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人认为姜文再也拍不出像《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了,你怎么认为呢
这你可真小看姜文了。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个关于崔健的纪录片,作为好友和曾经的合作者(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的配乐是崔健做的),姜文也在被采访者之列。我记得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同样的评价也可以放在姜文自己身上:如果仅仅把简单意义上的「好看」当作判断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他能把电影拍得非常好看,这对他来说不是个难事。
姜文曾经说过: 《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 可见他心中的高下。
《让子弹飞》,无论姜文在里面加了多少「私货」,也无论大家从中解读出了多少意义与思想, 仅从叙事架构上看,它就是一个孤胆英雄(相对而言)深入敌后,智斗实力几倍于己的恶霸的故事 ——用姜文自己的话说:像西部片—— 它是一部符合商业电影叙事规律的电影。
可是, 以姜文的野心与才华,「符合」规律恐怕并非他之所愿,「打破」规律才是。 或许《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就是他在证明自己可以拍商业电影之后的「打破」规律之作,而非题主所谓的「江郎才尽」之作。
所以,也可以说,那些把《让子弹飞》奉为无上经典的观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姜文。
很难说。
估计玄乎。
本来,
姜文是一个很令人期待的导演和演员。
但是,
看了《邪不压正》之后,
我完全失望了。
故事,画面,表演,等等,要什么没什么?
完全不像是姜文。
那个曾经贡献过《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的姜文,
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即便是《太阳照常升起》,看的有点不明不白的,
但还总算是有些想法。
《邪不压正》不能说没有想法,
但总觉得离电影很远,找不着感觉。
为什么呢?
这些年,
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进步和年轻人的崛起,
一个可悲的现象是,
中国的几个大一点的导演,一个个都衰落了。
他们本来应该有所成就,应该有更大的成就,
同时,在世界电影面前托举起我们国家的电影。
但是,他们一个一个都衰落了。
张艺谋变成了只会排大型开幕式的形式艺术家,
即便是拍电影,也都拍得和开幕式差不多。
冯小刚就别说了,从没文化到有点电影文化,
结果,刚刚找着感觉不久,又栽倒在大师的阴影和道德、人性、法律的泥潭里。
贾樟柯一直坚持电影的艺术性,可最近一是有点动摇,再就是老师那个样子,
一点变化和进步,都不明显,人们难免会不大买账。
陈凯歌本来很有文化感,但去年看了他的《妖猫传》,也大失所望。
所谓的 历史 ,所谓的文化,完全成了空壳。
似乎在告诉我们,陈凯歌本人也差不多成了空壳。
剩下的这个姜文呢,也让人很难打起精神来。
原因如下:
一是大师情结严重。
二是自我感觉过好。
三是过度相信自己。《邪不压正》姜文又是导演,又是编剧。
四学习不够。好莱坞,韩国,印度,审甚至伊朗,都没好好学习。对那些大师没好好学,对那些新秀,可能根本没有在意。
五闭门造车的多。拍一部电影,完全凭自己一拍脑袋,缺乏外界艺术因素介入。
六艺术追求上有点走火入魔。本来拍得就怪,后来专门为怪而怪,哪有成功之理。
七世界在变,而他已经固化。
当然,话说回来,也不能完全否定了姜文,
说不定哪天忽然开窍,那个另类的,有内涵的,独特的
——姜文,会忽然再现呢?!
也说不定。
我并不这样认为。
《让子弹飞》是一部姜文“要站着把钱挣了的影片。”
众所周知,姜文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前两部被封为神作,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上映,还曾一度遭禁。
而当姜文正打算凭借《太阳照常升起》扬眉吐气时,却因电影太过文艺,虽然叫好,但票房却异常的掺淡。
所以姜文痛定思痛,打算拍一部,让观众老爷看了就觉着爽的电影。
才有了《让子弹飞》。
从《让子弹飞》里能看出姜文就是要争回一口气,不然开篇也不会把久石让老师给《太阳照常升起》的同名主题曲,再用一次。
《让子弹飞》后,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遥》这是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原因很简单,《子弹》让他挣够了钱,肆意挥霍下,把自己心里的各种私货放出来,看看这个市场有没有同类人。
最后打着《让子弹飞》续作的名号,虽然票房尚可,但口碑两极化,属于一部不太讨喜的个人电影。
2018年姜文用小说《侠影》拍了部《邪不压正》,这回姜文彻底玩嗨了,满屏的荷尔蒙。
他自己采访时说,这是他拍给自己孩子的电影。
咋说呢,《邪不压正》姜文还是在玩票。
姜文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我们应该多给他点时间,毕竟这老小子跟我们一样,彻底玩嗨了之后,自然就会主动找回家的路。
毕竟纵观姜文导演的系列作品,正经上映的也不过三部。
我们有理由期待姜文下一部作品或者下下部作品是咱们所期待姜文的电影。
这个不好说,完事皆有可能吧!
据说人间有四悲:美人迟暮,英雄末路,江郎才尽,酒瓶见底……姜文占了几悲?
文艺创作永远是才华和激情共同交融才能出精品,如今又多了市场,竞争,观众,票房……在如此繁杂的大环境下,又想迎合市场和观众,又要坚持凸显个人风格,在摇摆中偶有失手,实属正常。
不管是姜文还是陈凯歌,张艺谋,人人都有代表作,都有经典,但要做到部部经典,篇篇传唱,放眼全国也没几个人能做到。
至少他还在坚持,还在努力……所以对姜文,还是很多期待。
我记得姜文好像是摩羯座的,与其从电影“评分”上了解姜文,不如从 星座 角度分析下姜文的电影为什么会是这样。他的性格与作品间又为何产生了这些张力和矛盾。
别去看姜文说了哪些漂亮话或又做出什么出格举动,从魔羯座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些“不懂”十之八九都能说通。
魔羯座的内心永远藏着一个孩子。
年纪越大,孩子的身影显露得越明显,而如果你见到的摩羯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那说明你们还不够熟。越熟悉的人,摩羯越会放下高冷的姿态。
摩羯的高冷可以说是被迫养成的。面对纷纭的人情 社会 ,不懂变通、不会说话让他们在这个世界处处碰壁,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感,他们选择面无表情地沉默着,让人误以为很是成熟。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换种褒义的表达就是年轻人的害羞。
等到他们年纪慢慢变大,阅历逐渐加深,摩羯的好学本性和坚韧会帮助他们学会怎么面对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极为漫长的。可能有个零界点,他开始显露出与过往不同的玩闹个性,好像戴着一副面具。而在内心深处,他仍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孩子。
最典型的摩羯座的例子莫过于周杰伦。
他二十岁出头时创作的那些苦情歌,能把人听出泪来,让人误以为这小伙子恐怕过于成熟了。再加上那副酷酷不说话的样子,深沉、严肃得很。
再看看姜文,很年轻的时候就创作出《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这样的经典,以及《芙蓉镇》、《红高粱》等主演的电影,根本看不出他才二十来虽。这其实就是他在年轻的时候选择用“深沉”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创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时候的面具戴多了,他也就比很多人懂深沉,也比很多人了解人性。
等到年纪大一些,看得多了,本性便开始“暴露”。对周杰伦来说,这个转折点是专辑《我很忙》,《我很忙》与之前周杰伦发行的专辑最大的不同在于,创作心态变得年轻了,甚至开始“玩”音乐,歌词也不再是一贯的周氏苦情歌套路,加入了许多活泼、可爱的元素。
也是从这张专辑开始,周杰伦彻底转变了曲风。许多人因此指责周杰伦“江郎才尽”,认为他的黄金时代停留在了《依然范特西》这张专辑(甚至更早,比如《十一月的肖邦》)。
看看姜文呢?他的转折就是那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之后不是就有好些人说他“江郎才尽”了么?
为什么他后来在采访中说《太阳》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因为那里面想表达的,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的理解是一种“疯狂”,一种不羁的孩子心态,只是放到电影中的“大人”身上后,很多人就开始过度解读,从而忘却本质了。
当然,很多人说他的转折是《一步之遥》,因为观众那部电影的骂声似乎更多。但在我看来《一步之遥》是放得更开了(姜文更任性了),因而失去了一些电影应该具备的东西。当然,我主要的依据还是姜文自己更喜欢《太阳》来定的。
所以,别看姜文讲起话来一本正经,漂亮的话一抓一大把,满屏幕北京爷们的阳刚气都快溢出来了。我觉得他的内心其实还是个孩子。后者是本性,前者不过一副伪装的面具。故作深沉的青年突然决定做自己,怎么众人就不能理解了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一定要求姜文拍一部大家喜欢的电影,那么他要么回到那个“深沉”的年轻时代,要么用好莱坞的制作方式(套路)继续来一部《让子弹飞》,他倒是“站着”挣了你们的钱,你们也爽了,但是你们很可能将一个人的真实潜力给框在“规则”底下,让中国少了一部“姜文”作品!
有人认为?除非姜文自己站出来说我再也拍不出这样的片子了。
我们如何能给别人下定义了。作为观众,本就是众口难调,导演传达的不是百家好,是态度,是自己的三观,我们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可以提建议,但不要强加。
《一步之遥》我看完之后确实没有《让子弹飞》看的时候带劲儿,片子中的幽默太高级了,不能够一下子心领神会。而且特别容易让人觉得荒诞,比周星驰的无厘头还无厘头。
其实电影是个很综合性的领域,什么都可以有,但最害怕被人定性。一次成功就得次次成功,这是哪门子的道理!自己都做不到,为什么强加给别人?
还有《邪不压正》,其实已经吸取了《一步之遥》当时的教训,主线很明确,语言依然保持幽默感。风格和《让子弹飞》很相似。
有时候想想,就好像打球一样,一杆进球后,大家欢呼雀跃,但是后来表现有些不稳,为了再次回到高水准,就需要保守打球,知道最后达成目标。
所以,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既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保持平常心看待电影作品。
不是姜文拍不出《让子弹飞》了,而是他不愿意迎合观众,继续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于很多人而言,故事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所在,顶级的故事加上顶级的剪辑,那就是顶级的好电影(即便镜头、画面差一些)。
姜文的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在故事性上,让子弹飞有复杂感,但细看下来没那么复杂。因此,这部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拿捏恰到好处的电影(8/2开),绝对成功。
而后面的《一步之遥》,说实话商业艺术之间五五开,由于姜文的剪辑,故事性远做不到顶级商业片的水准,甚至有些意识流,但我反而最喜欢这一部。 因为,偏于意识流的才是姜文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至于《邪不压正》,姜文妥协了。前一个小时的剧情很有《让子弹飞》的意味,商业气息十足、流畅度极佳,而后一半剧情偏于意识流。 因此,我并不觉得姜文不拍《让子弹飞》这样的故事就是他江郎才尽,有艺术追求的导演不会拘泥于顶级的故事性,自我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有高有低有起有伏,是有可能的,什么是顶峰,什么是最得意之作,让子弹飞估计这可能就是姜文的最辉煌经典之作了,创造的激情灵感爆发力都是有阶段性的。
又不是007那样的电影,007也有续拍好与不好。【让子弹飞】假如算姜文的经典作品?不会同样的影片仍会是经典,这种概率太低太低。
就像歌手一样一首歌曲成了歌星,只因歌手的那首歌曲是经典,有哪一位歌星的歌曲、曲曲都是一样的好听或者是经典?
㈡ 姜文为什么被封杀
姜文被封杀的原因是他拍了一部鬼子来了的剧。
根据姜文的官方资料显示,姜文因为这部《鬼子来了》的电影,被封杀了五年。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㈢ 姜文拍电影这么少靠什么生活
几年没拍电影,不代表姜文导演没有在赚钱,恰恰相反的是,姜文靠实力赚钱。
姜文,一个低产的导演,甚至于从1994年到现在,只拍了几部电影,作为一个导演,他的才气很高。
不如说是他把灵魂注入到了这几部电影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骨子里就是想做好电影,当然《鬼子来了》、《太阳照样升起》、《让子弹飞》、《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步之遥》均获得了不错的响应,甚至获得了奖项。
他还说:“说句良心话,站在电影人的角度说,一部电影挣一块钱就应该烧高香”。
姜文拍电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将电影中的思想传达给观众,从而引发思考。
不迎合观众,真真正正去做电影,必然是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创作的。
除去导演的身份,他还是个优秀的演员,两者都不落下。
多年来也姜文从未放弃过演员这个职业,不拍电影的时候,也有在演戏,并不是不在赚钱。
《红高粱》、《芙蓉镇》、《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精彩表演更是让他获得了众多奖项。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 、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演员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等等。
作为演员,姜文融入到自己饰演的角色中,把自己演戏的风格,完美的加入到自己导演的作品中。
把自己能做好的做到极致,这就是姜文的魅力。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姜文导演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念还有看待问题的角度,用极致而高调的手法来表达。
在这世上,有深度、有内涵的电影作品可不多。
而姜文能用他的演技说服你、用他导演的作品,来折射出社会现实。
所以我说姜文靠的是实力赚钱。
而花费的是时间、精力还有蓄势勃发。
㈣ 姜文拍完《让子弹飞》,为何之后的电影全都不行了
2018年,姜文最新作品《邪不压正》上映,单日票房每况愈下,最终票房甚至不到6亿。在日益增长的电影市场,作为一部万众瞩目的著名导演大制作电影,如此票房成绩属于严重不合格。《邪不压正》的票房失利,继2014年的《一步之遥》之后,再次证明了2010年那部票房口碑双爆的《让子弹飞》, 对姜文而言,真的只是个华丽的意外。
《让子弹飞》又怎么可能在取得了空前的话题热度,6.6亿票房创造了当时的华语市场记录,让姜文取得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双大丰收,使他成为每个投资商眼中炙手可热的合作伙伴,近乎一片封神?
而诸如“鹅城代表什么?”“张麻子原型是谁?”“黄四郎原型是谁?”“浦东就是上海”等等隐喻梗,虽然确实提升了影片的话题深度和讨论热度,但终究只是在影片成功基础上的锦上添花。这些隐喻本身并不能成为一部商业成功影片的骨架。
㈤ 有人认为姜文再也拍不出像《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了,你怎么认为呢
我并不这样认为。
《让子弹飞》是一部姜文“要站着把钱挣了的影片。”
众所周知,姜文是个慢工出细活的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前两部被封为神作,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上映,还曾一度遭禁。
而当姜文正打算凭借《太阳照常升起》扬眉吐气时,却因电影太过文艺,虽然叫好,但票房却异常的掺淡。
所以姜文痛定思痛,打算拍一部,让观众老爷看了就觉着爽的电影。
才有了《让子弹飞》。
从《让子弹飞》里能看出姜文就是要争回一口气,不然开篇也不会把久石让老师给《太阳照常升起》的同名主题曲,再用一次。
《让子弹飞》后,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遥》这是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原因很简单,《子弹》让他挣够了钱,肆意挥霍下,把自己心里的各种私货放出来,看看这个市场有没有同类人。
最后打着《让子弹飞》续作的名号,虽然票房尚可,但口碑两极化,属于一部不太讨喜的个人电影。
2018年姜文用小说《侠影》拍了部《邪不压正》,这回姜文彻底玩嗨了,满屏的荷尔蒙。
他自己采访时说,这是他拍给自己孩子的电影。
咋说呢,《邪不压正》姜文还是在玩票。
姜文的才华毋庸置疑,但我们应该多给他点时间,毕竟这老小子跟我们一样,彻底玩嗨了之后,自然就会主动找回家的路。
毕竟纵观姜文导演的系列作品,正经上映的也不过三部。
我们有理由期待姜文下一部作品或者下下部作品是咱们所期待姜文的电影。
我记得姜文好像是摩羯座的,与其从电影“评分”上了解姜文,不如从 星座 角度分析下姜文的电影为什么会是这样。他的性格与作品间又为何产生了这些张力和矛盾。
别去看姜文说了哪些漂亮话或又做出什么出格举动,从魔羯座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些“不懂”十之八九都能说通。
魔羯座的内心永远藏着一个孩子。
年纪越大,孩子的身影显露得越明显,而如果你见到的摩羯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那说明你们还不够熟。越熟悉的人,摩羯越会放下高冷的姿态。
摩羯的高冷可以说是被迫养成的。面对纷纭的人情 社会 ,不懂变通、不会说话让他们在这个世界处处碰壁,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感,他们选择面无表情地沉默着,让人误以为很是成熟。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换种褒义的表达就是年轻人的害羞。
等到他们年纪慢慢变大,阅历逐渐加深,摩羯的好学本性和坚韧会帮助他们学会怎么面对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极为漫长的。可能有个零界点,他开始显露出与过往不同的玩闹个性,好像戴着一副面具。而在内心深处,他仍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孩子。
最典型的摩羯座的例子莫过于周杰伦。
他二十岁出头时创作的那些苦情歌,能把人听出泪来,让人误以为这小伙子恐怕过于成熟了。再加上那副酷酷不说话的样子,深沉、严肃得很。
再看看姜文,很年轻的时候就创作出《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这样的经典,以及《芙蓉镇》、《红高粱》等主演的电影,根本看不出他才二十来虽。这其实就是他在年轻的时候选择用“深沉”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创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时候的面具戴多了,他也就比很多人懂深沉,也比很多人了解人性。
等到年纪大一些,看得多了,本性便开始“暴露”。对周杰伦来说,这个转折点是专辑《我很忙》,《我很忙》与之前周杰伦发行的专辑最大的不同在于,创作心态变得年轻了,甚至开始“玩”音乐,歌词也不再是一贯的周氏苦情歌套路,加入了许多活泼、可爱的元素。
也是从这张专辑开始,周杰伦彻底转变了曲风。许多人因此指责周杰伦“江郎才尽”,认为他的黄金时代停留在了《依然范特西》这张专辑(甚至更早,比如《十一月的肖邦》)。
看看姜文呢?他的转折就是那部《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之后不是就有好些人说他“江郎才尽”了么?
为什么他后来在采访中说《太阳》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因为那里面想表达的,才是他真正想要的,我的理解是一种“疯狂”,一种不羁的孩子心态,只是放到电影中的“大人”身上后,很多人就开始过度解读,从而忘却本质了。
当然,很多人说他的转折是《一步之遥》,因为观众那部电影的骂声似乎更多。但在我看来《一步之遥》是放得更开了(姜文更任性了),因而失去了一些电影应该具备的东西。当然,我主要的依据还是姜文自己更喜欢《太阳》来定的。
所以,别看姜文讲起话来一本正经,漂亮的话一抓一大把,满屏幕北京爷们的阳刚气都快溢出来了。我觉得他的内心其实还是个孩子。后者是本性,前者不过一副伪装的面具。故作深沉的青年突然决定做自己,怎么众人就不能理解了呢?
我们回过头来看,如果一定要求姜文拍一部大家喜欢的电影,那么他要么回到那个“深沉”的年轻时代,要么用好莱坞的制作方式(套路)继续来一部《让子弹飞》,他倒是“站着”挣了你们的钱,你们也爽了,但是你们很可能将一个人的真实潜力给框在“规则”底下,让中国少了一部“姜文”作品!
他对艺术的坚持,比张艺谋更烈。不管什么投资人,都不能让他妥协到,严重影响自己片子的艺术质量。他现场改剧本的恶习,跟王家卫一般。(让子弹飞里有一段,大家在六子坟前说的话,精彩不精彩,经典不经典?那是临场写的。当时拍了一整天,这个场租的时候到了,第二天不能再用,姜文一直觉得味道还不够对。就在景点关门前的几十分钟,他写出了这些对白。)他的片子还被禁掉,干脆上不了映,在《让子弹飞》之前,更是拍一部赔一部。(据说有个投资人第一次来片场视察的时候,奔驰车队,保安环绕。最后一次来片场,自己一个人打了个车过来的。)在拍《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投资人对片子要求颇多。要有美女,要有性,要有啥啥啥啥。姜文导演全都满足了,然后片子出来,大家都说看不懂。所以,到《让子弹飞》的时候,投资人表示你爱咋拍咋拍,观众能看懂就行。有这样的创作自由度和创作前提,才有我们看到的《让子弹飞》。而现在,你说还会不会有另外一部《让子弹飞》?《邪不压正》里的彭于晏的肉体看到了没?许晴的熟女风情看到了没?当投资人对姜文导演的期待,不再是不赔本就行,而是把他当成票房保证的时候,创作就不可能完全自由。与此同时,有了一部《让子弹飞》,姜文就像另外一个陈凯歌,不管这部赚不赚钱,下一部一定有人投。他又不像冯小刚那样签了对赌协议(我觉得那相当于精神上的卖身契),没有对票房的极度渴望。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指望他不顾自己的艺术追求,老老实实拍爽片给你看?从《邪不压正》可以看出,姜文仍然是那个想要站着把钱给挣了的姜文。挣钱重要,但站着更重要。由此而来的拧巴,相信会在他余生里不断重复。
很难说。
估计玄乎。
本来,
姜文是一个很令人期待的导演和演员。
但是,
看了《邪不压正》之后,
我完全失望了。
故事,画面,表演,等等,要什么没什么?
完全不像是姜文。
那个曾经贡献过《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的姜文,
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即便是《太阳照常升起》,看的有点不明不白的,
但还总算是有些想法。
《邪不压正》不能说没有想法,
但总觉得离电影很远,找不着感觉。
为什么呢?
这些年,
随着中国电影的不断进步和年轻人的崛起,
一个可悲的现象是,
中国的几个大一点的导演,一个个都衰落了。
他们本来应该有所成就,应该有更大的成就,
同时,在世界电影面前托举起我们国家的电影。
但是,他们一个一个都衰落了。
张艺谋变成了只会排大型开幕式的形式艺术家,
即便是拍电影,也都拍得和开幕式差不多。
冯小刚就别说了,从没文化到有点电影文化,
结果,刚刚找着感觉不久,又栽倒在大师的阴影和道德、人性、法律的泥潭里。
贾樟柯一直坚持电影的艺术性,可最近一是有点动摇,再就是老师那个样子,
一点变化和进步,都不明显,人们难免会不大买账。
陈凯歌本来很有文化感,但去年看了他的《妖猫传》,也大失所望。
所谓的 历史 ,所谓的文化,完全成了空壳。
似乎在告诉我们,陈凯歌本人也差不多成了空壳。
剩下的这个姜文呢,也让人很难打起精神来。
原因如下:
一是大师情结严重。
二是自我感觉过好。
三是过度相信自己。《邪不压正》姜文又是导演,又是编剧。
四学习不够。好莱坞,韩国,印度,审甚至伊朗,都没好好学习。对那些大师没好好学,对那些新秀,可能根本没有在意。
五闭门造车的多。拍一部电影,完全凭自己一拍脑袋,缺乏外界艺术因素介入。
六艺术追求上有点走火入魔。本来拍得就怪,后来专门为怪而怪,哪有成功之理。
七世界在变,而他已经固化。
当然,话说回来,也不能完全否定了姜文,
说不定哪天忽然开窍,那个另类的,有内涵的,独特的
——姜文,会忽然再现呢?!
也说不定。
在《让子弹飞》之前,姜文的是影视圈几大最坑投资人的华语导演之一。
我记得,有人把坑的程度做了个排名,姜文貌似是第二名还是第三名。
影视投资的逻辑,跟创作逻辑是不一样的。不是说,好作品就一定有钱赚。
一要看拿票房的能力,二要看省成本的能力,三要看缩短投资周期的能力。
(这个大家都懂的,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肯定要看收益率,还要看投资年限,以及看管理费的比例。
所以,世上最坑的所谓投资之一就是理财险,年纪轻轻的时候买进去,七老八十的时候付给你,通货膨胀都不知道多少倍了。)
《让子弹飞》说好的,大部分只是在相比较之下,看懂电影的。
简单来说,只是电影里的剧情你看懂了。看的热血沸腾,看得一个开怀。
但如果说《让子弹飞》只是姜文想来弥补《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呢?所以拍了一个大嗨片,让观众看的过瘾,票房起来了,之前的亏损也补上了。
之后的《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其实就是姜文自己想拍的的电影了。也不难看啊。
《一步之遥》讲的也就是马走日因为吸了鸦片出了车祸把完颜英给害死了,但自己因为心虚不敢说出真相,又因为项飞田和武七怕把自己的丑事抖搂出去,而想方设法将马走日置于死地的故事。
《邪不压正》讲的就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大仇得报,过后却尽是迷惘。很简单。
只不过是影片中的一些桥段,让观众难以理解所以才觉得无聊透顶,没有意思。但这是电影,而不是语文的阅读理解。它本身就是艺术。而对于艺术来说,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我只能说姜文是一个艺术工作者,而不是电影商人。
这你可真小看姜文了。
很多年前,我看过一个关于崔健的纪录片,作为好友和曾经的合作者(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的配乐是崔健做的),姜文也在被采访者之列。我记得他当时是这么说的:
同样的评价也可以放在姜文自己身上:如果仅仅把简单意义上的「好看」当作判断电影好坏的重要标准,他能把电影拍得非常好看,这对他来说不是个难事。
姜文曾经说过: 《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 可见他心中的高下。
《让子弹飞》,无论姜文在里面加了多少「私货」,也无论大家从中解读出了多少意义与思想, 仅从叙事架构上看,它就是一个孤胆英雄(相对而言)深入敌后,智斗实力几倍于己的恶霸的故事 ——用姜文自己的话说:像西部片—— 它是一部符合商业电影叙事规律的电影。
可是, 以姜文的野心与才华,「符合」规律恐怕并非他之所愿,「打破」规律才是。 或许《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就是他在证明自己可以拍商业电影之后的「打破」规律之作,而非题主所谓的「江郎才尽」之作。
所以,也可以说,那些把《让子弹飞》奉为无上经典的观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姜文。
我认为一切皆有可能。
《阳光灿烂的日子》锋芒毕露。
《鬼子来了》才华横溢。
都是在影像表达的语境内对姜文的评价。
《太阳照常升起》时的姜文像个诗人,像个站在夕阳下,沧海前的诗人。
《让子弹飞》时的得姜文像个米其林三星的厨子,弄一部无尿点、荷尔蒙狂飙的商业电影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食客拍手叫好,称赞声络绎不绝,至于政治表达这次却变得语焉不详,学会了藏;或者说观众学会了牵强。
《一步之遥》的姜文像个疯了的诗人,没那么可爱了。
《邪不压正》的姜文像个在精神病院里还没有恢复的诗人。
你问他还会不会拍出《让子弹飞》一样的作品,谁都说不好,谁也没有料到《太阳》之后会有《子弹》,谁也料不到《邪不压正》之后,会有什么。
传闻冯小刚曾表示姜文拍商业片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不知道这件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冯小刚的说法是真是假。
姜文是一个不能按常理度之的人。因为他似乎并不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或者说,他营造的人设是不在乎外界评价,至于他是否会亲手打破这种人设,或者直到隐退都维持这种人设,我也不得而知。
作为一名姜文的粉丝,有必要来回答下这个问题。
其实就姜文本人而言,他的生长环境和艺术品位决定了他不屑于拍那种直来直去的商业片, 《让子弹飞》的成功其实是姜文对市场的一种妥协,为了给那些说他不能拍商业片的人看,他是有能力这么做的。
而就算是这样一部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电影,姜文也并不是和其他商业片导演一样给观众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在其中夹杂了许多隐喻作为个人观点的表达,他骨子里的文艺属性是不允许他直白简单的讲一个所有人都看得懂并为之一笑的故事的。 而《让子弹飞》能够取得优秀的票房我认为是姜文在商业和艺术中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就像剧中的台词所说的“站着把钱挣了”,姜文其实一直想追求的都是这个境界,他是不甘于向资本低头的,电影对于他来说其艺术性远远超过其商业价值。
而后来的《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显然姜文又走回到了老路上,他对普通观众对电影艺术的鉴赏能力是高估了的,更多观众其实只是希望看到一个好故事,一个看得懂听得明白,直白简单的故事,所以这两部片子的票房扑街也就没什么意外了。
姜文作为一名有思想有艺术表达能力的导演,他一定会在艺术和市场这个天秤中继续 探索 下去,相信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应该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找到那个可以让他“站着把钱挣了”的平衡点!
这题也没必要针对姜文一个人,放眼望去,张艺谋、陈凯歌也一个毛病,包括这两天推出新作的贾樟柯,也凭借着一部《江湖儿女》跻身到了过气且不会拍电影的油腻男导演之列。
我们先说姜文,姜文其实最没什么好说的,他就是一个没什么大文化的自恋直男,这话听起来很武断,倒也不是黑他,其实还真就是这么回事儿,有时候影评人都不敢自诩影评人,姜文可是敢自诩大师导演的,但他的自诩,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包裹之下,又似乎奇怪得可以让人所接受。他执拗、对新事物不够敏感,也不如弟弟姜武懂得为人处世。事实上,他那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姿态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导演身上,都会被骂得拫惨。
摩羯座的内心深处其实永远藏着一个孩子,他们高冷的姿态可以说是被培养成的,面对这个纷繁的 社会 ,他们也许并不那么懂得和解与变通,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感,只好选择面无表情地沉默着,让人误以为是成熟,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至于《让子弹飞》的好,其实也不至于到达惊世骇俗的地步,但还是让绝大部分观众高潮了,这部电影里满是姜文的个性,一个人怎么能这么霸道的自恋,这么自恋的霸道,这么自恋而霸道而让人喜爱呢?也正因为他的个性深处是敞亮和单纯。
我始终认为姜文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男人,他的魅力正在于他身上那种外化的粗条雄浑的男人味儿。就作品来看,《一步之遥》给我的感觉就是荒谬、荒诞,它并不能算是一部一流的作品,但却表达了姜文导演绝对的诚意与自我坚持。这也是姜文这个人难能可贵的地方。怪诞、看不懂并不能作为片子好坏的评判标准,导演也的的确确不是在讲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通过大篇幅的铺垫和符号去解构一个简单的故事。
至于这种看似小题大做的方式是不是徒劳,四年前我对这种说法是持否定态度的,当时看到大家一水儿批《一步之遥》,我很难过,很心疼这位饱受非议的大老爷们儿。我认定这部《一步之遥》是属于姜文导演的深奥枯燥的干货,只是观众没看懂而已,甚至还给出了“普通玩家选用标准配置,高级玩家自定义”的高度评价。
后来又看了很多类似的拼贴式“杂碎片”后,我才清醒的认识到,这种所谓的荒谬、荒诞感其实说白了就是不扎实的体现(Cult片里另说),可能是剧作上的不扎实、人物上的不扎实,甚至可能是制作团队试听语言创作上的不扎实,简言之就是bullshit。在不久前《邪不压正》的豆瓣评价里,看到某友邻说,“不能因为导演还是个任性的孩子,观众就陪他一起装傻啊”,是的,如果《一步之遥》能打60分的话,《邪不压正》在我这里最多只值40。
电影说到底是叙事艺术,要讲究起码的逻辑。贾樟柯的电影也好,姜文的电影也罢,除了扎扎实实写小人物故事的电影和带有自传成分性质的电影之外,其它口碑几乎都不尽人意,说白了,就是叙事逻辑太差。一旦把电影拍成萝卜白菜一锅乱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然观赏性极差,姜文很多片子都是这样,贾樟柯也一样,只是没姜文那么明显。
就贾樟柯新作《江湖儿女》来看,讲了一个简单的现实主义故事,主人公是三线城市的边缘小人物,这样的故事想要讲得有趣,一定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贾导还是选择了一味地贩卖民俗、用江湖义气来自欺欺人、借拽些其实与角色并不相关的时代符号来做生硬填充扩句,不断地重复自己,学人家大导把老婆变女主,可你老婆的卖相一言难尽啊!
杨德昌之所以是华语电影大师,就是因为他在叙事上的滴水不漏,知道即便是面对错综复杂的故事,也一样能从各个层面上组织精妙又精细的叙事,编织成浑然的作品。再看姜文电影里对于女人的描写,看似风情又性感,也的确是风情又性感,可他的方式是“直给”,并不像希区柯克那种调情高手,也只是让女人撅屁股、弓身子,这其实是A片风格。
姜文这几年的“烂片”共同特点是想象力超丰富,我也承认那些天马行空存在一定的高光色彩,像《邪不压正》中的飞檐走壁,整部电影的形儿仿佛都是做了提拉的,气儿在上面,这很高级,可惜叙事跟不上,也就把这零星的高光色彩消耗殆尽,使影片显得不伦不类。
我大致还是会认为,姜文是好导演,但好导演,同样会拍出差的电影。尤其是全凭冲动、激情和自信创作的导演。姜文的以后,我持一个悲观的态度,人,真的要服老、服输。
㈥ 中外影史上的“鬼才”导演,姜文的“夭折”令人惋惜
通常而言,一部影视剧作品质量的优劣与否,往往取决于导演的艺术水准。
纵观中外影史,有太多不循规蹈矩的导演人才。他们擅长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艺术表达,创作过程中又很少被传统的框架所束缚。
而这类导演,人们习惯将其称作“怪才”导演。
好莱坞盛产“鬼才”导演,其中名气最大的应该是昆汀·塔伦蒂诺。
昆汀执导过的所有作品,都深深的烙上他特有的印记。非线性叙事、暴力美学、长篇大论的台词、精妙绝伦的配乐等等。
这些元素被昆汀驾驭的游刃有余,他总能将自己的一些“恶趣味”巧妙的传递给观众。
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肆意的狂欢,享受电影带来的纯粹的乐趣。
自“处女作”《落水狗》开始,昆汀就在向世人证明,他压根没打算“正经八本”的拍电影!
其后的《低俗小说》更是将这一特质发挥到极致,这原本是个零碎又无趣的故事,但经过昆汀的重新组合,便呈现出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神秘魅力。
凭借这部光芒四射的作品,昆汀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很快名扬世界!
今年昆汀又携手小李子、皮特等好莱坞一线巨星,再次入围金棕榈奖。
尽管最终惜败于韩国电影《寄生虫》,但谁会怀疑他的艺术才华呢?
出道至今从未失手,昆汀俨然成为一部电影品质的保证。
在非线性叙事这个领域,有一位英国导演足以和昆汀相媲美,他就是麦当娜的前夫盖·里奇。
昆汀喜欢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彻底打乱且忽略时间顺序,最后再把场景和人物排列成一个圆形。而盖·里奇喜欢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述各个阵营人物的处境,最后再通过看似合理实则荒诞的方式让所有人物碰撞在一起,缔造出强大的戏剧张力。
昆汀以《落水狗》一鸣惊人,盖·里奇则凭借《两杆大烟枪》享誉国际!
其后的《偷拐抢骗》还一度刷新英国本土票房记录,盖·里奇的叙事风格备受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这两位好莱坞巨星的推崇,迅速跃居最具号召力的英国导演之一。
盖·里奇为实现自身突破,同样遭遇过事业低谷。万幸的是,他的作品总能保持在一个极高的水准,偶尔的票房失利反倒促使他快速成长和升华。
最新的作品《阿拉丁》一经上映便广受好评,盖·里奇不再单纯的依靠精巧的叙事风格来取胜,而是更多元化的去实现电影整体质量的提升。
国内的导演宁浩,最初的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借鉴盖·里奇的手法。
经过“疯狂”系列的卖座,他逐渐成为华语影坛知名度颇高的导演之一。
宁浩之所以不能被称作“鬼才”,是因为他一直在“延用”而非“创造”。
即使之后的《无人区》和《心花怒放》等作品风格上开始突破,但前者明显是《老无所依》的另一种版本,后者又和《杯酒人生》大同小异。
既然宁浩不是华语影坛的“鬼才”导演,那么谁能有资格担当起这一美誉呢?
姜文。
姜文是华语影坛罕见的“天赋型”导演,其“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便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艺术想象力,不仅斩获多个国际大奖,连票房成绩都位列当年的冠军!
其后的《鬼子来了》更让姜文的国际声誉不断扩大,他有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理想追求,很多人将他视为华语影坛最优秀的导演!
不幸的是,在《让子弹飞》之后的姜文变得过于自信。他不再在乎观众的想法,而是忘乎所以的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纵横驰骋。
大多数人难以理解他想表达的东西,甚至观赏他的作品都会产生“坐立不安”的痛苦感。
接二连三的票房失利让姜文的个人品牌遭受重创,曾经的“鬼才”导演如今面临“夭折”的窘境。
姜文的“夭折”自然令人惋惜,但他只要学会如何收敛自己的才华,尝试去让观众能够追赶上他的步伐,他依然是华语影坛最值得期待的导演。
㈦ 姜文电影《鬼子来了》禁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姜文的《鬼子来了》没能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查,曾引起众多电影界业内人士的关注。究其原因,是因为“立场有问题”。
当年电影局对这部影片的部分回复内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鬼子来了》(Devils on the Doorstep)是一部由华亿影视娱乐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喜剧战争剧情片。影片由姜文执导,姜文、姜鸿波、香川照之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个村子的农民看管照顾日本俘虏却招来日本军队屠杀的故事。影片于2000年5月上映。
㈧ 姜文为什么中间7年没拍电影
是的,姜文因为执导《鬼(河蟹)子(河蟹)来(河蟹)了》,并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违规携该片参加国际影展,因而被广(河蟹)电(河蟹)总(河蟹)局禁止导演资格五年。加上准备新片什么的,就七年了。
详细资料请见:
http://tieba..com/f?kz=735383512
㈨ 姜文禁导事件是怎么回事
是因为在2002年, 姜文掌镜并出演了<鬼子来了>, 这部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 抨击中国人的劣根性及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愚善和奴性. 这样一部反思之作, 最为讽刺的是,是在日本国际电影节拔得头筹. 但被广电给禁了 并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被禁导,直到07年的<太阳照常升起>.
㈩ 姜文演戏非常好,但是他的作品为什么那么少呢
姜文出道拍戏的产量并不是特别的多,但是影响力却特别的大。每一部片子都带给了我们独特的感受。他因为小的时候非常丰富的生活环境,带给了他很多别人都无法体验到的生活状态,也丰富了他这么多年来的社会阅历。也是在参加话剧演出的时候,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就是姜文,一个产量不高,却精益求精的导演,一个外表粗犷,却内心细腻的演员,一个霸气外露,却用情至深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