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现代电影需要什么时候

现代电影需要什么时候

发布时间:2023-07-28 05:49:59

A. 现代电影未来的发展要怎么

想最近几年,国产电影的风格变得大同小异,无论是现代电影还是古代电影,是动作片还是青春片,其呈现给观众的大多是越来越浓重的阴柔之风,影坛也逐渐变成“小鲜肉”“花美男”天下。但战狼2的异军突起却证明,观众想要的不是所谓的娘里娘气的小鲜肉,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男人!20亿的票房足以撬动未来国产电影的走向,事实证明,没有小鲜肉参与的电影同样获得了成功。

B. 电影理论的理论阶段

电影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传统电影理论阶段和五六十年代以后的现代电影理论阶段。在传统电影理论阶段,电影的社会功能、电影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电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等问题,就已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西方,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就有一些著作探讨与戏剧组成元素有所区别的电影作品的基本组成元素(演员表演、造型处理等),以及电影的社会学。在十月革命前,俄国也已经有人提出了电影艺术的特性、电影表现手段、电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问题。20世纪20年代,与各国电影艺术家在电影语言上的紧张探索同步,各种电影理论学派接踵出现,其中,以路易·德吕克(“视觉主义”)、杰尔曼·杜拉克(“完整电影”)为代表的法国先锋派电影理论,以汉斯·里希特(“电影即节奏”)为代表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理论,以吉加·维尔托夫(“电影眼睛”)、谢尔盖·爱森斯坦和弗谢沃洛德·普多夫金(“蒙太奇理论”)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最引人瞩目。除此之外,法国的乌尔班·哈特、让·爱浦斯坦、莱昂·慕西纳克,苏联的亚历山大·沃兹涅先斯基、维克多·史克洛夫斯基,英国的埃里克·艾略特,德国的弗里德里克·塔尔鲍特等,都在电影还是无声和单色的时期,对于如何理解电影的课题做出了各自的贡献。电影进入有声时期后,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带来的复杂的诗学问题,使30年代出现的许多电影理论著作都带有偏重于阐述艺术技巧的特点,如声画蒙太奇、电影表演、电影剧作等,这个时期,匈牙利的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以及后来的《电影美学》),德国的鲁道夫·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以及苏联的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都为电影理论的系统化做了大量工作。英国的雷蒙·斯波梯斯伍德(《电影文法》)、保罗·罗沙和约翰·格里尔逊,则被人们称为电影理论的“普及者”。以罗沙和格里尔逊为代表的英国纪录电影学派,既推动了世界纪录电影运动,也为尔后西方电影中“纪录主义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意大利的温别尔托·巴巴罗、路易吉·契阿里尼和基多·阿里斯泰戈,则在1939年至1945年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奠定了理论基础。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杜甫仁科为代表的苏联电影学派,进入30年代后,突破了“蒙太奇就是一切”的狭隘概念,使蒙太奇既与辩证思维原则又与影片各组成元素联系起来,从而把蒙太奇理论提到了新的水平。传统电影理论尽管有多种不同形态,但其注意力主要摆在探讨电影自身的特性上面。五六十年代,随着电影研究进入各国大学的课堂,其他学科的学者对电影艺术感到兴趣,以及电影艺术本身的发展从传统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电影理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传统电影理论注重自身特性的探讨相比,现代电影理论更多地是把电影放在整个人类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使电影理论具有了人文科学的性质;与传统电影理论封闭式的研究方法相比,现代电影理论显示出一种开放的特点,运用其他人文科学学科的方法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电影研究;与传统电影理论通过传统的艺术学和美学概念来探讨电影的一般规律相比,现代电影理论通过一系列逐步形成的特有概念来探讨电影的一般规律。这些都使现代电影理论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然而,现代电影理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各国理论家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也有较大的分歧。例如在西方,从50年代开始,在电影理论的创立上,就明显地表现出两种趋向:1?以经验归纳法为基础,企图从电影艺术本身去确定电影艺术的特性;2?着重于推理演绎法,突破传统艺术学方法的框框,把电影作为社会现象,作为特殊的沟通系统,作为独特的语言来解释它的本性。前一种趋向给予电影批评的发展以强有力的推动,在其基础上产生了各种经验的概念;后一种趋向则产生了各种非电影专业的概念,如语言学中心主义的、社会学的、信息论的及其他概念。前者以法国安德烈·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和德国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物质现实复原论为主要代表,后者则反映于电影符号学、社会学电影理论以及以信息论原理为主轴的各种论著之中。

C. 电影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楼上就是楼上,弄这么长呀,压的下面的都喘不上气来了……嘿嘿……

电影的发明:
卢米埃兄弟原来是摄影师。这哥俩儿将爱迪生的发明、其他人的成果以及自己的"连续摄影机"进行综合研究后,于1894年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电影放映机--活动电影视镜,终于把影像投到了银幕上,使广大的观众能够共同欣赏这一新生的艺术。第二年,他们取得了拍摄和放映电影的专利,成为真正电影的发明人和创始人。

D. 电影的诞生

第一章 电影的诞生

--------------------------------------------------------------------------------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对书写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改变散文与诗歌的性质。新的乐器对音乐的影响比较复杂,但工艺方面的变化并没有产生关于音乐艺术的全新概念。留声机让千百万听众听到了录制下来的声音,但演奏还是老样子”①。
透视法影g向了绘画使画家有可能创造出三维空间的幻像,但仍旧不能表现运动。然而,电影的诞生,作为“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②,最终,使物质现实的空间形式得以复原。从而,使人类又一次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影像思维的方式。

①霍华德·劳逊的《电影的创造过程》,第3页。
②巴赞的《电影是什么?》,第14页。

正如人们意识到的那样“19世纪和20世纪的交接点是一条巨大断裂带。在这条断裂带前面,历史是一种充满神奇的迷雾,不可捉摸的、令人困惑的、无以名状的东西;而在这条断裂带的后面,历史却是亲切而透明的、切实可见的、无可争辩的存在。”

第一节 电影的起源

“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②,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诞生,确实经历了欧洲国家中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长的实验过程。他们在对运动的光学幻觉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与实验,在时间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人类对于“光影理论”的认识与应用,便可以从2000多年前的中国讲起。据文字记载公元前5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影)亡”的学说,则是人类对‘‘光学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而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并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则是对“光学理论”的最初、最朴素的应用与实践。13世纪“灯影戏”传人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这便产生了以后的“幻灯”、“走马灯”等形象的、运动的视觉游戏。电影正是起源于这些视觉娱乐游戏之中。至于电影的发明所依据的科学技术、物理学原理,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②《大英网络全书·电影史部分》,开篇第一句话。

一、视觉滞留

“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①。但是,将这种视觉现象同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却是19世纪的事情。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曾一次长时间对着强烈的日光凝目而视,结果双目失明。但他发现太阳的影子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他终于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实验证明,物象滞留的时间一般为0.1—0.4秒。与此同时,在欧洲的物理学教科书和物理实验室中,也开始采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图画“幻盘”旋转的视觉研究。它们向人类表明,人眼视觉的生理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起来,成为连续运动的视象。19世纪30年代,诡盘、走马盘、轮车盘、活动视镜和频闪观察器等视觉玩具相继出现。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即在能够转动的活动视盘上画上一连串的图象,而当视盘转动起来时那些呆滞的、无生命的图象便运动起来,活灵活现。此后,奥地利人又将幻灯和活动视盘相结合,使绘制的静止的图画投影在银幕上,制作出活动幻灯,形成了早期动画。然而,到了本世纪60年代,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对“视觉滞留”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疑义,他们发现银幕上的全部运动现象实际上是跳跃的、不连贯的,但观众却意识到那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动作连续。由此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滞留”,而是“心理认同”。

二、摄影术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的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然而,人们在活动视盘的机械原理和光学幻觉的意识面前,已经不可能满足于静止的、精美的、单幅照片了,而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忠实地复制形象动作和自然空间的物质现实。1872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他曾在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这位天才的摄影师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当马跑过的时候,照相机的快门就被打开,马蹄、腾空的瞬间姿态便被依次地拍摄下来。为此,爱德华·幕布里奇获得了“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及装置”的专利权。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这…时期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逊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三、放映术

1888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人们开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比如:《可怜的比埃洛》、《更衣室旁》等等。但是,投影在幕布上的图象,完全是由雷诺一个人亲手一张张绘制而成的,那不过是早期的动画放映,距离真正的电影相去甚远。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这是一种长方形立柜式箱子,里面有可以连续放映50英尺胶片的影片,外面有个2.5毫米的透镜。这个“电影视镜”的特点是仅能供一个人观赏。爱迪生认为:只有每个好奇的顾客单独通过看片机来看电影,才有可能挣到更多的钱。因此,他拒绝以投影方式放映电影。这显然是个错误。一年之后,“1895年是放映技术方面取得惊人进步的一年。同年9月,托马斯·阿马特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产棉博览会上放映了活动图片。l1月,迈克思。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在德国柏林的温特加登放映电影。”①。“放映术”成为人们这一时期相互竞争的目标。然而,在所有的放映技术中,唯有卢米埃尔兄弟所发明的“活动电影机”获得成功。其一,那是一架既可以拍摄又可以放映赛潞潞软胶片的机器;其二,机器的成本和重量,也都要远远低于爱迪生和其他发明家们的那些设备;其三,在速度上,爱迪生的“电影视镜”是l/48秒的画格,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则是l/16秒的画格,更为接近于1/24秒画格的正常速度。就在1895年的最后两天,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这一天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①霍华德·劳逊的《电影的创作过程》,第5页。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并非偶然,它与现代科学新观念的发展息息相关。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产生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新观念”的时代,电影史前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们执著的追求,创造出了符合这一新的科学观念的形象的媒介语言,“运动的光学幻觉”。科学作用于艺术,体现了现代人类对于形象思维的全新观念。这一观念从一开始,便决定了电影这门艺术无论是媒介属性,还是语言方式等,都与传统艺术形式形成了根本上的区别。与此同时,就艺术发展史而言,电影也最终以它的科学性实现了人类艺术对于木乃伊“情节”队的美学追求,实现了现代艺术对于现实幻象真实的追求。

第二节 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

卢米埃尔兄弟在他们的父亲老卢米埃尔所经营的照相馆中,学会了照相技术,并在后来帮助他们的父亲掌管照相器材厂的同时,研制出了“活动电影机”。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卢米埃尔兄弟,对待电影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与爱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维观念。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对于“放映术”的发明、对于电影机器设备的改进,而是更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所存在的根本的时空观念的差别,根本的美学差异上。
作为发明家的爱迪生曾为电影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他对于电影机器、装置的研制,为新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他更大的荣耀,则是为这门新艺术起了一个富有魅力、富有诗意、富有幻觉意识的名字——电影。然而,爱迪生对待电影、这门新艺术的观念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首先,爱迪生提供给他的“电影视镜”所放映的影片,大都是在他所设置的一个被称作“黑囚车”的装置中拍摄出来的。而事实上,他的创造本身并没有脱离“照相馆”的原有模式。在那个只能供一个人观赏的“窥视镜”前面,观赏者的“窥视”不过是一次次地重复着摄影师的“窥视”。其次,由狄克逊最先完成的50部左右的作品:《酒吧阎景象》、《安娜贝拉的舞蹈》、《拔牙》、《理发师》、《布发罗·皮尔》等等,其内容大都是简单地表现跳舞、拳击、变戏法、作游戏等等娱乐性场景。影片中的人物则是由爱迪生请来的演员为摄影机表演的,如同一张张“活动的照片”。这不过是套用了舞台剧的模式虚构的一些小节目而已。与此相反,卢米埃尔兄弟采取的是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他们首先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作品的内容,也是更为努力的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专门去为摄影机安排和搬演实际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比如,由路易·卢米埃尔最初拍摄的短片:《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代表们登陆》、《警察游行》等等,就直接地表现了那些下班工人、上下火车的旅客、劳动中的妇女、划船出海的渔民、登岸的摄影师和街头行进中的警察等等。在这些作品中,卢米埃尔兄弟真实地捕捉和记录了现实生活的即景,使人们看到了自己身边的那些真切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群。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说:从路易·卢米埃尔的影片中人们了解到,电影可以是“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而不是像爱迪生的“电影视镜”那样,仅仅是一种制造动作的机器①。

E. 请问一个电影上映,一般在电影院上映多久

就拿成都的各大影院来说。如果是数字电影(低成本电影),一般上映到下映的时间不会超过12天。

如果是胶片电影,不是大片的话,一般上映到下映的时间在14天到18天左右(也有可能更短,随短期票房而定)。是大片的话,待遇就不一样了。一般上映到下映的时间会在25天到32天左右,如果票房持续平稳或上涨,会继续延长时间。就变形金刚1的票房来做参考,再加上本人已经看过变形金刚2了。保守估计,上映到下映时间在一个月左右。

片能定映间至于影片排场数观众决定些影片甚至映没看影院能照顾十几空着影厅片劲十足映间继续延像《解救姜戈》类奇葩片映线镜于血腥暴力像每三月雷锋月政府安排相关主题电影映即使没看映些原主要看市场需求《魁拔2》类片市场童节前映距离暑期档映爆发期段间意外排半月吧

拓展资料: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但它又具有独自的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F. 电影中的时序

文/江寒园

顾名思义,时序即故事叙述者对事件的安排顺序。我们知道,故事中事件的发生总是多维和共时性的,有些事情是同时不同地发生的,有些则是同地不同时,更有些事情是交缠在一起笑肢稿发生的。但是叙事只能沿着时间流程一件一件地往下讲。于是就出现了故事叙述者对于事件的安排组合。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安排并非完全是随意性的,而是有一定碰孝的文化和主题目的,大致概括一下就是通过对事件顺序的安排与组织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更能凸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一般而言,对于事件的安排组织,大致可以分为顺叙和闪前、倒叙和闪回、插叙和预叙。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谈一下电影中的时序问题。

一、顺叙和闪前

顺叙即叙述者严格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讲述,事件在叙述中的前后时间顺序与事件真实在故事中发生的顺序相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电影叙述方法。顺序严格遵循时间的自然流动,以时间为顺序来串联事件,其特点是时间前后分明,在时间的流动中把故事呈现与接受者面前。往往是最为经典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顺叙只是时间上严格遵循现实的时间向度,而如果将地点与事件也都高度统一起来,那么基本上就回归了饥山戏剧艺术的“三一律”,即时间、地点与事件的高度统一。《12怒汉》(1957)可以看做是三一律在电影当中的完美应用,全片在限定的时间里,一共12名陪审员在会议室里集中讨论少年是否有罪,完全遵循了经典叙事学的线性法则。

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叙事作品可以追溯到《左传》,它以历史事件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其开创了一种新的叙述方式——编年记事的顺叙手法,而这个手法对传统中国叙事作品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从此顺时性的叙述变成了中国文学艺术作品的一条铁律。

然而必须清楚的是,顺叙≠线性叙事,我们之前专门讨论过电影叙事结构的基本原则——线性、非线性和反线性。这是从叙事结构这个整体概念上看的,这个划分可以说是多因一果的,对于线性叙事概念的界定不仅有顺时性的叙述,还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度,而顺叙仅仅是从故事叙述者的角度来看的。

顺叙在电影作品中大致表现方式就是打上字幕“10年后”“20年后”,这样的目的可以突出主人公在漫长时间里的命运转变与某种坚贞不移的性格,如愚公移山,十年寒窗等等。

与顺叙相似的是闪前的一种,它可以算作顺叙的一个变种,同样表现的是时间的流逝,不过时间的跳跃更加突兀与内心化,举几个例子就能看出来了:

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开头还是远古时代,黑石启发了猩猩的智域,随后一根骨头扔上天空,一直飞到了银河系变成了现代的卫星,这个镜头即使纵观影史也是足够经典,人类社会几百万年年华流逝。

《美国往事》。纽约火车站,出逃的Noodles站在镜子面前,看着镜中人变成了35年后的自己。

《美丽人生》里父亲骑着白马当众抢亲,和妻子回到自己屋子里,过了几秒,父亲喊了一句什么,有个小孩从房子里出来后,观众这才反映过来,原来已经是婚后几年,他们都有儿子了。

《公民凯恩》里凯恩和他妻子的三次餐桌戏剪辑,表现夫妻二人的情感随时间的变化。其作为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被电影学院当作教科书式的范本研究。

上面举的都是外国电影的例子,因为国内的电影在叙事手法上确实因循守旧得多了,这也是前面提到过的,自《左转》起就确定的一条叙事作品的基本定律,不过近年来也有一些导演对闪前等叙事手法进行了成功运用。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主角小学时将书包扔上天空接到书包的已经成长为少年。

《一代宗师》大概1个小时20分,叶问和他妻子去影馆拍摄全家福(这个全家福的构图太完美了!一左一右一支花),然后现实场景化为一张照片摆在桌子上,再突然炸弹爆炸!日军侵华。墨镜王的构思实在是太妙了!

上面几个例子基本都可以看做是闪前在电影中的运用,可以看出相比于顺叙的缓慢和程式化,闪前更加突兀与内心化,手法也更加多样,镜头转场不露痕迹,变得更为艺术和圆融。

二、倒叙和闪回

倒叙即首先叙述故事的结果或其他关键情节,反过来再叙述故事的原因或开始。相比于中国叙事作品对顺叙的偏爱,西方叙事自古以来就有运用倒叙的传统,许多西方史诗都运用了倒叙法。最著名的如但丁在《神曲》那句名言“箭射中了靶心,离开了弦”。还有《奥德赛》的叙述是从故事的中间开始的,从特洛伊战争爆发20年后开始,然后再回溯前史,到了18世纪的小说家已经开始自觉地使用倒叙以达到故事的最好效果。现代派的小说家信奉的是永远不要从故事的开头讲起,千百年发展出的十几种故事类型几乎已经为前辈所道尽,平铺直叙会直接让读者猜到结尾,丝毫没有悬念伏笔可言。

而中国文学作品恰与此相反,即使发展到了明清,出现了一些章回体小说,偶尔会采用一下这类倒叙手法,但并没有得到推广。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发展起来后,文学上的手法必然要影响到电影,甚至更有前辈告诫说:“千万不要运用一切倒叙回忆等只有知识分子或惯看电影的人才懂得手法”,尽管如此为了叙事的需要,还是有不少电影谨慎地采取了倒叙。

电影发展到现代,倒叙已经被看做一种常见的手法,合理地结合闪回在电影中使用往往能达到特别的叙事效果。

一些经典的倒叙电影如如《美国美人》和《日落大道》。另值得一提的是具有后现代超验特征的电影,采取渐次回溯的故事方式,把完整的故事拆成一段一段然后倒叙。如《不可撤销》、故事拆分成了六七段,ABCDE然后从最后一段开始叙述就成了EDCBA,中间以摄影机旋转向头顶黑屏为截断点;

诺兰的《记忆碎片》能更复杂一些,顺叙和倒叙两段结构,分别以字母和数字代替,正叙ABCDE,倒叙54321,然后把这两段拼贴起来,就形成了更为精妙的叙事结构:

A,5,B,4,C,3,D,2,E,1

闪回可算作倒叙的一个变种,与顺叙/闪前的对比相似,闪回更显得突兀和内心化,倒叙在电影使用上,导演会通过淡入、淡出、人物的画外音等各种手段告诉观众“下一步我要倒叙了,请注意”。文学写作上则有巴尔扎克等传统作家,喜欢用“这就是为什么”这样的恢复性记号提醒读者他刚才这是在倒叙,以免读者糊涂。但到了普鲁斯特这样的现代作家则不然,他们“有意回避衔接,不向读者提醒倒叙的开始与结束,而是凭借作者自己的爱好随时进行时空跳跃,甚至故意引起读者的时间混乱,现代小说在这里就诞生了”。

倒叙与闪回的被采用主要由以下几个目的:

1.戏剧性表现过去的事件或补充介绍故事的背景材料

2.满足故事中人物的情绪需要,插入过去重要的场景过画面

3.形式上的需要,使叙述本身更具突兀感和曲折感。

倒叙有明显暗示和相对完整的特点,也可以存在于其他叙事文体当中,而闪回则是一种更加灵巧的、完全电影化的手法。

我们之前分析一部电影对话式复调时以《公民凯恩》、《罗生门》和《社交网络》举过例子,《公民凯恩》里五个人物五次闪回,《罗生门》里五次回忆讲述凶杀案,五次闪回到过去。在《蒙太奇是什么》中也提到过闪回,讲叙事蒙太奇时以《一代宗师》为例,有一个宫二低眉回忆的画面,然后故事就跳回到了过去。

可以看出闪回是完全依循人物心理,并不按现实事理逻辑出发的一种是非理性,非逻辑的叙述手段。所以一般存在闪回的电影都可归入非线性叙事当中。而倒叙相对完整、有条理,能为观众所接受,可以被归入线性叙事,适当的倒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顺时性的线性叙事。当然,诺兰的《记忆碎片》当中虽然用到了倒叙,但还有闪回、拼贴等手法,自然不属于传统的线性了。

三、插叙

插叙与倒叙的不同在于,插叙所插入的场景或事件和中心事件没有直接的时间和因果关系,而倒叙所述事件则属于中心事件,只不过颠倒了前后因果时间关系。插叙一般有两种,第一种叙述者为拓展影片含义插入的一些场景和镜头,由主要情节生发而出,又自成一体,游离于中心情节之外。这一种插叙里的叙事经常是被停顿的。

常见的如传统的中国章回体小说,故事进行得好好的,突然作者来一句,“什么什么有诗为证”,在这里主要情节就暂停住了,借用米兰昆德拉的一个词语就是离题“离题就是说,暂时甩开小说的故事”。

在这个时刻,小说的故事就暂停下了,转入对人物的半抒情半议论。

另一种则是介绍中心事件的背景材料,插入的是对另一事件或场景的描述。如《卡萨布兰卡》,英格丽·褒曼和她丈夫逃难到北非,“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里有那么多酒馆,她却偏偏走进鲍嘉的酒馆”,然后开始了对中心事件的插叙,影片开始介绍他们俩之间的往事,但这往事并不属于中心事件,只是为了中心事件更好进行下去而插入的背景材料。

四、预叙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如果看过《百年孤独》那么一定会对篇首这句话印象深刻。当时这种手法在国内文学界还未兴起,自上世纪《百年孤独》被译介过来后,瞬间引爆了整个文学界。上世纪80年代还是文学还算是显学,当时人人一本《百年孤独》,开口马尔克斯闭口魔幻现实,余华仿照着写了一本《兄弟》,开篇是这样的:

“李光头坐在他远近闻名的镀金马桶上,闭上眼睛开始想象自己在太空轨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测,李光头俯瞰壮丽的地球如何徐徐展开,不由心酸落泪,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

故事从中间开始叙述,从作品开头就已经预示了后来的情节发展。本来这种手法是相当罕见地,但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现在就连三流的网络文学也会用这么个手法了“多年以后,当杜微成为上海地下组织真正的幕后操纵者之后,他还记得这天晚上周群在卡车上给他说的这句话”。

上面从的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预叙是“在某件事发生之前便预示了这件事”。但需要注意的是,预示的这件事必须得发生,也就是说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多年以后肯定会面对行刑队;李光头多年以后一定会坐在他那个镀金马桶上,意识到自己举目无亲;杜微多年以后一定会成为上海地下组织真正的幕后操纵者。像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马晓军想象自己在生日宴会上是如何英勇的和刘忆苦打起来,《八部半》里Guido四处的散漫的想象,这些因为并没有成真,所以并不能算作预叙。

预叙这种手法,放在电影上则有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一开始就有这么一段画外音:

“很多年以后,我有了绰号,叫西毒。”

讲这段话的时候欧阳锋还不叫西毒,故事并未发生,但叙述者预示了故事的结尾,影片结束,欧阳锋回了白驼山,如开头所示,果然有了绰号叫“西毒”。预叙成立。

G. 电影发明于哪一年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馆”第一次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摄影兼用机放映了《火车到站》影片,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

19世纪末电影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产物,在电影诞生之前,许多发明家已经为电影的诞生做过艰苦的工作和基础性的贡献。

除上面所提到的科学发明家外,还有许多,如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等。而斯坦福与科恩的打赌事件如同使这些科学技术糅合在一起发生巨变的催化剂,迅速导致了电影综合技术的出现和产生,使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叩响了20世纪的大门。

(7)现代电影需要什么时候扩展阅读: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就此宣告中国电影的诞生。

中国电影从无声、单机、黑白影片到高科技、大投入、环绕立体声巨幕电影,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以武术及以尚武崇德的侠义思想为主题的电影占据了中国电影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促进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推广和宣传了中国武术。

第一个由政府设立的电影奖:1932年,由当时中国教育界和电影界热心人士共同倡议,在南京建立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于次年举行了第一次影片评选活动,《人道》和《自由之花》被评为优秀影片。此后又举行了几次评选。由于当时协会的领导者中有不少具有政府党政高层官员身份,因此可以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具有政府色彩的电影奖。

H. 电影是谁发明的.

1895年12月28日是世界电影的诞生日。这一天,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几部他们拍摄的短片,有《工厂的大门》,《拆墙》,《婴儿喝汤》和《火车到站》。人们看到女工们穿着衣裙,软边帽上插着羽毛,三五成群,边说边笑地步入厂区的入口;火车站的月台上,男女老幼正在等候火车的到来,列车从远处驰向月台……

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内有使35毫米片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器的转动机构。它备有一个摄影镜头,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画面静止时,遮光器开启,胶片曝光,遮光器关闭时,胶片向前运动,这样便得到了负片。然后取下镜头,将负片装到机器上,与另一条未曝光胶片贴在一起,在光源照射下运行,曝光后得到正片。电影机还配有放映镜头,装上胶片后,使机器置于灯泡的照射下,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摄影机变为放映机。

I. 现代主义电影的现代主义发展

现代主义选入电影,要比它选入诗歌、绘画、音乐等晚一、二十年。1907至1914年,立体主义流行一时,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则还处在幼年时期:无声的长故事片刚刚出现,蒙太奇技巧还在萌芽阶段。但电影毕竟是一种“二十世纪的艺术”,它对其他艺术的影响有着极强的接受力,所以在不多几年之后,在现代主义艺术革生的欧洲便开始了一场电影先锋运动,这是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中的第一次兴起。
欧洲大陆上的这场电影先锋运动前后大约延续了十年,而其全盛期则大致在二十年代中期。在电影史上,一般把这一运动称之为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这是因为这场运动的中坚分子大多数是法国人,其活动中心是在巳黎。参加当年这场运动的主要人物有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雷内·克莱尔、路易·布努艾尔和费南·莱谢尔等。其中德吕克历来被认为是这场运动的创始人。
真正标志着西方电影中现代主义的再次兴起的,是以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为开端的现代主义电影。
法国新浪潮运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的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从1959年到1961年是法国新浪潮运动的黄金时代。三年之间共有67名新导演登场,拍出了100部影片。这一运动的一些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如让一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罗等)的作品,这一运动对六、七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兴起起了不容置疑的推动作用。
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出现以前,象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第七印》(1956)、《野草莓》(1957)等影片,在新浪潮兴起的同时,意大利的一些电影现代主义者如米·安东尼奥尼和费德里科·费里尼等,也都在为商业电影拍摄现代主义的影片。这些涓涓细流同法国的那股浪潮相汇合,再加上以纽约为中心的实验电影,西方电影中现代主义的第二次兴起便十分引人注目了。
作者电影条件
他们的“作者电影”理论具体地规定了“电影作者”应当具备的三个条件。
一、具有最低限度的电影技能:
二、影片中明显地体现出导演的个性,并且要在一批影片中一贯地展示出自己的风格特征,这个特征便是他的“署名”。所以重要的不是他的某一部影片,而是他的一系列影片,
三、影片必须有某种内在的含义,导演必须通过他使用的素材来表现出他的某种个性,并且这种个性应贯穿在他的所有作品之中。
特征
第一, 现代电影已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 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张扬个人直觉和情绪);
第二, 现代电影不应再是对社会人物作传统的纵向概括, 而转为对社会生活、人物情绪的横向再现, 即一方面不注重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 而注重人物情绪的自然流动,“意识流”;
第三, 现代电影不再是仅通过故事本身来传达感情, 而且电影形式本身也成了直接表现情绪的手段。电影正在由视觉艺术升华为内心感受的艺术。
1、意识银幕化
2、结构多元化
3、表现手段多样化

阅读全文

与现代电影需要什么时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粤语电影免费大全 浏览:870
速度与激情电影不好看 浏览:429
一般电影院多少公顷 浏览:686
免费下载电影的网站动画片 浏览:526
好看的特工电影推荐 浏览:385
对看电影用英语提问怎么说 浏览:194
蜡笔小新打拳击的电影是什么电影 浏览:567
驳脚差佬免费观看完整版电影 浏览:300
好看的现代动作电影 浏览:583
qq里的电影票怎么退 浏览:69
双程2电影时长多少分钟 浏览:367
好看的儿童励志电影排行榜前十名 浏览:579
鬼拳1电影免费完整版迅雷下载地址 浏览:254
韩国搞笑好看的爱情电影 浏览:5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电影全集 浏览:506
超好看的科幻电影推荐一下 浏览:897
免费看电影绝命密码站 浏览:385
偷窥类大尺度电影有哪些 浏览:742
走出黑暗电影怎么样 浏览:663
贼巢电影免费完整观看国语版 浏览: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