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电影魅途中吹的埙歌曲叫什么名字

电影魅途中吹的埙歌曲叫什么名字

发布时间:2023-01-06 16:13:53

1. [埙]独奏曲有什么好听的曲子

有的乐器可以独立的同时演奏旋律和声,不需要其他乐器进行伴奏,而有的乐器需要有其他乐器伴奏。大多数独奏乐器都是用钢琴进行伴奏。

1、《魔笛变奏曲》

与贝多芬大致同期的索尔,是将古典派高格调音乐变为吉他演奏曲目的大音乐家。有为数众多的吉他音乐小品及奏鸣曲每首曲子将具有令人百听不厌的深度。此魔笛变奏曲,原是莫扎特的“魔笛主题变奏曲”,经过苏路的艺术加工改编,施以纤细的吉他技巧,使之成为具有灿烂华丽风格的抒情吉他曲。


情感艺术:

1、音乐又是一种听觉艺术。心理学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诉我们,一定距离内的各种外在刺激中,声音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它能够迫使人们的听觉器官去接受声音,这决定了听觉艺术较之视觉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

2、音乐只能用声音来表现,用听觉来感受,但这并不等于说人们在创作和欣赏音乐时,大脑皮层上只有与听觉相对应的部位是兴奋的,而其他部位都处于抑制状态之中。

3、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是单纯的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同样,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虽然主要是通过听觉的渠道,接受的是听觉的刺激,但由于通感的作用,也可能引起视觉意象,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引起强烈的感情反应。

2. 中国古埙十大名曲有那些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

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叶扁舟,一点渔火,在月下随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

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离别后的思念,如泣如诉,身陷十面埋伏,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风秋夜长,孑影徘徊思故乡,如此寂寞,卿何以堪。

自嵇康辞世,从此而绝的广陵散,再现当年聂政刺王的侠肝义胆,今人有兴有幸得见,可谓幸甚。

(2)电影魅途中吹的埙歌曲叫什么名字扩展阅读: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中高山流水之意。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又名《夕阳箫鼓》、《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汉宫秋月》——崇明派琵琶曲。《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阳春白雪》——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独奏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渔樵问答》——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歌词。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传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

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详。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广为流传,并有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对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寓鹄鸿之志的;也有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调基调静美,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

《十面埋伏》——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明《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记载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

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十大古曲

3. 求吕布与貂蝉(蝶舞天涯)中的片尾曲 还有一开始用埙吹的那段歌曲

蝶舞天涯片尾《明月几时有》
填词:苏轼
专辑:南屏晚钟
时间:1995-04-15
歌手:崔萍

有时黄昏后 明月几时有
眼看月如钩 又要想起团圆时候
有时黄昏后 明月几时有
眼看月当头 又要引一段离愁
明月几时有 偏要照上高搂
眼看月当头 叫我找个人影相守
有时黄昏后 明月几时有
眼看月当头 又要引一段离愁
有时黄昏后 明月几时有
眼看月当头 又要引一段离愁
有时黄昏后 明月几时有

4. 乐器埙(什么都行

埙的内涵
很多人都有吹响瓶子的体验,当吹出的气流遇到瓶口边棱后产生了边棱音,边棱音与瓶内的空气团产生耦合振动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这就具备了产生一件乐器的基本条件。
原始先民有下意识地吹响中空腔体的很多机会,他们也就有了发现一件乐器的可能。他们只要找到或制作一个可以产生空气团的腔体,在上面开出一个吹孔和几个指孔,就完成了一件乐器。
这个腔体的形状曾经有卵形的、鱼形的、棒形的、葫芦形的、牛头形的等等,但其中为数最多的是卵形的;制作的材料初始时用泥土,也有用兽骨、玉石、木材、甚至用合成材料等多种选择,但其中使用最多的材料还是泥土;这个空腔的体积可大可小,腔体大的发音的频率低;指孔的多少和大小不等,打开的面积越大,发出的频率越高。一般说靠指孔的开合,可以吹出的音域大概只在十度左右,称之为指孔音。指孔全部闭合后,靠改变吹气的角度和力度,还可以向下吹出五度甚至八度音,音越低时音量越小,称之为俯吹音。俯吹音的音量虽稍小,但在音色上有独特的魅力。
我们的祖先给这类乐器起的名字是"埙",也可以写做"埙"。埙的音色低沉苍劲,醇厚圆润有如人声,找不到有其它的乐器与其音色相近。但是由于埙的音色独特、音域较窄决定了它只能是一件特色乐器。
我国的埙至今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出土的和民间流传的埙分布十分广泛。
外国人的祖先当然也会有产生这样乐器的机会,那些洋埙的英文名字是"奥卡里纳(ocarina)"。
ocarina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被认为是"竖笛类梨状小型管乐器,音质与竖笛相仿。音域极小,简直像个玩具。①" 甚至给它起了 "甜薯"(sweet potato)的浑名。曾有一首一度流行的、叫做《吹埙者》的歌曲,依照原文Sweet potato piper直译,就是《吹甜薯管的人》②。
中国埙的吹孔是很普通的圆孔,钻孔成型很容易,所以产生的年代久远;而绝大多数的ocarina的吹孔都作成了与竖笛一样的哨嘴(fipple mouthpiece)。哨嘴的制作较圆孔的制作要复杂得多,所以ocarina的历史至今才只有140多年(1860年出现②)。哨嘴使ocarina的音色接近竖笛,而无法发出像埙那样独特的音色。另外哨嘴固定了ocarina进气的角度,使它无法吹奏"俯吹音"和气滑音,这就大大压缩了它的音域,并减弱了表现力。
目前国内有人称ocarina为陶笛,这是因为有一张用ocarina演奏的CD被译作《陶笛之歌》,"陶笛"之称遂被讹传。译者不知"笛"是一根管子,由空气柱振动而发声。而埙或ocarina却不是管子,振动的是一个气团,两者在发音的规律上也很不相同。把ocarina称为"哨嘴埙"最科学,称为"洋埙"也说得过去,直接叫它的英文名字也很合乎潮流,唯独称其为"陶笛"最不科学。
①《外国音乐辞典》p539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8年8月 第一版
②《牛津简明音乐辞典》p690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1年11月 北京第1版
我们谈及埙的历史时总是包括了那些只有一个吹孔,或虽有少数指孔,也很难吹出简单音阶的腔体,它们当然还算不上一件乐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玩具。但是在追溯这两类东西的历史时却无法把它们分开。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中的一类发展了音乐的属性,成为乐器;另一类在外形上求发展,制成了人头形、鱼形、龟形、蝉形、猴形、鸡形、鹌鹑形、马形、鹿形、甚至靴形的哨类玩具。本文仅介绍作为乐器的埙在近几十年内的发展情况。
埙的复兴和发展
在古代埙是雅乐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之一。雅乐是中国古代用于宗教、政治、风俗的各种仪式典礼中的音乐。盛行于周代。兴盛了400多年以后到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衰落消失。 汉代以后,雅乐的主要乐器编钟、编磬、埙、篪、瑟等已被新兴的乐器如琵琶、横吹等所取代,乐器领域发生了大规模的更新,雅乐的许多乐器逐渐在音乐苑囿里消失。所以尽管很多古籍都有关于在雅乐中使用埙的记载,但埙在社会音乐活动中却很少出现,只有极少数文人对埙有一定了解。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埙突然受到关注,大量的演奏者、作曲者参与了埙的制作与改革;创作了大量埙曲;在多种场合表演了埙乐。这段埙音乐的发展历史自始至终以中华音乐文化为背景,呈现了浓厚的中国风格。
对古埙的研究不是本文的重点,但是有一个成果是必须提及的。1978年5月的《音乐论丛》和1980年1月的《音乐论丛》刊载了黄翔鹏先生的《新石器和青铜时代的已知音响资料与我国音阶发展史问题》;1978年第10期《文物》刊载了吕骥先生的《从原始氏族社会到殷代的几种陶埙探索我国五声音阶的形成年代》。黄、吕两位先生从陶埙音孔逐渐增加的历史中,摸索了我国音阶发展的情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埙得到迅猛的发展,制埙者中有很多人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中国音乐学院古筝教授曹正、天津音乐学院竹笛、琵琶教授陈重的影响。曹、陈二人都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摸索制埙的。而他们的研制却又多少都受到了大同乐会的影响。
大同乐会的埙
1919年郑觐文③在上海组织大同乐会后,立即开始仿制各种古乐器并投入使用。1923年6月3日《申报》报道:"圣玛利亚女学开中国音乐会……特设中乐一班,学生八十人。所用乐器自琴、瑟、埙、篪,以及笙、箫、管、笛,无所不备。特聘江阴郑觐文君为导师。两月以来成绩已著。上月18号在校内开过中乐会一次。…… "。1924年1月18日《申报》报道:"大同乐会制造古乐器18种,已由欧阳予倩在新舞台二本《徽钦二帝》中演奏,闻者莫不赞美。……此外更有排箫、埙、篪、缶琴等……"。1925年秋,程午嘉④担任俭德储蓄会国乐团主任时,就在乐队中使用了埙。
以上是三条很珍贵的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使用埙的消息,可惜其中没有对演奏的音乐和乐器作更细致的描写。
在制作埙方面,据上海的音乐学家陈正生先生讲1930年底大同乐会制作的埙,有大、中、小三种,大埙叫嘂,为9孔(一吹孔和八个指孔)。
柳尧章⑤参与了大同乐会埙的制作,曾试验用水泥制埙,这是已知的企图摆脱烧制环节的最早实验,惜不知效果如何
浙派古筝名家王巽之⑥来沪后即参加了大同乐会的活动,他也同样热衷于埙的制作。王巽之曾请曹正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曹正热衷于埙的制作恐怕与王巽之有关。王巽之还有洞箫大王之美誉,很可能影响到擅长笛箫的陈重先生⑦。中国音乐学院存有王巽之和孙裕德所制的九孔、十孔埙。1936年陈重就拜孙裕德为师学习琵琶和洞箫,在埙的研究方面,孙对陈重的影响也应当更直接。
曹正、陈重与庄本立的贡献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吹埙、制埙的人,大都没有机会了解半个世纪前的大同乐会对恢复古乐所作的努力,曹正、陈重就自然地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1947至1948年期间,上海电台曾播放了曹正先生创作并吹奏的埙曲《堤边柳》和日本童谣《月亮出来了》。1981至1982年期间电台播出了曹正改编的埙与古筝二重奏《高山流水》和《水龙吟》,是由王明君与曹正的古筝研究生邱大成演奏的。1982年曹正发表《埙和埙的制作工艺》,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1985年5月26日 "第三届华北音乐节《北京之歌》音乐会"上陆金山演奏了埙独奏《独乐寺怀古》,陆所制的十二孔埙是在曹正埙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改进的。他在总结曹正先生的成就时说:"在利用指孔孔径大小的变化去扩展埙的音域方面,曹正先生走到了我们前面,他一改过去那种所有指孔孔径一样大小的习惯做法,缩小低音指孔孔径使低音再低,扩大高音指孔孔径使高音更高,从而达到了扩展音域的目的。同是十孔埙,指孔孔径大小不一的就要比指孔孔径大小一样的要高出一个小二度。"
陈重先生为《中国大网络全书·音乐舞蹈卷》撰写了"埙"的条目。他与宜兴的陶窑合作,制作紫砂陶埙。他在殷代埙的基础上,加大了内膛和肩部,把音孔增加到十个,增大了埙的音量。他制作了大、中、小三种埙,调子分别是:D、F和G。陈重与他的学生杜次文合作编了著名的埙曲《楚歌》。他还曾在《一九八一年全国民族管乐器改革座谈会》上,与苏州音乐界联欢时演奏过《普庵咒》。
台湾的庄本立先生于1961年制出了庄氏半音埙,分八孔和十六孔两种⑧。庄先生还写有埙独奏曲《深山之夜》。庄本立是卫仲乐的学生后来到台湾,一些音乐方面的见解也受到大同乐会的影响。
埙虽然因其构造简单,得以及早问世,但要制作出一只在音高上符合音律的埙却非常不容易。民间流传的一些埙,不见得是一件合格的乐器,对音准的要求不高,制作就很简单。曹、陈等先生不但要制作符合音律的埙,还在制埙理论和作曲、演奏等多方面做出贡献,没有这几位先生承上启下,就很难有以后埙乐的大规模发展。
③郑觐文(1872-1935)自幼习二胡、琵琶,在上海发起组织大同乐会,聘请汪昱庭、程午嘉等人为音乐教习,柳尧章、卫仲乐、金祖礼、秦鹏章等音乐家均为会员。〈中国音乐家家辞典〉p1188
④程午嘉1902年生,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先后任职于上海万国美术所、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执教于山东大学、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曾把原来的四相十二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品。《中国音乐家辞典》p90
⑤柳尧章(1905)浙江宁波人自幼习丝竹,10岁入上海徐汇公学随校长主修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打下了良好的音乐基础。1924年2月随王显庭习琵琶。1925年5月,将琵琶独奏曲《浔阳月夜》、改编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1927年将琵琶独奏曲《月儿高》定名为《霓裳羽衣》曲。〈中国音乐家辞典〉p540
⑥王巽之(1899-1972)古筝演奏家。20-30年代,经常在上海、杭州参加音乐活动。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执教于上海音乐学院,担任古筝、三弦等课程的教学。先后培养了张燕、项斯华、范上娥、王昌元等筝演奏家。是浙江筝艺流派的奠基人。《中国音乐家辞典》p865
⑦陈正生据《申报》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本归纳。
⑧薛宗明《中国音乐史o乐器篇》p556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9月初版
辉煌的《哀郢》和《楚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埙音乐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一页历史是以埙独奏曲《哀郢》和《楚歌》拉开序幕的。
《哀郢》
1978年6月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展示了一整套公元前五世纪战国时代的古乐器,震惊了世界。湖北省歌舞团经过三年准备,演员自己动手复制了大量出土乐器。于1983年8月推出了一台以《编钟乐舞》命名的大型乐舞节目。
其中一段只有2分多钟的埙独奏曲《哀郢》让广大听众体会了埙的魅力。在此以前人们是很难听到埙音乐的。
《哀郢》由龚国富作曲、赵良山演奏。乐曲截取古琴曲《离骚》中调性鲜明的乐句作基调,揉进如泣如诉的民间唱腔,表现出屈原在被流放途中,远离郢都忧国忧民的情怀。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中并没有埙。但是,在《编钟乐舞》中增加埙的演奏,是完全合乎战国雅乐之实际的。
《楚歌》
为参加1984年在洛杉矶进行的第23届奥林匹克艺术节,中央民族乐团选送了埙、筝二重奏《楚歌》,这个曲子由陈重、杜次文根据琵琶曲《霸王卸甲》中的部分段落改编。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项羽被刘邦困于垓下,闻四面楚歌与虞姬诀别的悲痛情景。由杜次文吹埙、姚安弹筝。这首三段体商调式的曲子,充分发挥了埙的低沉、有如人声的效果,把"别姬"的场面表现得极为凄美悲壮。
由杜次文用陈重先生的紫砂埙演奏。
埙独奏曲的出现,促使作曲者考虑对伴奏乐器的选择。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已讲到给埙配器的原则,留下了"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和"如埙如篪"的诗句,把埙篪比作了兄弟。说明了两件乐器合奏相得益彰。
"篪"形如梆笛。与笛不同的地方是篪的两端都有竹节或塞子封闭。南北朝沈约《咏篪诗》中用"雕梁再三绕,轻尘四五移",形容篪清澈明亮的声音。汉代刘熙的《释名》形容篪声:"如婴儿啼声也",强调了声音的"娇"和"嫩"。篪比高音竹笛的音色更加清澈圆润。
以篪的娇嫩明亮的音色与埙的低沉苍劲,醇厚圆润有如人声的音色配合,既有其相互融合的地方,又能展示各自的特长,形成鲜明的反差,效果当然很好。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简直可以认为《诗经》是世界上第一部涉及乐器法的著作了。《楚歌》用筝的明亮断续的声音来为埙伴奏,深合《诗经》诗句的原意。后来出现的用箜篌、方响等乐器为埙伴奏,也都是延续的这种思路。
洛杉矶奥运会后,乐团又在美国的十几个州作巡回演出,《楚歌》开创了埙在国外演出的历史,也引起了外国音乐家的注意。
《楚歌》和《哀郢》演出的成功,展示了埙的独特的音色。吸引了影视工作者的注意,他们发现了这种"新"的音色后,就大力地把它用在影视音乐和音响效果中。
电影、电视片中的埙声
谭盾对埙的了解较早,1983年以前他在为李翰祥导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作曲时,就大量使用了埙,由中央民族乐团的薛淳吹埙。这是在电影音乐中较早用埙的例子。埙音乐很快进入影视片说明它独特的音色适宜表现特定的情绪,使用得当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000年4月20日《长江日报》报道电视剧《大明宫词》在"公主出嫁"一场戏中使用了埙独奏曲《哀郢》的音乐,构成了侵权。其实,《大明宫词》中也大量使用了《楚歌》的音乐,只不过作者没有追究责任而已。
时至今日,埙的声音在影视剧中大肆泛滥,但却似乎没有再听到有关侵犯著作权的报道。这是因为影视音乐编辑们变得聪明起来,连乐谱也不必写,只需让人随便吹出一段不成曲调的音响便算交差,自然不会侵权。然而,这对于埙,对于影视音乐都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悲哀。
认真为影视音乐作曲,而让埙在其中一支独秀的有三个例子。
其一,电影《乡雪》的音乐,自始至终由中央音乐学院的陈涛用埙演奏。在1990年柏林电影节上获音乐大奖。
其二,张艺谋要求张维良只用埙为电影《菊豆》配音乐。后来这部片子在1990年获康城刘易斯布纽尔影评人奖,1991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其三,1996年山东枣庄电视台拍摄的两集电视剧《山爷》,说的是一个绿化荒山的故事。音乐既要表现恶劣环境给人的压抑,又要表现见到树苗成长时的欢快心情;既要表现家人之间的亲情,又要表现失去孩子的悲痛……导演要求全剧音乐用一只埙完成。承担作曲和埙演奏的是北京电影乐团的曹建国。
埙的音域很窄,音色凝重低沉,表现力自然有一定局限。这三位执着的导演固然是独具慧眼,三位音乐家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是如果用乐队来做这件事情,效果会如何呢?当然,我们不可能有对二者作比较的机会。
以上三个例子都发生在埙乐初登舞台的年代,埙的音色能如此感染影视导演足见埙的魅力。随着大家对这种音色的逐渐熟悉,新鲜感随之降低,以一埙独立支撑一部影片的情况将很难再现。

阅读全文

与电影魅途中吹的埙歌曲叫什么名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现在电影院上映的电影有哪些最火 浏览:863
叶问电影有哪些BUG 浏览:475
豆瓣电影多少分算高分 浏览:176
今年好看的武打电影 浏览:799
以小孩有关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22
飙车党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77
电影院里怎么捡到手机 浏览:402
如何评价韩国电影知呼 浏览:579
电影怎么看座位图解 浏览:15
带双字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116
俄国核武轰炸美国是什么电影 浏览:923
这部电影温馨又感人英语怎么说 浏览:918
如何在车载屏放电影 浏览:984
好看的电影春光乍泄 浏览:890
怎么传电影到手机 浏览:205
超好看的恐怖动漫电影排行榜 浏览:863
电影神笛免费观看 浏览:525
人变成狗的电影美国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505
比较好看的电影冷门 浏览:786
电影系学生看多少部电影 浏览: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