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背后的故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第三个故事是派吃了船上所有的三个人,包括蛆、鱼等等一切能吃的东西,才活下来。
首先,船上根本没有干粮。派身处绝境是靠吃人维持自己的生命,派为了减轻吃人的罪恶感捏造的一个船上有干粮的说法。一个16岁的少年,绝对无法面对公众说出自己吃人的事实。 厨子杀死水手后,开始吃水手,并且利用部分肉开始钓鱼,妈妈看不惯如此残忍的做法,与厨子起了争执,厨子把派的妈妈打死,派因此兽性大发杀了厨子。此时船上有了3具尸体。
然后,派学厨子的做法,将尸体钓鱼并且开始吃水手和厨子,但派一直没有吃妈妈。船上有苍蝇,预示着妈妈的尸体逐渐开始腐烂生蛆。而此时派也弹尽粮绝,快支撑不住。 派半梦半醒之间——派出现幻觉,感觉阳光明媚,这就是食人岛的白天,派开始吃蛆(也就是影片中的狐獴)、腐烂的皮肤(也就是影片中的海草)、肌肉(也就是影片中的树根)。这些食物的营养使派又恢复神智,但清醒后派知道了自己的“罪恶”,又陷入无尽的痛苦——这就是食人岛的夜晚。
最后, 食人岛远景是一尊卧佛——毗湿奴,其实就是派的母亲,以最后的身躯滋养派。这也符合派将绳子系在树根上的细节,——其实是派将红绳系在妈妈的手臂上,表示忏悔、思念。
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最后讲的故事是什么
救生艇上众人自相残杀,少年派经过血淋淋的厮杀,独自生存下来的故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而改编的一部3D电影,由李安执导,苏拉·沙玛、拉菲·斯波、伊尔凡·可汗、阿迪尔等主演。该片于2012年11月22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的是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难,家人全部丧生,他与一只孟加拉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人与虎建立起一种奇特的关系,并最终共同战胜困境获得重生。2013年,该片在第85届奥斯卡奖颁奖礼上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视觉效果在内的四项奖项。
(2)电影少年派讲的是什么故事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不仅获得过曼布克奖,还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长达1年多的时间。小说的故事吸引了该片制片人吉尔·内特的注意。内特与福斯制作部总监伊莉萨白·盖布勒花了几年的时间来发展这个计划。
由于李安喜欢拍情感强烈的电影,而且他的作品多变,于是投资方决定由李安来拍摄这部电影;而改编原著的任务则指派给了凭借《寻找梦幻岛》入围第77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大卫·马戈来操刀。马戈坦接下这份工作之后,就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原著转换成剧本。
最后他决定单纯的用一个故事去说另一个故事。在书中,派在对作家说一个故事;同样的,李安也在用电影对观众说一个故事
Ⅲ 少年派到底说的是什么
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也就是电影演的主线故事,简称为少年派和一只老虎的海上漂流记。但这个故事是主人公自己幻想出来的,海上漂流被救后,主人公讲述了真实的情况,也就是第二个故事:在海难发生之时,有四个人上了救生船,派,派妈,厨师,水手。根据派的描述,厨师杀了水手并吃了他,厨师也杀了派妈并扔下海被鲨鱼吃了,派杀了厨师并吃了厨师。
但是根据整个影片的演绎,最真实的海上漂流是厨师没有把派妈的尸体扔到海里,但是派杀了厨师后,面对船上三个尸体,他最后不得已吃水手吃厨师,以至于后来食母
Ⅳ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要内容是: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开始于蒙特娄,也结束于蒙特娄。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无意间得知了皮辛墨利多·帕帖尔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被大家称为派的男孩,成长于1970年代的印度朋迪榭里。
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动物园,派整天与老虎、斑马、河马和其他异国动物为伍,对信仰、人和动物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然而他试图与孟加拉国虎理查德·帕克交好的举动,却引来父亲勃然大怒。
派的父亲当场以血淋淋的教训让他知道:动物与人的思考模式不同,一旦忘记这一点就会送命。这次的教训冲击了派对世界无止尽的好奇心,令他永远无法轻忽,最终甚至影响了他被迫经历的旅程。
影片评价: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并非徒具视觉上的满足感,当观众在真正的结局面前目瞪口呆时,人们已经完成了对自我的认知,同时电影更将宗教与信仰推到每个观众面前,用一场无法证明的漂流,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影片里的每个人几乎都是压抑的。派的父亲是强势的,这也成了李安电影中的父权威严的典型表现,派的母亲在电影中基本上是以一种被压抑的女性形象出现,而派在第一部分的故事中也是处在压抑之中,所以他才寻求宗教的帮助。
这种压抑直到海上,直到所有外力消失,派对神的疑问被释放之后,派的成长才真正开始显现,影片才开始转入到一种平静、安详的节奏当中去。而至此,影片就臻于化境了,李安用超越了想象,又极具禅意的方式,将美丽的画面,平和、写意的内涵用先进的3D技术展现了出来
Ⅳ 《少年派》讲了些什么
在这里我要说明两点:
第一,我认为,除非电影中有明显的暗示,不应当对不符合故事常规的疑点做形而下的解读。老虎头也不回走进森林并无物理或者逻辑的问题,只是不符合故事的常规,因此而解读出什么“老虎其实不存在”、“老虎变成了他身边的猫”,甚至“少年派其实吃了人肉”,这些都是幼稚和丑陋的焚琴煮鹤。对于不符合故事常规的处理,首选的应当是探索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形而上的思想内涵。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他人生经历的最大噩运,也是终极考验。但是我们注意到,通过命运的考验,最终达到彼岸世界的技能,在噩运来临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
回来说神和命运的关系。神把噩运降临到你身上,是为了考验你对他的信仰。当然,如果你不信神,你也可以认为噩运跟神没有任何关系,那样你也不可能得到神的启示,噩运就是噩运,只是来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走的痛苦而已。如果你信仰神,就会在噩运中更接近神,了解它的旨意,从中得到力量和智慧,在最困苦的时候保持尊严、清醒和勇气,最终到达一个不同的境界。用筋肉,用手指,用牙齿去和命运纠缠,就是人身体力行地接近神的过程。
前面说过,少年派所经历的噩运其实是神的安排,那么老虎也是神的安排的一部分。当少年派到达彼岸世界,那么老虎的任务也就完成了,神是“好话不说二遍”的,老虎没必要腻腻乎乎不走。这就好比帝释天和大臣化身老鹰和鸽子考验尸毗王,完事之后老鹰和鸽子立刻就消失了;上帝通过燃烧的灌木丛降旨给摩西,完事之后无论是灌木丛还是上帝都没跟摩西喝个小酒儿什么的。
同时,神意也是常人难以揣测的,神对个人的降旨不可能被翻译成人人都可以理解的公共语言。如果少年派通过噩运而获得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友谊,那么神的语言也就太直白了。神的启示只能由每个人亲自领悟,不可能和他人完全分享。
从另一个角度说,命运中是不包含意义的。人们总是寻找人生的“意义”,往往发现寻找不到,人生只有命运,没有意义。如果要寻找“意义”,只能把命运看作是接近神的过程。也可以这么说,命运和你近身肉搏,八肢相绞,只是为了和你享受这个过程,并不是想给你留下一个孩子。
既然老虎是神考验的一部分,它也有些“非物质性”的色彩。少年派必须征服老虎才能生存,但他的力量是不可能打败老虎的,但只要不恐惧,他就可以用意志征服老虎。所以在缺食少水的大海环境下,一只老虎就是少年派必须面对的“恐惧”本身,这种恐惧也是神的考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论者说,少年派“战胜了内心的老虎”,这并不能形而下地理解成,老虎本身就是少年派想像的。
它的出现,说明少年派并不是只有一种命运,他不是完全被动的,他有着自己的自由。
在哲学和神学史上,总是有着“人是否有自由”的辩论。人能够通过自由意志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还是完全听命于无情的必然性,或者无序的偶然性?我倾向于一种看法:人不是完全自由的,很大程度上要听从命运的安排,但是命运不止一种,人要努力寻找神的旨意,进入神为自己安排的命运,这种命运,也可称作“使命”。这就好比高铁列车有无数条轨道可以走,但它最好的道路还是更高存在——设计师给它安排的,高铁列车最好还是走高速铁路。
神给了少年派一个岔路口,让他得以休息,同时给他启示——花中的人类牙齿。少年派的高贵品质让他选择了神指引的道路。
在影片的最后,少年派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一个版本是电影用影像表现的,在救生艇上,鬣狗吃了斑马,和红猩猩发生冲突并咬死了红猩猩,之后老虎吃了鬣狗,少年派驯服了老虎;另一个版本是对保险公司调查员讲的,厨师吃了水手,杀死了派的妈妈,然后派杀死了厨师,并吃了厨师的肉。
很显然,前一个版本的故事神奇、壮美,而且富于启发意义;而后一个故事血腥、无趣,它体现的只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发现,在第二个故事里,实际上是用厨师代替了鬣狗,用水手代替了斑马,用红猩猩代替了妈妈,用老虎代替了少年派自己。它和第一个故事相比,缺乏了一个更高级的存在——可以观察这出惨剧的人类。
应当说,《少年派》并不是一部“众生平等”的电影,在里面出现了很多种动物,但它们的灵性是不同的。老虎的灵性最高,其次是仁慈的红猩猩,再其次是无力的斑马,再其次是凶残的鬣狗,再其次是麻木的猫鼬和鱼类。无论何种动物,其灵性都无法和人类相比,所以老虎无法像妈妈那样成为少年派的家人。
少年派的父亲说,“首先要通过理性认识世界”,而他给少年派上的“理性”一课就是用让派见识了老虎食羊的血腥。同时父亲说:“当你看到老虎的时候,你只能看到它眼睛中你的倒影”,这说明理性的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不能把人类的感情强加于自然存在之物。
然而,在少年派讲述的第一个版本故事里,增加了更具灵性的存在——人类。正因为这个超越的存在,让这个故事更精彩,也更具有启发性。这说明,光是理性,不适合解决人生的问题,对人生,需要更具灵性,超越的见证。
当少年派问作家,他喜欢哪个版本的故事时,作家说他喜欢第一个,少年派说:“很好,这说明你相信神”。
那么“神”又是谁呢?少年派曾经同时信仰多种宗教,显然影片不是在推崇某种狭隘的教义。“神是超越的存在”,这句话既是陈述,又是定义。无论命运如何悲凉,如何诡异,人都应当保持尊严、冷静、勇敢和仁慈,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要有一个有审美能力的灵魂,德性之美和世界之美会在这样的灵魂中相互激荡,让人能够更加接近作为超越存在的“神”。
对于李安来说,这个神就是艺术,他一直在这个神的指引下,拥抱自己自己的命运。正因为此,他才能够把《少年派》拍得如此简洁、美丽,同时又感人至深。
Ⅵ 豆瓣9.0的高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个怎样的精彩故事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和他的家人在海上遭遇海难,最终和几个动物幸存以后为了生存问题展开较量的故事。这部影片很是精彩,好看,建议去看一下
Ⅶ 少年派讲的什么没看懂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预告片故事开始于蒙特利尔,也结束于蒙特利尔。一名在找寻灵感的作家(拉菲·斯波 Rafe Spall 饰)无意间得知派·帕帖尔(伊尔凡·可汗 Irrfan Khan 饰)的传奇故事。派的父亲(阿迪勒·侯赛因 Adil Hussain 饰)开了一家动物园。因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少年派(苏拉·沙玛 Suraj Sharma 饰 )对信仰与人的本性自有一套看法。在派17岁那一年,他的父母决定举家移民加拿大以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他也必须离开他的初恋情人。主人公派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使得他从小就很了解动物的习性。在后来举家迁往加拿大时,在船上他们遇见一位残忍成性的法国厨师(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里的一些动物,因为父亲打算把它们趁机以高价卖掉。然而货船中途沉没,派的家人全部遇难。日本货轮失事,派和救生艇被船上掉落的斑马砸进海里,他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于是,他开始了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与他同时处在救生艇中的,除了那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外,还有一只鬣狗、一只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由于海关官员的失误,这只孟加拉虎注册了一个正儿八经的绅士的名字:理查德·帕克。在救生艇上的最初三天,鬣狗咬死了斑马,咬死了猩猩,理查德·帕克又杀死了鬣狗。接着,17岁的少年派海上生存的故事便这样开始了,他由最初的与理查德·帕克相互提防,想要杀死对方的心理逐渐变为相互依赖,也变成了派生存下去的一种动力。
Ⅷ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三个故事和三个故事的解读是什么
1、第一个就是影片大部分精美壮观的部分,即海上漂流,少年派独自与孟加拉虎对峙、帮助、共处的故事,很多心存美好的观众更愿意相信这个;影片用日本保险公司的人不相信这个故事,用无人岛不存在的客观事实来逼供出“真实”的下一个故事,即讲述人又用语言讲述了一遍母亲、厨师、水手和“我”的故事。
2、第二故事的四个人物存在,厨师对应鬣狗,相继杀了斑马对应的水手,和猩猩对应的母亲,然后派对应的老虎,最后杀死了鬣狗。异样趣味在于,派杀了厨师,但他后来是怎么活下来的,却跟船上的尸体有关。
3、通过无人悬浮岛的母亲身体外形等解读,观众可以做出以下的合理猜测——派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老虎兽性上身,爆发了人性中最黑暗残忍的一幕,他吃了母亲的尸体。派最终得救,老虎头也不回地走进森林,意味着兽性从派的身体中消失,人性中的善恶美丑重新归位。内心有猛虎,李安也想告诉观众,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老虎,而我们不愿正视或看不到他人的内心,通常都有一个令人战栗的疯狂和野蛮滞留其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评价: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无论是小说原著还是改编的电影同样可以让读者和观众联想到若干篇文学文本。因为电影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着电影导演的二次创作,突出的重心与小说原著会有些微的差别,所以暂不涉及小说原著,仅根据影片的表现内容来谈。
虽然电影和文学并不等同,但不可否认,二者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并且本文展开论述的前提是仅关注电影的故事结构和主题思想,不涉及电影拍摄的技术层面。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