉乃至出国深造的机会,驴得水这便成为他的生命之源。但是驴子就是驴子,铜匠就是铜匠,再怎么包装,都会回归与本质。
最为感叹的是最后谎言被拆穿,现实却已久,他们都没有改变,依然是那么肮脏,最后问“一曼呢”,早已经忘记了曾经他们对她的伤害!
㈥ 电影《驴得水》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影片讲述了一头驴子的荒诞故事,一群“行为不端”的大学教师怀揣着教育的梦想,从大城市到偏远的农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学校的工资很低,生活很艰苦,但是老师们玩得很开心,每天都互相取笑。然而,教育部出人意料的视察消息打破了和平,因为学校里有一个“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一个肮脏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闻即将发生的时候,一位奇迹般的天才出现了,拯救了世界,但谁能想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最后,村里的教师、铜匠、特委员和外国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冲突的过程中,我们人性中的缺陷开始显露出来。为了生存,为了得到利益,不择手段,没有原则。整个故事变成了一场闹剧。这个电影让我们重新对人性进行审视,对所谓的“人之初”进行思考。
㈦ 如何评价电影《驴得水》
《驴得水》是一部由极具讽刺性的喜剧电影,笑中带泪,苦中也有甜,鲜明的讽刺性其实源于它的前身同名话剧《驴得水》。该片讲述的是一群怀揣教育梦想却又有点小心思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学校。学校待遇惨淡、生活艰苦,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此时的他们过得欢乐融洽,没有一丝不合!然后,看似平静的生活都在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下打破,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之后便开始了一场人性丑恶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