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完美的世界》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电影《完美的世界》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首先,我不得不说,这是时隔N多个月以来,看到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在这里,我正式把《完美的世界》推荐给大家,特别推荐给那些童心未眠,又即将要成为爸爸的男士们。
电影《完美的世界》在140分钟里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逃犯布奇越狱成功,在抢劫的过程中劫持了8岁的小男孩飞利浦当人质,在挟持飞利浦的2天中,布奇没有小飞利浦,而是父爱大发,充分尊重小飞利浦的意愿,帮飞利浦去做他想做而他母亲不让他做的事情,从而建立了超越一般的劫匪与被劫者的关系,也就是大多数影评人所说的——父子关系。《完美的世界》电影节奏舒缓轻柔,情感细腻;其中飞利浦的扮演者的表现,令人称道。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逃犯布奇从小生活在父爱缺失又充满家庭暴力的环境,因此他十分痛恨大人打小孩。布奇说,他这一生只杀过2个人,一个是伤害他妈妈的人,另一个是伤害飞利浦的狱友,所以自己不是坏人。其实说到底,这也是一部公路电影,和飞利浦相处的那几天,布奇也都是一直开着车在逃亡。整部电影的前半段是布奇和飞利浦在不断的交流,布奇仔细的问飞利浦喜欢干什么,有那些想玩,而又没能实现的愿望,包括那个“不给糖果就捣蛋”的万圣节游戏;电影的转折点发生在布奇在黑人一家中的所作所为,情况急转直下,布奇因为黑人老爹老是打自己的外孙,而实在忍无可忍,绑起了黑人,准备好好收拾他。这时候,飞利浦吓坏了,开枪打中布奇后,夺门而出。
布奇中枪后,依然去找寻飞利浦,不知是何种目的,也许是希望得到飞利浦的原谅,但是就在自首的那一刹那,布奇被无知的'联邦警探开枪击毙。布奇必须死,因为他是越狱的逃犯,也因为情节的需要,布奇死去的那一刻,我相信很多观众都是泪如泉涌的!但是对于这部电影来说,感人也只是他的外衣,感人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就揣测的东西。也许这部电影就是说那种细腻感人的父子情,我提取的这种说教意味的观点只是多余。但,我想导演也应该有这种意味,去赋予一部电影社会责任感,让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而是一部经典电影。
电影《完美的世界》之所以感人,那是因为布奇充分尊重小飞利浦的感受。也许大人的世界,有很多阿谀我诈,有太多所谓的“烦心事”,但是这些不应该成为我们不让孩子快乐的理由。电影中布奇的父亲因为长期酗酒,而对身边的人拳脚相加;小飞利浦的母亲因为信仰原因,让小飞利浦失去了一个小男孩应该有的童趣。在一个闭塞的空间里面,飞利浦渴望和别的小孩在一起玩耍,但还是因为母亲的信仰原因,他只能呆在家里,不许做这,不许做那。也许是当大人太久了,多数孩子的家长,似乎从来不会从小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怎样让小孩子获得快乐,也许在大人看来那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在小孩子看来,却是天大的事情。小孩子获得的快乐是最真实的快乐,小孩子的满足是最真正的满足,同时小孩子也是很容易满足的。
电影中的布奇,其本质就是一个大男孩,他扮演的“父亲”的角色,立体而丰富。和小飞利浦讲述道理的时候,布奇像哥们;跟小飞利浦分享食物的时候,布奇像小玩伴;保护飞利浦的时候,布奇像个英雄,像个父亲。
感人,也许就是这部电影的外衣。这部电影其实想说的,就是告诉每个男孩应该怎样去做一个称职的父亲——像布奇一样!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斯科特纳和伊斯特伍德更加崇拜了。感觉这两个人在电影世上,简直就是史诗般存在的人物!
㈡ 完美的世界评价怎么样
完美的世界评价是非常不错的。
《完美的世界》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3年的作品。与他的《不可饶恕》一样,讲的都是逃脱于社会秩序之外的主人公是如何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建立起自己的"完美世界"的。
一、《完美的世界》具有优秀的叙事结构:
典型的双线叙事和交替叙事相结合,把故事的内容完美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认同感和现实思考。
二、《完美的世界》具有良好的人物塑造:
主次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引起观众产生共鸣,从而对应了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人性元素。
注意事项:
1、关于《完美的世界》这部电影,作为观众的我们而言,看到的最多是这段"父子之旅"带给我们的感动与灵魂冲击。它更多的体现了为人父母如何给予孩子正确的教育,作为父母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2、通过这段奇怪的"父子之情"向我们表达了给予孩子正确引导的重要性,强调了正确的价值观,是指引孩子认识自我的核心。
㈢ 一线之隔的罪恶之下,超越血缘的父子情深,《完美的世界》究竟想表达什么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所思所想都可以实现,相比于总是充满遗憾的现实来说,完美世界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这部电影向观众描绘出了导演心中认为的完美世界,一场公路旅途将灵魂都放飞在空中,自由地享受着完美的世界。
1993年在美国上映的电影《完美的世界》,是一部经典的犯罪剧情片,不同于单纯讲述犯罪情节,更是在罪与善之间的踱步,深层次的主题下这无疑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
《完美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逃犯布奇带着人质小男孩菲利普进行的一次公路旅游,两者亦父亦子的情感也在旅途中不断变得深厚,这是一场救赎与自我救赎的游戏,虽以悲剧结尾,但在悲剧中仍有希望的存在。
瞬间的完美容易达到,一生完满只是奢望。
亦善亦恶善恶之说自人类有思想起便对其有所分辨,最先的标准是以个人为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思想的改革创新,善恶也有了常规既定的标准,在此标准外的行为都与天理相违背。
故事看似简单,只不过是一对刚开始是对立的角色,最后转变为父子深情的故事,就是如此简单的故事却感动着无数人,我们在很多时候都在问自己,何为善良何为完满?完美的人生是什么样子,或许只有经历过才明白,在邪恶的另一面有着完美的存在,再坏的人内心也有柔情。
㈣ 完美的世界经典影评
《完美的世界》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3年的作品。与他的《不可饶恕》一样,讲的都是逃脱于社会秩序之外的主人公是如何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建立起自己的"完美世界"的。
似乎所有优秀的电影都有一个共性:它们含义深刻,可以从多种角度加以分析解读,余音绕梁的效果也是这么产生。
《完美的世界》讲述了在圣诞节前后,两名罪犯越狱潜逃,在逃亡的途中经过一家没有男人的家庭,其中一名罪犯想要骚扰这家女主人,却被布奇(另一名罪犯)阻止,最后挟持这家小男孩(菲利浦)作为人质,一路潜逃。在这段逃亡的过程中,布奇为了保护菲利浦,与同伴发生争执并将其杀死。一路上,布奇和菲利浦产生了一种好似父子之间的感情。导演以一个温暖而又感人的故事,向我们诠释了"坏的好人,比好的坏人更懂人世间的冷暖"再次让我们感受道了人性中的善良。
《完美的世界》并不完美,而是在寻找完美的路上,就像"坏人"在寻找"好人"的标签一样。电影虽然是一部劫匪片,但是和以往的不同,影片中少了一些血腥、暴力的画面,多了一种别样的人性温情。简单的将公路片、劫匪片、西部片结合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社会上的。道德关系和教育模式的问题。让我们对现实产生深刻的思考。
今天,我将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两个方面来解读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通过对叙事结构的分析,我们很清晰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良苦,而通过人物的塑造我们可以发现导演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在文章最后,也会结合现实谈谈其背后的教育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
叙事结构:典型的双线叙事和交替叙事相结合,把故事的内容完美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认同感和现实思考。
人物塑造:主次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入人心,引起观众产生共鸣,从而对应了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人性元素。
叙事结构:典型的双线叙事和交替叙事相结合,把故事的内容完美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引发认同感和现实思考
1、 双线叙事:双线并行,使电影更有层次感,丰富故事的情节,演绎一段"寻父"之旅。
本片是典型的双线叙事,故事主体脉络呈现两条线索:"逃亡-追捕"。布奇于菲利浦的公路逃亡之旅为主线,警长与监狱女犯罪学家的一路追捕为暗线,相互交织,为我们展示了一段"不完美的父子感情。"
①第一条逃亡线索:路上布奇和同伴挟持了菲利浦作为人质,一路逃离,途中因为同伴伤害菲利浦,布奇和同伴产出争执,而开枪打死同伴。在接下来的相处中,布奇和菲利浦之间产生了一种父子感情。
②第二条追捕线索:随着警长瑞德和监狱女犯罪学家莎莉对布奇的人物个性进行分析,布奇的身世慢慢浮出水面。因为受到童年的阴影,布奇希望菲利浦可以快乐的成长,鼓励菲利浦去做那些被母亲禁止而自己想做的事。
影片一开始万圣节的夜晚和监狱两个罪犯的潜逃一直并列呈现在我们面前。故事情节也是延用大的双线叙事,中间穿插着双线交替的叙事结构。更好的服务于故事情节主题,丰富了人物形象,使观众更真实的感受影片的魅力所在。
2、主线暗线交替的叙事结构:一场逃亡之旅,成就了一场不完美的父子之情。
刚开始故事以交替叙述的结构而展开:一边是万圣节夜晚,因为宗教信仰不能过万圣节的菲利浦的家,另一边是两个正在越狱的罪犯。两条线索在同一时间进行,然后相交--成功逃出监狱的两个罪犯闯入菲利浦的家并劫持了菲利浦作为人质。
随着布奇的身世被莎莉说出:他的母亲是个妓女且早逝,布奇从小被强判接受改造而远离劣迹斑斑的父亲。随着剧情的进展,我们慢慢发现布奇是一个从小缺少父爱的孩子,他的童年很糟糕,没有父亲的陪伴,而自己的母亲也游走在歌妓之间。这样的童年经历给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诙谐。关于他的教育经历也是一塌糊涂。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物的设定,为我们整个故事埋下了伏笔,也为布奇和菲利浦的这段父子之情做好了铺垫。
两条线索的交替进行,以线带面,引起了故事的主次关系网,并通过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展现,丰富了故事内容,让剧中人物形象更加贴合实际。
㈤ 电影《完美的世界》
看这个电影名字,你一定以为是个美好的故事,但其实是个悲伤的故事,讲了一个缺失父爱的男孩子长大后如何想给另外一个没有父爱的男孩创造一个父爱氛围的故事,有点绕……
布奇是妓女的儿子,爸爸有家暴,于是在他八岁的时候把父亲杀了,为了保护妈妈。他被送去感化院,本来也可以不去的,但有个有责任心的警察希望他能学好,不要再继续犯罪,给法官送了点好处就把他送过去了。事实是布奇没有变好,犯罪被关监狱。
他与另一个犯人一起越狱。另外一个犯人是真的人渣。在他们去菲利浦家搞点吃的时候他准备强奸菲利浦的妈妈,最后布奇出现阻止了这件事情,同时把菲利浦当做人质一起带走了。
在逃亡过程中,那个人渣打算伤害菲利浦的时候被布奇打死了。这个时候父爱在布奇身上彰显出来了。他自己从小没有得到父爱,菲利浦也是,所以他把菲利浦当成幼年的自己,他要保护他。
一路逃亡的过程中,他努力做一个好父亲,去实现菲利浦的愿望,也指导他做一个好人(是不是很矛盾)。当菲利浦偷了一家商店万圣节的服装后布奇告诉他不可以偷,实在没有钱买可以借。
布奇在潜意识中一直作为父亲在一路教育引导菲利浦。菲利浦因为从小与妈妈和二个姐姐在一起生活,而且家规很严,妈妈信仰的宗教让他们不过节,也不与附近的小朋友一起玩,所以菲利浦是内向胆小懦弱的一个孩子。
布奇教菲利浦汽车的油门和刹车。所以在菲利浦一个人在车上发生车子滑坡时用到了布奇教他的方法把车子停了下来,菲利浦增加了相当多的自信。
布奇最受不了打孩子。所以在遇到四口之家的妈妈愤怒教育在新车上打翻食物的孩子时,布奇决定抢劫他们的车。再后来一个好心的黑人农民邀请布奇他们去他家里休息吃饭,但当他痛打自己的孙子时,布奇也气得不行,把黑人一家都绑了起来。这个时候,菲利浦以为布奇要伤害黑人,开枪打伤了布奇。布奇没有责备菲利浦,认为他勇敢。
布奇一直一直努力在维护一个完美的世界,保护菲利浦,让他学习成长,让他勇敢。最后的结局却不完美,以布奇被一个枪手误杀而结束了故事。好悲伤!
tips: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那些没有得到父亲足够关爱和陪伴的孩子,容易焦虑、孤独、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差,甚至还有攻击性强、喜欢较劲、叛逆等性格和行为问题。
这些被称为缺乏父爱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