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子李耳的详细资料
老子 网络名片 老子像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人物简介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键芦此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位于今安徽涡阳,一说河南鹿邑)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老子,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哗则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稿迅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
『贰』 圣人老子的唯一亲传弟子,到底是哪一个呢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开创了我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门下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还有七十二之多。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四处讲学,将儒家思想广泛地传播于列国之中。孔子晚年又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根据西汉文学家杨雄所撰《蜀王本纪》载:老子与尹喜临别之时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时隔三年,老子降纳敬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子称赞他的成就,封其为无上真人,授予玉册金文,证位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居二十四天王之上,统领八万仙士。
这样,尹喜作为老子的亲传弟子,成为道家学说的最早传播者,而他又是道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在《庄子·天下》里,把尹喜和老子并列,称为“古之博大真人”。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元朝封尹喜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
两千多年来,道家思想在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尹喜可谓是除了老子之外功劳最大的一位。
『叁』 古中国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去了哪里,函谷关郡守是谁
又复数年后,母亲(理氏)去世,李耳启程西去,只求安度晚年。——我甚至“阴暗”地觉得,李耳出走是因为不能够获得一份家族封地的继承权,因为跟他等辈裂核分的哥哥们都已去世了,孙辈们不认账。——老子的后代比较有名的有李宗、李解、李注、李宫、李假。李宗是魏国名将,李解是齐国大臣,李注是老子的孙子,李宫是老子的肆型掘曾孙。李假小时候跟着李耳住在洛阳,长大后当了函谷关令尹。在李耳赶往关内途经函谷关时,做了一件有深远意义的小事——把《德论》交予云孙李假收藏。李假责令驻关守城的部下迎接自己的众父李耳,然后听取李耳讲述《德论》要义,此谓“布道”。
全体将士严整队列,迎来一位满头银发、神采奕奕、仙风道骨的老人,后面跟着一位牵有一匹青牛的书童,青牛负载着书简、行囊。李假建议李耳把《德论》直接更名为《老子》,李耳没有反对。其实李假的历史使命就是五千言的保险箱而已;更可愕的是李假竟然将《老子》传抄天下,成为春秋时期最畅销的出版物。——李耳停留时日不长,便继续赶路进关。李耳的晚年生涯就是在李假的关内府宅度过的。所以,说鹿邑是李氏之根,正确;说租尺天下李氏出关中,亦正确。至于太原,则是李氏第三故乡;安史之乱后,南唐就成为李氏第四故乡。
■ 时年公元前471年,李耳95岁
『肆』 商容老子不是一个朝代,为什么商容是老子的老师
这个问题是说时间跨度太大,按一般年龄计算不可能。这也正是道家吸引人的原因之处。春秋战国孔子,老子见过面,按孔子七十三故,见面时老子年长孔子也不过五十左右,周朝八百载商容老子要有一人长寿的。从老子归隐和尚容的归隐来看也象师徒传承,关键迷在年龄上。一提到年龄都有人找可能的年代证据,争来争去落到有争议告终。张三丰也是有人搬出几个张三丰,老子也同样有几个老子,商容也不离外,还有黄石公,郑九公。鬼谷子宋朝还有徒弟呢。一迷迷后人永远是个饥耐贺迷吧。
商容确实老子的老师,但你说的商容是另一个,并不是老子的师父,其原因是中国 历史 上总共有三个商容,你把这三个人搞混了,所以在时间上对不上。
第一个商容:生活在商末周初。 原本是商纣王的臣子,掌管的是商朝的礼乐,是有名的贤者。看到商纣王的暴行,就极力的劝谏纣王,想以礼乐来感化纣王,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随后就离开了朝堂,到了太行山做隐士,不再关心朝廷大事。
后来周武王伐纣成功,天下换了新主人。周武王知道商容的贤明,就想请他出山,封为三公,帮助自己治理天下,但是商容拒绝了周武王的请求,这件事在《诗经》、《太平御览》、《帝王世纪》等书中有着明确的记载。
第二个商容:这个商容生活周朝,也就是所谓的春秋时期。 在《高士传》当中简单的有商容的记载,这本书当中只是简单的说明了商容是老子的老师,其中还有一段老子和商容的对话,谈论的内容是天下兴亡的道理。
第三个商容:这个商容是春秋时期霸主齐桓公的大臣。 在《管子》当中有明确的记载。当中记载了齐桓公把商容派到宋国劝诫齐国归顺齐国的事情。唐代名相房玄龄还对此事发表过自己的见解。
综上所述,亩档中国古代总共有三个商容,第二个才是老子的师傅,而你是把第一个商容当成了老子的师父,所以在时间上根本对不上。
感谢笔者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通过查询资料了解到:
很多人都认为,商容是老子的老师,然而商容是商周时期一位著名的贤者,是纣王宫中掌管礼乐的人,但是老子分明是春秋末期的人,创立了道家学派,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成为师生呢?他们分明都是两个不同时期的人,中间相隔了数百年,为什么商容会成为老子的老师?两人之间究竟是有什么关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老子大家想必已经很熟悉了,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来说说商容。商容是纣王时期掌管礼乐的大臣,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德高望重的,商容也是如此,他对于纣王的暴政非常的不满,曾经多次谏言,纣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的话,索性将商容废掉了。商容看见纣王如此不思进取,自己的一番苦心对他没有任何作用,心灰意冷之下,进入太行山隐居起来。
但是纣王虽然对商容不尊重,也不思悔改,可周王不会这样。后来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想要将商容请出山来,封他为三公,可是商容却也并不接受周武王的好意,但武王最终还是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敬意。这一点非常像是伯夷叔齐,他们身为商朝子民,面对纣王的暴虐十分痛心,但是又坚决不允许周朝军队进攻,最后因为绝食而死。
也就是说,在商容、伯夷叔齐他们的心中,即便商朝再不好,纣王再暴虐,那也是他们的王,是他们的国家,他们誓死也要守护自己的国家,哪怕这个国家已经千疮百孔,自己也想要努力让国家好起来,只不过他们的这种品格,虽然很高尚,在朝代更迭面前却显得很幼稚了,不能接受时代的更迭,注定会被这个时代抛弃。
而商容既然是这一时期的人物,为什么会成为几百年后老子的老师?而且这种老师还是那种可以对话,可以言传身教的老师,而不是说商容的思想影响到了老子,在一些传说中,他们是见面交流的。这就很奇怪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真实的 历史 上,两人自然是不可能有任何的交流的,这种说法只是建立在神话传说烂派的基础上的。
因为在道家的信仰当中,老子是太上老君,太上老君作为大仙之一,拥有很多的化身,那他如果拥有穿梭时空的功能其实也不例外,而且在《封神演义》里面,也是有太上老君的,老子虽然肉身是春秋时期,但是他成仙之后就不会局限于某一时空了,所以有这种传说也是有可能的了。
商周时期三位商容称乎的人与老子同一时期的是老子老师,孔孟之道相隔三百多年孟子是学孔子的优秀学生
商容
商末殷纣王时期主掌礼乐的大臣,著名贤者,因为不满纣王的荒唐暴虐,多次进谏而被黜;一说他曾经试图用礼乐教化纣王而失败,逃入太行山隐居。周武王胜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辞不受,武王遂表商容之闾以示对忠臣贤者的尊敬。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 历史 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老子的一生中,有一位重要的贵人,那就是老子少年时的老师——商容。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 可见,商容一位公认的贤者,他曾是殷商末年商王纣的大臣,因敢于进忠言而被纣王废之。
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被聘请给李耳当老师。教学三年后,商容认为自己拥有的学问,李耳都已经学到,便推荐他去周都,继续学习。理由是,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非入其内而难以成大器。
当时李耳才13岁,父母当然不放心儿子远行。商容说他的一位师兄,是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家里养着好几位神童,都是从民间选来的,不需要衣食供给,如同亲生子女般对待。
商容说服李耳的父母,李耳才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后来,博士又推荐李耳进入周的守藏室为吏。收藏室是周朝的经典书籍收藏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无所不有。老子身在典籍书海中,如鱼得水,博览群书。李耳在周都任职大约30年。
以上就是老子与老师商容之间的故事,如果老子没有进入周都,没吸收到如此深厚的学问,估计就没有后来的《道德经》。商容称得上是老子生命中的贵人,也是中国文化的贵人。
商容是商纣时期人物,是忠臣贤人的代表
老子是周春秋时期人物,他想学习古人商容做一位忠臣和贤人到最后成为一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商容是《封神演义》中的角色, 历史 上并不存在
『伍』 传说老子准备离开泛滥的周王是云游天下他骑青牛来到怎么使被关领一喜的诚心感
历史上,有位叫做尹喜的函谷关关令,通过观星望气,眼见一片祥云飘来,紫气浮关。
尹喜见此天降祥瑞,知道有圣人将至。挑眼望去,他果见一位70多岁的白胡子老人,仙风道骨,伴着紫气祥云,骑青牛缓缓而至。
喜出望外,尹喜亲自下关迎接等候。后来,方知这位老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
在尹喜的再三请求下,老子为他留下了一首五千言《道德真经》,还为他传道受业。
中国传统文化中成语“紫气东来”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
直到他来到汉水南岸,遇差氏到一座高耸巍峨的山峰。
尹喜历经艰辛,眼前的这座天柱峰大顶,是最武当山最高峰顶,如一根通天柱般,屹立于群山这巅,四周的山则都朝向于这座峰顶,这就是武当山有名的“72峰朝大顶”。
此时的武当山还是一块“处女地”,更是默默无名。尹喜却选择毅然决然地投入这座山的怀抱。
后武当山记载,尹喜就是第一位来此的修道者。
尹喜来到武当山晌唤,首先在崖壁下,选择了一处可简住避风雨的地方,后人称为“隐仙岩”。
老子为何在函谷关前,要接受伊喜的请求,留下道德五千真言呢?”源易缘“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伊喜是函谷关令。有说法称伊喜先又是再三请求,又是盛情接待;还有说法称,伊喜态度也有些强硬,如果不留下的真东西,就不让老子过关;二是伊喜见紫气东来,知道老子神通不凡,就想弃官不做,拜老子为师,老子就留下《道德经》,让伊喜传世。
史料记载,尹喜悟道后在武当山青阳桥与老子一同仙去,后不知所踪。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付费文章更精彩),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文献:《道德经》、《中国传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