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为:
一、对事物的表现不同
1、形式主义: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际。
2、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更忠实于表现事物本
二、意义不同
1、形式主义:表达的只是一中表面的虚物。
2、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表达的是真实存在的本质。
三、在电影中的处理方法不同
1、形式主义:形式主义的电影风格就花哨许多。导演所关切的是如何表达他对事物主观和个人的看法。形式主义者通常是表现主义者,形式主义的自我表现至少和本身一样重要,其内在的精神面、心理的现实,都可经由扭曲外在现实世界的表面达成。
2、现实主义:(不管是写实还是表现)的原始素材。基本上导演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素材,但他们如何处理这些素材—如何设计及经营—才是决定他们风格的重点。
㈡ 电影小知识1: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
即便电影早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其本质上仍属于一种艺术形式,既然是艺术,其自然有流派之分。
早在19世纪末,电影已朝两个方向发展,即 现实主义 和 形式主义。
长久以来,坊间都把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分别称赞为电影写实传统和形式传统的始祖。
19世纪90年代中叶,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就用短片记录每日发生的事,借以娱乐观众。诸如《火车进站》等影片会使观众着迷,主要是因为这些影片捕捉了事件流动、自然的影像,宛如随处可见的真实生活。
约莫同一个时期,著名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也拍了一连串强调纯属想象的奇幻影片,诸如《月球旅行记》等电影,都典型地混合着幻想式的叙事和奇巧的摄影。
要注意的是,“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只是概括而非绝对的名词。当规划某些极度倾向这两种风格的电影时,才会主要提及这两个名词,但风格如此清楚的电影并不常见,换句话说,很少有电影是绝对的形式主义或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早在1910年,俄国伟大的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就说过:“这种转动着手轮的机器,会造成我们生活的革命,它直接攻击老式文学艺术,其变换迅速的场景、交融的情感和经验,比起我们熟悉的、沉重的、早已枯涩的文学强得多,它更接近人生。”彼时他早已深知这种新艺术形式将超越19世纪现实文学的光辉成就。
评论家和理论家都称扬电影是所有艺术中最写实的,因为它能捕捉经验中真正拟真的声音和影像。
比如2003年的美国电影《怒海争锋:极地征伐》,对于电影中所制造的拿破仑海战的惊涛骇浪,剧场导演只能用象征的方法打风格化的灯光和做音效来形容风暴,小说家使用文字,画家则在平板的画布上用画笔和颜料发挥。但电影导演却能将摄影机投入骇人的经历中,使人如亲临其境。观众可以不用真正陷入危险却体验到其刺激。
“现实主义”和“现实”并不属于同样的含义。现实主义是一种特别的电影“风格”,而“现实”则是所有电影(不管是写实还是表现)的原始素材。基本上导演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素材,但他们如何处理这些素材——如何设计及经营——才是决定他们风格的重点。
大致来说,写实的电影企图尽量以不扭曲的方式再复制现实的表象,在拍摄事物时,电影工作者想要表达与生活本身相似的丰富细节。但无论现实主义或形式主义的电影导演,都必须选择(强调)混乱现实中的细节,而现实主义电影中,这个“选择”的因素较不明显。
简言之,现实主义者较想保持一种幻觉,即他电影中的世界是未经操纵而较客观的反映了真实世界。另一方面,形式主义者却丝毫不做这种处理,他会故意使素材影响扭曲或风格化,使大家明白其影响并非真的事件或事物,他也会故意扭曲其他细节的时空脉络,使其“世界”与真正可见的物质世界大不相同。
现实主义的风格大致来说并不醒目。其艺术家在面对素材时,宁愿抹杀自己,较关心电影显现了什么,而非如何操纵这些素材。体现在摄影机上的运用是相当保留的,它基本上是被当成记录的工具,尽可能不做“评论”地复制表面可见的事物。某些现实主义者的目的常是粗糙的视觉风格,在形式上并不求完美。其最高准则是简单、自然、直接。
不过并不是说现实主义电影缺乏艺术性,因为最好的现实主义艺术擅长的便是隐藏其艺术手段。
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电影风格就花哨许多。导演所关切的是如何表达他对事物主观和个人的看法。形式主义者通常是表现主义者,形式主义的自我表现至少和本身一样重要,其内在的精神面、心理的现实,都可经由扭曲外在现实世界的表面达成。摄影机被用来评论事物,是强调本质意义而非外在现实的方法。形式主义的电影有相当程度的操纵和对“现实”风格化的处理。
形式主义电影中,导演的个人标志通常非常明显,操纵叙事元素与风格化视觉元素都流露刻意的痕迹。故事基本上是导演个人情感的抒发,对客观现实的忠诚一般而言不是导演的考虑。艺术上高度风格化的影片类型如歌舞片、科幻片等,都是形式主义的电影。影片充满高度象征性的元素,情感均借形式传达,大部分电影风格大师都是形式主义的信徒。
比如1934年美国电影《美女》,影片中导演雷·恩赖特用奇特的鸟瞰镜头,把美丽的女孩以整齐划一的排列,成为半抽象的视觉单位,宛如万花筒般使观众着迷。电影中的编舞创造了人工化的、脱离现实世界的形式,当时遭受过经济大恐慌的观众无不潜入电影院想逃避现实生活,他们宁可要幻梦和沉醉也不愿面对真实生活的困境。
古典主义--
大部分现实主义者认为“内容”比“形式”和技巧重要。题材本身永远是最重要的,任何分散对内容注意力的方法都值得怀疑。因此现实主义电影的极端便是纪录片,强调人与物的真实摄像,而形式主义电影则强调技巧与形式,其极端是先锋派影片,比如1961年的美国先锋短片《诱惑》,主题常以抽象形式出现,并强调形式之美,其纯粹的形式(非具象的色彩、线条和形状等)构成了唯一内容。
但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大部分剧情片都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称之为 古典主义 电影。
在古典电影中,“形式”和“内容”这两个词不是那么壁垒分明。许多时候,这些名词意思差不多,只是强调的程度不同而已。一个镜头的形式——即一个题材如何被拍摄下来——即是其真正的内容,不一定与现实中该题材给人的印象相同。
古典叙事电影通常避免极端的写实或形式主义风格,而比较倾向于带有一些表现风格,但影像的表面仍采取十分具可信度的处理手法。这类影片通常拍得不难看,但很少吸引观众注意到影像的风格。画面的取舍是由它们与故事或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定,很少是因为写实的欲望或形式上美感的需要而来。
古典叙事电影向来以故事本身为重,叙事线很少逃离主题,强调故事的娱乐价值,因此经常屈从于类型的惯例,人物通常由明星扮演,角色性格也会被调整成个人魅力的展览场。
一般而言人物是古典叙事电影至高无上的元素,剧中人物常会被塑造为独具魅力,观众在观赏这样的影片时,会不自觉地去认同或反对这些角色的价值观与目标。
--总结来说,形式和内容最好是相辅相成地使用。在观看一部电影时,将艺术的某些部分孤立来看是有用的,我们如果能了解电影媒体组成的基本要素——其不同的系统——我们最终能了解电影的内容、形式和其他的艺术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㈢ 电影是如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
懂得艺术的人很少,获得财富的很多(这只是量大量小的问题),一部电影,可能有口碑,没有票房!也有可能有票房,没有口碑!这样的电影很多,缺的是既有口碑,又有票房的电影!导演在追求艺术的方面,是要有资本买单的!所以不得不考虑艺术向资本低头的这种情况发生!所以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往往要拖着资本走!
㈣ 型事主义是什么意思
形式主义,指的是一种只看事物的表象而不加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科学原理。
形式主义的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其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是欺上瞒下,做表面文章,虚多实少,阳奉阴违喊口号多,不折不扣抓落实少。[1]
形式主义(formalism)典型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
中文名
形式主义
外文名
formalism
思想根源
唯心主义
哲学基础
形而上学
快速
导航
社会根源表现形式政治危害解决办法学术流派社会评价
各方定义
宗教
宗教上的形式主义代表对仪式、典礼、与遵守规则的重视,更甚于其意义。
法律
形式主义是法学中的一个流派,着重审讯过程中的公平更甚于最后的实质结果。过程的效率高低决定着一个形式的好坏。
人类学
在经济人类学,“形式主义”指新古典经济理论在理论层面上在人类社会的应用。
批判
大致上,“形式主义”在文学艺术的范畴中,代表了着重于作品艺术技巧、美观程度、遣词用字的技巧;但并不着眼于作品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文学批评
在当代关于文学理论的讨论中,I.A.理察斯的批判派与他的追随者——传统上称为新批评主义,有时被标签为“形式主义者”。在这个情况下,形式主义的意思是古典修辞学的延续。俄罗斯形式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学派,以东欧为基地,亦植根于语言学和童话理论化(内容被认为是二手的,因为“故事”是形式,而“公主”就是童话故事公主)。
诗歌
在现代诗歌中,“形式主义诗人”可以说是“自由诗人”的相反。这些只是标签,不能完全概括他们之间的区别。诗歌中的形式主义代表着重诗歌中的押韵、声调、字数句数等,多于诗歌本身的主题、内容或意义。为了清楚分别这种诗和所谓的“古体诗”,有些时候会用“新形式主义”这个字眼。
电影
在电影研究中,形式主义是电影拍制的一种习惯,通常在片中会用上大量明显的电影语言,例如剪片、拍摄镜头,摄影机的移动,道具及场景设计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着重于人工的电影体验。
形式主义的电影包括: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希治阁的《敲诈》等。
社会根源
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思想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历史根源是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负面影响。具体到一个单位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有二。
形式主义漫画
一是名利思想。功利主义的私心是滋生形式主义温床。个别领导为了个人和单位出名,显示所谓“成绩”,热衷于搞一些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的“明星工程”;不考虑单位实际和能力,到处出国考察,每天大吃大喝,浪费国家大量财力、物力;有的眼睛长到头顶上,“只要领导满足,不怕群众骂娘”;有的抓工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以牺牲单位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名利。
二是懒惰作风。惰性引发飘浮思想,只管形式,红火,喜欢把功夫下在形式上,只管快,不管效果怎样。有的满足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只满足上级指示原本传达,该抓的问题没有及时抓,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形式主义害死人”,基层和群众深恶痛绝。根治形式主义顽症,一定要在思想根源上正本固元,在重点难点上猛药除疴,在责任落实上动真碰硬,在源头治理上防患未然。[1]
表现形式
形式主义在一些党员、干部中表现得相当严重。比如,检查工作前先给下面打招呼,领导来基层调研时安排个“经典线路”,往政绩材料里注水……种种表现不一而足。这些表现的共性是“虚”字当头、“空”字挂帅,净搞一些花团锦簇、虚头巴脑的花架子,场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空洞洞,中看不中用。
形式主义与党的思想路线背道而驰。它不从实际出发,单从表面上、形式上去估量情况,只讲一般原则、提空洞要求,却不拿出正确、管用的办法。这严重背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
形式主义背离党的群众路线。只有扑下身子深入群众,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才能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敲锣打鼓、虚张声势,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严重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不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不只会让各方面工作垮下来,而且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为群众所痛恨,损害群众的积极性和党的威信,削弱群众对党的信任。
在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者哗众取宠、弄虚作假,上骗组织、下欺群众,拿工作当演戏,是党性不强、思想不纯、政治动摇的表现。[2]
“厕所革命”让民众用上了卫生的厕所,成为最贴心的精准扶贫。但记者调查发现,中央高度重视并陆续出台相关方案及措施的农村改厕,在一些地方却“变了味儿”,出现了半吊子的“尬厕”——没墙、没顶,只有个蹲便器。在被新华社点名的山西省娄烦县,房前屋后、乡间路边、山坡沟里,没有围墙、没有顶棚、裸露在外的蹲便器随处可见,成为极其突兀的“风景”。而且浪费不只体现在厕所烂尾,像娄烦县下辖的凤凰村,全村常年住在村里的也就20来户人家,却修建
㈤ 你觉得电影是艺术吗,为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电影就是一种艺术。
只是电影不同于以往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属于动态的有声的艺术。
我们知道电影有着百年的发展历史。
可以说,电影是在工业革命的催动下诞生的。
之所以说电影是艺术,因为他就是二维传统艺术的升级版。里面的内容、文字、包括说话的方式处处都蕴含着艺术。
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蒙太奇长镜头表现形式。这就是电影是艺术的最佳佐证。
㈥ 解释一下什么是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
1.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管实际的作风,或只看重事物的现象而不屑于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
2.文艺创作中的一种倾向。它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内容,从而否定内容的意义,割裂形式与内容、艺术与现实的联系。
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它的理论和创作实践都置内容于不顾,而把形式强调到一种绝对化的程度。赫尔巴特的形式主义美学认为,美只能从形式来检验,即从构成美的个别因素和艺术作品形式之间的关系来检验。
3.形式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作品的内容空虚,表现形式怪诞、离奇。在表现形式上则因侧重点的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如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都属于形式主义流派。这些流派与现代的抽象艺术有区别。前者基本上仍
以现实事物作为临摹对象,而后者却是所谓“没有表现的对象”或非写实图形的自由组合。
4.参考英译:
formalistic
academism / academicism●externalism●formalism●formulism●red-tapism
tokenism
形式主义 Formalism
文学、艺术或戏剧中专强调形式与技巧而不强调题材的表现手法。起源于1915年的俄国,因为莫斯科语言学圈及诗语言学会的成立,反对俄国革命前处理叙述材料的传统方式,转而重视艺术语言形式的重要性,逐步影响到当时的各艺术领域。在电影表现或分析上,形式主义强调不同形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材料的内涵,剪接、绘画性构图与声画元素的安排都是形式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兴趣所在,如1920年代的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等均是此种主义的支持者。1930年代中期遭斯大林主义的压迫而停止在俄罗斯的发展,但对后来的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有很大影响。
㈦ 电影人必知的电影风格基础分类
人们将他们的历史、信仰、态度、欲望和梦想铭记在他们创造的影像里。
——罗伯特·休斯(Robert Hughes)
这是一篇关于电影的文章。(本文所指电影泛指一切影视作品)
电影的消费,已成为现代人们的日常开支。演电影的人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电影所表达的意境、精神、风格则沦为吸引大众眼球的标签。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资本导向和流量导入时代。愿意静心坐下了解电影风格的人,我们一起聊一聊吧。
在电影中,导演将智慧转化为影像,身为观众的我们看着电影屏幕就可以惊叹于导演超凡的想象力和十足的天赋。
电影正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从经典的《肖生克的救赎》到近来热播的《七月与安生》,无一不是在展示我们共有的卑鄙和温暖。那么,在众多电影当中,电影人又是怎么定义一部又一部的电影呢?
电影风格最基本分为三类: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古典主义。相应的对应三种电影:纪录片、先锋派影片、剧情片。
早在19世纪末,电影风格的两端就被标记为: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而处于两端之中的便是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我们用这两个名词来表述某一部极度倾向这两种风格之一的电影,可是我们现如今大多所见的电影基本都是二者的混合体,即古典主义。也就是说,很少有电影是绝对的现实主义或者形式主义。
在古典主义里,“现实”和“形式”并不是那么明晰,很多时候他们的内容都差不多的,只是看的角度不同,所强调的程度也有所差异。
《舌尖上的中国》算是我们熟知的纪录片之一,它的表现形式打眼一看是记录中国这个庞大国家不同地方的美食,借由美食来表达不同的乡土人情。基础是食物,精神是文化。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他极大程度的还原了食材的采摘、烹调,以及运用大量的生活细节和不同视角来表达生活本身的丰富。简而言之,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都传达了一种:世界的真实客观。
在了解“现实主义”之时,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现实”。现实是所有电影的原始素材,导演在现实世界寻找所有与电影相关的材料,进而将这些材料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出来,导演不同方式的表达才是决定电影风格的关键点。
对于现实素材尽可能真实还原,是现实主义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素材的扭曲或者某种有意的风格化,使大家明白眼前的现实脱离原本的客观,进而表达出一种独特的意义。
《刺客聂隐娘》便是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记录,不做任何评价。其最高标准便是简单、自然、直接,最好的现实主义艺术擅长一切竟在不言中。导演带你看故事,你怎么看全凭个人的见识,这恐怕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不论获奖还是评价都是双赢,可是在商业市场上票房惨淡的原因。
形式主义的电影表现形式就千奇百怪了,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导演就有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形式,就好像一个人一种性格,看到这部电影就能看出是哪位导演所出。
《柯赛特的肖像》是个人认为十分形式主义风格的电影。剧情其实很简单,一个问句就可以概括:你爱上的是萝莉还是萝莉的画像?但是其大量采用意识流的表现形式,时常场景切换,把人物关系弄得看起来错中复杂。B站上有片源,建议一周目关弹幕,不然会被严重剧透和拉低智商。
形式主义者,通常也称为表现形式者。形式主义者认为题材和自我表现形式一样重要,其题材内在的精神、心理变化都可以经过扭曲外在的客观物体来实现表达。简单举例来说,主人公遭遇人生变故,多多少少电影会来一场突降大暴雨或者天气不好,来表达人物内心的奔溃;恐怖电影的场所选择也常常是月黑风高之时的安静祥和。这些都是标准版电影套路。
绝大多数现实主义者认为:客观的表现,题材本身是做主要的。这也是绝大多数写实电影偏向于纪录片,就好像《小鞋子》一样,观众可以融入主人公的生活,触摸到他们的内心。
而形式主义电影强调技巧和表现形式,其极端就是先锋派影片。这些电影通常抽象,且往往十分意识流,用大量抽象的物体来表现导演所赋予的的含义,比如说西方电影中宗教的出现,大量的暗指宗教的变形图案。
很多电影都包含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就好像阴阳鱼一样,做到某一种极致就会反过来。这样的电影最常见,也最丰富立体,我们称它为“古典主义”。
《攻壳机动队》便是在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两个极端上游走的经典佳作,即古典主义。没有看过的自己去补番。电影题材源自于AI(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人类和机器结合的狂想。其取材是基于现实,但是故事的发展运用了很多形式主义的风格。
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这边是古典主义成为电影主流风格的最大原因。题材既有深度,表现形式又可以让大部分人接受,甚至可以启发观影人不同的认知。
我们如果能了解电影的基本风格,就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编码来解读一部电影的内容、形式,最后你会察觉,电影其实和其他艺术是一样的。
㈧ 到底什么样的电影才算是文艺片
一 “文艺片”的含义
“文艺片”:
1. 华语电影特有类型(参见magasa回答)。为了方便区分,暂时把这种类型改称为“文艺戏片”或者“文艺戏”。
2. 被错误地用来描述“艺术电影”。
3. 被用来轻蔑地描述叙事糟糕的电影。
4. 用来描述那些不能用“华语类型电影词汇”归类的电影。
二 为什么“艺术电影”常被错误地描述成“文艺片”?
先说说“艺术电影”吧。电影的“艺术性”这种东西很难量化,因此是见仁见智的。非要定义也可以,大抵分两种。
第一,形式主义的艺术。也就是常说的“实验电影”,探索“电影工具”(cinematic apparatus:镜头,包括构图,景别,镜头运动,镜头长度;镜头关系,即剪辑。)的艺术可能性。比如艾森斯坦的[十月]探索蒙太奇对观众认知的影响, 阿仑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探索剪辑在电影时空构建上的多重可能性。
第二,现实主义的艺术。探索电影“重现现实”的能力。比如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人物如,让雷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好莱坞的如奥森韦尔奇。
这两类的“艺术电影”相对商业电影来说,故事性被弱化了。形式主义艺术电影尤其如此,故事基本不讲究因果逻辑,往往也是支离破碎的。现实主义艺术电影有故事,通常也是完整的,只是“戏剧性”没那么强,有很多类似“跑题”的段落及看似“啰嗦”的镜头运动(显得更加真实)。
为什么用“文艺片”描述“艺术电影”?原因是“艺术电影”的概念不普及,而“文艺片”又被广泛地用来描述那些不那么“商业”(即故事性不那么强)的电影,因此更近一步被用来描述更加不商业的“艺术电影”也在情理之中。
三 当他们说“文艺片”的时候,说的到底是什么?
上面提到“文艺片”被广泛地用来描述那些不那么“商业”(即故事性不那么强)的电影,这里广泛地把“文艺片”当作一种类型片标签使用的是电影爱好者和影评人,这里的“文艺片”应该像其他电影类型标签一样作为电影产业生产实践的语汇,对电影内容(即类型化的角色设定和情节轨迹)给出明确的指示信息,进而指导观众的观影选择。但多数的情况是,如果你告诉另外一个小伙伴,这是一部“文艺片”,对方对电影内容仍旧是一头雾水。
当前语境下我们耳熟能详的“类型片”,其含义并不是单一的。
“类型片” 的产生大抵分成两种。
第一种是片商用来推广产品,降低风险,普通观众用来指导观影选择的商业行为。它一开始的流通范围是制作发行电影和看电影的人,后来电影学者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归纳总结,并把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商业行为在前,理论研究在后。我们最熟悉的电影类型片,大多属于这一种:西部片,黑帮片/警匪片,喜剧片,恐怖片,惊悚片,科幻片,战争片,动作片/武侠片,体育片,自传片,历史片(如清宫戏)。这类类型片的名称都是简单粗暴,没有歧义,童叟无欺的。
第二种是学者通过研究和观察“发现”并定义,而后因为种种原因在电影评论界及影迷中被广泛使用的。这类“类型片”包括了“文艺戏片”,“黑色电影”[Film Noir] 和“通俗情节剧”[Melodrama]。这类“类型”概念的产生是明显滞后于市场行为的。比如“黑色电影”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46年夏天,研究的对象却是40年代初的好莱坞电影(参见什么是「黑色电影」?好莱坞有哪些优秀的「黑色电影」?)。其次,这类“类型片”的名称基本上是使用引申含义而非字面含义,因此有较大的歧义。比如,“文艺戏片”并不是字面意思“文学”和“艺术”的简单加成;“黑色电影”并不是说指颜色是黑色的电影;melodrama字面意思是指起源于18世纪的戏剧形式,melo-词根意思表示音乐,字面理解是“配乐戏剧”。发散式的命名原则使得这三种“类型”始终没有明确的,公认的类型定义,而更多地被认为是某一历史时期的“创作趋势”或“创作模式”。
“文艺片”标签的泛滥化是有实效意义的,因为它恰好补全了“华语类型电影词汇”的空缺。“华语类型电影词汇”中有本土的,如武侠片,香港警匪片,而大部分是外来的。有一个好莱坞经典类型片概念没有进入“华语类型电影词汇”,恰好是melodrama(这里说的是商业版melodrama,而非学术版melodrama),翻译成中文叫做“通俗情节剧”。几乎没有人会把一部华语电影叫做“通俗情节剧”,相反,很多应该属于melodrama的电影都被描述成“文艺片”。(注:正宗的melodrama和“文艺戏片”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不是一回儿事儿;不过两个学术概念推广泛化之后指的恰好是一类电影。)
简单地说,商业版本的melodrama,或者更广泛地被简称为“drama”,是一种角色推动型的电影类型(character-driven genre),相比情节推动型电影类型(plot-driven genre)对角色的脸谱化处理,melodrama 强调角色的“变化”,或者“成长”,而这种“成长”是主人公通过与和其他角色的关系(爱情,友情,亲情)获得的。
“华语类型电影词汇”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去描述这种故事场景设定很“真实”,角色挣扎和情节轨迹很“现实”,更关注“人”而非“戏剧化的情节”的电影。“文艺片”可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更好地把“艺术电影”,“文艺戏片”,和“文艺片”的概念区分开来,更准确地使用“文艺片”去描述一种可以明确定义的电影故事类型。
“类型片”说白了都是商业片,只不过melodrama和“文艺片”的商业性不那么重而已。反叙事的实验片=艺术探索,反叙事的故事片=坑爹。
注:简体商业版melodrama/“文艺片”特点。
-主人公是女性的的时候比较多。当然也可以是男的。
-主人公的危机是内部的,通常是首要的生活危机,比如爱,失去(至亲,健康,事业)。
-一个无能为力(powerless)的主人公 v.s. 一个强大的权利机构。比如黑人在白人的世界,移民在本地人的世界,女性在父权主导的世界,等。
- 情感深度上从恶俗(肥皂剧)到深刻(悲剧)不等。
- 截然对立的价值观碰撞。道德困境。
- 一段改变主人公的关系至关重要。
- 角色与角色之间互动提供了故事的张力。
例子,[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主人公危机:aids 晚期。主角目标:自救
- 强大的权力机构,药监局,医院:控制药物的流通,主人公和其他患者没有办法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获取药品自救。
- 道德困境:采取非法的手段救人是否合乎道德?
- 一段改变主人公的关系:with Jared Leto
来自知友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敬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