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下列关于电影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说法不正确的是
C 我全对,下面的答案也有
2
在卡努杜关于电影是“第七艺术”一说中,所谓的三种时间艺术是()。
窗体顶端
· A、音乐、诗歌、绘画
· B、音乐、文学、戏剧
· C、音乐、诗歌、舞蹈
· D、文学、戏剧、音乐
我的答案:C
窗体底端
3
下列各选项中,电视和电影最大的区别是()。
窗体顶端
· A、目标受众
· B、媒介特征
· C、传播内容
· D、制作者
我的答案:B
窗体底端
4
电影被叫做“第七艺术”,是因为它的出现与()密切相关。
窗体顶端
· A、社会文明
· B、意识形态
· C、科学技术
· D、人们接受程度
我的答案:C
窗体底端
5
下列关于电影诞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窗体顶端
· A、电影诞生于1885年。
· B、以第一部电影放映的日子为准。
· C、所有艺术形式中,只有电影的诞生时间可以考证。
· D、电影的发明者是卢米埃尔兄弟。
我的答案:A
窗体底端
6
Ⅱ 关于电影常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解析: 考查电影有关常识, 1895 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Ⅲ 电影的诞生
第一章 电影的诞生
--------------------------------------------------------------------------------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对书写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改变散文与诗歌的性质。新的乐器对音乐的影响比较复杂,但工艺方面的变化并没有产生关于音乐艺术的全新概念。留声机让千百万听众听到了录制下来的声音,但演奏还是老样子”①。
透视法影g向了绘画使画家有可能创造出三维空间的幻像,但仍旧不能表现运动。然而,电影的诞生,作为“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②,最终,使物质现实的空间形式得以复原。从而,使人类又一次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经验,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影像思维的方式。
①霍华德·劳逊的《电影的创造过程》,第3页。
②巴赞的《电影是什么?》,第14页。
正如人们意识到的那样“19世纪和20世纪的交接点是一条巨大断裂带。在这条断裂带前面,历史是一种充满神奇的迷雾,不可捉摸的、令人困惑的、无以名状的东西;而在这条断裂带的后面,历史却是亲切而透明的、切实可见的、无可争辩的存在。”
第一节 电影的起源
“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②,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诞生,确实经历了欧洲国家中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长的实验过程。他们在对运动的光学幻觉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与实验,在时间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人类对于“光影理论”的认识与应用,便可以从2000多年前的中国讲起。据文字记载公元前5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影)亡”的学说,则是人类对‘‘光学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而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并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则是对“光学理论”的最初、最朴素的应用与实践。13世纪“灯影戏”传人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这便产生了以后的“幻灯”、“走马灯”等形象的、运动的视觉游戏。电影正是起源于这些视觉娱乐游戏之中。至于电影的发明所依据的科学技术、物理学原理,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②《大英网络全书·电影史部分》,开篇第一句话。
一、视觉滞留
“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①。但是,将这种视觉现象同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却是19世纪的事情。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曾一次长时间对着强烈的日光凝目而视,结果双目失明。但他发现太阳的影子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他终于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实验证明,物象滞留的时间一般为0.1—0.4秒。与此同时,在欧洲的物理学教科书和物理实验室中,也开始采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图画“幻盘”旋转的视觉研究。它们向人类表明,人眼视觉的生理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起来,成为连续运动的视象。19世纪30年代,诡盘、走马盘、轮车盘、活动视镜和频闪观察器等视觉玩具相继出现。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即在能够转动的活动视盘上画上一连串的图象,而当视盘转动起来时那些呆滞的、无生命的图象便运动起来,活灵活现。此后,奥地利人又将幻灯和活动视盘相结合,使绘制的静止的图画投影在银幕上,制作出活动幻灯,形成了早期动画。然而,到了本世纪60年代,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对“视觉滞留”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疑义,他们发现银幕上的全部运动现象实际上是跳跃的、不连贯的,但观众却意识到那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动作连续。由此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滞留”,而是“心理认同”。
二、摄影术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的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然而,人们在活动视盘的机械原理和光学幻觉的意识面前,已经不可能满足于静止的、精美的、单幅照片了,而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忠实地复制形象动作和自然空间的物质现实。1872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他曾在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这位天才的摄影师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当马跑过的时候,照相机的快门就被打开,马蹄、腾空的瞬间姿态便被依次地拍摄下来。为此,爱德华·幕布里奇获得了“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及装置”的专利权。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这…时期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逊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三、放映术
1888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人们开始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比如:《可怜的比埃洛》、《更衣室旁》等等。但是,投影在幕布上的图象,完全是由雷诺一个人亲手一张张绘制而成的,那不过是早期的动画放映,距离真正的电影相去甚远。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这是一种长方形立柜式箱子,里面有可以连续放映50英尺胶片的影片,外面有个2.5毫米的透镜。这个“电影视镜”的特点是仅能供一个人观赏。爱迪生认为:只有每个好奇的顾客单独通过看片机来看电影,才有可能挣到更多的钱。因此,他拒绝以投影方式放映电影。这显然是个错误。一年之后,“1895年是放映技术方面取得惊人进步的一年。同年9月,托马斯·阿马特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产棉博览会上放映了活动图片。l1月,迈克思。斯克拉达诺夫斯基在德国柏林的温特加登放映电影。”①。“放映术”成为人们这一时期相互竞争的目标。然而,在所有的放映技术中,唯有卢米埃尔兄弟所发明的“活动电影机”获得成功。其一,那是一架既可以拍摄又可以放映赛潞潞软胶片的机器;其二,机器的成本和重量,也都要远远低于爱迪生和其他发明家们的那些设备;其三,在速度上,爱迪生的“电影视镜”是l/48秒的画格,而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机”则是l/16秒的画格,更为接近于1/24秒画格的正常速度。就在1895年的最后两天,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他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这一天不仅仅标志着“放映术”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①霍华德·劳逊的《电影的创作过程》,第5页。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并非偶然,它与现代科学新观念的发展息息相关。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产生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新观念”的时代,电影史前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们执著的追求,创造出了符合这一新的科学观念的形象的媒介语言,“运动的光学幻觉”。科学作用于艺术,体现了现代人类对于形象思维的全新观念。这一观念从一开始,便决定了电影这门艺术无论是媒介属性,还是语言方式等,都与传统艺术形式形成了根本上的区别。与此同时,就艺术发展史而言,电影也最终以它的科学性实现了人类艺术对于木乃伊“情节”队的美学追求,实现了现代艺术对于现实幻象真实的追求。
第二节 卢米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
卢米埃尔兄弟在他们的父亲老卢米埃尔所经营的照相馆中,学会了照相技术,并在后来帮助他们的父亲掌管照相器材厂的同时,研制出了“活动电影机”。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卢米埃尔兄弟,对待电影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与爱迪生全然不同的思维观念。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对于“放映术”的发明、对于电影机器设备的改进,而是更突出地表现在他们的电影作品中,所存在的根本的时空观念的差别,根本的美学差异上。
作为发明家的爱迪生曾为电影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他对于电影机器、装置的研制,为新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他更大的荣耀,则是为这门新艺术起了一个富有魅力、富有诗意、富有幻觉意识的名字——电影。然而,爱迪生对待电影、这门新艺术的观念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局限。首先,爱迪生提供给他的“电影视镜”所放映的影片,大都是在他所设置的一个被称作“黑囚车”的装置中拍摄出来的。而事实上,他的创造本身并没有脱离“照相馆”的原有模式。在那个只能供一个人观赏的“窥视镜”前面,观赏者的“窥视”不过是一次次地重复着摄影师的“窥视”。其次,由狄克逊最先完成的50部左右的作品:《酒吧阎景象》、《安娜贝拉的舞蹈》、《拔牙》、《理发师》、《布发罗·皮尔》等等,其内容大都是简单地表现跳舞、拳击、变戏法、作游戏等等娱乐性场景。影片中的人物则是由爱迪生请来的演员为摄影机表演的,如同一张张“活动的照片”。这不过是套用了舞台剧的模式虚构的一些小节目而已。与此相反,卢米埃尔兄弟采取的是更为现实主义的态度。他们首先摆脱了:照相馆”摄影师所具有的封闭的人为空间的束缚,迈向了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作品的内容,也是更为努力的去表现和复制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情和生活,而不是专门去为摄影机安排和搬演实际不存在的事情和生活。比如,由路易·卢米埃尔最初拍摄的短片:《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烧草的妇女们》、《出港的船》、《代表们登陆》、《警察游行》等等,就直接地表现了那些下班工人、上下火车的旅客、劳动中的妇女、划船出海的渔民、登岸的摄影师和街头行进中的警察等等。在这些作品中,卢米埃尔兄弟真实地捕捉和记录了现实生活的即景,使人们看到了自己身边的那些真切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群。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说:从路易·卢米埃尔的影片中人们了解到,电影可以是“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而不是像爱迪生的“电影视镜”那样,仅仅是一种制造动作的机器①。
Ⅳ 电影的诞生过程是什么样的
第一部真正的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是在新泽西州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制作出来的。
人类的视觉具有暂留性。比如夜间挥动点着的烟头,就会看到一个完整的圆圈。电影的原理也在这里。
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有一种娱乐游戏,经常放置在客厅里的一种装置,叫做“魔盘”。转动其中一个圆盘,透过另一个固定圆盘的缝隙往里看,就会觉得排在活动圆盘边缘上的小画似乎活动起来。
经过改进,人们又利用反光镜和“幻灯”——一种特制灯箱,把绘制的图像投射到银幕上。
最先把这种摄影新技术同转动的魔盘联系在一起的人是费城工程师科曼·赛勒斯。在1860年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个娱乐项目,即把六张照片贴在转轮的轮叶上,这六张照片是一个动作的前后相连的分段。
赛勒斯把两个儿子钉铁钉时的活动连续拍了六张照片,贴在轮叶上后,开始旋转轮子,结果人们看了,就跟看见一个连续钉铁钉的动作一样,活灵活现。
10年过去了,费城人亨利利用动作的分节静态照片,把一对翩翩起舞的男女形象投射到银幕上。在同一时期,埃维德·梅布里奇利用24架拉线快门照像机拍摄活动中的动物和人的静态照片。
1882年,法国艾蒂安·马雷用一枝带有枪托、扳机和速射快门的单筒“摄影枪”在一卷转动的像纸上拍下鸟儿飞翔的静态照片。英国的威廉·弗里斯格林试验了记录动作的摄影机和银幕上再现动作的放映机。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和留声机。他想增加销路,于是决定联系起图像与声音,这样肯定会使他研制的声像设备销路大增。
在影像与声音的配合研究上,爱迪生投资了24000美元。1889年,他的助手威廉·肯尼迪·狄克逊终于设计成功一种链轮系统,可利用一条50英尺长、由伊斯曼发明的赛璐珞胶卷进行拍摄。
1891年,爱迪生申请了发明专利——窥扎式“动画镜”,这就是各种各样摄影机的前身。这种动画镜的胶片宽度成为直到现在仍通行的国际标准宽度35毫米。可是声音与图像难以同步配合,因此爱迪生中断了这项发明,并且也没有申请国际专利。而申请国际专利只需150美元手续费。
正是这150美元的“手续费”,结果使爱迪生失去了数万倍的巨额钱财。因为他断言这项发明无用,放弃了申请专利,结果欧洲人免费竞相模仿,开始发展并生产、制作。
动画馆就是这样诞生的。过往行人只需花上几个零钱,就可以透过一个小孔,观看15秒钟的生动动作节目。这样的游戏传到我国,人称“西洋景”,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可在街头见到。
人们特别对一个节目注意:爱迪生研究所的工人弗雷德·奥特张开大嘴打喷嚏。继而,摄影师们创作各种节目,比如杂技过程等等,也吸引了很多观众。
Ⅳ 下列关于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是一部史诗性电影。B它描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C电
答案选C电影的主旨在于歌颂美国黑奴制度的废除。
《一个国家的诞生》是由D·W·格里菲斯执导,丽莲·吉许、亨利·B·沃斯奥、拉尔夫·李维斯联合主演的历史剧情片。该片于1915年2月8日在美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美国南北方黑人与3K党两个家族在内战前后的命运冲突的故事。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方庄园主卡梅伦一家原本过着安逸的生活。卡梅伦和斯通曼家的孩子同在一所寄宿学校念书,接触中,年轻的本杰明·卡梅伦(亨利·B·沃斯奥饰)和埃尔西·斯通曼(丽莲·吉许饰)互生情愫。然而不久南北战争爆发。本杰明参加了南方军队,奔赴前线,与北方的昔日好友斯通曼(拉尔夫·李维斯饰)成了敌手。战后,黑人烧杀抢掠。本杰明组织三K党,对黑人进行报复,粉碎了建立所谓的黑人王国的阴谋。本杰明与埃尔西这对患难情侣也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结合,预示着一个新的国家的诞生和统一。
Ⅵ 电影是如何发明的
电影他的诞生与摄影技术的发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众所皆知,最初的影片是有一张一张的照片组合而成,按照一定的速度不停的切换照片播放给人视觉上的,人物在动,呈现出视频的感觉。
早在1823年的时候,银版照相法诞生,但是在那个时候,照相技术极度不成熟,当时的一张照片需要14个小时来进行曝光,可想而知,如果想要一个两秒的视频都需要许多张照片,这都算得上是一个大工程了,更何况几十分钟的电影。在人们成功地掌握了电影的拍摄与放映方式之后,这才让电影行业蓬勃发展,由最初的胶片发展成现在的数字数码电影,从以前每分钟24张照片的规格,发展到现在64,到现在的蓝光、高清等。
Ⅶ 电影的起源时期是什么时候 电影是怎么诞生的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了的影片《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卢米埃尔兄弟因此被称作“电影之父”;《火车进站》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电影。
Ⅷ 简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
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
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所有蹄子都腾空。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发展
1888年10月,法国电影发明家路易斯·普林斯(路易斯·艾梅·奥古斯汀·雷·普林斯Louis Aimé Augustin Le Prince)在英格兰西约克郡利兹城进行了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他使用自己的单镜头摄影机和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纸质胶片接连拍摄了《朗德海花园场景》(Roundhay Garden Scene)和一段利兹大桥的街景。
这比他的竞争者——比如卢米埃尔兄弟和托马斯·爱迪生——要早上几年。他未能在美国按计划完成这项新发明的公开演示,因为他于1890年9月16日在一辆火车上神秘地失踪了。
美国及欧洲的早期电影史是以摄影机专利权之争为标志的。1888年普林斯的一种有16个镜头的设备在美国被授予双专利,它是由一个电影摄影机和一个投影器组合而成的。
他的另一发明——一种单镜头摄影机(即MkI)在美国却被拒绝授予专利,因为已有同类产品持有专利。不过,几年后美国人托马斯·爱迪生申请同类产品专利时却没有被拒绝。
1888年10月14日,使用改进版的单镜头摄影机(即MkII)拍摄了电影《朗德海花园场景》。他在利兹的汉斯莱特区(Hunslet)的惠特利工厂以及惠特利位于朗德海的家——奥克伍德农庄(Oakwood Grange)展出了他这第一部电影。
但他们没有在更广的范围里传播这一电影。他在1887年至1888年同时拍摄了电影《利兹大桥》《绕过墙角者》《拉手风琴者》,每部电影的片长为2秒左右。
接下来的几年,为了使自己和家人移民到纽约去,并进一步进行研究,他取得法国-美国双重国籍。1890年9月,他计划到纽约的聚美大楼举办公开展览,然而他本人却神秘地消失了。因此,普林斯对摄影机的诞生所作的贡献常被人忽视。
(8)电影的诞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电影是19世纪美国国家生活水平上升大众产生新需求的娱乐产物。
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电影是一种视觉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位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现代艺术,亦正如艺术本身,有着复杂而繁多的科系。电影有很多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
电影从有声电影开始发展,目前已经到了电影的特技时代了。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制作出来的电影,受广大中年以下的朋友欢迎。
国外电影广告在美国和英国的电影广告中,有这样八种标记:
(1)美国X——禁止未成年者观看的影片,G——所有观众可看片,R——十七岁以下禁止观看,PG——一般观众可看。
(2)英国U——内容正派片,A——一般观众可看片,X——18岁以下青少年禁看片,AA——少年儿童禁看的凶杀片。
电影其实就是被人称之为艺术而迂回戏话的一幕联想而已。
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著,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表演艺术,从此,“第七艺术”就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词。
现如今有3D电影,是视觉的“长宽高”;美国拍摄电影有5D拍摄技术。
其中电影最高的奖项为“美国电影奥斯卡金像奖、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