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评价疯狂动物城的国语配音
就凭张震老师配的尼克,就值票价。这是结论,后面是我看完回来以后写的一点分析,太长了估计也没人看。
说实话,如果这片子没有国语配音我真的就不会去看了,最起码不会急着现在看。学校附近的电影院全是原声场没有国语场,我不得不买了更远的另一家电影院的国语场。
大概是因为这附近全是大学,大学生接触外语片子已经很多了,基本都会选择原声,电影院干脆就把国语场全下了全天放原声,另外一家电影院附近可能有小区,有不少家长领着孩子来看电影,小孩和老人的确是有译制的需求的。
我之所以对这片子的国语配音有兴趣,很大一部是因为听说有北斗企鹅工作室的配音演员有参与配音,在大众普遍认为国语配音不如原版配音的情况下,我这种单纯因为某个配音演员去看国语的,似乎并不多。但是目前国语的配音市场,越来越多的配音演员将自己作为一个【产品】进入市场,他们的价值不再仅仅局限于配音工作本身,他们这个【人】的市场价值和影响力,恐怕只会越来越高,而不是像前些年一样处于影视公司的打工仔这样的尴尬地位。
事实上,这片子北斗企鹅也仅仅是参与而已,也就藤新老师配的树懒存在感比较高,大梁还是目前配音业内的中流砥柱来挑,想想也对,这个跟《火影忍者博人传》还真不一样,不管是放映规模,受众规模,票房预期,都不是一个量级的,这种更大众化一点的片子,的确是有必要请资历更老一点的配音演员们来出演。
进入正题,咱们来聊聊配音的具体细节。
先从大的说,整部片子配音的完成度,已经可以追上原版了。或许我们不该叫它译制片了,不管是音效还是声音的场景搭建,和配音本身就已经是一体的了(例如那只羊副市长带着保镖搜捕尼克和朱迪的时候,根据镜头远近,进行了不同的环境混响处理,这就是声音的场景搭建),而不再是上个世纪那种完全为了翻译而翻译的作品,我们真的应该把国语的配音演员和原版的配音演员放在同一高度上,这是国语配音演员们根据片子本身的二次创作,而不是根据原版配音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的二次创作。
应该说,译制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译制腔,已经被大众审美淘汰了,我们也早已不再需要译制就能欣赏外语的影视作品了。制作技术的进步,片子引进数量和渠道的增加,国外制作公司本身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国外的引进片子配音,已经早就不再是【译】,而是和原版配音演员同一高度的【配】。
我始终认为,将原版的配音与中文配音进行横向对比,其实是不公平的。原版配音,配音演员是制作团队的一份子,有导演有编剧有后期制作,有条件进行一个整体的统筹调整,或者说没有人比导演和编剧以及动画制作者,对片子的配音更有发言权。而国语配音演员拿到手的只有一个做完的片子,片子具体是怎么做的?不知道。角色的设定原案,剧本原案,分镜头原案,原画等等等等,几乎都没有。他们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跨越语言表达方式的障碍,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跨越画面节奏和语言节奏不合的障碍,最终呈现了一部与原版配音不相上下的作品,的确令人敬佩。
反观某功夫熊猫,不光与美方同期进行配音工作,还专门针对中文口型重新制作了画面,结果拉了一堆完全不能胜任配音演员的明星进行配音,除了一些本身是演员的明星担任的配音完成度很好,其余配的不忍直视,艺术创作一但完全服从于市场,那才是真的要玩完了。
Ok,大方向谈完,说说更小的几个细节和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片段。因为在电影院不方便记笔记,我只能用手机便签记下几个关键字以供回来以后方便回忆,以下几条没有做整理,写的很乱,只是按片子中的时间顺序排列一下。
1/名字的发音,虽然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强调过很多次,外文名字的发音一定要按照原本语言的发音来念,并且发音要标准。但是这片子里一开始兔子的名字,那声字正腔圆的【朱迪】让我有点出戏,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中文名字。事实上继续往下看发现这样的配法其实也是别有用意的。
片子里有一个有趣的设定是动物的名字里都会带有自己种族的名字,例如在火车上那段戏,尼克为了警告朱迪直呼其全名(很符合人严肃时的语言习惯,再次赞叹迪士尼的工匠精神),这里国语翻译成【兔朱迪】,相对的,朱迪有时也会称呼尼克为【狐尼克】,我没有看原版,这里猜测一下,可能原版应该是【Judy-Rabbit(兔子)】和【Nick-Fox(狐狸)】,动画里也在警徽上出现过人物的英文原名,但是镜头太快谁特么能看得清啊......我是来看片子的又不是来纠结这种小事的。
这里大概是国语想保留这个点,不然叫成【朱迪-罗伯特】【尼克-福克斯】实在是有点
蠢,片子里念成这种形式也只是向语言障碍妥协的结果,我个人对于英文发音还是这种发音其实都无所谓的,看片子嘛......不要在意这种小事。
2/因为各出场角色都是动物,迪士尼的这类片子里的角色又都个性鲜明突出,对于配音演员的声音造型能力恐怕是很大的挑战。影视剧配音与动画配音最大的区别恐怕就是,动画配音的声音造型更加夸张突出特点鲜明,这也是动画角色个性设定和表现形式的依托点,这一点上不得不说国语配音演员做的简直完美,一个角色一个声音造型,活灵活现,没有重复和多余设定,这一方面归功于片子本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也仰仗配音演员的过硬功底。
3/最想吐槽的一点来了!片子一开始兔子童年那段,为什么要找小孩配音!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特么想不通啊!你是多想表现角色定位在【孩子】的年龄梯度和声音造型!朱迪小时候演舞台剧这一段,多么重要的角色个性塑造片段啊!多么重要的主旨揭示主线点明的台词啊!效果能有配音演员好吗!何况这是动画啊!可以夸张可以艺术化处理,没必要追求这种童声童语的真实感!不存在真人影视剧中配音演员本身声音造型给人的年龄形象和角色形象严重不符的情况。完全可以由专业配音演员出演的嘛!
结果就是,配音演员的语言节奏和小孩子配音的语言节奏根本不在一个世界,开场五分钟我的观看体验就是像摸石头过河一样,语言节奏感觉支离破碎,永远跟不上节奏入不了戏。
这简直就是灾难性的毁灭!也是我最不能认同的一点!欺负朱迪的那只叫吉丁的狐狸,因为有情绪比较激动的台词片段无法采用小孩配音,所以小时候和长大后都用的同一配音演员。但是完全没问题啊!倒不如说这样反而增加了观众对于这个声音的角色认同感。
也许我的观点偏激了一点,但是我始终认为在动画配音中,没有经过艺术处理和创作的声音是没有戏剧表演价值的。
4 /尼克的配音,同时也是整个片子里最出彩的地方。如果说前几分钟我被支离破碎的语言节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带的找不到北,直到朱迪初到警察局里这段戏也久久不能沉下心来,后面尼克一出场,我整个人就像被人从漩涡里捞出来稳稳的按在椅子上一样!片子的整个配音水平从这个点往后,整个就拔高了一个水平!就连朱迪的配音也跳出了原来给我的那种,感觉乱糟糟的语言节奏,融入了整个片子的节奏,展现出了原本配音演员想要展现的角色形象。
角色设定,台词,剧情,这些提供给配音演员的创作材料,尼克本身的平面形象就是颇有魅力的设定(聪明温柔成熟的坏男人,我就不信迪士尼的编剧你没有吸收过韩剧的元素)。张震老师塑造的立体形象简直是完美再现,从声音造型,到整体的语感,语流。尤其是语言节奏,一下子就抓住人了。朱迪和尼克的几个对手戏片段大概是片子里占比最多也最精彩的片段,但是两人角色个性迥异,语言节奏单独拿出来其实感觉也是不在一条线上的,但是当二人对话起来,节奏上却有种微妙的和谐感。原谅我已经开始胡言乱语了,我贫乏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描述张震老师配音的妙处,只能说就冲尼克的配音,这片子就值得一看。
5/提到语言节奏,还得再说一下三个语言节奏和声音造配的很棒的,给我印象深刻的角色,警察局大厅的豹子警官,跟着尼克坑蒙拐骗的那只迷你狐狸,以及树懒。
豹警官似乎出场先于尼克,所以在我还没从小孩子支离破碎的语言节奏中回过神来的时候(我的怨念是有多大),这只个性设定鲜明的豹子就给我很深的印象,我个人认为这是配音水平仅次于尼克的角色。
迷你狐狸则是声音造型和角色造型的反差带来了不少笑点。树懒同理,也是一个笑点安排。不得不说的是藤新老师树懒的声音造型和原版真的相差无几。
6/那只叫做大老板的老鼠。似乎也是想要在老年人和老鼠这两个声音造型中取得平衡,进行了升调的后期处理,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处理过后声音和其他角色稍稍的有点不在一个平面上,感觉就像这个老鼠装了变声器而不是这个老鼠本身的声音就是这样,缺乏认同感,后期处理的痕迹稍稍有点严重。
7/吊桥上豹子和兔狐的追逐戏,副语言的处理好评,真实感与艺术的夸张性并存。之所以关注这一点是因为前段时间看《命运石之门0》的游戏实况,冈部伦太郎的声优宫野真守,我整个听下来感觉他对副语言的处理很突出,虽说副语言是配音演员的表现手段之一,但是宫野真守对于副语言的处理相比其他人特别突出,咳嗽,咽口水,喘气,嘶吼,语气词,每一个发出的声音都是戏,进而感染力特别强。本片里同样的片段还有兔子的哭戏,哭腔很有感染力。后面卡车上尼克边吃东西边说话的桥段,同样也是很自然,倒不如说边吃东西边嘟嘟囔囔的腔调也很凸显尼克吊儿郎当的形象。角色个性和声音造型,真的是相互关联,这里倒不如再加上生理运动对发声的影响和剧情本身对于角色个性的塑造。
8/音效和声音的场景搭建,前面已经说了所以不再赘述。还是得再强调一点,正是这一点才使得这片子的配音不是【译】而是【配】
9/最后一点,那只羊副市长的配音。说实话这种混杂气息声和虚声的声音,让我想起了花泽香菜,依然是《命运石之门》中的角色,椎名真由理。混杂了这种气息的虚声,给人的声音造型就是柔软,弱小,这也很符合本片的角色设定,由此感觉到,配音并不非得是中气十足的,【播音式】的发声处理,虚实结合确实也很重要,倒是不知道这气息声算不算副语言的一种。
另外,两个角色虽然声音造型的手法类似,但是声音造型的最终成果却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这应该说是声音造型和角色个性不能分而论之,声音造型的最终成品本身就包含角色个性吗?
最后,这片子第一位是本身的素质过硬质量够高,第二位才是配音演员的演出。配音演员永远是二次创作者,片子本身的素质决定一切,我也真心希望国内能做出更多的好片子,这样配音演员们才能有资本创作出精彩的人物来,没有好的片子,任何配音都是纸上谈兵。
写到这里应该就差不多了,才疏学浅纯属胡说八道,只希望我不要变成键盘配音演员就好。
Ⅱ 什么是 译制腔
就是那种给外国电影配音的那种腔调,洋腔洋调的。
你可以看看这个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7E0m3B56kI
Ⅲ 为什么国外影视剧都会有翻译腔,不能按照正常配音来配么
正常的配音很容易表达不出情感,而有点翻译腔可以更好的把情感表达出来,也能够让观众听的更清楚。
Ⅳ 100年后看今天的美剧,会是什么感觉
100年后看今天的美剧,会是什么感觉?
在看美剧、日剧或者外国电影的时候,你或许很难会联想到,这些荧幕影像不仅是时代的艺术结晶,也是人类共同情感记忆的保存。影视作品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在百年后的今天,看到并理解近一个世纪前发生在这世界上的种种故事。
自无声电影在19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人们观看海外影视作品的方式变了许多。在无声电影的年代,电影剧情全靠现场解说员来解释;随后陆续出现了有国语配音或中文字幕的译制片;这个世纪初开始,互联网蓬勃发展,民间影视字幕组模式开始出现。而现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到来,我们的观影模式,或许又会发生许多新的改变。
我们赖以理解世界的方式一直在发生改变。
1921:无声电影年代,剧情全靠解说
年逾八十的童春华至今还记得上世纪40年代,他第一次登台做辩士的情景。
那是在台湾的家兴电影团,当天影院请的辩士没有到,老板害怕观众退票,情急之下找来负责机械维修的童春华临时顶替,上场讲解电影剧情——即所谓“辩士”。
早年的电影院布置中,银幕左侧专门设有辩士站台,当辩士在影片开映前作开场白时,架在剧场后方的聚光灯将光线尽数打在辩士身上。辩士获得的关注,丝毫不亚于电影中的明星。
“开场时我全身都在抖。”时年18岁的童春华第一次在几百位观众面前讲解电影,所讲的又是从未看过的新片,他拿起麦克风老实地向观众招认:“今晚是我头一次陪大家一起看电影,讲不好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讲解顺利过半,电影中死去的女主角居然活了过来。和观众一样傻住的童春华只好解释这是女主角的回忆,继续讲解下去。事后他才知道,是放映师把两卷影带放映顺序弄错,闹出了乌龙。
不久后,童春华正式成为了一名辩士,每月可以领到六七百元的薪水,这是当时台湾普通上班族的两倍。
在电影字幕与译制片出现、在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前,辩士——或现场讲解员的存在,是观众得以观赏和理解一部影片的唯一方式。曾有学者得出结论:“当时的观众实际上是在听辨士解说故事,而不是在看电影。”影院里,辩士是镜头语言的传声筒与翻译器。影院外,辩士们享有高薪和电影明星般的知名度。
30年代末的上海,有了新的辩士版本——“译意风(earphone)小姐”,类似同声传译:影院座椅装有收音匣子,观众领取听筒,将听筒插头插进匣子;戴上听筒便能听见“译意风小姐”用国语解说电影情节。当时有记者如此描述译意风:“像是带了一位到美国去镀过金的伴侣,不是硬译,连对白都念给我听,有时还夹着趣味的语调。”
最早应用“译意风”的电影
辩士一职在六十年代前后式微,此时电影已由黑白默片丰富为彩色的有声电影,译制片兴起。童春华用担任辩士赚的钱在台南开了自己的戏院,后因不敌连锁电影院而倒闭了。但他还是习惯了时不时去老戏院走一走,或许是重温自己和电影结下的缘分。
1979:译制腔,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影视翻译的第二个阶段,解说其人逐渐隐入幕后,解说其声则跃然台前。
1948年1月8日,大上海大戏院公映了由二十多个华侨译配的意大利电影《一舞难忘》。自此,现场解说员、幻灯片字幕和译意风逐步进入历史画册,中国人看外国电影进入译制片时代。那年后,东北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译制片组先后筹备开工,前期主要译制苏联影片。
1950年,配音界元老苏秀进入上海电影厂翻译片组,译制片《化身博士》中英格丽褒曼饰演的艾维、《孤星血泪》中的哈威夏姆小姐、《红与黑》中的玛吉德小姐等等,这些角色的中国声音都出自于她。
多年后,苏秀在《我的配音生涯》一书中回忆当年配音的工作强度:“一部影片大约录三到四天,包括对口型,也就五六天的时间。那时不能听耳机,台词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如果你想一秒钟,两个口型早过去了。而且还必须顾到情绪、与对手的交流以及导演临场给你提的意见。录音的一刹那,半个月司职记忆的所有细胞都用光了。”
比如,《化身博士》里,女主艾维在纠结是否要逃跑时,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哦”。苏秀为了配好这声在她看来“短促而嘶哑,非常有表现力”的“哦”,翻来覆去地看电影、练习,“我们是把片子剪成几十小段,把它掰开揉碎地去看”,配完后她仍然忐忑,“惟愿褒曼的表演不要由于我的配音而逊色太多”。
《化身博士》剧照
七八十年代是译制片的黄金时期。除了译制电影以外,也出现了译制电视剧,比如当时风靡全国的《加里森敢死队》。
不过,随着国人外语水平的提高,原版电影+字幕逐渐成为外国影片更流行的展现方式,译制片开始由盛转衰。苏秀于1984年退休,退休时将多年积累的剧本、笔记、资料捆成几大捆,卖给了收废纸的,总共卖了十九块钱。她曾悲观地觉得,译制片已死。
尽管如此,经典译制片加上配音者们的亲切腔调,仍旧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陈丹青说过,他后来看原版配音的《简爱》时,耳朵里响起的一直都是译制版中,罗切斯特配音者邱岳峰的声音,甚至难以忍受原声。
2002:民间字幕组,“都是因为爱”
关于字幕组,曾有人给出过如下定义:“这是互联网墙内最有影响力,却最被低估的一群年轻人。”
一般提到字幕组,通常所指的是2002年后逐渐兴起的民间字幕组,即网友自发组织、自主翻译的小团体。在影视翻译的历史中,字幕组的出现差不多算是第一次自下而上的对影视资源的主动求索和扩散。
和早年的现场解说员、幻灯片字幕、译制片一样,字幕组同样是为了帮助观众跨域影视剧中的语言障碍。而其自发性与民间性,似乎也注定了字幕组在今后会面临自身发展和环境限制的双重险阻。
多年前,网上就流传过一篇介绍国内字幕组发展历史的万字长文,其中提到字幕组的精神和宗旨是免费、共享、交流和学习,同时不以所制作的东西谋取商业利益,“只有具备以上6个条件的组织才能算是字幕组”。
字幕组一般分为动漫字幕组、电影字幕组、剧集字幕组等不同类别,其中剧集字幕还可细分为美剧、英剧、日剧、韩剧等等。每个字幕组中的分工岗位大致相同,包括档源、压制、翻译、校对、时间轴、特效和发布。
一集新剧发布后,先由档源获得该剧资源传给压制;压制剪去资源里的广告并将其压缩大小后发给翻译;翻译将原有的英文字幕翻译成中文,如无字幕则需要听翻;校对负责修改并为翻译稿润色;时间轴将翻译好的字幕制作成同步的字幕文件,需要精确到毫秒地契合剧中台词出现的节点;特效调整字幕样式,选择与原视频风格相近的字体与配色;压制/发布将字幕文件嵌入剧集中,再对外发布出去。
在字幕界流行一个词“爆肝”,指熬夜通宵做出字幕。海外电视剧晚上播出,第二天早上字幕组即发布配有中文字幕的剧集,又称“熟肉”。做字幕需要比拼时效性,尤其是一些热门剧集,最先发布字幕的翻译效果最好,因为这可以为字幕组带来更多的关注。
提及为何加入字幕组,频率最高的回答是“都是因为爱”——翻译字幕的经济回报几乎为零,忙起来的时候是真忙,而最大的成就感也只是译者的名字会出现在片头,被追剧的网民们看到。
2018:AI智能翻译字幕+人工校对
如今,因为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发展,人类或许又得以重塑巴别塔。
《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希望能够建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们无法互相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世上也就出现了不同的语言和种族。
但在这个时代,或许不久的将来,你戴上耳机就能听懂对面外国友人说的话;在视频通话时,机器能自动识别你的语言环境并为你显示相应的字幕。而在影视翻译的世界里,这已经成为了现实。
今天,各大巨头公司在努力研发人工智能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已经开始同字幕组、译制厂、电视台等机构合作。网易人工智能旗下的AI视频翻译产品“网易见外”,实现了一集40分钟的视频翻译仅需6-8分钟。最近,网易见外还和国内最大字幕组人人影视字幕组达成了战略合作,宣称将以“AI翻译+人工校对”的方式来提升字幕制作效率。
很难想象这种模式是否会成为行业未来的标配,但至少在AI的助力下,译者将有更多的时间来精细校对和润色文字,有更大的可能性成为翻译内容传播和情感表达的“匠人”。
人类的语言艺术,将因AI而变得更加绚烂多彩。
Ⅳ 设想100年后看今天的美剧,会是什么感觉
100年后的话发展肯定会比现在的发达,那些电影技术也肯定会更加的先进,再看现在的美剧的话,肯定会觉得现在的拍摄,不管是背景还是技术等会感觉很low。
尤其是现在呀,你们美剧中有很多关于那种世界末日呀,或者是丧尸的片子,可能100年后我们就可以真正的看到这些,而不需要像我们想象的这样在电视上才能看到。
并且在那时候已经把这些认为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很习以为常了,你再来看一下现在拍的,肯定是觉得特别的假,不符合真正的情理。
尤其是现在的美剧大部分都是有那种英雄主义在里面,不管是以前的超人或者蝙蝠侠这之类的,还是现在的那些特工什么样的电影,他都是有这样的元素。
而可能在100年后,因为美国的发展他们的电影理念也会有近一步的改变。也许他们之后会认为现在说着主导他们电影行业的那些英雄理念,是一个非常幼稚的行为,就像小孩子过玩过家家一样总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英雄,在现在他们的电影里面并没有太多的贴合与实际的电影。
Ⅵ 演员是电影的血肉,配音是电影的灵魂,有哪些因配音而失败的影视剧
所有配成中文发音的译制片,尤其是台湾省配音的。小时候不懂审美,也没有选择,看得也算津津有味,现在回头想重温童年,一听到声音分分钟出戏,根本看不下去。
除了译制片,个人认为最近爆火的动画大电影《哪吒》,里面哪吒母亲李夫人这个角色的配音真的是太失败了,如果非要谈谈这个电影里面的败笔,首选李夫人的配音。好在瑕不掩瑜,电影整体的质感还是非常好的,二刷时候李夫人一出来就低头玩手机把时间撑过去,也不至于让观影体验太差。
Ⅶ 国外影片的配音有一种特殊的语调,这是为什么呢
随着影视艺术的融会贯通,国外影片越来越受到影迷们的喜爱,可是大家在观看国外影片尤其是欧美影片的时候,常常觉得译制配音的语调很特殊,甚至觉得奇怪不解,总是疑惑这类译制片的配音为什么不能“好好的”说普通话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析一下原因,感兴趣的小伙伴快跟着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这就是为什么国外影片的配音会有一种特殊语调的原因,不知道小伙伴们对这种译制腔有什么见解呢?欢迎给小编留言,大家一起来讨论吧。
Ⅷ 美剧中文配音叫什么腔
叫翻译腔。
配音是为影片或多媒体加入声音的过程。而狭义上指配音演员替角色配上声音,或以其它语言代替原片中角色的语言对白。同时由于声音出现错漏,由原演员重新为片段补回对白的过程亦称为配音。录制摄影时演员的话音或歌声用别人的替代,也称为“配音”。
配音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配音演员们用自己的声音和语言在银幕后、话筒前进行塑造和完善各种活生生的、性格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一项创造性工作。
吹替是一个日语词汇,翻译为译制配音(日语:吹替え、吹き替え(ふきかえ,Fukikae)),指将国外的电影重新配音,以方便本国人视听。
Ⅸ 译制腔经典台词有哪些
译制腔经典台词有如下:
1、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
2、一个人总要有个新的开始别让过去把你栓在悲哀的殿堂。
3、时间如轮盘流转,爱情在酒影中烙印分离的宿命;光阴似流星飞逝,伤口在烟雾中凝结痛楚的疤痕。也许下站就是幸福。
4、失恋的感觉就好比一头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总是处处碰壁;或许有好心的人愿意收留,但不免会难以适应,情愿继续流浪。
5、失恋后不要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失恋后就想独身一辈子,这是不现实的。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应该继续去叩响爱情的大门。
6、离开以后想到的定是落寞的画面,但请你忘记它。一个人总要有个新的开始,别让过去把你栓在悲哀的殿堂。
7、想他的时候,就想想他的好,他的笑。记得曾经爱过一个人,别去管最后是谁开始了背叛,开心过就好。
Ⅹ 总是听到别人说翻译腔,有哪个老译制电影是翻译腔的吗
1 英美国家说话与中国人表达不一样,比如,英语多用长句,汉语多用短语,英语多用倒装,连词,汉语多意合,利用句中的意义来把整个句,整段话连起来,靠内在的逻辑组合。
2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时会机械地字对字,语序有时也不变,读起来与汉语明显的不同,这就是“翻译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