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在风格方面经历的变化
中国的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起步比西方先进国家晚得多,也经历了更长得多的时间。它经过从蜡盘发音到片上发音,从部分段落有声,到只配音乐、音响、歌唱而无对白的配音片,最后再到完全的有声电影的过程,时间长达五六年。
中国初期有声电影探索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声音的真实感和环境展现等方面并不十分重视和强调,而把较多注意力放在声音在创作中起的作用和表现性应用方面。在这里,声音首先是被作为一种蒙太奇因素来看待的。这与这些创作者在默片后期的视觉因素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1936年以后,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从此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便更多地集中到了声画蒙太奇的结合方面。
2. 中国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转变的大致过程及其特点
中国的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起步比西方先进国家晚得多,也经历了更长得多的时间。它经过从蜡盘发音到片上发音,从部分段落有声,到只配音乐、音响、歌唱而无对白的配音片,最后再到完全的有声电影的过程,时间长达五六年。
中国初期有声电影探索主要表现在人们对声音的真实感和环境展现等方面并不十分重视和强调,而把较多注意力放在声音在创作中起的作用和表现性应用方面。在这里,声音首先是被作为一种蒙太奇因素来看待的。这与这些创作者在默片后期的视觉因素的探索在方向上是一致的。1936年以后,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从此对有声电影艺术的探索便更多地集中到了声画蒙太奇的结合方面。
3. 简述电影发展史上三次重要的变革
1、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从无声到有声。
2、电影艺术史上第二次大变革是从黑白到彩色。
3、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电影正在大踏步地进入高科技时代。
电影诞生
在我们眼前每秒钟以24格画面(从前是16格画面)的速度转动的影片,之所以能给我们以运动的幻觉,是因为反映在我们眼膜上的形象不会立即消失。我们眼睛的这一特点——或者说这一缺点——即形象在眼膜上的滞留性,可以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
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在17世纪和18世纪,牛顿和达赛爵士曾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但由此打开通向电影的道路,则还有待于在瑞士出生的英国人彼德·马克·罗杰特的研究。
4. 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发展过程
有声电影的发展历史】
有声电影机的诞生
1910年8月27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有声电影。一些经过挑选的观众被邀请到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爱迪生实验室,观看把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的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
其他人也曾想过发明有声电影机,但无一成功。爱迪生的贡献在于他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同时记录下来,而这一点,其他人是无法做到的。通过运用一台既可留声又可摄影的机器,爱迪生可以让演员在拍摄过程中自由地来回走动,而这在过去是根本不可能的。
爱迪生耗费了两年精力,才研制成功有声电影机。
1927年10月6日,纽约的观众在观看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乐歌手》(一译《爵士歌王》)时,突然听到主角开口说了话:“等一下,等一下,你们还什么也没听到呢。”这一句话,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部影片使歌舞喜剧演员乔尔森大享盛名。
根据资料来看,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片是华纳公司1929年的《纽约之光》
1936年,卓别林出品了他的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标志着无声片的寿终正寝。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
所谓的默片在其鼎盛时代也常常有音乐或者声效相伴,1926年8月,由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新的发明很快就跟来了,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敲响了默片的丧钟。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5mm默片的满画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电视画面),1927年最早的声音印在胶片上时是1.21:1 。
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 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5. 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的区别是什么
无声电影,也称“默片”,是对有声电影发明之前所有电影的统称。有声电影即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剧中人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和音响的一种影片。
电影诞生之后,由于声音技术的局限,早期电影是有影像而无对白和声效的电影。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无声电影多采用单画面的字幕来表现重要对白和音效,故也称“默片”。有些院线在电影放映时,会在现场由音乐家根据剧情发展进行即兴伴奏。无声电影时期,诞生了一大批电影艺术大师,如梅里爱、格里菲斯、卓别林、爱森斯坦、勒内·克莱尔等。
到了1920年代末,随着有声电影技术的发明,《唐璜》、《爵士歌王》等影片开始在部分地采用有声技术,使当时的观众非常震撼。刚开始有声电影以蜡盘(即唱片)发音,后改进为片上发音。其制作方法为,拍摄时使用两种感光性能不同的底片,一种摄取画面,一种记录声音。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使声音和画面合印在一条正片上,制成影片拷贝。放映时,放映机附有还音装置,在映出画面的同时,能使声迹还原为声音。第一部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电影是1929年上映的《纽约之光》。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摄制过程中大部分工序已由磁性录音取代感光录音。
6.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历程
从默片到有声电影
所谓的默片在其鼎盛时代也常常有音乐或者声效相伴,1926年8月,由约翰.巴利摩尔主演的《唐璜》在纽约的华纳剧院首映,这次首映采用了Vitaphone声音系统,以每秒331/3转唱片来使电影声画同步。新的发明很快就跟来了,1927年10月华纳公司的《爵士歌王》敲响了默片的丧钟。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5mm默片的满画面大致是正方形的,比例是1.33:1
(或4:3,象电视画面),1927年最早的声音印在胶片上时是1.21:1
1932年,制片商和放映商联合建立了胶片上声音轨迹宽度的标准,从而创造了新的1.37:1比例。随着这一整个业界技术方针的确立,电影中的对白、歌舞急剧增加.在30年代,电影观众增加了一倍。
电影工业继续寻找新的发展,很快,就开始经历彩色电影,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7. 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经历了哪些变化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再到立体声,从黑白到彩色再到立体像(3D),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7)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经历了什么扩展阅读:
电影节
据粗略统计,全世界六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单独举办或轮流举办的各种名目的国际电影节已超过三百个。欧洲是国际电影节的发源地,现有24个国家,先后举办过144个电影节。其中意大利27个,法国26个,西班牙23个;三个国家共76个,占欧洲总数的一半左右。
提起“国际电影节”,也许不少人会以为“奥斯卡金像奖”就是最大的“国际电影节”。其实“奥斯卡”只是美国本国的电影奖而已。为了增加国际性,奥斯卡从1948年起又增设了一个“最佳外语片奖”。从上世纪70年代起,每年颁奖仪式都由通讯卫星向全世界作实况转播,“奥斯卡金像奖”就更具全球性的影响了。
8. 哪些影片的剧情与电影进入有声时期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
1、《爵士歌王》,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的上映标志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日落大道》和《雨中曲》。两部影片角度不同:《雨中曲》是部歌舞喜剧片,描写取代了老一代的新成长的演员的喜悦;《日落大道》是部悲剧,从片名顾名思义便可知是描写没落的一代——在有声电影取代无声电影25年后一个被淘汰的老明星的悲哀。
9. 【50分!】求关于中国早期电影发展史,主要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 和京剧。 为了演讲 。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 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但是最早尝试拍摄这种电影类型的丰泰照相馆只属小本经营,算不上是电影机构。直至商务印书局“活动电影部”的出现,才真正代表中国制片业的开始。在这段期间,除了“商务”之外,先后出现的电影制片机构还包括由美商投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幻仙”、“中国”、“上海”、“新亚”等,由于他们的成员多是来自戏剧舞台,所以当时的电影题材和内容大多源于中国戏曲和文明戏。此外,他们也开始拍摄剧情短片和长片,对电影这种艺术作最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历经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电影都留下了优秀的代表作:20年代拓荒时期,有《孤儿救祖记》等关注社会改造的进步电影;抗日救亡时期,有《狂流》《中华儿女》等鼓舞斗志、弘扬爱国主义的影片;抗战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又深刻揭示社会矛盾和本质,形成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 她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经历十年文革浩劫,中国电影走出低潮,拍摄出《小花》《人到中年》等一大批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的优秀影片。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赵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除《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喜莲》《那山那人那狗》等作品外,还出现了《不见不散》等贺岁片、喜剧片的新样式,涌现出一大批新生力量。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形成了国有、集体、民营多种所有制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电影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邓小平》《可可西里》《台湾往事》等力作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共同占据了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在世界影坛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票房奇迹。近三年来中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第三次发展高潮的到来
10. 第一次大变革从无声到有声电影是因为什么发明了留声机
工业革命。电唱机又叫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当时正值西方革命爆发期,受此思潮及先进生产力的影响,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影响了电影的进程。