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电影二十二怎么了为什么很多人不敢看我没看过,有什么问题吗
没什么的,属于一种访谈类的纪录片。会比较伤感而哭。但是不恐怖的
㈡ 长篇纪录电影《二十二》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在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的十四年间,中国大约曾有20万,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军诱骗、强迫,沦为日军发泄性欲、任意摧残的性奴隶。她们在战争期间受尽各种难以想象、难以启齿的虐待,其中大部分当时就被折磨至死。
少数幸存者即便侥幸逃生,也是落得伤痕累累,甚至终生残疾。在煎熬中,她们日盼夜盼终有一日能重返家园。然而当她们历经艰辛回到故乡,等待她们的却并非同情,而是无休止的歧视,侮辱和排斥,导致大部分幸存者对她们的遭遇选择了沉默。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曾经的幸存者如今已经寥寥无几。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烛光已渐渐微弱。这分布在全国五省的二十多位老人在当年有着同样的遭遇,在漫长的剪片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她们的人生是有着必然的关联。
(2)二十二电影有什么问题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2012年,导演郭柯拍摄了广西“慰安妇”幸存者韦绍兰老人和她的“日本儿子”的生活,当时中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仅剩32位。而2014年,幸存的老人只剩下了22位,为了尽可能地留住这段历史,郭柯开始了纪录电影 《二十二》 的制作。
拍摄过程
该片从2014年1月拍到7月,摄制团队30多人,跨越五个省,拍全了22位幸存者。该片在拍摄的2个月以内,导演运用节制的拍摄手法,严格遵守老人作息时间,在不打扰老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下完成了拍摄。除此之外,剧组成员及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为老人送去了药物、轮椅等物资及善款。
拍摄这部纪录片时,郭柯在半个月的时间内,走访了22个“慰安妇”幸存者。最终,他根据身体健康状况、表达能力和个人经历,重点选取了4位幸存者,分别是湖北的毛银梅、海南的林爱兰、海南的李美金和山西的李爱连。
㈢ 如何评价电影《二十二》
近日,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记录片《二十二》上映,一开始这影片并不看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影片的票房高涨了、大家的评论都是偏好的。
我们应如何评价《二十二》?
网络平台助力推广,题材本身吸引观众
作为一部题材特殊的纪录片,《二十二》上映之初并不被看好,首日排片仅有1.5%。
8月13日,《二十二》上映的前一天,冯小刚在微博上转发了《二十二》资助人张韵艺给他的一封信,呼吁大家多多关注这部关于幸存“慰安妇”的纪录片,随后何炅、舒淇、李晨、吴京等多位明星转发了这条微博,加上多位微博大V和“自来水”的助力,这部电影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受访的不少观众表示看完《二十二》后心情很沉重很压抑,一位拄拐来看片的男观众坦言“没心情吃饭了”。作为我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在上映之初曾被质疑“贩卖伤痛”,上映之后也有观众表示会害怕题材过于沉重。
但也有观众坦言看完电影后“很平静”,因为电影的叙述是平淡而克制的,但是“当一切恢复到平静之中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
㈣ 如何评价记录电影《二十二》
近日,以历史题材为主题的记录片《二十二》上映,一开始这影片并不看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影片的票房高涨了、大家的评论都是偏好的。
我们应如何评价《二十二》?
网络平台助力推广,题材本身吸引观众
作为一部题材特殊的纪录片,《二十二》上映之初并不被看好,首日排片仅有1.5%。
8月13日,《二十二》上映的前一天,冯小刚在微博上转发了《二十二》资助人张韵艺给他的一封信,呼吁大家多多关注这部关于幸存“慰安妇”的纪录片,随后何炅、舒淇、李晨、吴京等多位明星转发了这条微博,加上多位微博大V和“自来水”的助力,这部电影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接受采访的观众表示,的确是在微博等网络平台看到了《二十二》的相关消息,最终选择买票观影则是因为对“慰安妇”这个题材很关注。
当日来观影的观众男女比例均衡,大多数是30岁左右的年轻观众,也有50岁以上的中年观众。一位中年男观众认为,《二十二》深刻反映了抗日战争的问题,所以想来看一看。一位年轻男观众表示,本身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此前也看过很多相关的文化类报道,所以会有观影的欲望。大部分受访观众都说,这种纪实性的“慰安妇”题材影片,应该也值得被关注。
观众感触大不相同,平静又沉重的力量获赞
当天的观众都给《二十二》打出了9分、9.5分、10分这样的高分。但是,每一位观众对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并不相同。
一些观众对“慰安妇”这个群体本身表示出关怀。一位女观众哭着接受了新浪娱乐的采访,但她看到了影片中乐观积极的一面:“这些老人家都经历了很多的痛苦和磨难,但她们还是很积极地生活。”一位男观众也被老人的宽容乐观打动:“她们很多人并没有去痛恨这个世界,她们也还会希望去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够更开心地活下去。”另一位女观众则注意到了老人们如今生活的不如意:“那些‘慰安妇’的幸存者,过得也不是那么开心,希望她们能够好好地生活吧。”
还有一些观众看到了这部影片的历史价值。一位女观众表示:“这个电影是描写‘慰安妇’的,是我们历史之中一个很沉痛的点,揭开会很痛,很痛很痛,但是这个伤疤是不能忘记的,应该让大家都知道,希望历史不要再重演。”一位男观众谈到全片最让他感触的是日本留学生来中国帮助“慰安妇”:“无论政府的政策如何,都不会影响群众本身的善良,群众的感情其实是共通的。”
受访的不少观众表示看完《二十二》后心情很沉重很压抑,一位拄拐来看片的男观众坦言“没心情吃饭了”。作为我国首部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电影,《二十二》在上映之初曾被质疑“贩卖伤痛”,上映之后也有观众表示会害怕题材过于沉重。
但也有观众坦言看完电影后“很平静”,因为电影的叙述是平淡而克制的,但是“当一切恢复到平静之中的时候,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
㈤ 电影《二十二》为什么排片怎么少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日,也是中国首部公开上映的慰安妇题材纪录片《二十二》的首映日。13日下午,导演冯小刚发布微博力挺张歆艺投资的纪录片《二十二》,并附上了张歆艺给他的信。张歆艺在信里提到,这是一部关于幸存慰安妇生存现状的纪录片,题材值得关注,但排片太少。
排片少到什么程度,官方给的数据是全国排片量约1%,笔者所在三线城市排片为0,询问了若干个百人群,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我们这里0排片”。排片量低其实不仅仅是《二十二》一部片子的问题,而是所有文艺片共同的难题。
对于文艺片欧美有相对健全和发达的体系及平台来助推:片方可以采取先期小规模放映,累积口碑到相当程度再扩大规模的方式,培养市场对作品的热度;各大媒体平台有专业权威的电影推荐,评论人士及栏目;有包括奥斯卡在内的专业颁奖礼及集中放映文艺片的颁奖季造势;有形成规模,片源丰富的艺术片院线提供多元选择。文艺片拥有完全不同于商业片,自成一套系统和特色的推广、发行方式,有各种渠道可以方便地找到特定的消费群。
但在中国,这些还遥不可及。我们的市场并没有放开,美国、日本、韩国等,基本都没有数额限制,每年公映的电影多达数百甚至上千部,而大陆2014年一共才放映了300多部。卖品有限,如果再在放映比例上给予限制,没有上座率的影片也必须强加排片,那影院方面很难生存。其次,中国并没有成熟的艺术院线,仅有的几家艺术院线也长期亏损,不能凭借票房收入良性循环,基本靠其他收入补贴。
面对用情怀和诚意无法打动的市场,《二十二》能否找到自己的观众群?文艺片是否应该在商业院线与大片正面交锋?中国电影市场能不能为电影的多样化和观众的多元需求做出一些改变,让后来人再不用乞求,苦情,乃至下跪?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属于《二十二》的,也是属于未来所有的小众电影的。
㈥ 《二十二》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呢
今天是国际慰安妇日,也是电影《二十二》上映的日子,刚才搜索信息,影片中出现过的黄有良老人最终没有等到今天,在两天前8月12日离世了,她是中国大陆最后一位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幸存者,在死前她还抓着儿子的手不甘的说“我撑不到日本人向我道歉的那天了。希望你能继续替我讨回公道。”哦对了,忘记说了,二十二是电影拍摄时我国公开身份的尚存慰安妇的数量。到今天,除去黄有良老人,这个数字仅剩下8位了。
播放该片的影院不是很多,排场也很少,最后我和先生选了距离我们相对较近的影院中最早的这场八点档,坐在第二排看完了整部电影。其实对于是否观看这部影片,我很犹豫,因为它过于沉重,我可以想象自己几乎会从头哭到尾。最终我坚定的拉着先生来了电影院,是因为我想既然阿婆们不顾再一次揭开伤疤的疼痛也要来重新诉说那段历史让我们不要忘记,那我就愿意如这部电影预告片所说的那样来深情凝望她们,借用《超级演说家》中的台词,你说,我们来听。
㈦ 《二十二》上映半年之后,导演和老人们怎么样了
还记得去年夏天引起过刷屏效应的那部电影《二十二》吗?
郭柯在《奇葩大会》第二季上分享出的拍摄韦绍兰幕后故事也很感人。
韦绍兰生活清贫,郭柯问她明天没有柴火了怎么办,韦绍兰说:明天再说。
郭柯给她买了个电饭锅,问她会不会用。
老人又很可爱的回答,我可以学呀~
韦绍兰的生活程度,看《三十二》的剧照就知道了
就是这样一个老人,郭柯给了她500元,她转脸就要给郭柯4个红包,分别给4个工作人员,每个红包里都有100块。
郭柯认为这是一种分享,我觉得这里面也有某种尊严。
受过苦难的人,也不一定就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很多帮助吧?她接受帮助的时候,也想给别人回报。
《二十二》上映后,社交网络上有很多讨论,上次安利的时候我也写了,电影提醒我们,这些“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还要承受舆论压力的二次侮辱,周围人用“日本婆”等等词汇来形容她们,让受害者觉得自己有错。
2016年,上海一个当年的“慰安所”遗迹海乃家被媒体曝光可能被拆除,周围的居民居然说这是“妓院”。
他们认为这是耻辱,不是正能量,不能放在学校边上。
学生认为这件事不光彩,不要特别了解,可以了解抗日英雄,不用了解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女性。
去年《二十二》的上映,这桩旧闻也再一次拿出来讨论,在《奇葩大会》里郭柯导演也提到了这件事。
我很意外的是,郭柯有这样的工作经历、这样的立场,他并没有做一个声讨者去骂年轻人不懂事,他反而认为,首先要反思是传播者。
与其去指责,郭柯提倡的是“建设”:正确的认识这群老人,温柔的对待她们,再来好好引导下一代。
本来“慰安妇”历史给我的印象就是悲惨、屈辱的过往,但是《二十二》以及《三十二》让我发现这些老人不是一个符号,是很可爱的人。
郭柯说,抱着同情心去看这些人,“大可不必”。
在“慰安妇”受害者这个话题上,有个问题一直存在:记录伤痛,是历史;但是考虑到受害者的感受,不要二次伤害他们,是做人的同理心;那么究竟以哪个为重?二者如何平衡?
这不光是记录者的问题,甚至也是观众要面对的问题。蔡康永就问他,拍摄时如果受访者不愿意再撕开伤口怎么办。
郭柯的态度是,把镜头下的老人,当作自己的奶奶。
因为他首先考虑是的老人们的感受,他反而得到了老人们最深的信任。
李爱连老人跟摄制组熟悉了之后,在一个儿媳妇和孙子都不在的时刻,让导演组把门关上,讲一段内心深处的回忆。
这当然是一段又吸引眼球又独家的素材,但郭柯选择了关机不再拍摄,只留下女性同事来听。
他说,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记录并播出老人不想让儿媳妇孙子看到的内容,就是一种变相欺骗。
在这个大家都想拿到独家故事的年代,郭柯把尊重受访者放在第一位,反而是特别感人的。
《二十二》也给了郭柯很多荣誉,但是郭柯早就说过,会捐出票房收益。
而他本人一直维持着很谦逊自省的态度,说自己被推到了一个位置上,要冷静思考,需要大家监督。
越是得到鲜花和掌声,越要谨慎。
他几乎是战战兢兢地在面对自己得到的赞扬,主动提出,自己要避免成为一个道德绑架者。
为什么要公开提出捐票房呢?郭柯说这对自己也是个鞭策,放话出去,自己就没有退路。
看了这期《奇葩大会》真的觉得郭柯是一个非常温厚善良的人,面对纪录片里的伦理平衡、面对名利,都非常有风骨。给自己提了最严苛的要求,但对不熟悉历史的人,没有批评指责,只有很温和的用行动去感化。
《二十二》从一个冷门的题材发酵为社交网络上的重要话题,跟郭柯本人的善良自省、和他选择的克制表达也有关系。郭柯和同事们选择用温柔的笔触来记录记录苦难,选择了保护受害者,观众也能感觉到这种人性的力量。
《二十二》下映后,郭柯和伙伴们的工作没有中止,他们继续记录着老人们的命运,坚持看望老人,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关注这个议题。
电影官微显示今年年初,李爱连老人也去世了,电影中的22位老人仅有7位在世。
一时的票房和话题都会过去,长期的关注和记录才是尽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实、关照现实。
郭柯长期跟踪的这个“慰安妇”受害者话题,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某一种人性上的思考。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纪录片拍摄伦理,他帮助和关心这个群体的老人,也从老人们身上获得了很多启发。
他说,老人们最动情的时刻,不是回忆痛苦,而是想到自己家人。
很多我们预想的故事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地去触摸那些东西,才能找到答案。
高晓松也说,郭柯自己在记录历史的过程里获得了成长,这是历史温暖的一面。
蔡康永提炼出了郭柯身上的一个珍贵点:他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还是很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疑惑,没有做出那种“了然于胸”的姿态。
他们对于郭柯的解读,也是看这件事的新角度,同样是挺有启发的。
“真诚”看起来简单,真正做到真诚有很多细节上的东西,每个微小的选择都构成了一个人真诚的浓度。
有点意外的是郭柯的最新动向我是在《奇葩大会》里看到的,这个节目之前一直给人的感觉是很热闹张扬的。
节目里有各种特别的人类,有莫名爱上学男旦的小男孩。
有脱口秀演员的自嘲
还有现在经常是热点话题的冯唐上去讲自己的心路历程。
看完了郭柯这期节目,这次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奇葩大会》第二季的定位,不是流行的概念和主要追逐热闹,是“特别人类大会”,这个概念确实也撑得起一个多元价值的能量场,装得下如此多种多样的个体。
说起来《奇葩大会》里发言的,也有引起过争议的,但至少这里面每一个认真表达的个体确实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构成了现实的不同侧面,所以把《奇葩大会》当作一个人类样本观察室也挺有意思的。
马东有一句话说得挺好,过去的价值标准是成功,现在不管你到达哪一处,都是一种到达。
也恰恰是因为这种节目没有随大流按照流行热点、噱头来挑选发言人和议题,而是真正去找“人类多样性”给个体表达的机会和空间,才能让郭柯做了一个安静温和有力量的陈述。
㈧ 纪录电影《二十二》曝后记,受害幸存老人仅剩2位,是不是令人感慨
纪录电影《二十二》在2014年的时候,曾经创造了票房奇迹,所以也引发了很多国民的关注。在2022年2月8日的时候,剧组又重新发了一个视频,叫做“贰”。也就是说当初的受害者姓陈,老人只剩下两位了,都居住在海南,一位叫李美金,一位叫王志凤。时光荏苒,真的让人非常感慨。
㈨ 电影《二十二》是否被过誉了,,
该片没有被过誉,该片通过与老人的深入交流,用客观的镜头,将碎片打捞起来。除了让观众了解一些人的遭遇外,影片还通过诸多当事人以及身边人的叙述,让一个个形象更加丰满鲜活。
虽说聚焦已经过去数十年的事件,影片却突破了用历史资料堆砌的表现手法。以现实的视角,单纯纪录这群幸存老人当下的生活状态。
《二十二》后期制作
2015年10月,该片就拿到了公映许可证,但由于发行费用不足,影片便在公益平台上众筹。结果,参与众筹总人数32099人,筹得100多万元,解决了影片上院线的问题。在电影片尾也将这32099个名字打在了字幕上。
《二十二》的制作成本和宣传费用只有400万元,一度陷入资金短缺。制作需要费用300万元,导演郭柯自己借了100万元、有人投资了100万元,还差的100万元是演员张歆艺知道后无偿借给他的。
㈩ 如何评价《二十二》这部电影
看电影的时候,正好看到一条新闻,说一名男子在看《二十二》的时候笑出声,然后旁人与其发生争执,最后该男子被赶了出去……我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和前因后果,但是还是觉得莫名其妙。
电影临近结束时,荧幕上出现了一堆名字(我没数,应该是22个),然后渐渐的大部分名字都被画上了框(代表已去世),剩下没画框的,我数了下,还剩9个。全中国就剩这九个了啊!但是转瞬这9个名字也渐渐消失在了背景里。这一幕让人很震撼。尤其是对我等普通人来说,实在不知道能做些什么,那心头憋闷又难以表达的情感,很难受。最后我再说一句,不要害怕面对阴暗的历史,若连了解的勇气都没有,那么迟早有一天有更残酷的现实会击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