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戏剧、电影、影视区别
电视表演艺术和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在创作任务的要求上应该说基本上是共同的。那么,电视表演艺术的特点是否与戏剧、电影表演艺术有着相同之处呢?它们之间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电视表演艺术与戏剧、电影表演艺术在其最主要的特点上应该说与戏剧、电影表演艺术是完全相同的。这一特点就是它们都是一种“化身成角色”的艺术。
前面已经谈到无论是戏剧、电影还是电视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都是要创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使之具有审美的价值。而这一创作任务的完成则只能是通过演员自己粉墨登场,通过自己现身说法,设身处地去扮演角色,最终达到“化身成角色”这样一个途径来达到。 “化身成角色”之所以成为戏剧、电影和电视表演艺术的最为主要的特点,是由于它指出了戏剧、电影和电视表演中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矛盾:即演员是以其自身为载体,使之变为剧本中之人物,表现出另一种性格,成为另一个人物,最终以此为媒体,使观众从中领会其审美之价值。
我国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对于演员创造的特点有一句十分精辟的艺诀。这句艺诀就是:“是我非我,我是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从这句艺诀中,它论述到了“是我”——演员在进行创造,而所创造出来的角色,则已经是“非我”了,而所谓“非我”也就是说化身成为角色了。虽然作为角色的载体的我还是我,但他已经成为角色,而并非原来的演员的“我”了。另一方面,它又从演员的创作任务角度提出要“装谁像谁”,无论谁扮演角色,都应该达到“神情毕肖”的境界,也就是要达到“进入角色”,“把自己和所扮演的人物融为一体”,并且把他“再体现”出来,达到“装谁就像谁”的程度。从这一幅对联似的艺诀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把表演艺术是由演员来扮演角色,而最终必须是化身成为角色的这一特点十分辩证地表述了出来。
由于戏剧、电影、电视表演艺术都具有由演员来扮演角色,并且要“化身成角色”这样一个主要的特点,因此也就必然出现在戏剧、电影和电视表演艺术中相同的另一个特点, 即演员在创作中是运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来现身说法,在自己的身上塑造出艺术的人物形象这样一个创作特点。
电视表演和戏剧、电影表演一样,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创作永远是在虚构与假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尽管电视剧在摄制的过程中和电影一样可以更多的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拍摄,但它也不可能完全是真实的。例如:即使在真实的环境中拍摄战争场面,用的也不可能是真枪实弹;而雨中的场面,则往往是得用洒水车来完成。何况电视剧的拍摄也不可能完全离开摄影棚里的虚假的布景。在一些室内连续剧的拍摄中就更是如此。而更为主要的是无论戏剧、电影还是电视剧中的戏剧情境则完全是虚构的,演员就必须要能够把这种虚构变为令人可信的真实。演员之间明明是同事,但在假定的情境之中则可能成为父子、兄弟、姐妹、夫妻、君臣、仇敌、情侣等等。还有那生生死死、是是非非、恩恩怨怨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都需要演员把它创造成为艺术的真实。因此,电视表演和戏剧、电影表演一样可以说都是一种“弄假成真”的艺术。这就要求演员要能够“以假当真”,“假戏真做”。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信以为真。
然而在电视表演中,有些特点则与戏剧表演不同而与电影表演相似。它们与戏剧表演不同之处首先是电视和电影演员与戏剧演员在艺术创作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有着不同之处。在戏剧中,演员可以说是中心,戏剧演员的表演是艺术创造整体的完成。在戏剧演出中,导演的构思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所以在演剧艺术的创作中,往往会听到“导演应该死在演员的创造之中”这样一句话。舞台美术等艺术部门的创造,尽管在当代的演剧艺术中独立的表现某种蕴涵的成分越来越大,但仍然不能离开为演员的表演创作服务这一前提。在舞台上,只要大幕一拉开,演员就成为一个演出的主宰,演员表演的优劣,往往就决定了一个戏的成败。所以人们也就把戏剧称之为“演员的艺术”。演员因此也就成为戏剧演出的中心。
电视和电影的艺术创作则与戏剧有所不同,它们却是以导演为中心,因此人们称它是“导演的艺术”。由于一部电视剧或者是一部影片的完成是靠整体的屏幕或银幕造型,演员的表演只是这整体的屏幕或银幕造型中的一个元素。导演在进行创作的构思和体现自己的构思时,就不能只是“死在演员的创造之中”,他所要考虑的必须是整体的屏幕或银幕造型。
电视与电影表演与戏剧表演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审美意识上的差异。不同的艺术品类自然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美学素质。在戏剧表演中,演员追求的是舞台表演美,而电视与电影表演中演员追求的则是画面造型之中的镜头美。
突破舞台局限的首要因素是摄像机和摄影机,由此而产生了它的纪实的特性,以及蒙太奇、再造时空和运动的画面。摄像机和摄影机是屏幕和银幕造型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具有一种独特的创造力,它们的参与就成为电视和电影表演美学中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由于考虑到与观众的距离,不可避免的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例如京剧的表演就因为最初是在野外的台子上演出而逐渐形成它的不仅在表演上,而且在服装与化装上都十分张、并以变形的方式来表现生活的特征。话剧表演比起京剧表演来说虽然已经接近生活了,但是由于是在剧场中演出,考虑到观众的欣赏要求,无论是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上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夸张成分。有时一些十分夸张和变形的动作,如慢动作等,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而这些特点运用得充分、得当恰恰就构成了戏剧演员表演上的舞台美。
而在电视剧和电影的拍摄中,摄像机与摄影机则突破了舞台的封闭性与观众固定的视角,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拍摄演员的表演。它不仅可以把演员放在极远的背景上,也可以非常近距离把演员的某——部位如面部、眼睛、手和脚等拍成特写。由于摄像机与摄影机诚实地记录下镜头前的一切,所以它也就会无情地暴露出缺陷,能够识别出年龄,使一切虚假的东西都一览无余。但是,另一方面,摄像机和摄影机也可以制造出骗局。例如可以选择适当的方位和角度来美化或丑化被拍摄的人与物体;利用光学镜头的不同性能
和胶片感光乳剂的化学性质,可以使被摄的物体变形;演员正常的行走或跑动,经过加工,可以变成快速的动作或是慢动作。因此,电视演员与电影演员一样,要去适应摄像机的独特的创造功能,掌握在摄像机前表演的特殊要求,创造出符合电视审美要求的屏幕形象。
电视、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决定了电视与电影演员必须要学会与摄像机或摄影机合作。特别是摄像机与摄影机的纪实的特性,要求演员应该是通过酷似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表演最终达到化身成为角色。同时又要时时考虑到摄像机与摄影机的特殊的创造功能,适应它、并且尽可能地去利用它,使自己的表演在屏幕造型或银幕造型时能够展现出一种“镜头美”。
另一方面,戏剧、电影和电视作为综合艺术虽然都必然是集体的创作,都需要在整体协调的创作中才能完成。但是,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相对地来说具有一种独立性和自主性。一个戏一经排演完成,搬上舞台,演员完全是独立自主地在舞台上进行表演。而电视与电影演员就不可能完全如此。电视与电影表演最终的完成是在剪辑台和音画合成阶段。演员在前期所拍摄的镜头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给导演的屏幕和银幕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原始的资料。导演和剪辑师则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修正、升华,最终创造出完整的屏幕或银幕形象。有时演员本人十分满意的镜头可能被剪去了,而有些原来看来并不十分精彩的场面,经过导演与剪辑师的创造性的加工、修改,反而十分出色。即使在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的电视剧的拍摄中,演员的表演的完成实际上仍然掌握在导播的导演的切换之中,最后也还是要经过导演与剪辑师的加工与创造。因此,在电视表演中,演员不可不注意自己的表演在电视和电影这一综合艺术中的区别与戏剧演出的创作中的特殊性。
此外,由于电视、电影的制作过程与戏剧的创作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也造成了电视表演与电影表演上的另一个特点:即电视表演就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在创作中有连续性。戏剧演员一般来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表演他的角色。在戏剧演出中演员可以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按照剧情发展的顺序来创造自己的角色,在这个顺序之中努力使人物性格的发展连贯、有层次、有起伏而且前后和谐统一。但是,在电视和电影表演中,由于受到时间、地点、气候、经济条件等种种因素的限制,拍摄不可能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顺序来进行的。例如:人物50年前和50年后的戏由于是在同一个外景地,往往就会安排在同一个时间里拍摄。而在戏里虽然是三两分钟之后发生的事,但是由于场景在不同的地方,就可能要停一段时间才能拍摄。电视与电影在制作过程中的这种特点,就必然使演员的创作无法连续进行。
还有,这种不连续性还表现在电视和电影演员必须是在短暂的、独立的时间单位中进行表演,而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里,不用间断地塑造他的角色。在电视剧拍摄中,一个场面或一个镜头最长的也不过十来分钟,最短的甚至只有几十秒钟。但是拍摄的时间往往可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的时间。每一个镜头拍摄之前都要设置机位,布光照明,把一切保证拍摄成功的技术要求都准备好之后,才可能开始拍摄。但是只要摄像机一开动,演员就要能够马上进入角色,把这几十秒钟或者是几分钟的戏真实生动地表演出来,并且还要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如果在拍摄这一镜头时出现了技术性的故障,就需要演员重新拍摄这一镜头。有时可能要多次在等待之后反复地来拍摄同一个镜头。这种拍摄的无连续性,就要求演员在表演中充满了即兴性,能够迅速、准确地进人人物的规定情境,把握住人物感觉和分寸,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前后衔接,思想连贯。
目前,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只演戏剧或者是只演电影或电视的演员了。一个真正的好的演员,应该也既可以演好戏剧,也可以演好电影与电视剧。要想做到这样,他就应该了解戏剧、电影和电视表演的这些异同之处,使自己适应它们的特点,创造出准确、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Ⅱ 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
6月17日,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17日晚在此间开幕,“亚洲第一红毯”迎来了冯小刚、秦怡、刘亦菲、霍建华、古欣娜塔、斯蒂芬·马布里等400多位中外明星和《烽火芳菲》《中国药神》等30多个海内外剧组。
除了备受瞩目的“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和“金爵二十”、“一带一路”亮点,本届电影节还特别开设了“中华戏曲电影”单元,将展映《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等多部京剧影片,让广大戏迷也能加入这场观影盛宴。
本届电影节共将展映500多部中外影片,场次达1500场左右。其中,新开设的“桥”单元将介绍国际电影潮流中的独立电影,“午夜惊奇”单元则将让年轻观众尝试全球流行的观影体验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节代表将相聚签订“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备忘录。本届电影节围绕“一带一路”主题推出圆桌论坛、国别推介活动、电影市场主题馆等,积极推动沿线电影文化的交流。
Ⅲ 戏剧电影是个啥
戏剧电影
戏剧电影是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的形式,电影借鉴了戏剧的好题材,重新加工编写电影剧本,按照戏剧的结构,并不照搬戏剧作品的舞台结构形式,但多数影片具有一种与舞台剧相似的结构。然后重新按照电影的结构安排剧本,有些场景需要重写唱词,音乐创作者就要重新谱曲,演员尽快定下来,学唱腔,进录音棚录音,录出来的音,就是今后拍唱段戏时的‘母带’。一般情况下不会更改。此时节,电影分镜头剧本已经发给演员,按照导演的安排,内景和外景相结合进行实景和现搭的场景摄制影片。唱腔部分是放录音,演员对口型,现场拍摄,是不会坐下几十人的乐队伴奏的。
戏剧电影,当然是以戏剧为主,主要演员原则上是以剧团原来的演员为主,但也有换掉主要演员,由电影导演和舞台原导演商议,换上合适的人选。
电影可以在全国发行,上映;戏剧团体舞台演出只能在一个地方,一个剧场,一场一场的演出。电影提高了了戏剧的质量,有特写镜头来处理主人翁的复杂面部表情,这是演舞台剧无法解决的问题。电影覆盖面广,扩大了戏剧的影响。
Ⅳ 戏剧 话剧 戏曲 电影的区别
1.表演的生活化。电影的纪实性要求电影表演必须真实、自然、生活化。电影演员是在真实的外景或逼真的内景中进行表演创作的,这就要求演员的创作与真实的环境融为一体,同样真实。戏剧演员是在虚拟的舞台和规定的情景内进行表演创作,这就要求演员的创作在假定的舞台上信任,感受真实。另外,电影摄影机的运动随时改变着观众的距离与视点。在近景和特写中,演员的一个眼神、肌肉的抽动、皱纹的颤抖都清晰可见,任何虚假、夸张的表演都使观众难以忍受。戏剧演员是在舞台上,要在全身的形体带动下去行动,完全要融入到规定情景中,和影视区别是,这里不是注重某一个地方。当然,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的生活化决非用生活去代替表演,不是自然主义地再现一切生活内容,它是以生活原型为基础,经过选择、提炼,再现生活中的人物性格的艺术。戏剧艺术展现手法要相对夸张。
2.表演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时空自由是电影艺术独具的特点。影片中镜头的分割与组合,可以将任何画面与其他画面并列。这种时空的自由造成电影表演的非连续性。为了生产上的需要,电影拍摄既不连贯,又不按顺序,它使演员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甚至颠倒地生活(扮演)在角色中,然而电影在放映时又是连续的并不颠倒的,这就要求电影演员具有在非连续性的“镜头表演”中保持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完整性的能力,能保持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连续性。这就要求电影演员充分深入地研究剧本,把握人物基调、性格及其发展,掌握剧情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形体、心理动作线,确定角色的重场戏、过场戏和高潮戏,处理好表演的力度和节奏。时空局限是戏剧艺术的特点,戏剧演员在几个月的时间里
话剧《茶馆》
一直从头体验到尾,可以说是一天以剧情人物生活几次,不时的体验,不时的创新,也就造成了戏剧的连续性。
3.镜头感与整体感。电影演员是在摄影机镜头前进行表演创作的,因此必须有镜头感。镜头感包括:表演生活化;对画面的想象与体会;对不同景别、不同摄影技巧的适应;对摄影棚、实景拍摄以及无观众交流、无对手交流的适应。电影演员必须学会分析分镜头剧本提供的条件并根据导演的艺术处理来设计和构思自己的表演,不同景别的镜头要以不同的表演分寸和手段来体现。远景和全景、近景与特写这两极镜头要求演员运用不同的动作幅度和功力技巧。要求更丰富的内心体验和细腻的表情。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进行创作,注重的是外部整体感,因为舞台是固定的,要根据场景的假定性来迫使观众相信。戏剧演员在台上分析调度,来让舞台愈加真实。因此戏剧演员更注重的是舞台整体,而不是个体。
4.生产条件对演员的要求。电影表演不仅与电影艺术的特性有密切联系,而且受到电影企业生产条件的制约,电影演员必须适应其各种条件。例如,要经受“无穷等待”的考验:拍内景,要等布光、等摄影技术条件、等美工、等化装、等道具等等;拍外景,要等日出、等日落、等下雨、等下雪等等。又如要适应各种拍摄条件,如寒冷、高温、强光照射等等。戏剧表演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相连的,舞台的假定性可以在任何时候下雨,通过自身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雨水。没有制约。
5.一次性的艺术。电影表演一般都是一次性的艺术,在通过后期剪辑后在电视上播出,这就是这部影视的生命结束。戏剧表演是多次性的艺术,因为戏剧演员每次演出都有新的体验,也有新的表现。可以说戏剧演员每演一次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现。
Ⅳ 戏曲片简介及详细资料
戏曲片是中国睁闷毁民族戏曲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个片种。
戏曲片有记录一出完整戏曲剧目的,也有记录著名戏曲演员表演片段和折子戏集锦的。如《群英会》、《盖叫天的舞台艺术》。还有的突破舞台框子,采用布景或实景,将吸取艺术表现手段与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结合起来,使之兼备二者之长,比如《野猪林》(京剧)、《红楼梦》(越剧)。
豫剧戏曲电影海报戏曲片是一种特有片种,是除歌舞片外唯一以影片中的一种艺术元素命名的电影类型。或者说,戏曲片是电影中唯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基于电影的影像双重性特征,戏曲片从诞生那天起,其功能定位问题就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除了市场(片厂美学)与叙事(舞台美学)的矛盾及统一,戏曲舞台传统的保存与传承,一直成为困扰戏曲片存在与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戏曲片的两种基本形态是在解决戏曲片的内在矛盾--程式性矛盾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与途径后的结果。
在美工及其他艺术处理上,戏曲片注意保持戏曲的特点和原剧的风格,以满足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欣赏习惯与需要。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后,任庆泰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又拍摄了《长坂坡》、《青石山》、《艳阳楼》、《金钱豹》等,均为京剧短片。
1920年代,梅兰芳大师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剧《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兰从军》《西施》"羽舞"、《霸王别姬》"剑舞"、《上元夫人》"拂尘舞"等和昆曲《春香闹学》等等。
到了1930年出现第一部有声电影后的拍摄的戏曲电影就是有声的了。主要有京剧《四郎探母》《周瑜归天》《霸王别姬》《林冲夜奔》《斩经堂》《三娘教子》,费穆导演的京剧电影《古中国之歌》包括有《水淹七军》《朱仙镇》和《王宝钏》等戏,比较著名的还有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电影《生死恨》。
京剧电影《生死恨》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中国第一部彩 *** --《生死恨》--《生死恨》是京剧舞台电影。
1949年后,拍了梅兰芳、周信芳、程砚悉备秋、盖叫天等大师的舞台艺术片,但立意是很明确的,就是趁他们尚在世,留下珍贵的声像资料,严格地说,那只能算资料片,并非独立的"电影"。
突破舞台限制,真假景结合、运用特技、并在社会上发生了广泛影响的是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这部电影使黄梅戏这个地方剧种唱响全国、流传港台,人人识得严凤英。严凤英朴素而甜美的形象深入人心,她像一阵山野清新的风,吹皱一池春水,戏曲电影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问世,那也是戏曲片:由越剧大腕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时风靡全国。该片被周总理带到日内瓦,替新中国作了最为出色的形象宣传。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浙昆《十五贯》被拍成电影,受到 *** 激赏。豫剧《花木兰》、评剧《刘巧儿》等地方剧种的电影也相继问世,每一部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许多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戏拍成电影,被全国人民接受和喜爱,正是建国后百花齐放的艺术政策以及重视民族民间艺术的结果。
戏曲电影的另一个高峰是越剧电影《红楼梦》。以三个多小时的容量拍一部巨著,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所幸的是,该剧编剧徐进功力深厚,紧扣宝黛这条爱情主线,唱词典雅清新,颇能传神。导演将真假景衔接得几乎天衣无缝(该剧的外景大都在豫园拍摄),节奏也把握得很好。表演更是上乘,王文娟的林黛玉,人称活黛玉,直到今天,所有艺术形式塑造的林黛玉,没有谁能够超越她的角色。
五、六十年代,中国拍摄了大量的戏曲电影,在数量上几乎可以与故事片相颉颃,如《女驸马》、《牛郎织女》(黄梅戏)、《花为媒》(评剧)、《窦娥冤》(楚剧)、《二度梅》(汉剧)、《生死牌》(湘剧)、《罗汉钱》(沪剧)、《追鱼》、《碧玉簪》(越剧)、《团圆之后》(莆田戏)、《搜书院》、《关汉卿》(粤剧)、《荔镜记》(潮剧)、《穆桂英挂帅》、《朝阳沟》(豫剧)等,为严凤英、新凤霞、陈伯华、丁是娥、马金凤、红线女、马师曾等戏曲大师留下了珍贵的音像资料。这些影片,在艺术水平上虽有高下之分,但都保留了原剧精彩的唱念做打,为挖掘、抢救传统戏曲立罩逗下大功。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甚至引得 *** 诗兴大发,专门为其题诗一首,当然,政治斗争的弦外之音与电影本身倒没多大关系。戏曲电影之所以能盛极一时,也与当时的客群有关。五六十年代的观众,对民族传统文化还是较感兴趣的。
随着文革的开开始,京剧样板戏独占中国文艺舞台。
现代戏电影《红灯记》1969~1972年间,为了"看戏难"问题,普及样板戏,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等,由谢铁骊等执导,将它们先后拍成舞台电影片,在全国发行、放映;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还对样板戏进行了移植;并被录制成各类唱片发售。因为样板戏被神化,拍摄电影、录制唱片和移植成地方戏曲,都严格要求不能走样。
文革后期,由于 *** 希望看到传统京剧,但限于条件和眼疾的限制,便调动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为他拍摄京剧、昆曲等舞台纪录片。这项拍摄任务,作为秘密任务一直拍摄。这一时期,由于 *** 喜欢高派,主要拍摄的为李和曾、李宗义等演出的京剧高派剧目。如《斩黄袍》、《斩马谡》、《辕门斩子》、《逍遥津》、《连营寨(哭灵牌0》、《四郎探母(过关)》、《碰杯》等。
京剧电影《连营寨(哭灵牌)》文革结束后,中国电影复苏,禁锢已久的民众对精神食粮如饥似渴,电影的地位空前之高,戏曲片也回归正常轨道。八十年代电影的黄金时期,有五部比较受关注的戏曲片,分别是由京剧奇才关鹔鹴主演的《铁弓缘》、由原样板戏《龙江颂》的主演李炳淑担纲的《白蛇传》、苏州京剧团演出的《李慧娘》、越剧小百花剧团的《五女拜寿》和豫剧名丑牛得草主演的《七品芝麻官》。关鹔鹴以五十高龄应工闺门旦、武旦、武生,银幕上仍风华绝代、游刃有余,这样的奇才,如今已难再得。李炳淑本是梅派大青衣,演出的《白蛇传》是田汉的本子,照着梅先生的路子来,该片斩获了当年中国电影的票房冠军。《五》剧则造就了茅威涛、何赛飞、陶慧敏等明星。
新世纪,著名导演张元拍摄了戏曲片《江姐》,《大宅门》的导演郭宝昌拍摄了戏曲片《春闺梦》。今天,戏曲片已经从电影胶片,走向电视、走向网路视频。戏曲片不单单是戏曲电影了,新科技的诞生,特别是不同影像记录模式的诞生网路视频的传播,使得戏曲片获得了新的传播空间和记录形式。
今天,戏曲片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与传播发挥着新的魅力。
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它在中国的中老年观众及世界各地华人观众中应该是有市场的,它是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所独有的特殊类型,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我们的电影艺术家们,在我国电影跨入又一个新的百年的时候,研究并且回顾一下上一个百年我国戏曲电影创作的规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对于繁荣和发展我国的电影艺术,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1905年,中国摄制的第一部无声片《定军山》,实际上是京剧老生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片段。
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中国第一部彩 *** --《生死恨》是京剧舞台电影。
1954年新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是戏曲片。
Ⅵ 什么叫戏曲元素戏曲元素有哪些
戏曲元素指构成吸取的组成部分。
戏曲元素包括唱、念、做、打,同时包涵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表现方式。
Ⅶ 什么是戏剧电影它的影响及成就!
戏剧电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世界各国电影中占主导地位的电影形态,导源于对电影的戏剧本性的理解。其特点是以戏剧冲突律为基础,采用传统戏剧式的结构原则,具有开端、纠葛、发展、高潮和结局等要素,具体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