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吕顺哥有着怎样的离奇恩爱故事
吕顺哥的离奇恩爱是由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她和范希周的生死情结产生于战乱之中,又因战乱而离散。然而她守着那一点痴情,终于如愿以偿,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一句话作了最好的注解。吕顺哥受尽了颠沛坎坷的折磨,她和范希同的鸳镜成双,再续前缘,为离乱纷扰的南宋殇痕岁月,凭添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靖康之难后,宋高宗建都临安,金兵紧蹑其后,乘势进攻,在建炎四年更深入浙东,进占临安(今杭州)。但由于后授不继,渐成孤军之势,就大肆抢掠临安,火烧临安北返,也因此被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区区八千人围困在镇江焦山达四十八天之久。可惜朝廷倚仗的是秦桧,冠使往来,加紧与金人议和,同时加紧派员到各州征收田赋租税,以充朝廷用度,事情就从这里开始。
吕顺哥的父亲吕忠翊被派往福州担任税吏,携家带眷来到了仙霞岭赤石镇。恰好碰上了建州民变,建州也就是现在福建的建瓯,民众一致推举范汝为做首领,反抗食粮征收政策。原本是十分单纯的事件,在有心人士的推波助澜下,竟然愈演愈烈。交通断绝,秩序大乱,到处是风高放火,白昼杀人。吕忠翊一行只好在赤石镇暂时住了下来。
几天后的夜里,乱民波及到了赤石镇,街上火光烛天,居民四散奔逃,吕忠翊也带着妻小摸黑逃离赤石镇。在乱糟糟的情况下,吕顺哥一路向前狂奔,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也不见了父母,天明的时候被一小撮乱民强行掳去。
范希周是乱民头子范汝为的侄儿,范希周与吕顺哥的相识、相交是颇富戏剧性的。
此时范汝为已自封为天雄军大元帅,准备企图大举、为收买人心。他故示大方地把掠夺而来的财帛和妇女分别赏给有功的手下。吕顺哥被分给一位小校。
吕顺哥是官宦人家的女儿,长得自然是细皮嫩肉,又正是十六岁的花季,破瓜年华。小校心里高兴,把吕顺哥一把扛上肩头,欢天喜地回返住处。志得意满之余,一杯接着一杯,自斟自饮,狂饮黄汤。吕顺哥瑟缩在墙角,对于那双不时投来的贪婪的眼神,心头为之惊惧不已。夜已深重,残灯如豆,然而一切都没有发生,嗜酒如命的小军官已经沉沉醉倒,吕顺哥不顾一切趁机逃出魔窟。
吕顺哥故意弄成蓬头垢面的样子,漫无目标地踯躅在街头巷尾。经过变乱之后。十室九空,四处行人绝迹,家家关门闭户,饥肠辘辘的吕顺哥终于晕倒在一间破庙附近。
有几名小混混正在庙廊下煮食香肉,吃饱喝足之余,悠然而坐。看到有人倒卧在路旁,便把剩下的肉汤慢慢倒进吕顺哥的嘴里,吕顺哥慢慢地醒来,睁开了大大的眼睛,有人便惊呼道:“原来是个小妞哎!”
“饥寒起盗心,饱暖思淫欲。”大伙儿七手八脚把她抬进庙里,有人抓她的头发;有人按住她的手脚;有人强剥她的衣服;有人已经摆好架势,准备霸王上习了。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有个人使她虎口余生,保住了清白。这个人自然便是范希周了。至于范希周是怎样来的,无从考究,大抵是天意安排吧。
吕顺哥在危急万分的悲惨遭遇中,遇到了“贵人”相助,总算是不幸中的大幸,感恩戴德之余,在对方怜惜的目光中,泪随声下,呜呜咽咽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及随父上任途中遭遇民变的情形。对方也表明自己是乱民首领范汝为的侄子,就这样吕顺哥被带到范希周的家中。在范希周老母的撮合下,官家小姐吕顺哥成了乱民首领侄儿的娇妻。
在兵荒民乱的情况下,一个孱弱的女子在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的情况下,成为乱民首领侄子的妻子不足为奇,难能可贵的是以后的事。
患难见真情,范家母子庆幸能与官家女子成亲,更加爱护吕顺哥。而吕顺哥对婆婆的慈爱和丈夫的专情,也逐渐萌生了强烈的信赖与幸福的感受。虽然一时无法挥去与父母分离的悲痛,但是新婚的喜悦、爱情的滋润,使她觉得生活充实快乐。
乱民的变乱毕竟成不了大气候,在韩世忠三万大军面前,迅速土崩瓦解,官兵全力搜捕余孽,范希周担心大祸就要临头。仓促间又无法携带老母、娇妻一齐逃走,于是一家三人抱头痛哭。看来只有让范希周一人逃走了,范母从箱底取出了祖传的鸳鸯镜,由儿子和媳妇各执一面,但愿今后能有重逢的日子,破镜重圆。
范希周逃命后,相依为命的婆媳二人迎接不可知命运的摆布。一伙乱民终于在有一天闯进了这个没有男人的家庭,在抗拒、打斗中范母被一剑刺死。吕顺哥趁乱越窗而出,在惊恐万状中,没命地向外狂奔。
在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后,吕顺哥终于和她那到建州上任的父亲相遇了。吕顺哥如实地告诉父母,她已经和范汝为的侄儿范希周成亲,而且夫妻十分恩爱。吕忠翊听罢,默然不语,他认为女儿为贼人所占,是一场噩梦。他轻轻劝慰吕顺哥不可再对人提起,以后再替她物色一位如意郎君。
劫后重逢,悲喜交集,吕顺哥对父亲的态度十分不满,她誓死不再谈婚论嫁。不久,她父亲又因军功而被派到封州任职,也就是现在的广东封川。痴情女子吕顺哥破镜重圆的愿望看来是越来越渺茫了,她整天抱着婆婆给的那面铜镜,饮泣不已。
世事本难明。一天,一个叫贺承信的,由上级机关派来督理税务的人来到了封州吕忠翊的衙门。自然,马屁是必须拍的,吕忠翊在自己家里设宴招待这位年轻人。这人虽年轻但干练、既仪表堂堂、又彬彬有礼,吕忠翊公事之余,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可惜的是这人已有婚约在身。
人走了,吕忠翊怀着患得患失的心情来到后堂。这时,女儿跑来充满希望地告诉他,她偷听来客对话,口音十分熟悉,可能就是自己离散的丈夫。父亲认为女儿简直是昏了头,一个姓范,一个姓贺,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干。
半年过去了,贺承信再度因公来到封州,吕忠翊拗不过女儿胡搅蛮缠,只得又把贺承信请到家中,吕顺哥从屏风后面看得真真切切,这可确实就是自己的丈夫。她压抑住狂喜的心情,叫仆人将一面铜镜递到那个叫贺承信的人手里。当贺承信刚一从怀里摸出另一面铜镜,吕顺哥便不顾一切地冲了出来,吓呆了坐在一旁的父亲。
毕竟是官宦之家,不提建州民变,吕顺哥与贺承信热热闹闹地又举行了一次婚礼,在欢快的鼓乐声中,在悠扬的喊礼声中,两情脉脉,有情人终成眷属。祸兮,福之所伏。这成了岭南佳话之一。
『贰』 为什么以前的人们通常给孩子起名叫狗剩子啊等等呢
父母怕孩子长大没饭吃!以前家里粮食不充足一班人吃剩下的就用来喂🐶,取名狗剩就是说,连🐶都吃不完!意思就是说以后孩子长大后会丰衣足食不会饿肚子!
『叁』 有个电影里面有叫顺哥,康辉,春哥,是什么电影
桃色公主
主演:刘谋峰刘美熙
导演:刘谋峰
类型:爱情喜剧网络电影
时长:66分钟
年代:2016
地区:内地
『肆』 我爸名字里有个顺字,网名叫顺哥,别人老是在我面前嘲笑我爸名字顺哥顺哥什么的,我应该怎么回击,可以多
你们这些小叼丝,再笑,小心让我爸揍你们。我和我爸一个人一睾钯把你们这些渣渣全铲了。像蚊子一样的东西们。先给你们大嘴巴子伺候么?
『伍』 有个电影里面有叫顺哥,康辉,春哥,是什么电影
婚姻痒了
主演:贾峰刘以朵黄薇张洪洲
导演:吕鸿博
类型:微电影爱情剧情家庭
时长:29分钟
年代:2014
地区:内地
『陆』 有多少名字叫顺哥的
我记得有一个叫顺哥的,他是和平精英的一个主播,他好像自称是沙漠皇帝。
『柒』 TVB香港明星刘兆璋演过什么电视剧和电影(分别说出在戏中饰演的角色的名字)
蜀山奇侠之仙侣奇缘 刘兆璋 饰 哭娇娃(鬼哭神号)
◆第11集
『捌』 郑奕奏演唱闽剧在当时有什么影响
在20世纪初的福州,繁华的街道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街边的商店为了招揽顾客光临,纷纷在店内放置着留声机,并且播放着当时最红的艺人郑奕奏演唱的曲目。
卖家与买家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立的两个人群,但是在此时的福州却有一个人能打破这种定律。这个人就是郑奕奏。
在买家看来,买东西的时候不论买到买不到心目中的东西,只要能听到郑奕奏的戏曲,就不算白进一次商店。在卖家来看,不论卖不卖得出去货物,只要能听到郑奕奏的戏曲,心情就是非常愉快的。
在福州地区,郑奕奏就是人们的全民偶像,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士绅贫民,他们每天都会哼唱郑奕奏的所演唱的戏曲。甚至在当时的福州,郑奕奏的每一首戏曲都被人们所熟知,而这个群体是那么的广大,上至古稀老人,下至三四岁顽童。
在福州马尾海军军营之中,三位老将军坐在房间的沙发上,听着留声机中放出来的郑奕奏演唱的《杜十娘》。其中一人向另外两人问道:“郑老板已经离开福州多久了?我记得当初他离开之前说最长6天,就会返回。”
另外一人说道:“度日如年啊,看不到郑老板的演出,我这几天就觉得好像丢了魂一样,干什么都没劲,吃什么都不香。”
第三人说道:“我比你们两人还惨。我太太为了听郑老板的戏,直接把我一个人扔在福州,带着儿子跟着郑老板的戏班子出去玩了。我一回家,连一点人气都感觉不到。每当躺在床上的时候,我恨不得长个翅膀飞到我太太身边,把她换回来,让她在家待着,我一路跟着郑老板听戏去。”
正在这时,外面一个副官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报告,三位将军,郑奕奏回福州了。今天下午4点开始第一场演出,曲目是《黛玉葬花》还有《杜十娘》”。
三位将军听到下属的报告,立刻从沙发上站了起来,开口说道:“备车,去看戏。”
副官回答道:“是,将军。可是现在才11点,到了戏园子,郑老板也正在吃饭。”
其中一个将军不满地骂道:“费什么话?让你备车就备车,就算在那等着,也比在家心情好。”
副官立刻离开房间,到外面准备汽车,而三位将军则是急不可待地穿上外套,兴冲冲离开房间。
时间终于到了下午4点的时候,郑奕奏出现在了戏台上,他身穿一身旦角服装,手持一个花篮,开口唱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
台下的观众听到郑奕奏演唱的《黛玉葬花》,就仿佛是烈日之中饮下了一口冷冽爽口的甘泉,浑身上下的毛孔都舒服的张开了一般。整整一台戏掌声不断,叫好连连。
郑奕奏是闽剧旦角表演艺术家,艺名传康,他幼年家贫,11岁入儒林班“善传奇”学戏,最初从“京鼓吹”艺人陈幼容学唱段,从“平讲班”艺人陈金福学表演。13岁得善传奇班的教戏师傅、京剧和昆曲演员吴善宝的指点。
16岁主演古装戏《紫玉钗》、《黛玉葬花》、《晴雯补裘》、《杜十娘》、《红娘递柬》、《孟姜女》、《凤阳花鼓》等,并在时装戏《孤儿血》、《新茶花》和《蔡松坡》中扮演女主角。在短时间内跃居名旦之首。
郑奕奏19岁倒嗓辍演。此间,一面随庄质夫、郭知朱学诗词古文,一面喊嗓、练身段。24岁重登舞台,声誉日重。
“马尾海军扛奏团”将领醵资,将戏中道具锄头包金。所灌唱片畅销台湾和东南亚各地,影响甚广,被誉为“福建梅兰芳”。
郑奕奏的唱腔细腻柔婉,字正腔圆,一板一眼、一腔一调都十分考究,且富于变化,听来清新动人。他的身段轻盈,表演朴实,艺术上自成一派。
郑奕奏在舞台上的仪态万千,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别样的袅娜风流。他所饰演的角色多是大家闺秀,即使在发黄的剧照中,也能看出他仪态端庄,神情从容淡定,自有一种气度,这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所能涵盖的,而是演员揣摩人物内心、再现人物风采的不凡的艺术才华的展现。
郑奕奏不仅舞台形象光彩照人,生活中也是谈吐不俗,貌恂恂如佳子弟,因而戏迷中文人学子尤多,他们组成各种“扛奏团”给他捧场。所谓“扛”便是捧的意思,“奏”即郑奕奏。
郑奕奏独步闽剧舞台一二十年,无人可比,演出的唱段往往是人人学,处处唱,流行于大街小巷,上海有名的唱片公司,竞相灌制郑奕奏的唱片,向海内外发行。
郑奕奏的唱腔也十分独特,他的嗓音并不十分响亮,尤其在倒嗓之后重登舞台,嗓子也不可能恢复如初。因此,他演唱往往“走下韵”,缠绵悱恻,哀怨婉转,配以衬词,一唱三叹,韵味无穷,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人称“福建梅兰芳”,有“北梅南郑”之誉。
郑奕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福州流行文化的一个代表。郑奕奏必须不停地演出,日夜两场,加演饶出,有时还有通宵戏,如此旦旦而伐,终于有一天在演《杜十娘》时“倒嗓”了。
在治疗过程中,有两个人对郑奕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庄质夫和翻译师爷郭治珠,即名医师郭云团胞弟。二人轮番为郑教读诗词书史、诸子百家等新旧文学,为他重登舞台做了有益的铺垫。
26岁以后,从善传奇班转到赛天然班演出,以演《百蝶香柴扇》、《安安送米》、《秦香莲》、《朱砂记》等青衣戏最受欢迎。
在闽剧的黄金时代,除郑奕奏外还涌现出许多名演员,如“四大名旦”的曾元官、薛良官、马秋官,还有傅亿浓、陈芝卿、黄荫雾,丑角唐秀山、林务夏、小生萧梦尘、李铭玉,老生张江水等,他们的熠熠光辉照亮了20世纪30年代的闽剧舞台。
闽剧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乐一旗两头羊”等班社。涌现了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秋藩等“四大名旦”,陈芝卿,傅亿侬,黄荫雾,林依豹,林芝芳,黄铭卿等也红极一时。
武生陈春轩,吸收京剧武打技艺,创造一套独特的武功,其代表作《八大锤》,1934年曾拍成无声电影。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新国风等班社还赴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演出深受欢迎。
20世纪30年代,曾出版许多闽剧曲本和许多闽剧唱片。如郑奕奏的《黛玉焚稿》、《孟姜女》、《孤儿血》、《卿之苦痛》、《百蝶香柴扇》;傅亿侬的《王昭君、《刘智远》、《玉堂春》;林芝芳的《妙善哀史》、《窦氏女哭五更》,《嘉桂岭》;林依豹的《苏东坡游赤壁》;黄铭卿的《王莲莲拜香》;林亿媛的《劝同胞勿忘国耻》等。
1938年夏夜,闽剧艺人数百人在榕城举行抗日救亡火炬游行,个个手举火把,身穿黑色中山装,脚扎绑带。队伍从省府路出发,经过南门兜走向大桥头。站在第一排的有著名闽剧武生陈春轩、关传庚,剧作家林飞。
他们沿途用闽剧曲牌《孝顺歌》高唱:
为国家,为民族,去,去,去!去当兵
“七·七”事变后,福州舞台上宣传抵御侵略,鼓舞抗日斗志的闽剧演出风起云涌。首先是剧作者拿起笔杆当刀枪,纷纷编写歌颂爱国主义的古代剧和揭露日寇暴行的时装戏。
“福建梅兰芳”郑奕奏与著名导演艺术家晋响亭,受聘到福州公余闽剧社教授女演员林琼,金谷兰演唱《芙蓉恨》和《醉生梦死》等戏。
每逢纪念日、游园会,郑奕奏就在“新生活促进会”礼堂义演,捐献寒衣,还在新舞台为“福州抗敌会”义演。黄荫雾还应邀到协和大学,为师生导演抗日斗争小戏《到民间去》。
新中国成立初,郑奕奏一度在外地教戏。后来50岁的郑奕奏被接回福州,安排在实验闽剧团,有了安身的岗位,教年轻演员演戏,也到海外如印尼等国家传授闽剧艺术。
除了教戏外,他也参加导演工作,《渔船花烛》1954年获华东区戏曲会演导演奖。1963年,郑主演的《百蝶香柴扇》拍成电影。
1956年郑奕奏到北京开会,得以晤见梅兰芳,梅赠以照片并题诗:
南北艺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
见晚如逢亲手足,应将肝胆照知心。
1954年,发掘整理《炼印》,参加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林舒谦获剧本奖,晋响亭获导演奖,饰杨传林赶山,饰李动林务夏获一等演员奖;饰黄卞唐秀山获二等演员奖。
1955年,《炼印》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成戏剧艺术片.
从1953年至1964年,福州闽剧界创作,整理了《荔枝换江绛桃》、《陈若霖斩皇子》、《双玉蝉》、《贻顺哥烛蒂》、《六离门》、《夫人城》、《闹灯会》及现代戏《九命沉冤》、《海上渔歌》、《红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