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电影中的意识流是什么意思

电影中的意识流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8-22 18:56:04

什么是意识流电影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本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他强调过去的经验对现在的影响以及两者的有机统一,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他们的学说对意识流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的关于潜意识的观点以及他的用自由联想医治精神病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观念。从弗洛伊德的学说出发,人是充满自相矛盾的生物,矛盾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之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一整套心理分析的理论,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资料:http://www.happycampus.cn/pages/2004/12/03/D156123.html

Ⅱ 这电影太意识流了,是什么意思

太傻了
或者说白点就是一般人都看不懂的.类似与绘画中的抽象派

Ⅲ 意识流电影的意义

特征
全球影坛上呈现的意识流影片的作品特征是极其鲜明的,回纳兴起有如下*个特征: 意识流电影往往是打破了时间、时间、中央的界线,把时间、中央自由地扭结兴起,由于这些影片编导认为,当一匹夫着想题目时是没有时间、中央观念的,思想活动往往是没有条理性和规矩的,他们还认为,要“真实”地表示一匹夫的思想活动,就否则受时、空、地的限制,特定夸张时间、中央的同一,必定有“虚伪”的因素,有“编”的纹路。千万把时间、时间和中央混在一起的伎俩,在常轨电影中也呈现,有时也呈现“闪回”、“倒叙”,但它是围绕一度主题和一度核心事情来治理的。意识流电影的“闪回”、“倒叙”却不同,不是为核心事情服务,完整是按照人的潜意识的不规矩活动而混在一起的,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现代有名影片《老枪》就是成功的典型。
《老枪》这部影片由法国有名导演罗贝尔·昂里哥于20百年70时代执导的。他成功地将20百年三四十时代形成的电影传统和五六十时代呈现的摸索创新联合兴起,使影片取得令人赞美的成绩,所以荣获了1976年法国首届最高电影奖——凯撒奖的最佳电影、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声音奖。这部影片最明显的特征是大批应用了“闪回”。“闪回”在影片中呈现10余次,在时间上把持了全部影片摄影时间的五分之二,这在一般影片中是少见的。这部影片由“闪回”在构造上形成了两个时空层次,即现实时空层次(客观的时空层次)和心理时空层次(主观的时间)。这两个层次明白明白地将影片分成两个部分,叙述了两个本事:一度是二次大战末期,法中医生于连为妻子女儿报仇,手拿老枪,孤身一人消灭德国残敌的本事。另一度是大生前于连和妻子克拉拉从一见倾心,到孕前生养女儿弗洛兰丝的幸福性命。这两个层次展开的两个本事是有机地联合在一起的,互为报应,挺进两个本事双向展开。现实层次触发了心理层次的展开,心理层次又为现实层次的举动需要动机,两个层次互相比例,互相烘托,构成了这部影片剧作构造的房基骨架。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意识流影片《老枪》中的“闪回”真实充散施展了作用。传统影片中的“闪回”重要作用取决交差或弥补某些事情,以保证书影片叙述的本事有头有尾,完整无缺,很少用于展现人物的心坎全球。而《老枪》中大批应用“闪回”,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将暗箱深进到人物的心灵深处,揭示人物心态,从而塑造了一度几何体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并因此大大加强了影片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如影片中的现实层次是按照时间先后次序展开的,心理层次则证据物主公于连的心态呈呈现来的,和现实时间恰恰不同。第一次“闪回”,是于连的“想象”:妻子和女儿被德寇用喷火枪残害成“木炭”。这里用于连的想象就使观众亲口看到了于连这时此刻的心理活动,阅历到他的激愤之情。下一场呈现的一度个闪回,使观众从于连的心理立场,看到了于连幸福的家族性命和甜密的爱情性命。从这些“闪回”里,观众看到了部队在一匹夫心理上发生了深厚的烙印,同时也看到了一度真实的好汉。这完整来自“闪回”伎俩的功效。因此说《老枪》是一部凭借“意识流”描绘部队的成功影片。这个特点体现了50时代以来众人重视展露部队对人实质上的反应,而一反传统部队片从外部体现部队的老套。
再提一下《广岛之恋》,这部影片完整摒弃了传统的本事和线性的叙事构造。它超出大批的“闪回”和画外音手腕,打破了时空界线和对内容的外部描写,把过往和现在、阅历和阅历的描写交错在一起,在对印象和遗忘,阅历和时间等题目标探究中表示了部队给人带来的梦魇。影片中对过往的希望并不但是对往事的回想,而是被深深嵌进今日之中,和今日构成了一种暗喻式的构造。影片中搬动摄影的广岛街头的暗箱和同样方法摄影的纳韦尔街头的暗箱组接在一起。这种过往和现在的融合形成了影片一度时间性的主题,片中的“她”就是作为“过往”的一度专人,这两位都有着自己幸福家族的物主公之间的爱情显然不能从一般的性命的意义上往懂得,而毋宁说是一种象征。纳韦尔姑娘的匹夫遭遇和广岛遭遇的浩劫完整不能相比。但导演雷乃却有意把这两个相差悬殊的全球联系在一起,以一种奇特的比例夸张部队的残暴。这两个异地呈现的事情又能从时间挽联系兴起(“她”获得革命之时,正是广岛遭遇灾祸之日),从而进一步打破了它们的时间界线,使其变化人类永远的印象。
瑞典导演伯格曼的《野草莓》也是超出人物的意识在现实媒人润泽下自由地活动,完整打破了时空界线,竟然归纳了老教授波尔格全部的一生。影片在一段波尔格向观众叙述自己的本事的片头后,就是他作的一度噩梦。在梦中,他看见一辆灵车在街上自己行走,棺材开辟来,里面的逝世人伸出来要拉他进往。而他觉察,这个逝世人正是他自己。梦中包括的对逝世亡的胆怯促使他对自己进行反思。影片长波尔格探看家母亲的段落是用现实的形象来暗示他对自我的摸索。影片中的另一度梦,象征着他对自己的审讯,揭示了老教授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否定和自责,而又和他在现实中正在动向一度新的声誉形成了鲜明的比例。在影片结尾,老教授又作了一度美好的梦,表呈现他对新性命的渴看。伯格曼在影片中不但应用大批直接的心理画面来表示过往的反思,并且超出对现真情景和人物的规定,使其和过往紧密连贯,以强化人物的主观感受。这些现实中的形象既为波尔格的心理活动需要了根据,也使过往和现在、梦幻和现实构成了一度互相耦合的整体。 上百年的三四十时代,好莱坞的本事片作品取得了壮盛时代,而这些本事片都是戏剧式构造,故称戏剧式电影。在艺术历史的长河中,先有戏剧,后有电影,早期的电影学习了戏剧。因此电影作为本事片式样从一生育,就受戏剧反应,总是沿袭亚里士多德、易卜生等的戏剧编剧方法和舞台治理方法,即开端、发展、早潮、结局、尾声等5个阶段的构造方法,或为三幕剧方法,即第一幕开端,第二幕发展,第三幕开端。但意识流电影的编导们认为,这种作品规律和构造方法不合合电影的特征,电影的特征是能够开辟微观全球,把肉眼看不见的工具,超出摄影机成为可见的。于是证据这个原理,他们更觉得电影应当表示人的内在的心理形状,除非反对戏剧性,反对内容化,摒弃“编戏的捏造因素”,性情“如实地表示”所要表示的事物。
因此,不论是《野草莓》、《81/2》,还是《广岛之恋》和《往年在马里昂巴德》等这些经典的意识流电影,它们的构造都是打破了传统的戏剧式构造,是反内容化、反戏剧化、反传统的舞台剧构造,也不请求有一度完整的戏剧事情在影片中贯穿始终,而是打破时空次序、随便跳跃、非理性怪诞、无逻辑的闪接。
而是觉得“体现一种较伦理更为深奥的哲理”。
哲理化偏向表示在各种题材影片中,尤其是伦理道德题目范畴,过往有不少电影编导,为伦理道德题材影片开辟了一条奇特的作品途径。他们历来夸张“哲理的深度”,力图深化主题和哲理化的摸索。前苏联在上百年20时代就摄影了一部惊世之作——《第四十一》,到了50时代又重新改编搬上了银幕,可见编导的别具意匠。影片不断到今日还禁得起时间考验。也在50时代法国摄影的《广岛之恋》更震动全球影坛,它把部队给广岛带来的灾祸和法国女演员在恋爱题目上的悲剧联合兴起,提出部队和和平、匹夫爱情和人种感情这样的哲理题目。由于单纯从人性立场来看,今年的法国姑娘和德国士兵两相甘心的恋爱是纯粹的,但从人种感到来看,姑娘的行动对法兰西人种是有罪的。而介意识流电影编导们看来,“门房伦理的影片只不过告诉观众谁是老好人谁是坏人,应当要什么不应当要什么,要体现一种哲理的影片却是让人往懂得人生思考人生的真谛”(转引自罗慧生著《全球电影美学思潮史纲》,山西国民塔斯社) 。

Ⅳ 西方意识流电影名词解释

“意识流”,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意识流电影自然是在电影中用意识流手法来表达了。

Ⅳ 意识流电影是什么

意识流电影
它是指这类电影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
世界影坛上的意识流电影出现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世界电影史上被最早视为“意识流电影”的是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杨梅树下话当年》)。这位有世界影响的导演,深受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善于通过意识流去体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他敢于运用假定性很大的意识流,如人与神并存、死人与活人重逢之类,但是他力图使这些场面富于纪实性,使环境与人物有机融合,很有电影特性。他的《野草莓》拍摄于1957年,剧情发生在现在时态的约24小时的一段时间内,表现一个78岁的医学教授波尔格在其儿媳玛丽安的伴随下,驱车前往一所大学接受荣誉学位。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重访了一些故地,使老波尔格不断地进入到往事的回忆和梦幻中,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反思。影片结束,他开始有些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自私和冷漠,希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起一种互爱的关系。影片主要以人的潜意识为对象,运用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回忆、幻觉、梦境等,表现了一个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根源的探索和对生命再生的渴望。这部影片后来成为西方电影研究家们探讨意识流的“范例”。伯格曼的其他著名的意识流影片还有《第七封印》和《处女泉》等,前者描写一个中世纪武士参加十字军征战后,感到精神毁灭而回到瑞典。当时瑞典瘟疫流行,到处可见强奸、盗窃和杀人的罪行。他更感幻灭,要从信仰上帝找到精神支柱。后来他从死神那里得知自己死期快到,乃与死神对弈,故意拖延时间以便找机会在死前做一好事(救了一对夫妇),以弥补虚度一生的内心悔恨。后者则着重心理分析,有三兄弟作恶多端,合谋强奸少女嘉琳,还杀死了她。她父亲为了报复而处死他们。为了消除内心恐惧,他先举行了异教徒的祭祀仪式。影片结束时,嘉琳尸体下涌出了泉水,象征着道德“干枯”的世界已恢复了精神平衡。
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费里尼也以运用意识流著称,其特点是强调直觉。他不但受存在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也受哲学家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影响,他们认为,在人的意识中直觉最重要。没有直觉认识也就没有逻辑认识;没有逻辑认识却照样有直觉认识。所以他们极端强调直觉,反对任何理性加工,鼓励创作“内省作品”。费里尼于1962年拍摄的《8 1/2》(又译《八部半》)正是强调直觉的“内省影片”的典型。它描述了一个名叫吉多的电影导演在筹拍一部影片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顿与危机。这位导演准备拍一部表现人类末日的新影片。为此,他来到了温泉疗养院,边疗养边准备拍摄工作。然而,他却发现自己的创作陷入危机之中。影片的主要布景已经搭好,但他的构思还是朦胧一团,处处是阻碍和矛盾,与此同时,他也深陷于个人生活的危机中,与妻子在感情上无法沟通,情妇又对他纠缠不休。他幻想出来的思想女性刚刚出现,立刻就显露出同样令人痛心的世俗态……最后,他举行了一次毫无内容的记者招待会,同请来的客人跳起了伦巴舞。这部影片是费里尼的创作转向表现人的内心现实的标志。它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干将阿仑?雷乃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也创作了震撼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尤其是《广岛之恋》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影坛上的“一颗精神原子弹”。这部具有反战倾向的影片,叙述了一位法国女演员,去日本拍摄一部关于和平题材的影片,她认识了一位日本建筑工程师,他们相爱了。在相爱的过程中,女演员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第一次恋爱,那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她在家乡纳韦尔爱上了一位23岁的德国士兵,但是,他在纳韦尔解放的那一天,却被打死了。这位18岁的少女则因为与德国人恋爱而被打成“法奸”,关在地窖内,并被剃光了头,遭尽羞辱,一度精神失常。后来她去了巴黎,那一天,正是日本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的日子。“她”与“他”分手后回到旅馆,因忍受不住孤独的寂寞又来到街上,与徘徊至那里的工程师相会。“他”恳求“她”留在日本,但“她”却难忘巴黎的家。最后,两人互相告别,并深情地呼唤着对方象征的名字:“广岛!”“纳韦尔!”这部影片不少地方运用了“闪回”镜头,由现在转换到过去,由日本转换到法国。日本建筑工程师的任何动作,都引起这位女演员回忆二战时的那位德国士兵和她在一起的情景。其中有一组镜头特别引人注目:早晨的旅馆里,女演员从阳台回到房间后,看见日本工程师还在床上睡,他的一只手在睡梦中蠕动。接着下面一个镜头,马上就是那个德国兵躺在地上,在临死前一只手痉挛的景象。这两个镜头的突然转换和连接,表明现在和过去的情景同时出现在女演员的脑海里了。整部影片没有一个中心事件,没有故事情节,展现的过去和现在、回忆和联系,全是女演员的意识活动。
雷乃的另一部代表作《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继《广岛之恋》后又一部涉及到关于记忆与时间以及遗忘之间关系的意识流影片。这也是一部没有传统的故事和连贯的情节、人物身份也极不明确的影片。描写在一座巴洛克式的豪华建筑中,聚集着一大群客人。其中有一位X先生,告诉一位叫A的女士,他们去年曾在马里昂巴德见过面。她当时答应过离开她的丈夫M,与他一起私奔,现在一年过去了,他不愿再等下去,她必须跟他一起走,A女士却无论如何也记不清有过这段往事,不承认与X先生有过交往。但在X先生的反复诉说下,她终于抛弃了M丈夫,与X先生一起离开了。
除了介绍以上几位世界电影大师的意识流影片外,当代著名的经典意识流影片还有法国的《老枪》等,也在电影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都具备着共同的创作特点。

Ⅵ 什么叫意识流

一、什么叫意识流
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象"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用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福克纳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
二、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就文体特征而言,由于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因此,面对这一类文本时,解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将人物多层次的感觉印象、心理图象等贯穿起来的意识中心,从中寻绎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是对它们做出细致、准确的解读的关键。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直接内心独白是这样一种独白,在描写这样的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那"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他的那些解释性论述都从书页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间接内心独白则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象它们是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来的一样;作者则通过评论和描述来为读者阅读独白提供向导。无所不知的描写是有一位无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写人物的精神内容和意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传统的叙事和描写方法对这种意识进行描述。戏剧式独白直接从人物到读者,无须作者介入其间,但却有一批假想的听众。它所表现的意识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内心独白那样毫无保留。
阅读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我们可以获得对意识流小说真切的感受。

Ⅶ 意识流 什么意思

【意识流】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意识流常用技法】
【内心独白】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
此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内心分析】
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普鲁斯特的《寻找失去的时间》(一译《追忆似水年华》)中就大量运用这种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断然否认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家,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内心独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内心分析”,而不是意识彻底的自然流动。
【自由联想】
人物的意识流表现不出任何规律和次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一种事物上作短暂逗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一连串的印象和感触。
【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对这一手法采用最多的意识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威廉·福克纳。
【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伍尔芙的《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则运用了巴赫赋格曲的结构。

Ⅷ 流行词“意识流”是什么意思

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手法包括:

内心独白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
此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编辑]内心分析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普鲁斯特的《寻找失去的时间》(一译《追忆似水年华》)中就大量运用这种手法。英美有些研究者断然否认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家,主要就是因为他的“内心独白”只是受到理性控制的“内心分析”,而不是意识彻底的自然流动。
[编辑]自由联想人物的意识流表现不出任何规律和次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一种事物上作短暂逗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一连串的印象和感触。
[编辑]时间和空间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
对这一手法采用最多的意识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威廉·福克纳。
[编辑]诗化和音乐化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伍尔芙的《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的乔伊斯《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则运用了巴赫赋格曲的结构。
马塞尔·普鲁斯特 乔伊斯 等是其代表作家

Ⅸ 总结意识流的概念

词汇起源

编辑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1]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乔伊斯

20世纪爱尔兰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出身于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后家境渐衰。他很早就立志献身文学事业,力图通过创作实理其纯客观表现人内在真实的美学理想。1902年,乔伊斯赴巴黎学医,其后一生不定时居住于欧洲多国,倾心于文学创作。

乔伊斯的作品始终未离开都柏林人和他们的生活。早期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1914)由15个有共同主题的短篇小说组成,描写都柏林中下层市民形色各异的生活,现实主义倾向鲜明。《一个艺术家青年时代的写照》(1916)是乔伊斯思想艺术发展的转折点。作品中大量使用内心独白、时空交错、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揭示主人公从幼年到青年时代的内心世界。作者的笔触已伸向主人公的潜意识领域。晚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为芬尼根守灵》(1939)充满寓言色彩,通篇采用梦呓语言,表现人类历史中死亡与复活这一循环往复的中心主题,语言晦涩、新词迭生,艰深难懂。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1922)

这部作品从1914年开始至1921年完成,前后历时8年,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套用”荷马史诗《奥德修记》的框架,分为3章18部,在人物设计与情节安排上也与之相呼应。但作者却把古希腊英雄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海上10年漂泊的神话,变成了现代普通人布卢姆一天内在都柏林街头游荡的故事,以此暗示英雄时代的结束和当代普通人的命运悲剧。《尤利西斯》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迥然不同。它全方位运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段,通过人物潜意识的流动,表现了现代西方人严重的精神危机。因此,小说被西方评论界奉为意识流的网络全书。作品没有传统小说中故事性极强的情节,只是以布卢姆和斯蒂芬从1904年6月16日早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这18小时内在都柏林的生活和内心活动为主要内容,把他们过去的经历和精神生活纳入其意识无秩序的流动中分别表现出来。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在小说中大部分是通过他人视觉显示出来的,直到篇尾才正面出现。作者以她躺在床上、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的长篇内心独白结束全作。他们的经历不能构成完整有序的情节线索,事件的发生与时间的发展也无任何序列关联,却成为人物意识流动的一个又一个外在引源,带出人物绵延不断的薏识之流,而这种意识活动完全不同于传统小说中有逻辑、有条理、在理性支配下的心理描写,而是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逻辑制约、具有极大跳跃性、随意性和不连贯性的人的意识的本原状态的展示。

作品的核心人物只有3个,他们身上显示出多层次的复杂矛盾的性格。某报馆的广告业务承揽人利奥波尔德·布卢姆庸碌、卑微,却不乏忠厚、善良;他的妻子、稍有小名气的莫莉耽于肉欲,但内心也渴望真情;私立中学历史教师斯蒂芬·代达勒斯精神空虚,却不肯放弃幻想。通过他们,乔伊斯逼真描绘出西方现代都市中人的真实形象,他们身上不再闪耀古代英雄的光彩,精神不再崇高,但仍固守着人性的精神家园。作者向人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人灵魂全景图。与其他意识流作家的叙事方法比较,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采用“交错式”意识流的写法,即各人所想与其他人不相干,虽然有时出现重叠,却是偶然造成,因为人物不需要共同面对同一件事。这种叙事方法,使小说内容更加分散,加之作品中“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自由联想”的跨越性与随意性极大,故而给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困难。

Ⅹ 意识流电影的介绍

意识流电影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意识流剖析人物的心理深处,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厚的印象。时间空间跳跃多变,大大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打破了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

阅读全文

与电影中的意识流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十部公认最好看电影女生 浏览:902
电影巨婴完整免费观看 浏览:295
雪豹电影版好看吗 浏览:114
电脑上看电影怎么调光 浏览:596
还有什么电影是假戏真做的 浏览:984
棕兔电影好看吗 浏览:318
星际龙珠电影有哪些 浏览:416
免费下载香港电影的网站 浏览:731
邓超穿越搞笑的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656
复仇者联盟3多少个电影 浏览:813
姜文和昆汀合作了什么电影 浏览:742
观电影英语怎么说 浏览:627
全智贤特工电影叫什么 浏览:317
双程电影讲什么意思 浏览:352
恐怖的恐怖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472
长江电影机多少钱一台 浏览:741
彭于晏演的复仇电影有哪些 浏览:730
美国色好看的电影排行榜 浏览:866
为什么关于鲁迅的电影少 浏览:396
好看的中国部队的电影 浏览: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