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家推荐一下二战的电影`
最震撼
《兵临城下》法国
导演:让·雅克·阿诺
主演:约瑟夫·费因斯 裘德·洛 瑞切尔·薇兹
瓦西里·泽索夫是乌拉尔山区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练就了瓦西里的好枪法,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打响后,瓦西里应征入伍。他一枪毙敌的绝招在不到10天的战斗里就狙杀了40多名德国兵,一时间“瓦氏神枪,例无虚发”的神话传遍整个战场。然而在之后的几天,苏军的狙击兵也连连被人枪杀,对方同样只使用一发子弹。真正的对手来了!
《兵临城下》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现实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战中共毙敌400余名,是前苏联著名的狙击英雄。和好莱坞的战争大片相比,这部由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影片不遑多让,影片中,瓦西里和德军狙击手斗法的镜头让观众不由窒息,新兵们乘船渡河的场面扣人心弦,而苏联全线反攻的震撼场景,又使人欣赏到一道视觉盛宴。
《兵临城下》也是欧洲影坛有史以来制作成本最高的作品,达到了9000万美元,这其中德国资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拥有了反省德国历史的特别含义。
最难忘
《桥》南斯拉夫
主演:瓦·济沃耶诺维奇 斯·派罗维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那拧?
影片是南斯拉夫经典二战影片,真实再现一场激烈的大桥争夺战、一次勇气与信仰的考验。炮弹从头上掠过,大桥在脚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见》更是让人久久难忘。
最伤感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意大利
导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贝鲁奇
1941年,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二战的硝烟之中,但西西里岛仍是一片宁和,这里正是男孩雷纳托的家乡。他和所有13岁的孩子一样,天真、快乐、不安分,对生活充满幻想。终于有一天遇到了改变他生活的女人——玛莲娜。这位漂亮的寡妇令所有的男人着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战争在继续。传来了玛莲娜丈夫的噩耗。玛莲娜为了生存,开始了出卖肉体的生涯。
影片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但是战争留给女人的伤痕,永远无法愈合。
最悲情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前苏联
导演:斯·罗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马尔蒂诺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与德军的战斗。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流下热泪。
这部出品于1972年的战争影片,曾经获得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以及1975年列宁奖金等多项大奖。在中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这不仅是因为片中有一幕在当时算是惊世骇俗的“裸戏”,更因为它将女性在战争面前的抉择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争,往往应该让女人走开,而在伟大的苏联卫国战争中,女人却大胆地走入了战争。影片中,女兵们曾拥有的梦幻般爱情生活和战争的惨烈残酷相交织。当这群充满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女孩子最终相继战死沙场时,影片控诉法西斯暴行的主题得到了完全的展现。
最经典
《辛德勒的名单》美国
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主演:利亚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尔夫·费因斯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是个国社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善于利用关系攫取最大的利润。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厂只使用犹太人。
然而纳粹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使辛德勒越来越不满。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恐怖。从那时起,辛德勒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将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
《辛德勒的名单》让全世界感到震惊,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于1994年3月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映,德国总统亲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最真实
《最长的一天》美国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罗·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的诺曼底登陆战。这也是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庞大的一部战争片,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底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仿如在观众眼前重现整个事件。并且粗中有细,无论决策的将军或登陆的士兵都显得栩栩如生,成绩相当难得。
影片的演员阵容也属空前,歌手保罗·安卡也演出了一个动人的角色,并为本片写了一首雄壮的主题曲。《最长的一天》被影迷奉为二战电影盖棺之作。
最幽默
《虎口脱险》法国、英国
导演:杰拉尔·奥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二战期间,英国轰炸中队第一支遣队在执行一次名为“鸳鸯茶”的轰炸任务中,一架飞机被德军防空武器击中,几个机上人员被迫跳伞逃生,并约好在土耳其浴室见面。但他们分别降落在德军占领的法国首都巴黎市内不同地点。
德军展开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飞行员分别被油漆匠、动物管理员和乐队指挥所救。迫于形势,油漆匠和指挥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飞行员,去和中队长大胡子在浴室碰头。在几次误会后,他们终于接上了头。
在热情的法国人的掩护下,飞行员们与德军展开了一场场惊险紧张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戏。最终,油漆匠、乐队指挥和飞行员们一起飞向了中立国瑞士。这部影片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当年曾创下法国历史最高票房纪录,成为法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菲奈斯与演技派明星布尔维尔配合杰拉尔·奥利天才的编导手法,使影片成为世界公认的喜剧经典之作。
或
《布谷鸟》\(俄罗斯\、《安妮日记》\(美国\、《狙击手》\(苏联\、《老枪》\(法国\、《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桥》\(南斯拉夫\、《虎口脱险》\(法国\、《六月六日登陆日》\(美国\共8部精彩的二战电影在每晚10时播出。 这其中《老枪》、《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虎口脱险》
好莱坞在过去50年拍过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经典之作起码有好几十部,本文主要将重点锁定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正统战争片,稍为边缘化的二战电影,像《辛德勒名单》、《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爱。
或
1。《西线平魔》1949年出品,描写二战末期德军与美军在比利时的巴斯托涅镇发生遭遇战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员,全片外景在欧洲西部高原拍摄,白雪覆盖的天然美景和严寒气候,通过杰出的摄影加强了电影的张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讲述德军将领“沙漠之狐”隆美尔,本片敢于将德军主帅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国老兵争议。
3。《桂河大桥》1957年出品,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7项大奖。
4。《最长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战争片,手法平实,场面逼真。演员阵容空前,有约翰·韦恩、亨利·方达、肖恩·康纳利等。
5。《坦克大决战》1965年出品,叙事手法流畅,加上亨利方达等演员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6。《大布列颠之战》1969年出品,由英国精英群起出动拍摄而成,片中战机遮天蔽日的空袭场面拍得壮观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顿将军》1970年出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
8。《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以近似个案检讨的方式交代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来龙去脉,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特别效果奖。
9。《中途岛》1976年出品,二战影片多以西线为背景,这部是极少以东线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阵容强大,海战场面真实,使本片维持了相当的趣味性。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导演斯皮尔伯格对二战情有独钟,此前曾拍过《1941》、《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等。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许多二战老兵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它为“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长达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桥》南斯拉夫
主演:瓦·济沃耶诺维奇 斯·派罗维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然而他们仍不死心,为了挽救危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
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影片是南斯拉夫经典二战影片,真实再现一场激烈的大桥争夺战、一次勇气与信仰的考验。炮弹从头上掠过,大桥在脚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见》更是让人久久难忘。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意大利
导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贝鲁奇
1941年,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二战的硝烟之中,但西西里岛仍是一片宁和,这里正是男孩雷纳托的家乡。他和所有13岁的孩子一样,天真、快乐、不安分,对生活充满幻想。终于有一天遇到了改变他生活的女人——玛莲娜。这位漂亮的寡妇令所有的男人着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战争在继续。传来了玛莲娜丈夫的噩耗。玛莲娜为了生存,开始了出卖肉体的生涯。
影片没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但是战争留给女人的伤痕,永远无法愈合。
❸ 电影八佰最后为什么过桥时日本人开枪
在看《八佰》的时候,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比如当时为什么要义无反顾的冲桥?日本人为何要在那个时候开枪?
(一)撤离四行仓库
和之前在四行仓库的战斗相比,在最后离开仓库过桥的过程中,四行仓库守军遭到日军机枪扫射,出现了部分人员伤亡,其中就包括实际的战场指挥官杨瑞符营长,确实是比较憋屈的,可能很多观众都会觉得,与其如此,还不如继续在四行仓库坚持战斗,像死守宝山的姚子青营一样,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打死一个够本儿,打死两个赚一个。
所以说,和在四行仓库的坚决战斗相比,八百勇士真正的遭受的屈辱其实并不是日本人给予他们的,而是在撤离四行仓库之后,进入租界才开始的,而且是当时中国的所谓的友邦给予他们的。这也是中国在当时的国际秩序中的地位的反映。中国人不怕死,尤其是为了抵抗侵略,都愿意捐躯报国,但列强却不允许中国抵抗,要制止中国人抵抗。这才是更大的屈辱。
❹ 《奇袭 地道战》本应重现战争经典,却在悲壮之余沦为二流动作片
出于对经典的怀旧,看了《奇袭 地道战》但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人设太崩。鬼子军官一个个军装笔挺,阳刚帅气,我们的抗日英雄,民兵却一个个歪瓜裂枣,就算不能把敌人脸谱化,可也不能完全颠倒过来呀。
不过后来为了写影评,又回去硬着头皮把后半截看完了,谁知半截画风大变,悲壮的成分拍出来了,场面也不错。
其实平心而论,整部片子的画面感、特别是几个彰显日军残暴的场面,抓拍下来都是油画,张张都能去反法西斯展览上做展品,可见编导的能力和摄像师的功夫还是到位了的,只是编导对于“地道战”这个概念并不清晰,也没有军事经验,所以才把一部本应经典重现的战争片,拍成了一部二流的动作片。
下面就我曾经做过编剧的那点儿本事,结合着这部片子的前景故事和人设,谈谈这部片子的不足之处,和本应做成什么样子。
水平有限,算是抛砖引玉吧。
男主叶成的人设、前景故事以及《奇袭 地道战》中存在的问题。
在本片中,男主叶成在北平学了八年师范,而老叶是送他学“土地”的,好到舅舅的煤矿上帮忙,但叶成立志教育,悄悄的转到了师范。
这个前景故事槽点多多,我不知道什么师范要学八年。学八年就学八年吧,可当时是1943年,八年前是1935年,日本人还没有占领北平。而且在日占区读了那么多年师范,居然不会一句日语!不过纵观本片,别说男主不会日语,就连日本人都不会日语,更离谱的是日本人之间相互交流居然用的是半生不熟的中文!
而就男主叶成来说,最有可能的实在上学期间,因为日本人占领了北平而被迫滞留,这样更合理。
而读了八年书也有可能,这让叶成转到师范也有了可能。
第一个可能是叶成自己说的,立志教育,所以悄悄转了师范;
第二个可能是日本人占了北平,叶成滞留北平,断绝了生活来源;所以转到师范(当时师范是免学费的,而且管伙食。)
第三个可能是叶成自身有幽闭恐惧症(从铁匠那里拿过来,算是叶成的弱点,不然这个角色太完美,不出戏。而铁匠一个配角有这个病,至少在本片中没看到对情节有助力,干脆拿给叶成)叶成有了这个弱点,也就有了成长的空间。作为男主,没有成长空间不好看。
而整个男主叶成的前景故事和影片开头的情节应该是:
男主叶成被父亲送到北平学习矿山专业,准备毕业后到舅舅的煤矿上帮忙。其中日本人一只耳(那时还没有成为军官,耳朵也全和),还做过男主的老师。
男主虽然成绩优异,但是有幽闭恐惧症,很被一只耳看不起。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男主迫于种种原因,转到师范读书,其间加入了地下抗日组织,并且接受了相应的斗争训练。
1943年,叶成被抗日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利用学到的矿山坑道知识,指导当地抗日武装力量进行地道战。
但在回归途中与日军发生遭遇战,交通员和护送的同志牺牲,介绍信也丢失,回到村中的叶成被当地抗日武装进行甄别(毕竟是从敌占区回来的嘛,又没有身份证明,且要接触)
这就接到了开头的第二场戏,女主护送医药的民兵小队被日军小队追击。
但是和铁匠的幽闭恐惧症一样,本片中医药箱并没有对情节起到任何推动作用,所以这一场就成了废戏,没任何作用,而且槽点也多。在交火中,虽然民兵护送小队全灭,但日军小队也只剩下两人,其中一人还伤了腿,在这种情况小,无论从路上来什么人,日军都会毫不犹豫的开枪的,才不管你办不办丧事呢,片中男主的小聪明简直愚蠢。
所以这段戏改为日军小队直接截击男主要合理的多,而且在剧情主线上,日军完全可以提前知道了有一名地道专家被派到山底村,所以才派兵拦截的。
男主被山底村民兵救下后就可以开始甄别了,场面可以不讲理一点,因为主持甄别的人是杨大春,那个在片中显得“莽莽”的民兵队长。
在甄别中,日军再次偷袭山底村(可使用第一场戏,口琴长亭外)
由于地道的缺陷,日军发现了甄别的地道口,男主拿起牺牲民兵的武器和杨大春一起对抗日军,县大队政委带人赶到,击退日军,并证明了男主的身份,这场戏结束。
男二杨大春的人设莽莽可以不变,看不起叶成可以不变,甚至还可以加点怀疑叶成,毕竟叶成的舅舅是资本家,还可能做汉奸;所以在之后的对敌斗争中,一直对叶成有堤防,并且对于他的建议总是爱答不理消极怠工,甚至导致了地道工程进度的拖沓。
在原片中,杨大春大手一挥,就把山底村东边给了叶成折腾,这其实是非常不合常理的,地道是乡亲们的明白,怎么能如此的草率处理?情节应该是:
杨大春虽然表面上服从的政委的安排,但是实际上并不服气,总是给叶成找麻烦,再加上新的地道设计工程量大,系统繁杂,所以进度缓慢,当日军二次袭击山底村的时候,村子西面的地道还没有完善,被一只耳相继破坏,在危急时刻,叶成打通了最后的通道,让被发现的乡亲们进入东部地道避难。
日军追击也进入坑道,双方各有所长,打的难解难分,一只耳发现了叶成,知道了这次被派遣来的坑道专家是自己过去的学生,再加上外围部队被政委的县大队以“麻雀战”的形式袭扰,于是主动撤兵,山底村解围。
这次师生相遇,为之后男主叶成在幽闭环境中,战胜自己,与一只耳对决埋下了伏笔。
男主决定主动出击,找父亲老叶要舅舅煤矿的坑道设计图,准备利用现成的煤矿坑道系统打击日军。
老叶的前景故事和人设。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本片中暗指老叶是地主,但是散尽家财抗日了,实际上老叶的身份改成家境殷实的木匠更好,也就是说把原设定的木匠和老叶合并,道理和铁匠一样,不能推进情节的人设、道具和事件,都是废戏,没必要存在。
老叶是个优秀的木匠,在舅舅的煤矿上打工,很受舅舅赏识,于是不但把自己的妹妹嫁给老叶,而且还资助叶成到北平求学,并承诺叶成毕业后可以到他的煤矿工作。
日军入侵后,占领了煤矿,舅舅做了汉奸,老叶带人将煤矿主要坑道炸毁,导致煤矿无法进行生产。
所以这里还能体现出守备队长和一只耳的差别。守备队长是个传统的日军军官,擅长杀人放火,而一只耳的任务除了对抗地道战之外,还要尽快让煤矿恢复生产。所以一只耳是不杀青壮年的,而是抓到煤矿上去做苦工,毕竟煤炭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日军不可能让一个煤矿一直关着的。
有了被关押的劳工,从情节上也可以增加“奇袭”的难度,让片子更好看。
老叶想把叶成骗走的情节可以保留,为了报信牺牲也可以保留,但是这里确实没处理好,让原本紧绷的情节一下松下来,垮掉了。
男主第一次击退日军之后,扬言要主动出击,但实际上却没了动静,而一只耳倒是决定偷袭山底村,已经杀死了民兵哨兵,要枪杀了敲钟的老叶,然后忽然就消失了。这说明编导确实没有任何的军事经验。
偷袭即便是被发现,但在出于优势的情况下,应该立刻转入强攻,因为偷袭的优势并没有完全消失,对方依然是匆匆应战。
即便是偷袭部队余处劣势,也应该虚张声势的发动一次佯攻,趁敌方摸不清我方实力的机会再撤退。
而片中的这种突然消失不符合军事常识,甚至是一般的常理认知。并且把整个节奏都拉慢了。
此外本片编导还没有 历史 常识的地方是:各村民兵来支援时,一律自称某村“武工队”。武工队其实是八路军正规军派出了便衣武装工作队。一般不投入第一线攻坚战,并且各个都是精英人才,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敌后便衣特种部队,一个县往往只有一支武工队,十几人,几十人而已,不是每个村都有的。
好了,男主叶成终于开始主动攻击,而一只耳也开始了又一次的突袭。这里的情节没问题,但是军事细节有问题。
日军方面突袭山底村,应该采用了新的部队编制和战术,毕竟要体现出日军的狡猾嘛。像本片中那么大的场面,却把地道战拍成了地下的阵地战,而且双方都没有什么军事素养。
其实在日军方面,战术也是可以更精彩的。
日军的三八枪太长,很不适合坑道作战,一只耳是缅甸回来的,可以从远征军那儿缴获了不少冲锋枪(这同时也解决了道具槽点),所以,冲锋枪加手榴弹加火焰喷射器加毒气罐,构成了崭新的全套战术,既好看,也让民兵在坑道里节节败退得到了解释。
在据点那里,一只耳识破了政委的突袭,突然开火,民兵损失惨重。但是既然一只耳这么厉害,干嘛不派遣一支精锐从侧后袭击县大队和各村民兵?显得军事素养太低。
而在
我方这边,由于编导对于地道战和军事战术的无知,导致一场好端端的地道战,打成了地下阵地战,最后日军完蛋了,我方也几乎全灭,地道战的战法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真正的地道战,尤其是形成了地道网络之后,地道除了屯兵,最大的优势是机动力,我方的小股武装力量永远会不失时机的出现在日军背后,狠狠的咬他一口,然后消失的无影无踪,像本片中的这种硬扛,就算是王明博古也干不出来。
政委带兵牵制日军也是如此,不会是不要命的强攻,而是骚扰,偷袭,目的就是不让一只耳的专业坑道战部队能集中精力攻打地道,同时让各据点的日军不敢增援。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才是地道战的精髓。
而且地方武装从不和日军拼火力,那就是自杀。地方武装更擅长利用地道的机动性发动地雷战。
比如某处日军安全通过了,我方武装就会从隐秘洞口出去,设置地雷。然后由另一支小组袭扰敌人,促使敌人追击或者撤退。
由于此地之前已经安全通过,所以日军会返回这个安全的地方修整或者撤退,这时我方引爆地雷,杀伤对方。
可惜的很,这种地道战的精髓,本片根本没有呈现出来。
最后,关于引爆煤矿瓦斯摧毁日军据点。
我头些年也参与调查过一些煤矿安全事故,没见过威力这么大的瓦斯,还能摧毁地面建筑,这也太神剧了。
其实这里可以引入两个道具或者场景,一是舅舅在煤矿下面的临时矿山炸药库,里面有很多炸药。二是据点里的日军弹药库。都可以用,而且威力也比瓦斯大。
所以情节应该调整为,从村里的地道挖通连接煤矿,然后从地下奇袭日军据点,解救被关押的劳工。当日军发现后,寻踪追击时,叶成引爆提前设置在煤柱和其他坑道支撑柱上的炸药,煤矿彻底塌陷,煤矿的所有地面建筑也会随之倒塌塌陷。
这个时候政委可以带人从骚扰转入强攻了,同时,叶成克服幽闭恐惧症在地下和一只耳老师对决,并最终险胜。
此时,全片也到了尾声。
另外两点备注:
1、女主。其实本片是可以纯爷们儿戏,不要女主的,毕竟本片中女主对情节其实也没啥用,完全可以拿掉;如果非要女主,女主应该和二丑合体,娇小,灵活,骁勇善战,引诱日军进地道,女主更合适,也更出戏。
并且女主可以是山底村抗日民兵的一把手,他哥哥杨大春看似老大,其实是副职,这样有一点喜剧效果,也好做戏。
2、石头别顶个锅了,换个日军钢盔吧,人胆小怕死,也别做哑巴了,想娶媳妇过日子的戏份给他吧,反正给了就得死,所以带个钢盔可以突出他的怕死,而他的勇敢赴死让他有了成长线。
东拉西扯的写了这么多,也算是把这个片子拉了一遍,其实真要开这个片子的总结会,没两天都结束不了,只是我又不是编剧组成员,开会也轮不到我,只是吐吐槽,自娱自乐一下而已。
好了,就暂时写到这儿,这几天抽个时间去看看《八佰》,然后再写个有关八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