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
信仰能改变什么
文/梦里诗书
如果没有真实色彩的基色,那么其实《血战钢锯岭》看起来更像是一部以战争为引夸张的布教电影,但一切因其真实而不同,那源于信仰的坚守在修罗鼻地狱中诞生的生命奇迹,不仅对反战以深刻的着点,更作出了对信仰真挚的诠释。
一个不愿拿枪上战场的士兵却在战后荣获荣誉勋章的故事,乍听起来不经令人感觉尤为荒诞,但梅尔·吉布森却以此为切入,将那段本已被尘封于历史的传奇,化作了这部感人至深的《血战钢锯岭》。因出于对宗教虔诚的信仰和过往所留下的阴影,电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绝触碰任何武器,却又因对祖国的一腔热血报名参军,遇上了这样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会如电影中他的上司那样啼笑皆非,在软硬兼施劝其离开军队无果后,也只能让他作为一名如其所愿的医疗兵上了战场。
就前段铺垫来说,电影为了营造亲情、爱情、友情,又要突显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坚定,不免耗费了过多的时间,使观感上稍显冗长,但随着战争的来临,透过登陆冲绳时看着败阵下来的残军到直面战争的作战,电影也开始发力,步步为营的将战争的残酷无情以极佳的渲染,一部好的战争佳作,永远不在于有着多么宏大的场面,更不是让人去热血沸腾,而恰正如这部电影所呈现的观感,为人如坐针毡感受着在战争面前个人的渺小与人性的泯灭,而这时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却又永不熄灭的微光,照亮驱散已战争的阴霾。
真实的奇迹远比电影本身来的更为震撼,当不经令人质疑于一个并非刀枪不入的血肉之躯如何穿梭自如于战场,挽救着一个又一个生命时,翻开历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远比电影中报出的数字还要更多,正是这种真实和梅尔·吉布森对于这一故事出色的还原,使电影所塑造的并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远非仅止步于宗教的范畴,电影的意义更远超于梅尔·吉布森昔日的《勇敢的心》,对生命的尊崇与敬畏,构筑了其最为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变什么?即便在今日看来,源于宗教的信仰,其实尚远不能阻挡战争惨剧的发生,但当电影结尾处,在已然年迈真实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信仰的执念,让人感概或许信仰的力量并不能照亮整个世界的阴暗,但其却能完成个体灵魂的升华,愿战争不起,和平永固。
Ⅱ 《血战钢锯岭》评价如此高是因为什么
《血战钢锯岭》的评价之所以高,是因为《血战钢锯岭》用毫无保留的手段,真实还原了冲绳战役的宏大奇景和点滴细节。
剧中呼啸而过的子弹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焦土上横尸遍野,《血战钢锯岭》中对于战争如何血腥与残酷的展现,以及战斗规模的宏大,都是在同类题材影片中少见的。影片和导演梅尔·吉布森一贯的风格一样,不仅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有无法割舍的亲情、浪漫忠贞的爱情和坚忍笃定的信念。
(2)为什么喜欢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扩展阅读:
剧情简介
在1942年的太平洋战场,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饰)不愿意在前线举枪射杀任何一个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着其他战士们的排挤。尽管如此,他仍坚守信仰及原则,孤身上阵,无惧枪林弹雨和凶残日军,誓死拯救即使一息尚存的战友。
数以百计的同胞在敌人的土地上伤亡惨重,他一人冲入枪林弹雨,不停地祈祷,乞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再救一人,75名受伤战友最终被奇迹般的运送至安全之地,得以生还。
Ⅲ 如何评价电影《血战钢锯岭》
观影后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一丝困扰在看完93航班的一个镜头时突然清晰起来。
那个困扰就是,在钢锯岭片末,战友们在完全和他们所信仰的对立面的感召下,奋勇杀敌,杀戮场面有了诡异的崇高感,恰恰与主角的信仰背道而驰。同样有诡异的崇高感的日本军人的切腹。我不相信是因为梅尔吉普森是想讽刺,就前半段的叙事和铺垫来看,他当年的犀利和愤怒已经不在了。我喜欢他早期那部:《启示》。
我觉得这部电影中对主题内核的讨论,连梅尔吉普森自己都处于矛盾中。这才是致命伤。这个摇摆直接削弱了电影的力量。
很多人把这个电影类比sully。不认同。sully我要和flight里的丹泽尔华盛顿比。如果比,我看可能会和《细细的红线》比。南太平洋,拔碉堡,残酷,细腻。
我非常喜欢《细细的红线》,多位重量级的男演员奉献了即使是几个镜头都饱含深意和探讨价值的角色塑造。
人是灵魂,是故事的心。
所以我喜欢《美丽人生》多过《辛德勒的名单》,我喜欢《黑鹰坠落》多过《拯救大兵瑞恩》,喜欢《风语者》多过《战马》,喜欢《战争之王》多过《狂怒》,喜欢《太阳眼泪》多过《特种部队》,喜欢《美国狙击手》多过《兵临城下》。
《钢锯岭》显然也很重视人性刻画——战争场面就不说了,肯定不是最暴烈的——但是浅了。男配角们平板了些,男主角又有点用力。女主不错,像更美国一点的kk,然而她和老爹的戏份戛然而止´・ᴗ・`另, 前半段的配乐赞赞的。
哦对,93航班的那个镜头,是在被劫持的飞机上,劫机人和将死的美国民众在白热化之际,同时念起了格各自宗教的经文。这种点睛之笔,太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