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现在香港电影没人看
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已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
香港电影在好莱坞高科技大制作和自己的大量粗制滥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场,包括东南亚市场,同时也受到日本、韩国电影的影响,大量电影资金流失,电影人青黄不接,出现了前所没有的颓势。九七的临近也加剧了港人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很多人移民海外,很多资金大量的从电影业撤出,大部分人还是观望的态度,于不安和担忧中期盼着转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香港电影面临低谷正好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刻,之前的大量跟风和粗制滥造的作品减少了很多,电影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被“提纯”了,留下来的电影人开始重新寻找市场的切入点、探索全新的电影表达方式、规划香港电影的新未来。很多原来商业化模式下难以见到的电影纷纷崭露头角。比如,陈果的《香港制造》,以清新、真实的记录风格用平民化的视角关注边缘生活。另外一个令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是电影人青黄不接,1993年吴宇森成功进军好莱坞后,先后有周润发、成龙、李连杰、杨紫琼、袁和平等去好莱坞拍片,香港电影的大量中流砥柱远走他乡,电影人才瞬时出现了真空。此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生代的电影人,在市场不景气、人力资源缺乏的境况下,为香港电影依然注入新的力量,其中杜琪峰算是坚守香港的中坚导演之一。这一时期的香港黑帮片中弥漫着一种混乱末世的悲哀和命运无常的感伤。
造成这种局面,香港黑帮就是最大的元凶!举一个例子:吴宇森是跟张彻学电影的,正经的科班出身,拍的电影美感都极强,是有艺术性的。1986年,他拍《英雄本色》就是一种“艺术创作”,跟当时黑道几乎没有纠葛。也获得了满堂彩。结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却在最红的时候去往好莱坞发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发展吗?还是感觉香港影视环境被黑帮“挟持”,不行了呢...我相信两者都有,但后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点。因为大家可以自己换一种情境想一下:吴宇森已经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坛的“国王”了,结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国做“仆人”...那很明显就是有“宦官”要“挟天子”来赚钱了吧?
结果1993年,如日中天的他,却在最红的时候去往好莱坞发展,是要往更高的地方发展吗?还是感觉香港影视环境被黑帮“挟持”,不行了呢...我相信两者都有,但后者的比重可能更大一点。因为大家可以自己换一种情境想一下:吴宇森已经在香港做了做了影坛的“国王”了,结果我王位都不要了去美国做“仆人”...那很明显就是有“宦官”要“挟天子”来赚钱了吧?
中国人特别喜欢强调做人的重要性,喜欢说“首先你得会做人”。至于做事好不好,倒是没那么重要。而中国人的做人标准又实在有些高。人的才华总是有限的,做人达标的人里,才华盖世的不算太多。两样都登峰造极之人,数来数去,居然多为早逝者。这样令人叹息的结果,到底是天妒英才,还是天才长期压抑个性所致,也就很难说了。更何况若做事力求完美,就难免会得罪人――选择了更合适的新伙伴,就是伤害了不再合适的旧伙伴。制定了严格的执行标准,就是在伤害那些无力达到的人。这的确是会显得不够念旧、感恩、善良。这样做的人,就叫做不会做人。我相信周星驰一定伤害过很多人,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对他公开表示不满。可是,照我看来,这样的反对理由对周星驰们很有些不公平。天才没有义务迁就庸人。而庸人假若能少些抱怨,多些努力,或许也能和天才更接近一点。那么多人抱怨自己曾经给了周星驰机会,他红了后却将自己丢在一边。可周星驰合作过那么多人,无论导演还是配角,都是在与他合作时达到巅峰。而他做导演后,更是达到了用谁完成作品都不重要的地步。
经济萧条别的不说,喜剧片都成儿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让我笑,只能让我觉的看这样的电影很丢人,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敢拍出来?很久不碰香港喜剧片了,太傻了,低级趣味。如果片子的成败是由少数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观众的话,那么,衰落就是必然的。香港电影就是因为那种权力太集中了,电影就不是电影了,它是权力的工具,是骗钱的工具。观众不重要了,导演,演员也不用打拼――只要收拾好某有权的人就行了。在当时香港电影已经到了题材枯竭综合期,以前那些金庸古龙等名人名著,黄赌黑等等都被拍了个遍,自然题材与新意就会越来越越少,再加之金融风暴的重创,投资人拍电影没人看,然后没人看电影投资就会变少,恶性循环,这个时候政策都没有去引导创新,还是一味在“炒冷饭",那自然就是由市场与资金去决定香港电影的兴衰了,不过可惜的是香港电影辉煌从此不再了。当一个人在生病初时没有得到重视与治疗,待它到了癌症晚期你再去救就意义不大了,香港电影就是这这样一个真实写照。
『贰』 香港电影为什么衰落了
香港电影的悲哀啊
1990 年代后期,香港电影业急剧滑坡。尽管有古惑片的流行,1996 年首轮港产片的总收入仍下降到 629101353元,比起1995年的 898054149元下降了29.95%。到1997年,总收入继续下降为 54475万元,1998年为40870万元;超千万票房的影片票房总额,1996年为 26468 万(24 部),1997年为25224万(14 部),1998年下降到了19618万(10部)。香港电影在好莱坞高科技大制作和自己的大量粗制滥造下失去了大量的市场,包括东南亚市场,同时也受到日本、韩国电影的影响,大量电影资金流失,电影人青黄不接,出现了前所没有的颓势。 九七的临近也加剧了港人期待又不安的心情,很多人移民海外,很多资金大量的从电影业撤出,大部分人还是观望的态度,于不安和担忧中期盼着转机。凡事都具有两面性,香港电影面临低谷正好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刻,之前的大量跟风和粗制滥造的作品减少了很多,电影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被“提纯”了,留下来的电影人开始重新寻找市场的切入点、探索全新的电影表达方式、规划香港电影的新未来。很多原来商业化模式下难以见到的电影纷纷崭露头角。比如,陈果的《香港制造》,以清新、真实的记录风格用平民化的视角关注边缘生活。
另外一个令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是电影人青黄不接,1993年吴宇森成功进军好莱坞后,先后有周润发、成龙、李连杰、杨紫琼、袁和平等去好莱坞拍片,香港电影的大量中流砥柱远走他乡,电影人才瞬时出现了真空。此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生代的电影人,在市场不景气、人力资源缺乏的境况下,为香港电影依然注入新的力量,其中杜琪峰算是坚守香港的中坚导演之一。这一时期的香港黑帮片中弥漫着一种混乱末世的悲哀和命运无常的感伤。
『叁』 现在的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
我觉着主要是市场有了变化,加之人才外流,香港电影人的青黄不接等等一系列问题。
关于他的没落这里可能涉及到很多问题,但我本人比较反对归结于香港回归的观点,千禧年之后的香港电影还是有很多经典影片的,如《少林足球》、《功夫》、《无间道》、《黑社会》、《花样年华》等等,这些都是叫好的作品。
但是10年之后,这种情况急转直下,很少看过眼前一亮的作品了。
『肆』 为什么香港电影现在衰落了
时代变了。
其实我们回过头看看它成功的过程可以看出来,香港电影能成功是一个诸多原因促成的产物。
幸运地站在海峡两岸之外,既没有太大郑智压力和负担,又吸收了人才和资金。
本土文化、郑智氛围都很宽松,而且对商业有着强烈的追逐意识。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事儿都变了。
1、影片的普遍制片成本提升,单靠本埠市场支撑不住,而大陆市场尚未成形,更谈不上开放。
2、粗制滥造太多导致影片淤积,资金回笼成问题,本土经济不景气,台湾片商也在撤资,缺乏金主。
3、周边重要电影市场,比如韩国,自身的电影产业发展迅猛,而且还设了国产片保护。
4、自身电影人才瞅准机会早早抽身,但造星断档,青黄不接,周润发、成龙、李连杰(这个算出口转内销吧)纷纷投身好莱坞,,带来的空缺很能被填补。
5、上面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导致原有片场师徒传承制实际破产——师父自己都吃不饱呢,所以带来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断档。别的不说,香港原来世界最强的电影岗位——武术指导,你有见到多少新面孔吗?
『伍』 港片一直在衰落,究其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从90年代开始,港片唱衰论就一直盛行。现在回想我们小时候电视上放的电视剧,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港剧。但如今,香港电影的一年能够两三部在内地大爆就算很不错了。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港片不断没落,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三,优秀的电影人和演员青黄不接。近几年我们时常可以看到,香港比较知名的导演、演员们都在向内地发展,留在香港深耕港片的老一代导演并不多。年轻一代的导演也都还不能够独当一面,tvb立捧的新人越来越没有观众缘,全靠曾经的经典配角们撑着。总之,港片的不断衰落,背后的原因多样且复杂。
『陆』 香港演员青黄不接,到底是人的问题还是作品的问题
都有问题,以前香港能演会唱长得又好看的明星大把,现在几乎没有了,而且电影题材创作还倒退了……所以不单单是演员青黄不接,是香港整个演艺圈青黄不接
『柒』 香港电影衰落了吗根源在哪
香港电影的衰落,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要知道,一种文化产品的兴起,肯定要依托于市场。有市场,有钱赚,产业才会兴起。
那么我先问,香港弹丸之地,为什么曾经发展出那么大的市场?
答案是,因为它曾在亚洲没有对手。
当时全亚洲的娱乐电影,叫得响的基本只有印度、日本、香港。对于亚洲的华人圈来说,日本和印度电影毕竟有文化隔阂,但香港电影没有。
所以,当时的香港电影往往能辐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多个华人地区,加上题材非常丰富,涵盖武侠片、枪战片、喜剧片等多种成熟的类型,自然占了亚洲电影半壁江山。
香港电影最强的时候,不要说亚洲华人圈,即使是日本人、韩国人都非常喜欢,原因很简单,就是题材很好看。
但是后来,它的市场逐渐被抢夺——
1、90年代末,好莱坞特效大片席卷全世界,抢夺了香港电影的市场。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泰坦尼克号》《魔戒》《哈利波特》之后,很多人形成了一种观念,大片去电影院看,一般的电影在电视上看就行了,所以好莱坞大片抢夺了香港电影的市场。
2、韩国电影、日本电影、韩剧、日剧开始大力发展商业化,也抢占了部分香港电影的市场。2000年初,一大波日剧、韩剧、日影、韩影涌入我们的生活,其实他们也抢夺了香港电影的市场。
3、1996年香港正式实行买房摇号制度,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因为市场份额被瓜分,很多投资者不再看好电影业。没了钱,产业自然衰落。
4、人才流失。随着香港电影业的衰落,很多电影明星、电影人才要么出国,要么退出电影圈(比如很多嫁入豪门的女星),要么来内地这片新兴市场寻求发展。最终结果就是,内地电影业越来越发达,北京成为华语电影的中心,而香港本土电影人才,却呈现青黄不接的势态,要发展,也必须北上。
以上就是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但也不用伤心,虽然“香港电影”这个概念,但香港的电影人才还是在继续拍电影的。他们的经验和思维,也已经融入“中国电影”这个更大的概念之中,这是好事。
『捌』 香港电影没落了吗原因是什么
香港电影巅峰是1990年前后五年,时间划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龙在70年代相当于给香港电影打基础,2001年的《无间道》宣告香港电影最后辉煌。在1997年后香港回归,香港电影便逐渐衰落。
虽然这个时间点卡得很巧妙,但香港电影的衰落,主要是因为美国对于电影技术上的工业革命。当美国电影技术工业革命成功过后,一如近代工业革命的国家相同,立刻站在行业制高点。
美国在90年代后期,已经拍出这些作品:《终结者2》《泰坦尼克号》《星河战队》等等。2000年左右,美国电影已经全面进入电脑数字特效电影,《黑客帝国系列》《指环王系列》《蜘蛛侠》等等。
但同时代的香港电影还在拍功夫动作片,拍警匪黑帮片,拍武侠奇幻片,拍喜剧爱情片。而整个香港除了徐克导演和周星驰导演(蜀山传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电影都没有意识到电影技术革命落后的致命性。
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还有几个。
一是香港本土市场的狭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万人口,外加台湾2300多万人口,差不多三千万人口,再算上东南亚和日韩的隐形市场,电影市场的消费基础勉强足够了。
美国90年代后期的商业大片,动辄上亿美元的投资,香港本土市场太过狭小,根本撑不起这么巨大的投资。
二是香港电影已经做到巅峰,人才却也外流了。
香港市场太小,当时大陆电影市场又没有发展起来。像吴宇森,成龙,李连杰,周润发,杨紫琼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后进入好莱坞。而且不只是他们进入好莱坞,还带着背后香港电影根本的精英团队。
虽然等成龙等巨星回归华语电影都老了,已经过了巅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龙一座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还有将中国功夫片传播到了全世界各个国家,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一张名片和丰碑。
三是大陆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人才集体北上
1997年过后,大陆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二十年,经济迅速发展,而大陆是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当时市场没有现在这么好,但张艺谋的《英雄》打造的两亿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够对比。
所以,同时代的香港电影人,除了成龙,李连杰这类功夫巨星。其它香港电影人,集体选择北上发展。
四是香港电影人才集体北上后,香港本土人才青黄不接
香港功夫动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纪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导演和精英人才的集体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窘境了。
『玖』 香港电影的衰落是导致香港女明星青黄不接的原因吗
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不过,现在香港人正在往这方面去发展,寻找思路。香港电影有一天还会复兴的!
『拾』 大家觉得香港电影青黄不接的原因是什么
港片最鼎盛的时代是90年代,已经过去了,那个时候内地的电影市场还没有打开,香港又还没有回归,电影的拍摄也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所以出现了许多的鬼才导演和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