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阿Q正传的介绍
中国电影名,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1年(本片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拍摄),根据鲁迅先生同名小说改编,严顺开主演,影片以辛亥革命后的浙江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贫苦、落后、愚昧的农民形象阿Q。通过这个典型人物,揭示了当时一些贫苦农民,在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压迫下及其思想的奴役下,生活上走投无路,精神上遭受严重摧残的悲惨情景。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弱点——不彻底性。本片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严顺开)。
Ⅱ 阿q正传影评
《阿Q正传》是一部悲喜剧,通过主演严顺开喜剧化的处理,人们看到了阿Q懦弱、妄自尊大、投资钻营、愚昧麻木等等丑陋本性。
《阿Q正传》的编导为了尊重原作中夹叙夹议的语言风格,在序幕中增加了鲁迅的大段独白,在情节展开过程中适当插入画外音和旁白。序幕中加入鲁迅在北京故居深夜写作的一幕,确是颇具匠心的一笔,且鲁迅扮演者表演也不瘟不火,质朴自然。
片中旁白的运用不仅表现了原作的语言风格,还帮助渲染了情绪、气氛。不足之处是前半部分旁白间隔密了一些,容易使观众出戏。
该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如实地传达出作品的实质,按着原作的总脉络,为了适应电影的需要进行合理增删,而不是用活动画面去图解原作。
岑范导演很好地把握住了原著的精髓,他懂得了“精神胜利法”的含义,也深刻挖掘出鲁迅在书中深恶痛绝的民族劣根性,原著的精神面貌被岑范完整地搬上了银幕。
Ⅲ 阿Q正传的地位及影响
地位: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该书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
后世影响
影视作品
1957年香港长城与新新影业公司也曾将《阿Q正传》搬上银幕。
1981年岑范导演《阿Q正传》,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舞台作品
话剧《阿Q正传》1981年分别由中央实验话剧团、江苏省话剧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采用同一剧本,分别按各自的理解、解释和立意,按各自所遵循的导表演二度创作的美学原则和不同的艺术风格,为人们提供了三台各有千秋的精彩演出。
创作意义
《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写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间,最初分章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如《呐喊》自序:“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鲁迅创作出阿Q这么一个典型形象,代表的不是一个而是千万个,是为了唤醒旧中国的无数麻木的中国人的灵魂。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
作品评价
《阿Q正传》是一篇讽刺小说。讽刺是理智的文学的一支,是古典的写实作品。他的主旨是“憎”,他的精神的是负的。然而这憎并不变成厌世,负的也不尽是破坏。--周作人
在结构上,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精确描写和作者本人截然不同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使得鲁迅本身的痛苦和悲哀浮现出来。这种双重性赋予作品以深刻的底蕴。 --村上春树
《阿Q正传》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一点也没有减退,反而日见其浓烈日显其尖锐,“未庄”的国情并无根本改观,“阿Q精神”仍然到处可见。《阿Q正传》就是一把解剖刀,通过“解剖自己”而剖析中国人的精神危机和国民性格。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Ⅳ 《阿Q正传》是什么意思啊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代表作。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Ⅳ 《阿Q正传》为何叫“正传”,不叫内传,外传有人可以解释下吗鲁迅在序文有写,可是我看不懂~~
鲁迅 在写 《阿Q正传》的序言时 回答了这个问题 你可以看看内传外传的含义帮助你理解为什么 鲁迅先生 不用这个名目 内传:古代经学家称专主解释经义的书为内传,与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外传相对,以传主遗闻逸事的记述为主。外传:外传是原作品的衍生作品的一种。外传作品通常会是「故事中的故事」或「故事外的故事」以及其他观点等三种类型。属于以本故事作发挥的额外补充。外传作品通常会是以小说、漫画、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广播剧、游戏等创作形式呈现。外传有可能是本传的续集或独立作品。在日本漫画中,外传的创作体裁称作番外篇。
Ⅵ 阿q正传 电影意义
影片拍自1981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影片以辛亥革命后的浙江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贫苦、落后、愚味的农民形象阿Q。通过这个典型人物,揭示了当时一些贫苦农民,在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压迫下及其思想的奴役下,生活上走投无路,精神上遭受严重摧残的悲惨情景。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弱点——不彻底性。它有力的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Ⅶ 阿q正传电影观后感
电影《阿Q正传》观后感:最深刻的是阿Q进城前和进城回来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女人们先前唯恐避之不及和后来抢着买他的衣服,强烈对比土谷祠堂的老头对阿Q一如既往的好。各个人物角色的展现,仍然受到政治先行的脸谱化风格影响;而在人物台词的改编上,由于过于忠实于原著,缺乏一些更具现实感和生活感的转化与改编。
该电影是1981年大陆上映的一部片长为125分钟的剧情类电影,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传》改编而成。该电影到现在也是一部经典,豆瓣评分高达8.7分,该影片可以在芒果tv、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上进行在线观看。影片由严顺开主演,并获得了国际喜剧奖项。该片讲述了一个小人物阿Q结果阴差阳错在未庄人眼里成了手握重权的革命党,这个憋屈半辈子的小人物总算暂时抖了起来……
Ⅷ 阿甘正传和阿Q正传有什么联系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写作的一篇小说,在中国很有名,几乎人尽皆知,后来美国又诞生了一部电影,叫做《Forrest Gump》,传到中国来后,相关人士为了让它更快被更多人看到,于是把它翻译为《阿甘正传》。因为国人几乎都知道《阿Q正传》,于是建立这样的联系,更利于传播。
(8)电影阿Q正传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一、《阿Q正传》
《阿Q正传》通过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阿Q的塑造,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旧中国国民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支柱的种种精神劣根性,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失败的根本原因,具有极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二、《阿甘正传》
《阿甘正传》作者温斯顿灵活运用与人物性格相适应的语言策略,从用法、句法及语用层面上独具匠心,充分而生动地展示小说主人公。“傻癫”的心理风格和率真的个性色彩,结合以常人苦心孤诣往往都难以企及的“人生辉煌”,巨大的反差成就了作品令人拍案叫绝的喜剧和讽刺效果。
小说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批判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实现了人物语言与心理风格的统一、文本形式与思想内容的题合,体现出作品特有的文学内涵和文学价值。
Ⅸ 电影阿Q正传的简介和这个电影的历史背景
《阿Q正传》,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81年(本片是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拍摄),根据鲁迅先生同名小说改编,严顺开主演,影片以辛亥革命后的浙江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贫苦、落后、愚昧的农民形象阿Q。通过这个典型人物,揭示了当时一些贫苦农民,在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压迫下及其思想的奴役下,生活上走投无路,精神上遭受严重摧残的悲惨情景。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弱点——不彻底性。本片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严顺开)。
电影简介:
阿Q是个靠打短工度日的雇农。尽管他“真能做”,社会地位却低下得连个姓儿都没有。未庄地主赵太爷的儿子中了秀才那天,他因自称“姓赵”前去祝贺,却遭到一顿痛打,地保也乘机敲了他200文酒钱。
阿Q的人生权利几乎全被剥夺了,就连他向赵府女佣吴妈求爱,竟也酿成了一场“恋爱悲剧”。
这次,他除了遭到赵秀才的棒打外,还被迫买了香烛去赵府叩头赔罪,结果弄得倾家荡产。从此,未庄再无人雇他做短工了,他凄然离开了未庄。
之后,阿Q又在城里白举人家当了帮工。一天,他因说了句实话,刺痛了举人老爷卑劣的灵魂,被一记耳光打出门外。后来,他因为“没事干”,偷了人家一些旧衣服,“发了财”,又回到未庄。
这时,阿Q在未庄人眼里的地位,简直已和赵太爷不相上下。然而,阿Q并未能因此摆脱穷困的厄运,一度“中兴”的历史,很快就结束了。
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进城的消息传到未庄,阿Q忽然神往起革命来,觉得自己似乎就是革命党了,他振臂高呼:我造反了!革命了!”
这时,平素威风凛凛的赵太爷,竟然也怯怯地笑迎着阿Q,称起他“老Q”来。这使阿Q十分得意,以至飘飘然起来。在睡梦中,他美美地实现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的愿望。
但是,阿Q终究没能成为革命党。因为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漠视农民的民主要求,与封建势力“咸与维新”了。
阿Q去找未庄的第一号“革命人物”假洋鬼子,欲投革命党,但话还未说完,就被轰出门外。
阿Q始终未能真正觉醒,当他尚未来得及弄清革命的真正含义时,就成了“惩一儆百”的牺牲品。他终因赵太爷父子的诬告,而被钻进革命党的知县大老爷和把总大人投进了监狱,胡里胡涂地被充作抢劫犯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