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湖南台和电影频道没有了
那你要联系下当地的电视台。因为频道有无是电视台信号的问题,不是你的电视机的问题。
② 为什么一些老电影都不再放映了呢
我是95后,有幸,小时候也看过胶片电影。
坐标为永州某一个小县城,小学时候,大约是1年级到4年级这段时间,学校经常会组织一天看电影,胶片,黑白。
通常这一天我们都会无比兴奋,早早搬出去教室里全部的东西,窗户挂上黑布,准备好小零食和汽水。等待放映时间的到来。
其中放过的很多电影,到现在人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就是《地道战》,《举起手来》等。
现在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或者是村镇组织的,都没有这种形式的放映了,也就是题主所说的为什么现在不放老电影了。
早已离开那个山村地区的小学,并且幸运的去了城里上初中,高中去了长沙,大学又来到了北京。说到底,有一丝丝怀恋当时那个黑蒙蒙的放映室。
不是说不放了吧?只不过现在获取影片资源的渠道多了,如电视台,各大视频网站,手机。拥有放不放主动权的应该指的是电视频道,比如说电影频道中央6台,军事频道等。
个人觉得老电影有的时候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观众审美发生转变,电视台也有很多的考虑,就像收视率啊,这些他们都得考虑到位,如果长时间放的东西没有人看,收视率提不上去,会影响最重要的广告收入来源。
当然,很多时候为了应景,或者说教育意义,电视台还是会时不时放一些老电影。
老电影每晚在央视《军事频道》10点映插。今天是《在烈火中永生》黑白电影。
五十年代黑白胶片电影,就叫老电影,六十年代有彩色电影也应叫老电影,胶片跑场电影院都是那个六十,七八十年代城市各电影院与大单位礼堂,俱乐部影院独有景象。
那年月,电影下乡,露天电影二面都有人带凳椅看,不要钱。
刚解放后几年,我邻居是专跑送各电影院胶片的,我叫他大哥,他有一部单位发给他专用自行车,我人生坐自行车就坐在他前杠车上,记得吓破胆,也只有三四岁我吧。
到八十年代,去电影院看电影,正看得津津有味,那知全场突然电灯通亮,频幕打出字题:影片未到,稍等。立马,上厕所,吸香烟,交谈,啃瓜子,吃五香豆…全场一片乌烟瘴气。
那时单位工会发电影票多,工会办事员会多给领导几张票,而且是中间好位子,同志们都知道。
永远怀念那样年代,还有那些老电影。所我天天晚上都会换到《军事频道》,更有专家始中尾三次讲解电影情节,来龙去脉,演员背景和出道人生生平等等,讲解员都是很有文学专职军人。
山东淄博人云中龙!我是上世纪一九五八年出生的。在七零以后,每个星期都在山铝草场(广场)上放映电影。那时候,精神文明普极不大,精神食粮显的尤为重要。在山铝草场上,在山上部队驻地,南定热电厂宿舍门前都有放映电影的机会。象《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外国电影《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桥》《地下游击队》《宁死不屈》《海岸风雷》等等。那时侯,我十二岁,只要演电影,不管多远,都去。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那时候,我家五口人。父母,我,弟弟,妹妹。全靠父,母们的微薄工资养家糊口,日子过的很艰难。玉米面。地瓜面为主的窝头是家常便饭,白面馒头很少吃。日子过的很苦,但精神生活很充实。每天玩的夜不归宿,其乐无穷。老电影在那个时代却实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到现在我还怀念童年\少年时代的美好生活。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反而觉得少年时代生活很美,现在,再也找不到这种感觉了。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
虽然很难在院线中看到老电影,但依然可以通过中央6套电影频道、中央7套军事频道观看,此外,像电影频道的1905网、优酷、爱奇艺等网站和APP,都提供大量经典的国产和国外老影片。
挺喜欢看老电影。因为我一直觉得, 能够经过时代的考验、被一代又一代观众记住的电影才是好电影,每一部老电影带有的那种特有的时代感,不仅是情怀和回忆,更是历久明新的精神追求与身心洗礼。
在那个物质生活还不丰富的年代,电影是人们了解世界、感悟人生、培养审美的途径和方式,是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那时拍出来的老电影,经历过数易其稿、做到了精益求精,才敢拍出来、放映的,特别是承载着特殊使命的献礼影片,更是达到了当时电影制作的顶尖水准。
最爱看国产经典战争片,无论是“老三大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还是《上甘岭》、《英雄儿女》、《高山下的花环》、《董存瑞》、《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白毛女》、《鸡毛信》,以及近代的《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血战台儿庄》、《决战之后》、《开国大典》,每每回忆都有新的体会,每每观看都有新的感受。
国外的影片中,苏联的《解放》系列、《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战士之歌》等电影,以朴素平时又极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表现形式,将生活与战争、 历史 与现实呈现在大银幕上。
与现在这个浮躁、焦虑的时代中生产的电影相比,老电影独特的质朴感、亲切感,历久弥新,令人久久回味,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现在电影和过去的电影比较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就像过去的枪战片《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董存瑞》,《51号兵站》,《南征北战》,《柳堡的故事》,《四渡赤水》,《上甘岭》,《洪湖赤卫队》,《闪电行动》,《高山下的花环》,《血战台儿庄》等等至今为止都是精品。
还有故事片就像《牧马人》,《明姑娘》,《血,总是热的》,《大阅兵》,《咱们的牛百岁》,《骆驼祥子》,《开国大典》等等,至今为止还是精品。
武打片《少林寺》,《武林志》,《南北少林》,《自古英雄出少年》,《白发魔女传》等等,至今更是精品。
虽然说过去电影的特效,美工,照明等等技术,没有如今拍电影拍摄的好,但是如今 科技 时代 社会 ,你就算把头发急掉,脚丫子磨平,你也拍摄不了过去电影的真实性的效果,过去演员从骨子里就带着真实,正气和善良。对观众也负责,对文化事业负责。
现在拍电影的演员全凭化妆品上,人品也不好,银幕上做一套,生活中又一套,真把生活也当成了拍电影了,让人十分可笑。
80年代放映过一部电影叫《少林寺》,记得那时候好像是在夏天,观看的人们人山人海,一天放映七八场都座无虚席,那时候电影票价格是成人一毛五分钱,小孩是五分钱,人们看电影就像现在一家人看电视一样,无忧无虑,和和气气,围坐在一起,一排排椅子洋溢着幸福的笑脸,看电影的人们有吃瓜子的,吃西瓜的,有抽烟的,有吃冰棍的。也没有这么多的限制,更没有如今的票价。
过去的电影,也没有什么票房分析,也没有开发布会,也没有做广告宣传,也没有票价这么高!
人们要求并不高,只要一个 娱乐 就足矣!不是要高票房,互相比赛炫富,勾心斗角,狗扯羊皮,互相骂娘。
那时候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眼光中都含着善良和正气,还有自信和勇敢。现在有些人眼里只有钱,只有高票价,高票房,只有漂亮脸蛋,只有翘臀,大长腿,互相抢位置,互相拆台,不团结,不友好,表面和气,背后骂骂咧咧,有些演员明明知道演不这个角色,可是还要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去演中学生。现在都是找替身,虚假招式,骑假马这种拍摄技术,现在实实在在的真功夫非常少了,这就是不尊重电影文化艺术,更是愚蠢广大观众。
再说了,现在无论拍电影,还是拍电视都是从利出发,过去拍电影是从艺出发,一字之差,就能差之千里。过去的电影演员口碑好,现在的人哪有几个口碑好的。传播艺术的人千万不能糊弄人,否则害人害己祸害人间,还得落下了一片骂声。
过去的电影不是不放映了,而且他们不喜欢这种朴实无华的片子了,都追求奢靡之风,铺张浪费所谓的大片,贺岁片。再说了,放老电影经济收入不高,都向钱看齐了。
他们不想看,不代表群众不想看,他们堕落不代表群众也堕落了。
过去的电影虽然说少了,不放映了,但是它的观赏价值永远印在人们心中,谁也偷不去,抢不了。以前的老电影都是不朽的经典之作!
过去的老电影为啥不吃香了,网络效应是个重要作用。
首先说一下老电影,过去的老电影太经典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属于是红色年代,大多都是战争题材,抗战题材。比如《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充满斗志。
80年代,林正英时代,一部部僵尸题材影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香港电影逐渐进入内地。
90年代,香港电影在内地大火,武侠片,港片,喜剧种类繁多。
那时候的真是艺术家,演员。
但是现在呢,可以说国产电影,经典的不多,演员更不多。只能说是时代在改变,一味的追求流量效应。片酬占了一大部分投资,哪还有钱做其他的?
回想一下:一部《流浪地球》引起多大风波,被所谓的“专家学者”吐槽,又有恶意低评分。事情背后的故事,不用多说都明白。还有近期潘长江不认识蔡徐坤被喷,一个老艺术家为什么要认识一个年轻明星?
照这么下去,国产影片有出头之日吗?
只能说网络影响力有好有坏,只能看自己怎么用。
为什么一些老电影不用放映了呢?
那些影片属于老电影?大概地说凡是改革开放前拍摄的影片都可归纳为老电影。如:《白毛女》《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上甘岭》《闪闪的红星》《刘三姐》《李双双》《五朶金花》《决裂》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那么,为什么这些老电影不上映了呢?众所周知,电影是文艺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艺术品,也是政治的宣传工具。各个时代有为各个时代宣传政治、政策的影片。这些影片在当时的政治运动时期起着不可估量的效应和结果。比如田华扮演的《白毛女》正值抗战胜利,各个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白毛女》的上映极大地激起了贫苦农民对地主的仇恨,从而都积极投入到土改运动中,有力而快速地推动了土改运动的彻底完成。
比如:《南征北战》的上映,这部影片的上映极大地调动了解放亚区老根据地的农民支援前线的热朝。大大调动了山、老区军民团结,共同为解放事业献身的英勇斗志。
《五朶金花》是大跃进的产物,也是大跃进的有力宣传工具和高音喇叭。在那火热的年代,曾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生产热情,出现了人人求上进,人人争模范的可喜热朝…………
现在一些老电影不再上映,是因为中国的国情、 社会 又进入了一个转折点、一个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主的阶段。当然老影片不能适应这个时期的政治局面。必须有新的能适应现在 社会 的影片。爱看老电影的大都是中老年人,他们大都爱怀旧,而且文化层次低,对现代的网络时代不适应,看不惯那些新片卿卿我我的镜头。而年青人又都没看过老电影,对那个时代了解甚少,如今已进入网络时代,人手一机,新电影, 游戏 是年轻人的首选。电影院放老电影根本没有观众,而且也没了收入。所以不得不停止上映老电影。
现在电影和过去的电影比较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就像过去的枪战片《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董存瑞》,《51号兵站》,《南征北战》,《柳堡的故事》,《四渡赤水》,《上甘岭》,《洪湖赤卫队》,《闪电行动》,《高山下的花环》,《血战台儿庄》等等至今为止都是精品。
还有故事片就像《牧马人》,《明姑娘》,《血,总是热的》,《大阅兵》,《咱们的牛百岁》,《骆驼祥子》,《开国大典》等等,至今为止还是精品。
武打片《少林寺》,《武林志》,《南北少林》,《自古英雄出少年》,《白发魔女传》等等,至今更是精品。
虽然说过去电影的特效,美工,照明等等技术,没有如今拍电影拍摄的好,但是如今 科技 时代 社会 ,你就算把头发急掉,脚丫子磨平,你也拍摄不了过去电影的真实性的效果,过去演员从骨子里就带着真实,正气和善良。对观众也负责,对文化事业负责。
现在拍电影的演员全凭化妆品上,人品也不好,银幕上做一套,生活中又一套,真把生活也当成了拍电影了,让人十分可笑。
80年代放映过一部电影叫《少林寺》,记得那时候好像是在夏天,观看的人们人山人海,一天放映七八场都座无虚席,那时候电影票价格是成人一毛五分钱,小孩是五分钱,人们看电影就像现在一家人看电视一样,无忧无虑,和和气气,围坐在一起,一排排椅子洋溢着幸福的笑脸,看电影的人们有吃瓜子的,吃西瓜的,有抽烟的,有吃冰棍的。也没有这么多的限制,更没有如今的票价。
③ 为什么中国内地没有艺术影院
在中国内地市场,远远没有建立起这一套体系:小规模放映培养口碑的方式不现实,任何影片进入院线都是三天,甚至一天定生死,完全没有孕育空间;传统媒体平台的电影专业推荐栏目极少,社交媒体平台上又充斥着大量一味吹捧或打压的水军;颁奖礼难以让人信服,颁奖季根本不存在,大量同样低成本然而缺乏诚意的商业片始终在挤压文艺片的空间;建立艺术片院线的呼吁倒一直没停过,然而收效甚微,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丰富的国外文艺片佳作资源,尤其是拿大奖、引发足够话题的新作。
和商业院线需要连续不断的好莱坞大片炒热影市、维持人气一样,艺术片院线也要依靠足够量的重磅作品激活市场,让文艺片爱好者始终保持新鲜感和期待值,在重量级作品拉动票房的同时,类似《百鸟朝凤》这样相对弱势的作品也会吸引更多关注。然而片源的保证,牵涉到当前的外国电影引进制度,配额极其有限,有权引进的公司也不过两家,资源的匮乏,导致引进片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争夺最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第一选择自然是普通观众最接受的主流商业片,很多时候,限于配额,连商业大片都不得其门而入,更不用说费心费力、需要培育口碑的文艺片。艺术片院线无力生长,文艺片只能和商业片同处一个系统竞争,当后者简单粗暴地挥霍资金和明星资源打击对手,文艺片用来抗衡的也往往只有情怀和真诚。可见,文艺片的困局,表面看是片方和影院围绕排片场次的矛盾,实际上是整个电影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不正常所致。
④ 为什么现在没有专播经典电影的电影院
因为现在新的电影都播不过来。更别说是专门放老电影了,而且一些老电影人们自然地都会自己在手机里看,没有太多的利润了,自然也就没有专门放老电影的电影院了。
作为电影的出品方来说,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现在流量明星甚行,一个人可以圈住价值多少人民币的票房,不论剧情如何,演技如何。随便拍个电影都能赚取那么多的钱,那人家为什么非要去出品旧电影。而且放电影不是说你拍了就能放,要过审、拿到许可才可以播放,这中间的花费也不是一点点。
⑤ 为什么中国内地没有欧洲那样的艺术影院,让那些
“艺术影院”真有市场吗?
文艺青年这一代,都是盗版碟养大,有多少人痴迷文艺片,能让一个影院存活下去?
资料馆800个座,很少坐满过,这基本是全北京的艺术观众市场了,但重要的是,其中大部分都是赠票或者年卡,真正自我消费的观众又有多少?
而且,资料馆最近几年放映影片,几乎越来越商业化,已经不能成为艺术影院的代表了。
另外,十几年前,在北京,新影联高军就曾经尝试过“艺术院线”这个概念,结果很凄凉,不提也罢。
表面上看是片源问题,但在我看来是更深层次的市场定位问题?真的有这个市场存在吗?我指当下。
⑥ 为什么没有艺术就没有电影
有件事我敢肯定,阿比察邦·韦拉斯哈古获得的荣誉越多,艺术电影的“罪恶”也就越深,天知 道这次他又令多少人在德彪西厅里昏睡过去,又有多少人被戛纳“以艺术的名义”忽悠,看完大呼上当。这都是艺术电影惹的祸。
前不久 我将该导演的《综合症与一百年》列入新世纪十佳影片,我衷心喜爱的他的大部分作品,我将他视为当代亚洲电影最杰出的代表,从小津、沟口、雷伊、大岛、今 村、侯杨蔡、田凯谋、阿巴斯、潘纳希、李沧东直到这位小哥……亚洲艺术电影的薪火不灭。
当今中国电影这个语境里以谈论产业和票房 为荣,一说艺术电影难免让人以为是“余毒未清”,但我觉得这个话题还是很有意思,所以理直气壮地来说一回。请注意,我说的是“艺术电影”(art film),不是香港人常说的“文艺片”(wenyipian)。
什么是艺术电影?它就像古典好莱坞(classical hollywood)和黑色电影(film noir)一样,也是个事后追认的名词(after the fact)。它的涵义随着电影历史一起演变。可以这么认为,艺术电影的历史,首先是“艺术电影”这个名词的历史。当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的时候,作为19世 纪末最精明的商人之一,他不仅没发现电影的艺术价值,连它巨大的商业价值都还懵懂不知。可见利用电影进行艺术创作是后来的发明。
1908年,那时还是one-reel、two-reel的短片时代,洛杉矶西郊的好莱坞还是一片荒地,法国有那么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觉得电影制作应该提 高品位,就成立了一家公司,聘请当时著名的舞台剧演员,改编经典的文学、戏剧作品,精心设计服装布景,聘请古典音乐家特地谱写配乐,拍了好些制作精良的影 片,例如《吉斯公爵的被刺》(L’assassinat c de Guise),他们称之为film d’art,字面意思就是“艺术的电影”,这大概就算是最早的艺术电影了。但如果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他们提倡的顶多算是某种特色类型片,还称不上成熟的艺 术表达。
1910年代、20年代,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和先锋艺术家开始大量思考电影是否应被视为艺术,留下了许多发人深思的见 解,但这些观念,加上后来所有的关于电影是否是艺术,是哪种艺术的争论,从垃圾艺术(trash art)、大众艺术(mass art)、中眉艺术(middle-brow art)、高雅艺术(high art)到刻奇(kitsch)……,都是从整体上看待电影这种媒体的艺术性,并不怎么涉及电影内部的区分,实际上与“艺术电影”的概念关系不大。
另外,20年代欧洲诸国流行电影俱乐部,有人提出,应该将面向较高知识素养观众的严肃电影,同面向大众的娱乐电影区别开来。还有一个鲜为人 知的事实是,30年代初,希区柯克和Ivor Montagu在英国建立了影片发行机构,进口一些艺术成就不俗的作品在本国放映,例如苏联蒙太奇学派,德国乌发制片厂(UFA)出品的影片。这可能是艺 术电影与娱乐电影出现分野的萌芽。
真正历史性的转折点,出现在二战结束后。1946年,意大利导演罗西里尼表现游击队抗击德军的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在美国上映,大获成功,这部影片不仅被视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开创性杰作,它对美国电影业同样意义重大,它开启了“艺术电影” 这种商业模式,使得美国观众渐渐习惯观赏与好莱坞电影在“外观”上差异明显的外国影片。当然更早的时候美国观众也会零星地观赏欧洲电影,但好莱坞一统天 下,剩下的那些欧洲主流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区别也没有后来那么巨大,所以平时看欧洲电影的美国观众,对它的心理期待和对好莱坞差不多,并没觉得是个很另类 (alternative)的消费选择。
40年代末,“派拉蒙诉讼案”导致片场体系开始解体,美国电影市场上多了很多独立的发行 公司,它们开始比较多地引进外国电影,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数十万从欧洲战场返乡的的美国大兵,也带动了国内民众对欧洲文化的欣赏。像环球公司设有所谓艺术 电影发行分部,对待同文同种的英国片,它们一般会先在纽约搞搞试映,根据观众反响确定是走大规模发行还是放到小规模的“艺术影院”(art house)。这些“艺术影院”放什么片呢?外国电影、好莱坞经典老片、纪录片、独立电影等等。“艺术影院”40年代末在美国刚出现时不足一百家,经过十 几年的发展,到60年代初已经有四五百家之多。
由此可见,对美国电影产业来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及同时期的英国喜剧是战后第一个 艺术电影浪潮。直到50年代出现大量艺术影院,艺术电影从发行到放映都成为一个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很成熟的产业。艺术电影被制度化 (institutionalization),开始明确地、选择性地开拓自己的小众市场(niche)。在美国,当然在其他西方国家也差不多,存在基数 不少的中高级知识分子,这块高水准观众的市场必须抢占,于是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的艺术电影终于成为了一门生意,成为电影商业下的一个子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在战后的美国,只有从意大利和法国进口的电影较易得到“艺术电影”的名号,其他中小国家如墨西哥的电影,顶多被认为是民族电影 (ethnic film),仅供猎奇或在相应少数族裔聚居的的电影院(ethnic theater)放一放。
既然艺术电影在 西方亦是一门产业,特别是在美国,外国影片都被放到了艺术影院,这给艺术电影的定义和分类恐怕带来了更大的混乱。特别是好莱坞历来热衷参与海外投资,例如 40年代在英国,50年代在意大利,制作了不少异国风情的影片,一部电影到底算美国片还是外国片都是模棱两可的事,外国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分就更混乱了。
所以,界定艺术电影,单从产业角度是很难的。那么从创作上呢?根据影片的形式、内容、题材等标准来判断,其实问题一点也没变得更容易。一个 原因是“艺术电影”的内涵变化实在太快,例如与六十年代欧洲艺术电影高峰时期的法国新浪潮、东欧新浪潮、意大利的这尼那尼以及瑞典的伯格曼比起来,十多年 前的新现实主义和伊令喜剧就显得太靠近传统情节剧了,的确不那么“艺术”。
著名学者Peter Lev曾给“艺术电影”下过一个稍显呆板的定义:拍摄于二战后至今,在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出新的创意,针对较高文化层次的观众的影片。他设定了二战后这个明 确的时间界限,有点美国中心主义,有一定道理,但一刀切的问题是,如果以影片本身的标准来看,二战前有很多作品和二战后被归为艺术电影的那些十分相似,难 道战前的就不是,战后的就是?有点过于拘泥了。而且,到底什么是形式和内容上的新创意,也十分模糊。
另外一种很便利的做法是根据 和好莱坞主流影片的关系来确定是否是艺术电影。这符合我们的习惯认知,好莱坞主流影片一般不被认为是艺术电影,但如果结合时间的变量进行考虑,人的看法是 会变化的。比如茂瑙的《日出》,和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在当时绝对是好莱坞主流影片,但今天也被为数不少的人视为艺术电影。希区柯克同样如是,他的 部分影片被今人看作高度严肃的创作。法国的“作者论”认为,即使是商业电影的导演,也可能具备一以贯之的artistic vision,所以好莱坞电影绝对和艺术电影不矛盾。要知道在50年代,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比我们今天要深一百倍,那我们今天更不必这么死板 了。
我曾听一个中国的老导演说,电影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和实验电影,这三者呈一个金字塔的结构,由下往上。 这的确挺有道理,不论是从经济的角度,还是艺术创作的角度,三者都有一个递减的关系。我认为不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甚至更加小众的实验电影,都能 表达导演的personal vision,只是所蕴含的浓度各有不同。所有艺术门类的创作,大抵都有一套不成文的美学法则和成规(aesthetic codes and conventions),几乎所有好莱坞商业片都共享一大套法则和成规——如连续性剪辑(视线匹配、动作匹配、180度规则、正反打)、三点布光法、三 幕剧的结构、角色和故事优先、人格瑕疵的主人公……这些规则可以说是好莱坞百年来取之不尽的宝藏,里面可以折腾出相当多的变奏。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 斯、弗兰克·卡普拉、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尼古拉斯·雷、塞缪尔·富勒……这些好莱坞作者,都是在这些商业电影的法则下展现自己的个人艺术理念。
如果说好莱坞主流的叙事电影从萌芽到成熟的时期(1920、30年代)更多受到通俗情节剧和古典小说的影响,那么艺术电影更多受现代主义文 学及其他现代艺术的影响。艺术电影其实采用了相当大部分好莱坞的成规系统,这两者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绝对对立。比如叙事因果链,艺术电影同样也有,但 更为松散、跳跃。《奇遇》里失踪的女人找到了吗?安托万逃到海边有不有出路?这种不完整的故事在艺术电影里比比皆是,但在主流商业片里像《夜长梦多》搞不 清自杀还是他杀的情况就很难遇到了。
大卫·波德维尔认为,艺术电影作为一种电影实践模式(mode),有自己的一套美学系统,它 的叙事动机大致有两大原则:现实主义和作者的表现性。艺术电影倾向于展示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问题。它通常也将人物放置在影片的中心地位,但其目的性飘忽不 定、前后不一,甚至自我怀疑,这和坚定、明确,决不在观众的心灵投下一丝阴影的主流商业电影大相径庭。艺术电影依赖大量的作者签名(authorial stamp),将作者自身的见解提高到和故事文本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上,这些签名包括各种重复出现的母题(如童年之于特吕弗、马戏之于费里尼、宗教之于布 努埃尔……),以及技术风格(小津的固定机位、侯孝贤的长镜头、安东尼奥尼的心理色彩……)。所以一旦我们无法从现实主义的动机理解电影,那么将会转而寻 求作者自身的动机。最终,艺术电影追求的是摇摆不定的“暧昧性”(ambiguity)和开放性,在这个意义上,它和传统的、古典的、封闭的商业电影彻底 分道扬镳。
虽然主流商业电影比艺术电影更多地依赖成规系统,但有一种流行的误解是艺术电影比主流商业电影更能创新。我没办法比较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到底谁对电影的表现形式作出的贡献更大,但商业电影形式创新之多肯定超乎很多人想像。商业电影中既有古里古怪全片运用POV镜头的《湖 上艳尸》,也有将各种创新溶化于无形的《关山飞渡》。
略提两句实验电影。比起艺术电影,实验电影对固定的电影美学法则引用得更为 稀少,个人思考的浓度更大。一切商业电影里常见的手段,在实验电影里都可以赋予新的意义和用法。例如西德尼·彼得森的剪辑、肯尼斯·安格尔的叠印、斯坦· 布拉奇治的色彩……都不同于主流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中约定俗成的观念。
对于观众来说,观看主流商业电影,是满足预期的过程,我们 在走进电影院前,已经大致了解它会带来什么感受。而且商业电影所依赖的成规系统,符合并反过来又参与塑造了大多数普通观众的欣赏习惯,所以接受起来毫无困 难。但观赏艺术电影需要观众更加主动一些,观众必须接受某部影片表达的内容或其形式,可能会超出自己的认知;导演鲜明的个人趣味,也未必会得到多少人的认 可。而实验电影可能会对没有经验的观众带来更彻底的颠覆和冲击,感到不可理解是观看实验电影最正常的反应,因为它几乎不依赖我们建立多年的观影定式,要是 遇到艺术家发神经就更难捉摸了。
正如严肃口味的影评人或影迷不屑商业片一样,反向的歧视同样存在。经常有艺术电影的批评者说,喜 欢艺术就一个人关在家里拍,不要出来给广大观众添堵,大家平时已经够累了,需要的只是娱乐,云云。这确实代表了相当大一部分观众的想法。可是,任谁也无法 代表全体观众,事实上从来也不存在喜好整齐划一的电影观众,连希魔时代的纳粹德国和红色恐怖时期的中国也不会有,连商业电影还分各种类型呢,连样板戏还有 几个不同的取向呢。如果让观众投票电影院放什么,可能好莱坞大片一定会赢,但每个人都有买票的权利,艺术电影会获得它的观众,这种“多数人的暴政”不会实 现。拜数字化时代所赐,商业大片的投资越来越高,艺术电影在理论上的成本却可以越来越低。艺术电影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容易赔钱,不然怎么还一直有人拍 呢?我觉得,既然现代社会是一个商业社会,那么按照商业伦理,艺术电影的制作人能够让投资人不赔本,或者说,至少不是存心让投资人赔本(连商业片都无法避 免赔本),那么它在道德上应无亏欠。一个成熟的产业环境中,应该有条件允许电影的多样化表达,鼓励电影的差异化存在。50年代美国一个独立的艺术电影发行 人说:“我讨厌艺术电影这种说法,世上只有两种电影,好的和烂的。”真理总是很朴实。
(这事一个朋友写的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
⑦ 中央电视台的家庭影院和动作电影频道怎么没了
不知你是用哪种接收方式收看电视节目的,不是所有的接收方式都能收到中央电视台的家庭影院频道和动作电影频道的。你要是没有改变接收方式,也就是没有更换机顶盒等,收不到的原因应该是这两个频道不转播了,你可以联系你使用的机顶盒的运营商,他们会告诉你的。
⑧ 东方电影频道栏目为什么没有了
1 如果是老式电视(1997年以前的),安装的是无机顶盒的普通有线,可能是老式电视无法接收增补频道造成。
2 如果是一般的电视,增补频道没问题,有可能信号强度不够,造成有些频道信号过弱无法锁定。看信号线接头安装是否良好,信号线是否拉的过长或质量不好,中间有接头,接了两个电视等原因造成信号衰减。或者信号线没有插好。
3 如果是数字电视,也要先检查信号线是否插好。信号线的接触等类似问题。弄好后重新搜索频道。
4 看邻居家是否也缺这些台。
5 仍搜不到,打客服电话找有线工作人员上门检修。
⑨ 东方平台为什么没了
电视台整合调整将东方电影频道和电视剧频道合并为东方影视频道了。
2020年1月1日起,纪实频道和艺术人文频道整合调整为纪实人文频道,东方电影频道和电视剧频道整合调整为东方影视频道。艺术人文频道和东方电影频道停止播出。
2003年12月28日,中国内地第一家地方性电影频道东方电影频道开播。东方电影频道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地方性电影频道,本着“传承百年电影文化,共享全球影视盛宴”的办台方针,东方电影频道力求将海内外艺术性和商业性具佳的影视作品呈现给观众,肩负着振兴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责任。
⑩ 为什么中央电影频道的一些电影,从来没在电影院放映过
我认为中央卫视播放的电影一部分是紧跟潮流,播放一些电影院播放过的电影,另一部分还是比较注重国人的素质与文化的发展,所以肯定是会放一些积极向上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