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战列舰270门火炮齐开火是什么电影

战列舰270门火炮齐开火是什么电影

发布时间:2022-08-08 20:47:36

Ⅰ 电影《风语者》中,日军暗堡中的那两门大口径火炮是什么

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9—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5963.0
mm
(L
40)
重量:10422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弹丸重量:40.2
Kg
弹丸初速:734
m/sec
最大射程:18100
m

Ⅱ 战列舰的部分著名战列舰

大和级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设计建造的的战列舰,历史上该级舰艇计划建造四艘,建成了两艘。1934年日本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为假想敌制定了新的国防方针。1936年日本退出伦敦海军限制军备的谈判,日本海军明确提出在西太平洋海上截击假想敌美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战略。日本海军在主力舰的数量方面无法同美国海军抗衡,决心以单舰的威力来抵消对方在数量上的优势。新型战列舰的设计任务开始于1934年。
1942年2月12日,“大和”号接替“长门”号战列舰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重,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
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大,认为凭借像大和级战列舰这样的单舰威力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
1945年3月26日,美军开始实施冲绳岛登陆战。日本企图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支援冲绳日军的作战。4月5日,军令部正式下达了命令“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1945年4月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10艘军舰(还有1艘巡洋舰及8艘驱逐舰)在伊藤整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锚地起航。
1945年4月7日凌晨,美国潜艇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发现了这支舰队。12时31分,美国海军发出的第一个攻击波,美国飞机集中攻击“大和”号左舷,有4枚炸弹落到了“大和”号第3号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弹穿透了后部主甲板爆炸,将战舰后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预备射击指挥所炸毁。12时43时,大和舰左舷前部被1发鱼雷命中,“大和”号航速降至22节。13时35分,美军第二攻击波飞机到达。13时37分,“大和”号舰体左舷中部被3条鱼雷命中(分别命中143、124、131号肋骨),使其舰体左倾达7-8度。
几乎与此同时,由于美机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炸毁了“大和”号排水阀门,使该舰无法进行排水作业,舰长下令向右舷舱室对称注水以恢复舰体平衡,航速降至18节。13时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使左倾增加到15-16度,这使该舰的大口径高炮无法使用。14时01分,美机3颗航空炸弹击中左舷中部。14时07分,一条鱼雷还击中右舷150号船肋。
14时12分,大和舰左舷中部和后部又被2条鱼雷命中,舰体倾斜达16-18度。由于右舷注排水区已经注满水,只能继续往机械室、休息室和锅炉舱里注水。
14时15分,大和舰左舷再中1雷,航速渐渐减至7节。舰长被迫发出了弃舰令。

14时23分,大和舰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南西50海里,德之岛西北200海里,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43分。 依阿华级战列舰(英文:Iowa Class Battleship,中文: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排水量最大的一级战列舰。
本级舰共完成建造4艘,是世界上最晚退役(1992年退役封存)的战列舰,4艘同型舰仍保存至今。由于依阿华级的继承舰——蒙大拿级的取消建造,使得这一级战列舰成为美国海军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1945年9月2日,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上的三号舰密苏里号的主甲板上举行,本级舰因而闻名于世。
20世纪30年代中期限制建造新战列舰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1936年美、英、法三国签订了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规定战列舰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356毫米。由于日本、意大利未签订该条约,1938年6月美、英、法三国将对战列舰的限制条款修改为标准排水量增加到45000吨,火炮口径增大到406毫米。
1938年5月,美国海军确定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后续的4.5万吨级新型高速战列舰的设计方案——依阿华级的设计方案(依阿华 Iowa Class,因翻译不同,又被译做衣阿华、爱荷华、艾奥瓦)。美国海军对之前建造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性能并不满意,主要是排水量偏小,限制了性能的提高。在保持南达科他级防护水平的基础上依阿华级战列舰重点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机功率,依阿华级的动力装置的主机功率是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航速高达33节,是历史上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战列舰。
为了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便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快速调动,以能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的极限为准,采用限制船体最大宽度,拉长舰体的措施,依阿华级重新设计了舰体,最大宽度被限制为33米,而舰体长度和吃水则被加大,舰体的长宽比达到8.2,而当时其它战列舰的长宽比大多不足7。其细长的舰艏曲线与日本海军的大和级战列舰相似,有利提高航速,但影响了适航性。依阿华级舰长达到270.4米,舰体长宽比8.18:1,水线长宽比7.96:1。首舰依阿华号在进行高速试航时,曾发现船艉有振动现象,经过水池试验后,依阿华级改用了两种不同螺旋桨,外舷轴螺旋桨直径5.563米,为4叶桨;内舷为5叶桨,直径5.182米,以此消除了振动现象。缺点是其舰体细长,炮火命中率会大打折扣。
右图是依阿华级战列舰主炮齐射时的场面,可以通过船身旁的海水来确定,庞大的战列舰被火炮的冲击波向后“推”,可以直观的感受到战列舰火炮的威力。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由于北卡罗来纳级的装甲仅仅能够抵御14英寸口径炮弹的攻击,显得攻强守弱,因此该级舰在设计时被要求在吨位、火力不变的情况下加强防护力,因此尽可能的减轻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点优化装甲防护。南达科他级的设计方案被定为“1939式战列舰”。南达科他级保持与北卡罗来纳级相同的最大舰宽,减少舰体水线长度,以节省结构重量。精心设计了船型,采用球鼻型舰艏降低了阻力。提高主机功率以保持27节的航速。增加甲板装甲厚度以及加大侧舷装甲带的倾斜角度(倾斜角19度),提高装甲区抗攻击能力。将副炮的位置提高,改善射界。拥有单个烟囱是在外形上与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最明显的区别。南达科他级战列舰被公认是攻防平衡的优秀的条约型战列舰。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战争中多用做为航空母舰编队护航和对岸火力支援使用,南达科他级被编入航空母舰编队,利用其强大的防空火力网为快速航空母舰特混舰队提供空中保护与支援两栖作战。相继参加了进攻吉尔伯特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的战役,莱特湾海战,攻占硫黄岛和冲绳岛的战役以及对日本本土的炮击作战。
1942年10月,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参加了在南太平洋海域的海战,1942年11月14日南达科他号与华盛顿号战列舰和日海军雾岛号战列舰编队遭遇,结果南达科他号虽损伤严重,但是舰体并没有大的损坏,仍以20节的航速脱离战场,大修62天,换掉一门主炮,防护能力经受住了考验。
印第安纳号服役后投入太平洋战场。1944年1月,曾因与华盛顿号战列舰相撞,右舷受损,修理了5个月。
马萨诸塞号1942年11月参加了北非的登陆行动,炮击停泊在卡萨布兰卡的法国战列舰JEAN BART(中文名 让·巴金)号(未完工),使其丧失了战斗力。1943年2月开赴太平洋战场。
亚拉巴马号服役后先加入英国本土舰队投入欧洲战场。1943年8月开赴太平洋战场。
战后1947年该级舰开始陆续退役,编入预备役。1962年正式从海军除名。南达科他号、印第安那号卖给船厂拆毁。马萨诸塞号、亚拉巴马号分别被马萨诸塞州、亚拉巴马州买下,作为纪念馆保存起来。 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建造了两艘:北卡罗来纳号(North Carolina BB55)、华盛顿号(Washington BB56)。1937年10月27日北卡罗来纳号战列舰在纽约海军船厂开工,1941年4月服役。同型舰华盛顿号战列舰1938年6月14日开工,1941年5月服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于1919-1921年曾计划建造10艘战列舰,但由于受华盛顿条约(1922年2月6日签订)的限制,又于1922年2月8日取消了其中7艘战列舰的建造,结果只有3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建成服役。
1930年代中期,美国海军考虑到其在亚洲和欧洲的潜在敌国日本和德国正在积极扩军备战,于是根据英、美、法三国签订的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在1937年开始建造2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于1939年7月至1942年2月始建4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又于1940年6月至1941年1月始建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这三个级10艘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最后一代战列舰,它们建成后相继投入了战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北卡罗来纳”号与“华盛顿”号相继加入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1942年8月,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北卡罗来纳”号成为当时为航空母舰护航的唯一的一艘快速战列舰。在这次战斗中有卓有成
效的表现,为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奠定了它们的主要任务:为航空母舰编队提供对空掩护。1942年11月14日“华盛顿”号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海域的夜战中,利用雷达的引导击沉日本海军“雾岛”号战列舰。1944年“华盛顿”号在一次碰撞事故中舰艏撞毁并更换了新舰艏。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北卡罗来纳级两舰参加了大部分重大战斗活动,主要为航空母舰提供掩护与支援两栖登陆作战,参加了进攻吉尔贝特群岛、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关岛、硫磺岛、日本本土诸岛的战役。 与英国和美国的全球性海军不同,二战前的法国海军,实质上是一支地区性海军,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务就是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保障殖民地与法国本土的海上联系。因此,作为本土主力舰队核心的黎塞留级战列舰,它的作战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与意大利主力舰或者英国地中海分舰队决战,同时能进行护航、破交和对陆火力支援、压制任务。基于此,黎塞留级在设计上具有以下特点:具有高航速,但续航力不作过高要求;具有足以对付意大利新型战列舰的主炮,同时安装用于攻击小目标的副炮;具有较强的水平装甲带,还要增强对空防护能力。
从敦刻尔克级开始,法国战列舰采用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布局方式:2座四联装主炮全部布置在前甲板,后甲板无主炮,只层叠布置数个副炮塔。黎塞留级战列舰也沿用了这一总体布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装有2座四联装380毫米主炮,后甲板则不设主炮,以品字形布置3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
“黎塞留”号设计之初,法国曾计划在其上安装406毫米主炮:9门406毫米主炮安装在3座三联装炮塔上,与后来的依阿华级类似,呈“前二后一”布置。后来发现,这一方案使战列舰的吨位大大超标,建造费用也难以承受,继而改为6门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但这样一来,全舰主炮数量过少,火力密度不足,海战中无法有效覆盖目标。最后,经过仔细权衡,在“黎塞留”号上采用了较小口径的380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较轻,能够以4联装方式安装8门火炮,相应增大了火力密度。 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英文:Vittorio Veneto class battleship,简称为维内托级;外文文献一般将其称之为利托里奥级战列舰,英文:Littorio class battleship;因为该级舰一二号舰同日下水,维内托号为预算拨付首舰,利托里奥号为实际服役首舰,中文翻译传统以维内托级为准)是意大利皇家海军(意大利语:Regia Marina)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建造的主力战列舰。
本级舰满载排水量45000吨,采用适航性较高的长艏楼、球鼻艏、巡洋舰艉构型,装备三座三联装安莎尔多1934型381毫米口径主炮(前二后一)、四座三联装152毫米副炮和十二座90毫米单管高炮。装甲为带延伸结构的的盒型装甲舱和普列赛防鱼雷系统,装甲防御和水下防御体系完全独立,在设计上前卫且符合意大利海军特点需求。
本级舰首批建造两艘,1937年法意英关系紧张后意大利再决定追加两艘改进型罗马号和帝国号。1934年前两舰开工,1940年竣工。1938年罗马号开工,1942年竣工。四号舰帝国号1938年开工,最后未完工。前两舰成军服役不久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两舰参与了马塔潘角海战、第一、二次锡尔特湾海战等地中海战事,战争末期意大利资源缺乏两舰转而留港充当防空平台,在战争中受到一定损伤后均存活到战后,拆解。
英国皇家海军在1937年陆续开工建造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后,就意识到其不足,主要表现在火力和航海性能上。英国海军随后设计了狮级战列舰,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狮级战列舰于1940年10月停建。与此同时面对紧迫的战争局势作为应急方案在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的影响下,英国海军采纳安装4座双联装15英寸口径主炮炮塔(1924年勇敢级大型轻巡洋舰勇敢号、光荣号改装成航空母舰的遗物)的方案。命名为前卫号战列舰(HMS Vanguard 1944年)。
前卫号防护设计较“乔治五世”级有所改进,根据实战经验改进了舰体水密隔舱结构,因为重量补偿的原因主装甲带减少了一英寸。针对乔治五世级航海性能不足的缺陷,在适航性方面的改进最成功,前卫号航海性能十分优良。前卫号重新设计了舰艏舷弧,舰艏干舷提高,增设防浪板,提高在恶劣海况下的航海性能,优化的舰型设计,舰体的长宽比适中,舰艉采用方形艉,提高了推进效率。前卫号装备了比较完备的雷达火控系统,除对空、对海搜索雷达外,不仅主、副炮装备了火控雷达,各种口径的防空火炮也装备了炮瞄雷达。前卫号战列舰火力方面略显不足,主炮口径、威力、数量都偏小。
前卫号于1941年10月在约翰·布朗(Clydebank)船厂开工,是英国设计建造的最后一艘战列舰。1944年11月下水,1946年完工服役,并一度作为皇室出访的邮船,被当时有人讽刺为“最豪华的王室邮船”。1949年改为训练舰,1954年退役。于1960年拆毁。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最后一艘被拆毁的战列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一直想摆脱《凡尔赛和约》的限制。早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建造3.5万吨的战列舰进行了理论性研究,并对其武备、装甲和航速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纳粹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之后,1935年与英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级战列舰。英国曾要求德国将该型舰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以其不是《华盛顿海军条约》签字国为由断然拒绝。
1935年,“俾斯麦”级战列舰设计工作开始。最初的设计指标是:标准排水量35000吨,舰长250米,宽38米,吃水10米,四座双联装380毫米主炮,涡轮-电力装置。最大航速30节,最大续航力8000海里/19节。
这是根据德国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当时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基尔运河规定对船只的限制是:长度不得超过250米,宽不超过38米,吃水不超过10米。由于德国在一战后,海外殖民地损失殆尽,战舰在作战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可以依赖海外殖民地的基地补给,因此“俾斯麦”级必须有非常大的续航力,所以其设计续航力达8000海里,而且还是高速的19节战斗巡航。
鉴于当时各国正在设计建造的新战列舰的最大航速都在30节,并考虑到德国海军舰艇数量少,“俾斯麦”级必定常常在己方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战斗,而在海战中,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战斗,没有高的航速是十分危险的,故此,“俾斯麦”级以高标准设计建造。
俾斯麦级战列舰首舰俾斯麦号曾用一发炮弹击沉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胡德号战列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因《华盛顿海军条约》夭折。根据条约最后妥协的结果,日本、美国可以保留完成条约规定的未完工的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日本的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海军1922年11月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水线装甲最厚的战舰,并且强化了水平防护装甲,增加水密隔舱等间接防御设施。
纳尔逊号战列舰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之前,而动力机舱、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舰体后部这种非常规的布局,基本设计思想基本与N3和G3计划相同,都是尽量使需要装甲防护的部位集中。
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间炮塔安装在高出其前后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状排列,为了配平重量舰桥位于舰体舯部靠后的位置。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将有限的装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需要重装甲保护要害部位的范围被缩小到最小的区域,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科罗拉多级战列舰基本设计继承了田纳西级战列舰,继承了当时美国战列舰的标准风格:飞剪型舰艏;笼式主桅;副炮安装在艏楼甲板上;采用电气推进的动力系统。主要改进了火力和防护力。美国在获得日本海军长门级战列舰的情报后,更改设计,用4座双联装16英寸(406mm)口径主炮取代了田纳西级战列舰的4座3联装14英寸(356mm)口径主炮。由于火力加强,防御也相应加强来抵御敌方相同口径炮弹的攻击。其余各方面均与田纳西级相似。动力方面还是没有得到军方的重视,最大航速只有21节。
1942年科罗拉多号、马里兰号拆除后部主桅并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日本海军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时击沉的西弗吉尼亚号1943年打捞出水进行改装,拆除前后主桅,舰体上层建筑彻底重建。三舰在改装中都改装了防空火炮加强防空火力。 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King George V class)是英国于1930年代末建造的一级战列舰,也是二战前英国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其设计遵守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限制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大于14英寸即356毫米)的规定,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
同级舰有乔治五世国王号(HMS King George V )、威尔士亲王号(HMS 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号(HMS Duke of York)、安森号(HMS Anson)、豪号(HMS Howe)等5艘。
乔治五世国王号服役后担任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威尔士亲王号刚服役就参加了围歼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战斗,后带着战伤运载首相丘吉尔出访美国,签订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1941年12月10日威尔士亲王号在马来亚海域被日军飞机击沉。
1943年12月26日在护航作战中,约克公爵号击毁了德国海军战舰“沙恩霍斯特”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加入了英国太平洋舰队,参加进攻日本的作战。

Ⅲ 像密苏里战列舰的9门主炮能全部一起开火么

严格说起来其实不可以。
战列舰在射击时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几个炮塔轮射,这样可以使得后坐力分散,不至于因为过大的舰体横移而对下次瞄准产生太大的影响,同时能够保持火力的连续性,一般用来对固定目标轰击;另一种就是所有主炮的齐射了,这种发射方式追求最短时间内的区域火力覆盖,最大程度地增加命中目标的几率,是用来对付移动目标的,在舰队炮战时比较常见。
密苏里号装备的50倍径406毫米主炮是三联装的,这种炮塔布置方式的好处是火力较为集中,而且相对于双联装炮塔其总体重量相对较轻,可以在火力相等的情况下加大对于炮塔的防护。相应的,其缺点在第一艘装备三联装主炮的战列舰“联合力量”号服役之后就显现了出来——由于火炮布置相对密集,三联装炮塔在同时射击时,出膛的炮弹会互相扰乱对方的轨迹,使得炮弹的落点反而比双联装炮塔还要疏散,命中率不容易保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联合力量级以及其后的装备三联装主炮的战舰都在每个炮塔中间的火炮上安装了延时装置,在战舰齐射时,中间的火炮将延迟半秒钟左右开火,这样就避免了炮弹之间空气涡流的相互干扰,密苏里号也不例外。
因此,密苏里号实际上是不能同时发射九门主炮的,其中有三门要比其他的六门晚一点。

Ⅳ 战列舰主炮齐射是什么概念

偷懒,抄别人的来回答你。
根据1958年版美海军官校教范定义如下(括弧内是我加的注解): GUN FIRING is classified as to METHO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indivial guns are shot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guns of the battery. 火炮发射方法按炮台群组关系来区分有以下几种:(必须是同一艘船)
1. SALVO FIRE is the simultaneous firing of all guns ready and aimed at the same target. 1.齐射:同口径火炮炮塔备便并同时瞄准射击同一目标。(齐射不限出几门炮,但只出一门炮不叫齐射salvo, 要叫单发single shot) 2. FULL SALVO FIRE IS the simultaneous firing of all guns of a group. 2.全齐射:所有同口径炮塔所有火炮同时射击同一目标。(以命令为准,如发射时有一两门发射失败,仍然会被视为全齐射) 3. SPLIT SALVO FIRE is the firing of less than the full number of guns in a multiple gun mount or turrets at a given instant. 3.分齐射:所有同口径炮塔不足全数的火炮同时射击同一目标。(每炮塔至少要出一门炮) 4. PARTIAL SALVO FIRE is the firing of less than the full number of mounts or turrets (in multiple gun-mount batteries) at a given instant. 4.部分齐射:不足全数的同口径炮塔所有火炮或不足全数的火炮同时射击同一目标。(例如只有尾炮塔出炮射击) 5. CONTINUOUS FIRE is the firing of each gun without regard for the readiness of other guns of the battery. 5.连续射: 同一炮塔内各炮各自发射而不必协同其它火炮。(例如近距离混战要求最大射速时)
奇怪,怎么没看到“半齐射“?先看看各国约定俗成的定义: A. HALF SALVO FIRE is the firing of one half the number of guns in a multiple gun mount or turrets at a given instant. A. 半齐射:所有同口径炮塔一半的火炮同时射击同一目标。(如全部联装炮塔各出一门炮,通常是全左炮或全右炮交替)
貌似二战后美军轻巡以上主力战舰都是三联装,拆不成一半,所以我认为用“分齐射“的定义可以涵盖“半齐射“。可是问题又来了,美军联装127mm炮不是一直用到70年代吗?难道它不能“半齐射“吗?据我知道阳字号是可以的,所以,不解。但以上对“半齐射“的定义是不会错的。
说到“全齐射“不能不提一下”broadside,全舷射“这个字,就超无畏舰后的全中线主炮配置来说,“全齐射“必然是”全舷射“。不过英文里还有”full-broadside“这个字,要怎么解释?”全-全舷射“?没错,”全舷射“也适用于副炮,所以同舷侧的全部主副炮同时向同一个目标射击就是”全-全舷射“。请注意下面这张衣阿华的舷侧射照片,不仅主炮全齐射,右舷的三座联装127mm副炮也同时齐射,有灰白色炮烟甚至烟圈为证。这就是”full-broadside,全-全舷射“。

补充一点定义:
A SALVO consists of one shot or several shots fired simultaneously or nearly so by the same battery at the same target. 齐射 又名 排炮:
同一炮台组在同时或几乎同时间对同一目标所发射的一发或多发射弹。
有同好拘泥于汉语字面,以为齐射一定得是“同时间发射“,其实在早期总发射电门未装备前,各炮炮手依照电铃声发射就多少有些先后。后来有了总发射电门后,考虑到某些射向同时发射引起气爆太大,也会各炮故意错开一两秒,不过错开时间太长又会影响齐射散布。到了1930年代的研究发现,如果炮口距离过于接近,同时发射的炮弹尾流也会影响弹道,所以美日等国为发射电路装上了时间延迟线圈,使同炮塔各炮错开十分之几到百分之几秒发射,这样就一举改善了时间差散布与尾流散布两个问题,
术语按中=英=日(如海自有新用语则列在/之后)排列对照如下:
齐射=SALVO=打方/斉射
全齐射=FULL SALVO=一斉打方
半齐射=HALF SALVO=交互打方
部分齐射=PARTIAL SALVO FIRE=指命打方
连续射=CONTINUOUS FIRE=独立打方

Ⅳ 《共和国级战列舰》原型是什么

架空的产物,没有明确的原型。

《战舰世界》在载具射击的基础上根据天气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障碍物,玩家可以从海量的战舰配置中挑选出最适合当前战况的加以操作。所有的战舰都有独一无二的火力、速度、护甲和耐久。而多样化的海洋地图和变化的天气环境也将让游戏更加有趣。

设计:

该舰全长125.91米,水线长124.25米,宽21.4米,设计排水量12728吨,满载排水量12892吨,在标准排水量12432吨时,吃水7.39米,舰体后部吃水8.22米。和所有前无畏舰一样,其上层建筑周围堆满了各式各样不同口径的火炮。

包括4门M1893/96型305毫米主炮,10门M1893/96型164毫米副炮,8门M1893型100毫米炮,20门M1885型47毫米炮及2门M1885型“哈奇开斯”37毫米机关炮。在今天看来,种类繁杂的对舰火炮无疑会造成火控困难,影响射击精度;但当时海军界广泛认为,巨炮固然是敲开厚重装甲的不二法门。

Ⅵ 对马海战是什么时候的战争

对马海战(1905年5月27日~28日),又称日本海海战,是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远东海域的制海权,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州岛之间的对马海峡附近海域所进行的一场海上决战。

战争背景

日俄战争爆发以后,俄国无论在陆战场还是海战场都节节失利,其太平洋舰队被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指挥的日本联合舰队重创并封锁在旅顺港内。为了解救旅顺口的危机,扭转俄国在远东的不利局势,重新夺回制海权,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04年4月命令俄海军部立即从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中抽调舰船,包括7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以及一些辅助舰船,组编成太平洋第二分舰队,由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中将统帅,于1904年9月26日赶赴远东战场。此后,沙皇政府又派出由海军少将涅鲍加托夫率领的第三太平洋舰队增援远东,共有战舰和辅助船18艘,于1905年2月18日驶离波罗的海港口向远东进发。两支力量1905年5月9日在越南万丰湾汇合,5月14日联合北上。

俄国海军在当时世界海军排行榜上列第3位,俄国派往远东进行支援的是一支无比强大的舰队。但是俄国舰队在短时间内的集结,不得不面对新服役的战舰官兵对于新式军舰上的设备尚未熟悉掌握、新旧战舰难以协调行动等问题,而且俄国舰队是从波罗的海出发前往远东,途中需要经过北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南中国海,航行220多天,行程18000海里(几乎相当于绕地球一圈)。如此漫长的航行对舰船、人员的损害极大,整个舰队士气低迷,作战能力严重下降。列宁曾这样来形容这支舰队:“像整个俄罗斯帝国那样庞大,那样笨重、荒唐、无力、怪诞”。而另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于整个航行过程中没有一个适当的加煤港口,只好把军舰上一切能装的地方都装上了煤,结果导致原来就拥挤的军舰更加拥挤不堪,速度减慢,水兵生活条件急剧恶化,很多官兵都染上了流行的热带病而死去。另外,日军的节节胜利使俄国官兵过分夸大了日军能力,认为日本海军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北海和大西洋,关于日本水雷、鱼雷快艇和潜水艇的谣言到处都是,加重了俄军的恐惧心理,一路上草木皆兵,对德国、法国、瑞典、挪威、英国的民船都胡乱开火。而与此相对,经历了甲午战争和旅顺战役后,日本联合舰队的士气异常旺盛,其官兵大都有战斗经验、训练有素。而且趁俄国舰队东调之机,日本对舰艇进行了维修和保养,并对士兵进行了频繁的实弹射击训练,几乎打掉了国内半数的炮弹储备,为迎战即将到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军舰的总吨位、航速、火炮射速、先进程度等方面日本也占明显优势。

在战略决策方面,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大将根据俄国舰队补给供应情况,断定俄国舰队将通过对马海峡直接前往海参崴。于是1905年5月20日,东乡下令让日本联合舰队的主力在对马海峡附近海域隐蔽起来,以逸待劳,等候俄国舰队的到来;同时在俄国舰队可能经过的各条航道上布设水雷,并让日本的巡洋舰、炮舰在各个关口巡逻。而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考虑到能源供应及士兵疲惫等问题,便意欲尽快到达海参崴进行休整,再寻机和日本舰队主力较量,于是选择了对马海峡航线这条捷径,也正中日军下怀。5月25日,俄国舰队从台湾附近出发,26日到达上海附近,27日清晨进入对马海峡,钻进了日本舰队的包围圈,对马海战爆发。

战争经过

5月27日清晨4时45分,日本联合舰队侦察船在九州西部海域“信浓丸”发现了俄国舰队,5时5分,东乡下令全舰队出击,1小时后日本舰队开始尾随俄国舰队前进,在中午11时15分双方进行了试探性的交火。11时30分,俄国舰队司令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下令暂停射击,改变阵形,以利战斗,命令第一、第二分队加速到11节,行驶到另一个纵队前面。由于他没有同时下令另一纵队减速,整个俄国舰队的阵形陷入混乱。13时40分左右,日本舰队主力在右前方出现,成单排一列式,企图截断俄国舰队的航线。临战前,东乡对全舰队发出信号:“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位尤需奋发努力。”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再次下令成战斗队形,但已经来不及了,日舰截断了俄国舰队的航线。

14时8分,为夺取有利攻击阵位,东乡毅然下令敌前180°大转向,即著名的“U”型转弯。趁此有利时机,俄国舰队全然不管各种火炮的有效射程,一律从万米距离首先开炮。不出几分钟后,便有3艘日舰受重伤,1艘丧失战斗能力。日本舰队虽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最终完成了“U”型转向后,实现了与俄国舰队的平行前进,并利用其上风位的航速优势迫使俄国舰队偏离原航向。当日本舰队逼近到距俄舰6,500米时,东乡一声令下,日舰所有大炮同时向俄舰开火,俄国舰队旗舰“苏沃罗夫公爵”号遭到日方炮火的集中猛烈射击,14时20分,船舵被打坏,军舰失去控制,舰队司令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也身受重伤,全部上层建筑都被打烂的“苏沃罗夫公爵”被迫退出战列在海面上漂浮,俄国舰队陷入没有指挥的混乱局面。同时,俄国第二分队的旗舰“奥斯利亚比亚”号受重创,后来其舰艏吃水线上被打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涌入,船头下沉,约在15时30分左右沉没。此后,失去统一指挥的战列舰“亚历山大三世”号和“波罗丁诺”号也被日舰炮火击中燃起大火。而在战列舰进行交战的同时,双方的巡洋舰也在激烈交锋。巡洋舰交火约从14时45分开始,主要在俄国第一巡洋舰分队和日本第三、四分队间展开,战斗中日本3艘巡洋舰受重伤,俄国数艘辅助船起火焚毁。至16时左右,俄国舰队败局已定,战列舰中的两艘一艘沉没,一艘失去作用,其余大部受损,前往海参崴的航道也已被封锁,而日舰则基本保持了开战时的完好状况。16时45分,日本第五、六分队投入战斗,向俄国巡洋舰发起进攻。不久,“斯维特拉娜”号被击沉,另一艘旧式巡洋舰“顿斯科伊”在英勇地抗击了6艘日本巡洋舰的围攻,并击伤了其中的两艘(“浪速”号和“音羽”号)后,为避免被俘而由船员于29日自行凿沉。“奥列格”号、“阿芙乐尔”号、“珍珠”号,2艘驱逐舰和3艘军需船,向北突围未遂,便南下逃往菲律宾。到晚19时,千疮百孔的“亚历山大三世”号战列舰沉没,舰员全部遇难,10分钟后,“波罗丁诺”号弹药库被日本“富士”号击中,弹药库被摧毁,并引发了锅炉爆炸,当即下沉,仅一人幸免于难。在海上漂浮的旗舰“苏沃罗夫公爵”号于19时20分,受到日本驱逐舰发射鱼雷的攻击而最终沉没。至此,白天的战斗结束。

27日晚19时30分至次日凌晨5时,日方又出动37艘鱼雷艇和21艘驱逐舰,对残余的俄国舰队实施鱼雷攻击。“西索伊-维利基”号、“海军上将纳西莫夫”号、“纳瓦林”号先后被鱼雷击沉,旧式装甲巡洋舰“莫诺马赫”号在船头被鱼雷炸掉的情况下,仍顽强地击沉了向它发射鱼雷的日本鱼雷艇,后因伤势严重,于凌晨5时由船员自行凿沉。与此同时,东乡又悄悄带领日主力舰队连夜赶往朝鲜东海岸的郁陵岛附近埋伏下来,等待着继续赶往海参崴的俄国舰队。5月28日晨,当涅波加多夫海军少将指挥的俄国舰队残部开到郁陵岛以南60海里处时,又被等在这里的由28艘战舰组成的日本舰队包围。上午9时,日军“三笠”号发出信号,战列舰一齐开火,俄舰奋力还击。10时45分,在“尼古拉一世”号驱逐舰舰长斯米尔诺夫的建议下,涅波加多夫含泪下令升起国际法规定的XGE旗号:“我们投降!”10时53分,“尼古拉一世”、“海军上将阿普拉克辛”、“海军上将谢尼亚文”、“鹰”4艘战列舰投降,下午13时左右,涅波加多夫在东乡的旗舰“三笠”号上签署了投降书。当天下午15时,载有舰队司令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鲁莽”号驱逐舰被日军“细浪”号驱逐舰追上,向日方投降,但其余的舰艇或进行了抵抗后被击沉,或成功逃走。“海军上将乌沙科夫”号上的俄国官兵看到日本的劝降信号后,毅然用炮火做了回答,最后为了不让这艘用俄国著名海军将领命名的战舰落入敌手,舰长下令自行凿沉;巡洋舰“绿宝石”号在逃往海参崴的途中触礁,被舰员炸沉,余下几艘分别逃往上海、马尼拉、马达加斯加等中立国港口,最终逃回海参崴的只有巡洋舰“金刚石”号和另2艘驱逐舰。至此,对马海战结束。

战争结果及评价

对马海战是20世纪发生的第一场大海战,也是海战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一场海战。日本获得空前胜利,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太平洋舰队几乎被全歼,一夜之间从海军强国的位置上跌落下来。包括辅助船在内,俄国舰船损失达20余万吨,38艘战舰中只有3艘驶到了海参崴,其余被击沉21艘,被俘9艘,俄国海军官兵阵亡4830人,被俘5917人,另有1862人在中立国被扣留。而取得这一战果的日本仅付出了3艘鱼雷艇沉没、117名官兵阵亡的微弱代价。

从军事上看来,对马海战是人类进入蒸汽钢铁时代以来最大的一次海战,对后世海军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长久的影响。海战中巨型舰炮强大威力的展示,直接催生了“无畏”号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将大舰巨炮主义推向巅峰;日本海军战术——“T”字战术的应用,奠定了近代海战的基本作战形式(“T”字阵)。

从国际形势来看,对马海战直接左右了俄国、日本两个国家的命运。对俄国来说,对马海战的失败使其丧失了海军世界第三的地位,同时暴露了其沙俄专制制度的腐朽和反动,引发了1905年俄国革命;对日本来讲,通过此战为3个月后的《朴次茅斯和约》的订立铺平了道路,从此日本进入了世界海军强国的行列,成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国家。同时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到来,推动了日本垄断资本和财阀的迅速形成和发展,也最终促生了日本的军国主义。

Ⅶ 战列舰主炮齐射是每个炮管都开火么

战列舰齐射是全部主炮开火,但每根炮管发射时间有不同的延迟,实际上炮弹出膛时间是有差别的,但不大.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一是减轻巨大的后座力,二来是将联装火炮间炮弹干扰减低到最小(并联炮管发射的炮弹之间会有干扰影响).

Ⅷ 有关风帆战列舰的海战电影,速回。

怒海争锋:完全的海战,帆船和火炮
割喉岛:有精彩的风帆海战场景
汉密尔顿夫人:片尾有纳尔逊的最后一战

霍恩布洛尔:英国1999年-2005年拍摄的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一套风帆战舰电视电影,一共8集

Ⅸ 一、二战的战列舰的主炮精准度如何

相信很多人对于战列舰有着十分执着的喜爱,毕竟“大炮巨舰才是男人的浪漫”,当战列舰的大口径火炮开火的瞬间,那壮观的景象非常震撼,但很少有人提到精准度。 其实海军战列舰的舰炮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很多设备和仪器的帮助下才能做到高精度射击,在1901年,《布拉希海军年鉴》曾报道英国皇家海军曾做过远程的炮击实验,根据记载巡洋舰发现在4.5公里的距离上舰炮的射击精度为约为30%,但是距离超过.6.5公里后舰炮的射击精度仅为5%。而此后海军科技不断发展,各种辅助设备不断诞生,所以战列舰远程炮击的距离很快就超越了15公里。

二战时期日本海军使用的光学测距仪

阅读全文

与战列舰270门火炮齐开火是什么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什么可爱小动物的动漫电影 浏览:177
微光怎么链接看电影 浏览:121
好看胡2战电影 浏览:731
开电影院需要多少平方 浏览:922
下载电影破奇战免费观影 浏览:287
什么电影动漫好看排行榜 浏览:267
2018上映的动画电影有哪些 浏览:126
连环劫电影免费观看 浏览:853
电影制作方能分多少票房 浏览:4
喷火小恐龙什么电影 浏览:130
浦发银行信用卡怎么兑换电影票 浏览:812
好看欧美灾难片电影推荐 浏览:833
有小精灵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137
看电影多少克蚂蚁能量 浏览:463
成人好看电影 浏览:16
免费看最后的风之子电影 浏览:275
成龙电影飞鹰计划免费 浏览:106
中国好看的现代战争题材的电影 浏览:433
电影铁血奇兵免费播放 浏览:769
关于艾草治病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