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每一部影视剧或小说都有大反派
如果剧情都是好人,没有对立面,故事情节,没有跌宕起伏。没有观赏价值。有了正派和反派就有利益争斗,故事情节悬念重重,引人入胜。吸引观众好奇,故居故事情节欣赏到最后,看完还能品味一番。所以,这是设置人对事物发展,探索,好奇的一种心态答案。这样才有观众欣赏到剧终。
㈡ 电视剧和电影中,作为一个反派,有什么必须的常识要知道呢
电视剧和电影中,作为一个反派,必须的常识是立身一败,万事瓦裂,无论开始有无限的优势,无论有多少人跟随,无论诡计多端,无论曲意逢迎 ,最终正派立于不败,邪不压正。
反派一般颜值比较差,三观颠倒,生活比较阴暗为了刻画人物形象,一般反派的形象都是被设计成比较差的,要么面目可憎,要么缺胳膊少腿,当然也有颜值比较高的来演反派,但是基本上颜值和他的形象是对应的。
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作为反派可能一般都希望达到顶峰,权利也好,地位也罢。殊不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如果只是达到一定的位置,不要那么高,及时收手,也许很多结局都会改变吧。
㈢ 电影里为什么总有死于话多的反派
你一定会对这样的场景十分熟悉: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高潮部分,最终大BOSS手拿武器对准躺在地上满身是血的主角。他/她/它(当然)并没有立即终结主角,而是(如你所想地)侃侃而谈:“想当年,我可是……”这段追忆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洋洋洒洒,足以写下一篇八百字作文。等等,只听“砰!”的一声——大BOSS(如你所想地)被主角干掉了。
大BOSS常常在占尽优势的时候对主角“话太多”。在说这段剖析自己内心世界的话时,他们给了主角足够的时间准备“逆袭”,而潜台词就是:“主角你在干啥?我都说的口干舌燥了,还不来干掉我?”于是主角愉快地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嗯,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些坏人、大BOSS,总是功败垂成,最后死于自己太话痨呢?
嗯,那一定挺疼的……
剧情要求,主角光环不能始终无敌
首先,在影视作品里很显然这事儿得问编剧跟导演啊!这可都是编剧和导演弄出来的鬼把戏。一方面,作为正面角色,主人公做事儿不能太顺利,主角光环只能在关键时刻用一用,如果全程都是无敌效果,那还有什么看头啊?估计这样的片子只能吸引吸引小学三年级以下的观众了——现在的动画片儿都不太这么演了好嘛。
反过来,坏人也不能太厉害,他可以一直都占据优势、占据主动,但最后必须被主人公给干掉。你要是让坏人一路占尽优势,最后把主人公给干掉了,观众也不答应啊。就算是观众答应了,你不给个正面的光明的结尾,也有些人要跟你急啊。
不过,话说回来,艺术来源于生活。时间是最好的编剧,现实世界才是我们能看到的最伟大的戏剧。在这部漫长而丰饶的现实大戏里,坏人死于话多的情况,真的会出现。
真实的坏人也死于“话太多”
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科学调查组创始人雷斯勒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叫《FBI心理分析术》,详细记录了自己为FBI工作的过程和细节。他提到,自己曾经跟上世纪70年代纽约一个著名的连环杀手大卫·柏克威兹(David Berkowitz),做过深入的谈话。这个柏克威兹很厉害,他自称“山姆之子”,总是在深夜伏击正在亲热的情侣。而且还很高调地给当地媒体写信,讲述自己的故事。截止到被捕的时候,他一共杀死了6个人,击伤7人。可以说是罪行累累。
“山姆之子”,真名叫作大卫·柏克威兹,他专门狙杀约会中的情侣,往往隐藏在小暗巷中趁情侣们缠绵时从车窗口向女方射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杀手,他却告诉雷斯勒一个此前所有心理学家、刑侦专家,估计连大长脸儿夏洛克都没有注意到过的信息:凶手在行凶之后,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回到案发现场。很快,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个现象后来被运用到刑侦工作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看一些刑侦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警方在勘查案发现场的时候,在围观的人群中发现了形迹可疑者,这个时候嫌疑人一定会拔腿狂奔,警察则一定会紧紧追赶。而且这一追捕行动一定会失败:不是被嫌疑人跑掉,就是突然暴毙,看一眼进度条就什么都明白了。
美国小说家帕拉尼克在名作《肠子》里也提到过这样的桥段,警探会在谋杀弃尸的现场藏一个麦克风,然后监听这里的情况。因为几乎所有的凶手都会回来跟受害者说话。所有人都有倾诉的需求,而杀人者只能与那个被杀死的,也就是永远都不可能出卖他的人分享自己的罪行。
可是,匪徒为什么要去多这么一嘴呢?他难道不能像个北欧人一样保持沉默吗?如果进入了心理学的范畴,一切都变得好理解了。
为啥坏人总是喋喋不休?
消解认知失调
行凶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情跟我们的认知发生了冲突。比如我们会有一个基本认识:“杀人是不对的”。行凶者在做这件不对的事情,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犯罪是错误的。所以,他必须要通过将杀人行为“合理化”来实现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行凶者会找各种借口来获取自己犯罪的正当性,最终说服自己放下良心的包袱,告诉自己“他就是该杀”。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在电影中的最经典表现来自《黑客帝国》。在片中,史密斯要毁灭人类的理由如此充分:“你们人类一直以为你们自己是哺乳动物,其实你们不是。地球上没有哪种哺乳动物像你们这样生存:每到一处,尽力耗尽那里的资源,榨干那里的财富,直至那里一无所有,然后和那块地方一起死掉。你们人类繁衍的唯一方式就是换一块地方,重新掠夺。地球上只有一种生物像你们这样生存——病毒。你们人类是地球的瘟疫和灾难,而我们——电脑——是解药。”
Ouch!《黑客帝国》大BOSS史密斯被干掉。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坏蛋为什么总在控制大局,只需再动一下手指就能大获全胜的情况下,突然变得喋喋不休。其实,他就是为了消除自己作恶时由于内化的道德和外显的行为不相符而产生的认知失调。通过不停地说给自己和别人听,来达到所谓的“认知失调消解”。
不过,这套理论有一个缺陷,坏蛋要想达成“认知失调消解”,自己在心里默默调节消解不就好了嘛,为什么一定要说出来呢?这里就牵扯到心理学的另一个机制:通过获得外部反馈,而提升自我评价。
提升自我评价
从原理上来说,提升自我评价有两个途径: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感。这两个途径都迫使坏蛋们不停地说话。
自我效能感简单来说就是强调“我有我可以”。比如你面前有一堆砖,你来要搬它,可你怎么知道自己搬得动它呢?根据自我效能感的理论,你以前成功地搬过砖、你看过体力跟你差不多的人成功地搬砖、有别人或者你自己来现场分析一下你能搬动砖的十大原因、开一个搬砖动员大会、把砖放在你熟悉的环境里搬,这些因素都能让你觉得自己离优秀的搬砖工更近了一步。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让人感觉异常良好。坏人也是人,也有人的优点和缺点,要遵循人类共有的心理规律。把众人眼中威风凛凛的正义化身踩在脚下,恶棍们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一边回顾自己“光辉”的历史,一边叙述自己“天才”的计谋;一边夸耀自己超凡的实力,一边肯定自己胜利的必然——自我效能感简直要爆棚了。然而这还不够,独角戏不够精彩,一定要有一个配角,甚至一批观众才能让个体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感。
实际上,在人类犯罪史上确实有罪犯真的在用极端的方式获得自我效能感,鼎鼎大名的“黄道十二宫”杀手,就曾炫耀性地主动寄给当地报社一些自己编写的密文,而其中的“340密文”的谜底至今仍未揭晓。
而社会认同感说的是人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群体,并且通过群体成员的身份来获得价值和情感意义。对于影视剧中的大坏蛋,在毕生追求的野心即将实现之际,不把这一系列的阴谋诡计全盘托出以便让世人知道自己才是名符其实的头号恶棍?这无异于锦衣夜行,实在会让人太失落了。而这种自我标榜为头号恶棍的做法,本身也是社会认同感极端化的表现。
虽然在《钢铁侠3》电影中只是一个傀儡,不过满大人的噱头还是搞得很好的。
有限认知:给坏人的会心一击
以上的心理动机导致了坏人总是陷入话痨综合征而难以自拔。而一种很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仍然悄悄潜伏在草丛中,随时准备跃出来,给他致命一击。这就是每次都能让主角绝境翻盘,逆袭反杀的最好帮手:人类有限的认知资源。
人的认知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当我们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时,不在我们关注范围内的信息很可能就无法有效地进入我们的认知加工环节,从而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况。1999年,美国心理学家西蒙斯做过一项实验,在向观众播放视频的时候,让一个合作者扮成大猩猩从人群前面走过。至少有一半人会注意不到大猩猩的出现。可以想见,当坏人专注于向已经被打倒在地动弹不得的主人公倾诉,以获得自我满足的时候,他是无法注意到后者行为、姿态和情绪上的变化细节的。逆袭的线索,就这样被忽视了。
坏人,就这样死于他的喋喋不休。由此可见,言多必失、沉默是金这样的古律,至少在电影当中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位敦厚长者的谆谆教诲:一定要闷声才能发大财啊!
㈣ 如何评价一部电影中反派的作用
在电影中,反派都是用来衬托正派的,自古邪不压正,正邪两派的争斗,从未停止,电影中只有邪派演的好了才会绕主角的光芒更加强大。
㈤ 李治廷为何会在电影《误杀2》中饰演反派
李治廷接受采访时,曾回答过该问题。之所以会在电影中出演反派,是因为他想让人们在漆黑的夜晚看到闪闪发亮的萤火虫们。完美的响应电影的主题,更加突出李治廷的高情商。
电影的拍摄过程并不简单,任何一部电影上映之后,都会存在着两种口碑和评价。李治廷之前并没有出演过太多的负面角色,这一次,在电影中出演反派角色更加容易,让人们感受到李治廷的演技成长。
总的来说,任何一位演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亮,他们也能够收获独属于自己的成绩。娱乐圈的明星获得流量和热度之后,他们自然可以得到品牌方的认可,尤其是优质男女明星。娱乐圈从来不缺乏优质演员获得商业代言的案例,只要演员的实力非常强。
㈥ 为什么现在的观众都喜欢影视剧中那些反派角色影视剧中反派都成好人了吗
在现代影视作品创作中,正派和反派的界限不再是清晰透明的。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正派人士全是伪君子。同时,也可以看到反派人士行正义之士。当然反派当然不是好人了,只是在角色塑造上,不再追求单一面,呈现在多个侧面。
我们小的时候缺乏阅历,局限于自身的狭隘视角,很难用同理心去分析理解反派的思维。所以只能单纯地从立场上判断善恶。跟主角目的一致的是好人、和主角目的不一样的是坏人。还有一层更糟糕的逻辑,那就是,好人做什么事都是好的,都可以被原谅,而坏人做什么事都一定是坏的。
㈦ 为什么有些电影作品里的大反派,反而充满魅力让人喜欢
谢邀。
喜欢反派角色并不是人心变复杂了或是电影变复杂了。电影之所以是电影因为人们知道电影是假的,人们所崇拜迷恋的并不是反派人物邪恶的本身,更多的是演员的演技和长相,这也就是为什么小时候不喜欢反派人物的原因了,因为不知道电影是假的。如果把电影化作现实,在现实生活当中,如果有这种十恶不赦的反派人物,你会喜欢吗?我想一般正常人都不会,除非心理变态了、扭曲了、或是能理解反派人物的“苦衷”。每个人想法不同,我不能说100%的不喜欢这种现实生活中的反派人物。
所以归根结底,人们对于外界的人物或事物,在自己所认知为正常或合乎情理的前提下,会产生好感甚至是迷恋。就好比电影中的反派角色,因为人们知道电源剧情是假的,现实生活中的演员绝不可能是这个样子,所以才会去追捧去迷恋TA
㈧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欢动漫电视剧电影中的反派角色了呢
现在人们都喜欢看影视剧了,在电影里面我能够看到我们生活中一些看不到的奇葩剧情,而且里面的惊险刺激程度也非常的有意思。人们就喜欢那种正派,通过艰辛打败反叛的过程。在这些优秀的作品当中,把每一个人物刻画的都很有特点,他们不仅仅有高超的智慧,还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这样的刻画方面,不仅仅是主角,在反派身上也会有类似的现象。而且现在人们观看电视剧的确是越来越喜欢当中的反叛,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反派不再一味的只是坏人,第二反派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就是因为这两个原因,才让现在很多反派那么的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