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院里的数字版、胶片版、3D版分别是什么意思
数字版就是以数字信号记录画面,声音的电影内容,是以一台数字放映机也可以叫投影机放映电影。操作简单就跟放DVD差不多,开机后就不用管它了, 画面清晰,明亮但刺眼,对眼睛不好。立体声效果不如胶片机。
胶片版是以胶卷记录的画面,声音的电影内容,宽度样子就跟135交卷的一样,一部100分钟电影大约不到2700米,大本分5---6本是要以二台胶片放映机人工装片交替放映,操作需要人工,比较操心,画面柔和,立体声效果音是最好的。
3D版就是立体电影,需要戴立体眼镜看的,现在都是以光学数字制作立体版的。实际应该叫3D版数字电影。
3D版同前二个是不同,是必须戴眼镜才能看清画面的,不戴眼镜看画面是重影,声音同数字版电影一样。
㈡ 关于电影胶片
现在的电影仍有大部分是用胶片拍摄的
首先,胶片的质感是数码无法比拟的。胶片的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层次感、色彩饱和度、光影感和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而数码的综合来讲就差一些。
其次,使用胶片的成本还是相对较低的。前面已经说过,拍电影的机器与拍电视的是不同的,用DV拍肯定会比胶片便宜,但你能想象专业的人士用DV拍电影吗?而如果使用专业高清的电影设备,那成本肯定是要比胶片高。
还有,从感情上来讲,很多导演也倾向于使用胶片。当很多家庭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不停地拍生活录象时,当更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钱欣赏到盗版电影时,也就是说,电影越来越容易得到时,人们对电影的感觉在消退,这也是导演会偏爱胶片的深层原因。
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数字电影。目前数字电影有两种规格:一是所谓“标清”(标准清晰度)的电影,是用标准数字录像带拍摄的影片,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700至800线,一是所谓“高清”(高清晰度)电影,是用高清晰度录像带拍摄的电影,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1100至1200线,高清拍摄出来的影片能大体达到胶片的清晰度水平。用数字录像带拍摄的电影通常可以直接在电影院用数字放映设备放映,这时就叫数字电影了。当然,用高清拍摄的影片放映效果更好,但实际上仍然达不到电影胶片拍摄的电影的清晰度水平。有时也可以把数字录像带拍摄的影片转到胶片上,用普通的电影放映设备来放映,这就叫“磁转胶”。
相比传统的胶片电影,高清数字电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实现了与高清时代的接轨;数字介质存储,永远保持质量稳定,不会出现任何磨损、老化等现象,更不会出现抖动和闪烁;传送发行不需要洗映胶片,发行成本大大降低,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等等。
所以,正因为数字电影有上面这些优势,未来高清数字电影取代胶片电影成为主流将是大势所趋。
但目前来看,数字电影还不能真正普及。将所有电影都数字化国内目前还没有这个水平(其实其它国家也都一样)。目前数字化电影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但即使是在美国,也并不是出品的所有电影都是数字化的。一些大制作、大成本的电影往往使用数字摄像机,这样出来的画面更震撼,但一些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就没有必要拍成数字电影了。
在中国,数字电影有时还很尴尬。很多电影在美国本来都是数字电影的,但到了中国,由于中国影院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普及率实在太低,还不得不将这些数字电影再转化成普通的胶片电影,这样才能在全国各大影院播放。数字电影是有了,但影院的硬件设施却没有跟上,这样的数字电影,即使拍出来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数字电影的真正普及还需要加以时日。
㈢ 胶卷胶片的区别
在摄影术语里,胶卷与胶片指的都是同一样东西。
胶卷又叫胶片、底片、菲林,是一种成像器材。广泛应用的胶卷是将卤化银涂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种底片为软性,卷成整卷方便使用。当有光线照射到卤化银上时,卤化银转变为黑色的银,经显影工艺后固定于片基,成为我们常见到黑白负片。彩色负片则涂抹了三层卤化银以表现三原色。除了负片之外还有正片及一次成像底片等等。
㈣ 胶片又叫什么
菲林,底片,胶卷,叶片
㈤ 电影胶片的分类
电影胶片有多种分类方式:
按照胶片规格分类,常用的有:
65mm胶片(有时也叫70mm胶片,成本非常高,多见早期的高成本电影以及IMAX影片,15齿孔的IMAX画质18K以上,普通65mm影片画质约12K),
35mm胶片(135胶片,最常见,画质约6K),
16mm胶片(纪录片常用,画质2-4K),
8mm胶片(早期娱乐以及家庭摄影机常用,画质非常一般)。
按照色彩分类 胶片可分为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
黑白胶片:在透明片基上涂布卤化银感光剂。 彩色电影的摄制采用的是减色法彩色胶片。最早成功的减色法彩色电影要推1927年问世的特艺色,由于拷贝的制作采用染料转印法,故又称染印法,发明人为H.T.卡尔马斯博士。按照这种方法,用一台比较复杂的分光束摄影机同时拍摄成 3条分别感受红、绿、蓝光的底片,然后从这些底片印制出 3条浮雕模片,分别染以青、品红、黄三补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条空白片上,即成为放映用的彩色拷贝(见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彩色电影胶片都是减色法多层片。这种胶片将分别感受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三层乳剂迭涂在同一片基上,经摄影曝光、冲洗后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见内偶法多层彩色胶片)。 由片基和感光乳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涂在乳剂层表面、防止外力致伤的保护层,涂在乳剂与片基之间促使两者黏合的底层以及涂在背面起防光晕、防静电和防卷曲的背面层。
㈥ 电影胶卷和c41胶卷的区别
在摄影术语里,胶卷与胶片指的都是同一样东西。胶卷又叫胶片、底片、菲林,是一种成像器材。广泛应用的胶卷是将卤化银涂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种底片为软性,卷成整卷方便使用。
反差:是指拍摄后的影像的明暗程度与原景物的明暗程度的比值。如果我们用胶卷把被摄物的明暗度正确的反映再底片上,我们则称其反差为1 ;如底片大于被摄物,则大于1。
我们看图会明白一些。照片从左到右反差逐渐加大。一般来说反差大可以给人震撼力,但会使其不真实。反差是可以除和胶卷本身有关外,还和冲洗有关。
涂层:
1.保护膜,它的用处是,保护。因为胶卷的感光乳剂很软,容易划伤,所以在它上面涂一层保护膜以使它不致受伤。保护膜是透明且很硬的。
2.最重要的是感光乳剂其主要成份为卤化银和照相明胶。卤化银便是胶卷的感光材料,照相明胶是卤化银的载体,卤化银受光的照射后形成潜影。
(这时是看不到影像的,所以叫潜影)既卤化银中出现了银原子的颗粒。后期经显影,就成为我们一般看到的胶片了(就是将形成银颗粒的点放大)。其实将胶片长时间曝光也有这样的效果,胶卷头的颜色就是长时间曝光形成的(没有经过显影过程)。
㈦ 影视卡胶卷有什么用处
影视卡胶卷又俗称电影胶卷,用于感光和印制,作于记录。它以色彩分类,有黑白片,彩色片和X射线片,其中黑白片按其感色范围分可分为全色片、分色片、色盲片等。一张胶卷由4个涂层组成,分别是1.保护膜,用于保护
2.感光乳剂,主要成份为卤化银和照相明胶。
3.防光晕层。
4.片基。
感光材料是一个广阔的领域,除彩色胶卷外,还可用于科研、医疗、航空和航天等领域。如今感光材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信息载体。
㈧ 老式放映机上面放胶片的叫什么名字
胶片就是银盐感光胶片,也叫菲林。由PC/PP/PET/PVC料制作而成。现在一般是指胶卷,也可以指印刷制版中的底片。菲林都是黑色的,菲林的边角一般有一个英文的符号,是菲林的编号,标明该菲林是C、M、Y、K中的哪一张,是cmyk的其中一个(或专色号),表示这张菲林是什么色输出的,如果没有,可以看挂网的角度,来辨别是什么色。
㈨ 我们平常用的胶卷为什么叫35毫米胶卷为什么也叫135胶卷
我们知道135相机的胶卷画幅是宽36x高24mm,算上高度和上下的方型齿孔总高度是35mm。
这种胶卷起源于19世纪末的电影胶卷,后来是德过人把它1924年(左右)用于莱卡相机并形成工业化生产,这就是最初使用35mm胶卷的相机。后来大家就公认把35mm胶卷称为135胶卷,把用135胶卷的相机称为135相机。
并非所有的35mm胶片都是135的,还有235,435的胶卷,后面两种不需要暗盒的,装片方式也不同
135胶卷的来历。还得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谈起,那时候德国研制出拍摄35毫米电影胶片的“莱卡”照相机后, 35毫米胶卷又叫“莱卡卷”,后来世界各厂生产用于拍摄35毫米胶片的照相机越来越多,“莱卡卷”这个名称已不能适应了,于是就按胶卷的宽度改为“35毫米胶片”直到五十年代之后,为了区分35毫米电影胶片和照相机用的35毫米散装胶卷,在胶卷盒上印有135的代号。这就是120、135胶卷名称的由来。
㈩ 最早的塑料叫什么
最早的塑料叫赛璐珞。它是塑料的老祖宗,赛璐珞是英文celluloid的译音,它有两个意思,一是假象牙;二是叫电影胶片。你也许会奇怪,赛璐珞和这两种东西有什么关系?但一查历史还真有点关系。爱好体育的人都知道台球,过去的台球大多是有钱阶层的娱乐活动,到19世纪,在美国已非常盛行。那时的台球是用象牙做的,显得很高雅。但当时非洲的大象不断减少,美国差不多完全得不到象牙来制作台球,这可愁坏了台球制造厂的老板。于是宣布:谁能发明一种代替象牙做台球的材料,谁就能得到1万美元的奖金。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有句话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虽不完全符合事实,但的确有点儿刺激性。1868年,在美国的阿尔邦尼地方有一位叫约翰·海阿特的人,他本是一位印刷工人,但对台球也很感兴趣,于是他决定发明出一种代替象牙制作台球的材料。他夜以继日地冥思苦想。开始他在木屑里加上天然树脂虫胶,使木屑结成块并搓成球,样子倒像象牙台球,但一碰就碎。以后又不知试了多少东西,但都没有找到一种又硬又不易碎的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他发现做火药的原料硝化纤维在酒精中溶解后,再将其涂在物体上,干燥后能形成透明而结实的膜。他就想把这种膜凝结起来做成球,但在试验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要说海阿特真是个不屈不挠的人,他并不灰心,仍然一如既往地进行探索,终于在1869年发现,当在硝化纤维中加进樟脑时,硝化纤维竟变成了一种柔韧性相当好的又硬又不脆的材料。在热压下可成为各种形状的制品,当真可以用来做台球。他将它命名为赛璐珞。
据说海阿特并没有得到1万美元的奖金。但对他来说这是小事一桩,因为这时他已成了一个大发明家,他准备用自己的发明获得更多的效益。1872年,他在美国纽瓦克建立了一个生产赛璐珞的工厂
,除用来生产台球外,还用来做马车和汽车的风挡及电影胶片,从此开创了塑料工业的先河。1877年,英国也开始用赛璐珞生产假象牙和台球等塑料制品。后来海阿特又用赛璐珞制造箱子、纽扣、直尺、乒乓球和眼镜架。
从此,各种不同类型的塑料层出不穷,现在已经工业化的塑料就有300多种,常用的有60多种,至于用这些塑料生产出的形形色色的产品,那就数都数不清,遍及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
赛璐珞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远远超出了台球桌的范围。它能够在水的沸点温度下模塑成形;它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被切割、钻孔或锯开;它可以是坚硬的团块,也可以制成柔软的薄片(可以用来做衬衫领子、儿童玩具等)。更薄和更韧的薄片可以用作胶状银化合物的片基,这样它就成了第一种实用的照相底片。
现在它的最常见的用途就是做乒乓球,其它的用途是在化工,航天,机械,印染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