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绿皮书是人物传记吗
不是,是一部电影。
《绿皮书》是由彼得·法拉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19年3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导演
彼得·法拉利
编剧
Brian Currie、彼得·法拉利、尼克·维勒欧嘉
主演
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
② 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到底是为谁而拍的呢
“绿皮书”的标题来自非洲裔美国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专门为方便黑人旅行而写的小册子。 在影片中,托尼正是参考了这本绿皮指南,才知道把唐送去哪里吃饭睡觉,不惹麻烦,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托尼和观众都发现,这本小册子还不够。 作为一个护身符,唐因肤色而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来自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③ 绿皮书真实故事原型是什么
绿皮书真实故事原型是唐谢利。这位生于牙买加的美国古典音家和爵士乐钢琴家,出生于1927年,母亲是教师,父亲是牧师。他从两岁就开始学习钢琴,9岁曾受邀到列宁格勒学院学习音乐理论,成为第一个被破格录取的黑人校友。后进入美国天主教大学与ConradBernier和ThaddeusJones一起学习,于1953年获得音乐学士学位。
绿皮书真实故事原型背景
1927年1月29日,唐谢利生于牙买加的金斯顿,两岁时,便开始接触钢琴,学习演奏钢琴曲。七年后,9岁的唐谢利已经能够流畅地弹奏大部分的钢琴曲。随着唐的钢琴技艺不断提升,他的父母准备将他送往华盛顿著名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乐理理论,1945年,18岁的唐首次与波士顿流行音乐合作。1946年,唐在伦敦爱乐乐团演奏了他的第一部原创作品。
④ 绿皮书真实故事原型
《绿皮书》改编自美国历史上的真实故事,《绿皮书》“托尼”原型:白人司机托尼·利普他是一名意大利美国保镖,曾在酒吧担任保镖。但酒吧关门后,在朋友的建议下,他成了唐·谢利的独家司机成了唐朝的朋友。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这种跨种族的友谊往往得不到认可。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背景下,它才如此值得称赞。
绿皮书中有一件事可以肯定是真的,那就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种族和阶级之间的矛盾非常激烈。唐谢利和托尼利普建立了最真诚的友谊!至于两人如何建立这段友谊的细节,大概只有当事人知道。其实在《绿皮书》的片头,写了这样一句话:inspired by a true story(灵感来自真理)。
也就是说,电影《绿皮书》不是一部传记电影,而是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情节电影。作为美国本土奖项,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美国传统核心价值输出的任务。历史题材、人物传记、音乐类型等属于本土宏观文化价值的,都符合非常清晰的价值评价体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绿皮书无疑是最重要的“奥斯卡冠军阶段”的影片。
⑤ 《绿皮书》原型人物有哪些
电影《绿皮书》音乐家唐的人物原型是唐谢利,意裔美国人托尼的人物原型是维果莫特森,托尼和谢利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生活经历,通过电影形式展现了出来。
《绿皮书》是以美国60年代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一位知名的非裔钢琴演奏家唐与他雇用的司机兼保镖托尼前往当时种族歧视严重、民风保守的美国深南部地区进行巡回演出,两人在几个月的相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格格不入到后来逐渐相互磨合,相互理解,最后建立了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真实故事:
发生在1962年,谢利是牙买加移民,父亲是牧师,母亲是教师,从2岁开始,谢利就展现了惊人的钢琴天赋,却因为谢利是黑人,一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肤色的不同注定让谢利无缘舞台,但谢利靠着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融合的成果,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古典钢琴家。
谢利遇到托尼就是在巡演的时候。和谢利不同的是,托尼是个彻头彻尾的种族歧视者,受从小生活环境影响,托尼很讨厌有色人种,这一观点直到遇见谢利才有所改变,可以说是托尼的不拘一格影响了谢利,谢利的平等思想影响了托尼。性格保守严谨的谢利学会了用手吃炸鸡,托尼也改变了对黑人的看法,认可了谢利的平等思想,二人感情越来越亲密,谢利巡演结束后,还一起开车去旅行。
⑥ 绿皮书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吗
和电影一样,真实的故事主要发生在1962年。
音乐家谢利出生在哪里?
许多文章都说唐·谢利出生在牙买加的金士敦,其实不然。《绿皮书》的真实故事披露,谢利1927年1月29日出生在佛罗里达州的彭萨科拉。他的父母是牙买加移民。父亲埃德温是一名牧师,母亲斯特拉是一名教师。作为一个神童,谢利从2岁开始弹钢琴,18岁开始在波士顿流行乐团专业演奏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谢利真的因为他是黑人就被告知不应该从事古典音乐吗?
是的。白人戏剧制作人索尔·胡克对二十多岁的谢利说,他不应该从事古典音乐事业,理由是美国观众不愿意看到一位“有色”钢琴家出现在音乐舞台上。相反,胡克建议谢利专注于流行音乐和爵士乐。他最终还是听从了胡克的建议,把古典音乐和爵士乐以及其他类型的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尽管肤色阻碍了谢利作为古典钢琴家在音乐舞台上的光芒,他的流行音乐仍然大放异彩。
谢利很讨厌弹琴的时候,会在钢琴上放一杯威士忌吗?
谢利讨厌夜总会,因为他觉得听众对他的音乐不够尊重。他还觉得爵士钢琴演奏家在夜总会表演有失身份。谢利在1982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有些钢琴音乐家“边弹边抽烟,把一杯威士忌放在钢琴上,如果不像阿图尔·鲁宾斯坦(19世纪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那样受到尊敬,他们就会发火。但你不会看到阿图尔·鲁宾斯坦一边抽烟,一边把杯子放在钢琴上……”
谢利真的住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的公寓里吗?
是的。正如电影《绿皮书》中描述的那样,谢利在卡内基音乐厅楼上一个高雅的艺术家公寓里住了50多年。有时,他也觉得自己被困在城堡的塔里,希望自己能在下面的音乐厅里演奏。1955年,他在卡内基舞台上举行首次演出,演奏了艾灵顿公爵的《New World A-Comin' 》。以后,每年他都和他的三重唱在那里演出一次。
为什么人们称呼唐·谢利为“谢利博士”?
据《纽约时报》报道,谢利被朋友和观众称为“谢利博士”,但他从未上过研究生学院。人们认为他的头衔可能是指他的两个荣誉学位。
唐·谢利总是在施坦威钢琴上演奏吗?
根据托尼的说法,这是真的。电影中,托尼在谢利即将表演的场地发现钢琴是旧的,也不是施坦威钢琴,这个场景的灵感来自真实的事件。“当我打开它的时候,我看到钢琴里有鸡骨头,”托尼回忆道,“我说,如果8点之前我们还没有施坦威钢琴,音乐会就没法举行了。”虽然最近的施坦威钢琴在40-50英里之外,但托尼的坚持得到了回报,钢琴及时到了。在现实生活中,托尼并没有说这是故意对谢利进行种族歧视,也没有提到在场的任何人发表种族主义言论。他回忆起当时的地点是一所高中,那里可能真的没有更好的钢琴。
谢利真的拒绝用手吃炸鸡吗?
是的。就像电影里一样,托尼大大咧咧的性格与保守严谨的音乐家谢利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电影里,我们看到托尼劝谢利去吃炸鸡。谢利在没有刀叉的情况下,用兰花指捏着那块炸鸡,不知道如何下手。
⑦ 电影《绿皮书》为何受人们喜爱
电影《绿皮书》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这也就意味着电影里的内容很真实,让人们观看时有一种代入感,而不是过于虚幻的故事情节,让人看了之后觉得过于脱离实际。电影中讲述的是1962年,发生在美国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它首先就具备了“真实性”这一大特点,吸引到了人们。
⑧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剧情简介:托尼由于夜总会关门装修,也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了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当他到达豪华公寓后,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在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之中,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给托尼付钱的唱片公司给了他一本“绿皮书”指南,上面列着当地黑人可以吃饭睡觉的地方,因为很多旅馆和餐厅都是只限白人。
(8)电影绿皮书根据什么改编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维果·莫特森饰演托尼,纽约一家夜总会的保镖。托尼是个不折不扣的种族歧视者。他不善言谈,内心热爱家庭,有位漂亮的妻子和两个还小的儿子。
2、马赫沙拉·阿里饰演唐,古典乐钢琴家。唐受过高等教育,谈吐不凡,对于吃穿也有极高的要求。他被上层白人欢迎,却从没真正地被平等对待过,同时也与自己的族群有着很大差距。
⑨ 《绿皮书》原型是什么
《绿皮书》原型是马赫沙拉·阿里和唐·谢利。
对于历史真实性的是是非非,两位主要原型人物业已于2013年双双离世,《绿皮书》的剧本主要是以托尼的真实信件和口述为事实根据创作的,编剧之一即是托尼·利普的儿子尼克·瓦莱隆加。
关于雪利博士部分的创作,也是根据其留下的录音带口述实录为创作依据。退一步讲,《绿皮书》作为电影艺术的创作,是否需要绝对真实地还原历史,这一点也是可待商榷。
剧情简介:
托尼是一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混混,在一家夜总会做侍者。这间夜总会因故要停业几个月,可托尼所要支付的房租和生活费不会因此取消,所以他的当务之急是去寻找另一份工作来填补这几个月的空缺。
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名叫唐雪莉的黑人钢琴家提出雇佣托尼。唐雪莉即将开始为期八个月的南下巡回演出,可是,那个时候南方对黑人的歧视非常的严重,于是托尼便成为了唐雪莉的司机兼保镖。
一路上,两人迥异的性格使得他们之间产生了很多的矛盾,与此同时,唐雪莉在南方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的对待也让托尼对种族歧视感到深恶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